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消费市场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消费市场的特点范文1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股市由牛转熊,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放缓,以及失业率增加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我国居民的消费信心明显不足。而到了2009年春节前后,全国各地的消费伴随着年关的到来却掀起了热潮。北京的各大商场将营业时间延时至凌晨,有的商场甚至通宵营业;家乐福等超市的各大门店均门庭若市,在商场的收银台前,排队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在超市的货架上,牛奶等消费品供不应求。
节日前后的消费回暖,提振了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据统计,我国的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三分之一。根据春节后公布的2008年数据,2008年12月我国出口总额1111亿美元,比11月下降38亿美元,这也是2008年出口环比的首次下降。专家分析,出口增速减缓的势头在2009年还会继续。于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便落在了消费和投资上,尤以前者为重。
中国的居民储蓄存款高达20万亿,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空间。2009年春节的消费热潮,对于2009年的经济决策与经济预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客观地说,牛年春节迸发的消费“牛市”,除了有节日消费的惯性外,也与多项政策刺激不无关系,特别是杭州、苏州、南京等相继推出消费券或旅游消费券的城市,市场给予了热烈回应,游客有较大幅度增长,消费者热情大为高涨。
消费拉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放眼全年乃至更长时间,消费市场不能只满足于节日里“火一把”,而要趁势而为,周密谋划,培育后劲。我国拥有13亿人口,消费市场十分庞大;同时,我国正处在人均GDP从2000美元向3000美元攀升的过程中,消费市场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
事实上,消费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即消费形态从单纯的物质消费向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并存转变;消费层次从简单的基本消费向低、中、高端多层级消费转变;消费区域从城市强农村弱向城市农村两翼齐飞的格局转变;消费对象从大众化消费向分众化消费转变;消费节点从假日消费向日常消费转变。
眼下,扩大最终消费需求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重要手段,消费市场转型也释放出了更多的应对空间。趁节日消费之势,谋全年消费大局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当前,提振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升级要有新思维:
一是千方百计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变成消费现实。“送家电下乡”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但仅仅这个还不够,要把送文化下乡、送旅游下乡、送健康下乡等作为培育农村消费增长点的重要事项来谋划。
旅游消费市场的特点范文2
(一)沟域经济与沟域旅游
2008年,北京市第二次山区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沟域经济“概念,它是指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地理单元,以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资源和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资源、景观、产业等元素的统一规划,形成集旅游观光、生态涵养、历史文化、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内容于一体的产业经济带。
沟域旅游是在沟域经济背景下逐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它将沟域内的自然、人文和产业资源转化为休闲旅游产品,使山区农民逐渐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开始从事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民俗旅游接待、创意文化产业经营等工作,使农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更使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大幅提升。
(二)北京沟域旅游现状
近年来,北京市在京郊七个区县进行沟域旅游的探索和实践,打造了多条独具魅力的特色沟域旅游带,并逐步发展出五种适合沟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包括文化创意先导模式、特色产业主导模式、龙头景区带动模式、自然风光旅游模式和民俗文化展示模式。
二、差异化
(一)差异化竞争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差异化竞争是将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竞争可以有许多方式:设计名牌形象、技术上的独特、性能特点、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最理想的情况是公司在几个方面都有其差异化特点。差异化竞争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以差异化产品打开市场,以差异化营销推进市场,以差异化服务占领市场,通过三者之间的互动,最终塑造个性化即差异化品牌。
(二)差异化竞争与旅游品牌发展
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对旅游品牌的发展至关重要,实现差异化竞争应以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研究旅游消费市场,制定科学合理的差异化竞争策略,避免产品同质化,塑造旅游品牌。
1.旅游消费市场背景研究
基于消费者需求与影响因素的多性样,旅游消费市场的驱动力也日趋复杂。消费者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消费能力等对旅游经历的丰富性、体验的深度和行程的灵活性都有了更高要求,旅游消费市场正从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从参团游览向自助游发展,消费市场的驱动力从传统的观光动机、文化体验动机转向生态参与、健身疗养、荒野探险、探新求异甚至构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
2.制定差异化竞争策略
旅游产品差异化对于整个旅游市场具有显著的品牌效应,旅游开发应策划先行,以当地旅游消费市场为基础,深度挖掘自身及周边的自然、人文和产业资源,从土地经营、管理运营、商业业态开发和市场运营四方面制定差异化开发策略,全方位策划旅游产品形象,建立旅游品牌。
3.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
由于旅游产品在资源地域上的联系和本身的不可专利性,模仿成功旅游产品成为旅游规划的常态。相近地域资源、文化资源上的联系必然使旅游底基具有相似性,从而衍生出同质化的产品。面对同一种“旅游原材料“的产品,消费者往往无从选择,进而带来残酷的价格博弈战,使旅游产业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
随着社会分工协作的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的专业化表现不断凸显。旅游产品的异质性也应向细分化、精细化发展,例如通过专业的细分市场,推出包括高端农家乐、都市农业体验、有机农庄等乡村旅游方式,以精细化发展促进农业品牌附加值的提高。
三、基于“差异化竞争“策略的沟域旅游发展模式探索
(一)北京市房山区大峪沟概况
大峪沟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沟域内村庄总面积1033.9公顷,距北京市中心约69公里。在旅游区位方面,大峪沟东邻云居寺风景区,西接十渡风景区,南侧遥望仙栖洞沟域,北临张坊古镇,处于成熟旅游产品的重重包围之中;在旅游资源方面,大峪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匮乏,沟内河道干涸且无特色地址奇观,人文遗迹仅有一处规模较小的摩崖石刻;在产业资源方面,大峪沟盛产磨盘柿,有中国磨盘柿第一村的美誉,全村一半以上劳动力从事磨盘柿相关生产。
分析可知,大峪沟整体旅游资源较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缺乏唯一性和垄断性。村内产业结构单一,对磨盘柿生产依赖度高,一旦市场形势
或自然条件变化,将会给大峪沟带来较大影响,因此,探索合适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大峪沟沟域旅游策划的突破点。
(二)差异化竞争思路
1.开发定位差异
通过对大峪沟旅游区位分析可知,周边20公里范围内存在三个沟域旅游景区和一座古镇,均开发较早并形成相当规模,其中以西侧的十渡景区为龙头,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大峪沟南侧省道周张路是由北京市区自驾去往十渡景区的必经之路,距离十渡景区仅需半小时车程,十渡景区的巨大影响力为大峪沟的开发带来了潜在客源基础。大沟域沟北侧的国家AAA级景区仙栖洞沟域和东侧的国家AAAA级景区云居寺均具备丰富的地文景观资源、水域风光资源和人文历史遗迹,临近的张坊古镇古代遗迹集中,业态兴旺。
通过对周边旅游景区的整体分析可知,大峪沟在旅游基底方面与上述景区相比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对其旅游开发的定位应使用“错位竞争“的差异化竞争思路,巧妙结合周边旅游市场现状,依托周边景区优势将自身劣势消解并最终转化为开发优势。因此,建议将大峪沟沟域旅游的开发定位为房山区区域内的综合旅游服务区,功能上承接与补充周边成熟旅游产品,不以传统旅游资源与周边景区正面竞争,而以高品质的旅游服务综合体吸引周边景区客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峪沟旅游服务品牌。
2.旅游产品差异
对大峪沟的旅游产品采用“产品差异化“思路进行定位,区别于周边景区的热闹与喧嚣,以“闹中取静“为宗旨,即喧闹之中独取宁静,为消费者打造一座凝神净气、修身养性的静之绿谷。建议打破单一、传统的旅游景区餐饮、住宿等功能,而将旅游服务产业作为主打旅游产品,以“生态、和谐、养生“为理念,以高端休闲体验为核心,依托自然沟域综合发展有机农庄、林境养生、沟域拓展、红酒庄园、主题风情院落等一系列服务类产业。同时结合特色农产品磨盘柿,延长生产加工产业链,发展如柿子酒、柿子醋等深加工产品,提高核心农产品的差异化和市场竞争力。
在品牌策划方面,依据“理念差异化“思路定位“休闲新领地,四美大峪沟“品牌,以“休闲游“区别于周边景区的山水游、村庄游,突显旅游服务功能;以“新“体现大峪沟旅游服务综合体的独一无二;以“四美“展现大峪沟旅游的四大特色,包括品牌化经营的服务美,“柿“外“桃“源的味道美,沟域体验的游玩美和景观与生态融合的山色美。
3.经营差异
不同于传统村庄旅游规划的政府主导模式,大峪沟的旅游开发建议建立“村企结合,村民自治“的良性组织体系。在管理运营层面,政府应积极引导招商引资,促进村庄与企业集体开发,在企业化运营模式下鼓励村民自治,只有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旅游建设的实用性和主动经营的好处,才能有效推动旅游服务区的自发性滚动发展。在村庄架构层面,应将生产、生活、生态纳入一个整体的结构与框架,使游客的都市农耕体验与村民生产融为一体,使特色农产品研发、服务商业会务、服务养生疗养等活动成为村民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所有的生产、生活活动均以生态涵养为出发点,以沟养山,以山富民,打造规模化、精品化的服务业和沟域生态游。在村庄风貌方面,随着高端旅游服务的打造,沟域内设施水平、景观质量会有较大提升,但村庄风貌应仍深植于乡村风土,景观建设必须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使沟域的主人及其最终归属始终是村民,只有保持“乡土性“的村庄景观才能获得持久的活力与吸引力。
四、结语
旅游消费市场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国内旅游市场;消费主体问题;对策
据2016中国旅游发展报告显示:国内游客数量从1984年约2亿人次扩大到2015年40亿人次,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国内游客数量呈现持续高位增长,推动中国步入了大众旅游时代,成为世界上拥有国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国家。2015年,中国旅游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85.8%,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旅游消费市场。其健康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旅游经济的前景,但由于国内旅游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旅游市场消费主体暴露出的问题也尤为突出。
一、旅游市场消费主体暴露出若干问题
(一)消费理念落后保守,消费心理不成熟
《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一书中说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40%,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节约,喜欢储蓄,要想让中国人积极地消费,是一个十分棘手的课题。大众旅游的到来使得旅游交通、景点、住宿等被少数旅游批发商以较低成本大批量采购,市场上通过B2B,B2C模式以较低的价格呈现,吸引了众多普通消费者,由于热门线路基本相同,从众扎堆现象比较普遍,在出游时间、出行方式、目的地选择方面很多游客放弃初衷,改变态度,没有坚持个性化的追求,而且众多同质产品中价低者先得。而对于旅游途中的购物、自费熟视无睹甚至坚决抵制。旅游景区的商品贵点,导游推荐的自费是价格不菲,但都不会脱离政府调控,游客个人去买也是如此价格,但部分游客消费心理不成熟,就是怕导游拿“回扣”故意抑制消费、扰乱别人消费或者不在指定地点消费,挫伤导游积极性。
(二)消费行为不理性,不尊重市场价值规律
游客出发前货比三家把价格作为主要参考因素,不重视旅游产品的内容、企业的口碑、导游服务的质量,明知是经济购物团甚至连基本车费都不够,需要靠购物消费填差补缺,仍然贪图便宜,自愿签订合同;旅游途中却心怀侥幸,违约变卦,对于异地他乡美食美景美物兴趣颇浓但装作熟视无睹,处处提防控制欲望捂紧钱袋,即使散客个人购买价格相同,也频频出现自费不参加,购物空等待,盲目挑剔行程、随时抱怨为难导游的现象,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愉悦自己身心,还苦了特殊操作模式下的旅行社和导游。业内人士说旅游市场呈现病态趋势,国家旅游局近日在整治“不合理低价游”情况通报会上点名批评途牛、同程、携程、众信、蚂蜂窝、游尾会、驴妈妈、360旅游、芒果旅游网等9家旅游企业。“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难道只是旅游经营企业一方面的问题吗?
(三)不懂法律法规,维权不当
现实中,散客拼团现象十分普遍,同样线路由于地区、企业、渠道等的不同可能产生不同档次的价格,但享受的服务可能没有太大差别;另外旅游中围绕食宿行游购物六大要素产生的纠纷及情况核实、责任界定等问题,往往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有些旅游者自认倒霉不予追究,致使一些不良经营者投机倒把;也有一些旅游者维权过度,冲动蛮横,如拒不登机,不上车,不退房,暴打工作人员,为难导游等通过夸大事实扩散影响胁迫旅游企业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样会导致双方矛盾激化,影响旅游合同的顺利履行,给集体的出行带来更大的损失。
二、相关对策
(一)树立正确旅游消费观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们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它们构成了一种“金字塔”结构。旅游活动是人们日常的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拿出部分可支配收入和时间进行的较高层次消费,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享受人生的需要,所以旅游是用一定金钱换取愉悦享受的过程。另外,旅游购物是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之一,而旅游商品是旅游购物资源的核心,也是吸引旅游购物的根源。据统计,旅游购物收入在总的旅游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发达国家可达60%以上,世界平均水平30%左右,而中国的比重除了个别旅游购物较发达的城市外,一般情况下该比重只占20%左右。合理健康积极的消费观念是大势所趋。
(二)尊重市场理性选择
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产品的时候,不能唯价格论,要综合考虑个人需求、企业信誉、导游服务质量、产品特色等。旅游产品不像淘宝物质产品一样有很大降价空间,即使有也只是抢市场争客户的微弱价格优势,但挤压的却是服务成本,导游的生存空间长期被挤占,服务水平和质量很难保证。所以旅游者应该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如果在乎质量就尊重其价格;如果想要的是便宜,请接受它的缺陷。物美价廉只是一种营销手段,从古到今都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再美的言语也弥补不了质量的缺陷,用买萝卜的钱永远买不到人参的品质,永远记住:好贵、好贵、好才贵!
另外,导游的“回扣”已逐渐转为透明化的“佣金”,游客应该理性看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戴斌副教授指出:在我国,回扣的实质是合法的但却以一种不合法的形式存在,解决旅行社回扣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回扣转换成佣金,以一种合法的形式出现”。其实国际上普遍存在着导游带游客去商店购物,收取回扣的现象,但是旅行社、导游和游客都知道各方经济上的关系,回扣具有高透明度和信息对等的特点。比如在韩国,商店按购物金额的15%D20%向旅行社结算,再由旅行社按比例发给导游佣金。法国的导游带游客到商店购物,根据一定的比例收取的佣金是固定的,商店里的价格是公平合理的。广州市宣布,旅行社2006年起可明收“回扣”,游客跟团到广州旅游,在“广州市推荐旅游购物区”购物,实际交易额的一部分将成为商家支付给旅行社的佣金。广州市副市长苏泽群也表示,商家招徕旅游团可以按照商业惯例与各旅行社订立团队购物奖励协议,但是奖励额不得超出实际交易额的20%,奖励款项也应当直接进入签约旅行社的银行账户。
(三)了解权利义务合理维权
旅游行程包含吃住行娱购游6大要素,作为中介的旅行社往往承担着各个环节的巨大压力,旅游途中游客应该服从旅行社的安排,权利与义务相伴而生,真的遇到服务质量问题,可以通过与导游协商、与组团社沟通、向旅游质量监督部门投诉、向消协投诉甚至诉诸法院等方式解决纠纷。但是旅游本身是性情的愉悦、身心的放松,只要小小的摩擦没给游客带来直接伤害,没有溢出道德、法律和社会准则的边界,只要它们属于可在相互宽容、彼此体谅前提下迅速化解的一点点"技术性失误",游客应化干戈为玉帛,"旅游"不正是游客在异地他乡所能体现的传统美德、地域特性、宽容心态的良机吗?“维权”是成熟的出游心态,但并非无条件履行的出游原则;当只剩下小心算计、锱铢必较,大家距离享受自然、体验人生的旅游宗旨也就更远了。
参考文献:
[1]马志华.浅析我国国内旅游市场消费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治与社会,2014,5(中):112-113.
旅游消费市场的特点范文4
一、我国当前旅游消费市场分析
旅游是人类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高层次的生活需求。从目前世界范围看,在发达国家,旅游已不再是时尚的象征,它正在演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并成为仅次于食品和住房的消费者优先选择的第三大消费项目。而为旅游者提供行、游、住、食、娱、购系统的旅游业,也以其投入少、效益高、增长快、活力强等优势,被誉为永不衰败的“朝阳产业”。
旅游消费市场迅猛发展的主要依赖因素:一是居民收入达到相应水平。据国际经济统计资料表明:当一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1000美元时,将产生国际旅游的动机;超过3000美元,将产生洲际旅游动机。二是居民业余时间相应增多。随着人们劳动时间的逐步缩短,各种假期的日益增多,为提升生活层次与生活质量,人们将会用更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和享受生活。三是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强。美国《幸福》杂志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就曾提出,消费者集中追求的5个目标是时间、质量、健康、环境与家庭,能同时满足这5个目标的最佳消费领域就是旅游活动。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成长阶段。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带薪假期的增多,使得我国国际和国内旅游消费市场潜力无限。
从理论上讲,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从二十世纪90年代初的300美元,发展到2000年的850美元。就目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支付能力而言,70%的工薪阶层已处于适宜国内旅游区间。据统计,2001年我国国内旅游人员达7.84亿人次,其中城镇居民3.74亿人次,农民4.09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522.36亿元人民币;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49.3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708.3元,农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212.7元。
另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最新展望报告分析,在未来的20年,全世界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将分别以每年平均4.3%和6.7%的速度增长。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旅游业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但客观地讲,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相比较差距还较大,尤其是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的旅游业相比明显落后,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二、我国当前旅游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分析
我国当前旅游消费需求不足是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我国,旅游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倾向,且旅游消费水平的高低同居民收入水平与居民消费倾向成正比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不考虑消费模式的情况下,居民收入水平高,则居民消费倾向高。当前我国旅游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可归结为:
1.收入水平相对下降
对我国城乡居民来说,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收入的增加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据统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的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1年的6859.6元,自1997年以来年递增率超过6%;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降到37.9%。这为居民旅游消费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随着住房、医疗、交通、教育与养老等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的各项预期支出也在大幅度增加,这就使得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对于支出而言,有下降趋势。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其旅游消费需求的最根本的因素。居民收入水平的相对下降,必然导致旅游消费市场与居民购买力相脱节,总消费需求不足。
2.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2002年底,我国人均GDP首次接近1000美元;上海人均GDP已近5000美元。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地域间收入差距、城镇与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社会财富又较多地集中于少数高收入阶层,而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虽然较高,但其潜在的消费需求因收入增幅下降而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导致了我国当前居民的总体边际消费倾向降低,并成为旅游消费需求的强大抑制力。同时,社会收入差距扩大,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层,进而形成了城乡居民旅游消费结构的断档。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统计:中国家庭财产在15-30万之间的中产阶层,即中等收入以上者所占比重已达15%以上。另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占居民家庭户数7%的豪富家庭,拥有中国现有全部金融资本的32.2%,这一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而占85%的消费主体,又因收入水平相对下降,旅游有效需求不足。
3.收入稳定性较差
居民收入稳定性较差,给居民的旅游消费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不良预期,并出现了居民压缩现期消费趋向。根据统计,仅我国居民在金融机构中的存款,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00亿元发展到2002年11月底,已增加到8.35万亿元。且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不仅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也高于众多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持续下滑,给居民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加之社会转型期下岗、失业、伤残、疾病等严重影响生计或生活质量因素的不可预见性,致使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急剧下降,从而尽量压缩即期消费,形成了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有钱不敢花”的高储蓄、低消费的发展态势。据统计分析,我国反映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1978年为0.16,1998年已超过0.5。
4.旅游消费信贷不畅
消费信贷是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目前在发达国家颇为流行。然而,当前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特别是旅游消费信贷业务还相当滞后。这种滞后与我国现阶段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对下降、收入稳定性较差及收入差距日益拉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而言,发展消费信贷有三个基本前提:一是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储蓄能力;二是收入水平比较稳定,居民的收入预期较高;三是消费观念较为超前。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虽然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总体而言,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还较低,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大规模开展住房、汽车与旅游等信贷消费等还有一定距离。同时,居民收入的稳定性还较差,造成了广大城乡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不稳定,因而对开展旅游消费信贷也就心存疑虑。即使有足够的能力,由于受传统消费意识的影响,也往往不敢盲目贷款旅游消费。所以说,收入水平下降与收入增长不稳定,深深妨碍着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
三、我国当前启动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主要对策
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收入的稳定性是旅游消费需求的最终决定力量。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居民实际收入,是当前启动旅游消费和扩大内需的关键。笔者认为当前启动旅游消费需求应采取如下对策:1.适度增加居民稳定的可支配收入
旅游消费需求是旅游市场活跃与产品旺销的原动力。在我国,由于占80%以上的消费主体属低收入阶层,旅游市场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同时,富裕人员的边际消费倾向又较低,最终势必造成社会旅游商品相对过剩,市场供需结构错位。正因为如此,实实在在地增加居民稳定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的有效购买力,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才是最直接、有效地扩大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根本出路。
根据《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2年)》调查显示:2001年国内旅游的出游比例,家庭月收入1000~1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一,占34.4%;家庭月收入2000~2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二,占24.0%;500~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三,占13.5%;家庭月收入3000~3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四,占12.2%;家庭月收入4000~4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五,占5.9%。
由此可见,在职职工是旅游消费的主体力量,他们的旅游消费直接取决于他们的工资增幅与收入同支出的比率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变化。当前,我国在职职工的各项支出所占比例较高,致使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及预期未来收入有下降趋势。鉴于此,国家应适当而稳定地提高在职职工的工资,使其工资收入在扣除各项支出之后能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不仅减轻了居民的消费心理压力,而且也可激活社会旅游消费总需求量,从根本上解除居民旅游消费的后顾之忧。
2.发挥旅游业独特的就业优势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就业的增加意味着消费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作为关联带动性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旅游业,具有劳动力需求量大、就业领域宽、就业成本低等特点,尤其是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商品、旅游景区等行业都可直接与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一独特就业优势是发展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从业人员,就可间接为社会提供近5个就业机会。另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未来10年,我国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目标是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年均增加400万个左右。到2005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可达850万人。“十五”期间新增直接就业机会250多万个,新增间接就业机会1250万个,旅游直接与间接就业人数可达5000万人。到2010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达1250万人,旅游业与间接就业人数将达7500万人。
由此可见,旅游业在扩大劳动就业机会与扩大社会内需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下岗职工与失业人群的大量存在,势必给从业人群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强化人们的储蓄心理。同时,下岗与失业者多属收入的“弱势群体”,这一阶层人员数量的增加以及收入的降低,势必导致社会旅游消费总需求的不足。为此,充分发挥旅游业独特的就业优势,不仅可提高从业者的收入水平,而且也可激活与扩大旅游消费需求。
3.积极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收入分配差距的日益拉大,导致了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收入差异过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只是简单地增加居民收入,不但不能刺激旅游消费,而且还有可能造成旅游总需求的持续下滑。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呈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一则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东部及沿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要高于老、少、边、穷地区10倍以上;二则税收杠杆调控不利,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的设置和征收不科学,偷税、漏税现象较为严重,我国每年税收流失至少达1000亿元以上。个人所得税的大量流失,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也使我国出现了不公平的“暴富”群体。作为中产阶层以上的社会“暴富”群体,虽然其收入高,但边际消费倾向却较低,从而影响了我国的旅游总体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
要真正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我国有关部门要积极利用有效途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特别是要完善科学的税收体系与强化税收的力度。同时,要积极鼓励高收入人群消费,特别是鼓励旅游消费。通过旅游消费将高收入人群的部分收入转移到相对贫困人员的收入中,从而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从扩大内需的角度看,在扩大高收入人群消费的同时,也增加了贫困人员旅游消费的可能性。
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多属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地区,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使中西部地区将自然旅游资源与相关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我国东西部区域间的社会收入差异。
旅游消费市场的特点范文5
论文关键词:餐饮业拉动内需扩大消费
论文摘要: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增速放缓,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成为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餐饮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产业,是消费市场的重要分支,具有抵御经济周期影响的行业优势和启动大众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成为拉动节假日消费和落实保障民生政策的重要手段。因此,应重视餐饮业对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作用,促进餐饮业健康协调发展,保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措施的成效。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制定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增速下滑至6.1%,GDP增速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增速达22%以上。而作为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却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则收效甚微。拉动内需作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本文以餐饮业为例,分析服务业对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作用。
餐饮业发展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为餐饮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需求和经济基础。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和迅速发展,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为餐饮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历史机遇。根据历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及构成统计数据,1952-2007年,住宿和餐饮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百分比可分为两个阶段。1952-1978年是5.1%-3.5%,其趋势是逐年下降后日渐走平,反映出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增长迟缓甚至倒退,物质匮乏而导致餐饮业发展缓慢的状况。而1978-2007年则是3.5%-13.9%,一直呈上升趋势,2009年第一季度达14.9%,反映了餐饮业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经济高增长出现了长期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餐饮市场需求旺盛,成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来看,餐饮市场的需求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群众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全过程,餐饮市场需求旺盛、快速增长的趋势将长期持续。
同时,餐饮业也是经济发展必需配套的消费产业。2007年,中国餐饮消费达到12352亿元,连续17年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大大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人均餐饮消费达到915元。预计到2010年全国餐饮业的零售额将达到2万亿元左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为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针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可能。
餐饮业具有抵御经济周期影响的行业优势
从统计数据分析,相比外贸出口,消费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轻,而作为消费市场重要分支的餐饮业,与其它行业相比,受经济波动周期影响较小。这是由餐饮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餐饮消费是最基本的民生消费,餐饮业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基本市场需求。餐饮市场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餐饮业发展层次的多样化,使餐饮业成为具有较大弹性发展空间的行业。消费者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在市场需求压力下产生的激烈行业竞争和科技手段的创新,不仅巩固了市场发展基础,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行业发展水平。餐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准入门槛低,有较强的市场生存能力。
2009年第一季度,在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全国住宿和餐饮市场零售额达4382.9亿元,同比增长18.9%,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3.9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8.1%,说明餐饮业在经济困难时期仍保持较好的消费势头。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餐饮业的影响也存在着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别,对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影响较为明显,而对西部地区则影响较小;对高端餐饮冲击较大,对中低档餐饮影响较小。从地区内部来看也存在不同的情况,如东部地区的上海,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仅为3%,远低于全国6.1%的平均值,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第一次上升到60.1%。浙江餐饮市场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消费市场,自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初以来,始终保持旺盛的需求,受到金融风暴冲击的影响很小,与其他行业相比,仍保持健康发展势头。2009年春节后,杭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共有300家单位提供了4329个工作岗位,招工单位主要集中在餐饮业等第三产业。
餐饮业具有启动大众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大众消费市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启动大众消费市场是落实扩大内需政策的关键,使大众成为消费主体是拉动消费的保证。大众消费市场的消费群体及消费水平相对稳定,是市场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大众餐饮消费已成为市场主流趋势,大众餐饮、工薪消费成为餐饮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另外,餐饮社会化将进一步带动消费大众化。近年来餐饮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强,外出就餐已成时尚。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观念更新和社会经济交往活动频繁将进一步加快餐饮社会化发展的步伐。商务交易、会展活动、居家消费、商务与个人旅行、婚庆、休闲娱乐等都成为带动餐饮消费的动因。这意味着餐饮业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与之相对应的消费门类将突破传统的餐式范畴,呈现出便利化、多元化、现代化发展趋势。
为顺应这一趋势,2007年以来,我国政府对发展大众消费市场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规划和政策,如2007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07年9月《商务部关于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工作的意见》,200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8年6月《商务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餐饮业有关工作的通知》,2008年7月国家工商总局《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餐饮业的发展,尤其是大众餐饮服务业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从而使启动大众餐饮市场成为抵御国际金融风暴冲击的合理选择。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餐饮业消费重点和热点逐渐向大众餐饮市场转移的特征日趋明显。目前我国人均餐饮消费约140美元,与美国1600美元、法国1050美元相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随着我国政府拉动消费的政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和消费观念更新等因素,未来餐饮业依然是引人注目的消费热点,餐饮消费水平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当前餐饮业的消费市场主要在城市,主体还是来自城镇居民,而农村餐饮这个庞大市场还有待开发。从中央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来看,从餐饮市场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来看,巨大的农村餐饮市场将为餐饮经济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餐饮业是拉动节假日消费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假日经济已成为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手段。中国人有节假日团聚的习惯,但是,节假日到餐馆聚餐的习俗却是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产物。餐饮消费也从特定消费者在特定场合消费转为日常化、大众化消费。上世纪80年代末,除夕之夜只有几家国营饭店营业,接待的大多是游客。而到90年代初,到饭店吃年夜饭开始成为小部分人的选择。随后,到饭店吃年夜饭成为习惯。假日经济有效拉动了节假日的餐饮消费,节假日全家人或亲朋好友到饭店聚餐逐渐成为消费时尚,餐饮行业也成为少数全年无休息日的行业之一,餐饮企业纷纷将节假日作为经营重点。
餐饮业是旅游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拉动假日消费的主要手段。以浙江杭州为例,2009年春节是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一个春节,杭州餐饮企业生意红火,餐饮门店人气旺盛,外出吃年夜饭的人数稳步增长,自助餐形式的年夜饭也逐渐被市民接受,成为传统中式饭店之外新的年夜饭选择。
据统计,杭州2009年春节节日期间餐饮总体销售较2008年同比增加5%-10%,各大餐馆年夜饭订座率超过95%,营业额普遍增加。由于浙江具有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景区餐饮成为推动节假日餐饮消费的重要因素。各餐饮名店竞相在景区开设餐厅,国际连锁品牌也在景区开设分店。
餐饮业是落实政府保障民生政策的重要抓手
服务业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即使在金融危机和经济紧缩的大环境下,社会消费多元化趋势和社会服务的巨大需求并不会改变,这就为餐饮业带来无限商机。
提升餐饮业的发展水平必然成为政府当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目前,餐饮业已从为少数高收入阶层或特殊消费群体服务成功转型为大众化餐饮。随着政府职能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转变,加强对社会餐饮业和大众餐饮市场的管理和指导成为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和重要抓手,解决餐饮业发展中的问题也提升到保民生的高度,从而为推动餐饮业充分实现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契机。
大力发展放心早餐工程。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早餐早点作为大众餐饮消费的重要方式,具有制作快捷、食用便利、质量标准、营养均衡、服务简便、价格低廉的特点,成为学生、上班族、打工者、旅游者和家庭用餐的主要消费品种。而提供安全、卫生和营养的放心早餐服务,是政府的一项社会责任,是贴近民心的工作。
商务部将用2年左右的时间,引导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初步形成包括配送中心及市场网点在内的早餐供应服务网络。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也发出倡议,餐饮企业开办早餐服务,满足群众需求。浙江省也提出要把解决早餐早点供应作为一项便民利民的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程,从网点布局、资金税收、服务等多方面积极给予扶持,使早餐早点供应做到卫生、方便、营养、美味、实惠。放心早餐工程有望形成快餐企业积极探索现代化早餐经营与发展模式,餐馆与饭店等正餐企业积极开展早餐经营,社会合作大力开拓社区早餐市场,深入社区办好早餐服务,各类超市、便利店创造条件办好早餐服务的多层次、全方位推进放心早餐工程的局面。为大众提供早餐服务,将成为餐饮业的增长点。
积极推进社区配套餐饮服务网点建设。随着社会化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社区餐饮、老年食堂等成为社区保障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强社区配套餐饮服务网点布局建设也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社区餐饮经营将与商业、文化、休闲等时代特征结合更加密切。
大力倡导健康餐饮。当前,大力提倡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环保消费、科学消费、节约型消费,促进餐饮业可持续发展,成为餐饮业的新追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更关心自身健康,科学用膳、餐桌安全是现代人关注的话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引导餐饮企业在合理安排膳食,讲究营养搭配;大力扶持放心菜等无污染、富营养的绿色食品;加大在营养餐厅、素菜素食方面的开发力度,培养高水平的营养师,推广绿色食品菜谱,将餐饮业发展成为绿色环保产业。这既是餐饮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政府推进餐饮业提升质量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餐饮业是重要的服务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对于促内需、保增长、渡过金融危机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钱学森.谈社会主义美食文明与社会主义美食文化.中国烹饪,1990(10)
旅游消费市场的特点范文6
1、人口与面积:利川市总人口83万人,城区人口12万人,城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已建面积10.77平方公里,是恩施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2、资源:利川气候独特,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烟叶、草场、水能、风能、天然气、矿产和旅游资源,素有“坝漆之乡”、“黄连之乡”、“水杉之乡”、“纯菜之乡”、“山药之乡”的美誉;
3、旅游:拥有亚洲最大的溶洞——腾龙洞;土家古堡——鱼木寨;植物活化石——水杉王;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水井古建筑群;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的《龙船调》……千姿百态的名胜古迹,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独特宜人的高山气候,与长江三峡和湖南张家界构成了国际旅游“金三角”;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增收4.3元;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名人员,社会就可新增5个就业机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本地区带来“一业兴、百业旺”的几何效应。
4、商业:利川自古就有“川鄂门户”之称,是湖北和四川(现重庆)之间陆路进出的唯一通道,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尤其是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贸易转运业务繁忙,过往商贾如云;
5、发展前景:近年来,利川的畜牧业、药业、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宜万铁路和沪蓉西高速公路贯通利川全境,其建设过程和建成后都必将对利川的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
二、对酒店消费市场的影响
酒店消费从来就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热则酒店热。从短期来看,两路建设和各种项目投资将构成利川经济生活中的主旋律,为此进出利川的流动人口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这些人的消费水平比本地人的消费水平要高出很多,他们必将并且已经构成利川酒店消费的主要对象;而受此因素的影响,酒店消费传统上的主要客源——政府接待(包括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接待也必然会有大面积的上升;从长期来看,利川的畜牧业、药业、旅游业发展看好,大量商务旅行和休闲旅游人员会接替前类人员成为今后利川酒店消费的主要对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整体趋热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本地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会发生变化,根据“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人性特点,这些人对利川酒店消费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三、目前的市场情况
1、客房:利川目前有大小近20家宾馆(不含招待所、低级旅社),其中,定位在高端消费的有长江宾馆、利川宾馆(原政府小招)、民族宾馆、地税宾馆,总客房数约160间,标准间价格(实际支付价)120元,从我们调查性消费得到的情况来看,平均入住率应在80%以上(两晚四家宾馆全部客满,除民族宾馆有一晚是因为有会议接待外,其他全部是自然客满;另据上述宾馆的服务员介绍,平时的入住情况大致也是如此),按此计算,利川每年的高端客房消费市场总量底线应该在550万元左右;从现在处于淡季仍然客满可以推断,利川的高端客房供应明显不足;另从我们考察期间分别入住的这四家利川最好的宾馆来看,硬件方面除长江宾馆外(刚开业),其他三家均已呈破旧之感,且有长期处于无人维护的状况,软件方面更是一塌糊涂,长江宾馆的总台服务员在工作场所当着客人的面公然谈恋爱、用利川本地话接待客人、对客人没有职业态度;利川宾馆总台服务员也是用本地话和客人交谈、房价控制无章可循(标间挂牌价288元,我们要求打折时给了8折,此后态度强硬再不优惠,但是我们喊了一个熟人来对总台服务员打了个招呼,价格立即降到120元,等于打了四折,一个总台服务员居然有权打四折?);民族宾馆房间根本无法住,气味怪异、卫生状况极差,看不出任何专业管理的迹象。就是这样的房间,竟然“5人以上要提前一天预定”(民族宾馆总台服务员语)。
2、餐饮:从资源来看,长江宾馆大厅能同时容纳150人就餐,有11个包房也可容纳150人就餐;地税宾馆大厅能同时容纳100人就餐,有5个包房也可容纳50人就餐;民族宾馆大厅能同时容纳200人就餐,有7个包房也可容纳80人就餐(以上合计大厅资源450位,包房22个280位);从上座率来看,连续两天中、晚餐我们在四家宾馆均未能订到包房,其上座率几乎为100%,大厅的上座率在60%以上(长江宾馆在90%左右),我们按大厅消费人均30元、包房消费人均50元计算,利川每年高端餐饮市场总量底线在800万以上;从菜品质量来看,长江宾馆的餐饮是重庆小八仙的连锁店,各方面感觉都不错,比天艺目前的菜品要略好,在利川也是做得最好的;地税宾馆的餐饮原来是利川最好的,但现在已有日薄西山之感,肯定比天艺差;民族宾馆的餐饮因去时没有空位而未能吃到,但是听人介绍应该比地税略差;利川宾馆的餐饮已经彻底垮掉,基本无人问津。
3、娱乐:利川的健康娱乐业向不发达,这与利川人的消费习惯有关。目前,长江宾馆有内设的“天地人和”娱乐会所,包括休闲中心和夜总会,目前生意不稳定,时好时差;地税宾馆设有卡拉ok演唱厅,档次略差一点,但是在利川名气很响,生意较好;专业的娱乐场所目前最好的是“天上人间”,有专业演艺表演,消费也不高,15元/人,但是营业空间严重不足,很难形成气候,估计坚持不了多久。
四、结论
1、基于前文对利川市场的分析,凭天艺目前的管理水平要在进入利川市场后迅速成为当地最好的酒店几乎不费什么力气;
2、客房:按未来的利川天艺113个房间、平均房价120元或160元(高于所有竞争对手)、平均入住率70%计算,利川天艺客房的年收入为350万-450万,这个数字对于550万元的市场消费总量(底线)来说,意味着我们必须占到60%-80%的份额,意味着目前利川市场上的四个竞争对手必须要有2-3个出局(这里的出局指的是从高端客房市场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