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业银行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商业银行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商业银行的特点

现代商业银行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改革 创新

我国当前的部分商业银行的创新意识还是比较高的,创新的步伐也是比较迅速的,但是在创新过程中,其存在的创新目标并不是很明确,到创新处于被动趋势,进而影响到业务的发展的平衡性。商业银行要想顺利地实现创新,需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充分的挖掘,并且结合最先进的技术,转变传统经营理念,并在创新过程中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互联网自身特点及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一)互联网金融自身特点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设备被人们所广泛使用。所谓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互联网与金融之间的有效结合,现如今,大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这些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利用大数据挖掘客户信息,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点对点的直接交易,提高交易配置与效率;第三方支付与资金的转移作用在不断成长起来。

(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分流商业银行存款。第三方支付存在延迟支付功能,并沉淀了部分客户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属于结算资金。资金最终会回到银行,但第三方支付将资金回流的渠道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散,进而导致银行的存款进行了根部分流。

掠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互联网的安全管理越来越完善,交易成本也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互联网本身还具有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并且能对用户的资质进行详细的判断,上述能充分体现出互联网金融的超高安全性,并存在一定的技术保证。因此,投资人可放心大胆地利用互联网金融,从而使商业银行的使用率严重下降。

挤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包括很多,例如支付结算、交易与咨询等。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在崛起的过程中拓展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与此同时,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第三方支付的价格要比银行网上支付便宜的多,第三方支付相比于银行支付还具有更快捷等特点,因此,第三方支付与银行之间存在线下的竞争,从而积压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二、商业银行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不明确

商业银行为了针对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冲击,推出了一些列不同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在利用这些金融理财产品的同时,会出现部分资金分流的现象,导致分出去的资金回不到银行的存款中,而是变为资金,并进入理财产品中去赚取收益。商业银行的此做法只是顺着当下的趋势而退出相应的理财产品,并没有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来制定标准,进而使商业银行的创新目标没有一个标准存在,导致目标不明确。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整个创新过程与创新效果。

(二)缺少足够的主动性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影响着商业银行对自身业务的开展,因此,银行的业务创新脚步才能进一步提升速度。互联网金融根据自身的特点在进入信贷领域之后,商业银行开始效仿互联网金融,进入信贷领域,并加大对该领域的资金与人力的投入。由于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脚步等原因,商业银行进入信贷领域较晚,其业务开展范围也相对狭窄。商业银行属于传统的金融机构,但互联网金融佛纳甘的创新却领先于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这体现互联网金融从一定程度上消灭了商业银行的主动性。

(三)创新结构不合理

从各大商业银行之间的中间业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还处于严重落后的阶段。从外国的商业银行来看。外国的商业银行主要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并存中获取非常多的盈利。这部分盈利金额要明显高于利息所带来的收入金额。因此,不合理的结构严重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盈利。

三、推动银行创新的相关策略

(一)明确目标,挖掘客户需求

金融机构要想在当今的社会上赖以生存,就必须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商业银行需要针对用户所反馈的信息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并将用户的问题放在首位,将其视为创新的重点。市场调研在现如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尽量的去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

(二)借鉴外国经验,提高主动性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创新的脚步,结合自身的优点,主动的去开创创新业务。商业银行在开创创新业务的同时,需要借鉴外国的创新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大胆的创新。商业银行还需要及时了解市场的情况,增加自身的主动性,采用先进的技术结合市场以及用户的需求,进行创新。

(三)转变传统关键,改变创新结构

国外的经验足以表明,发展中间业务是现在金融企业创新工作中的重点,商业银行需要将现有的传统盈利方式做出改变,加大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将中间业务视为未来创新的唯一方式,并在创新过程中实现结构的转型。积极的创新中间业务,并加大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充分满足客户的各种合理需求,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的整体创新。

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产生了严重的冲击效果,这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发展、盈利、与未来的创新。商业银行面对这种冲击需要采取相应的回应措施,并结合自身情况与我国的实际国情,尽量将互联网金融冲击降到最低。总之,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提高盈利,降低外界的干扰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郝身永,陈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短期冲击与深远影响[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13).

[2]张晓宇,宋扬,纪金金,等.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5,(11).

现代商业银行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DOI] 10.13939/ki.zgsc.2015.08. 041

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亮点。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金融服务体系格局,即从根本上突破那种传统的金融观念束缚,推出更多新的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采取现代化的电子化与网络化运作手段,让金融业务实现交叉化发展,并让金融服务功能走向多元化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状况并没有能够走向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活动效果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受到了外资银行的巨大冲击,在传统信贷业务方面也失去了一定的优势。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推进自己的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从而让自己的服务理念、金融产品以及应用技术等方面都实现有效创新,进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1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相关界定

金融业是一种产业,它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指微观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全部金融业务,从本质上来讲,它就是指微观金融机构客户至上的金融服务意识。对于金融系统的商业银行来说,要想赢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来形成新的生产力,即实现金融服务创新。它的具体内容如下:商业银行的创新属于服务业创新活动,往往会带来金融业服务理念与金融产品等多方面的巨大变革,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殊性。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创新必须是创造或模仿全新性质的新事物才可以被认为是创新,因此,它又具有新生性。此外,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更多的体现在服务理念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变革或改良。因此,我们可以把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界定为:为了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组与创造性变革,进而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一个新的生产体系,更好的迎合社会及银行自身发展需求的一系列金融服务活动。

2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现状及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创新环境基本表现为:“粘性”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行业竞争环境较为激烈,潜在的竞争对手以及替代者带来了一定的威胁。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的情况下,也在创新实践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积极的探索,推出了很多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起步较晚,并且受到了我国经济体制与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多重影响与约束,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活动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征,即政府主导型的自上而下的创新,创新的形式以吸纳型为主,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的创新占有较大比重,风险管理型业务创新不足,创新重点基本停留在争夺市场份额上,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实现自我的金融服务创新。应该来说,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趋利性质直接决定了它的金融创新必要性。我国也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成立了很多金融相关的服务机构,但是,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仍然在金融业中占据了主体性的垄断地位。这就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服务创新,是需要政府推进的,并由于市场失败而需要通过创新来克服一些市场进入的缺陷。此外,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还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技术进行推进,并以获取更多的商业利润而进行创新,从而让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活动可以实现最大化的经营利益目标。

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的具体架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服务创新,是其获得活力的重要源泉。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又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使其创新效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制度性因素,它主要就是指创新主体身份不明,制度不配套,权责不对称。其次就是服务理念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历了一个经营服务理念的变化过程,即“服务就是奉献”的服务理念阶段,“以任务为中心”阶段,“以效益为中心”阶段,“以客户为中心”阶段。再次就是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方面,它是一种典型的直线职能组织形式,容易导致金融服务效率低下。最后,就是技术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中还有就是技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那么,我们就应该从这些影响因素入手,架构起一个有效的金融服务创新模式。

3.1 商业银行应该创新自己的金融服务理念

这是其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基础所在。所谓服务理念就是指企业进行服务活动时的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它决定着企业的服务状况。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金融服务业环境的情形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服务理念,创新自己的服务功能,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客户的要求而进行市场的重新定位,不断追求持续性的金融服务创新,以更好的适应国际国内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环境。这就是说,商业银行应该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属于金融服务业,它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是维系与客户关系的基本纽带,它必须根据客户的基本需求来设定自己的市场定位,为客户提供令人满意的金融服务。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从当前的经营环境出发,主动适应当前客户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让客户成为积极主动的金融活动参与者与辅助者。商业银行还应该从经营实践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与经营手段,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从日本商业银行的特色服务中获取有益的启发,比如说,服务多配套、服务有标志、服务讲诚信、服务人情味、服务重需求,从而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特色金融服务。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要树立现代商业银行服务理念,从而切实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

3.2 商业银行应该创新自己的金融服务产品

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最为关键与核心的创新就是产品创新,它是打开市场与赢得客户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就应该创新金融产品的研究开发流程。尽管我们说,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流程或完美的模式,但是,我们认为,商业银行仍然可以通过开发出一个新产品的正规程序来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尽可能的减少这些金融服务产品的市场风险。如果商业银行的新金融产品研发能够实现一个系统化与结构化的过程,那么,它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的巨大成功。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分层次、有重点的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活动。其中,金融产品的创新内容层次往往具有鲜明的渐次推进的内容层次结构,即第一个层次是实现银行、证券、保险产品之间的交叉销售第二个层次是可以将银行、证券、保险创新产品与传统业务打包,销售给不同的客户,第三个层次是实现组合金融产品完全一体化的服务。那么,商业银行可以采取这样的创新策略来推进产品创新。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应该遵循一个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金融产品创新过程,加强基础产品创新,并作好第二、第三层次金融产品创新的知识、经验和人员准备,将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新产品创新重点,做好组合产品创新的战略准备和层次推进,并依托银行电子化建设,利用电子化平台加速金融创新步伐。

3.3 商业银行应该创新自己的金融服务组织

这是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的依托所在。它需要商业银行根据资源状况与经济金融发展需求,对外部与内部的组织机构进行创新,并为之而采取一系列经济行为与过程。事实上,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实施业务活动的运行载体,是其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依托物。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时间并不长,组织架构还不够成熟与完善,因此,我们可以从国外商业银行的相关组织架构中吸取有益的元素,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单一结构模式向集团化大型化模式转变与发展,从而让商业银行在新的组织架构下保持高效的运行效率,最终提高其经营利润与市场竞争力。比如说,美国花旗银行的组织结构形态充分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是根据客户需求与市场发展目标进行设置与确定的。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就应该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模式,让组织架构与西方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保持类似或一致,并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与发展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商业组织架构,尽可能的保证各个部门间的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协调、高效的组织结构,为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提供可靠依托。这就是说,商业银行应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建立全功能型支行、网点支行和中小型储蓄网点并存的“直通式”扁平化管理模式,并缩短管理链条,减少管理层次,切实建立起一个市场反应灵敏、客户定位清晰、前后台协调、上下高效联动、能有效防范风险的组织结构体系。当然,这种组织架构的有效实施也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比如说,需要自动取款机、电话银行、智能卡、在线银行等,还需要尽快建立网络银行系统,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大大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银行经营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何问陶,邓可斌.金融制度变迁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研究[J].财贸研究,2004(3):48-53.

[2]黄朱文.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新特点[J].现代商业研究,2004(9):38-39.

[3]李桂琴.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和国有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2005(4):9-13.

[4]严盖.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实践及加快创新步伐的建议[J].金融论坛,2004(5):51-55.

[5]韩莉. 我国银行业金融服务外包研究[J].中国市场,2014(3).

现代商业银行的特点范文3

一、现代商业银行与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1.现代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智能开发的含义

所谓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就是商业银行等组织通过培训或开发项目

增进或提高银行职员能力水平和组织业绩的一种有计划的、连续性的工作。习惯上,智能开发被称为培训。

2.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智能开发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兴衰密切相关。因为信息和知识是现代企业前进的推动力,而培训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最有效途径。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特殊的角色。它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命脉,为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2.1智能开发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主要是指负债性经营、风险性经营和盈利性经营。因此,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及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金融产业是一种竞争激烈的高风险产业。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安全性的核心就在于正确处理风险。金融风险并非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发生,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常常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着。信用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因此产生的有借有还、存款此存彼取、贷款此还彼借,导致了损失或不利因素被这种信用循环所掩盖。同时商业银行具有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从而使得本来属于即期的金融风险的后果,可能由于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形式掩盖事实上的金融损失。另外,商业银行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一头连接着成千上万的储蓄者,另一头聚集着众多的投资者。因此只有在保证存款支取兑付的同时,通过贷款才能创造派生存款。因此金融风险不仅具有对原生存款者和初始投资者广泛的影响,还具有数量倍数扩散的效应。因此,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出现存款不能兑付时,极易产生社会波动。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努力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要能够依据一定的方法、制度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流动性问题是任何财务活动和金融活动中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但作为商业银行,研究和掌握流动性要比一般企业显得更为重要。银行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对银行生存发展所带来的威胁要比出现经营亏损更为可怕。流动性是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如何安排三者之间的比例,灵活调度,是银行家最重要的经营诀窍和经营艺术。

所以,商业银行在负债经营的前提下,面临着包括信用风险、支付风险、资产损失风险、犯罪风险等在内的各种风险,而又要完成作为企业必须完成的盈利目标,所以就必须通过培训使管理者了解金融风险的性质、产生条件;识别金融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导致损失的因素;掌握概率统计知识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各项金融风险的技术性参数;学习现代金融制度。懂得如何衡量风险,如何分析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如何控制和减少风险,如何转移风险,如何预防风险都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所必备的素质。

要真正实现商业银行的这种"三性"方针,要始终保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的作用的发挥,人的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显而易见的。难怪西方商业银行无不把人力资源视为资产负债表上看不到的最重要的资产和最珍贵的资源,把人力资源看作保障正常运营的最有效保证。商业银行要安全运行并获得盈利,需要一个敏锐的、平稳发挥功能的员工队伍,需要这一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有智慧、知识与诚信,而这些恰恰都需要经过对员工进行智能开发,或者说培训。

2.2智能开发商业银行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由于科技知识的突飞猛进,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停变化。在整个社会和经济演进的过程中,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必须不停的"推陈出新"以满足整个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否则终必遭市场所淘汰。银行因为外界的刺激则必须力争上游,在服务的性能、品质上不断创新。因此,如果组织外界的大环境在变化、在进步,而维系整个组织成败?quot;人"品质方面却没有进步,势必使组织在可见的未来,丧失了在市场上与同业竞争的能力,除非是垄断,而垄断毕竟是少有的、暂时的。

当代金融新浪潮虽然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努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也为其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使自身的传统业务和优势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就应审时度势,在指导方针、经营思想、管理模式、业务活动、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利用其传统优势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去适应新的环境与要求。而这一切的背后首先需要的就是银行员工及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就必然要求银行根据客观变化的要求,适时不断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保持一支生气勃勃、技能超群的员工队伍。离开了这一点,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制将逐渐放宽,这一方面加剧了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一些非金融机构也进入金融领域与金融机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过去的垄断地位和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并且,随着加入WTO日程的日益临近,我们的国有银行也将面临外资银行的挑战。竞争是将全方位的,包括管理竞争、业务竞争、资本竞争、服务竞争、技术竞争,但人才竞争是最关键的内容,因为一切竞争都是以人为载体的。国际银行业服务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的速度因高科技、高技术的引入而逐步加快,我国的商业银行对拥有大批高素质人才的紧迫感也随之增加。

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还存在着一种旧观念"进了银行门,就是国家人",因此导致银行的有关部门忽视培训工作,一部分银行职员放松自身的学习。这势必影响银行银行职员的整体的素质,导致竞争的劣势。面对变化无常的经营前景,商业银行必须强化培训的意识,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值得借鉴的是,由于意识到培训所带来的巨大效益,香港汇丰银行仅香港地区每年花在员工培训开支就达9000亿港币,其培训体系也是相当完善的,对培训的巨大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已使该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处于令人瞩目的地位,他们在市场份额占用率上均已超过对手而名列前茅。在强手如林的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紧紧抓住培训这一环节。

2.3智能开发是促进商业银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

作为商业银行的员工,每个人都希望在组织中有成长晋升的机会,这就需要他们

不断的学习。不但要熟练自己的工作,还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掌握有关的新技

术和新方法,使自己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自己的职业道路

有长远计划的人,一般都渴望能有学习的机会,以利于下一步的发展。

员工的这些愿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很容易降低工作热情,最终导致员工流失,尤其是优秀的员工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能更加强烈。

因此,智能开发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之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组织的重用,从而对工作满腔热情,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这个角度看,智能开发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现代商业银行安排职员参加培训,通过去国外分行任职,去先进银行学习,或者去先进国家进修等形式都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经过培训的银行职员,不仅提高了素质和能力,也改善了工作动机和工作态度。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特征和智能开发的目标定位

现代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功能的金融企业。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它是历史最为悠久、业务范围最为广泛、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一种。

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具有一般工商企业的基本特征。它拥有业务经营的自有资金,以利润为最终目标,按商品经济的经营原则从事经营活动,这些与其他工商企业并无二致。但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与一般工商企业截然不同。工商企业的经营对象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从事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的内容包括货币的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相关的金融服务。

与一般性企业相比,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其多元化的业务经营对象和多功能的服务品种也远远高于一般企业。

与一般金融企业相比,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与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是金融媒介,他们在经济生活中同样发挥信用中介作用。从这方面讲,商业银行与其他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但商业银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全面,它经营一切零售和批发业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在放款业务中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当然,随着各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各种金融机构相互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但从整体上看,商业银行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现代商业银行呈现了业务经营综合化、银行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银行电子化等新的发展趋势。这些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它为传统商业银行打破地域限制,迈入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商业银行的全球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伴随着新的经营方式、业务品种、交易方法的出现,使商业银行步入了更多的新领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讲是一场真正的挑战。

现代商业银行的这种特征自然对其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决定了其智能开发的目标定位。现代商业银行不仅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员工熟悉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员工掌握与银行业相关的工业、贸易、商业、财税、甚至理工等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不仅要掌握信贷、储蓄、会计等基本业务知识,而且对国际、国内的最新管理技术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国际化,金融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业务,员工不仅要熟悉本币业务,而且要了解外币业务,不仅要熟悉金融业务,而且要掌握英语、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要想拥有这样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银行为员工提供的全方位的培训机会。

三、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智能开发的原则

为了指导商业银行智能开发工作有效进行,必须掌握以下基本原则:

1.德才兼备的原则

员工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道德水平。所以,员工培训必须兼顾这两方面。银

行是接触大量钱财的场所,银行职员的道德水平是需要严格把关的。

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是每个新行员的重要课题,通过培训,熟悉有关银行职业道德和银行规范的内容,并逐步转化成自身的素质。而对于老行员,尤其是中、高层领导干部,更要不断强化道德原则和金融纪律规范的约束,一旦这些掌握了较高权力或专业技能的人员出现了道德问题,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1995年,拥有232年历史的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仅以1.6英镑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反面教训。导致这家著名的银行破产的罪魁祸首就是其新加坡分行的经理兼交易负责人尼克.利森,他利用职务之便,违规进行期货交易导致了这场恶果。纵观我国的金融案件,从犯罪人的角度讲,都是其道德水平不过关。尤其在我国金融监管尚不完善的前提下,更要加强有关职业道德的培训。

2.全员培训和分类培训的原则

全员培训就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在职的各级各类银行职员都进行培训,这是提高全员素质的必由之路。只有全体职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但全员培训往往是针对共性的、基础的内容,例如,银行内部规范、银行职业道德。根据银行职员的分工和级别的不同,应该把重点放在分类培训上。对于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培训教程、设计不同的培训评估方案。

3.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原则

培训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严格考核

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必要措施,也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考核合格,才能择优录用或提拔。鉴于很多培训只是为了提高素质,因此对受训人员择优奖励就成为调动其积极性的有利杠杆。要根据考核成绩,设不同的奖励等级,还可记入档案,与今后的奖励、晋级等挂起钩来。

4.激发兴趣原则

培训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就成为培训工作的一个关键。人们总是出于某种动机而学习,这种动机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只有学习动机是积极的,学习效率才会高。并且,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技术、知识和环境日益变化的今天,更多的人深切的感到学习的重要性,"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倡导建立学习性的组织,这就是要求通过银行培训倡导终生学习之风,培养职员对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的学习。

5.前瞻性与连续性原则

员工培训有的能立竿见影,很快反应到员工绩效上,有的则可能若干年后才可能

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很多主管人员来说,这似乎是"赔本买卖"。若缺乏高瞻远瞩

的魄力,对员工培训就不会有积极性。因此,抓好员工培训,各级主管人员要把目光

放远,胸怀放大,从长远发展考虑,舍得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在考虑到培训的长

远性的同时,鉴于培训在时间上的阶段性,还应注意到不同培训计划之间的连续和衔

接。通过一项项培训的有机结合,将整个组织对其员工的长远培训目标和总体计划体

现和反映出来,使员工通过一个一个层次,一个一个阶段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

面的素质。

四、现代商业银行智能开发的形式――培训

1.培训的过程

1.1确定培训需求

培训必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必须有助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否则就是劳民伤财。所以在培训之前,商业银行必须对人员素质的现状进行充分的摸底调查;或者是预测未来,培养适合商业银行超前发展的人才。因此,培训的关键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培训需求。培训需求可从组织需求、工作需求和个体需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这三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而认任务分析和工作绩效分析是确定培训需求的两个主要技术。任务分析是从分析某个岗位要求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出发,从而确定需要培训的内容和范围,它一般是针对新行员的;工作绩效分析是找到在岗行员现有的工作水平与期望的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而确定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不愿意做的。如果是不能做的,就说明培训的不够;如果是不愿意做的,就需要采取激励的手段。

1.2确定培训目标

商业银行的职员构成有不同的工作分工和等级序列。因此在整体的人员素质要求下,又要针对不同类别的职员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如果按照等级序列,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的人员结构划分为前台业务人员、中级职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由于前台业务人员直接接触客户和现金,因此我们对其确定的培训目标就是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对于来自银行外部不法之徒的欺诈行为,银行所应采取的最基本对策就是加强内部控制。为此,银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项业务的操作程序和相关要求,并加强安全保卫工作。这些都是一线职员的重点培训内容,他们要具备洞察可疑之处的职业嗅觉,一旦在基层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应变和补救措施,防范欺诈行为。

对于中级职员,在经过培训之后,他们应该了解商业银行的运作情况,熟悉相关的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高级管理人员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资产,他们应该具有较高的技术职称,有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随机事件能够应变自如,熟悉政策法规,要有开阔的眼界,掌握管理技巧,具备较高的决策、协调、指挥能力。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看,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的不足,是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薄弱环节。要把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加快培养一大批领导和管理商业银行的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造就一批银行家。为此我们要对在职的各级行员,特别是二级行行长以上的领导干部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培养出相当一批精通本外币业务、善于领导管理、熟悉有关法律、了解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政策、可担任二级行行长以上职务的商业银行优秀管理人才,是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宏大目标的迫切需要。

至于不同部门的职员,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自然不同。以客户服务部为例(客户服务部是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的营销员,负责拓展市场、受理和采集客户需求、营销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优质金融服务)。因为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性企业,必须以优质的服务以求在竞争中取胜,它更需强调"客户是上帝"的原则。尤其在加入WTO之后,我们的国有银行不可避免的要流失一部分优质的客户,我们必须不断加快服务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我们的市场分额。因此,商业银行要客户服务培训放在重点位置上。客户服务部的职员较其他部门而言,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例如客户服务部的主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注重自身的现象与修养,维护该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和整体利益;具有一定的银行从业经验,熟悉该行大多数业务的基本运作方式和操作流程,能够熟练掌握该行的优势和特色业务;了解该行的历史、组织机构、运营机制、经营模式、在当地及全国的市场份额及地位,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经营策略、业务优势、主要客户分布等;掌握国家产业政策、银行信贷政策以及该行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交和公关能力,善于与人沟通与合?鳌?BR>培训目标是评估机制的基础,因此要力求定量化和可操作性强。

1.3选择培训方式

培养高素质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但不论是离职培训或

是在职培训,在国内培训或是到国外培训,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培训教材。高质量的培训教材,不但要介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一般知识,更要充分反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新经验,并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此,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验是十分必要的。西方商业银行在其几百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五十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这些经验编入我们的教材,有助于开阔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视野,并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当然,对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不应照搬照抄,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必须看到,我国商业银行正处在改革、变化过程中,许多制度还有待完善,有些方面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差别还很大。例如,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是以其业务普遍综合化、多样化为基础的,而我国对金融业仍实行分业经营政策,这必然会影响经营管理方法的运用。因此,要注意培训教材和金融法规、规范性文件的统一性。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自己的经验,也要认真总结归纳,进行分析比较。这是我们在选择和编写培训教材时应当遵循的一般原则。

除了培训教材,还有一种重要的培训方式就是案例分析。这一方式适合各个层次上的银行职员。对于新行员来说,通过案例分析,能够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环境和管理实践,而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对案例的研究,能够开发出受训者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积累他们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决策与应变能力。例如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从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来看,我国的金融领域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通过对这一经典案例的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4培训效果的评估

完成了上述三个步骤之后,必须经过培训效果的评估,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培训

过程。培训效果的评估就是检验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展培训活动的普遍化,培训评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单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随着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企业家对经营成本都很谨慎和敏感。钱花出去了,就要看到成效。另外,从法律的角度,企业为了在员工培训和开发的组织活动中保持公正、合理、合法的形象,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和规范的组织程序和操作程序,即完善的评估制度系统。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各自的培训中心,但培训体制还比较混乱。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商业银行之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培训机构,中央银行必然成为这个牵头部门,央行要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适时调整各商业银行的培训目标和规划,对其下所有商业银行的培训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并对其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各商业银行在进行培训评估的时候,因为对不同层次的职员所设定的培训目标不同,所以要针对不同层次的职员设计不同的评估方案。评估的结果和成绩应记入每个人的培训档案。这里,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将培训考核的成绩或积分累计,作为年度等级考核、资格认定、升迁奖励的重要依据。

2.培训的形式

2.1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可以促进学习的竞争,创造学习的气氛。可以同时培训许多人,充分利

用师资力量;但是这种方法缺乏针对性,实用性较差。

集中培训有几种方法:基础培训主要是针对新入行的员工;业务培训的目的是熟悉各种票据、工作程序,各种具体规定和要求等;中坚培训是指对工作骨干的培训专门培训则是针对某相专门业务的培训,如外汇业务;特殊培训即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培训,如计算机联网的运用。

2.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一般是一帮一的以老带新,所以针对性较强。

在职培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轮换制度。具体讲,是把有培养前途管理层人员,横向的在组织机构的同一层次上,从一个部门调换到另一个部门。例如营业部的主管人员去负责信贷部的工作,以后又去担任外汇业务部门的领导。由此可见,它不同于职务提升,不是垂直的在组织机构的上下级别之间进行调动。一般来说,事先并不规定轮换时间的长短。但要让被轮换者感到,自己将"永久性"的工作,这样才可能使其在新岗位上认真钻研。

这种轮换形式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首先,被轮换者在各种不同的岗位上负责,连续经历不同的情况,能够取得各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次,受训者可以深入了解各部门管理人员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再次,这种方法有助于形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些对于培养银行领导层的接班人是非常重要的。

(2)技术比赛

技术比赛种类很多,但点钞是必须参加的,其他科目可以自愿参加。技术比赛也是一种考试,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3)电话培训

一般是请某个顾客用电话向各支行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然后把各支行的回答进行比较。这样做是因为技术比赛和各种考试看不出职员的服务态度如何,而顾客用电话联系业务时,就可以对职员的服务态度和业务水平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将这些情况反馈给各支行及当事人,以便于总结经验。

2.3自我学习

就是引导职员自学,这是对集中培训和在职培训进行补充的一种形式。它的优点是比较系统,可以将以上两种形式中学不到的东西系统的补充一下,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比较灵活。但是完全靠自学,缺乏必要的指导,遇到难题弄不通,会影响学习效果。

为了促进自学,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考试制度,职员们可以自愿参加,借此衡量自己所达到的成度。考试成绩放在人力资源部门,但并不与工资和升迁挂钩,只是作为促进学习的辅助手段。

3.外出研修

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职业性强,时间充裕,可以深入学习。但由于成本较大,

这种方式不可能面向全体职员,在受训人数上受到限制。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都采取了出国考察、到外地考察或到兄弟银行学习的方式,但往往存在着计划不周详,行程目的不明;以培训为名,休闲活动过多的问题。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国家钱财,实际工作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不良的风气,容易使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贪图享乐,腐化堕落。尤其是出国考察的项目应该由上级部门严格审查,而所有考察结束,都要对考察汇报进行评价。

五、结论

当今国内外知名企业无论是对于培训的认识,还是自身培训的方法、手段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任何有志之士都应该把员工培训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带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自觉的将其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但对培训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培训水平和培训手段,尚处在起步阶段,对国际上企业员工培训的趋势不十分了解,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是不利的。商业银行的员工培训工作还任重道远,只有人才的问题解决了,从长远看,我国的商业银行才能在经营管理、创新等方面向一流的国际化商业银行迈进。

参考文献

1、蔡鄂生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全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2、戴相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3、戴相龙《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4、刘卫东等《中国银行基础培训教材》中国银行教育部1998年版

5、加里.德斯勒(美)《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人大出版社1999年版

6、韦任重《人才开发》1999年第6期P45

现代商业银行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数字化;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21日

在信息时代下,商业银行的服务方式与原来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正在改变着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商业银行的运作和提供的服务手段无不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点。信息技术为银行的现代化服务提供了基础,而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客户对银行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数字化信息时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观念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在数字化的社会背景中,商业银行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观念和经营方式都会体现出数字化的特点,与传统的商业银行完全不同。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实现对客户服务和银行经营管理的完全数字化,控制风险,提高效益,是现代化银行追求的目标。

(一)经营管理观念的转变

1、信息技术提供先进技术使其经营更好的金融服务产品。信息技术系统成为商业银行的运作核心,信息技术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中只是后台的服务部门,人们注重的是广泛分布的银行网点和对外放款带来的效益。然而,在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的着重点已经发生了改变,关心的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先进手段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开发更好的金融服务产品。各类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中间业务的推出将改变传统商业银行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局面。信息技术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巨大动力,改变着商业银行各种金融产品的形态,也改变着商业银行的面貌。传统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方面的考虑,一直是保守的,只会采用比较成熟稳定的技术。但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于对手,商业银行已成为新的信息技术和金融产品的主要使用者。

2、客户信息管理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指导核心。信息化社会中,银行的各种信息成为战略资源,成为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对客户信息和企业经营信息进行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银行通过对客户情况进行仔细分析,确定那些对银行具有更大价值的用户,分析其特点,提供重点服务。客户信息和经营信息管理的目的是利用电脑系统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对企业的市场机会、业务品种、客户服务与支持、企业经营状况等各个方面给出完整的描述,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类信息的潜在价值,并利用这些信息来加强企业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不断改进。它使得银行把工作的中心放在客户身上,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银行正在建立统一的企业数据模型,其中客户信息集(CIF)就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标志着中国银行在信息化建设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3、金融产品创新方式应以原创型为主。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中,原创型金融创新较少,导致现有的金融创新并没有有效的方法开发潜在的客户人群,没有达到理想的运营效果。在选择金融创新主要内容时,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选择原创型金融创新为突破口。这是因为:一是原创型金融创新已经成为现代国际金融创新的主潮流;二是在我国仍处在较为严格的金融管制中,原创型金融创新受到管制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更容易实现。

4、提升金融技术支持,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将新技术应用到金融创新中去,加大新金融技术开发的投入,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提高银行运营利润,形成良性循环,加快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强培养符合现代金融管理要求的人才,形成自己的金融创新团队,加现有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全体员工创新意识和业务能力。

(二)经营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商业银行中,业务人员等待客户上门,而今天的商业银行在电子化设施的支持下提供的服务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范围。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数字信息化时代中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已经将银行的服务延伸到企业、家庭,客户不必到银行即可办理有关业务。网络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使银行的服务手段,服务界限、功能等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同时,由于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领导层的决策更加科学和符合企业实际,也更能及时反映银行的经营状况。

二、信息时代下数字化成为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重要竞争力

科技创新变革了企业客户自身的业务模式,从而促使其金融需求改变;同时,企业客户对银行公司业务“数字化”的期望也在不断提升。波士顿咨询在2015年对银行公司业务客户的调研显示,超过70%的企业客户表示数字能力是评估银行对公服务水平的关键要素之一,客户认为数字化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信贷资源、网点覆盖力等银行过往的传统优势领域。

(一)企业客户差异化的数字金融需求。整体来看,企业客户认为交易(如支付、结算)预警和授权审批是接受度最高的三大数字化应用。不同规模的企业数字化需求存在差异,既体现在对数字化的需求强烈程度上,也体现在业务活动的数字渠道偏好上。与“互联网金融主要服务小微企业”的印象相悖,大中型企业更多应用数字金融服务,并几乎渗透到银行公司业务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大型企业最希望通过数字渠道查询余额、支付,其次是与客户经理沟通、提出融资需求;而小型客户除了最希望通过数字渠道查询余额外,与客户经理沟通、开户、支付是其次;微型客户整体数字化渠道的要求程度较低,主要是需要进行余额查询,支付是其次,提出融资需求和外汇需求最低。

(二)在大数据定价、预测风险建模、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应用也都在发生积极变化。例如,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定价,并将定价工具整合到客户经理销售应用平台中,而不是像以往很多银行通过另一套流程和系统进行定价,能够使客户经理更加方便易用、客户体验更优,从而实现更加整合、流畅的销售体验和客户体验。而完善的预警系统能为银行在流程各环节节省大量成本。仅运用银行现有数据进行分析,便可大幅提升风险洞察力,并可在价值链各环节创造出很多立竿见影的、长效的成本节省机会。短期之内,在“监控与评估”环节就能实现成本节约,有助于更清晰准确地进行风险的分类管理,集中精力评估重大风险,并提高中期干预工作的效率,提早进行必要的干预,同时还能提高风险定价的精准度。从中长期来看,可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让客户经理有更多时间,集中开展高附加值的销售活动;还可以大幅增加信贷授权数量,可为优质的客户提供贷款预审批服务。

(三)数字化端到端的客户旅程和机器人处理在流程中的应用,则能够帮助大幅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优化客户体验。对客户的深刻洞察以及数字化客户经理,能够实现端到端流程的实时可视化、增加透明度。在高绩效组织的基础上,以数据为本的数字化(基于应用)绩效管理机制,使绩效目标的制定更科学合理,并增强了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保证激励及时到位。

三、如何通过数字化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力

为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构建多层次的数字化创新能力将是未来银行公司业务制胜的一大核心基础能力。纵观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许多“数字化先锋”已经充分意识到了客户需求的深刻变化,并正在以端到端的方式改变银行公司业务的业务模式,这当中的核心价值驱动因素包括客户、产品、分销、定价、风险、成本、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等,也包括端到端的透明度、高绩效组织等,数字化的影响无所不在。

(一)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获得全面深入的客户洞察,捕捉需求并使定制化服务成为可能。通过获取并分析店铺信息(如商品浏览数、评价、税务登记号等)、预付款可用余额、经营情况(如销售量、库存、营收等)和社交网络上与客户的互动等资讯和数据,生成独特的信用评分报告,进而向网店提供商业预付款,并收取一定的费用。相较于传统银行以获取财务数据为主的评估方法,通过对多元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加深入了解网店的实际运营情况与金融需求,进而提供风险承受范围内的更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二)数字化手段为产品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包括核心产品及增值服务。以中国工商银行数字产品创新为例,中国工商银行针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业务成长需求,推出了以满足日常账户和现金流管理为主的APP,不仅可以自定义主界面、账户总览和报告,实现便捷的线上交易功能,数字化使增值服务的实现成本更低、更易实现。

(三)从传统的分销模式向数字化客户经理转型,提供定制手机应用、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帮助公司业务客户经理和产品专员提高生产效率。数字化客户经理,包括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的客粜畔⒑图ㄐб潜砼獭⑹谐∽恃丁⑾售线索和业务进展管理、即时聊天等合作沟通工具、日程及任务管理等,以上各种工具应用提高了信息可用度、业务进展可视度、促进跨团队可视度和响应度,并提高了活动管理效率。

商业银行不仅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更要提供不断翻新的服务以吸引客户。信息化社会中商业银行各种新的服务无不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银行不断地采用一些新的电子化金融服务产品,越来越具有高技术金融百货店的特点。

在迎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到来的时候,数字化银行也已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数字化在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正快速提高,已经成为许多领先机构的制胜法宝。因此,得出结论: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开展多层次的数字化创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自建、合作、合资等手段的灵活应用,尽快建立数字化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曾震.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策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1.3.

[2]赵健.商业银行创新产品发展状况探究[J].当代经济,2011.13.

[3]应海芬,林键.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J].企业研究,2011.10.

现代商业银行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企业性 商业性 改革之路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时间,但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在诸多方面受制于政府,并承受过多的政策性任务,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陷入了非良性循环的状态。本文从商业银行的内涵角度出发,谈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出路问题。

商业银行的内涵及特点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的金融企业。这是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为主的特殊金融企业。

对于商业银行涵义的概述很多,但对于商业银行的本质人们的认识比较一致,认为商业银行是一个企业,且是一个特殊的企业。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应该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主体,它应该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能创造金融商品,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现代商业银行需要社会评价和认可。

从商业银行的涵义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金融企业,作为企业它应具有一般企业的自主性特点;同时,作为特殊企业,还具有更加明显的商业化特点。商业银行的自主性特点要求其法人性质明确、产权关系明晰、政企职责分开。

商业银行自主性特点具体表现在:性质明确。首先,国有商业银行要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具有与自然人一样地民事行为能力,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力和承担民事责任;其次,国有商业银行要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第三,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是纳税的独立经济实体;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应该采取国际通用的、规范化的财务会计制度。产权关系明晰。由法律规定出资人和银行法人之间的所有利益关系,明确投资者对银行财产的权利和各自的义务。实现出资人的所有权与银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使银行在占有法人财产的基础上,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金融运行的竞争主体。出资人一方面以其投入银行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利,包括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银行经营者等,但不直接干预银行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按投入资本额比例对银行破产时的债务负有限责任。政企职责分开。政府借助中央银行通过政策法规和间接经济管理手段等措施,调控金融市场,引导和监督银行经营活动,并接轨银行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政府不干预银行的业务经营,从而建立起政府与银行间相对独立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商业银行的商业性特点具体表现为:能创造金融商品,提供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的商业性特点,而且,它的商业性需要社会评价和认可,否则商业性就丧失。创造金融商品,提供金融服务。现代商业银行与其它工商企业一样,也要产出商品,这样的商品或者以派生存款的形式存在,或者以大额存单的形式存在,或者以金融债券的形式存在,或者以证券化的资产形式存在等。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且是满足流通、收益和资产增值的需要;同时,能为顾客提供多功能服务,其中包括信贷服务、结算服务、汇兑服务、咨询服务、信用担保服务、信托服务、电子计算机服务等。

由此,商业银行得到社会评价和认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必须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真正的企业;自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和实用价值,作为商品它存在着产权,其产权是能够转让的;应是一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不仅具有配套性和服务性,而且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历史及现状经历了三个时期、两个阶段:即计划经济时期(1978――1984年)为国有专业银行恢复和建立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行、建行、农行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独立行使专业银行职能,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把工商企业信贷业务和对私储蓄业务分离出来成立工商银行,从而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的工、农、建为主体的专业银行发展时期。第二个时期为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84――1995年)为专业银行企业化阶段,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围绕着银行企业化、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离,加速银行企业化进程的发展期。第三个时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5年以后)为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围绕第一、二阶段遗留问题及银行商业化等进行改革攻坚,着重解决银行的产权关系、法人结构、政企分离、商业性等方面改革。但到目前为止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仍不明晰,法人结构不合理、政府的行政干预仍然存在,使国有商业银行处于一种“企业”非企业,“事业”非事业状态。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商业银行各阶段改革不彻底造成的。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性缺陷。从第一、二阶段的改革成果看,主要从资金上解决了财政与银行之间无偿供给关系。同时,把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分离,商业银行不再从事政策性业务,专门从事经营性业务。但是,由于政策性业务形成的不良资产仍然由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使国有商业银行负担了沉重的历史包袱,经营举步为艰。令国有商业银行独立核算、自自我发展成为泡影。第三阶段的改革着重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但不加区别的全由国家买单,致使自负盈亏、自我平衡失去意义。另外,商业银行还承担着助学信贷、扶贫信贷等新的政策性业务,进一步弱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独立性。最后,国有商业银行是以国家独资的金融企业,国家和企业的产权界限不清,往往企业为了小集团利益而损害了国家利益。同时,国家为了社会宏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微观经济效益,致使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冲突日益激烈,政企不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银行的独立性得不到真正落实。

制衡功能失效。国有商业银行其产权制度为国家独资。由于产权单一,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设置及经营管理层的任命基本上是由政府负责,四大商业银行基本上是行长兼董事长,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合二为一,除了有责任执行国家各方面经济政策外,在真实资本回报、利益体现、风险制约等经营目标约束方面,责权关系不确定;国有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更是形同虚设,不能充分有效地行使监督职能作用。在上市银行公司中,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是最大的控股股东即“一股独大”。使得大股东委派的董事控制了董事会,造成董事会结构的不健全和公司治理的制衡功能失效,董事会变成大股东会,缺乏多元股权制衡,无法形成对经营管理者的有效约束。在各种重要事项中仍沿袭旧有的决策模式,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低下、效益不佳和整体竞争力较弱的状况。

外部环境问题。外部环境问题主要是预防和控制制度性风险。制度性风险对于经济转型国家来说是造成金融风险的主要成因,这是由于原有的规则已经废弃,但新规则尚未完全建立。就我国来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国有商业银行过多地承担了经济改革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第二财政的角色,“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现象严重。近年来,由于政策和市场的多种因素而造成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对变化预测的相对困难,加大了银行战略管理和政策制定的难度。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出路

首先, 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内部治理,主要从产权制度变革、法人治理结构变革和完善内控机制降低经营风险的角度来进行。具体表现为:

第一,产权制度变革。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其核心在于实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通过产权制度创新,引进战略投资者逐步完善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在确保国有控股的前提下,通过公开招募法人股、有条件吸收个人和引导国际先进的外资银行参股,建立国有商业银行多元化、社会化的股权结构。较好地实现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妥善解决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与其他利益关联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所有出资者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形成了一定刚性约束的资本经营机制,加快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制定《金融特别安全法案》等立法形式参与商业银行的治理,而不是以银行的“绝对大股东”或“惟一股东”的身份来干涉银行的人事任免、日常决策等治理问题。第二,建立适当的制衡机制。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是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其核心任务是要降低人(行长及其他管理人员)的成本,提高效率,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出现。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的分权制衡机制与相互合作机制,使银行决策层个人利益与银行长期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委托―关系问题和内部人控制现象造成的过高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增进董事会决策的客观性、合规性和科学性,更大程度上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三,降低经营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部门、审计等部门分别对风险负有明确的职责,即清楚界定银行各内部所有职能部门和各岗位被授予对于风险的限额和定义。为此风险管理部门必须独立于产生风险的各业务部门和交易领域,在涉及的每一业务部门中任命相应的风险经理,作为内部治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将每日的风险信息及时准确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使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保持密切有效联系;同时建立清晰的风险报告路线,除了纵向层级之间的报告,还应包括横向之间的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建立一套具体的风险报告模式,规范风险报告的格式和传递路径,使风险政策得到贯彻,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其次,加强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治理,主要包括来自股票市场的约束。针对上市银行而言,股东发现银行的盈利状况恶化,或者银行从事了太多的高风险业务,不利于银行长期盈利水平的提高,股东就会在二级市场上抛售银行的股票来迫使银行改善治理状况。具体表现为:

第一,来自存款人的治理。一旦存款人知晓银行的高风险性,或者其他各种可能损害银行经营状况的传言,存款人就会提取存款,严重的会引起挤兑,直接导致银行破产倒闭。第二,来自贷款人的治理。如果一家银行的风险性很高,优质贷款客户就会远离这家银行。贷款人之所以能够对银行实施一定的约束,主要是因为贷款人关心的并不只是资金的可获得性,还包括与贷款相关的其他服务,如咨询服务、贷款出现问题时的重组服务等等。第三,来自银行同业的治理。同业市场有可能向一家高风险的银行关闭,使它再无法从市场拆人资金,在出现流动性困难时,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化解。第四,来自金融市场的治理。如果银行的风险上升,银行在金融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上发行债券或商业票据时,一方面可能需要提高利率,从而加大筹资成本,另一方面可能根本销售不出去。第五,来自外部经理市场的约束。如果银行的董事或经理不能胜任其职务,必将被来自经理市场的优秀人才所“驱逐”。

这些外部治理机制的存在使得银行在督促银行董事改善企业治理和经理提高公司绩效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其一旦付诸实施(比如,大量储户同时提款),由于银行业的行业特殊性,势必对一国的金融稳定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现代商业银行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网络金融;银行;竞争力;提升;对策

网络金融,顾名思义,其就是网络和金融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网络金融模式不但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秩序和结构,也使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有了较大的变化,为此,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使金融服务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导致了较为激烈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商业银行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加强对网络金融特点的了解,这样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地竞争力提升对策。

1.网络金融的特点分析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要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就需要加强对网络金融特点的了解,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1产品运作的虚拟化

实际上金融市场就是一个信息化的市场,信息是流通的基本资料,无论是财富信息、资产信息,还是产品、服务等都以信息的形式出现。随着网络技术的引进,金融行业的信息属性日益明显,甚至金融的实务运作也转变成虚拟化的、信息化方式。无论是经营地点的虚拟化、经营过程的虚拟化,还是产品和服务的理念化,这些传统金融上的提升,其不但提高了系统化、自动化的程度,也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当前的金融服务更加多样、便捷,大大降低了成本开支,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效益。

1.2金融机构的同质化

相较于以往的金融,网络金融更加便利,服务形态也更加多样,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服的需求,丰富客户的体验,网络金融所提供的服务日益多元化,使金融机构同质化越来越明显。

2.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网络金融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提出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网络金融监管

网络金融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而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环境,且存在着很强的开放性,网络金融环境中,违法犯罪行为难免会出现。为此,银行在开展网络金融业务的时候,应该加强网络金融的监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严格控制经济风险,互联网技术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问题,这使得金融风险出现的概率有所增加,也使得网络金融的发展面临很大的阻力。为了更好地扩大网络金融的规模,使其得到更加稳定、安全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对网络金融产品风险的控制。不但要对金融产品进行明确的定位、避免研发阶段风险遗传,还需要全程对产品风险进行诊断,采取必要的预控措施。其二,加强网络服务管理,网络设施的完善是拓展网络金融业务的基础,数据库是网络金融发展的基础要件。基于此,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客户优势和管理优势,完善IT服务管理系统数据库,健全银行的IT服务流程管理制度,充分借助ITSM解决方案,对信息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解决,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2.2提高银行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是网络金融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金融发展的重要的技术支撑,商业银行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高自身的网络技术水平以及网络金融业务的扩展。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及时更新网络技术,网络银行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高水平的网络技术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提高更优质的服务。商业银行应该着力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逐步拓展自身的服务范围,整合营销渠道,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其二,提高信息决策能力,信息的处理对商业银行至关重要,为此,银行应该充分提升自身的信息管理能力,加强对各类数据的分析和整合,为银行决策提供更大地支撑。其三,确保银行金融安全性,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制度确保金融交易安全,加大风险预防投入,在技术和法律上进行革新。其四,拓展电子支付业务,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升级,商业银行应该拓展电子支付业务的范围,改进服务方式,增强网点数量、拓展业务种类,加强与非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高效的支付平台,实现共赢。

2.3完善银行营销体系

伴随着金融网络化趋势的加强,以往的营销手段已经难以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商业银行要在这样的情况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在营销创新上极大力度,善用网络技术定位和细分市场。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其一,转变银行营销理念,如今商业银行的网络技术水平逐步提升,管理层要转变经营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提高产品、服务的针对性,进一步拓展金融业务。只有把客户需求当作经营的方向,才能更好地挖掘网络客户。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完善自身的营销体系,更好地进行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确保金融服务的质量。其二,细分金融市场,目标市场的开发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才能开发出适应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为此,商业银行应该搜集和存储客户信息,对客户群进行专业划分,并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并为其提供定制化、针对化的服务和产品。其三,提升银行信誉,商业银行开展网络金融营销,要着力提升自身的信誉,创造良好的网络金融品牌。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域名的保护,确保品牌形象安全,另一方面要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3.总结

网络金融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而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环境,网络技术更新快、安全问题严重等问题,使网络金融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金融模式不但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秩序和结构,也使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有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对网络金融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加深人们对网络金融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银行竞争力的对策,以期更好地推动商业银行的发展,对其有所启示和帮助。(作者单位: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

参考文献:

[1] 施慧洪.我国网络金融的现状与未来[J].商场现代化,2009(22).

[2] 李心怡,陈晓倩.中国网络金融外部性分析[J].商业经济,2010(01).

[3] 高彩霞.浅析网络金融对经济作用[J].消费导刊,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