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业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职业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职业准则

会计职业准则范文1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方法职业素养

1 会计职业判断的涵义

2006年财政部颁布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细则较多,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对某项交易或事项不再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而更多的是给出确认和计量的判断标准,这些加大了会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会计人员应当结合本企业的情况做出职业判断,具体可能反映在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落实、资产减值的计提、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判定、或有事项的预计与处理等方面。面对新的经济环境, 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认识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任务。

有学者提出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面临不确定会计事项的情况下,在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笔者认为应对这一定义中会计职业判断的范围进行补充修正,会计职业判断的范围应当涵盖会计的全过程即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 不能局限于会计核算、编制报表, 其内容包括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与会计估计等。

恰当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够公允地反映客观发生的经济事项实质,提供真实可信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对经济管理最终目标的实现。会计人员选择恰当的职业判断应遵守以下原则:

(1)遵守会计规则。公认或权威的会计法规会为会计人员反映客观的会计信息节约大量成本,因此,遵守会计规则是实施恰当职业判断的首要原则。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往往因新情况的出现而显得缩手缩脚,或者因为对会计准则、制度的理解没有把握而难以正确进行会计处理,财政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它相关机构都有责任对会计人员实施业务指导,加强其对会计规则的正确认识, 以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

(2)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会计是融技术方法和专业理念于一体的专业性极强的职业。会计职业判断始终伴随着道德因素,始终面临着可靠性与相关性、稳定性与适用性、利益驱动与公允揭示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与斗争。会计人员者的较高职业道德素养是会计制度发挥效用的沟通基础。

(3)公允的反映会计信息。《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报表使用者提供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会计职业判断只有本着真实、公允的原则,以本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同时重视对企业所处的经济、技术及法律等综合环境的分析利用,才能做出合乎目标的理性判断。

(4)前瞻性的预测风险。会计职业判断随时面临着后果不确定性的风险,除职业人士意识到的“显性风险”外,还有因个人在实施判断时的局限而导致的未识别到的“隐性风险”。失败的判断带来的不仅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失真,还可能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应该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前瞻性的进行风险预测。

2 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现状及特点

会计职业判断会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如果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进行引导和控制就可能导致信息失真,但目前,在我国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未给予职业判断应有的重视,会计职业判断的总体水平不高。

(1)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不强

一些会计人员对职业判断的运用仅限于会计专业范围内,往往容易忽略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对新型经济业务特别是会计准则未做出明确规定的,习惯性从现有做法中找方法,找现成的解决办法,很少有自己的专业判断,对现有准则中的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没有深刻领会,不疑难经意间就放弃了自己应有的职业判断。由于习惯了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作出详细规定,我国会计人员实务操作往往照搬照套,很少去思考各种会计处理的本质内涵。会计处理逐渐僵化,会计职业判断意识弱化。

(2)会计职业判断不能完全独立?

由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一定会影响企业的价值,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性。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可能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当它与管理者的目标不一致时,常常会让位于管理者的需要。在我国,企业管理者的会计选择行为通常凌驾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之上,一些管理者认为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企业肆意操纵会计信息带来了可乘之机,因此导致大量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比如,2004年四川长虹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其提取了高达37.56亿元的资产减值准备,其中增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约25.06亿元,而2003年对于应收账款的计提却为零。可以说,有缺陷的企业管理结构对会计职业判断的非独立行为提供了直接推力。

(3)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

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千差万别,一些会计人员业务不太过硬,碰上新型经济业务习惯性向上级请示,或向制度制定机关问讯。对于运用会计职业判断作出处理的经济业务,如果没有上头的首肯或上级机关发文,会计人员总觉得不稳妥或是不知所措。这一方面造成了制度制定机关习惯性插手会计实务工作,另一方面造成会计人员普遍缺乏自信心,这样必然导致会计职业判断出现功能性衰退,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职业判断时创新思维方式的发挥。

3 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对策

(1)强化会计职业判断意识

竖立会计职业判断意识是正确运用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条件。计划经济条件下,不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主观上造成会计人员没有职业判断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日益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必须由“照本(指会计制度)执业”向职业判断方向迈进。这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能正确运用职业判断处理经济业务事项,更在主观上要求会计人员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2)完善相关会计法规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权。因此,国家在制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时应尽量缩小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选择的空间范围,以减少会计职业判断的不可操作性,避免企业利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本身的缺陷来调节盈余、操纵利润。

会计职业准则范文2

[关键词]职业判断判断能力判断的重要性判断客观合理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本市场高度集中,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样,企业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增多,增大了会计工作处理的选择空间。新会计准则日益简约化,其弹性空间日益放大,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判断越发重要。会计人员需要运用多方面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判断,来对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合理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避免对不确定性事项估计、判断的主观随意性,力求客观和公正。因此,应正确运用会计职业判断,不断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将会计职业判断客观、合理地应用于新会计准则中。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

会计职业判断是是一种能力,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的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所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关系

由于今后我国不再制定企业会计制度,仅制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规范与会计职业判断同属会计工作范畴。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规范与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着辩证关系,会计规范与会计职业判断同属会计工作范畴。

(一)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意义: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或特定的报表项目为对象,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做出处理的规范。因此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执业的行为标准,处于会计工作的指导地位,起着纲领性作用。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整个会计过程,在会计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最大的特点之一在于对交易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方面作出了更为科学的原则性的规范,提供了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因此会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力。例如我国的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主要需要会计职业判断,公允价值应用非常广泛, 如金融工具、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的会计处理中。

三、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应用

(一)关于资产减值迹象 :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第四条的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熟练地运用其专业知识及经验,在会计期末对本企业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是否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了减值,以便确定是否对其进行可收回金额的估计。

(二)关于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要确定可收回金额,应当分别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处置费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确定。这些因素都不是直接可以从有关会计资料中得到的,都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较丰富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和职场经验来判断。

(三)期末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但计提比例并没有明确规定,需根据历史资料并结合债务单位当前的还债能力来判断可能发生多少坏帐,进而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计提比例不合理,直接影响企业整体状况的公允表达,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作出正确判断。

(四)对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的判断。?在借款费用准则中,对于借款费用是否应予以资本化,其判断的依据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在进行实务处理时,首先应判断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再确认每期产生的借款费用是应该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还是应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然后再确认开始资本的时点,以及每期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包括利息费用和辅助费用及汇兑差额)。对于因某些原因导致的资产购建或生产活动发生中断的业务,应判断中断期间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是应该继续资本化,还是中断资本化。对于停止资本化的时点也要进行判断,在界定时主要是看经济实质,而非表现形式,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问题。

四、加强会计职业判断的工作能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培育职业判断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用行业会计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行业会计制度中对各会计科目的内涵及内容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会计人员只需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作简单的是非判断即可,久而久之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丧失了运用职业判断处理复杂会计实务的能力。而新的会计规范给会计人员较大的选择空间,面对新形势的要求,会计人员应该转变观念,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思维方式,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二)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增强会计职业意识

会计人员转变观念、增强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和自律意识、规范职业行为是靠广大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营造出来的工作氛围,是一种实事求是、公正执法的形象,是为社会公众所首肯、所赞许的一种精神风貌。会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风尚。思想上,会计人员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节俭的工作作风,求实的创新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真正热爱会计事业,才能把智力、体力的付出看成是人生的一种追求,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钻研技术和精通业务。会计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思想道德品质、注重政治素质、事业心,以便真正将会计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会计工作中。

(三)积极参与会计实践,积累从业经验,以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准则范文3

【关键词】 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准则; 资产减值; 会计监管

当前,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样,企业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也日益增多,增大了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会计人员在许多方面需要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判断,才能对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才能合理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如果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就会使会计核算不合理,从而影响企业整体状况的公允表达。因此,正确运用会计职业判断,不断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会计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涵义及特点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的特点,结合自己所有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对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行为过程。它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做出正确的决策。归纳起来,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以下特点:

(一)目标性

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会计人员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其目标是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以持续经营为基础,努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和揭示会计信息时,除了希望判断和选择的结果能及时、恰当地反映出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外,还希望其对确认、计量和揭示方法选择和运用,可以有效维系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主观性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种行为过程,它受判断者的知识程度、实践能力、经验水平以及所处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有些判断很难有一个明确、客观的标准,使不同的人对同一事项的判断结果可能不同,而且会计准则也允许企业会计人员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这些都决定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不是客观的,它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三)专业性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对会计事项所作的推论与判定。因此实施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必须专业。

(四)风险性

会计作为独立的经济活动决定了其对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与产生的影响,会计人员一旦对经济事项作出了某种判断和结论,无论是对自身还是报表使用者,都具有经济后果性,这种经济后果性一般体现为会计风险的存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是否准确,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因此,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具有高风险性。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一)会计法律、法规

它包括《会计法》、《公司法》、《税法》等会计法律规范,以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技术规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基础,会计法律、法规为会计职业判断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限定了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的程度,并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促使其进行更客观的判断。

(二)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

会计职业判断就是要对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判断,而且随着新经济业务的不断涌现,经济工具的不断创新,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它没有因商品市场、资本市场的日益规范而缩小。根据交易或事项是否已经存在、对当期财务报告的影响结果是否确定和金额是否需要估计,经济业务可以分为基本确定、低度不确定、中度不确定以及高度不确定四类业务,经济业务不确定性越高,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就越高,失误风险就越大。

(三)知识结构和经验

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也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前提条件。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做到深广结合。而经验能够形成与特定判断任务相关的知识,使人在遇到相同问题时能得到更快更合理的解决。

(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以及教育的力量维持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它只发生在法规和准则对会计人员行为限制的边缘地带。职业判断的合理程度也取决于这种以道德为基础的行为自律程度。会计人员如果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企业和社会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就会有良好的会计行为动机,排除利益干扰,根据客观事实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

三、会计职业判断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应用

(一)对资产减值的判断

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的要求,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资产是否出现了减值迹象。对于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应当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对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是按单项资产还是按资产组确定减值损失以及可收回金额的确定都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实际操作中,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确定都是非常关键,也是难以确定的问题。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是企业管理层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过程现金流量的最佳估计,不能仅从单项资产独立来看,而必须将其与整个企业的经济状况综合起来考虑。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使用的折现率,应当是税前的,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利率,这也需要会计人员的判断。

(二)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判断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即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这里的商业实质必须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风险、时间和金额”怎样准确预计,“显著不同”的判断标准怎样把握,“重大的”的数量标准又应该怎样把握,这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判断能力形成了新的考验。对于商业实质的判断,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根据换入资产的性质和换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征,以及换入资产与换入企业其他现有资产相结合所能产生的最大效益来做一个基本的判断,并为以后的相关判断提供适当的参考。

(三)对或有事项的判断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常见的或有事项主要包括:未决诉讼或未决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含产品安全保证)、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环境污染整治、承诺等。或有事项的结果可能会产生资产、负债、预计负债、或有资产或者或有负债,其中预计负债属于负债的范畴,当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时应予确认。通常情况下,要使一项或有事项最终确认为负债,会计人员要进行如下的职业判断:一是判断或有事项形成的是潜在义务还是现时义务;二是如果形成的是现时义务,判断该义务的履行是否很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三是判断该义务的金额是否能可靠地计量。

(四)对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的判断

在借款费用准则中,对于借款费用是否应予以资本化,其判断的依据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在进行实务处理时,首先应判断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再确认每期产生的借款费用是应该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还是应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然后再确认开始资本的时点,以及每期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包括利息费用和辅助费用及汇兑差额)。对于因某些原因导致的资产购建或生产活动发生中断的业务,应判断中断期间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是应该继续资本化,还是中断资本化。对于停止资本化的时点也要进行判断,在界定时主要是看经济实质,而非表现形式,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问题。

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措施

(一)进一步推动会计准则建设,加强会计监管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扩大了会计人员的选择范围,在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会计计量等多方面给予会计人员更大的空间,其本意是让企业披露更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钻准则的漏洞,以职业判断为由,进行违规操作的现象。因此,在准则制定方面应当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完善准则体系,解释会计准则中相应的规范部分并提供指南,以确保会计职业判断的客观性。此外,应当建立健全有关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加大对滥用职业判断违规操作的惩罚力度,以体现和保证会计法规和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转变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我国已形成排斥判断、崇尚统一的传统,这是由于过去长期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缺乏独立判断的意愿和行动,处理会计事项时照搬以前的做法,或者请示领导遵照执行,不敢越雷池半步。如今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人员必须改变过去按图索骥的工作方式,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思维方式,改变过去按部就班的模式,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三)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素质

根据《会计法》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制定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明确了会计人员每年接受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24学时。作为会计管理部门,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培养会计人员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有针对性地组织社会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如阐释和培训新准则、各项法规制度的要点、难点以及对新经济业务的讨论等,以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作为会计人员,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并端正态度,了解培训的重要性,认真对待每次培训,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准确领会相关政策、准则和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使之成为开展会计职业判断的利器。

(四)加强会计人员的实践训练,积累执业经验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会计人员只有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适应复杂多变会计环境的能力才能做好职业判断,而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不断训练、实践,长期积累才能形成。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实践能力,必须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以促进会计人员全面熟悉各个会计工作岗位的业务,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二是会计人员要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善于在会计工作实践中积极总结,经常交流执业经验,并不断丰富执业经验,以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9-75.

[2] 李传忠.论会计职业判断[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6):53-55.

[3] 龙凌云、龙佳丽.会计职业判断在新准则中的具体运用[J].商业会计,2007,(11):19.

会计职业准则范文4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会计职业判断 运用

2007年1月1日,修订后的新会计准则选择了“原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侧重原则性规定,淡化具体操作指南,减少量化标准,为会计处理留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新会计准则在允许企业依据自身特点、需求及其所处市场状况灵活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同时,也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更多地进行专业判断。可见,新准则的实施使得会计职业判断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鉴于此,笔者拟对新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及其应用问题进行以下三方面内容的研究: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及特征;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新会计准则下规范会计职业判断的对策建议。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原理、准则和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特点,以及对经业务性质的分析,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事项进行判断、处理的行为过程。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动机性。一般来说,会计人员在对不确定会计事项进行判断与选择时,除了希望判断与选择的结果能及时、客观地反映出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之外,还希望通过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有效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因此,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多个方案的比较,并根据其动机而做出最后的选择。

第二,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会计人员对同一会计事项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而不同的会计方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但哪一种结果更接近客观实际?由于很多情况下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折旧只能依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定夺,从而使得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不可避免。

第三,会计职业判断的有限性。即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只能在会计规范所允许的范围内做出。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要受到以下因素的规范和制约:外在制度规定――如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税收政策等;企业的理财目标、企业组织形式、生产经营特点等;会计人员自身的业务技能、职业道德水准等。

第四,会计职业判断的专业性。会计职业判断是要给具有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寻找结论,会计事项因涉及的专业不同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会计人员对各种实际发生交易或者事项的处理方法、具体处理原则的选择等方面的判断,只能依赖于其专业知识水平。

第五,会计职业判断的信息性。会计人员要做出正确的会计职业判断,必须收集与判断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料,而后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从而获得充分必要的判断信息,并作为会计职业判断的基础。例如,企业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就需要做大量的调研等准备工作,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有关的财务信息: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要调查和掌握年末与企存货有关的市场销售价格;计提坏账准备要调查和掌握债务人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偿债能力等信息。因此,会计人员在会计判断过程中,必须坚持信息性原则,根据当时的状况和职业经验,以最新的信息资料为基础进行判断。

二、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

在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未来现金流的确定、开发费用的处理、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等都需要很强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新概念的理解需要会计职业判断。一方面,在新会计准则中出现了公允价值、资产组、衍生金融工具、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等大量的新专业名词,这些新的专业名词正是新旧会计准则本质理念变化的根本性体现。会计人员对这些新的专业名词理解把握程度,直接决定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好坏。例如,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成为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是在现行交易中的估计价格而不是在过去交易中形成的实际价格,在实际操作中影响公允价值恰当客观运用的因素很多,公允价值的使用要依靠活跃的交易市场以及会计人员很高的职业判断力。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关于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4个会计要素的概念界定引入了经济利益流入流出的概念,其中确认条件均采用“很可能”的标准,但“很可能”究竟有多大的机会发生?显然不同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准确的会计职业判断尤为重要。

第二,未来现金流量的计量需要会计职业判断。新会计准则规定,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预计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状况以及未来经营环境的变化趋势来预测判断,而不确定性的存在和人的认识有限性,都使得对未来现金流的判断难以准确把握,这留给会计人员一定的职业判断空间。

第三,费用资本化的条件需要会计职业判断。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和资产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在新会计准则中都有新的变化。虽然新准则对公司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进行了区分,并允许无形资产开发费用资本化,同时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具有一定选择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将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因此,这留给会计人员很大的弹性判断空间。资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在新会计准则中有具体的判断标准,但现实情况错综复杂,若有超出准则规定的情况,则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以及重要性原则进行专门的职业判断。

第四,资产会计政策的选择需要会计职业判断。新准则赋予资产政策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要求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政策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专业判断。新的固定资产准则不再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预计残值做出“一刀切”的规定,而是由企业根据其经营战略和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折旧年限和预计残值。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类别的划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以及对“资产组”的辨别和认定,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所涉及的相关资产或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内容,均需要会计人员进行相应的职业判断。

第五,税收影响的不确定性需要会计职业判断。《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对所得税的核算作了重大改变,新会计准则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新的所得税准则不仅极大增加了所得税会计的难度,而且导致企业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最终能否实现更具不确定性。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应当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以抵扣暂行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未来很可能”产生的应纳税所得额,充满不确定性,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则需要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

三、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运用的对策措施

1.在会计核算中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一方面,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例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租期未满之前,从法律形式上讲,所有权并未转移给承租人,但从经济实质上讲,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实质也能行使对该项固定资产的控制。因此承租人应该将其视为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另一方面,坚持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会计核算本身进行成本、效益权衡的体现,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可能影响到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且要进行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事项,可适当简化处理。在实际工作中,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经济事项的不同有所差异的。同时,坚持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不得少计负债或费用[6]。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突出表现是计提各种资产的减值准备、关注和反映或有负债,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等,其目的是避免虚夸资产和收益,抑制由此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风险,而要做好此类工作,就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作用于实际工作。

2.在会计政策选择中充分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在所得税核算方面,应充分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新会计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如果是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那么与企业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相关的项目往往在同一或不同的会计期间直接计入权益,因此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也应当直接计入权益。新准则这一规定降低了会计人员对所得税核算方法选择的灵活度,但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操作提出了更严谨的要求,会计人员应根据企业具体的经营状况进行职业判断。第二,在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面,应充分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新会计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期末计价一般有两种方法,即成本法和权益法。新准则仍采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判断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程度,从而决定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因此,会计人员对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选用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必须判断企业是否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以此作为对被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或成本法核算的依据,而不是简单的以是否占有被投资企业有表决权资本总额的20%作为选择的标准。第三,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面,应充分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新会计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及年数总和法。具体折旧方法的选用,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性质进行判断。第四,在存货结转的计价方面,应充分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新会计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存货结转的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四种。但在实际工作中,哪一种方法更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更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状况,有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3.在会计估计中应充分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的确定方面,应充运用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新会计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的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这一规定要求企业在确定折旧政策时,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不仅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而且要考虑无形损耗及处置费用。因此,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的确定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第二,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方面,应充分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新会计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减值准备适用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减值的处理。在减值迹象判断上,新准则比现行制度的要求更加明确。一是明确“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资产是否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了减值”。二是明确“如不存在减值迹象,不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何正确运用这些规定,做到既准确体现会计资产的真实价值,又能有效地防止人为操纵利润现象的发生,完全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第三,在或有事项的处理方面,应充分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现状,其结果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新会计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预计负债的计量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初始计量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并应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后续计量是指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应作相应调整。而最佳估计数的金额只能由会计人员根据可能发生额及其发生概率计算确定并且对或有事项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赵馨燕.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研究.河北大学.2006.34-65

[2] 张惠平.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辽宁经济.2008(05): 12-15

[3] 曾新华、肖首荣.新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审计与理财.2007(10):45-47

[4] 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2006(09):77-79

[5] 张辉.浅谈会计职业判断.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3):45-47

[6] 蒋国发.我国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会计职业判断问题探析.中国工会财会.2008(05):13-16

[7] 方向红.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势在必行.商场现代化.2006(04):67-69

[8] 黄世忠.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分析.财会通讯.2007(01):56-58

会计职业准则范文5

关键词:控制 控制权 职业判断

政部于2014年7月1日修订并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CAS 33(2014))对控制做出了修正性的定义,并通过CAS 33(2014)应用指南提供了控制实务判断标准上的指引。修订后的控制定义及其职业判断在逻辑上与2006年颁布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以下简称CAS 33(2006))相比有较大出入,笔者通过对CAS 33(2014)和应用指南的学习,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控制的职业判断进行了逻辑上的梳理。

一、控制的定义及特征

(一)CAS 33(2014)中控制的定义及特征。我国CAS 33(2014)对控制进行了如下定义:控制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从该定义能够看出控制具有两个特征:首先,控制具有权力、可变回报、权力和回报之间的关联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其次,该定义中三要素内部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控制定义首次强调了权力和回报之间的联系。三要素对控制定义的诠释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见图1。最后,控制的界定本质上是根据实质重于形式而不是形式上的控制。

图1 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CAS 33(2006)中控制的定义及特征。CAS 33(2014)对控制的修订是基于CAS 33(2006)中控制相关内容的基础之上的,出于篇幅限制,笔者不再继续向前追溯。CAS 33(2006)规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从该阶段下的定义可以看出:首先,控制是投资企业的一种权力,其能利用该权力在被投资单位的经营管理中进行获利形式的经济活动。其次,该阶段下我国对控制的界定是以实质性控制作为依据,其控制范围涵盖了被控制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三)CAS 33(2014)对控制修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国际上的外在压力。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11年5月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IFRS 10)对《国际会计准则第27 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以下简称IAS 27,我国CAS 33(2006)中控制的定义趋同于IAS 27)中控制的定义进行了修订,创新性地提出了控制定义的三要素。此次修订不仅解决了IAS 27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常设解释委员会(SIC)解释公告12号(以下简称SIC 12)关于控制的分歧,还完善了IAS 27中控制的范围局限、权力和回报没有建立关系等不足。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我国财政部早在2010年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中明确表示,我国会计准则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持续趋同。持续趋同的规定为我国CAS 33的修订提供了动力。

2.我国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已经由追求“量”的发展过渡到“调整经济结构”阶段,我国的财富和投融资较以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企业集团奉行“走出去”政策,在国际上广泛建立子公司。这就要求会计核算要适应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控制的相关理论,在权力和回报之间建立起关系,为我国跨国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和财富的积累提供理论支持。

二、控制定义及其职业判断的变化

(一)控制定义的变化。相比于CAS 33(2006)中控制的定义,变化主要有三点:

1.表述上逻辑更加清晰、层次分明,有条理地明确提出三个要素,并突出了要素相互之间的联系。

2.相关用词更加精准,例如:用“可变回报”代替之前的“利益”。“回报”的范围更加广泛,除“利益”外,还涵盖了资金流动性、声誉、知识资本等。同时显示了回报是可变的这一特点,凸显了回报可变是由于权力的运用;再如:用“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相关活动”代替了之前的“决定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在涵盖范围上突破了财务和经营政策的限制。相关活动是指对被投资方的回报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通常,相关活动与财务和经营政策并无差异,但是涉及到特殊目的实体时,用财务和经营政策不利于控制的判断。

3.明确规定了权力和可变回报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加切合控制的实际情况,对控制的职业判断能起到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这一关联很好地诠释了基于委托理论下的控制理论。相比于委托人,人拥有的权力并不能使其享有相应的可变回报,该可变回报被委托人享有。因而,实质意义上的控制方是委托人而不是人。总之,控制定义的变化更加注重“实质性控制”、更加符合市场总的实际情况,对合并事务中会计处理的影响也随之加大。

(二)控制职业判断的变化。我国CAS 33(2006)和应用指南没有对控制的职业判断进行详细规定,仅提供了实务操作中控制的两种具体情形:(1)投资企业直接或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50%以上的表决权。(2)投资企业虽然拥有50%以下的表决权,但是有其他情形能够表明投资企业实质上仍然控制被投资企业。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对控制的职业判断是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进行的。其数量维度主要体现在职业判断依据是出于表决权这一数量特征来考虑的;其质量维度主要体现在准则还规定了表决权不足时的其他种种实质上属于控制的情形。相比于CAS 33(2006),修订后的准则内容在职业判断上的主要变化有:(1)控制的判断不再仅仅局限于表决权,而是根据控制的三要素依次进行判断,形成了逻辑清晰的职业判断流程;(2)委托关系下控制判断的新规定,弥补了CAS 33(2006)的空白。该种情况在实务中较为常见,人代表委托方行使对被控制方的权力,此时,人对被控制方的约束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本质上是委托人的意愿。因此,委托人授予人的控制权应视为委托人自身享有。

三、控制的会计职业判断逻辑梳理

CAS 33(2014)应用指南中明确提出,在对控制做出职业判断时,要综合考虑所有的有关情形和事实,依据控制定义中的三要素做出职业判断。笔者对准则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分析,认为控制的职业判断应该依据图2所示的逻辑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控制的职业判断是持续的而非一次性的,应该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经营期间,根据变化的环境和情形,重新按照该流程图评估投资方是否依然享有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权,流程图中任何一项的改变或缺失都代表控制不再存在。

图2 控制的职业判断逻辑图

(一)评估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是否拥有权力。在识别被投资单位的基础上,控制的职业判断的第一步是要确定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是否拥有权力,权力方面的评估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有能力主导被投资单位。对权力的评估主要关注以下三方面的事实和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1.被投资方的设立目的和设计。权力因素的评估需要结合被投资方的设立目的和设计。对被投资方这两方面的评估有利于确定被投资单位的哪些活动可以称之为相关活动,相关活动是如何决策的,投资企业参与了哪些相关活动,所有投资方中谁才是真正的能够享有可变回报的主导者。这些问题的识别和评估是后续控制的职业判断的基础。

2.识别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及其决策机制。相关活动是指在所有经济活动当中能够对被投资单位的回报(包括经济回报和其他形式的回报)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相关活动的识别是为了判断投资方是否对被投资方拥有权力。主要内容包括:产品与劳务的购进和出售、企业研发活动、投资与筹资、各类资产的购进管理与处置等。权力要素的评估不仅与相关活动有关系,还需要考虑这些相关活动的决策机制。决策机制应该考虑两个问题:相关活动是权力机构决策还是其他合同约定的方式来决策?该决策机制如何运行、如何决策?

3.确定投资方拥有的与被投资方相关的权力。被投资单位从事的相关活动及其决策机制将使投资方拥有“权力”。如果投资方单独现时享有主导被投资方的权力,此时投资方拥有权力,强调的是现时权力,而不论其是否真正实施该权力;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投资方分别现时享有主导被投资方的权力,则能够对被投资单位的回报起到主导决策作用的一方拥有权力。在评估权力时需注意:应该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只考虑与被投资单位相关的实质性权力而不是保护性权力。实质性权力的两个构成要件是:权力持有人对该权力“有实际的行使能力”、该权力是可执行的。

(二)评估投资方是否享有可变回报。投资方通过参与被投资单位相关活动而享有的回报会随着被投资单位业绩的变动而变动,因而称这种回报为可变回报,其数量上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可变回报的最普遍表现形式是股利。除此之外,可变回报还有以下表现形式:因向被投资方提供服务而获取的报酬、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投资的投资价值增减变动,以及其他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回报的可变性进行评价时,应当基于合同安排的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例如,投资方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的交易性债券,虽然该利率是固定不变的,但该利率是基于可变的债券的信用及违约风险而决定的,因而,此时固定利率决定的回报本质上也是可变回报。

(三)评估投资方拥有的权力与享有的回报是否有联系。前文论述了控制职业判断的权力和可变回报两个要素,只有同时满足两个要素且两要素有一定关联――投资方有能力运用其权力影响可变回报,才能最终评估为“控制”。为了判断两要素之间是否有此种联系,首先需要评估投资方如何参与被投资单位的决策,是作为主要责任人对决策起主导作用,还是作为人参与其中。委托模式下,人所行使的决策权只是代替委托人实施,决策权本质意义上仍然属于委托人。

四、结语

CAS 33(2014)更加强调控制的实质,为控制的判断提供了更详细的指导,初步形成了控制职业判断的流程体系,弱化了财务人员或企业管理人员判断时的主观性,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修订后的控制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企业合并范围的扩大,但是这能够更好地契合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更加实际地反映主体的控制权益。修订后的会计准则的良好践行需要财务人员根据准则和指南的要求,结合控制的三要素进行职业判断。S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应用指南[S].财会[2014]18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会计职业准则范文6

提高会计职业判断,必须首先完善以下工作:

1.树立职业判断意识。新企业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较大的会计职业判断空间,这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所以会计人员首先应在主观上树立一种职业判断意识,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才能适应从原来只需要按照会计制度的明确规定进行操作到现代需要职业判断后才能操作的需要。建立职业判断的思维模式,以适应新的会计环境。

2.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再学习的能力,不时进行知识更新,才能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新会计准则,深刻领悟实务规范,在处理日常经济业务时,才能进行有效的职业判断。会计人员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并通过终身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理论、会计准则、管理会计、审计等知识,还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财政、税收、贸易、金融、法律、外语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判断能力。此外,根据《会计法》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制定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明确了会计人员每年接受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 24 学时。会计人员应认真对待每次培训,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准确领会相关政策、准则和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以全面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3.不断实践,提升能力。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不是与生具有的,必须通过不断的职业实践训练、长期积累才能形成。因此,职业判断能力实际上是职业培养、职业训练、职业实践的结果,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培养、训练、实践积累才能形成。在职业实践训练中学会分析判断,并不断地积累,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同时在实践中,会计人员应进行定期的会计岗位轮换,以促进会计人员全面熟悉企业各个会计工作岗位的业务,以提高综合业务处理能力。

4.不断完善会计监管体系。会计法律、法规是会计职业判断的法律依据,决定了会计人员运用判断的程度,并通过惩罚等措施促使其更客观地进行判断。因此,一方面财政部门应做好与各个相关立法部门的沟通工作,使同一事项在不同法规政策之间的规定相一致,以避免职业判断的执行障碍。另一方面应完善会计监管体系,强化会计行为主体的责任,加强会计监管力度。新企业会计准则,给予了会计人员在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会计计量等方面更大的范围,其目的是使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更符合客观经济实际,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以职业判断为由的违规操作现象。 因此,应当建立健全有关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的执行和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强化政府外部监督,由国家财政、审计、证券监管等部门依法加强对企业财务的检查和审计,加大对滥用职业判断违规操作的惩罚力度,使违法行为的惩罚成本远远高于其所产生的收益,从而对会计造假者形成威慑,以保障会计职业判断的客观公正。

5.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存在众多的利益主体,他们对公司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对这些利益主体进行责、 权、 利的划分和相互制衡所形成的机制。如果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会使权利上的制衡机制被削弱,为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条件,于是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可避免地受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外部干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人员进行客观公正的职业判断的保证。要规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活动的监督,完善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以确保会计人员进行客观公正的进行会计职业判断。

6.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会计是一种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并重的特殊职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时必须坚持职业道德准则要求,以诚信为本,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提供真实正确的会计信息。遵守诚信原则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上岗执业以及防止会计信息虚假误导的前提条件,它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客观公正地对本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做出合法合理的判断。诚信在会计行业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行业规则。新准则实施后,扩大了会计人员会计处理的空间,因此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了有效地制约和防止企业会计人员滥用职业判断,粉饰会计报表,必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增强社会信用监督,建立社会诚信信息系统平台,建立诚信档案及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并信息共享,以此来促使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地进行职业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