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会计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会计准则范文1
关键词:金融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 商业银行 影响 对策
商业银行所涉及到的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虽然本质上属于合同范畴,但都具有较为复杂的性质,他们一般无法达到准确的计量和精确核算的会计目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是我国财政部又出台的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其中,《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位于四个准则中的核心位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未能明确计量的问题,这些金融准则恰好给予了弥补。从而能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尽快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此后,《会计准则指南》的颁布,使得完整的新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完成。
一、金融会计准则的发展历史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剖析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立项制定金融工具准则,此后的十年间三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逐步形成。期中第39号准则让金融工具方面的空白得以填补,并把衍生工具表外的资产项目的核算纳入表内。我国证监会在2003年对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以及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等进行了相关规定。当前,衍生金融产品爆炸式增长,呼声越来越高的公允价值的应用等,直接催生了大批金融工具。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逐步趋同性得到了证明。这些金融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引入了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负债的影响较为显著,并且随着市场变化而波动变化。只有在市场价值发生某种变化的时候及时在相关报表中进行一定的确认,尤其是要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以及债券投资类的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全面的在商业银行的金融领域引入公允价值。因为我国市场经济体质建立的时间并不长,市场化的发展程度偏低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因此衍生金融产品及时获取准确的公允价值的难度很大。此外,计入当期损益是公允价值的要求,但这些却会使得银行的资本数量和加权风险资产的数量。
(二)减值准备和风险管理方面
新会计准则规定,比例为1%,2%,25%,50%,100%五个等级的损失准备。所以,年度财务报表中的贷款基本上是采取五级分类法进行核算是会计实务中常用准则。贷款损失准备被包含在了减值准备方面,拆出资金坏账准备,其他资产坏账准备,待处理抵债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一般风险准备等,但是不可以转回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另外在风险管理方面,让衍生金融工具具备一定流动性,是商业银行减少金融风险可以采取的手段。
(三)对银行会计人员素质提出新要求
市场环境变化发展和各种商业机密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的会计数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随着商业银行的会计处理引入公允价值,对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银行的会计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会计处理能力和职业素养,而且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能应对日益复杂且高难度的会计专业工作。
二、基于金融会计准则的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鉴于金融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有着巨大的正反两面的影响,因此基于金融会计准则,商业银行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发展对策。具体阐述如下:
(一)尽快升级系统建设
因为金融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准则的上述影响,商业银行应该尽快完善自身的多种技术支持系统。较为集中的商业银行数据使得商业银行的信息资源高度集中在一起,因此整个数据处理中心被上移了。商业银行要想进行安全运行,电子处理技术与管理问题就成了重要的技术风险之一。虽然这些技术风险并没有与传统金融产生本质的区别,但是却拓展了传统金融风险的主要内涵。从这方面来说,商业银行升级改造自身会计核算的核心系统,对数据转换、公允价值等多种技术支持系统以及相关数据库进行建立与完善是解决这些技术性风险的有效方法。
(二)加快培养并提升金融会计人才的整体素质
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应该重视经济交易的实质状况,并且努力对自身的经济业务与相关事项进行有一定原则的会计处理。但是并不是限制这些原则的适用范围,因此就使得商业银行的经济交易的会计处理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但是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会计处理,并没有较多的限制性,还需要详细的使用知道才能实施。只有健全完善的公司制度以及完备的法律体系来进行配套以及大量高素质的金融会计人才才能应用原则导向的会计处理。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快对新会计准则的原则性导向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另外,金融会计从业者应该在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掌握各种技术操作技能和具备先进会计理念、高级会计道德与文化素养才能称之为高素质的金融会计人才。
(三)严格且谨慎的使用公允价值标准
新会计准则中加入了传统会计准则中没有的一些弊端,例如添加了公允价值。如何正确利用公允价值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难题。检验是否正确利用了公允价值,就要看利用公允价值后的结果。利用公允价值要对一些尚未形成发展的规模的市场的进行大力扶持,并且能为经济正常发展提供快速且优质的服务,并且对已有的市场进行相关的规范经营管理是对公允价值是否合理利用的检验方法。
事实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市场发展环境极为不平衡,不够正常话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问题。对待此类问题,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市场所持有的金融资产进行重估减值,由商业银行的管理层来进行估值,是商业银行的解决之策。从而使得资本金可以实现流动性与充足性。最后利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进行局部调整。
(四)逐步建立并实行实际的利率法
实际利率法是指在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基础上而实行的一种计量方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根据不同的时间价值来反应资金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进行几何级数的增大增值能力是对其货币使用的正确方法。因此,商业银行保持市场利率不变为前提,对银行核算对象的公允价值进行成本的核算,金融资产应该根据实际利率进行计量,当然除去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变动计入到当期的损益中去。商业银行的应该全面而且到位的利用实际利率法,尤其是当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披露要求不断得到一定的提高的大背景下。因此要求商业银行对相关的系统进行完善或者予以改造。对此可行的办法就是可以自行设计或者采用较为成熟的后台系统。
(五)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与内控
商业银行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风险与机会是并存的。 遇到各种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运营中不可避免的,期中最常见最频繁的风险就是内控失效。当今世界全球化伴随着全球金融发展一体化,在这种趋势之下,商业银行应该实事求是的、切实的面对日益多元的银行业务范围,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金融技术积极的面对,通过鲜明的内控与风险管理机制来稳定暗潮涌动的金融操作风险,让本来不太好预测的银行操作风险得以定型。为此,尽快建立健全内控与风险管理机制才能使得商业银行具备一种自上而下的网状式的内控屏障体系。同时配备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对各项业务运行进行稳健性的操控也是方法之一,但是要特别重视那些薄弱环节并进行持续性的跟踪。针对内部管理,通过职责分明的评审机制来让银行严控各种金融会计方面的风险,调动商业银行员工的热情与积极性,并且制定完善系统的长效风险管理机制,且有效实施。
三、结束语
总之,金融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巨大且广泛的。比如说,其中实际利率法的应用要求、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资产减值计提的完善等,都在促进着商业银行的制度完善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从而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应该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深入了解金融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加强单位之间的交流,促使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实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润田.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现代商业. 2012(14)
[2]董舒,翁丽玲.论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商业银行的影响[J].财会研究. 2008(19)
[3]程丽丽,宋德高.新会计准则在商业银行应用现状分析[N].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8(03)
金融会计准则范文2
P键词 金融工具 会计准则 演进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1金融工具减值会计理论
金融工具减值的会计处理受到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影响,最新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分类和计量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9号(IFRS9)规定,替代原IAS39的相关规定。IAS39对金融资产的分类是规则导向的,将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大类,同时根据不同的分类采取不同的减值方法;IFRS9则采取原则导向,按照商业模式(持有目的)、合同现金流特征以及公允价值的可得性不同将金融资产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第二类是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第三类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损益的金融资产。相比于IAS39的多种减值方法,IFRS9对所有需要考虑减值问题的金融资产采用单一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式。对于金融负债的分类和计量,IFRS9基本沿用了IAS39的规定,即金融负债仍分为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进入损益和按摊余计量两类。不过,对于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负债,当报告主体由于自身信用风险增加导致金融负债公允价值下降时,IAS39将此利得确认于当期损益,于是企业自身信用质量的下降反而成就了企业价值的增加,即所谓的“自身信用”问题(own credit issue)。IFRS9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报告主体自身信用风险变化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且在2018年IFRS9生效之前,企业无需全盘转向IFRS9即可提前运用这一规定。
2金融工具减值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金融工具减值会计准则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入深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根据减值确认标准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缓慢推进。20世纪初,美国会计学会在《影响公司报告的会计原则初探》中首次提出了“可回收金额”的概念,为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等会计问题奠定了研究基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相关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才逐步出现。第二阶段,迅速发展。7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进入了衰退期,为了应对环境变化给会计实务带来的挑战,FASB出台了SFAS5《或有事项》,对或有损失的确认提出了“可能性标准”,这一标准的提出为减值会计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原动力。恰在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金融实务的发展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其会计处理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和处理。第三阶段,合作与趋同。2001年4月IASB取代IASC成为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对先前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IAS32和IAS39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FASB也进一步对金融工具准则进行修订和改进,其认为“资产减值是对资产价值的再确认”,因此这一时期对金融资产减值的探讨主要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选择权的运用相关,同时鉴于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研究的困难性,IASB与FASB的合作与趋同成为研究的主流。2010年5月,FASB了《金融工具会计以及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会计的修订》征求意见稿。2014年7月,加入金融资产减值的内容,将IAS39的“已发生损失模式”变为“预期损失模式”,同时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作出修正,增加一类变动进其他综合的性金融资产。至此,IFRS9尘埃落定,在适用部分全面取代IAS39。
3金融工具减值模型的变化及影响
3.1已发生损失模型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39号(IAS39)以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2号的规定,当金融资产出现明显减值迹象,并且存在客观证据时,计提减值准备,同时将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即“已发生损失模型”。客观证据包括:债务人的财务困境、到期资金未能偿还、给予借款人一项特殊减免等一些极端现象或者事件。计提减值损失的时点锁定在损失事由己经发生、发现并很可能或者已经造成损失时,但在此之前已经存在反映损失的信息,因此“已发生损失模型”识别损失的时机晚于金融工具质量发生变化的时间。相应地,准则规定如存在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时考虑的事项有关,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人当期损益。但要求转回后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得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时,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需要将原记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转到当期损益,但转回时债务工具通过损益转回,而权益工具则应记入资本公积。现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方法使得减值损失确认得太少太迟,被市场广泛诟病,因此也导致了金融工具改革项目的产生。
3.2预期损失模型
为了解决“已发生损失模型”的缺陷,如实反映当前信息中蕴含的信用质量变动情况,理论和实务界先后提出了公允价值模型、经济周期动态减值模型、信用风险减值模型以及预期损失模型,最新的IFRS9采用了前瞻性的“预期损失模型”。
“预期损失模型”对预期损失的发现不是通过极端事件等客观证据,而是能使企业从中发现信用质量变动的信息,涵盖的范围更广,而且比出现极端现象或事件要提前。“预期损失模型”对损失的识别和计提时间明显早于“已发生损失模型”,在损失暴露以前,首先对可能的损失事由进行识别和监测。相比“已发生损失模型”,“预期损失模型”更多更早并持续地考虑了金融工具信用质量的变动,提高了信息披露要求,增加了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也便于投资者依据这些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因此预期损失模型更加如实地反映金融工具的经济实质。
4我国的金融工具减值会计准则
4.1我国的金融工具减值会计准则
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一金融工具列报》对金融工具相关的会计问题作了详的规范。其中有关金融资产减值的规定为: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是指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实际发生的、对该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影响,且企业能够对该影响进行可靠计量的事项。对于各类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计量和转回的规定同IAS39大体一致。
4.2我国实行预期损失模型的现实挑战和过渡性建议
4.2.1我国实行预期损失模型的现实挑战
首先,我国金融工具市场起步晚,发展虽快但相应系统基础与机制建设并未健全,进行未来预期损失估计所需要的外部市场数据缺失,预期损失估计的外部条件不足;其次,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金融监管等由多个不同部门负责,不同部门对预期损失相关概念的规定以及具体模型的规定存在差异,若推行预期损失模型,报告主体需要按照多套标准进行预期损失估计,相关信息披露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最后,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程度相对西方国家企业,整体水平较低,相关管理系统不完善,尤其缺乏完善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4.2.2我国实行预期损失模型的过渡性建议
鉴于我国实行预期损失模型的现实挑战,应当谨慎用预期损失模型。但依据国际趋同的路线,我国也可能推行预期损失模型,因此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改进是必要的。
(1)完善市场经济,优化市场环境。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为企业执行预期损失模型造成了很大限制。预期损失模型的推行也从一个方面推动我国完善市场经济建设,尤其是对金融市场的开放性管理,减少对利率的管制。这也要求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金融监管,合理划分监管部门的职责,甚至设立更加统一规范的金融监督机构和自律组织,推行更加市场化的监管手段,为金融市场发展创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这也是对会计准则制定及应用环境的优化。
(2)促进会计监管与其他监管的协调。面对会计监管与其他监管的差异,各监管机构出于完善市场建设,服务投资者的角度应当加强合作、共同监管,在规则制定阶段便进行商讨,在规则执行期间互相借鉴,节约被监管对象的执行成本。加强监管部门和会计准则制定部门的合作,促进会计信息与其他风险管理信息的互补。另外,会计监管以及其他监管部门应当注重对报告主体执行会计准则的监督,尤其需要对违反会计准则报告主体的惩戒。这也是我国目前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较低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3)报告主体的过渡性举措。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析系统,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健全的风险分析系统和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是所有企业都应该具备的风险管理举措,不论预期损失模型实行与否,这都是企业经营过程中进行风险控制的重要一环。同时,加强企业内会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的联系协作及信息沟通,对预期损失的估计需要会计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结合,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最后,在已发生损失模型计提损失的基础上,增加对预期损失的估计和披露。预期损失模型理论上具有合理性,只是实际操作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在预期损失模型尚未推行之前,采取符合预期损失模型理念的前期做法是可取的,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更多金融工具信用质量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陈建新.由预期损失模型探讨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分离与协调[J].商业时代,2012(14).
[3] 郑伟.预期损失模型缺陷与会计监管独立性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0(5).
[4] IASB.Exposure Draft Financial Instruments:Amortized Cost and Impairment,2009.
[5] IASB.Supplement to ED/2009/12 Financial Instruments: Amortized Cost and Impairment,2011.
金融会计准则范文3
一、分类标准的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的分类方面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分类标准的选取,而分类标准选取要依据分类目的。为了确认和计量的方便我国以及国际的会计准则都对金融工具进行了同样的分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进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可供出售的资产。具体上只是存在细微的差别,比如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IAS39规定初始计量时任何金融资产都可以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对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则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且在持有期间不得重新分类。为了防止公允价值选择权被滥用,IAS39对这一选择权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且规定相关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必须能够可靠的获取。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我国的会计准则在进行初始计量时同样也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对于贷款和应收款项,我国的准则只是对企业所持有的证券投资基金以及类似基金进行了限定。
二、初始计量的比较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上均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但是对于交易费用的处理有所不同,我们国家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了只有交易产生的交易费用才能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其他的交易费用计入相应的初始确认金额,但是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各类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均计入到初始确认金额。在金融资产的确认方面,究竟以那种要素、那种类别进入到资产负债表尽管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上实现了趋同,但是仔细比较仍然存在一些细微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任何的金融资产都可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而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必须符合下面的条件才能确认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1.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资产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2.企业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该金融资产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其次,IAS39对持有至到期投资作了规定:假若主体在当前年度或者两个财务年度内,在投资到期前出售或重分类不能忽略金额的该持有至到期投资,那么主体就不应将其归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而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本年度把没有到期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出售或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若出售或重分类的金额相对于该类投资之前初始的总额较大时,剩下的那部分也应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且在本年或者以后两个年度不得再重新划分。我国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只能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最多在两个会计年度内不得再重分类该金融资产,对于其他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没有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在金融工具初始上国际会计准则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出现一点差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三、后续计量的比较
对于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当采用公允价值的方法,且不考虑未来的处置费用,而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进行计量。对于在公开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相关的金融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计量。我国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的指导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而言较为简略,FASB对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后续计量的指导更有参考意义。根据公允价值信息的可获得程度,该准则规定可以将公允价值信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信息为该资产在活跃的市场中有报价的计量信息,第二层次的信息为该资产在活跃的市场中没有报价,但是可以找到相似资产的报价信息,第三层次的信息为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同时无法获得类似资产报价信息的,只能通过推断法或内插法获得的计量信息。根据估价信息的准确性选择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四、终止确认的比较
对于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我国会计准则的处理思路与国际会计准则略有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终止确认基本思路是,首先对金融资产是整体进行确认还是部分确认,然后再判断与金融资产所有权相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转移,有没有保留相关的控制权,从而确定某项金融资产是继续进行确认还是终止确认,而修正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对于普通金融工具以及复杂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均适用。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对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和计量采用控制权标准,在实务中操作性更强。
五、政策建议
1.推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创新。尽管我国的金融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相关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尤其是对金融工具及其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结合我国当前实际的情况下努力加强金融工具的创新研究,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金融会计准则范文4
关键词:会计准则;新金融工具;资本市场
一、新的金融工具出台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对于世界的影响力也逐年增加,这就要求国内现行使用的会计准则要时刻保证于国际接轨,在这样的大前提之下,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演变与优化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一)新的金融工具出台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2006年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当时很好地起到了规范国内金融行业,让金融企业变得更加透明能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套已经用了十多年的会计准则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的中国金融行业。尽快出台一份符合实际情况、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要不断地完善自身,与国际接轨
200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震惊了整个世界,也暴露了国际上施行了很久的IAS39国际会计准则所存在的弊端与问题,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会计计量和分类变得过于复杂,为国际大托拉斯攫取高额利润创造了条件。在这种背景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会计准则进行了大幅度的优化与改良,最终在2014年7月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这就要我国必须尽快出台新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来满足国际形势的变化。
二、新的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一)金融资产分类数量上的变化
新的准则由原来的四分类改成了三分类,其最大的特点便在于将旧准则中不属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持有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的资产统统归入了第四种资产,即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这样做的弊端在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概念变得模糊不清,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债权人无法分清第四类资产的类别,而新的准则减少的金融资产的类别,优化了分类的标准与逻辑上的正确性。在新的会计标准之下,允许在摊余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之间进行相互转换,大大提高了灵活性。
(二)已发生损失法向预期损失法的转变
在旧的会计工具下,资产的减值操作是用“已发生损失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客观上以及造成了资产的损失才能使用会计工具进行核算,这样做虽然比较直观、方便,但是缺少灵活性,也无法满足瞬息万变的当代金融活动。而新的会计工具采用“预期损失法”要求企业在初期确认时便对未来12个月的信用损失进行确认,在新的会计准则下,显然更加具有灵活性与前瞻性,对于企业减少损失以及减低机会成本有着现实的意义与作用。
(三)大幅度减少“会计错配”
通俗的来说,“会计错配”就是用不同的会计计量标准来对企业的资产与负债进行考核与计量,这不仅增加了会计工作的任务量,也造成了企业资产负债评估的不确定性,在新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之下,在初始确认时,如果允许消除“会计错配”,企业就能将金融负债制定为公允计量,计入当期的金融负债,这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变得更加简洁、明确,提高了企业的透明度。
(四)突出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资产负债表采用公允计量,而利润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在新的会计准则之下,加大的资产负债表的比重,也就等同于突出了公允计量的重要性,这样的做法符合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本身的特征、属性,对于会计信息的分类、整理以及决策有着正面的积极作用。
(五)金融衍生工具的核算
新的会计标准之下,更加明确以及细化了金融资产以及金融负债的定义与含义,同时布线仅仅拘泥于过于的交易事项,更加注重实质。更加明确了债权人以及债务人的权利以及义务的分配,把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一种金融资产或者负债来纳入资产负债表之中,拓宽的传统会计工具下资产、负债的范围与意义。
三、施行新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主要影响分析
对于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来说,大部分的资产其实是属于金融资产,而在新的会计准则之下,对于企业的风险、投资管理以及财务状况都有着较大的影响。而对于负债金融监管的有关部门来说,新的会计工具让其对企业的监管变得更加高效、准确,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一)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受到市场影响程度的加深
在新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要求下,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当期的损益,这让“两张表”与市场的联系与结合变得更加紧密,也更加符合现代资本市场的活动规律,简单来说,公允价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税前利润的多少,这对公司进行产业调整以及业务布局的规划是有力的,也更能反映当代市场活动的经济特征。
(二)公允价值占比的增加将直接影响
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资产波动性相比较于旧的准则,新准则下公允价值计入当期损益的比重加大了很多,在我国非交易性金融不断放宽的大前提之下,企业的投资权益将稳步增多,这有力与企业的良性发展,也让资产的审核变得更加准确,透明。
(三)损失计提趋向稳定化
在新的准则下,采用预期计提法,这就影响到了计提损失的计量,在短期上看,企业的计提损失准备金将逐步增加,且计提损失的周期也会被延长,减少不良贷款的比重,也让企业已的资产结构变得更加健康、稳定。
(四)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收到的冲击不同
新的金融机构会计准则之下,大中型的商业银行与效一些的非银行机构所抽到的冲击力度不同,一方面大中型的商业银行在新的会计准则的标准之下完成资产结构转型、升级的周期会大大缩短,另一方面对于中小型非银行机构而言,新的会计准则会在客观上推动这些结构对于坏账以及不良信贷的审核与清算进程,从小的方面说来说可以保证中小型非银行机构的健康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说也有利于整个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
(五)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与整个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一个国家想要稳定,条件是多方面的,而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的会计标准之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呈现将更加合理,信息更加准确,同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透明度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为人民群众的监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让整个市场的运作变得更加稳定、高效。
四、新准则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时间尚短,也陆续的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新准则下信息披露的成本不断攀升
在严格执行新的会计准则的大背景下,公允价值的范围与比重在不断加大,这就在客观上导者了会计以及审计工作量的增长,同时因为新准则出台不久,会计从业人员对于其熟悉的程度还不高,导致工作效率偏低,这也从侧面增加了信息披露的成本。
(二)执行难度加大
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起步很晚,但是成果丰硕,其庞大的市场导致了新准则的实施面临的很大的阻碍,企业被迫要加快资产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在初期这会让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的企业进行正常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要大力投入高学历人才的储备,并且不断进行知识的升级与换代,效果慢,代价大。
(三)新的会计准则更注重主观性
新的会计准则给企业流出的会计判断空间变大,虽然站在企业的角度上来说,这样做的结构有利于资产的清算与发展路线的规划,但是客观上也造成了金融监管机构对其进行金融监管的难度上升,想要尽快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准则,就要求监管部门要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与交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非法获利的企业要进行严肃处理,工作量巨大,任务艰巨。
五、结束语
新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出台是我国自主结合国际局势的典型代表,客观上让我国的金融市场变得更加稳定、健康,同时新的会计准则的施行与监督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也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孟庆彬.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影响[J].现代金融,2018,No.425(07):39-41.
金融会计准则范文5
金融资产;摊余成本;公允价值;重分类
[中图分类号]F83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9-0055-02
一、IFRS9出台的背景
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在本次危机中,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房贷抵押证券的价格持续下降,债权人银行对房贷抵押证券确认了巨额的公允价值损失,引发了市场恐慌,刺激了金融股票价格的狂跌,从而而引发了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严重不满。2008年10月3日,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并由布什总统签署的《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救市法案),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有权暂停使用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出台IFRS9,以及对金融资产计量方法的改进,正是对有关政府和组织关于减少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加剧市场波动等要求的回应。
二、CAS22与IFRS9之比较
1.金融资产分类模式比较
CAS22根据持有目的和能力,并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要求,在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下四类:①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②持有至到期投资;③贷款和应收款项;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CAS22从金融资产分类入手,首先认定每一类金融资产,然后以此为基础再确定其计量基础: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摊余成本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则按照成本计量。
IFRS9改变了金融资产分类模式,简化了判断程序。IFRS9从金融资产计量基础入手,把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两大类。分类的基础是主体管理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和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除非企业改变其管理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否则不允许对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一项金融资产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可以按摊余成本计量:①该金融工具仅具有基本贷款特征,即具有本金和利息特征等合同条款;②该金融工具以合同收益为基础进行管理,即金融资产是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而非到期前出售以获取公允价值变动为管理模式,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具有本金和利息的特征。如果主体管理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是在持有或发行金融工具时收付合同现金流的,则该项金融资产的商业管理模式可以认定为是以合同收益为基础的。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金融资产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可见,依据IFRS9,所有的权益性工具都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取消了IAS39对非上市金融工具的例外规定,即当某项金融工具属于非上市工具或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时,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
2.金融资产重分类模式比较
分类决定计量基础,计量基础决定经济后果。所以,金融资产的分类是金融工具准则金融的核心。CAS22规定,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分类后不得随意变更,仅持有至到期投资因企业持有意图或能力的改变可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所以,依照CAS22的规定,金融资产重分类前后的当期损益都不受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但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后,原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的部分。可以重分类为当期损益,即由资本公积转为投资收益(或损失),仍然会对损益产生影响。
IFRS9优化了金融资产重分类,避免了损益波动。IFRS9放宽了金融资产重分类的标准,如果主体管理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发生改变,则应当在公允价值计量类别与以摊余成本计量类别之间进行重分类,重分类会影响当期损益。但是,为了减缓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时期),IFRS9又规定,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可以选择计入当期损益,也可以选择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但是一经选择,其后不得进行重分类,即把公允价值变动由资本公积重分类至损益,也就是说,金融处置资产后不得将利得或损失从资本公积转至当期损益。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避免利润波动是上市公司选择金融资产分类的主要出发点,当公司持有证券投资资产较多时,为规避风险,倾向于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划分为按照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3.分类标准的比较
CAS22分类依据是“持有意图”和“持有能力”,而这两种能力在实务中往往又被“量化”为短期持有和长期持有。同一项金融资产可以有多种意图可以选择,从而可以分为不同的金融资产,从而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例如,对于一项债券投资,可以选择短期持有,然后赋予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其公允价值变动可以影响当期损益;同样是该项债券投资,也可以选择长期持有,从而采用摊余成本计量模式,其公允价值变动却不会影响当期损益。
IFRS9取消了“持有目的”的主观性标准,压缩了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金融资产是以摊余成本计量,还是以公允价值计量只取决于两个条件,即金融工具本身的特征和持有者管理该金融工具的商业模式,企业想通过分类和计量方法的会计政策选择来达到调整披露更符合自己意愿的财务结果明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例如,对于上述债券投资如果根据IFRS9“二分类法”的规定,因为该债券具有本金和利息的特征,则不管该金融资产持有目的如何,均应当按照摊余成本计量。
1.公允价值适用范围比较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金融机构利用历史成本计量金融资产,大良的不良贷款减值被历史成本计量所掩盖,致使数百家金融机构在没有任何财务预警的情况下破产。2006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构建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框架。可见,公允价值会计取代历史成本会计是会计进步的标志,在一个健康而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公允价值的确能够相对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和收益。
正上基于上述考虑,IFRS9坚持了公允价值是金融资产最相关计量基础的理念,并进一步扩大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同时,保留了企业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或直接计入权益的选择权,此减少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企业盈利波动。因为,在IFRS9“二分类法”下,只有具有贷款行征的金融资产,才可以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所以,企业持有的权益性金融资产均应当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从而统一了权益性工具的计量基础;同时,对于权益性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可以选择计入当期损益或者选择计入资本公积,既防止了对大量持有该类金融资产的企业利润产生波动影响,又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三、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趋同的思考
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来看,公允价值计量范围的不断扩大是一个基本的趋势,IFRS9简化了金融资产分类方法,扩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表明公允价值是金融相关计量基础的理念不仅没有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而削弱,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资产已成为众多企业所拥有的一项重要资产,其分类模式及计量基础的选择对企业损益的影响越来越大。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总额的影响还不到1%,但是到了2008年即上升到4.5%,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此,优化我国金融资产分类标准和计量模式,实现CAS22与IFRS9趋同,对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孙蔓莉,蒋艳霞,毛珊珊.金融资产分类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管理者意图是否是真实且唯一标准[J].会计研究,2010,(7).
金融会计准则范文6
【关键词】 金融衍生工具;确认;计量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以股票、债券及货币等金融资产的交易为基础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它是一种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的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的合约。由此可见,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其未来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给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带来困难。因此在新准则下如何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
(一)会计确认的涵义及标准
会计确认是会计运行的起始阶段,是对企业经济事项或交易的一种认可行为。葛家澍教授指出,所谓确认,是指交易、事项和情况应否、何时以及如何作为一项要素加以记录,并计入报表内容与合计的过程。它应遵循两项基本原则:第一,符合某项要素的定义;第二,能可靠地计量,并认为,会计确认主要解决企业的经济事项或交易是否应该、何时以及以何种要素进入会计系统的问题。
美国FASB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某个项目在符合以下全部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一是该项目应符合会计报表某要素的定义;二是该项目有相关的属性,足以充分可靠地予以计量;三是有关该项目的信息能够对使用者决策产生差别,即应具有相关性;四是有关该项目的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要具有可靠性。由此可见,财务报表项目的会计确认应满足四条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确认对传统财务会计确认的影响
1.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按照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资产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指企业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一项资源要被确认为资产或负债,除需要符合定义外,还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对资产而言)或未来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对负债而言)能够被可靠地计量。金融衍生工具显然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首先,金融衍生工具不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而在于未来合约的履行情况,且这种未来的交易或事项很有可能不发生。其次,金融衍生工具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取决于原生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情况,处于不断的变动中,它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在签订合约时难以确定。再次,金融衍生工具不一定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合约,它赋予了双方按照合约规定进行交易或放弃交易的权利,或在合约规定范围内处理的权利,因此它不属于某个企业拥有或控制。最后,金融衍生工具未来流入或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被可靠地计量。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在不断地变动,流入或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被可靠地计量,因此把金融衍生工具确认为资产或负债予以核算都是不合适的。
2.不满足传统会计确认的要求。在会计确认环节上,传统会计理论的核心观念是权责发生制,它以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作为核算基础,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予反映和确认,同时要求被确认的项目要具有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等。金融衍生工具在合约订立时,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虽然基本确定,但交易并未实际发生,而且在合约到期时也可能不发生。也就是说,金融衍生工具的权利与义务并未实际发生,收付尚未实现,其未来的现金流量也无法计量。因此金融衍生工具不满足传统会计确认的要求,即现行会计不能反映未来的财务活动,传统会计报表无法反映未来的财务变动。但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预示着未来一系列的财务变动,如果不在表内确认,就不能及时揭示其潜在风险,也不能正确反映其未实现持有损益,这样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残缺性甚至虚假性,满足不了决策者的需要。
3.不符合传统的会计损益确认原则。传统的财务会计损益确认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即在交易发生时,将交易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在当期予以确认。因此,大多数交易的损益在会计上可以肯定或合理地确认或预计,并在利润表上加以反映。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待执行的合约,从合约签订到执行存在时间差。如果按照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原则,只有等到合约执行后才能对损益加以确认。在此之前,它仅属于一种潜在的收益或损失,在利润表内不予确认和列报。但在此期间,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随着标的物价格的变动而变动,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或损失,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确认和反映,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
金融衍生工具一方面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条件和标准,不能进入传统会计报表进行确认;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传统交易的某些特征,即能在未来为企业带来现金流入或流出,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审慎合理的会计确认。
1.初始确认。在我国2006年颁布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引入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新概念,把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一个新的、单独的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报表体系。金融衍生工具的初始确认指在合约签订时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等财务报表要素的过程。新准则中规定,金融衍生工具初始确认的标准是: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此时尽管合约所约定的风险和报酬并未实现,但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契约性,使其在签订时就已经拥有了对未来风险和报酬的控制权,符合扩展后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达到会计确认的要求,因此可以在合约签订时进行相应的会计确认程序。
2.后续确认。金融衍生工具的后续确认主要反映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在初始确认与终止确认期间发生的价值变动,它通过收入、费用、损失和利得等要素的确认来反映。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标的资产价格变化频繁,因而其潜在风险非常大,必须在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再确认,即对其期末盈亏作相应的会计处理,同时在会计报表及附注中加以披露。
3.终止确认。金融衍生工具的终止确认是指将财务报表中已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从资产负债表中予以消除的过程。当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约定的未来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即告消失,企业也就丧失了对与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控制权,此时就要对其进行终止确认。就金融资产来说,当企业不再拥有构成金融资产的全部或部分合约权利或失去了对构成金融资产的全部或者部分合约权利的控制时,应该将金融资产或其一部分从资产负债表中转出,这就是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
(一)会计计量的含义
1.会计计量概念。会计计量主要是解决某一项目以什么金额进入会计系统的问题。IASC概念框架认为:“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中确认和记录财务报表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葛家澍教授对认为:“所谓计量,是指对财务报表要素进行量化描述的程序。”两者均强调了量化确定货币金额入账这一要点。因此,会计计量就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2.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计量属性是指所予以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常用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
(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
在这五种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反映资产或负债过去的价值,其余四种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现时成本或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可从不同的角度都归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此,计量属性的选择也就是对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这两种计量属性的选择。历史成本应用得最多最普遍,因为历史成本计量容易取得资产或负债流入或流出的数据,能客观、清晰地反映其实际收付金额。但金融衍生工具在合约订立时的初始净投资为零或很少,几乎没有成本,且在合约持有期间其市场价格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对金融衍生工具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显然是不适宜的,只有公允价值才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最佳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就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衍生工具初始确认时,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金额相同。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
1.初始计量。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发生,对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初始确认时,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是相同的。初始取得的金融资产或承担的金融负债,应当以市场交易价格作为确定其公允价值的基础。
2.后续计量。对金融衍生工具后续计量时,其公允价值的确定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活跃市场中的报价,金融衍生工具存在活跃市场,其报价可以用来确定其公允价值;二是公允价值估价模型,金融衍生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则需要根据市场环境采用期权定价模型、矩阵定价模型、现值法等技术方法估计其公允价值。企业应当选择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三、相关建议
(一)重新界定资产或负债会计要素的含义
既然金融衍生工具与传统的会计要素含义不相容,不妨对会计要素的含义重新作出界定,使资产或负债的定义能够包容金融衍生工具。这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内涵,使之能包容金融衍生工具。即取消传统会计要素含义强调的“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这一限制,使“未来的交易或事项”也可以纳入会计要素的含义。二是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即增加要素定义的条件,使之能容纳金融衍生工具。例如可将资产或负债的限制条件“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或未来流入和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能够被可靠地计量”放宽,使“价值的变动在后续计量中能被公允、及时地计量”也成为资产或负债要素的条件,从而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到会计要素的定义中去。
(二)健全和完善金融与资本市场
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的关键在于公允价值的取得。但目前我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和完善,真正公允的市场价格很难形成,因此公允价值很难保证其“公允性”。只有在活跃的市场条件下,各种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市价才能很好地反映出其真实的价值。所以,有必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金融和资本市场。
(三)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成熟,加上金融衍生工具本身不确定性高、价值波动大等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较难。因此,必须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加强培训和学习,不仅要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知识的学习,从而全面提升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处理的业务水平。
(四)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研究
金融衍生工具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创新速度较快。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因此,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研究,制定出更加完善的会计准则和法规,规范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处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中确认与披露概念问题[J].当代财经,2008(5):105-109.
[2] FASB Statement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Con No.5.1984:6-9.
[3] 中注协.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