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

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范文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领导小组会议,主要目的是对全市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工作进行盘点回顾,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为做好下步工作夯实基础。今年4月份我市动员大会召开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谋划、协调配合,做了大量工作,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工作有序推进,新设立企业办理营业执照、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非重大企业投资建设项目等工作精简了环节,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老年人津贴领取业务“零跑腿”、公立医院不再办理就诊卡、设立“一次办不成”投诉窗口等做法方便了群众,得到广大市民的点赞。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相比,与企业和群众的需求相比,我们的工作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刚才各单位的汇报来看,大多数单位思想认识到位、措施具体明确,效果很好,但也有个别单位还是没有从战略高度来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意义,把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当作一般性的工作来抓。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对标先进,让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济源区域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标识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标志着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的好坏,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对企业最普惠的福利。如果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好,这个地方的企业发展就比较好,企业家就有信心;如果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差,企业发展就会很困难,企业家就会用脚投票。可以说,济源这几年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的结果。对政府来讲,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进行自我革命,以“放管服”改革为核心,通过建立企业对政务服务评价的机制,倒逼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转变,解决人民群众诟病的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等问题。

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在今年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我们明确提出要把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作为重要标志,以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引领改革开放创新,走好新时代济源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尽管4月份以来我们出台了很好的政策,但是省里政策出台后却没有及时跟进。现在,我们的工作还停留在上半年的决策部署上,很多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比如,审批事项集中进驻窗口,明确要求9月1日开始试运行,现在仍然没有明显进展.要严格追责。营商环境建设是一项动态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当前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对标全国、全省一流标准,根据“放管服”改革的推进情况,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需求,“互联网+电子政务”的新进展,不断调整、不断改进,真正让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济源区域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标识。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通过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和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环境,进一步便民利企,提升人民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助推济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市在中原更加出彩进程中出重彩。

二、聚焦核心指标,围绕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提标提速,不断取得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成效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提出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就是要用极致的办法、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济源在资源禀赋上并没有多少优势,要想集聚人才、集聚要素,就必须把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作为突破口,以最佳营商环境凝聚人心、吸引投资、促进发展。要积极参考借鉴国际通行标准,主动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按照国务院和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的最新要求,聚焦核心指标,突出重点难点,对标优化,争先创优。

当前,要聚焦五个核心指标。一是新设立企业,包括办理营业执照、刻制公章、开立银行账户、办理涉税等事项,整体时限要压缩至3个工作日。二是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要压缩至5个工作日。三是非重大企业投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发放施工许可证办理时限要压缩至50个工作日,年底前必须实现这个目标。四是全力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事项,用“放管服”的办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是各部门在审批权限归口集中前提下,审批事项集中进驻服务大厅,实现一窗办理,坚决杜绝行政审批“前店后厂”现象。

在此基础上,要做好三项重点工作。一要简化优惠政策兑现程序。哪个部门负责制定优惠政策,哪个部门负责提出兑现落实意见,由法制部门把关;优惠政策兑付放到行政服务窗口,实现在窗口办理。二要解决公章刻制垄断问题。刻制公章作为一种特许经营业务,市公安局要尽快研究出台政策,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公章刻制费用。三要提高行政审批窗口主办人员素质。行政审批人员执行的是公务,行使的是公权力,必须是正式公职人员。从下个月开始,要安排正式公职人员进驻窗口办理审批事项,只有辅助人员而没有正式公职人员的窗口,行政服务中心责令纠正甚至临时关闭。

优化营商环境,要聚焦核心指标,围绕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发扬“店小二”精神,全面压缩办理时限、提高服务效能、降低办事成本、降低制度交易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以核心指标优化提升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全面提升。

三、齐抓共管、狠抓落实,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参与。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市级领导和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把优化营商环境当作一项大事要事来抓。各相关单位会后要召开党组会,认真研究4月份以来出台的有关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把中央和省里的相关政策学深吃透,做好承接。市发改委要做好顶层设计,对标国家、省先进水平,11月底前拿出我市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要加强与省发改委的沟通,尽快拿到省里的测评考核指标,便于指导各部门开展工作。二要坚决履行承诺。围绕营商环境核心指标,我们已经向社会作了公开承诺,要积极落实优惠政策、提升服务效率,做到“113550”:“11”是“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3”是新设立企业办理事项整体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5”是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压缩至5个工作日,“50”是非重大企业投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发放施工许可证办理时限压缩至50个工作日。说到就要做到,不能说空话、放空炮。三要加强宣传引导。市委宣传部要牵头抓总,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群众和企业对政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要广泛宣传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好经验、好做法,曝光损害营商环境的负面典型,树立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标杆,营造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市纪委监察委《党风政风聚焦》节目要围绕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做好宣传配合。四要加强教育培训。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不能当糊涂人、办糊涂事。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行政审批工作,把党性最强、素质最好、业务最精的工作人员放到窗口,提升窗口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能力和责任意识,树立济源政务服务的良好形象。五要完善考核办法。在今年全市年度目标考核中,要加大对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工作考核的权重,推动各部门履职尽责。六要加强督查问责。现在的督查多是形式上、程序性督查,没有典型案例,只见事不见人。督查问责必须是找出不落实的事,问责不落实的人。要建立快捷便利的投诉受理和调查追究机制,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部门本位主义和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营商环境的人和事坚决处理、绝不姑息。市督查部门要精准发力,把营商环境核心指标的落实情况作为督查的重点,增强精准性,确保有的放矢。市纪委监察委要认真履职,落实责任追究规定,主动发现案件线索,问责一个震慑一片。

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范文2

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商务发展核心,以优化企业服务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认真落实商务惠企政策,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积极促进自主开放进程,落实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努力推动投资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增强吸收利用外资的竞争力。力争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指标实现新突破。

二、工作措施

(一)认真落实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工作。贯彻落实《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按照国家统一安排,落实全面清理取消在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以外领域针对外资设置的准入限制,实现市场准入内外资标准一致,落实以在线备案为主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

(二)做好“外商服务大使”工作。实施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大使制度,围绕当前外资工作的难点、热点和影响外资持续稳定发展的痛点、堵点等问题,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机制、信息传导机制及咨询和问题解决机制,对外商投资企业开展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贴心服务。

(三)深入调研,与企业开展面对面交流。扎实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深入外资企业、外贸企业,宣传解读国家省市政策,收集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涉外单位层面能够解决的,协调相关单位解决;需市级层面协调解决的,提请市商务局研究;需省级层面解决的,积极争取省商务厅帮助协调解决。

(四)持续做好涉外政策推送宣讲工作。按照“放管服”改革标准化要求,对于服务对象面广量大的工作,建立有效的制度供给,全面梳理汇编中央和省、市涉外政策,加强涉外扶持政策推送,会同涉外单位分片分期开展政策宣讲培训,政策资金类做到公平、透明、简便、可查询;政策服务类做到推送全覆盖,切实帮助企业学好用好各级各类涉外扶持政策。

(五)加强对外商投资重大项目的调度。对重点外资项目、外资企业实行专项台账管理,分别建立静态和动态管理台账,建立外企项目、外资企业沟通联络“直通车”,强化对重点外资项目的调度督导,力促签约项目升级落地、在建项目外资到账。

(六)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投诉的化解。健全外商投诉争端调处机制,对外商投诉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属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纠纷,厘清责任,勇于担责;属于企业之间的纠纷,努力协调,妥善化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压实工作责任。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各相关业务科室具体实施。成立商务局优化营商环境迎评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党组书记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外资科、外贸科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同时,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常态工作,要求各科室要深刻认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大意义,结合工作实际,落实具体的惠企优企举措。

(二)加强学习,增强本领。在派出招商骨干人员赴浙江省桐庐县学习的基础上,组织业务人员到上级部门和先进地区学习招商引资利用外资、促进营商环境建设好的经验和做法,全面对标全国发达省份和地区,寻找差距,更新理念,总结经验,全面提升了改善营商环境的标准和水平。

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范文3

一、服务质量影响投资存在的问题

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从优化投资环境的角度来讲,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投资者的要求。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和我国出口连续滑坡的情况下,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投资环境,保障科学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1、服务意识问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存在政令不畅,“尾大不掉”、“夜郎自大” 不服从上级的领导和指导,工作中避重就轻,遇见问题就上交或停止不前,不下功夫和想办法解决问题,出现问题相互推诿,工作不创新等行为;服务态度的问题。存在特权思想,本部门、小团体利益至上,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只承诺不践诺或越权承诺,行政慢作为,办事拖拉。

2、工作能力问题。学习的问题。不思进取、不学习文化、科技、现代经营、先进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知识,不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新的问题。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民服务思路不清、点子不多、措施不力。

二、探索有效对策,努力提升基层服务品质为改善投资环境服务

为使渭城成为“大西安”的“新浦东”,开放、守法,诚信、安全的一方投资热土,以促进经济发展,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街道将根据自身特点,在改善投资环境,保障科学发展做好以下工作:

(一)解放思想,立足本职,充分认识投资环境的重要性

优良的服务品质能够给投资者增强投资的信心,是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信用保证。有利于从体制上保障招商引资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优良的服务品质本身就是重要的投资环境,创造好的服务品质是增强我区的投资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代表投资形象”的理念,是各个服务于群众的部门大力打造投资环境的总要求。因此,我们要打破工作人员服务不产生效益的守旧思想,立足本职,全面提升服务品质。一是转意识重服务。要打破一些人在主观意识上存在的工作是权力,是为群众做主的主导思想,充分认识我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要“服好务”的思想。二是找差距重提高。着重加强与先进地区、行业、人员的学习,寻找我们在工作上的差距,重新认识不足,扎实开展“赶、学、帮、超”活动。

(二)加强培训,提升服务,为投资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创造良好的经营投资环境,重要的一点在于提供优质服务品质,这样才能好招商、留住商、吸引商。各职能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招商引资的进程。因此,要增强优质服务的效果,需要不断提高各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更为重要。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加强工作人员政策理论、业务知识、政务知识、服务知识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二是公示明确化。政务公开项目、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程序、标准、时限、结果等向社会公示。建立明确的服务公示、承诺制度、问效制度。

(三)钝化矛盾,扶弱助贫,为投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投资者能否安心经营,良好投资环境的一个最基本保障就是社会治安的稳定。社会稳,则民心安。当前矛盾纠纷多样化、复杂化,使社会稳定存在严重隐患。引发群体矛盾的因素主要是:少数群众对政策不理解、执法不透明,认为政府有意制定一些政策满足自身需要,不考虑群众利益;有的群众有侥幸、从众心理作祟,受个别“领头人”鼓动,跟着起哄闹事;少数基层干部形象不好,群众借机发泄不满。这些矛盾解决不好或不及时,都有可能激化干群矛盾,或错过遏制的好时机,助长更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今年是我区“争一进五”宏伟目标实现的关键一年,繁杂的矛盾和群体性纠纷将会更多、更复杂。要求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政策宣传、优化服务态度、加强排查,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服务。

(四)周到热情,整合资源,为投资提供优质服务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范文4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省、市党代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县委第十四次党代会、县委十四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xx县经济和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大会提出的要求,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市委“苦干三年,全面挺进第一方阵”的重大思路和目标要求,以实现“大美古城,小康xx,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对表省市要求,对标发达地区先进做法,聚焦“产业、企业、企业家”,打造“六最”营商环境,针对项目落地难、实体经济融资难、企业经营难、涉企合同执行难、群众办事难等突出问题,以实行无审批管理为突破口,试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度,开展9个专项行动,增强行动自觉,蓄积前行动力,谱写xx发展新篇章。

二、主要任务

1、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专项行动。深化xx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在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同时,将开发区以外的县重点转型项目也纳入试点范围,实行备案制无审批管理,2017年7月底前制定实施方案。县发改局、环保、规划、住建、国土、水利、消防、人防等各相关部门以清单形式确定项目准入条件,依据法律法规制定产业、环境、用地、节能、消防、人防等标准和要求。企业按照设定的准入条件和标准,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承诺。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部门预审、公示和联合会审备案,企业开工建设,竣工后自主验收。项目实行先建后核,相关部门进行事中事后监管。项目落地开工实行属地管理、保姆式服务的联动管理机制。县级层面的项目由县长负责,主管职能单位牵头落实。力促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达产。(牵头单位:县投促局、县发改局;配合单位:县直各有关部门)

2、开展机关干部入企服务常态化专项行动。强化对优势企业、转型项目的常态化帮扶功能,配置专职队伍,建立入企服务长效机制,完善服务企业平台。通过网上平台、入企服务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及时推送宣传惠企政策,有针对性地协调解决问题诉求。要兑现承诺、主动对接,在突出企业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强化政府引导与推动作用,实行部门联动,努力建成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服务触角、做实服务事项,重点建设一批引领示范作用明显的产业转型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和企业群发展,推进全县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牵头单位:县经商粮局;配合单位:县直有关各部门)

3、开展在建工程项目无障碍施工专项行动。切实贯彻省、市安排部署,严格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重点突破、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化解各类矛盾,全力解决我县2017年46个重点工程在建项目存在的六类突出问题,实现无障碍施工,保障项目顺利推进。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妥善解决在建重点工程项目在资金、用地、征地补偿、劳资纠纷、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确保在建工程项目无障碍施工。(牵头单位:县发改局)

4、开展“涉企合同执行难”整治专项行动。紧紧围绕县委建设“大美古城,小康xx,国际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加快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建设,加快联合惩戒系统建设,强化部门合力,严密惩戒网络,积极开展“涉企合同执行难”整治专项行动,力争达到“四个基本”:被执行人规避执行、抗拒执行和外界干扰执行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人民法院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乱执行的情形基本消除,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的程序标准和实质标准把握不严、恢复执行等相关配套机制应用不畅的问题基本解决,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在法定期限内基本执行完毕。实现涉企合同执行不难成为常态。(责任单位:县法院,配合单位:县直有关各部门)

5、开展打击恶意逃废金融企业债务专项行动。切实贯彻落实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会议精神,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企业债务行为,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进一步维护我县信用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经济稳健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重点打击部分企业借改制悬空银行债务、借破产逃废银行债务、借困难恶意拖欠银行债务等多种恶意逃废债务,以及拒不执行生效法律判决等行为,帮助金融机构维护合法金融债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牵头单位:县人民银行,配合单位:县法院、xx银监分局;县公安局等有关部门)

6、开展化解企业担保链风险专项行动。有效防范和化解企业担保链风险,最大限度缩短担保链、压缩担保金额和落实有效担保措施,避免资金断裂引发连锁反应,化解潜在的区域性金融风险,维护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对涉及去产能、盲目扩张、负债率或民间借贷依存度高、企业主户籍和资金转移国境外的企业重点排查。做大做强县域政策性担保公司,健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完善对政策性担保公司考核办法,坚持微利经营,调动政策性担保公司积极性,充分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功效。进一步加强对全县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规范管理,退出一批经营许可证已过期无融资担保资格的机构,净化全县融担环境。(牵头单位:县政府办、人行xx县支行、银监xx办事处;配合单位:县直有关各部门)

7、开展企业周边治安环境治理专项行动。要抓常态、保长效,通过严厉查处巧借名义到企业寻衅滋事、敲诈勒索行为;向企业强揽工程建设、强卖强要等获取非法利益行为;以拦截车辆、封堵断路、损害企业财物等方式干扰企业正常施工和生产经营的行为;无正当理由干扰、阻碍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的行为;无正当理由干扰政府依法征用土地、拆迁,或在征用土地过程中以威胁、暴力等手段妨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非法行为。实现全县各类企业周边以及重大项目、经济园区驻地治安秩序得到整治,企业反映强烈的治安突出问题得到解决,营造良好的企业经营社会治安环境。积极强化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强力推进警企联防、联建、联治工作,查出并消除一批企业内部治安保卫隐患,增强企业自防自卫能力。强化警企配合,确保企业周边地区无重大治安案件和滋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案事件,进一步推进长效机制建设。(牵头单位:县公安局;配合单位:县直各有关部门)

8、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围绕群众和市场主体办事需要,以服务便民利民、创新创业为导向,在不断更新完善权力清单制度基础上,对县本级行政审批前置申请材料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大幅精简申请材料、相关证照的年检和与之挂钩的政府指定培训,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牵头单位:县编办,配合单位:各有关部门)

9、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专项行动。优化我县医药领域营商环境,提升生产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推动医药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我县制药行业整体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对企业开展一致性评价的技术指导和政策引导,及时提供国内省内一致性评价相关信息。动态把握全县药品生产企业的工作进度,协调解决企业在一致性评价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推动全县两级医院开展药物临床试验资质申报、机构建设,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培养一批具有一致性评价技术的医务人员。(牵头单位:县市场和质监局、县卫计局;配合单位:各有关部门)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7年7月)。

1、全面动员部署。召开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明确工作任务,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起步好、开头好。

2、细化工作措施。县直各部门要根据本方案,围绕打造“六最”环境,结合本部门工作,制定任务要求具体、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节点合理、实施路径清晰的四位一体路线图、时间表。

(二)推进落实阶段(2017年7月-11月)。

1、广泛宣传推广。各新闻单位及相关政府网络平台要通过开辟专栏、专题等方式广泛宣传,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曝光一批破坏营商环境、阻碍发展的负面典型,汇聚优化营商环境的正能量。

2、狠抓落实。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影响营商环境优化的关键点位、环节,精准施策,建立工作台账,做到难点一项一项整治、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事项一个一个销号。

(三)总结评议阶段(2017年12月)。

1、注重整改完善。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实行台账式管理,对照台账进行挂单对照整改,按照时间表的要求,逐项跟踪落实。

2、总结评议。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对专项行动开展落实情况进行认真的分阶段总结,及时总结经验、复制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县委、县政府将适时派出评估小组进行评估,对我县营商环境优化情况进行客观评价,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建立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入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和省委、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要求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改革,扑下身子抓落实,带头在优化营商环境行动中冲锋陷阵。要成立相应机构,围绕中心任务,尽快组织开展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各部门要主动运用多种舆论工具进行多角度、多维度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范文5

一、经济发展环境关键差在软环境

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以及城市建设水平等,是支撑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经济发展的硬环境;一个地方的政策导向、人文习俗、社会风气等,又是左右一个地方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硬环境差,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得到加强,而要改造好一个地方的软环境,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实践表明,经济发展环境关键在于软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差,差就差在软环境。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差在思想认识。现在,各地都在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但是,“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环境建设主体”的意识在很多地方没有真正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与己无关”。不少部门和单位认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地方党委、政府的事情,是执法部门和管理单位的事情;大多数市民也认为环境差,主要差在少数执法部门和管理单位,“就是少数单位把地方形象搞乱了,把投资环境搞差了”;“优化环境,就是要重点整治好这些执法部门和管理单位”,环境好不好,优不优,与本部门、本单位没有直接关系,与己无关,不想参与。二是“无所作为”。不少人认为,整治发展环境,特别是优化软环境,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重点部门,个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懒得参与。三是担心伤及部门利益。地方党委、政府重视,但一些部门和基层单位认识不足,认为优化环境只会伤及部门利益,损害单位效益,不愿参与。

(二)差在行政服务。一是管理多,服务少。少数部门认为行政就是管理,在与企业交往中,大多是要求企业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对企业指点多、责难多、约束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少;没有把工作的重心从管理转移到服务上来,没有真正体现“把服务放在第一位,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的行政理念。二是程序多,效率低。不少企业和投资商反映,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行政审批程序复杂,手续繁多,从申报到审批许可,花费时间长,浪费的人力物力多;有的还因为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前置条件相互制约,导致一个项目几年之内了而不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三是行政行为不规范,随意性大。一方面,表现在政策执行随意性大,人为因素多,人治成分重,为政策执行设置障碍,使政策执行缺乏刚性;另一方面,表现在“窗口”作用不明显。不少地方虽然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但一些部门的窗口服务功能单一,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形同虚设;同时,还有一些部门行政审批、收费“体外循环,双轨运行”,跨部门办理的手续仍然要多头跑、多次跑,长时间跑,未能真正实现“一个窗口办事,一条龙服务、限时办结”的承诺。

(三)差在执法管理。一是“以罚代法”,执法不严。少数部门把执法当作生财、增收渠道,对违纪违规问题“重罚款轻教育”,只罚不纠,以罚代纠,以罚代法,致使有些问题恶性循环。少数执法部门恶意执法、趋利执法,对扰乱企业经营的违法行为查处不力,对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行为惩治不严。二是“以情代法”,执法不公。少数执法部门以“情”代法,在执法过程中顾关系,看面子,搞双重标准,实行弹性执法。三是违规执法,“三乱”不止。少数部门违规上路,拦路设卡;交警路边“偷拍”、设置交通标志陷阱;一些执法人员不亮证执法,扣押物品不开具清单,罚款不给收据或者以白条代替;少数单位不经许可,随意进入企业乱检查、乱罚款;超范围、超标准收费,强制性收费等问题屡禁不止;还有少数部门利用手中权力,巧立名目,向企业、个体户拉赞助、拉广告,强制征订各类报刊杂志等。

(四)差在作风纪律。一是服务态度较差。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生硬,服务方式简单,企业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有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疏于学习,对新情况、新问题探索研究不够,尤其是对当前出台的有关政策、法规学习不够、宣传不够,碰到问题敷衍应付。二是组织原则性不强。有的部门和干部大局意识不强,过份强调部门利益、少数人利益,而不惜损害全局利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三是个人约束不硬。部分工作人员,吃拿卡要,没有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少数干部作风拖沓,办事效率低下。

(五)差在道德诚信。一是政府公信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制定出台的政策和制度,落实不力,执行政策走样,有的中途调整,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二是部门诚信度较差。部门向社会公开承诺的服务内容总是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兑现不力。三是个人道德诚信观念有待增强。少数市民素质较差,道德意识、法纪意识和信用意识较为淡薄,坑蒙拐骗,敲诈勒索,影响了地方的公众形象。

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必须处理好四种关系

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必须符合“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能够吸引客商、留住客商,能够促进发展、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三重衡量标准。坚持并把握好这三个标准,必须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处理好优化环境与依法治理的关系。优化环境和依法治理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必须正确处理好与依法治理的关系。任何地方和部门不能为了“宽松环境”,超越政策与法律的界限,违背法律法规乱开“口子”,拿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作为优惠条件,吸引客商;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政府的一切行政行为必须在法律法规许可的前提和范围下规范运行。严要有据、宽要有边、硬要有度、软要有界,真正做到把握好角色定位,既不缺位,该作为而不作为;也不错位,不该作为而乱作为。

(二)处理好优化环境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任何只注重“速度效应”,追求短期效益的发展模式,无异于杀鸡取卵,寅吃卯粮。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是经济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要算大帐,算长远帐,如果以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搞“小环境”,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无异于“涸泽而渔”。只有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将招商与选商并重,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先浪费后节约、“吃子孙饭”的短期行为和现象,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的节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处理好优化环境与部门利益的关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就必须对一些部门有碍大局利益的收费、管理等职能进行清理、调整,有的甚至要依法取缔,这毫无疑问会影响到这些部门的利益,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大局利益与部门利益相冲突的矛盾和问题。因而,各有关部门必须正确处理好优化经济发展大环境与调整部门利益之间的关系,要深刻认识到,局部与大局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地方经济的发展,部门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部门利益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以大局利益为重,多一些全局观念,少一些部门意识;多谋国家和社会大利,少谋部门和团体小利。

(四)处理好优化环境与公平竞争的关系。政府对环境的优化必须符合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为社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经济发展环境。在政策制定上,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为所有投资者和所有企业创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一视同仁地对待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不能以“条条”为借口搞“市场准入”、“行政壁垒”,严禁搞市场垄断、地方保护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优化软环境要坚持标本兼治

(一)要强化思想观念。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破除狭隘意识,进一步统一和提高广大干部对经济发展软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起窗口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和形象意识,不断增强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以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载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的治理发展软环境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促进“人人是投资环境,个个是发展形象”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在全社会营造不但重商招商,更要护商养商的浓厚氛围。

(二)要提高行政效能。优化环境,核心在政府及政府各职能部门,要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真正使“权力本位”迈向“责任本位”,提高行政效能。一是建立法制政府。要改进执法环境,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切实做到管理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要强化责任追究,纪检、监察和人事等部门要建立责任追究联动机制,形成责任追究合力;要建立和健全行政决策的社会咨询机制,完善政府决策程序,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克服行政行为的随意性。二是建立效能政府。要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和手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窗口”建设,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人员作风,改进行业不正之风,强化服务意识;要增强角色意识,深化政务公开,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加强限时服务制、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三是建立阳光政府。要坚持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信息的透明度,接受外部监督,减少政府和群众在公共信息上的不平等性,将政府的工作行为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四是建立规范政府。要规范政府管理,逐步建立起以法立制,以制建章,以章定规,以规办事的机关管理运行机制;强化考核评比,制定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考评办法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办法,以考核出动力、考核促优化。

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范文6

(一)生态旅游认证产品供需不平衡

生态旅游认证市场需求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认证产品的丰富性,并且要形成群聚效应。这样才能够促进生态旅游认证市场更加活跃,市场状态更好。但现阶段生态旅游认证市场中的生态旅游认证产品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规模较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得生态旅游认证市场出现供需不足的情况。这一情况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生态旅游认证市场的发展。因为过于单一的生态旅游认证产品无法吸引旅游经营商和其他市场参与者的眼光,相应的旅游经营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投入生态旅游认证市场中的可能性较小,消费者和旅游经营商对生态旅游认证产品了解较少,这种恶性循环将会严重影响生态旅游认证市场的发展和进步。

(二)旅游经营商和消费者的生态旅游认证感知度较低

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分为国际、区域、国家、地区级四个层次。这使得生态旅游认证与旅游经营商和消费者存在一定的距离,使旅游经营商和消费者接触和认知生态旅游认证项目的可能性较低,相应的旅游经营商和消费者的生态旅游认证感知度较低,根本无法真正投入生态旅游认证项目中,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营销无法有效开展和实施是必然的。所以,旅游经营商和消费者生态旅游认证感知度低是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营销策略制定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全球性标准和品牌比较欠缺

要想有效地实施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营销策略,提升全球性品牌数量并制定全球性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这能够促使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更具影响力,吸引消费者和旅游经营者。旅游经营商和消费者为了能够融入国际化的舞台中,将会参与到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营销活动中。这有利于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的发展和进步。但很遗憾的是目前全球性的标准和品牌还比较欠缺,无法将消费者和旅游经营者的目光吸引到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营销活动上,这使得生态旅游认证项目得不到旅游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支持和落实,相应的生态旅游认证市场受阻,生态旅游的落实无法有效实施。

二、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营销策略

现阶段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营销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导致生态旅游认证市场发展无法有效地进行。针对此种情况,应当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予以控制,才能够促使生态旅游更好地开展。具体的营销策略是:

(一)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规模效应

目前,消费者和旅游企业对可持续旅游认证的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大多数旅游企业都是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出发来建设度假村、旅店及各种旅游项目,并未慎重地、深入地考虑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所以,要想有效地发展生态旅游一定要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规模效应,大规模地进行生态旅游认证及其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使消费者和旅游企业能够认识和了解生态旅游,进而支持生态旅游。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规模效应?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

1.长期培养消费者的需求

市场需求是促进市场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促进生态旅游认证市场发展之际,进行长期培养消费者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使消费者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这会使得消费者逐渐投入生态旅游认证产品营销活动中购入对自己有利的产品。

2.注重生态旅游认证购物链的利用

认证项目的实施能够促进生态旅游规模的扩大,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还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优化。当然,要实现这一目的一定要合理地利用生态旅游认证购物链,将生态旅游认证项目与消费者、旅游企业及社会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在共同的努力下不断促进生态旅游认证项目的落实,促使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刺激生态旅游企业的认证动机

旅游企业投入生态旅游认证项目中不仅可以实现企业所开展的旅游项目持续进行,还为生态环境的优化做出贡献。所以,旅游企业进行生态旅游认证项目是非常必要的。但目前旅游经营者并没有认识到生态旅游认证的重要性,也不了解生态旅游认证的作用,无法有效开展生态旅游认证项目。针对此种情况,应当对旅游企业进行生态旅游认证动机刺激,促使旅游企业主动投入生态旅游认证市场中。具体的措施是认证机构应当充分发挥作用,提出一些优惠措施吸引旅游企业,并帮助企业衡量参与生态旅游认证项目的利弊,以此来刺激旅游企业,促使其开展生态旅游认证项目。

(三)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认证激励机制

一直由国家、地方负责的生态旅游认证要广泛落实到社会中,应当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认证激励机制,促使企业或个人注意到生态旅游认证,进而对生态旅游认证进行了解和分析。在掌握生态旅游认证作用的基础上,还有激励机制的支持可以促进更多的旅游企业、旅游经营者投入生态旅游认证营销活动中。当然,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认证激励机制是由政府或旅游局执行的,一定要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和生态旅游的整体状况来制定,以保证所指定的生态旅游认证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