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声音的科学实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声音的科学实验范文1
关键词:科学实验课;科学思维;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42-01
科学课不仅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中起着较为关键的启蒙作用,而且是学生学习兴趣养成的重要途径。作为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实验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探索性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授课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课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过程实验,获取体验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可以推知科学实验在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科学实验课程为学生检验科学理论知识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实验课过程的探究,学生对科学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对理论知识的体验更加深入。例如,学生在学习三年级科学上册“生命源泉――水”这一章节时,可能会对该章节的理论内容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识,如果不进行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很难对水这种自然界广泛存在、且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有一个清晰和深刻的认识。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课堂中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帮学生认识水的有关现象,比如水的溶解性、毛细现象,以及水的表面张力。通过具体的实物进行物理性质的验证,学生就可以强化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的水污染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授课教师在进行本单元学习的时候,选择将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与宇宙板块中“地球物质之二――水”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站在生命的高度,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水在动物、植物、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陶行知先生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因此,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而进行水的物理性质探索,无疑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更多关于水的实践体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探究实验,强调创新
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发展和进步,源于人们探索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过。也只有不断探索,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认知才更加全面,更加完善。而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中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步骤的不断探究,在探究过程中的不断创新,恰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分类”这一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开展相关的探究实验。根据教材上理论内容的讲述,针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声音的强弱、高低,引导和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假设,并且采用查找资料、实验等方法对假设进行验证,在实践中逐步学会通过“假设与搜集证据”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并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创新。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土电话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使用不同材质的绳子作为土电话的连接线,进一步探究声音传播和传播介质之间的关系。
陶行知强调,“做”是教和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育的中心。因此,在科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处以“做”作为立足点,以“做”来解决各种问题。“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结合中逐渐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创新环节,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开放实验,拓展视野
实验课堂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课堂组织形式的开放性,更体现在课堂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开放的科学实验课,能够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例如,学生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电和磁”时,可以通过开放的实验课堂进行完整的电路设计,并通过简单电路的实际组装,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增长看图组装电路的知识才干。开放的课堂,更利于学生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不同材料接入电路时电灯泡亮度会有变化,这能让学生间接了解到材料导电能力的差异性,便于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的常识。同时,学生通过对磁铁的性质探究,可以逐渐了解到电能产生磁,从而不断进行知识积累,为今后学习能量的转换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学实验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探索性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科学实验课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以“做”来解决各种问题,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教师要注重实验的开放性,通过过程实验获取体验,借助探究实验强调创新,强化开放实验拓展视野,从而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和才干,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兰娟.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7(02).
[2]盛鹄梅.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与发展[J].教书育人,2014(18).
[3]宋爱君.小学科学实验课“五段式”教学流程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6).
关于声音的科学实验范文2
关键词:学生为本;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121-01
初中新课程改革标准中科学实验教学突出了生活和科学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了科学在生活中的显著作用,更加侧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当前的教学模式也从原先的教师为主导,逐渐向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转变,学生地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还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初中科学实验突出“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
“以生为本”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一堂课下来是一个人在讲,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不尽人意。虽然课后,教师采用题海战术,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学生的实践技能却比较低,这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教学是一个认知的过程,科学实验教学也是一个认知过程,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发挥,才能够进一步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让学生能够开展科学实验,教师只是重视对学生实验方法方面的辅导,更加注重学习的本质,达到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最终能够掌握实验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并能达到熟练运用的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初中科学实验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具体实施策略
1、教师创建实验探索平台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能够通过探究与实践,提升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意识,目的是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开展。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影响往往比较深,虽然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希望多和别人进行讨论与交流,然而由于缺少必备的学习方法,思维一般只是停留在表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某些问题之后,其只是从表面出发,不能够再回归到问题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也显得不周全,不能够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这一情况出发,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和启发,为学生创建实验探索的平台。例如,在“力和运动”中有关“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在观测到小车在水平面上经过的距离有所不同,这时教师就需要根据实验的过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观察到三块木板上的不同点,之后再让学生观测现象和原先已经学过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对其进行完整的分析思考,进而帮助学生创建系统完整的认知系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渐从原先的思维角度发生转变,思维意识被充分激活,进而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体。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在团队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新课改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从当前的社会实际出发,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只是靠一个人的能力很难在竞争中占有优势,难以取得成功,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这时期的初中生还存有逆反心理,同学之间的相互扶助对团队建设非常有利,所以,构建学习型小组,能让学生之间彼此互相帮助,一同探讨与进步。特别是对初中学科这门课来讲,其特别对初中科学这门重视实践为主的课程来说,更应该积极安排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团结合作,在小组学习的同时,也能让同学体验到团队的力量。例如《水的浮力》关于“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各个小组内的同学借助已有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各小组内的同学对实验现象与数据各抒己见,然后再一起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答案。
2、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多展开实践操作
开展探索是认识世界的客观世界的重要条件,是科学实验不断进步的动力。大量的实践经验说明,当前的中学生正处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其知识面不仅宽,还具备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索与尝试,进而提升学生乐于实践,勤于思考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参与到科学实验中,切实体会科学实验的过程,了解科学知识,提升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并提升学生的观察与实践能力。教师在经过精心准备之后,科学实验现象往往非常明显,这对学生把握好知识能提供帮助,但是也应该注意实验的中心是确保学生保持适度的注意力,让学生细心观察并亲自参加到实践中,更能直观了解并掌握好知识。例如在探讨土壤种类方面的知识时,沙土、土壤以及泥土之间的实际关系是比较抽象的,让学生从对比方式入手,边实验边开展思考,并对实验的器材、实验的流程、实验的具体要求等进行整理与记录等,学生通过思考领悟到三者关系之间的关系,研究三种土质的不同之处。这样的教学才能变成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中的知识是学生在实验中才发现的,这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并且还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以思考与实践。再如在探讨“声音产生”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在创建特定的问题情境后,学生提出关于声音产生的问题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桌上的实验器材,来设计整个实验并开展探索。有的学生也能够鼓槌敲打鼓面,让泡沫球在鼓面上跳起来;有的学生将一把直尺固定在桌面边缘,然后用手指压住尺子另外一端,并随即将尺子划开等,让学生多展开实践性操作,进而获得更多理性层面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创新
初中科学实验教材在设定方面绝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也就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对概念与定律的成立情况。这一传统的实验方式将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这势必会缺乏一定的挑战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讲是非常不够的。教师要将科学实验教材内的演示性实验转变成探究性实验。大力开展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积极引导学生对新知的探索。与此同时,也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教材内谈到关于对导体电阻影响的因素试验,教材内是将镍铬合金丝来作为实验的导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用铅笔芯。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演示实验变为探究性试验,并解决了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取材的灵活性,也加强了学生对实验的可信度。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开展探究性实验,积极鼓励学生创新,教师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寻求新的研究方法。教师提出对电阻因素影响的因素问题之后,便提示学生从车流通过道路的现象进行类比。学生在经过思考之后,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的科学实验方法,这样就能让学生感悟研究方法。另一方面,确定实验步骤。教师在可以提出如何研究导体的横截面积对电阻产生的影响,学生在思考之后,提出了“小刀削笔芯”等方法,让学生既可以学会简单的方法,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应充分认清初中科学实验突出“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然后采取创建实验探索平台,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多展开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创新等方式,提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水平,提升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丁荣森.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J] 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 04.
关于声音的科学实验范文3
沈括(公元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科学家。公元1031年,他生于钱塘一个官僚家庭。公元1051年,父亲去世,根据“承袭父荫”的规定他当上了江苏海州沭阳县主簿。公元1055年调任东海县令。公元1061年任安徽宁国县令。公元1064年考中进士。公元1066年入京,做编校书籍工作。公元1074年后,他历任司天监、军器监、翰林院学士等职。由于政事倾轧,于公元1085年离京进行《天下州县图》编绘工作。公元1087年迁润州(今江苏镇江),他用晚年全部精力完成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之一。
在磁学方面,沈括发现磁针有指南的,也有指北的,指南的磁针常微偏东。这是关于指北针和地球磁偏角的最早记载,早于欧洲一个世纪。
在声学方面,沈括进行了声音共振实验。西方类似的实验,直至17世纪才出现。
在历法方面,沈括首倡“十二气历”。19世纪英国气象局采用的萧伯纳历与沈括的十二气历相似。
在地学方面,沈括观察研究了各种化石,还推论了古代的自然环境,比达尔文研究化石早四百多年。
【事例】
1.沈括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沈括从小就勤奋好学,喜欢读书,遇到问题肯动脑筋,自幼就养成了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好习惯。沈括除了知识渊博外,他注重汇集平生见闻,强调调查研究,重视观察实践,还亲自参加科学实验。
2.弹琵琶手指位置没有错
有一次,人们看到开封相国寺一幅壁画上画着管乐队在演奏。有人说画家画错了,理由是管乐演奏者在吹“四”字音,那个弹琵琶的手指不在拨“四”字音的弦上,而是掩着下弦。沈括仔细琢磨后说:这位画家太高明了,很精通音乐!接着他用亲身体验作了说明:吹奏管乐,手指按在什么部位就发什么音;而弹琵琶时手指先拨弦,然后才发音,动作要比声音早。所以,演奏管乐者吹“四”字音的时候,弹琵琶者手指已准备拨下一个音了。在场的人无不为沈括的高见所折服。
【精彩语录】
1.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
关于声音的科学实验范文4
【摘要】当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普遍存在着实验材料偏多、偏难、不严谨的现象。许多科学老师没有充发考虑到实验材料的数量、类型是否适应学生的探究能力,因而影响了探究效果。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实验;探究;材料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小学科学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学老师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实验材料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基础,选择不好直接影响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存在着哪些问题呢?该怎样应对?
一、实验材料偏多及应对。
实验材料偏多,不仅会浪费时间,影响课堂的有效性,还会使学生被各种实验材料所吸引,造成重动手轻动脑的现象。实验材料在于精不在于多,从众多实验材料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每位科学教师要认真对待的事。
曾听过一个教师上《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认识弹力的概念,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汽球、臂力器、海绵、钢尺、橡皮筋、弹簧。学生一见到这么多的材料,兴致很高,只顾着玩,却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其实像弹簧和臂力器的实验效果相似,汽球和海绵的实验效果也是相似,在这里可以各选择一个就可以了。
有一位教师上《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有树叶、铁钉、小石子、乒乓球、泡沫、橡皮泥、蜡烛、瓶子等。教师没有考虑到三年级孩子好奇、爱玩,结果孩子预测和实验用了很长时间。这个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从而引出本课重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教师在这个环节上花了那么长时间,与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偏离了。其实教师只要选择四五种材料:保证有沉有浮就可以了。
如何选择合适数量的实验材料呢?一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二是学生的探究能力。三是从教学目标出发。
二、实验材料复杂及应对。
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重在简单与实用,而不在复杂。太过复杂的实验材料,往往会影响实验探究的有效性。相反的,简单实用的材料即有结构的材料不仅使探究更容易成功,还能避免孩子少走弯路。
听过一个教师上《折形状》一课,教师选择用小车和钩码承重,测试三角形、四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纸筒的承受力大小。选用小车,小车能放的钩码数有限,每层只能放4个钩码。钩码较重,掉落时声音大,还会滚得到处都是。结果可想而知,每次纸筒倒塌后钩码掉落声音很大,孩子忙着四处寻找钩码。汇报实验数据时,竟然所有的小组都不一样。这时候教师不得不花很长的时间分析为什么每一组的数据不一样?这个实验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材料的选择过于复杂。钩码单位重量大,不能确切地反映出各种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大小。选用小车承载钩码,存在怎么放钩码?每层要放几个钩码?放的位置等许多因素。孩子动手能力有限,可变因素多造成实验误差大,导致孩子得出错误的结论。
笔者认为,在这里如果选用学生作业薄,不仅单位重量轻,能确切地反映出各种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大小。而且掉落时声音不大,不会出现孩子到处找材料的情景;也不存在怎么放,每层放几个等储多可变因素,简单又实用。学生对作业薄很熟悉,平时就有收作业叠作业的经验,在这里更能得心应手。
曾听过一个教师上《观察》一课,教师很用心,精心准备了绿茶、乌龙茶、红茶和花茶。设想让学生通过泡茶、品茶、辨茶,从而达到综合运用各种器官观察的目的。结果实际上课却不理想:品茶活动花了很长时间,大多数学生没有辨别出各种茶,这堂课可想而知没有上完。教师没有考虑到茶对学生来是比较不熟悉的,甚致是难的,大多数学生没有喝茶的习惯。
笔者认为如果能用一些学生熟悉的物品如:绿豆、金橘、乒乓球、洋葱等,那么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猜东西的活动中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从而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
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呢?一是材料要具有普遍性,是生活中随处可见、易取得的。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和前概念,选择学生熟悉的。
三、实验材料不严谨及应对。
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实验材料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材料的实用性,又要考虑材料是否严谨。很多时候,我们科学教师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往往只考虑到实用,效果好,却忽略了实验材料的严谨性。
曾听过一个老师上《大脑》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大脑表面的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是为了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她借用一张平整的报纸和一张捏皱的报纸。把两张报纸完全地铺开,通过让学生对比两张报纸的面积,发现凹凸不平的表面有利于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我们不禁要问:“大脑皮层里什么都没有吗?”因为这个老师只是简单地将报纸揉成一团,却没有考虑到大脑皮层里还有脑浆。而且老师在前面挖掘孩子的前概念时,孩子已经能说出大脑里有脑浆。
笔者认为,如果在揉捏的报纸里再加点立体的东西表示脑浆,那实验材料就更严谨了,又能呼应孩子前面关于大脑皮层里有脑浆之说了。
一位教师在上《拓展》一课,其中有个活动是探究小鱼活着的原因。将小鱼放在装有水的试管中,用酒精灯对着试管上部加热,观察并解释看到的现象。根据热传递的原理,热水会下不断下降,冷水会不断上升,加热时间不长小鱼应该是安全的。但实验下来,却只有一个小组的鱼儿是活着的,大多数小组的鱼还没加热就死了,或是才加热一会儿就死了。笔者不禁要问:“为什么大多数小鱼都死了?”原来是因为教师选择材料不严谨:小试管空间太小,空气少;稍加热,空气没了,而且水也很快热了,小鱼当然很快就死了。笔者认为如果能选择口径更大的试管或烧瓶,给小鱼以足够的空间和空气,那么这个实验成功率会更高,而且还能挽救更多小鱼的生命。
如何选择严谨的实验材料呢?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自己动手试看看,反复实验。特别是建立模型,更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原有模型的特点。
总之,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数量、是否有结构、是否严谨。科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实验材料的选择:从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从生活中去选择材料,让学生的探究路走得更长、更好。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关于声音的科学实验范文5
一、科学实验的概述
科学实验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研究对象的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索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由观察、定义、假设、检验、发表和构建组成,它是人类对知识进行总结和验证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
对于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应该将它作为一种目的,然后通过科学的试验方法进行分析启迪;不只是单纯地做实验,还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的引入来提高学生注意力,可以是老师的启发式教育,也可以是真正的操作试验和社会任务,这是对于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科学实验的界限的定论。
二、利用科学实验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策略
1. 现代信息技术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引入
现代信息技术催生出诸多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这是一种将知识进行直观化的处理,是一种有效的科学实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课本内容、图像和声音进行立体式结合,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觉,是一种别样的实验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使其快速掌握课本知识。
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可以跟着幻灯片的变化而变化,对知识有着极强的验证。比如,在生物课中关于食物链的描述,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客观形象地将食物链的构造、生产者和消费者概念进行很好的讲解,再通过视频的播放,引入动物界中真正的生存搏杀过程,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将授课的内容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终进行内容总结,将整堂课的内容系统地进行展现,这是一种有效的实验方法。
多媒体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迅猛发展,是未来课堂教学的主流,也是科学实验教学的有力实施,对学生的注意力的提高和凝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启发式教育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引入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充当着唯一权威者的角色,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产生的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的思维按照自己既定的轨道前进,这样导致学生的兴趣缺乏、注意力涣散,教学质量较差。
时代在发展,尤其是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要求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兴趣和提高其注意力,应该将学生被动的角色定位转换过来,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平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注意力。比如,科学中在讲到影子和阳光的关系时,应该让学生实地感受,让其站在太阳下进行观察,然后对阳光和影子的关系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循循善诱,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启发当中,最后对启发的内容进行总结,将之系统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肯定是空前的集中,其教学影响也是深入脑海,让学生牢牢掌握课堂知识。
3. 实验操作在科学教学中的引入
21世纪的关键是人才,更是创新,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最强动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这是实验操作引入的原因所在。
实验操作是让学生对知识独立探索,是激发学生动手能力和兴趣的有效方法,更是新时代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授课老师要尽量科学地将课本内容转化成各种各样的实验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动手、动脑操作,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将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空前凝聚。学校一定要搭建实验平台,这是未来学校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更是学生素质和动手能力的源泉,在这里学生的注意力会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4. 课外任务在科学教学中的引入
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社会是知识淬炼的绝佳之地。教师应该尽量创造课外教学教案,让学生进行任务性的探究。在课外任务中,学生能够充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调动自己的兴趣和聪明才智,这对其学习内容的加深和注意力的培养有着很好的效果。例如,在“种子的生长”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培育种子,然后每天观察种子的成长变化,让其进行观察和记录,最后将观察内容与课本知识进行对照,让学生对知识有着渴望和深入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集中,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定会有效提高。
三、结语
关于声音的科学实验范文6
[关键词]小学科学;质疑能力;情境;问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7801
质疑是各学科教学都积极提倡的,对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注重优化课堂学习,在动态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提出质疑,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同时,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发和引导,激励学生提出质疑,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认知。
一、创设媒体情境,营造质疑氛围
由于小学生自身思维和知识的局限,缺乏质疑意识,不敢轻易提出质疑。因此,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法的丰富性,为教师课堂调度提供丰富的手段,也为学生介入学习提供环境支持,学生在课堂环境的影响下,把自己心中的疑难问题说出来。
例如,教学苏教版《消失了的恐龙》相关内容时,恐龙是几千万年前的生物,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只从书本和电视上了解一些,没有真实见过。因此,学生即使对研究恐龙很感兴趣,也不知道从何处提出问题,使课堂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些问题,教学开始后,教师播放恐龙乐园的动画视频和恐龙图片,真实模拟恐龙的生活,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恐龙后异常高兴,便对恐龙产生了解欲望。这时,学生提出各种疑问,有的学生说:“恐龙那么大,他们要吃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恐龙生活在那么久远的过去,现在恐龙都灭绝了,人类是怎么知道恐龙的形态和种类呢?”教师顺势告诉学生“这就要依靠恐龙化石了”,于是师生一起学习恐龙化石发现和复原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探究关于恐龙的奥秘,整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效果显著。
二、巧设教学问题,提供质疑契机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面对的是注意力分散、喜欢热闹、充满好奇的一群小学生。由于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教师讲课中提出的教学问题如果过于简单,课堂虽然热闹了,但是没有质疑点,那么学生的思维将得不到激活;如果太难,虽然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学生绞尽脑汁也解决不了,导致课堂教学无法继续下去,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提出质疑,只能由教师“满堂灌”了。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对教学问题进行创新,找到突破口,巧妙设计出适合科学课堂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质疑欲望。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师生共同对这些质疑进行探究,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动力。
例如,教学《研究磁铁》相关内容时,磁铁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大多数学生都玩过磁铁。展开教学后,教师设计以下问题:如果大头针洒落在教室里,你们用什么办法收集这些大头针?学生一致想出最简单的方法,用吸铁石收集大头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我们常见的吸铁石,其标准名字叫磁铁。”然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玩磁铁中出现的疑问,一提到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回答。结果学生说出一大堆疑问:“为什么有时我用磁铁吸大头针,发现大头针还能再吸大头针”“为什么有时候两块磁铁找不到正确的头,不能吸到一起呢?”“为什么磁铁隔着不厚的纸也能吸铁?”……这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通过简单的实验给学生讲解,学生很快找出了磁铁身上的小秘密,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三、升级实验活动,提升质疑能力
实验是教师支配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实验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更快地融入教材学习,找出不同,找出冲突,并积极进行验证。科学的实验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内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质疑。这时,学生很有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或者奇特的质疑,教师既不能嘲笑,也不能忽略,可以实验为依托,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给学生说明原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例如,教学《声音的传播》相关内容时,教师深入研究解析教材内容,这节课教师把实验当成载体,让学生明确声音的传播。基于此,教师课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展开教学后,师生一起在做土电话、水中听声音、短距离喊话实验,验证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实验结束之后,学生产生质疑:那在真空中可以传播声音吗?教师为了让学生亲自验证,开始升级科学实验,解决学生的质疑。这时,教师利用玻璃瓶罩、电铃和抽气机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使学生的质疑得到解疑,也让学生体会到质疑被验证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