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的目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盈利能力的目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盈利能力的目的意义范文1

哺乳仔猪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素和对疫病的免疫抵抗力主要来源于母猪,其所面临疫病威胁的主要传染源也是母猪。因此,研究开发安全高效的生物活性添加剂,提高母猪免疫功能,减少隐性感染和排毒或排菌,促进分泌量足、质优的母乳,这对于增进仔猪健康和生长性能进而提高养猪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微量营养素、多糖、植物雌激素、脂肪酸、氨基酸代谢产物等[1-5]。β-羟基-β-甲基丁酸(β-hydroxy-β-methylbutyrate,HMB)是亮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由Nissen博士于1988年首次发现。研究表明,HMB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降解,维护细胞膜完整性,促进肌肉生长发育,提高畜禽生长性能和产肉量,改善胴体品质[6];刺激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增殖,增强其活性,增加抗体分泌细胞数量,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疾病发生和死亡率[7-11]。Nissen等[12]、Krakowski等[13]及Tat-ara等[14]分别在母猪产前4~6周至仔猪断奶期间的不同时间段给母猪饲喂HMB,显著改善了母猪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初乳品质以及子代初生重、断奶重、初生至上市生长速度、股骨质量等指标,然而关于妊娠后期至断奶期间连续饲喂HMB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连续饲喂能否取得比阶段饲喂更优的效果值得探索。本文首次研究在母猪妊娠后期及哺乳期饲粮中连续添加2000mg/kgHMB对母猪繁殖性能及其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HMB购自江阴三益化工有限公司,纯度95%。

1.2试验设计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20头3~6胎次、妊娠74d的“长×大”母猪,按胎次、体况和预产期相近的原则随机分成2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单栏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饲粮中添加2000mg/kgHMB。试验分妊娠后期和哺乳期2个阶段进行(妊娠后期:从妊娠第74天至分娩;哺乳期:从分娩至仔猪21日龄断奶)。参考NRC(1998)母猪营养需要配制妊娠后期和哺乳期基础饲粮,其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1.3饲养管理试验母猪均饲养于同一栋妊娠母猪舍内,统一消毒,分娩前7~10天转入同一栋分娩舍。母猪每日07:30、09:40和15:40各喂料1次,妊娠母猪采取限饲方式,每日每头母猪饲喂2.5kg,并根据膘情加减0.3kg;哺乳母猪自由采食(以次日料槽中略有剩料为准);仔猪7日龄开始补饲不添加HMB的乳猪料,21日龄断奶,母猪、仔猪均自由饮水。其他饲养管理及免疫程序按常规进行。

1.4样品采集

1.4.1母乳样品采集在母猪分娩当天及分娩后第7、14、21天,每组随机选取6头母猪,从前、中、后3个部位的采集乳样30mL。其中10mL乳样4℃、3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分装于1.5mL离心管中,即为脱脂乳,用于测定免疫球蛋白含量。另外20mL于-80℃储存,用于测定乳成分。

1.4.2血样采集在母猪妊娠第98天、分娩当天及分娩后第14天,每组随机选取6头母猪,耳静脉采血5mL,静置30min后,在4℃、3000r/min离心10min,收集血清,于-80℃储存。在仔猪7、14、21日龄,每组选取6窝仔猪(每窝固定2头),采集抗凝血5mL,在4℃、3000r/min离心10min,收集血浆,于-80℃储存。

1.5测定指标及方法

1.5.1繁殖性能及生长性能测定母猪分娩后仔猪逐头称重,统计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计算窝产活仔率;仔猪吮吸初乳前组内调整母猪带仔数,使之相近,并于仔猪7、21日龄逐头称重,计算各阶段窝增重及断奶育成率。

1.5.2乳成分及免疫指标测定母乳成分采用超声波乳成分分析仪测定。血清及乳中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采用ELISA方法测定,IgA试剂盒购自上海朗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IgG和IgM试剂盒购自北京永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6数据统计与分析试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SAS6.12统计软件,将对照组和试验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以P<0.01和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判断标准。

2结果

2.1母猪饲粮添加HMB对母猪繁殖性能及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由表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母猪饲粮中添加2000mg/kgHMB使仔猪初生个体重显著提高14.1%(P<0.05),但对母猪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窝产活仔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表3可知,在母猪妊娠后期及哺乳期饲粮中连续添加2000mg/kgHMB,可显著改善所产仔猪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仔猪7、21日龄窝重分别显著提高16.6%和11.7%(P<0.05);与对照组相比,初生至7日龄及初生至21日龄窝增重分别显著提高28.3%和12.5%(P<0.05),7~21日龄窝增重提高8.1%,但差异不显著(P>0.05)。仔猪断奶育成数、断奶育成率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2.2母猪饲粮添加HMB对母猪免疫功能的影响由表4可知,母猪妊娠后期及哺乳期饲粮中连续添加2000mg/kgHMB,可显著改善母猪免疫功能。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母猪在妊娠第98天、分娩当天及分娩后第14天血清IgG含量分别提高35.3%(P<0.01)、13.0%(P>0.05)和5.2%(P>0.05),IgM含量分别提高34.7%(P<0.05)、12.6%(P>0.05)和5.8%(P>0.05)。

2.3母猪饲粮添加HMB对母乳品质的影响由表5可知,母猪妊娠后期及哺乳期饲粮中连续添加2000mg/kgHMB,对母猪初乳及常乳中乳脂、非脂固形物和乳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表6可知,母猪妊娠后期及哺乳期饲粮中连续添加2000mg/kgHMB,可显著改善母乳免疫球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初乳中IgG含量显著提高19.0%(P<0.05),分娩后第14天常乳中IgM含量显著提高21.4%(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分娩后第7天常乳中IgG、IgM含量及初乳、分娩后第14天常乳中IgA含量有改善趋势,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9.7%、10.7%和13.0%、16.5%(P>0.05),且试验组免疫球蛋白含量整齐度高。

2.4母猪饲粮添加HMB对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由表7可知,在母猪妊娠后期及哺乳期饲粮中连续添加2000mg/kgHMB,可显著改善所产仔猪的免疫功能。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仔猪7日龄血浆IgG、IgM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1.4%和40.1%(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仔猪14日龄血浆IgG、IgM及21日龄血浆Ig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3.1母猪饲粮添加HMB对母猪繁殖性能及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母猪窝产仔数主要受排卵率、受精率和怀孕期胚胎存活率的影响,其中胚胎死亡主要发生在妊娠后第9~13天、3周左右和第60~70天3个时期[15]。本试验母猪饲粮添加HMB对母猪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均无显著影响,可能与其添加时间(妊娠第74天开始)已过胚胎死亡高峰期有关。本研究试验组仔猪初生个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与Tatara等[14]报道一致。研究表明,HMB能显著提高鼠和羔羊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轴(GH/IGF-Ⅰ)的活性[16-17]。生长激素能增加胎盘重量,改善胎儿营养供应,促进其生长[18]。因此笔者推测本研究中HMB提高仔猪初生个体重与其改善母猪体内生长激素水平有关,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Nissen等[12]、Krakowski等[13]报道母猪饲喂HMB可显著提高仔猪21日龄或28日龄体重,本试验结果与其基本一致。本试验进一步分析发现,母猪饲粮添加HMB对仔猪的促生长效应主要表现在出生后第1周(补饲前),而补饲后(7~21日龄)2组间增重差异缩小,究竟是HMB的促生长效应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还是补饲掩盖了促生长效应,尚有待研究。有研究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适量HMB能提高肉仔鸡[19]、绒山羊[20]的生长性能。根据Nissen等[12]对母乳HMB含量分析结果,仔猪通过母乳直接获得的HMB含量远小于由母乳中亮氨酸吸收后在体内代谢转化而间接获得的HMB含量及文献报道的畜禽饲粮中HMB添加量,因此,HMB难以通过母乳转运途径在仔猪体内发挥直接的促生长作用。HMB可能通过以下途径改善仔猪增重:1)增加母猪泌乳量。母乳是哺乳仔猪尤其是补饲前仔猪获取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母乳质和量对哺乳期仔猪生长性能起关键作用。本试验中HMB对母猪初乳和常乳成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因此增加母猪泌乳量可能是HMB发挥作用的途径之一。2)改善仔猪肠道功能。Gerlinger-Romero等[16]报道鼠连续饲喂HMB可提高垂体GH基因及肝IGF-Ⅰ基因的转录与表达,增加血清中IGF-Ⅰ含量。血液中IGF-Ⅰ等激素通过母乳被仔猪摄入后能促进小肠发育和功能成熟,提高养分的消化吸收。3)改善仔猪GH/IGF-Ⅰ轴活性。Tatara等[14]研究发现母猪产前2周饲喂HMB显著提高了初生仔猪血液中GH、IGF-Ⅰ含量,并显著改善初生至上市全期的生长速度。今后应从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HMB的促生长机制。

3.2母猪饲粮添加HMB对母猪免疫功能的影响现代养猪业高密度集约化饲养模式,使猪舍空气质量恶化、猪群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加之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广泛存在,导致猪群免疫功能低下,疫苗使用效果不理想。这种状况对母猪而言后果更为严重:疫病在猪群中呈隐性感染,长期排菌或排毒而垂直传播给仔猪;仔猪因无法从母猪获得足够的被动免疫保护力,极易被外界病原感染。人们开始探索在饲粮中添加生物活性物质来提高母猪免疫功能。HMB是亮氨酸在动物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具有免疫刺激活性[7-11]。Siwicki等[10]报道HMB显著提高虹鳟鱼脾脏离体接种鲁氏耶尔森菌疫苗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的数量;虹鳟鱼接种鲁氏耶尔森菌疫苗前2周饲喂含HMB饲粮显著提高总抗体分泌细胞及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数量。饲粮中添加适量HMB显著提高梭鲈[9]、肉鸡[19,21]、绒山羊[20]血清中总IgG或特异性IgG含量。Krakowski等[13]研究表明母猪产前4~6周连续21d口服适量HMB能显著提高血清IgG含量。本试验对自妊娠74d开始连续饲喂含HMB饲粮母猪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动态监测发现,HMB显著提高了妊娠第98天血清中IgG、IgM含量;分娩当天及分娩后第14天血清中IgG、IgM含量仍呈增高趋势,该结果与Krakowski等[13]相似。母猪血液中IgG自产前10~14天开始向乳腺转运富集供生成初乳[22],因此妊娠第98天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是评价母猪免疫功能状态的较理想指标。本试验结果提示,HMB可显著增强母猪体液免疫功能,为自身及所产仔猪提供抗病保护。本试验发现,分娩后第14天无论是血浆IgG还是IgM含量,试验组相比对照组提高的幅度均明显低于妊娠第98天,饲粮中HMB对免疫系统的激活效应是否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而钝化减弱,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以确定HMB在母猪饲粮中的合理添加方案。

3.3母猪饲粮添加HMB对母乳品质的影响母乳是哺乳仔猪获取营养和母源抗体的主要途径,其质量对仔猪的生长和健康有重要影响。人们探索各种方法来提高母乳品质。Nissen等[12]报道母猪自产前2天至仔猪断奶连续饲喂添加HMB饲粮,初乳中乳脂含量增加41%。Krakows-ki等[13]在母猪产前4~6周开始连续21d饲喂HMB显著提高了初乳比重,但乳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显著提高了初乳中IgG含量。初乳比重增加,表明乳脂含量降低或非脂固形物含量增加。本试验自妊娠第74天至仔猪断奶,在母猪饲粮中连续添加HMB对初乳及常乳中乳脂、乳蛋白、非脂固形物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与Nissen等[12]、Kra-kowski等[13]结果不一致,可能与HMB添加量及持续时间、母猪体况等多种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初乳中抗体通过肠黏膜进入仔猪体内后,可在全身各组织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常乳中的抗体(尤其是IgA)虽不能被仔猪吸收进入血液,但可在消化道发挥局部抗菌、抗病毒作用。本试验对初乳及常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动态监测发现,HMB显著提高了初乳中IgG含量及分娩后第14天常乳中IgM含量,常乳中IgG、IgM、IgA含量有改善趋势,与Krakowski等[13]结果相似。研究表明,母猪初乳中所有的IgG、80%的IgM和40%的IgA来源于血液,而常乳中90%的IgA和IgM及70%的IgG是在乳腺组织局部合成的[23]。本试验HMB显著提高了初乳中IgG含量,与试验组母猪妊娠第98天血清中Ig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吻合;试验组常乳中IgG、IgM、IgA含量高于对照组,表明HMB能刺激乳腺组织局部合成免疫球蛋白。

3.4母猪饲粮添加HMB对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母猪特有的上皮绒毛膜类型胎盘结构,使胎儿无法经胎盘获得母源免疫球蛋白。初生仔猪的肠道在24h内能吸收母乳中的抗体以抵御病原感染,7日龄前血清中的IgG全部来源于母乳。目前有关母猪饲粮中添加HMB对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鲜见文献报道。本试验中HMB显著提高了仔猪7日龄血浆IgG、IgM含量,但母猪初乳中仅IgG含量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HMB能提高母猪初乳分泌量,通过质和量的双重改善作用提高仔猪体内抗体水平。HMB对14、21日龄仔猪血浆IgG、IgM含量无显著影响,可能与抗体在血液循环中的衰减、外界病原微生物刺激引起的主动免疫应答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母猪饲粮中添加HMB,与其前体物亮氨酸相比,具有显著优点:1)亮氨酸在母猪体内仅有约5%被代谢转化为HMB,理论上要达到相同效果所需添加量将大大高于HMB[24];2)饲粮中添加过量的亮氨酸会破坏氨基酸平衡,尤其是干扰其他支链氨基酸的吸收、转运和代谢。

盈利能力的目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节目 编导 应变能力 协调能力 游戏精神

电视真人秀节目是指普通人或明星在制作方所设置的特定情境中,遵循一定规则进行某项竞赛,整个比赛过程被摄影机记录下来,并最终以节目形式编辑播出,主要特点是自愿参与、规定情境、给定的目的、特定的规则、竞争行为、记录和加工等。从特点来看,可以将电视真人秀节目看作是真实和虚构的一种结合,也是记录性和戏剧性的一种融合,更是观看与参与的一种互动。对于电视真人秀来说,无论是情节设计还是竞赛设置,亦或是规则和目标设定,都是为了强化节目的是故事性、娱乐性和观赏性,甚至是冲突性,将整个节目置于一定冲突之下才能具备可看性,这一切都要依靠编导的导演意识,透过编导设计的实施方案来体现。

从制作角度考虑,电视真人秀栏目录制之前,编导要设计一套完善的行动方案,可是再完善的行动方案都可能遭遇突发状况,进而影响节目录制进程,打乱拍摄计划,这对编导的应变与协调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可见,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有序运作及节目整体节奏的把握都有赖于编导的能力。为此,只有充分尊重编导的导演意识,积极发挥编导的应变与协调能力,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电视真人秀节目。

一、电视真人秀节目编导的应变能力

电视真人秀节目录制现场,经常发生节目编导不能预见各种各样突发状况,可能是糟糕的也可能为节目带来亮点。如果节目编导不具备快速而灵活的应变素质和能力,很有可能错过这些“可遇不可求”的鲜活素材,或是被突发状况弄得思路混乱不清,不晓得接下来做什么、怎么做。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开拍之前,节目编导要积极与各部门、相关人员交涉,交流拍摄方案,尽量预见录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况,并制定应对方案,同时,注意考虑状况发生当时的具体情况,以此为根据适时调整拍摄方案。

例如,拍摄前编导要与摄影充分交流,向其交待整个拍摄计划,让其知道那些素材是节目需要的,应该抓住那些生动的细节。其实有经验的摄影师在了解拍摄计划过程中就能够知道拍摄重点,这是长期工作所累积的财富。同样,节目编导是否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工作经验丰富与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编导往往都具有丰富的类似节目编制经验,具备捕捉细节的敏锐性,只有这样才能驾驭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目,将其最好、做精。除了依靠丰富的工作经验来提高应变能力之外,编导们还可以通过观看大量的同类节目制播去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丰富自身。

二、电视真人秀节目编导的协调能力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情节安排一般是非预定性的开放结构与情境规定性的固定模式的融合。简单地说,真人秀规定了游戏的时间、空间、环节和规则等,但是并不规定每一位参与者的行动方式,而是在一个大致限定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让参与者自己行动,自己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虽然可能预见到接下来的事情,却不会指导具体是什么,各种冲突汇聚在一起无疑增强了节目的故事性和观赏性。同时,这也是对编导能力的一种考验,有且协调能力。

对于参与者角度而言,他们参与节目的初衷主要是为获得一次难得的体验,常抱着一种我行我素的心态,通常不会站在节目组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行为。而节目组为了增强节目效果,也不会限制他们的自主行动,使其拥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和广阔的生活空间。当真正进入节目拍摄之后,面对严酷的游戏规则、艰难的生存环境以及各种各样的挑战,参与者们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做出意外之举,反抗编导的导演意识。当编导的导演意识遭到参与者反抗时,编导就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协调能力在冲突面前找到“平衡点”,组织好节目运作,使整个节目有序运作下去。

其实,本土化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缺乏强烈的游戏精神,参与者一般不会在摄像机前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更不会为了获胜而采取各种谋略,他们认为这种尔虞我诈的行为是可耻的,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取胜,所以很难在“磕磕绊绊”的竞猜过程中碰撞出剧烈的矛盾冲突和激烈的火花,导致节目过于按部就班,无精彩“点”可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预见性,而这种不可预见性是靠各种矛盾冲突营造出来的,例如,美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幸存者》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参与者的游戏精神缔造了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结语

电视真人秀节目进入我国后,虽然呈现出了多种形态、多种风格,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形态和风格,编导的导演意识都会贯穿于整个节目,而且整个节目拍摄质量的好坏都有赖于编导应变与协调能力的高低,只有及时、有效地应对节目录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做出合理的调整,并善于运用敏锐性抓住突况带来的“机遇”,为节目增加亮点,才能增强节目的可看性,吸引受众观看。

参考文献:

[1]郭恋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理论分析[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年第3期.

[2]周建军,陈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价值批判[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盈利能力的目的意义范文3

(宿州学院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本文为了突显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方向,对目前普遍采用的课程考试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以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能力的目标,并从改革后的课程考试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及探讨.以宿州学院为例,针对《岩石学》课程考试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主要包括考试观念、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及过程考核等内容.改革后,考试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理论知识(20%)+实践(50%)三部分构成,增加了实践环节,并使所占比例达到50%,同时降低理论知识所占的比例,有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且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应用能力;岩石学;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51-02

考试不仅仅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1-2].它是高校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办学思路,培养方案不同,那么在考试上也应当体现出针对性差异.传统的考试方式,难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培养目标,为此,可以进行多样化、目标化的考试改革.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培养目标侧重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考试的形式及内容上,应该怎么改革,才能够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且,对于不同课程,其改革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本文针对宿州学院《岩石学》课程考试进行改革探索,以寻求符合培养目标的考试方式及内容.

1 课程考试现状分析

目前,《岩石学》课程大多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满分100分,及格60分.其中平时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70%.这种考试方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对于考试目的的认识存在误区

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通常考前突击复习,背课本、背重点,教师批改试卷就是为了给定学生一个成绩.考试无法体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及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等方面的功能.而且,考试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相关性较小,不能够突出其课程设计的特色.

1.2 期末考试所占的比重太大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只占30%,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听课甚至缺课,把所有精力押在最后的考试上,要求教师划重点,然后死记硬背,不利于素质教育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一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或许不善于记忆,反而没有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成绩好.因此,这种考试形式下的成绩不能够客观的检验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1.3 考试方式、题型单一

考试的形式大多是闭卷笔试,缺少能够体现学生发散思维的开卷考试,缺少能够展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口试考试形式,缺少能够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考试.且考试题型多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及论述题,内容都是基本理论知识,考试的重点只侧重于对知识点的简单记忆,缺少分析、实践、应用方面的试题,无法体现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1.4 平时成绩考核不明确

平时成绩的确定取决于任课教师,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容易发生评分不公平的现象.

1.5 经常出现考试作弊现象

期末考试的权重较大,导致一些平时不学习的学生产生作弊的心理,而笔试这种形式提供了方便作弊的条件,违背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

2 改革背景

宿州学院是一所地方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其在课程设计及考试方式、内容上都应该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岩石学》是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地球表层(岩石圈)中岩石的分布规律、产出状态、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机理.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火成岩、岩浆岩及变质岩.这三大岩类为一体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的要求所执行的[3].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岩石学》是学习其他地质专业课程、从事地球科学及相关学科工作的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岩石学研究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思维、研究方法以及实际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鉴定常见的岩石类型,初步掌握各种岩类的形成机理,为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以及野外工作等奠定基础.

该课程理论性较强,需要记忆的部分较多,学生掌握较为困难,缺乏兴趣,且不知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而学生又想在课程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这看似矛盾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技能.因此需对考试形式及内容进行改革.

3 课程考试改革内容

针对目前考试存在的问题,对考试进行改革.需考虑专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考试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4].

3.1 转变考试观念

考试主要评价学生掌握的知识、观念、情感、智慧、能力的程度[5].传统的考试观念强调卷面分数,“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操作”,难以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应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观念原则,与素质教育及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相呼应.

3.2 改革考试内容

充分体现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增加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1].增加的实践操作内容可以满足上述考查能力.理论考试注重题型的灵活性、应用性及综合性.

3.3 改革考试方式

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考试,把传统的笔试形式改为口试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及思维能力,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增加实践操作,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3.4 强调过程考核

不能仅仅以最后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方法过于死板,且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有失客观、公平、科学的准则.要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表现,进行检查,不在特定时间以特定方式进行,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6].过程考核可以细化为多个模块:出勤情况、课堂讨论、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及实验表现,可以多方面、系统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实际能力,并可以督促学生进行学习.

4 具体改革实施

考虑到《岩石学》课程的特点,结合考试观念、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及过程考核这四方面的内容,我们对《岩石学》考试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考试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理论知识(20%)+实践(50%)三部分组成.这种考试形式可以总体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符合学校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及专业的发展要求.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讨论、课堂笔记四项内容,分别占平时成绩的40%、40%、10%、10%.平时成绩的内容明确、丰富、合理,可以避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作业一般以理论结合实践的题型为主,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堂笔记可以方便考试复习、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可以作为检验学生听课情况的一个重要工具.

采用口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首先建立理论知识题库,主要为无标准答案的综合型试题,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现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现场作答,由专业知识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教师现场打分.由于考试试题具有随机性,避免学生依赖划重点,押题猜题情况的出现,也防止了作弊现象的出现.

实践部分包括实验(20%)及标本鉴定(30%).实验成绩主要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主要考查学生听课态度,认真程度、操作步骤、独立完成情况及实验总结.标本鉴定主要是对常见的岩石类型进行描述、命名.在这一考查环节中,一批次开出16套岩石标本(包含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每套8块左右,供学生现场进行描述、命名.这是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从事地质方面的工作,在野外需要辨认岩石,如果无法鉴定,势必会影响工作的进行.在考试中添加鉴定岩石标本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语

按照本论文的改革方案进行了初步的实施,结果表明,这种考试方式能够大量减少作弊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我们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培养目标,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对考试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考试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与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及课程特点紧密结合.通过考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知识掌握程度,这种改革模式能够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俊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课程考试改革初探——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考试改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105-108.

〔2〕周广林,等.深化考试改革,培养应用能力强的服务型人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8-160.

〔3〕赵连泽.《晶体光学与岩石学》考试综合评分法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1(06):58-60.

〔4〕杨秀英,杨玉芳.应用型本科课程考试改革与实施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3):49-51.

盈利能力的目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运动项目 体育兴趣 终身体育

一、前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学中普遍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主动的学,重视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学院体育健康发展。终身体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后所面临贯穿一生自发的体育教育过程。它是人们根据自己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工作岗位、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选择重新学习体育方法,满足个体身心健康和闲暇娱乐的需要。基于这一特点,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学院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和兴趣。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形成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一生须按照个人意志,坚持不懈地参加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因此,学院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正确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观念。

运动项目的选择要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影响的角度出发,研究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与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学生体育课的兴趣,丰富学院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讨论与分析

2.1运动项目的选择与体育兴趣能力的关系

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现象与事物认识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表现出具有积极的情绪,可以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选择某项体育运动项目,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兴趣使人对该活动的刺激特别敏感,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从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应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确定适合自身体育活动内容,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2.2运动项目选择的因素对高职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

成功是诱发内部动力强烈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学应让高职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激发动机,提高兴趣,切忌打击高职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追求成功是高职学生现实体验和强烈的趋向。在教学中,高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成功,不但能增强高职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激发学习动机,培养高职学生的兴趣。

2.3自主选择、教师参与、激发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处在一种“法定”的学习氛围中,会产生一些异常心理现象,性格差异所带来的思想沟通、学习经验和方法交流不畅,以及学习习惯、活动行为失调,会影响体育教育效果,也影响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安排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能力。有以下好处:

一是自择性强。打破“法定”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想象力,促使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去锻炼,满足高职学生个人心理需要。

二是互补性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志向和性格相近,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在同伴中展示自己的技术动作,使他们的技术动作相互模仿学习,达到相互学习、互相交流的目的。

三是宽容性强。自主选择教材内容,自发组合群体锻炼,能够促使他们之间相互和谐、相互宽容,群体中成员也能够主动善意地进行调和,起到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持整个团队对项目的兴趣爱好。

2.4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

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学培养,这样导致学生丧失主体地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失去兴趣,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学生也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也无法提高兴趣,造成学生出现喜爱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局面。传统的体育教学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对学生的全面体育教育培养,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是不相符的。

2.5影响高职学生运动项目选择倾向的因素

2.5.1兴趣爱好选择的影响因素

高职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是不同的,如果对某项目感兴趣,就对这些项目多选择锻炼,学生以娱乐、健身、健美为目的。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对健身效果最好,所以教师在对以健身为目的的学生指导时应采用中等强度的运动量进行练习。

2.5.2学习状况选择的影响因素

高职学生由于学业负担不重,除了上课外,利用课外时间多参与体育锻炼。因此在完成学院规定的学分后,应多参加体育活动去适应从学院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2.5.3气质对高职学生运动项目选择倾向的影响因素

高职学生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发展水平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及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充分表现出来。不同性格的学生所选择的项目是不同的,胆汁质、多血质的学生爱选择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而粘液质的学生爱选择对抗性低的运动项目。

2.5.4教师的因素

体育教师的专长,教师的水平和教学风度等则直接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和不同项目的选择态度。

2.6运动项目的选择与终身体育能力的关系

运动项目的选择和终身体育目标达成不是简单的单向联系关系,而是双向甚至多向的关系。所以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与学生个体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

2.6.1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是人们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第一动因。

在学院上体育课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内在的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那么,培养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习惯,成为学院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体育能力的重要目标。

2.6.2学院体育开展的运动项目与高职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

学院开展的运动项目应是高职学生喜欢的项目,能激发学生运动需要和兴趣取向。学生对外界事物认知和探索的“求变”特征,使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厌倦“封闭性”动作和个体活动形式,球类项目动作特点和表现形式恰好能满足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特点,所以教师在学院体育教学中应多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的运动项目,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融合。

2.6.3教师引导高职学生选择运动项目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体育教师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渴望参与的空间,成为学生运动的乐园,多增强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教师将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愿的运动习惯,从而使其获得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三、结论

高职学生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发展水平在运动项目的选择及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充分表现出来。高职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对其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融洽,让学生的运动项目和学生课外活动内容相互融合,才能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砚田.大学体育.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8.

盈利能力的目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网络营销;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DOI]10.13939/ki.zgsc.2016.31.189

1网络营销策划课程的普遍特点

近年来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的迅猛发展,让很多人看到了通过网络来开展营销活动的广阔市场,越来越多的学校也不断加大电子商务、移动商务专业的建设力度。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都开设了类似“网络营销策划”或者“网络营销实务”的课程,但是实际的教学内容往往理论知识较多,在课程上完以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达不到企业的基本要求,课程整体的建设水平还有待提升。

目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营销策划课程开设的专业主要面向注册类专业,因此学生往往对于纯粹的理论知识(如电子商务概论、互联网基础等知识),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同时,网络营销的方法和策略在讲解以后,学生并不能够直接利用方法和策略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因此缺乏实践体验和实际操作技巧。这就与企业经营活动中实际所需的技能脱节。而基于网络营销课程的目前现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企业的用工需求,直接要求我们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2以培养学生时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从而选择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课程教学团队积极走访了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也针对我院以往的校企合作企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对信息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目前,江苏南京地区涉及网络营销相关的知识的岗位主要有网络客服、网络营销专员、网店运营(或推广运营)、淘宝美工这几类,而其中又以电子商务类企业需求量更大,主要针对的是淘宝店铺的相关美工及运营岗位。那么这些岗位,对于学生店铺装修能力、店铺整体运营推广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针对企业对于学生能力的需求,结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教学团队将原有的课程的内容比率进行了调整,在原有16学时的基础上将C2C电子商务平台网络营销的学时增加到了24学时,任务内容涵盖了店铺从开设到运营的整个流程。另一方面,在原先的课程标准中,主要将邮件营销、微博、微信营销以某一个产品或者活动的形式进行串联,体现一定的连贯性。更可以基于学生自己开的网店来进行学习和练习,学生整体兴趣也更加浓厚,学习效果更好。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本门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项目化教学模式后,网络营销的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融入在项目和任务当中,案例的讲解更加贴近实际,整体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教学效果也得到了较好的保障。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而言,他们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主动性也就更强。

(3)利用多种平台辅助课程教学。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应当想办法提高课堂效率,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整个课程的教学主要围绕淘宝、新浪微博、微信、邮箱平台等展开,给学生真实的操作环境,不脱离实际。同时,积极引入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C实习平台,利用比较优秀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做好课外拓展;利用定向训练任务,帮助学生巩固重点和难点;利用模拟实战模块,帮助学生进行虚拟实战演练,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店铺运营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在后面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将进一步引入微信运营第三方平台,服务于微信公众号运营教学。

(4)重点项目考核方式的改革。在整体的教学内容中,有部分美工设计相关的任务。这方面的任务,评判往往带有主观性,学生对评判结果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项目考核完全由教师单方面评定,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重点项目的考核表设计,在已有表格的基础上新增了用户评价这一栏目,这里的用户是非电子商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年龄层次主要在20~40岁,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网购的主力军,因此,他们的评价,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客观。引入用户评价以后,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也比较有积极性去修改,争取更好的分数。具体见重点项目如下:

(5)课程与竞赛相互结合。在结合使用软件平台辅助教学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学团队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相关的竞赛。技能竞赛,相对于日常的学习,对于学生的理论、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能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选拔比较优秀的学生,针对竞赛开展系统性的训练。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发挥优秀学生对于班级的影响力。近几年来,学生踊跃参加各种省级、国家级的电子商务技能大赛,并屡获佳绩。2014年,我院团队组织学生参加“博导前程杯”全国电子商务运营技能竞赛,获得了江苏赛区优秀奖。2015年我院团队组织学生参加了“奥派杯”全国职业院校移动商务技能邀请赛,2支队伍从86支队伍当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比赛结束以后,教师会安排班级参与比赛的同学,跟同学们分享比赛经验。

3结论

本门课程从多个角度介绍了网络营销策划这门课的课程改革,目前从授课的效果来看,学生都有比较大的收获。随着各行各业积极探索“互联网+”,网络营销必将在整个环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6年,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移动商务专业正式开始招生,本门课程的建设也将进一步转型、细化,力求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盈利能力的目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Multisim 高频电子线路 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 工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51-03

Abstract:The course of 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theory,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or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In order to better cultivate students’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closely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Simulation Software Multisim and 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teaching, experiment and course design,relying on its powerful interactive simulation analysis ability,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in order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engineering commissioning ability, ability of engineering test and engineering design capabilities.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sim in the teaching of 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based on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is discussed by taking the single tuned circuit resonant amplifier as an example.

Key Words:Multisim;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Single Tuned Circuit Resonant Amplifier;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高频电子线路是高校工科电子通信类实践性和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通过高频信号各种功能电路的学习,掌握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射频电路与系统的分析、工程设计及其实践动手能力。

该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定位。因此,在课堂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中引入Multisim仿真软件,依托其强大的仿真分析能力实现教学做的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下面以高频典型电路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为例,探讨Multisim11仿真软件在以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中的应用。

1 该校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该校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由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再做实验,由于高频电子线路功能电路多且都是非线性电路,大都采用工程近似分析法,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缺乏兴趣,大部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很差。

(2)实验时采用传统的实验箱,由于实验模块功能电路元器件的参数不可调,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步骤机械做实验,整个实验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同时由于高频实验易受分布参数和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以及使用频繁造成元器件的损坏等原因,学生又缺乏经验,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排查故障,而实验时间有限,通常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2 Multisim11仿真软件在高频教学中的应用

2.1 引入Multisim仿真软件后的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都是先理论后实验,现在引入Multisim仿真软件后,课堂教学可采取先做仿真实验,学生讨论后再进入理论讲解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增。课后学生再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和做作业,实现学生的做中学。课堂的仿真实验与实验箱实验高度一致,学生通过仿真实验熟悉实验原理,按照工程调试的步骤可以快捷更改元器件参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际实验时,由于已在仿真实验中做过,遇到问题就能及时排查故障,从而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和效果,学生兴趣大增,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2 Multisim11仿真应用实例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是高频的典型电路,其教学主要讲授单调谐谐振放大器的原理。现以其为例,探讨Multisim11仿真软件在高频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2.2.1 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工作原理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主要质量指标有增益、通频带、选择性等,其电路主要由输入回路、晶体管、输出回路组成,为了与RZ8653型高频实验箱相结合,采用实验箱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R1、R2、R4、R6为偏置电阻,提供静态工作点,C1是R4的旁路电容;由R3、C4、C5、T1(回路电感L=4uH)构成的谐振回路,作为输出回路;Q2、R9、R10构成射极跟随器以提高带负载能力。由于Multisim11元件库没有晶体管9018,查参数后可用2N2369替换。

2.2.2 工程调试的仿真过程

(1)晶体管静态工作点的调整。

放大器在小信号状态下的ICQ一般取0.8~2 mA,依据相关理论计算可得静态工作点UCQ=1.5~3.5V。在输入信号为0的情况下,调整R1、R2、R6,使Q1的基极直流电压约为2.5 V,此时用multisim的直流分析如图2所示,基极电流IB=15.136 15 mA,ICQ=1.220 12 mA,IEQ=-1.235 26 mA,与理论值基本相符,此时放大器工作在甲类。

(2)谐振频率的调整。

调整可调电容C5,可通过波特图示仪XBP1观测,此时谐振频率为6.154 MHz,增益为18.234 262,见图3,也可从频率计XFC1读出,此时与波特图示仪的测试数据相比会有误差。用示波器观测见图4,A通道为输出,B通道为输入。当输入信号频率为5 MHz时,其输出信号波形与图4相比,输出信号会减小,因此,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具有选频和放大的作用。

2.2.3 工程测试的仿真分析

(1)静态工作点对单调谐谐振放大器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的影响

改变静态工作点电压,可以发现,晶体管Q1基极电压减小时,ICQ减小,幅频特性幅值会减小,曲线变“瘦”,带宽减小;Q1基极电压增大时,ICQ增大,幅频特性幅值会增大,曲线变“胖”,带宽加大。

(2)集电极负载对单调谐谐振放大器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的影响改变集电极负载R3,可以发现,集电极负载增大时,幅频特性幅值会增大,曲线变“瘦”,Q增大,带宽减少;集电极负载减小时,幅频特性幅值会减小,曲线变“胖”,Q减小,带宽加大,与理论计算相符。

(3)当输入信号较强时,会造成输出波形失真,此时应减小输入信号,也可以增大电阻R8或在Q1的发射极串联一个小电阻(几十欧)做负反馈,用来控制和调整增益,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4)对比在T1的次级直接接负载和通过射极跟随器接负载,可以发现采用射极跟随器后大大提高了电路的带负载能力。

在整个仿真过程中还可以设置器件故障,培训学生排查故障的能力,也可用虚拟的3D面包板实验电路和3D元件库搭建电路进行实验,完成老师布置的高频设计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测试和工程设计能力。

3 结语

实践证明,将multisim仿真软件与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大增,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能有效完成和实现教学做的统一,进而提高学生的工程测试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卓勤.Multisim及其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