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智慧消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厂智慧消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厂智慧消防

工厂智慧消防范文1

一、工作目标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进一步建设完善消防基础设施,扎实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时防范化解消防安全风险,切实提高全县新社区工厂火灾防控能力,织牢织密新社区工厂消防安全“防护网”,确保不发生较大以上火灾事故。

二、主要任务

(一)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1、各镇人民政府要扛牢属地管理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对消防安全工作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督办,明确专人“一对一”负责辖区新社区工厂消防安全,建立职责明晰、人员明确的责任清单。(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坚持,2021年3月底前建立责任清单)

2、消防救援部门负责全县新社区工厂消防安全的监督管理,重点抓好老县镇锦屏社区新社区工厂消防安全工作。建立职责明晰、人员明确的责任清单。(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县消防救援大队;完成时限:长期坚持,2021年3月底前建立责任清单)

3、新社区工厂是消防安全的责任主体,业主为工厂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各社区工厂应建立职责明晰、人员明确的责任清单。(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坚持,2021年3月底前建立责任清单)

4、人社、应急管理、公安、住建、经贸、消防救援等部门承担监管责任,其他各相关单位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管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承担相应的消防安全管理服务职责。(牵头领导:;责任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消防基础设施配备。督促各新社区工厂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完善消防基础设施,规范配置室内消火栓、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灭火器、应急照明灯等。积极推进企业微型消防站建设,配备不少于6人的消防器材装备,并对其维护保养确保完整好用。老县镇专职消防队和锦屏社区微型消防站确保3月底前建成投用。(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县消防救援大队;完成时限:2021年7月底前)

2、推广应用“智慧消防”系统。将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和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等“智慧消防”纳入企业消防设施改造范畴,新建标准化厂房要同步建设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和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县消防救援大队;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3、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积极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力争年内新建标准化厂房20000平米,并落实业主按照消防安全管理规范进行管理。(牵头领导:陈俊安;责任单位: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三)加强隐患排查治理

1、开展自查自纠。督促指导各新社区工厂每月开展一次消防安全自查自纠,及时发现纠正厂区使用明火、私搭乱接电线,使用大功率用电设备,违规停放电动自行车及充电,储存和生产未严格分隔等隐患问题。(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县消防救援大队;配合单位:县公安局基层派出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2、开展联合检查。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消防安全大检查,督促各新社区工厂整改火灾隐患。重点抓好老县镇锦屏社区工厂消防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工作,并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牵头单位:县消防救援大队;配合单位:县人社局(新社区工厂办)、公安局基层派出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3、落实技术规范。检查指导新社区工厂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对设置有消防控制室的新社区工厂,落实持证上岗和值班制度,确保每班不少于2人持证上岗,值班人员熟悉应急处置程序,能够熟练操作消防设施器材,并完善联勤联训工作机制。(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县消防救援大队;配合单位:县人社局(新社区工厂办);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四)强化消防安全管理

1、开展消防培训。指导企业建立常态化全员消防培训制度,落实入职必训、定期培训、转岗轮训等要求,每半年开展一次全员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消防知识宣传手册发放“人手一册”,全面提升员工消防安全意识。(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县消防救援大队;配合单位:县人社局(新社区工厂办);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2、制定消防预案。各镇要制定消防应急救援预案。各新社区工厂要按照“一企业一预案”,明确消防管理、安全防护措施。消防救援部门针对老县镇锦屏社区新社区工厂建立专门消防应急救援预案。(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县消防救援大队;完成时限:2021年3月底前)

3、组织应急演练。指导企业完善联勤联战机制,按照实战化要求每半年开展演练一次,确保应急处置安全、科学、高效,提高自防自救能力。(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县消防救援大队;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4、开展警示教育。对各新社区工厂业主、管理人员进行重点约谈,开展典型火灾案例警示教育,督促落实消防安全履职承诺制度,提示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火灾的重点部位和突出风险。(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县消防救援大队;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镇人民政府、各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隐患险于明火、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新社区工厂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

工厂智慧消防范文2

深圳联通运维部副总经理窦海波谈起这个项目时表示,该项目工期短,压力大,最终能在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工,除了中兴网信高效的施工给人留下印象深刻以外,M2DC模块化数据中心产品可实现快速部署的特点也让人赞叹不已。

填补数据中心不足

满足移动互联时代需求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数据中心面临高能耗、建设周期长、难以扩容、管理效率低等诸多不足。

典型的传统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在一年以上,难以满足移动互联时代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互联网行业所特有的爆发式的业务增长和难以预测的市场增长点,都使得互联网企业无法接受漫长的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而现有的数据中心由于功率密度低、难以扩容等原因无法快速满足客户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能耗密集型行业,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率一直是建设方和使用方关注的重点。传统数据中心功率密度低,能耗利用率(PUE)一般在2以上,有相当大一部分比例的能耗浪费在非核心业务设备上,无法满足现阶段的要求。

中兴网信自从2009年成立以来,在原中兴通讯ICT产品线的技术积累基础上,特别成立了数据中心经营团队,专注于新型模块化数据中心产品的研发和建设。

据了解,中兴网信相继开发了大型运营商用模块化数据中心产品和中小型企业级微模块数据中心产品等不同规格的产品,以满足市场上日益增长的数据中心建设需求。

按需扩容、快捷部署

端到端解决方案

中兴网信数据业务部总经理闫朝贵表示,M2DC模块化数据中心产品具有绿色环保、按需扩容、弹性投资和快捷部署等特点,可以整合传统IDC机房的基础设施和IT架构,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制,真正做到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是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依据用户的实际需求,中兴网信可提供符合GB50174-2008的A\B\C级数据中心,以及符合TIA942的T1-T4等不同级别的数据中心。

M2DC模块化数据中心产品采用了多种业界领先的技术来提高空调的利用效率。应用通道封闭技术,在两排机柜中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冷池(或热池),实现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隔离,避免了回流和冷热空气混合的现象,提高了冷量的利用率。模块内部选用靠近热源的水冷型行间空调冷却模式,缩短了冷气流和热源之间的距离,避免了冷气流由于较长的流通路径导致的冷量损失。

中兴网信模块化数据中心产品经理潘宗霞表示,产品设计之初不仅考虑了如何快捷部署,而且也考虑到了产品的标准化和通用性。快速部署是通过组件在工厂预安装,到现场快速连接来实现。而模块内部的机柜、线槽、电缆、开关和管道等都采用业界标准设计,更好地兼容第三方厂商的产品,满足客户的指定需求,降低维护成本。

作为已完工的坪山联通数据中心一期建设工程项目经理,胡双平对此项目的建设和试运行过程感受颇深。

胡双平介绍:“这个项目总的建设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共计有900个服务器机柜,项目规模大,施工难度高,建设周期短。项目整体配电采用2N设计,达到了T4等级。为了能在较短的工期内完成项目建设,我们采用了模块化的机房建设思路。我们在三楼共计9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建设了4个模块化数据中心机房,每个机房安排20个微模块泊位,微模块总数达到80个。每个M2DC模块内部都集成了智能供配电、动环监控、视频监控、门禁、综合布线和消防等子系统,从而使得使用安全、方便。特别是内置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运维人员可以实时监控微模块的运行状态。运维人员通过安装在模块正面的内置触摸屏就可以方便地掌握每个机柜的运行状态、机柜不同位置的温湿度、电池的工作状态、空调的进出风温度,以及整体的PUE值等关键参数,极大地简化了运维人员的工作。这套系统在项目试运行阶段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

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

中兴网信副总经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草案撰写组负责人薛宏建指出,不仅中兴网信M2DC模块化数据中心得到了互联网公司、运营商和其他各类企业的认可和追捧,中兴网信的模块化建设思路成为被广泛采纳的新型数据中心建设思路,而且在目前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中,模块化数据中心也正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目前,中兴网信与各大部委、行业客户密切合作、共同实践,提出了打造“可落地、可运营”的智慧城市云平台概念,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作为数据中心云平台的物理承载实体,数据中心是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在谈到数据中心在智慧城市中的地位时,薛宏建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智慧城市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话,智慧城市云平台就是这个人的大脑,而数据中心就是承载整个大脑的头颅。”

智慧城市云平台通过云计算数据中心对IT基础设施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管控、动态调度、弹性增长、按需使用的IT资源池,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

工厂智慧消防范文3

关键词:设施管理; 综合集成;研讨厅

Abstract: the notion of an facilities management, property management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1]. Th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drive the metropol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ffice building. The 1980 s the emergence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more make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equip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office building. Today, the office building equipment has formed the large and complex system, financial, trade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 of business are due to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and combin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manual mill office business have very big distinction. Property management in the foundation of ascension, creating a new field, facility management. As a new profession, facility management system has its own complexity and many characteristics. The traditional property management measures have can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increasingly complicated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method is modern faci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management to solve the complex issues of the effective method, its realization way is based on the Internet including expert system, the machine system and the knowledge system hwme).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elaborated its feasibility.

Keywords: facilities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Discussion hall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研究意义及背景

设施管理[2](Facilities Management,FM)是一门相当新的交叉学科,它综合了管理科学、建筑科学、行为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设施管理概念的产生,是物业管理理念的延伸,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将其从传统的物业管理范围内脱离出来,并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行业,称之为设施管理。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设施管理发展迅速,已成为一个专业的整合途径,协助大量的私人机构、教育学府及政府部门更有效的管理其下的物业设施和支援服务。然而,国内目前对于设施管理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对于设施管理的系统研究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及成功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不少行业的标准都要求与国际水平接轨,设施管理也不例外,因此我国应尽快开展对设施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设施管理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其发展还处在以住宅小区为对象的物业管理这样一个初级阶段,对于大型公用和商业设施的管理,还停留在维护管理这个层面,与专业化的设施管理相去甚远。国内设施管理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2]:

1. 缺乏战略性的全局观念。不关注设施的全生命周期费用,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往往不考虑今后运营时的节约和便利,而过多地考虑了如何节省一次性投资,如何节省眼前的时间和精力。设备供货商往往较少考虑系统集成的协调和匹配。建筑物在建成交工以后,把物业管理仅仅看成是传统的房管所的功能,即首先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服务是第二位的,颠倒了与业主的关系。

2. 服务对象不明,不注重以“人”为本。认为只要设备无故障、能运转便是设施管理的全部工作内容。设施管理的服务对象是人,应以为用户提供各种高效率的服务,改善用户的业务,以工作流程合理化和简洁化为目标,为用户营造一个健康、舒适、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 管理水平低下,技术含量不高。国内的设施管理水平低下,技术含量不高,凭经验、凭设备等手工作坊式的运作还是目前国内设施管理的主流。

4. 人才严重匮乏。设施管理是一项量大、面广,涉及关系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大型物业设施的大量出现,市场对从事设施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符合现代设施管理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掌握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都十分缺乏。

5. 理论探索滞后,基础研究虚浮。在发达国家,设施管理早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专门行业,有大量的研究者致力于设施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而我国对于设施管理理论的探索、研究却相当滞后,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至于其基础研究,还只是限于物业管理领域的一些基础理论。

二. 设施管理的复杂性及挑战

设施管理的复杂性体现在,设施管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需要多学科专业技术的融合,因而设施管理的未来发展也有赖于多学科和多行业文化的发展为其跨领域运营提供内在的一致性,同时也为商业团体、物业行业、政府和公众部门的设施管理提供外在的统一性[3]。设施管理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如何通过创新性的研究、实践、服务和设计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为社会和商业的政策、目标制定和运作提供战略性和实施性的支持。因此,Nutt[4] 指出设施管理的未来发展必须关注以下4 个议题:

(1)新的战略方向。探索设施管理研究目标的变化、潜在的范围、未来的功能和影响,为满足企业和公共部门的动态目标和需求提供战略性的支持。

(2)未来要完成的任务。建立新一代的设施管理绩效评估标准、管理方法、运作流程和决策技术,来应对和管理企业和社会团体在实践和技术方面的快速变化。

(3)行业部门方针和投资研究。针对不同部门的方针政策,研究未来设施管理的关键论题以及有关投资和风险的一些新的对策。

(4)推进知识交流。建立一个使设施管理的专门知识、研究数据和结果、实用理论、构想和概念、方法和技术能够相互交流的平台,确保设施管理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全球性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总之,设施管理是一类复杂的系统,需要解决许多综合性问题,即所谓“复杂性管理”。我们需要寻求传统方法以外的处理复杂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四. 用综合集成的方法解决复杂的设施管理系统问题

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钱学森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 [5] 。此种科学研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过去培根式的还原方法和整体论方法之上的,弥补了它们各自的不足,然后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用来研究和处理巨型系统问题及复杂性问题的一种方法。

此种方法主要内容是以专家为主,把专家、数据、信息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智能化的人机结合系统,从而发挥系统的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智能优势。它将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专家判断力相结合,首先提出经验性假设,这些定性的认识可以用数据和模型对其确实性进行监测,经过定量计算,反复对比,最后得到结论,实现从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

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设施管理系统,并用其解决管理问题需要处理的因素较多,其结构复杂,关系交错。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不断对比、逼近和收敛的过程,是从无序、模糊、非结构化到有序、清晰、结构化的递进过程。无论是从思维科学与系统科学的角度,还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于此类复杂性问题的处理需要建立创造性思维形成机制。采用综合集成方法解决地铁项目决策问题,则可以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群体决策,在人类有限的认识能力基础上达到最佳结论。该过程在微观层面上,是以个体的知识、记忆为基础,通过联想、概念转化,完成思维的发散、收敛过程,形成创新。采用综合集成方法可以将科学技术与管理综合集成,将经验、知识、信息、智慧综合集成,发挥整体优势与综合优势,实现设施管理系统的整体性最优。

四. 面向设施管理系统的综合集成研讨厅

应用综合集成方法解决设施管理问题,其具体实施方法是构建一个以综合集成为基础,可以进行群体决策的信息平台,即钱学森教授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它本质上是一个智能工程系统[6],它是将专家体系、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人网结合的系统。

1. 设施管理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构成

1.1专家体系

设施管理系统在不同的生命周期[7]阶段需要不同的领域专家进行评估论证。按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设施选址阶段:该阶段主要涉及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人口、环境、地质、土木工程、物流管理等多个部门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研讨。

设施建设阶段:该阶段主要涉及工程设计,工程监理,环境,消防,民防,交通,绿化等多个部门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评估讨论。

设施运营阶段:该阶段主要涉及职业卫生,消防,电气,土木工程等多个部门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研讨。

1.2机器体系

机器体系由专家所使用的计算机软硬件以及为群体决策提供支持的服务器组成,机器体系提供数据运算和逻辑运算,在定量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机器体系建设包括系统框架设计、功能模块分析与综合等。

1.3知识体系

在整个设施管理生命周期[7]中需要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来支持管理工作,有些知识以“法规”“条例”等固定的形式存在,有的信息和知识不断更新存在于internet上可以获取。综合这些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就组成了构建研讨厅的知识体系。

2. 设施管理综合集成研讨厅的体系构成与案例应用

案例背景:A公司是一家年营业额超五百亿的外资汽车零部件公司,其在亚洲有超过15个工厂,分布在中国有6个工厂,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崛起,该公司打算在Y城市新增一个工厂,该工厂的选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设施管理项目,涉及面非常广。为此,尝试应用面向设施管理系统的综合集成方法来解决这类复杂性问题(见图1)。

图1A公司设施管理系统的综合集成研讨厅

首先A公司根据公司标准罗列出了对Y城市公司选址的基本要求(Cn为一特定值):

1. 距离客户车程不超过C1分钟

2. 可以立即开始施工

3. 工厂面积不小于C2平方米

4. 新厂无地质,环境污染问题

5. 地块面积应为工厂面积的C3倍

A企业作为主持通过网络公共服务中心(如政府相关网站等),选择了对应领域的专家,通过企业创建得internet平台进行了针对Y城市建厂房主题的讨论。最终通过讨论及论证,从多个方案中挑选了一个方案作为新厂地址(见图2)。

图2A公司设施管理系统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应用

该综合集成研讨厅的体系结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研讨厅前端是基于A公司创建的基于internet的研讨事务处理,包括主持人控制、专家登录注册以及研讨主题、研讨流程等事务的处理,还包括相关的记录管理、报告的输出等。中间层提供研讨厅服务,包括信息协作、意见整合、推理服务、模型服务以及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等,该部分是智慧涌现、问题求解的过程,是研讨厅的核心内容。研讨厅资源库部分包括了支持研讨厅服务的知识库、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等,将设施选址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土地指标、环境标准、交通网络模型等作为研讨的资源支持,发挥人机结合、人网结合的综合效应,实现定性定量综合集成。该综合集成研讨厅支持通过发散型群体思考来集思广益以获得开拓性的思路或创意的群体研讨过程,为综合集成提供了技术路线和支持平台,可以支持各种不同子系统的协同运作,进行开放性、分布式的协同作业,可以实现设施管理系统的综合集成。

五. 结论

设施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系统化管理,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应当遵循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将其视为开放的复杂系统。综合集成法不仅是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思想基础,更重要的是,由于当前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知识管理、4C技术的进步, 以及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的完善,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平台构建分布式群体决策环境,面向设施管理系统的综合集成法的实施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刘洪玉、张红 设施管理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 2004年5月4日设施管理新世代北京研讨会

[2]王兆红, 邱菀华, 詹伟.论设施管理及其在中国的未来发展.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第2期

[3]王兆红, 邱菀华, 詹伟.设施管理研究的进展.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年第3期总第88期

[4]Nutt, B. Four competing futures for facility management [J].Facilities, 2000, 18(3):124-132.

[5]钱学森, 于景元, 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 [J].自然杂志, 1990, 13 (1): 3-10

[6]崔霞, 戴汝为.以人为中心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 人工社会 [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2006, 3 (2) :9-20

[7]Cotts, D.G. The Facility Management Handbook (3rd ed.)[M].New York: AMACOM, 2009

工厂智慧消防范文4

关键词:建筑施工;互联网;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进行施工建设时,许多高新技术被运用于施工作业之中。建筑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正在加快本行业向知识密集型进行转型。在建筑行业进行产业升级过程中,互联网技术会给予建筑行业翻天覆地变化,整个建筑行业在运用互联网发展基础之上实现了智慧建造。在建筑过程中,建筑机器人、智能设备、智能终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促进了建筑业大规模技术升级,而大数据与建筑业相结合,有效的促进了建筑企业智能化[1]。

1智慧建造施工技术互联网应用发展趋势

1.1智能穿戴设备将成为智慧建筑重要装备

可穿戴式设备是指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者在人衣服上配置的便携式设备。穿戴式设备不仅硬件技术过硬,软件技术也非常发达,其可以通过数据交换、云端交换的方式实现大数据转换,给建筑工人和建筑施工带来极大便利。在现在建筑业过程中,可穿戴设备主要应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过智能手环加强人员的跟踪定位,使得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知晓功能的具体工作状态。第二,通过智能眼镜可以模拟画面,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纠正。第三,通过智能口罩监控施工状态的空气质量,将信息传递到分享系统中,为区域空气质量做好统计分析。第四,穿戴运动摄影装备,全程记录施工现场。通过以上技术运用,智能穿戴设备已经在建筑工地上被广泛结合,与建筑环境非常融合。

1.2智能移动终端将成为智慧建造重要工具

智能移动终端拥有接入互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分析为用户定制个性化需求。在我们传统生活中,车载智能终端、智能电视等等都是智能终端表现。在建筑领域,移动智能终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第一,配合相应管理系统。通过智能移动设备可以检查施工方案,CAD图纸等现场不便检查的问题。第二,利用移动终端增强过程质量,可以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施工可以安全有效的进行。第三,通过对施工质量状况进行现场检查和现场拍照,将所存在问题汇总之后下发到责任人,责令其定期整改。第四,基于bim技术模拟功能,可以使用移动终端模拟手动漫游。

1.3建筑机器人将成为智慧建造辅助工具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成本正在成为各个企业成本中最重要组成部分,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介入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尤其对于劳动密集型建筑施工行业而言,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切砖机器人的出现可以使得人工成本大大下降。机器人在建筑施工领域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第一,全方位焊接机器人可以保证焊接的质量,使得施工更加安全,同时也极大的减轻了焊接的劳动强度。第二,喷涂机器人出现不仅可以解决高层作业的安全问题,还可以提供高层作业速度,使得高层作业更加便捷高效。第三,大芯板采集系统出现可以根据室内大小放置板材,以满足大型场馆、火车站、机场等地的安装需求[2]。目前,许多机器人都是遥控操作,可以通过预先设置方式让机器人进行工作。正是由于这种操作方法,在进行施工时,如果机器人的零部件出现故障,很可能会导致工期延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云机器人孕育而生。云机器人顾名思义是将云计算与机器人相结合的产物,他也是一个网络终端,机器人本身并不储备任何信息资料,只通过互联网方式将云端的信息发送给机器人,使机器人可以更好的进行工作。例如在施工过程中,机器人可以将周边环境拍摄之后上传至服务器云端,服务器云端根据类似环境下达指令给机器人,使机器人可以避免障碍物,方便机器人进行工作。所有建筑基本都可以共享一个数据库,这也同样减少了施工人员在设计程序时间,通过云计算实现自我飞跃。相信在不久未来,建筑机器人将成为建筑施工的主力。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移动终端、建筑机器人,我们可以实现整个工程可以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建筑行业的飞跃。

2智慧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互联网应用发展趋势

2.1物联网将在施工全过程中得到应用

早在2013年,我国中央政府就出台了发展物联网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需要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升级,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产业生产效率,达到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技术、创新生产模式的目的。在建筑行业,由于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需要物联网技术支持,所以物联网对于建筑业发展非常重要。在建筑过程中,通过利用安装在施工现场的各种传感设备收集当地信息数据,如视频数据、粉尘数据、升降机数据人员信息等其他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制作,从而提升施工现场的管理效能[3]。在健康监测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用于无损检测和各种传感技术检测,以保证检测安全性和整体性。笔者发现,国外许多城市建筑中都含有大量物联网技术应用,一些已经成熟模式可以运用于我国建筑物建设之中。随着信息技术不断飞跃,物联网技术的潜力将会被进一步激发,这也会促使建筑行业进一步更新换代,顺应建筑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浪潮,以便更好的推动物联网为行业作出贡献。第一,可以实现建筑设施自动化控制。在许多建筑设施之中,智能设备被广泛运用,例如供电设施,通风设施,供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设施都与物联网技术广泛相关。通过对室内温度和湿度的监控可以调节空调设施,并使空调设施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第二,实现建筑的安全监控。通过在大型建筑物室内安装传感器,可以保证大型建筑内的数据可以实时采集,并在专业软件的辅助之下分析大型建筑存在安全状况,做好预警控制。第三,可以加强大型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在施工现场,塔吊施工楼梯等大型设备非常多,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这些大型设备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管,保障这些大型设备可以顺利的发挥作用。第四,可以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对于现场施工的人员来说,其佩戴的卡片可以在附近五十米内被读卡器读到,这就使得监控人员可以实时的知道工作人员的动态。在施工人员安全帽中往往会设置标签,这些标签既可以作为人员考勤重要来源,也可以将其信息数据及时反映给劳务管理部门,有利于加强人员管理。第五,有利于加强进场设施和材料的管理。在进行建筑时,建筑单位往往会向工厂预定大量建筑材料,而这些建筑材料往往可以通过标识进行读取,这就有利于在施工现场做好建筑材料管理,对建筑材料储存、运输、安装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保证建筑质量。第六,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环境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建筑物安全质量进行全程监控,例如钢结构的应力应变、地基等等数据进行全程监控,以保证建设的安全高效。

2.2云计算将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改造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

云计算是一种各种资源按需分配技术,通过庞大网络计算处理能力将信息技术传给需要人员。通过该项技术,网络可以为所有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在2015年,我国国务院专门了促进云计算方法意见,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云计算的开发运用,使得云计算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关于建筑行业的云计算企业并不多,一些企业往往只是简单的将数据运用,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大数据分析,也就没有真正的云计算。建筑业企业和单位需要利用云计算改造提升现有信息系统,降低信息化投入成本,挖掘云计算生产、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

2.3大数据将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提升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的价值被逐步发现,在进行项目建设时,材料价格、人工成本、设备数据、工程质量评估等数据非常庞大,这就需要建筑企业拥有大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大数据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通过大数据可以实现企业的决策科学化。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获取有效价值,可以预测未来市场需求,并作出正确决策。第二,可以实现劳务人员大数据分析。通过对劳务人员的大数据分析,可以使管理者随时了解工人的工作状态,以保证聘用合格的工人进行工作。第三,实现工程质量大数据分析。通过在建设过程中采取工程数据,可以有效的了解真实准确的数据,挖掘出存在的问题,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在建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种新型技术,通过物联网将各种生产元素聚集在一起,通过云计算实现管理的现代化,通过大数据提升建筑效率,这些都促进建筑行业的实现智能化和科技化,使得整个工程建设可以更加体现未来的发展方向[4]。

3结语

在我国国家制造业发展规划中,建筑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是未来发展的主题,通过建筑业以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作者:武士炯 单位:上海通用金属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姜涌.产业化—从房地产业、家装设计业的现在看建筑设计组织的未来[J].建筑学报,2016(6):90-93.

[2]姜涌,卜一秋,张立全,马跃.建筑设计企业的知识管理架构研究.中国建筑学,2014,年会论文集,2014:209-212.

工厂智慧消防范文5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用性、技能性和岗位针对性。在培养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必须注重专业技能的反复训导。通过实验、实训、实习3个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硬件。实训基地建设己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其建设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2012年开设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2015年教育部把此专业更名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紧跟东莞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携手东莞中云智慧城市产业园,对接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标准,广泛开展网络、监控、门禁等物业维护管理等校园顶岗活动,重点培养满足智能楼宇、智能工厂和大型社区智能设备维护和管理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院强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性、实用性,结合我院自身发展的实际,通过优化整合学校资源,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搭建“工学结合”的学习平台,拓宽训练设备的建设渠道,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营造真实和仿真的职业环境。

2.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和学院发展实际科学规划校内实训基地

我院在电子工程系现有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框架下增设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为此专业提供电子技能实训室、电工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审、组态技术实训室、PLC实训室等。这些基础实验实训室可满足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需求。专业实训室的建设需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和学院发展实情况,科学地进行规划。较早发展的专业般建设有近10间实验实训室,做到小而全,但导致实训室建设场地紧缺,难以满足后期迮设专业的实验实训室场地需求。

建筑智能化是交叉学科的应用技术,涉及楼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监控系统、消防系统、防盗系统等多个子系统。在规划专业实训室时,需实现各子系统的独立性、联动性、开放性,还需考虑系统应用的综合性。因此,我院结合原有的基础实验实训室,全面规划建设一体化的专业实训室:建筑钙能化工程实训室、建筑稗能化综合实训室。

2.1 一体化专业实训室的组成

建筑智能化工程实训室由10个实训屋、1个开放式中控管理区以及1个能授课与研讨灵活变换组合的学习区组成。中控管理区集中监控和管理各实训屋和整个实训室。每个实训屋综合了一卡通、布线、网络、卫星奋线电视、智能抄表、门禁、监控、报警、广播、远程控制、环境监测、电源开关拽制、网上预约等多个子系统,实现各子系统的高度集成应用模式和方法,同时提供部分控制模块的创新幵发。

建筑智能化综合实训室的实训设备包括:群控电梯系统、暖通抟制系统、智能停车场系统、供配电系统、给排水系统、建筑智能化工程技能竞赛平台。每袞实训系统有相应的工作站,每个工作站既实现能独立控制,也以联网的方式对其他系统进行控制。供配电实训系统既可以为实训室供电。又是独立的实训设备,能提供实训教学项目,如:供配电原理认知、控制器编程检测、运行监测与控制等。

实训设备是结合工程中实际应用的产品进行配置,能体现建筑智能化的应用和发展方向。实训设备的选型还充分参考国家智能楼宇管理师鉴定要求规划并以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的设备功能要求进行配置,对接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训教学后,真正地掌握楼宇智能化系统的系统配置、产品选型、设备安装、工程布线、硬件调试、软件使用、施工工艺、故障检测、系统维护、设备管理和售后服务等工程的全部环节。此外,通过搭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设备的缺乏和受实践条件制约而影响教学的困难,更提高实训项目的适用性和经济性。目前,已开发和应用建筑通信智能化仿真教学系统和建筑安防智能化仿真教学系统。

2.2 利用校园顶岗拓宽校内实训基地

我院是一所新建的现代化、信息化院校,其建筑面积大、类型多,智能化水平高,建筑智能化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校园的应用内比比皆是。在建筑、电气和自动控制方面。我院校舍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场所9万余平方米,有教学、实训、办公、住宅、餐饮、商业、运动等多种用途类型的建筑,每栋楼各自配备了完善的强电系统和弱电系统。在通信网络方面,我院的数字校园建设总投入6000多万,信息网络遍及校内的教学、办公、住宿等楼宇建筑,校园网万兆主干、千兆接入、百兆到桌面。在安防方面,实训中心、图书馆、实验楼、学生宿舍等非完全开放的建筑群都安装了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遍布学院所有建筑和道路。在消防方面,根据楼宇面积、楼宇高度与用途等,在全院范围内部署了室内外消火栓系统、水喷淋系统和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等多种消防设施。

建筑智能化专业与校园内日常工作和生活联系紧密,利用学校数字校园和平安校园等丰富时又优质的智能化资源,开展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校园顶岗课程,为校园顶岗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校内相关部门上岗,开展建筑智能化专业所需的各种实习活动。校园顶岗课程有助于减轻学院后勤管理处、教育技术中心、保卫处等部门繁重的工作任务,还可以把校园内建筑、电气、通信网络、安防等方面实际应用的案例作为建筑智能化专业学生的教学和实践资源。此课程以专业拓展课的方式供学生选修,由顶岗部门与电子工程系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完成并通过考核者即修满此门专业拓展课的学分。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由基础实验实训室、专业实训室和“校园顶岗”组成。实训基地把建筑智能化各个子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以接近现场环境下对智能建筑相应子系统及各个设备的实际应用进行实操训练,并以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为基础,建立实训教学体系,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

3.存在问题及思考

如何更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校内实训基地是一个的重要问题。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形式不一,管理相对分散,各实训室的场地、设备、人员缺乏统一的调配管理,容易造成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和难以协调管理。专业教师除了承担室训室建设、专业教学,还要负责室训室管理和维护。实训基地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每次使用的登记手续烦琐,每次耗材、设备、工具的存入和取出均需要人工登记。由于运行与管理机制不到位,大多数实训室管理是封闭式的,除了规定的课时,其余时间实训室往往不开放。实训基地处于封闭和各自为战的状态,既不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也未面向社会提供科研和产品开发的服务。因此,我们下一步将提升实训基地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实训基地运行好的作用。

4.结束语

工厂智慧消防范文6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的不断进步,通信网络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要基础,已经从人到人的通信发展到人与物以及物与物(M2H),并逐渐趋向于从纵向的局部物物相连过渡到横向的跨应用、跨地域的物联网(Internetof Things,IOT)。

物联网是指物品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如果说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那么物联网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问的连接和交互。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包括了所有物品的联网和应用。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那么物联网有怎样的表现形态和存在形式呢?形象地说,有了物联网,当司机驾驶中出现误操作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其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排放口会对污染物超标发出告警等等。

具体来说,物联网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工厂排放口、大气监测点、流域断面、水库浮台、生态监测点、大坝、供水系统、油气管道等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娱乐、学习、活动的各种对象(物体)中,然后将它们与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融合。物联网颠覆了人类之前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截然分开的传统思维,使得政府管理、生产制造、社会管理以及人们的个人生活全面实现互联互通。

物联网的发展分为信息感知、智慧物联、智慧交互三个阶段。物联网的信息互联,是以物理对象的信息建设为标志,如标签信息、有效证件信息、物联交易平台的建设,具有静态,非实时、非智慧的物联。物联网的感识是以嵌入式系统入网为标志,如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无线传感网络普及、嵌入式系统各种形式的网络接入等,具有动态、实时、智慧的物联。

物联网的管控阶段以物、联、网、智、管、控全过程整合为标志,以云计算(CloudComputing)服务为起点,是物联网的完善阶段,有控制行为、有实时需求、无限时空、无限网络,能够实现人、物、网的混合交互,为云计算服务提供全方位的物质基础。

云计算概念是由Google提出的,这是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独特功效。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 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laaS、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云计算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进而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

物联网不是另起炉灶的新网,拥有悠久历史的互联网是物联网最重要的网络基础。虽然要有芯片技术、微型传感技术、智能技术、纳米技术作为其发展的前提,但没有互联网便没有物联网是千真万确的。由计算机网、通信网、信息网、到数字化虚拟世界的通用计算机互联网和CAN总线、现场总线、无线传感网络等组成的各种总线的嵌入式系统局域网以及各种类型的物联单体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物联网的网络源头。因而沿着“网而下、网而上”的思路研究其体系结构是可行的,是说得清楚的,也是合理科学的;这样的思路是纲举目张的思路,也是创新的思路。

“网而下、网而上”所说的“网”是互联网。在物联网体系结构中,互联网处于“中轴”的位置,当然,以这种“中轴”分界的上下两部分并不几何对称,也不内容对称,而是逻辑分界,或者说是逻辑的、抽象的对称。“网而下”部分涉及单元结构,或者说单元体,“网而上”部分涉及解析定向、链接绑定、内容提供等导航管控功能,简称为导控部分;把前者比喻成“经济基础”、把后者比喻成“上层建筑”是形象恰当的。这样,三层模式便构成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总框架,这里的“分界线”便是互联网,称之为“驮载网”。

当然,物联网又不同于互联网,它是互联网的高级发展。从本质上讲,物联网是互联网在形式上的一种

延伸,但是它绝对不是互联网的翻版。互联网本质上是通过简单的数字代码、人机交互实现人与人中间的交流,构建了一个特别的电子社会,而“物联网”则是多学科高度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综合了传感器、嵌入式计算、网络及通信、分布式信息处理等技术。

物联网建立了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信息自由交流,每一个物体都是一个信息终端,构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信息网络系统。在这个网络中,系统可以自动地、实时地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大家知道,通过互联网了解某个对象,必须由人去收集这个对象的相关信息,处理后放到网上才能供人们浏览,人要在其中做很多工作,且难以了解其动态变化。物联网则不需要,它是对象(物体)自己“说话”,通过在对象(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借助无线通信网络,与现在的互联网相连,就可以让其“开口”。

这样来,人们不仅可以和对象(物体)“对话”,对象(物体)和对象(物体)之间也能“交流”。所以说,互联网实现的是虚拟世界网络,物联网实现的是物理的、真实的世界网络。

通过物联网,未来我们可以将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连接起来,并对远程物体加以识别与管理,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毫无疑问,物联网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和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