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盈利能力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盈利能力概念范文1
【关键词】吸收能力;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吸收能力的提出已有21年了,对吸收能力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然而由于知识吸收能力概念比较抽象,晦涩难懂,只能间接测量的特点,对吸收能力的研究仍比较困难。现有的研究仍比较分散。然而,由于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并提高自己的吸收能力越来越重要。
一、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吸收能力的概念起源于熊彼特主义经济理论关于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Cohen&Levinthal(1989)年最先将吸收能力引入战略管理领域,并将其定义为:通过知识的识别、消化、利用过程向外部知识学习的能力。1990年Cohen&Levinthal对吸收能力概念进行修正,将吸收能力重新定义为企业评估、内化并应用外部新知识,并使之商业化的能力。并指出吸收能力是先前创新活动和问题解决的副产品,依赖于组织内部成员的个体吸收能力。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过去知识存量的函数,具有累积性和路径依赖的特点。Cohen&Levinthal(1990)对吸收能力的研究开创了关于吸收能力方面研究的先河。
在Cohen&Levinthal(1990)年对吸收能力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后,很多学者对吸收能力进行了相关研究并重定义。Movery&Oxley(1995)从国家的层面出发对吸收能力进行重定义。认为吸收能力是一系列的技能,包括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和外部技术内部化得到能力,用于处理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及国内企业对国外引进技术的改进。Kim(1998)认为吸收能力是外部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的集合,包括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Lane&Lubatkin(1998)基于“老师—学生”企业的一对一对偶关系,提出相对吸收能力(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的概念,认为吸收能力取决于两者之间知识水平的匹配程度。利用两个企业具有相似的知识基础、组织结构和激励政策及主导原则来解释相对吸收能力。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以行为化理论为基础,将吸收能力定义为组织学习中的一个调节变量,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吸收能力和知识环境共同演化的作用机制。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从组织层面分析了吸收能力的动态性质,及吸收能力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环的学习过程,而是不断重复、螺旋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认为吸收能力的组织决定因素除了Cohen&Levithal(1990)提出的先验知识外,还包括组织结构和整合能力。
Zahra&George(2002)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观点,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不断创造和利用知识的动态能力,是企业组织惯例和程序的集合,包括获取(Acquire)、内化(Assimilate)、转化(Transform)和开发(Exploit)知识形成动态能力的过程。并将吸收能力划分为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两大类别。Zahra&George(2002)建立模型,认为外部知识来源和组织过去的经验通过一个激发事件影响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而潜在吸收能力则通过社会整合机制想实现吸收能力转化,吸收能力(包括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在收益独占性这样一个因素的影响下,指引企业达到竞争优势。这样该定义将吸收能力与企业的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强调了吸收能力的战略特性,这适应了很多研究,之后的很多研究是建立在Zahra&George(2002)的研究基础上做的。
Todorova&Durisin(2007)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吸收能力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对知识利用的一个动态的,不断反馈的过程。包括知识评价、知识获取、知识转换或消化和知识利用四个阶段。
二、吸收能力影响因素
本文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企业层面归结为下面五点:先验知识基础、内部组织机制、内外部知识特点、学习强度、组合能力。
先验知识基础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知识积累,也包括企业内员工知识的重叠性、多样性,企业员工的教育程度等。企业内部的知识积累是企业知识存量和结构的体现,包括企业拥有的基本技能、科技知识、专利数目、设备情况、市场知识、共同语言等。企业先前的知识积累越雄厚,企业对外部知识的评估和认知能力越强,企业越容易选择与自身知识结构相容的知识,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Cohen&Levinthal(1990),Zahra&George(2002),Erikxon et al(2003))。企业员工知识的重叠性、多样性以及企业员工的教育程度反应了企业是否能够有效抓住外部科技机会的能力(Cohen&Levinthal(1990))。一定的员工知识重叠有利于企业内部的交流沟通,而过度则对抓住外部科技机会不利(Cohen&Levinthal(1990))。相反,一定的员工知识多样化有利于企业抓住外部科技机会,而过度则会导致企业内部员工交流障碍,从而阻碍企业感知外界科技机会(Cohen&Levinthal(1990),Jan,Rene&Theo(2003))。企业员工的教育程度则对企业吸收能力——获取、消化、转化能力都有着正向作用(Cohen&Levinthal(1990),Vinding(2000),Anker(2003),Tobias(2005))。
内部组织机制主要包括组织的内部结构、认知及行为等因素。Zahra&George(2002)将此统称为社会整合机制,Zahra&George(2002)认为,社会整合机制是组织中潜在吸收能力像实现吸收能力转变的权变变量,并决定转化率的高低。也就是说及时组织能够从外部获得大量知识和技术,如果没有适宜的内部组织管理机制与之相匹配,仍然不能转化为实现吸收能力,从而无法保证其创新绩效。Cohen&Levinthal(1990)也曾指出,组织的吸收能力是个体吸收能力的函数,而不是简单加总。吸收能力依赖于哪些能够促使个体学习想组织层面分享、沟通和转移的过程和惯例。也就是说,组织机制在构建吸收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影响知识的组织形式,影响知识的传递路径,从而对知识的利用速度和程度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效果(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
内外部知识特点主要指企业对外部知识的熟悉程度、知识与技术的隐形程度、与独特的知识和资产相联系的技术、程序、人员与资源的相互依赖程度。由于知识吸收能力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Cohen&Levinthal(1990)),因此企业已有的知识基础决定给了其对外部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进而对知识吸收的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相关的知识基础、相似的公司政策、近似的主导逻辑(Lane&Lubatkin(1998),Dyer&Singh(1998),Ahuja&Katilu(2001))对于企业的吸收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知识或技术的隐形程度越高,则越不利于对其进行编码,其传播和吸收的难度也就越大(Kogut&Zander(1992),Simonin(1999),Szulanski(1996))。Szulanski(1996)提到知识的粘性(stickiness),说明有些知识的特性即是与相联系的技术、程序、人员与资源依赖性强,从而在客观上要求知识吸收企业而需要拥有与其索要获得的外部知识想匹配的组织资源,特别市具有高度兼容性的知识处理系统。
学习强度指企业对于学习新知识的迫切程度和努力程度。通常反映在R&D投入上。研发投入有助于企业增加识别先进知识和获取先进知识的能力,研发资金的多少和研发强度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Cohen&Levinthal(1990),Rocha(1991),Veuglers(1997),Cantner&Pyka(1998),Tsai(2001)Jan,Rere&Theo(2003),Leahy& Neary(2004))。公司利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是研发活动的副产品(Cohen& Levinthal(1990))。这些活动不但有助于创新的开发,而且增加了公司的知识储备。另外,企业投入研发的目的,加强了公司在特定知识领域的技术发展轨迹,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识,也能提升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尤其是当企业所要学习的新技术越复杂时,企业将需要更高层面的吸收能力。
组合能力也叫整合能力,是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内部机理。最先由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提出。他们认为,组合能力又包含系统能力、协调能力、社会化能力三个方面。系统能力是企业运用政策、程序和手册整合显性知识的能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惯例和原则是钱规范了组织成员的方向和内容,减少了个体偏离企业理想行为的可能。运用系统能力有利于组织成员对共享知识的一直理解和思考,从而提升了知识吸收的效率(Van den Bosch& Volearda& Boer(1999),Jansen&Bosch&Volberda(2005))。协调能力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而提升知识的吸收。协调的方式可能是组织设计的,也可能产生于交往过程中,协调能力具有路径依赖型,是企业培训员工、工作转换、员工参与活动过程中逐渐激烈的。组织的协调能力对吸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Van den Bosch& Volearda& Boer(1999))。社会化能力是指企业在组织成员间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人员归属感和一直态度的能力。通常社会化的过程使得组织成员能意会和理解企业在不确定情况下的正当行为,从而形成企业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愿景以及企业成员之间交往的共同范式。它有助于企业成员对共享知识的一致理解和思考,从而影响组织成员对知识的吸收(Jansen&Bosch&Volberda(2005))。
三、结论
吸收能力是一个多层的构思,根据国外学者对企业吸收能力的有关研究,本文从企业层面就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归纳为先验知识基础、内部组织机制、内外部知识特点、学习强度、组合能力五个方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对于企业来说,要提高企业吸收外界技术、知识的能力,需要从提升自身的知识基础、组织机制、内部整合能力出发,同时距离高校或科研机构等知识中心的距离越近,则越容易吸收外界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ohen, W.M.,Levinthal,D.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
[2]Frans A.J.Van den Bosch,Henk W.Volberda,Michiel de Boer.Coevolution of Firm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 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Combinative anization Science.1999,9.
[3]Kim,L.Crisis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Capability Building in catching-up at Hyundai Motor[J].Organization Science,1998.
[4]Lane and Lubat kin,M. 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
[5]Lane Koka Pathak.The reific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A critical review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onstruc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31(4):833-863.
[6]Lane P J,Salk J E,Lyles M A.Absorptive Capacity,Learningand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
[7]Lane, P.J. and Michael Lubatkin. 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5.
[8]Mowery,D.C.and Oxley,J.E.Inward Technology Transferand Competitiveness:The Rol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
[9]Tsai.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 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Effect 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
[10]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bility:S Review,Reconceptulization and Exten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
[11]Cockburn I,Henderson R,Stern S.Untangling the origin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123-1146.
盈利能力概念范文2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生英语 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听、说、读、写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只顾强化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较差,致使在各种考试中常出现一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有些学生基础知识很牢固,考试成绩却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阅读理解题失分太多,这恰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失败。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注重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已是大趋势,阅读理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标准和小学英语教学大纲都要求,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要完成传统阅读教学中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还要深化理解课文知识并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考,大胆实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要达到标准要求,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任务型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接触课文之前,教师应提出一些who,how,why问题,限时阅读课文。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在限定的时间内学生能集中精力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学生就能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教师应提出一些细节问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去分析、思考或进行小组讨论来解答,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二、课文教学要坚持整体性
课文教学应围绕课文进行各种训练,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速读课文之后尽管有些词、短语和句子理解得不太透彻,但也不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应把每篇课文都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使学生先整体了解大意、中心思想和文章体裁,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具体细节。教师应由浅入深,由整体到个别,由简单以复杂,指导学生把所有问题都从全篇考虑,不能因个别细节而偏离了思考方向,要整体理解课文。我们已采用“课文整体教学模式”很久了,但是强调词、句、语法过多,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得还很不够;必须加强训练,培养学生通过书中的描述分析同文章的内涵和处延,挖掘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大量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深刻地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难度与课文相当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在阅读实践中才能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英美文化知识,掌握阅读技巧,以提高阅读速度,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拓宽知识面,做到见多识广。
四、认真解答阅读理解题
1.认真审题,整体掌握。
扫读短文,识别文体,掌握大意,准确理解题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内容更接近信息化和时代化,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种文体。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整体阅读简明扼要地抓住所需信息,准确理解短文内容;统揽全篇要点,一些显性答案往往可从要点中直接回答;准确理解原意后,须认真斟酌,有许多题目是通过各种形式来考查学生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其答案常常是文中相关词句的解释或变形,做题时不可脱离短文。
2.积极动脑,合理推断。
盈利能力概念范文3
概念隐喻 体验性 大学英语教学
传统的隐喻理论,最早是由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内部的修辞手段。美国的两位学者Lakoff 和Johnson为我们打开了隐喻研究的全新视角。他们在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人们就是在语言的习得和使用过程中渐渐形成了用已知事物认识另一种事物的认知基础,从而扩展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传统英语精读课教学只注重单个语言项目的培养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更不能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签于此,更应该在精读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认知意识,提高其对不同层次语篇的理解力及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概念隐喻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对隐喻的多学科研究的发展,众多学者已经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进行研究。认知理论者通过对不同领域生活语言的大量分析,指出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概念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更好地揭示语言中隐喻现象的本质和理据。
人们认识事物有一个先后过程,由低级到高级,具体到抽象,因此当人们在遇见陌生抽象的事物时,总是根据客体的相似性,将熟悉的始源域映射到陌生的目标域。根据维基网的解释: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或认知隐喻就是通过理解一个概念或概念系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或概念系统。概念隐喻在我们日常语言表达中随处可见。以“口”为例,英汉语都有非常多此类的表达。如,兜口,领口,河口等,又比如当某人表达非常紧张时经常说的:“I have my heart in my mouth.”等。
二、概念隐喻的体验性
Lakoff 和Johnson 认为,我们语言的70%都是隐喻。在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隐喻的产生和理解是任意的,还是有理据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体验的,思维是体验的,意义也是基于体验基础之上的。隐喻的产生同样源于我们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隐喻的理解也是建立在体验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隐喻是体验的。
恩格斯于198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全部只是是以我们的感官所给予我们的报告为基础的。”Malinowski于1935年也十分明确地表述这种观点:“最终来说,一切词义均来自于身体经验。”
第二代认知科学也持这种观点,反复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为人类在对外部世界种种现象的感知体验过程中才逐步形成范畴、概念和思维,抽象出认知模型,建立认知结构,获得意义。对身体(包括身体部位、感觉器官等)和空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的认识,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在我们的概念系统形成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隐喻意义是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的域映射的结果,这些映射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人们的生理、生活经验,认知方式和社会文化经验。这一观点可以从英语和汉语中找到很多例证,许多表示空间的词语可以延伸来表达若干其他语义域。例如:
We moved the old picture from downstairs to upstairs.(空间)
We moved our meeting from Monday to Tuesday.(时间)
上午、下午、前年、后年等(时间);
上次、下次、前人、后人等(顺序)。
从最根本意义上说,心智、意义、思维都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这是体验实在论的实质。
三、《大学英语精读》课文中的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能够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以英语当中最常见的一个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为例,这里的始源域是结构相对清晰熟悉的“旅途”,目标域是结构相对模糊的“人生”。我们通过我们对“旅途”的经验信息去理解相对抽象的领域“生活”。通过这一隐喻,可以将始源域各部分相关特征激活,并映射到目标域,使人生这一抽象的概念清晰化。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三单元中的“I steer my ship with hope”这一句。乍一看此句,很多学生都会摸不清头绪,因为纵观整篇文章没有与航行相关的内容。讲解该部分时,我们就可以引入“Life is journey”这一概念隐喻。因为“行驶航船”即是“开启航行”,而“航行(voyage)”这一范畴包含于“旅途(journey)”;这样将两个概念隐喻及已有的认知体验相结合,通过两个较具体的“旅行”和“航船”来理解较抽象的“人生”和“希望”就可以轻易的解读出:“在我人生的航程中,我满怀希望前进”这一层含义。
另外,我们再来看看《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二单元“Fruitful Questions”一课的“…the information highway will lead us nowhere”这一句。“高速公路”是一个隐喻性的词语用来描述“网络”。因为网络与高速公路具备共同的高速、便捷等属性,这就构成了概念隐喻的基础。有了这一概念的辅助,学生对本句话也就不难理解了。由于隐喻的概念能够控制人类的思维方式,我们才不会把上面例句中的“高速公路”理解为本义的高速公路。
四、结语
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而且在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隐喻是以相似性为基础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相似性是认知主体在体验感知的基础上的认知突显。具有体验性的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概念隐喻来自我们的生活经验,是互动体验的结果。利用概念隐喻进行英语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记忆效率和领会深度,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其对英语语篇的理解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 Lakoff,G & M.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238.
[2]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83.
盈利能力概念范文4
【关键词】 综合康复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15-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老年人群中表现尤为显著,持续存在气流受限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个体易感因素以及环境因素[1]。由于患者气流受限呈现进行性发展,通过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减轻患者症状,防止病情深入发展。综合康复护理近年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较多,主要是通过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方法,帮助患者治疗,改善患者肺功能。本研究对50例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在62岁至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6岁,病程在3年至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8.5年。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综合康复护理包括:①功能训练,通过将训练方法以通俗易懂方法介绍给患者,包括呼吸训练、全身性护理训练、氧疗等内容,同时进行准确的示范指导;②运动指导,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参考依据,制定合理的运行计划,如打太极等,每次运动时间为半个小时左右,每天一次,同时保证患者运动安全;③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病程较长,预后情况并不理想,而且病情迁延不愈,致使患者易产生消极情绪,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情绪得到舒缓,增强患者治愈信心;④中医护理,于患者背部肺腧穴轻柔点按,每次持续20分钟,每5天为一个疗程,持续4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2] 显效: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症状消失,且6个月内未出现复发状况,肺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有效: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痰量明显减少,肺功能得到改善;无效: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剧,肺功能无改善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观察组护理有效48例,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治疗有效39例,有效率为78.0%,观察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尤为常见。优于该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劳动能力造成严重影响,经过现代医疗和康复锻炼,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有效改善[3]。所以,对患者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以外,还需要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综合康复护理,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生活品质[4]。本研究采用功能训练、运动指导、心理护理、中医护理等综合康复护理,使患者肺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其中观察组50例患者中有效48例,有效率为96.0%,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扬,张建华.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0(10):4-5.
[2] 王亚勤,郑彩娥.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5-27.
盈利能力概念范文5
关键词:资本结构;盈利能力
经济中各类小企业通常作为一个整体,对各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新经济的发展壮大、底层民众的就业、科技创新等都有突出贡献;与此同时,大多数小企业普遍面临制约发展的多种困难而难以大规模扩张。制约我国小企业发展生存发展的因素中除了内部管理不善,还存在外部资金瓶颈限制的因素。一个企业的资本结构能全面、综合体现一个企业内部治理和其利用企业外部资金的能力。资本结构能综合反映一个企业的内部治理和利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又有外部“资金瓶颈”制约;对研究企业本身非常重要。
一、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的概念
(一)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不同类型资本的构成比例,企业可以采用多种筹资方式多样地组合股权筹资、债务筹资之间的比例,二者的不同组合形态即是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有广义的狭义的之分。广义资本结构指企业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例。人们通常所说的资本结构指的是广义资本结构,也被称为企业财务结构、财务杠杆或融资结构。狭义的资本结构一般将企业的短期负债排除在总负债之外,它通过企业自身的权益类成本同长期负债二者的构成比例来表示。本文使用中的资本结构采纳其广义的概念内涵。
(二)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通常又称获利能力,能够直观体现企业的资本增值能力。企业盈利能力一般以某一特定时间段内企业收益的数额来衡量。同时,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价值,企业价值受盈利能力的直接影响,因为股东的股利就是企业的利润一种分配,债权人的本金、利息的支付以要企业有充足的盈利来保证。只有获得盈利的企业才可能保证按时支付股息、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才能及时发放员工工资;只有具有足够的盈利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进入激烈竞争的资本市场,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没有盈利能力的企业会被市场淘汰。企业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有很多,比如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等。
二、小企业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负债不均衡会严重制约小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改善小企业的不合理的资本结构,使其负值比例更加均衡,对提高小企业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一般情况是,小企业流动负债的比率越高,则其总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的收益率也会相应的提高,尽管不是完全的对应关系。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常常以流动的短期负债来补充长期资金的缺乏,而流动负债水平的过高会增加小企业的资金周转风险,同时会增加资金链的脆弱性,这二者会给小企业的稳定经营带来潜在隐患。小企业在用债务融资的手段来提高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时,也会相应地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成本和财务困难成本,因此小企业过度的负债融资会增加其破产的可能性,使其企业的预期盈利更加不确定,从而使企业的价值减少。
根据企业负债资金的到期偿还时间的长短,企业负债大致分为长期负债、流动负债二类。通常情况下,小企业的长期负债资金主要用于扩大生生产经营,有助于企业提高其盈利能力;而企业长期负债资金被用于生产领域后,其能否发挥增加利润的作用则取决于管理层是否努力及努力的程度。企业的债权融资,尤其是流动性负债成本较低,还具有提高小企业的管理层努力工作程度的作用。
小企业的高流动负债对其本身盈利能力的影响使双面的具。我国小企业在一定幅度的债务规模的压力下,会更加倾向流动负债融资的方式,则流动负债比率会偏高。一方面,高流动负债会使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本的较高,这会对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流动负债融资的高风险促进我国小企业管理层更加努力的工作,提高我国小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对小企业改善资本结构及盈利能力的对策
(一)小企业间应加强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合作
小企业由于其资产规模小、风险大、资产变现难度大,因此其负债资金的主要来源通常为银行贷款。因此银行向单个小企业进行贷款会具有较大财务风险,银行为了减少风险便主要向小企业提供短期的贷款。因此,小企业可以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形成一定形式的合作组织,这对投资者就意味着投资风险的大幅降低,因此,其能够获得的贷款也将大幅增加。
(二)发展小企业债券市场
小企业的长期资金主要依赖于股权融资。因此,应通过扩大长期资金融资渠道来平衡负债期限结构。这就要求国家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鼓励发行中长期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提供给中小企业更多的融资渠道,减轻短期债务到期构成的偿债压力对生产经营的不良影响。
(三)完善债务人保障机制
股东和企业在保持清偿力的情况下的经营控制权密不可分,债权人则同企业破产时的经营控制权密切联系,只有当小企业的经营情况不佳时,导致企业资不抵债的情况,债权人才可能通过行使控制权来接管企业,因此要完善债务人保障机制。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我国小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影响的概念和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小企业间应加强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合作、发展小企业债券市场、完善债务人保障机制等措施来改善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兆国,闰炳乾,何威风.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05)
[2]肖俊.资本结构与财务治理结构的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2007(06)
盈利能力概念范文6
一、财务评价概述
(一)财务评价的概念 财务评价即是根据现行经济体制下的财税制度、价格体系等要素,对被评价部门的财务运营效率、费用发生、财务报表编制、项目盈利能力、负债清偿能力、外汇平衡状况以及计算评价体系等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和测评,以此评判经营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财务评价是项目可行性评估的核心内容,是决定项目取舍以及确保项目盈利的重要依据,通过财务评价方法可以对项目盈利能力和潜在风险进行充分预测,计算出各项评价指标具体数值并同指标基准数值进行对比,由此权衡和决策项目可行性,以及据此控制项目风险,确保项目盈利。财务评价适用于各个投资主体采用各种投资方式进行的大中型或限额以上的项目评估。
(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不同的确认标准,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别:(1)根据财务评价客体的经济性质,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比率性评价指标,包括投资利润率、内部收益率、投资收益率、投资利税率等;二是时间性评价指标,包括投资回收期和借款偿还期等;三是价值性评价指标,包括财务净现值等。(2)根据财务评价指标的时间价值,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是静态评价指标,包括投资回收期、资本金利润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等,其计算数据来源于现金流量表、投资总额与融资表、利润表和建设投资评估表等;二是动态评价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以及投资回收期,其计算数据来源于现金流量表。(3)也可以根据财务评价指标的分析目的将财务评价指标划分为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和外汇平衡分析指标三种。
(三)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职业体育赛事的财务评价即是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对职业体育这一经济活动项目进行充分的盈利能力和财务风险评估预测,确保体育赛事活动的财务安全。对于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职业体育赛事而言,引入财务评价方法对其财务运营状况进行科学、及时、高效的评估和监管,以及对于我国职业体育赛事发展意义重大。首先,可以通过对职业体育赛事项目的财务评价评估投资人的投资效果,确保投资目标达成;其次,可以通过对职业体育赛事项目的财务评价合理实施职业体育赛事投资活动,确保投资资金和资产安全;最后,可以通过对职业体育赛事项目的财务评价协调职业体育赛事各主体间的利益分配以及构建风险共担机制。
二、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一)科学合理原则科学合理原则强调的是财务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要求在针对职业体育赛事进行财务评价指标选择时,要确保指标体系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财务制度发展实际,也要符合职业体育赛事发展实际及其呈现的经济特征,同时也要确保财务指标能够全面和客观的反映职业体育赛事整体财务状况。
(二)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在财务评价指标选择和使用上,应该严格按照现行财税制度、价格体系以及财务评价标准,统一指标概念、统一数据来源、统一计算方法、统一单位、统一标准,由此增加数据结果的同类对比性,以便于进行后继的定性分析。可比性包括横向可比性和纵向可比性两个方面,横向可比性是指财务评价指标需要同同行业计算方法和口径保持一致,纵向可比性则是指财务评价指标需要同该项被评价体育赛事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口径保持一致。
(三)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强调的是在财务评价指标的选择和使用上,必须契合我国职业体育赛事的市场运营特点和发展水平,同时需要反应出我国职业体育赛事的真实财务状况。同时,适用性原则还要求财务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尽量确保指标的简单、便捷、易获取,以此能够更加直观地反应出项目的核心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优先选用日常财务统计指标和财务会计常用指标,或对常规指标进行适当修订来满足体育赛事财务评价要求。
(四)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强调的是在财务评价指标选择和使用上,应该按照财务评价的目标要求反应出职业体育赛事需要评估的重点内容、核心内容,要着重选择能代表和体现职业体育赛事财务核心特征的指标体系,以及选择能够切实反映财务评价目标的指标体系,强调重点,有所取舍,使得财务指标的运用以及整个财务评价过程更加高效、更加可靠,使得结论更具参考价值,更能指导决策。
(五)主题需求性原则财务评价活动是为职业体育赛事服务,进一步而言,是为职业体育赛事的投资主体服务,因此在进行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指标选择上,一定要充分尊重投资主体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求,明确界定投资主体需要财务评价反映何种事项、侧重于何种事项、需要解决何种问题,以此确保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紧紧围绕投资主体进行选择和构建,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投资结构和投资特点开展财务评价活动。
三、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的内容
(一)职业体育赛事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企业或项目获取利润的能力,也即是项目资本的增值能力,具体衡量方式为收益数额、收益比率等。对于职业体育赛事而言,其盈利能力主要表现为职业体育赛事在某一特定比赛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用利润额和利润投资比来衡量。盈利能力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用以测评利润、资源投入和收入间的关系,并进而用来衡量职业体育赛事的成败和效益。就职业体育赛事而言,其根本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因为盈利能力也是职业体育赛事投资者、运营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也需要职业体育赛事研究者、实践者需要通过一定的财务评价方法对该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及时把握、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只有在确保职业体育赛事具备高效的、可持续的获利能力前提下,才能使职业体育赛事健康发展、长远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盈利能力指标不仅关系到职业体育赛事投资主体和参与者的切身利益,也是我国职业体育赛事发展和改革的着眼点和突破口。
(二)职业体育赛事的清偿能力清偿能力是企业或项目负债经营和偿还借贷的能力,其衡量方法为借款偿还期和资产负债率等。对于职业体育赛事而言,考虑这一经济活动的长期性、循环性特点,使得该项目清偿能力衡量涵盖了整个职业体育赛事项目在其运作期间内各个年度资金盈缺状况,以及各年度项目盈利对项目借贷的补偿能力。同时考虑我国职业体育赛事资本结构情况,包括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大型职业体育赛事如中超联赛、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职篮)等,其中大都以企业集团的股权投资为主,以商业信用融资为辅,另外也涉及一部分政府财政拨款,因此清偿能力也围绕这三部分融资结构来进行研究和财务评价指标构建。
下面通过一个图表以便更加直观地阐释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内容构成以及数据来源,也即是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指标同财务报表间的互动关系如表1:
四、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的实现方法
(一)职业体育赛事盈利能力评价方法 职业体育赛事的盈利能力反映了某一特定时期(通常是该赛事的一个完整赛季)该项经济活动获取利润的能力,其核心指标是利润率,利润率越高,则表示项目盈利能力越强。对于职业体育赛事的投资主体和管理者而言,通过对某一职业体育赛事的盈利能力评价可以帮助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以及对整个项目进行高效监管,及时发现整个赛事运营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预防风险,增加收益。对职业体育赛事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就是围绕“利润率”这一最为直接和最为有效的财务指标对其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更为彻底的解构和研究。利润率又可以细分为如下三个二级指标:资本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和投资利润率。(1)资本利润率。资本利润率是指职业体育赛事赛季净利润同投资主体的资本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投资主体资本的增值能力。对于资本利润率的分析研究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进行量化计量:资本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总额×100%。(2)投资利税率。投资利税率是指职业体育赛事财务年度利税总额同职业体育赛事总投资间的比值,是从国家财政收入角度衡量项目可行性和获利能力的指标,其量化公式为: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总投资额×100%。(3)投资利润率。投资利润率是指职业体育赛事的赛季利润总额同投资总额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投资资本的获利能力和增值能力,其量化公式为: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投资总额×100%。
(二)职业体育赛事清偿能力评价方法职业体育赛事的清偿能力反映了某一特定时期(通常是该赛事的一个完整赛季)该项经济活动债务偿还的能力,也即是职业体育赛事获取资金投入的能力,对这一指标的科学、准确评价关系到职业体育赛事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职业体育赛事的清偿能力受制于其盈利能力,通常盈利能力越高,则清偿能力也就越高,而盈利能力不足,则势必影响清偿能力的效能。职业体育赛事清偿能力也可以细分为如下四个二级指标:动态投资回收期、静态投资回收期、资产负债率以及流动比率。(1)动态投资回收期。动态投资回收期是基于职业体育赛事各赛季的净现金流量,将之以基准收益率标准折成现值,由此测算投资回收期,也就是净现金流量为0的期点。(2)静态投资回收期。静态投资回收期是职业体育赛事运营过程中,由初始到全部收回投资(即收益抵偿总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周期。(3)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职业体育赛事每赛季末负债额度同资产额度的比值,这一数据用来衡量职业体育赛事中的正资产含量以及负债水平,资产负债率的量化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4)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值,其用来衡量的内容为职业体育赛事中每一单位的流动负债背后需要多少流动资产作为信用支撑和清偿保证。流动比率的量化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三)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的数据支持以上具体分析研究了我国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的实现方法,从研究过程可以发现,无论是职业体育赛事的盈利能力还是清偿能力,其所依赖的实现途径,也即是二级数据指标体系,通常都是基本的财务报表数据,因此也就意味着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可以依赖财务报表来达成。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作为财务活动的一部分,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也必须要同财务报表相契合,是对财务报表的有益补充,其过程和结论需要对财务报表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和财务报表应保持一致性和同步性。可以通过图1具体阐释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体系同财务报表间的相互依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