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统计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统计制度范文1
一、制定计划,明确统计法制建设工作目标
2009年为切实做好统计法制工作,我局于年初制发了《张家港市统计局统计法制宣传工作要点》,对法制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一是加强统计法制学习培训与宣传工作,继续推进“五五”统计普法工作;二是加大执法检查监督力度,做好第二次农业普查执法检查工作,努力探索执法工作新举措,认真推行统计行政执法责任制;三是强化统计法制信息工作;四是继续认真做好统计督查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五是认真做好基本单位名录库维护更新工作;六是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推动企业统计规范化,加强考核,检查督促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七是规范统计管理,认真履行对部门统计的管理职能,理顺报表关系,取缔非法报表,减轻被调查者的负担;八是加强统计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统计执法水平。
二、加强领导,切实保障普法宣传工作层层落实
2009年1月我局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五五”普法宣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落实了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普法成员,配备了2名由综合科负责普法宣传教育的专(兼)职法宣干部,工作做到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措施到位。在总结“四五”普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印发了《张家港市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的通知》,向各委、办、局和镇、街道、市属主管单位的统计负责人、分管领导和300多家工业、房地产、建筑等企业下发了张家港市统计“五五”普法规划,围绕五五普法规划,每年制订普法、执法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要点,同时做到普法工作的层层落实。
三、措施到位,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切实提高我市统计人员的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为进一步提升全市统计人员的法律素质,切实增强统计人员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我们利用统计从业资格换证培训的契机,对全市**多人换证统计人员开展了统计“五五”普法培训,进一步营造了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推进“企业服务月”活动,认真做好“法律进企业”工作,我局充分利用统计继续教育的契机,深入**、**等11个镇对企业统计人员进行统计法制宣传培训教育,人数达到1200余人;结合第二次农业普查,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和《上海市统计管理条例》。通过这些大范围的统计法制宣传,在全市掀起了一个学法用法的,扩大了全市统计普法教育的覆盖面,进一步增强了普法的实际效果,提升了企业统计人员的素质,同时也为进一步做好企业今后的统计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持证上岗的法制宣传,统计人员的依法统计意识明显提高,从业资格培训报名人数空前增多,今年达到了历史高点,参加从业资格培训的学员达450人。通过普法,同时也极大增强了各级法人代表和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有效遏止了统计违法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精心组织,定期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和督查工作
重点打击拒报、瞒报、虚报、迟报等统计违法行为,树立统计工作严肃性,从源头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今年3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统计执法检查和督查工作,对各镇和**工业进行统计督查、对工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耗、劳动工资等作为重点检查对象进行统计执法检查,这些对进一步规范本市统计基础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起到了较好作用。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统计执法检查和督查工作的长效机制,将不断提高基层依法统计的意识,不断规范本市统计执法人员行为和执法程序,不断提高调查对象依法及时如实申报统计资料的自觉性。
教育统计制度范文2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些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2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陶行知先生在书中这样说过“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教师爱学生,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3
假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教育统计制度范文3
【关键词】 智能公交系统 公交调度 设计 优化
1 公交线路静态调度优化研究
1.1 静态调度优化问题分析
(1)乘客利益分析:乘客对于公交出行主要关注的问题基本都是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因此,车辆要想运营合理,满足乘客的需求,减少车内的拥挤以及乘客等待的时间就必须要多安排一些车辆,并且公交线路的发车间隔要短,频率要高,但是从不同的环境限制、道路容量以及各企业运作的经济效益出发,公交调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乘客的利益需求。
(2)企业利益分析:现如今公交都是企业承包制,因此企业要承担公交日常的维修与保养费用,而且购置新车、能源的使用以及企业的管理也要占去公交企业收入的一部分,但是公交企业的收入来源除了政府的补助之外都是通过收取票款来获得的。公交作为大众的交通方式其票价都是按照最低标准制定的,而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除了收取更多的票款之外还要减少车辆、以及人员的投入[1]。
(3)静态调度优化问题:上诉分析可见,乘客利益与企业利益是相互矛盾的,满足乘客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二者的利益也有一致之处,如果公交企业提高一定的公交服务,乘客出行变得方便、舒适,就会吸引更多的客流,这样企业的经济利益也会增长。
1.2 公交路线静态调度优化模型
1.2.1 模型假设
(1)把线路单边的发车间隔作为其研究对象;(2)不同时间段车辆到达站点的乘客近似服从泊松分布;(3)公交能够不受堵车及意外事故影响准时到站、出战;(4)忽略车辆启动、停止花费的时间;(5)乘客没有在中途流失;(6)乘客按照顺序上车、下车;(7)候车的乘客能够全部上车。
1.2.2 模型建立
(1)乘客出行成本的函数设计。
图1为乘客到站、离站的曲线示意图,y1是乘客到达某个公交站点的达到率曲线,而y2是乘客离开某一站点的分布曲线,y1与y2所包含的阴影部分为该段时间公交线路所有乘客的等待时间之和。第i时段内,在第j站点上,第k辆与第k+l辆公交车之间的乘客等待时间,具体如式①所示:
①
如果将阴影部分的面积看作是底为hi,高为λijhi的三角形面积,那么第i时段所有站点乘客的总等待时间可近似表示为: ②
根据2012年的成都的交通规划,IC卡乘客比例为65.44%,即: ③
(2)企业运营成本: ④
(3)目标函数: ⑤
企业的营运成本Cb最小目标与乘客出行成本Cp最小目标两者为对立矛盾关系,因此该目标函数属于多目标优化问题[2]。本文选取权重的方法作为多目标函数优化算法,得到目标函数式: ⑥
当然模型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缺点,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在运用与实践中不断改进。
2 公交动态调度研究
2.1 公交运营中的异常事件
(1)客流异常:在公交运营中,客流集中在某一站点或某一天,各种因素都应考虑进去。(2)车场资源异常主要指的是线路运营的车辆数不足,备用车辆不够以及站台容量不足等,另外还包括交通事故、车辆故障等。(3)路况异常指的是路面上大型活动或者路面施工,导致公交道路不能正常使用。(4)车况异常主要指的是车辆行驶中发生的意外事故、车辆故障以及乘客纠纷等情况。
2.2 公交车辆调度方法
(1)简单移动法:该法主要是通过改变行车的间隔从而消除干扰,主要包括四个移动策略:双向移动、不移动、向前移动以及向后移动。(2)预测调度方法:主要是根据当前正在执行的操作从而估计所有正在执行操作的完成时间,以此来适当地移动未执行具体操作的开始时间,这样能够根据路况情况以及一些突发事件来随时调整车辆的行车顺序、行驶区域以及行车间隔。(3)基于时间和事件驱动的动态调度方法:该方法是根据车辆在运营期间,当调度执行过程发生了动态变化,把系统当时的参数作为调度方法的初始条件时运用。时间调度方法是指车辆数以及车辆到达的时间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与行车时刻表的时间差距较大,根据实际车辆数目以及单程的行驶时间、客流量以及停车时间从而计算出行车间隔,从而维持线路运营。而事件驱动的调度方法就是指如果市区内有重大的事件需要线路准时到站、或者绕行的行车组织方案,该方案要根据上级的指示,确定其行车路线、停战时间以及行车频率等,确保事件的有效进行,等事件结束之后在恢复日常状态的措施方案。
3 结语
总之,城市公共交通的高效、正常运行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现代的运营管理方式以及科学技术,相关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公交车辆的调度系统做出全面、细致的分析,让公共交通能够畅行无阻,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教育统计制度范文4
关键词 知识融合 通识教育课程 自修复控制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Interdisciplinary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Deep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CHEN Fuyang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market demand, higher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versatile talents, for the type of 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with 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for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grams in the curriculum has mor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This paper takes self-healing control as an example, have a deep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of feature redundancy, fault diagnosis, fault-tolerant active / passive fault tolerant control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traffic management, concerts and arts, promote the self-healing control in the control subjects and cross-disciplinary fields, first introduced "self-healing control and application "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knowledge integratio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self-healing control
当代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等所具有的高度综合性质,不仅要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的各主要部门进行多方面的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要求把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合成为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目前人类面临的问题的高度综合性质和跨学科性质,决定了当代自然科学和技术必须与人文社会科学等结合,这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高等学校为了适应目前市场需求,正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尤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基础的多科型综合性大学,具有跨学科领域特性的通识教育课程对本科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更具重要参考意义。
我校以自然科学类控制学科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自修复控制为基础,在控制学科及跨学科领域推广自修复控制技术,推动自修复控制技术的发展,在国内高校首次开设了《自修复控制与应用》通识教育课程,进而在国内率先编辑出版《自修复控制与应用》专著或教材,提高学校在该领域的知名度,在自修复控制的应用与推广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将通识教育课程《自修复控制与应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课,使工科学生开拓视野,在各个领域中充分运用自修复控制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可使其他学科领域的学生充分运用该通识教育课程知识解决各自研究领域中的疑难问题。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是和通识教育研究的发展分不开的。通识教育研究发达的国家,在大学课程教育中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就相对较多,也比较合理。这些国家的大学课程中25%的课程属于通识教育研究领域,而且这个比例越来越高,课程设置基本上遵循单一学科知识抓基础理论,通识教育知识抓应用的格局,即单一学科课程知识要“精”,通识教育课程知识要“广”。
美国以其优越的地理及历史环境,从两次世界大战到今,科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通识教育研究领域也是处于先进行列,代表着世界通识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战后的德国科技发展后来居上,其通识教育研究领域在世界范围显示出相当优势。战后以科技立国的日本也显示出经济大国在科研领域的巨大实力。英、法两国分别代表着欧洲文化与科学的传统与精华,在科研领域仍然保持稳步前进的姿态。
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的特点,第一:是在中外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孕育成长起来的;第二:是在经济体制转换的条件下起步和发展起来的;第三:是在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中兴旺发达起来的;第四:在我国的通识教育研究活动中,政府的作用占据主导地位;第五:我国通识教育的专题研究与交叉学科建设同步发展,通识教育研究与单一学科研究相辅相成。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部分大学的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比例较低,在教学计划中有的甚至还达不到10%。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目前,许多大学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实践,正逐步将教学计划中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加大。
我国许多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水平已经接近和达到国际水平,但是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离国际水平还相对较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逐年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在本科教学课程表中的设置,2009年已立项进行《自修复控制与应用》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教改项目研究。
2 主要研究成果
本文主要对自修复控制技术进行应用型研究,跟踪国际上自修复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将自修复控制技术的应用从自然科学领域移植到其他领域中。首先将自修复控制技术中功能冗余技术、故障诊断技术、主动容错/被动容错控制技术、自适应控制技术等应用到生产管理控制、道路交通管理控制、演唱艺术等实践中;其次将本课题最新研究出的自修复控制应用成果有针对性地移植到非自然科学中去。将通识教育研究的成果进行整理总结编写教材《自修复控制与应用》;设计制作《自修复控制与应用》通识教育课程网站;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程《自修复控制与应用》。
目前的生产管理、道路交通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均采用传统的、简单的反馈控制,本项目采用了适用范围广、控制效果好的自修复控制技术来丰富这些领域的控制技术研究,利用自然科学成果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同时对诸如演唱艺术这些非自然科学领域开展控制问题研究。也拓展了自修复控制的应用范围,加强了通识教育研究的知识深度融合。
《自修复控制与应用》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不仅使工科专业学生开拓视野,扩大自修复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而且还能使其他学科(诸如人文学科)的本科生加强对自然科学方法的认识与应用。在国内高校首次开设《自修复控制与应用》通识教育课程,进而在国内率先编辑出版《自修复控制与应用》专著或教材,提高学校在该领域的知名度,使学校在自修复控制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课程建设初期以自修复控制应用技术(功能冗余技术、故障诊断技术、自适应控制技术等)作为研究基础,搭建《自修复控制与应用》通识教育课程的自修复控制技术框架。中期针对生产管理、道路交通管理、歌唱艺术等领域的控制问题建模,同时搭建通识教育课程的完整框架。中后期进行总结并撰写《自修复控制与应用》专著或教材(学校自编讲义或出版社出版),同时配套设计制作课程课件(采用PPT软件)。后期进行该通识教育课程的网站设计制作(采用ASP软件),并正式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程《自修复控制与应用》,可供航空宇航学院、动力工程学院、信息与科学技术院、机电学院、材料学院、民航学院、经管学院等等近30个专业的本科生选修《自修复控制与应用》课程。
教育统计制度范文5
[论文关键词]新制度主义 高等教育趋同化
一、问题提出:学院升格造成高等教育趋同化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学院改名为“大学”的趋势日渐明显。在美国,自1990年以来,大约120余所的公立和私立4年制学院改名为大学,这一数量占4年制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5%。印第安纳州的亨廷顿学院在2004年改名为亨廷顿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则是从一所赠地学院和一所师范学院完成到研究型大学的成功转型,更是坚定了许多学校升格的决心。在中国,目前的112所“211”高校中除“中央音乐学院”外,其余全部冠名为“大学”。我国高校改名为“大学”的现象有三次较为集中的时期:第一次是1986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颁行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是2000年以来众多高校合并掀起的改名浪潮。如山东省临沂大学从2003年就提出改名为大学,历时8年终获通过。几乎每年都有一些专科学校更名为学院、一些学院更名为大学。
但是,学院纷纷改名或升格为大学的趋势却造成了高等教育多样化水平降低以及高等教育机构的趋同化现象。克拉克·克尔在谈到以高等教育职能分化为主题的《1960年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时指出,“有些州立学院想要成为羽翼丰满的研究型大学,有些社区学院想要成为4年制学院”。而且卡内基分类法中的各类院校在1976-1994年间几乎都向上发展了,而不是追求机构的模式创新。
有研究者指出,学院纷纷改名为“大学”是“院校随波逐流”(academic drift),这是指院校在缺少控制的情况下,复制声望高的大学的角色和使命的趋势。身份较低的学院总是模仿比较成功和有地位的院校。这强调了一流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领导地位,它们为地位较低的院校发展提供了蓝本。这种模仿行为造成了高等教育分化的降低,强化了趋同。学术机构随波逐流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具有消极的影响,并且会降低高等教育的效能。本文试图从新制度主义理论中寻求学院改名为大学,造成高等教育趋同化的内在动力机制,以期对探讨我国高等教育趋同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理论建构:新制度主义理论
在较长的时期里,组织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的多样性。但是近30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组织趋同化研究受到重视。其中新制度主义理论是诸多解释组织趋同化现象中颇有影响的一种理论流派。
为什么不同的组织表现出相似的内部结构和行为方式?这恰恰是新制度主义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组织社会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学派是美国社会学家迈耶(John Meyer)和罗恩(Rowan)创立的,他们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解释了组织的制度“趋同性”现象。他们首先肯定组织环境的重要性,认为必须从组织环境的角度去研究和认识各种各样的组织行为,去解释各种各样的组织现象。但同时他们还认为,如果要关注环境,不能只考虑技术环境,还必须要考虑更重要的制度环境,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为人们“广为接受”(taken-for-granted)的社会事实。组织正是在不同环境条件的多重压迫下运行的。新制度主义理论解释组织趋同化的重要工具就是合法性机制,他们将组织为生存而适应制度环境的行为称为追求合法性,把这一机制称为合法性机制。合法性机制驱使组织不断接受制度环境内建构起来的具有合法性的形式和做法。因此,制度化的过程即是一个不断采纳制度环境强加于组织之上的形式和做法的过程。合法性机制对组织产生了两个影响:一个是组织之间的趋同现象,即为了与制度环境一致,各个组织都采用了类似的结构和做法。另一个是组织之间的相互模仿,这些模仿行为减轻了组织的动荡,使组织得到了合法性,不容易受到环境的冲击。合法性机制可以帮助组织提高社会地位,得到社会承认,从而促进组织间的资源交换,提高组织的生存能力。因此,新制度主义所说的组织“趋同化”过程可以理解为组织领域内不同组织采纳某一制度的过程,它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涵义:某种制度的普及过程和标准化过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制度主义所研究的组织趋同,主要是组织的“制度”趋同,即组织普遍接受某一制度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迪玛奇奥(Paul J.DiMaggio)和鲍威尔(Walte w.Powell)用三个机制,即强制机制(coercive)、模仿机制(mimetic)和社会规范机制(normative),进一步解析了组织的趋同现象。本文将通过对上述三种机制的进一步阐释来寻求“学院”升格为“大学”的合理化解释。
三、“学院”升格为“大学”的合理化解释
1.强制机制——合法性的来源
强制机制是指迫使组织必须无条件接受的制度环境的作用,如国家的法律、法令对组织的作用。在强制机制作用下,组织对制度环境无能为力,只能被动接受,其结果只能走向趋同。而合法性是学院在强制机制下扩展使命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环境中,强制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强制;二是代表政党意志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制;三是政府主导高校的管理体制的强制。新制度主义认为,“组织如果要获得支持和合法性的话,必须遵守复杂的规则和制度”。这种“制度”是“由社会符号、社会活动和物资资源所组成的多层次的稳定的社会结构,包括法令规章体系、规范体系和文化认知体系三大要素”。这三者层层递进,从法令到规范再到文化认知,共同构成了合法性的三个层面。“学院”改名为“大学”以及采用大学的结构和行为会帮助较低地位的学院给外部体制传达这样一个合法性的信号:当提到学院时,人们会自然想到学院非常小,水平很低,而大学则是学科专业齐全、学位授予范围广泛的机构。在一般的公众和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眼中,大学要比学院更加具有吸引力,大学听起来更加有声望。
2.模仿机制——获取更多的资源
模仿机制是指组织向系统中的成功组织学习,学习成功组织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和战略目标,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作用方式。模仿机制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是自己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本能反应。高校环境是一个不确定的环境,它的不确定性是由高校组织的目标模糊、技术模糊和决策模糊所决定的。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组织由于目标模糊,不知所从,为了减少组织动荡,就模仿那些成功的组织。与强制机制相比,模仿机制中组织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强一些,往往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而采取的自觉行动。从近年来高等教育趋同化的历程来看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制度性模仿的机制。例如,为了提高社会地位,取得合法性,高校纷纷追求“高、大、全”(层次高、规模大、专业全),因为“高、大、全”型学校从政府那里获得的支持力度更大,社会和公众也认为它们是“高水平”的学校。
新制度主义认为,组织成功的关键是获得和保持足够的资源。这就解释了“学院”改名为“大学”是为了获取更多资源的原因。事实也证明,一些学院改名为大学后获得的资助和捐赠明显多于学院时期。这就证明了“学院”变为“大学”这样的行为与院校为了获取更多的运行基金、捐赠和研究资金等资源存在的关联。高等教育机构和商业机构一样,把改名作为向外界利益相关者释放的一种信号,表示组织所出现的变化反映了它们的新方向。
3.社会规范机制——体现综合化的属性
社会规范机制就是通过长期的训练,使组织中的成员拥有共同的思维和共同的观念,人类学家道格拉斯把这种观念称为“共享观念”。这种“共享观念”指导着人们和组织沿着相同或者相似的路径发展,并导致组织的趋同性。研究者发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随着高校人缘结构的多样化、交流的频繁化、联系的密切化和资源的共享化,各个高校自身的“共享观念”减弱了,而高校大系统的“共享观念”得到了加强,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就使得高等院校需要更好地体现出综合化的属性。这就诱导着高校逐步走向了趋同化。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院”改名为“大学”就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需要。许多先前只提供本科生教育的学院开始提供研究生教育以吸引学生和保持入学率。院校采用“大学”的身份,能够更好地体现当前组织所面临的高等教育市场的现实,即学生及其需要。可见,“学院”改变名称成为“大学”传递了这样的信号:采用“大学”的名称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学院已经提供大量的研究生学位及较多的综合学位项目的现实,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共享观念”下的综合化属性。这些院校实质上已经扩展了先前的本科生教育的使命,从而能够去吸引那些对新近开设的学位项目感兴趣的学生。
四、启示
教育统计制度范文6
[关键词]教育系统 财务管理 集中核算制度
一、现行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现行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运营的前提是“三不变”:预算管理体制不变、单位理财机制不变、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统一账户、资金、人员,集中办理资金结算,经费收支核算,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其运作机制在于两个方面:
1.“四个统一”。统一发放工资、统一会计核算、统一会计档案、统一财务公开。学校取消各自分散的银行账户,由核算中心统一开设核算账户,财政统一拨入资金,中心统一支出,实施备用金管理。各单位设置报账员一名,负责中心与单位的沟通联络,中心负责凭证的审核和登录,编制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档案的编目、立卷、归档等。中心根据财务报表及财务分析,定期公开财务成果,实施公开的群众监督。
2.明确人员岗位职责,完善内控制度。中心分设三个核算点,各设一名核算点总会计和一名出纳,网络维护员一名,若干名记帐会计。总会计师对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出纳负责支票的开具、银行对帐、现金支取,网络维护员保证电脑网络的正常安全运转。记帐会计负责整理档案,登录凭证,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监督各单位的预算执行,反馈财务信息,提供财务分析。各岗位人员要求具有相当的专业技能及工作经验,并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各岗位人员实施定期轮岗、回避制度,岗位之间要相互牵制制约,以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
二、会计集中核算是以会计服务和监督为一体的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但难免存在不够理想的地方
1.人员缩编、帐物集中,必须立足于电算化、网络化,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日常工作。由于报账、查询等工作的集中增加,报账员往往需要事先预约,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所以中心还可以开通远程报账系统和远程查询系统。目前中心主要工作量在凭证的整理与录入,通过远程报账与查询,可以大大分散报账与录入工作,将更多精力转移至理财与预算管理。通过往来资源共享,可极大程度地节省重复劳动,提高劳动效率。远程查询,更能使单位及时了解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状况、资金流通情况,增进信息交流。这些措施方便、快捷、省时。这对边远城区学校尤为重要,但对网络技术要求特高,目前的教育系统网络难以实现。
2.集中核算,财务管理权往往脱离现场,特别是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尤其脱节。2007年固定资产清理时就出现帐实不符现象,固定资产的实物价值远远低于账面价值,对于报废清理也是有所时滞性。所以,核算中心在记录各项资产增减变动外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帐实稽核,发现不符,及时明确责任、及时处理。各单位也应建立各资产的原始记录制度、实物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另外,对于基建项目,最好实施重点委派,否则,在集中核算模式下,因出勤、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往往脱离现场,对工程及进度不熟悉,容易闭门造车,使中心的预算监控权形同虚设。
三、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必然趋势
要改革教育系统核算中心,必须进一步完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制度,推进由核算中心集中支付向财政单一账户体系过渡。它的操作使机构精简,由目前的核算中心直接行使国库资金管理权,减少了中间过渡账户,但是不改变该单位的资金使用权限和会计主体地位,可所有的财政性支出均由国库直接支付给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所有财政收入均直接交入国库。
这种体制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提高各预算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意识和水平,督促其建立计划用款观念、资金额度使用观念。第二,所有的财政资金支付活动都处于政府监督管理之下,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大大提高。第三,提高资金支付效率。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是巩固了财政职能,便于财政宏观调控。集中资金,合理调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防止了由分散账户可能引起的各种资金沉淀。
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国库管理制度,是财政支出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部门预算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主要配套改革,势在必行。
四、教育系统会计核算中心未来的展望
1.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相结合。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收付是财政部门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所有学校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使政府在宏观调控教育经费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对教育的投资更是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