农村商业银行年利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商业银行年利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商业银行年利率

农村商业银行年利率范文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11-0075-07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最直接的影响是业务结构的改变。目前来看,利息差仍旧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的趋势,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有可能大幅减少。张(Chang-Hsing Chang,2009)运用回归模型分析利率波动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表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利率风险,且中小银行面临的风险要远高于大银行。根据麦肯锡金融机构的相关预测,未来3―5年,我国银行业平均利差水平将下降11%―27%(周茂清,2012)。根据2013年国有五大行年报统计,工行和交行利息净收入的增长率已经降至个位数,分别为6.1%、8.77%,其他银行在10%左右。因此,利率一旦完全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依赖高利差的盈利模式将无法持续。

存贷款利率的进一步放开将拓宽银行竞争途径,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波特、许,2009)。金融创新致力于交易成本、搜寻成本和营销成本等的最小化,在突破“内在约束”的同时提高商业银行的利润。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种倒逼机制,迫使商业银行调整传统金融产品定价,同时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

首先,出于避险动机,我国商业银行会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我国商业银行日益体会到利率风险的存在,并进行了大量的金融产品创新,如房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改善银行业存贷期限错配,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并进而规避风险(卜亚,2010)。金玲玲等(2012)的研究表明利率管制时期,美国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总体低于20%,然而,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金融创新步伐加速,非利息收入占比在1979―2000年期间上升了24.86%。

其次,商业银行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缓冲利率波动对银行收益的影响力,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产品创新。通过对2007―2012年我国四大行中间业务占比进行分析,我们发现,2007―2009年,我国四大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中间业务平均占比由14.45%增长到22.78%;2009―2012年,中间业务占比基本稳定在23%左右(张永祥,2014)。据测算,中间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每提高5%,风险资本回报率将提高0.9%,中间业务占比如果在当前基础上提高10%―15%,则可有效对冲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第三,商业银行会进一步发挥结算中心和中心功能,使其产品创新向以金融衍生品为主的知识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以便在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利率风险面前,保证其各项业务的稳健发展。依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测算,利率互换及其他衍生品的价值在2007年底比10年前增加了7倍,达到6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年度GDP的11倍;利率期权价值在1998―2007年间也从8万亿美元增长到57万亿美元。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金融衍生品日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发展空间极大。据上市银行年报计算,2008―2011年,上市银行衍生品交易收入达到478亿元,从往年的1.5%上升到2012年的4.8%。

然而,利率交由市场决定后,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难题。斯普瑞格(Sprague,1986)表明,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许多银行由于对利率预测错误最终导致经营失败,所以美国的商业银行把利率风险管理看作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伴随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利率风险将可能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其中以成熟期不匹配风险最为显著(黄金老,2001)。一般情况下,银行的负债主要来源于客户存款,而资产大多来源于商业贷款。

二、实证检验

(一)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的商业银行样本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

数据来源于近10年各银行年报,部分数据缺失。

本文选取以下4种指标来衡量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程度的大小。

1. 非利息收入占比。

非利息收入占比=非利息收入/营业收入

非利息收入主要由中间业务收入构成,这部分收入并非由传统借贷业务产生,而是来源于银行为客户提供相关金融服务而收取的服务费用。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这一指标体现了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2. 营业利润增长率。

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总额*100%

营业利润增长率代表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营业利润增长率越高,表明银行的成长能力越强。

3. 资产收益率(ROA)。

资产收益率(ROA)=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资产收益率是应用最广泛的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之一,反映了银行全部资产的综合利用效率,代表一个银行的综合盈利能力,同时也反映出银行的经营能力。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常用指标还有净资产收益率(ROE),而ROE易受资本基数的影响,所以本文选取资产收益率(ROA)作为衡量指标。

4. 利率敏感性缺口(GAP)。

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

利率风险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产生的恒久性风险,这种风险将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采用缺口分析法测量利率风险,若GAP>0时,为正缺口;GAP<0,为负缺口。当利率上升时,正缺口会增加银行收益,负缺口反之;当利率处于下调时期,负缺口给银行带来正面影响,正缺口反之。

(二)基于经营角度的实证分析

1. 对业务结构的影响。根据以上文献综述可知,利率市场化将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由于存贷利差的缩窄,表内业务的盈利能力被削减。商业银行将着重拓展表外业务来提升长期获利能力。

由表1可以看出,在2004年,除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以外,其他7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小于10%,其中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及南京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为负数,原因在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 由于商业银行管理经验落后,表外业务仅作为配套业务,并未引起足够重视。2004―2013年期间,10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均明显提升。利率市场化促进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调整,由单一依靠存贷款模式转变为多元化金融服务模式。在存贷业务基础上,商业银行大力开展特色业务,推出多样化金融服务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业务同质性过高带来的恶性竞争。由2013年的数据可以看出,10家样本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均超过10%,其中中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已超过30%。

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处于上升阶段,非利息收入占比明显提高。其中城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小型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能力相对缺乏,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总体看来,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已着重发展中间业务,加快金融产品创新,非利息收入占比逐年提高,综合盈利能力增强。

2. 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已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造成巨大影响。由各家银行损益表可以看出,目前利息净收入仍然是营业利润最主要的来源,但根据上文可知, 非利息收入占比逐年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在这种转型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受到很大影响。

由图2对比可得,国有银行的营业利润增长率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国有银行规模庞大,各项业务相对稳定,很难实现营业利润的高速增长。特别指出,2003年国家选择中国银行作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两家试点银行之一,这导致中国银行2004年营业利润增长率仅为5.49%。另外,2008年中国银行的营业利润出现了负增长,一方面是受到金融危机波及,整体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2007―2008年期间利率变动频繁,中国银行由于规模庞大,相对缺乏灵活性,未能及时有效地施行防御策略来减小利率风险带来的损失。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营业利润增长率无明显规律,这与其自身特点有关,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规模较小,业务稳定性相对较差,受经济环境影响波动较大。所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会受到强烈冲击。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坚持特色化经营,减小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例如,北京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打造“平台+数据+科技”的新型金融生态链;二是以小微企业和中低端零售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三是从注重互联网发展逐步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并重发展趋势转变。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将是小型城市商业银行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由图3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整体资产收益率水平相当,而城市商业银行则略胜一筹,但波动幅度较大。一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相对较大,业务模式已形成,发展比较稳定;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较小,经营模式灵活,可充分根据市场需求调节自身策略,但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城市商业银行无疑将面临巨大考验。近10年来,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已有大幅提升,尤其是在2007年的连续加息过程中,商业银行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由图3可以看出,在2007―2008年间,三类商业银行的ROA均有大幅提升。但在随后的降息周期中,多家银行ROA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下降。2013年中国商业银行的ROA基本维持在1.1%―1.4%之间,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和综合资源利用效率较过去已有大幅提高。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资本利用效率提高。另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了中间业务的发展,非利息收入占比提高,而非利息收入基本不占用资本,所以非利息收入越高,资产收益率越高。此外,尽管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已有大幅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利率市场化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深远影响。对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其地位将更加巩固。首先,大银行在规模、网点数量、知名度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其次,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大银行可以动用相对较低的金融资源,通过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巨大影响力改变存贷利率来抢占更多传统业务市场份额;最后,由于其综合经营、交叉销售等优势条件,大银行可以顺利地转变业务结构来适应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的金融市场机制。对中小型银行来说,由于大型银行在抢占市场份额中更具有优势,中小银行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被进一步削减。所以,我国中小银行应充分发掘特色业务,坚持差异化、多元化发展道路。

(三)基于利率风险角度的实证分析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从各家银行年报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从2006年才开始普遍管理利率风险。考虑到数据的有效性,本文选取样本商业银行2006―2013年利率敏感性缺口来分析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恒久性风险。

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变化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在客观上是由于资产负债业务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观上是银行管理层在一定利率风险限度内根据其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偏好,相应地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缺口,以追求净利息收入的最大化。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在短期指标方面, 7家银行在3个月以内均为负缺口,若利率上升,将遭受损失。

在长期累计缺口方面,一年至五年期利率敏感性缺口数据77个,其中19个为负缺口,58个为正缺口,若一年至五年期利率下降,这些银行将有77%的可能遭受损失。在五年期以上77个缺口数据中,只有两个负缺口,这与我国银行业多采用“借短贷长”的期限结构有关,以短期负债业务作为长期资产业务的融资来源。

综合看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资金量庞大,无法迅速改变资产负债结构,但由于自身资本雄厚,其对抗风险的能力较强,一般损失不会对他们造成巨大影响;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注重风险管理,资产负债业务调整较大型银行更具有灵活性,面对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能够充分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增加收益或减少损失;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利率波动对其影响较大,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总体来说,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意识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已有较大提高,这也为利率完全市场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策略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已日趋明显。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本文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加强银行业务结构调整

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融资成本的上升,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对投机性较强的业务应保持清醒,谨慎对待,避免出现资产质量的急剧下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利率市场化之前,银行的贷款对象受政府影响较大,资金往往以低利率流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很难获得支持。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应制定以经营效益为核心的战略思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银行盈利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应开辟新的盈利渠道,利差缩窄,不占用资本的中间业务将成为最有效的盈利手段,中间业务的开展可以弥补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息收入的损失。在利率市场化以后的新型金融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应以提高非利息收入作为重点,结合自身优势开拓特色中间业务。

利率市场化将银行同业竞争带到了新的高度,银行间的竞争由单一的存贷款规模扩张演变成银行信用水平、定价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比拼。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新型金融工具、优化现有金融模式来增强自身获利能力,挖掘更多的潜在利润。例如,充分利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兴金融服务渠道,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努力开展新型金融产品营销;以客户为中心整合营销资源,打破目前银行业存在的内部业务之间的隔阂,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为保证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长期盈利能力,加快金融创新,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通过金融创新逐步摆脱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

(二)提高定价能力

存款定价将决定银行的融资成本,定价过低会降低银行的融资竞争力,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资产负债规模、运营成本、产品收益和风险补偿等方面制定合理的资产定价决策机制。一方面,商业银行可灵活运用价格杠杆进行产品定价,比如通过降低利率来支持国家重点扶持项目、提高利率来控制高风险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以提高商业银行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契合度,提高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提升资产定价能力可以有效规避利率风险,降低由于利率不利变动带来的损失。

(三)完善风险管控机制

虽然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已大幅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尚不健全。主要原因是利率风险决策机制缺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将使我国商业银行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中,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决定着商业银行对抗利率变动冲击的能力,也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采用以下措施:(1)建立规范的利率风险衡量和评估体系;(2)设立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3)积极开展不受利率风险影响的中间业务,以保证在利率不利变动时银行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James B. Ang,Warwick J. McKibbin.2007.Financial liberalization,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and Growth Evidence from Malaysi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84).

[2]Feyzioglu,Tarhan,Nathan Porter and Elod Takats.2009.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in China,IMF Working Paper[N].(171).

[3]Chang-Hsing Chang.2009.An examination of interest rate risk of mercantile banks in China,Journal of Statistics and Management Systems,Vol.12 (1).

[4]Tufano,P.2002.Financial Innovation,in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Finance,edited by George Constantinides,Milt Harris and Rene Stulz,North Holland, Chapter 6.

[5]毕芳.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影响与商业银行的对策[J].经济问题,2006,(11).

[6]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1).

[7]戴国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8]蔡逸仙.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3,(3).

[9]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1).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o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Guo Yimiao Dong Jigang

(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andong Tai’an 271018)

农村商业银行年利率范文2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金融扶持

【中图分类号】G40-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47-0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微企业作为一个具有重要社会功能的特殊群体,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量大面广的特点,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但在近年来,我国一些小微企业面临"用工难"、"融资难"、"成本上升"等经营困境,生存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融资难"问题比较严峻。具体表现为:由于银行信贷收缩,小微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源,纷纷涌向民间借贷市场,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融资乱"、"融资险"交织在一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融资成本较高。相对于较大型企业,在能从银行取得贷款的情况下,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非常高,融资成本甚至超过15%,除了基本利率的上浮幅度远高于大型企业外,倘若遇上缺乏抵押物,需要寻求担保公司的时候,支付的成本甚至会超过15%。目前担保公司的手续费大致为3%,风险保证金为5%上下。据了解如果银根收紧,个别银行还有可能会提出附加条件。尽管目前银行贷款的基本利率是6%,但是每家银行的政策都不一样,针对小微企业上浮的标准各不相同,有的银行年利率上浮幅度为30%,而有的则在60%,一家银行相关负责人透露,在业内这个幅度非常灵活,在10%~80%不等。尽管目前针对小微企业从国家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辅助政策,但在实践中由于信用等级、高风险等原因,其贷款利率一般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而且几乎大多采取抵押或担保的方式发放贷款,较少有信用贷款。

二是融资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可以通过个人储蓄、关系借贷、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以及小微企业创业板等方式获得资金。但从统计数据看,小微企业主要采取内部融资方式,相当多的资金来自于个人积累、亲戚朋友借贷等自筹形式;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不合理、银行贷款仍是小微企业的融资主渠道、直接融资比例较低、小微企业经营情况的特殊性以及财会制度不规范等特点,使得信贷风控体系以及业务执行流程不能适应客户需求。如果没有符合零售客户特点的信贷风控体系和业务流程管理,小微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和业务开展效率根本无从谈起。

三是融资成功率相对较低。尽管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但是事实上小微企业因发展的长期性或者产品的无形性,能够用以抵押的固定资产数量较少。房产是银行最有效的抵押物,这让很多企业无所适从,尤其是小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物业,有物业也是按揭的。没有抵押物是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如机械设备等在评估的时候,折旧率非常高,能贷到实际价值的30%都实属不易。普遍欠缺不动产抵押资源,使其获得银行贷款的成功率并不高,反而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关于金融服务的政策和建议:

1. 从政府角度分析:小微企业融资畅通离不开政府的扶植和支持,政府在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及完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3年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在金融"国十条"中明确表示:"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7月1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多策并举、多管齐下、多方给力,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一周后,工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央行及银监会等部委陆续调研,酝酿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多方面政策和措施。

时隔不久,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从今年8月1日起,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免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同日外汇局通知,宣布自9月1日起,小额交易无需审单。

8月12日,国务院再度公布了多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扶持好小微企业对于稳定就业、改善民生意义重大。对一些高新技术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企业,国家可以调拨更多的专项资金支持,从而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保障。这样的措施应该成为一种长期坚持的国策。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对信贷资金的撬动作用。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贷款代偿基金"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代偿基金的作用是帮助优质中小企业解决暂时出现的资金周转困难,可以有效防范信贷违约风险,维护良好的银企关系。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的现状,继续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制度办法,不断增强和提高对金融机构给予风险补偿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高效信贷投放。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一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做大、做强。如放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金限制;适当放宽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鼓励民间资本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并积极为其谋求发展途径;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壮大自身实力;积极与银行接洽、合作,利用银行的批发资金,增加小额贷款公司可运用的资金额度;进行整体改组,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来组建市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保留并发展原有经营特色,使小额贷款公司走上正规金融之路。二是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和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限制。三是引进或自行建立股权担保基金,成立由市政府主导、民营资本参与的本土化股权投资基金,扩展企业融资渠道。

2.从银行角度分析: 银行业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力度今年再上新高。近日,中国政府网披露,据银监会统计,11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7.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8%,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6.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7万亿元,同比多增4723亿元。加强流程管理以及风险控制,在充分整合行内现有产品服务的同时,我们通过总分行联动的方式保持小微金融业务创新的动力。在产品服务研发方面,总行将以成熟的流程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为后盾,支持分行一线研发满足地区或特定行业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金融服务专案。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国有银行对中小银行的信贷支持措施,拓展面向小微企业的存贷款业务,加大贷款投入。另一方面,要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建立各种中小金融机构,并完善现有银行功能,构建新型金融体系。此外,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提供不同的个性化的融资产品,加大金融产品研究和创新,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和服务。

3.从小微企业自身角度分析: (1)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建立透明、真实的财务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2)拓展融资渠道,多方面进行融资。(3)规范内部管理,减少资金占用。(4)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

发展好小微企业,需要政府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密切配合,从现实、从基层、从实际出发,将大力发展小微企业的共识变成其壮大、繁荣的美好现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