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本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的本质

学前教育的本质范文1

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以下简称“幼师大专”)主要培养幼儿教师。近年来,我国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拓展通识课程、加强教育专业课程、重视教育实践课程、丰富自主选修课程,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1]教育实践课程作为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课程,是实现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教育实践中的实习又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瞄准教师运用、检验、深入理解课堂所学理论,获取实践性知识、形成教师理念和角色认同、培养专业能力有重要作用。[2]我国目前教育实习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教育实习这一薄弱环节已成为师范教育有待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构建高质量的适合本土教育教学的“校本实习课程”已成为幼师大专院校解决实习环节问题的关键点。[3]

一、校本化实习课程的内涵

当前“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教育见、实习,并使之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问题。”[4]从当代教师教育发展趋向看,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支撑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正在被专业发展本位取向取代。专业发展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决定了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体系应以教育实践为统领。教育实习作为职前教育最重要的教育实践形式,是师范生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一环。

幼师的教育实习是指幼师生为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内容及特点,巩固、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初步的工作能力,找到自身职业的差距,加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解和热爱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因此,幼师大专的实习课程是指幼师大专院校为实现培养目标,锻炼和促进学生初步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而选择的与幼儿园工作内容相关的实践教育内容及其过程的总和。其外延包括幼师大专第五学年的校内实践、《幼儿园实习指导》实践教学、校外实习的内容及过程。

校本化是指学校及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及学校、地区的特点和需要。校本化实习课程是指将国内外幼师大专院校典型的实习模式、内容、方法等再加工、再创造,开发出符合本校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又能突出本校特色的实习课程。

二、校本化实习课程的实施理念

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四年制本科、三年制专科、五年制专科培养的幼儿园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应该不少于18周。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笔者认为实施校本化实习课程应秉承如下理念。

(一)建构性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不能对学习者作共同起点、共同背景通过共同过程达到共同目标的假设,学习者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接受学习的,不仅是水平不同,更为关键的是类型和角度不同,故不能设想所有人都一样,而应以各自背景作为产生新知识的增长点。“知识不是统一的结论,而是一种意义的建构。”由于每个人按各自的理解方式认识客体,因此它是个体化、情境化的产物“学习是指每个学习者从自身角度出发,建构起对某一事物的各自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辅助作用”。[5]

实习前,学生的认知结构局限于书本化的理论知识;实习时,实践内容与其原有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使得学生的认知结构丰富化和深刻化。因此,教师在确定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方法时更应倾向于让学生去发现实习中的教育教学现象,以自己的经验去建构教育现象的意义,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个人化经验,而不是局限于被动地完成统一的实习任务和应对实习环境。

(二)情境性理念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相互作用,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获得知识,学习与认知本质上是情境性的。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包括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与学习共同体。

在实习情境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可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核心成员。总之,校本化实习课程中学生与实习内容的相互作用方式、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交流方式尤为重要。

(三)“全实践”理念

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秦金亮教授探索开发了“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整合课程体系。所谓“全实践”就是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实践整合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专业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期安排的见习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程教学环节。也就是说,“全实践”就是实践要素诸方面在时间上要全程延通,在空间上要全方位拓展,在内容上要全面整合,在课程体系上要全面统整。[6]

“全实践”理念的理想追求在于使学生在步入教学一线之前就获得教育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7]学生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反思转化为内在、高度个性化、经验化的个人知识。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全实践”理念下受益的毕业生已然供不应求,其实践整合课程实施的效果非常明显。“全实践”理念为校本化实习课程提供了实证依据。

三、校本化实习课程的实习模式

(一)集中分散四位一体实习模式

所谓集中分散,即学校于第五学年第一学期统一安排集中实习,第十学期学生回到生源地按照就近原则选择幼儿园实习,两种实习模式在实习的内容、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采用共同标准。其中第九学期集中实习时间安排8周,学校在8周外的时间于校内开展相关课程实践教学。

四位一体化是指目标一体化、内容一体化、实施一体化、评价一体化。目标一体化:立足一个目标不动摇,即培养幼师生的专业能力――观察能力、作品分析能力、谈话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评价能力[8]。内容一体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内容既前后衔接,又具有一定的层次变化,实习内容为一体化目标服务。实施一体化:共建一个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幼师大专院校、幼儿园协同合作的管理组织,形成幼儿教育实践和实习的管理网络,以确保幼师学生实习课程的完成。评价一体化:教育行政部门、幼师大专院校及幼儿园按照教师专业发展共同建立具体的教育实习考核标准。学生最终的实习鉴定按照师范实习指导老师、导师、幼儿园实习指导老师、督导、班主任及同分区学生的多方意见综合评定。

(二)“双导师”制实习模式

第五学年第一学期集中实习时间安排在学期中间8周,该学期其余时间在校内开展相关课程实践教学,引入“双导师制”。由学校领导、学前教育教研组、班主任共同提出“双导师制”计划,师范教育专业部确定体现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的实习课程内容和要求。集中实习基地为附属园与合作园。

“双导师”中,第一导师为附属幼儿园及合作园的骨干幼儿教师或教育专家,时间由双方灵活安排,指导次数3次以上,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帮助实习生全面了解实习基地情况、校外8周集中实习的职业指导。第二导师为校内专业课教师,指导内容主要是(但不局限于)校内课程实践教学指导、分散实习的区域督导。学生在8周的集中实习前需了解实习基地的教师、幼儿园基本情况,实习效益可能会有所提高。

因此,无论是校外8周的集中实习还是校内的课程实践教学都有导师给予及时的职业指导,实习效果肯定很好。学生在最后1学期的分散实习中也能更快适应幼儿教师的工作。

四、校本化实习课程分区督导评价机制

学前教育的本质范文2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体。教学活动是师生问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本能特点以及他们的需求、爱好、兴趣等。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变换课堂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学了若干年英语以后,还要教师领读单词,还要由教师逐句把课文译成汉语:不少学生只会认读课文,而对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则看不懂或阅读速度很慢:很多学生可以背诵不少句型和语法规则,但在说和写英语时却错误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课前主动预习,发现问题;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维,解决问题;课下主动复习,总结和归纳,加强记忆;学习单词能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听英语要勤听、多听、会听;说英语要勤说、多说、敢说;读英语要多读、快读;写英语要多写、常写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教学中应当培养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具备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实施生本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但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一刀切,而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充分培养个性,体现人性的本能和天赋,即要紧密结合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天赋各有不同,学习方法、目的和动机也不一样。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教师应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具体帮助。课堂上,表扬学习进步的学生,同时更要关心和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尽量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进步。其次。教师还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阶段来培养。

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开发学习潜能是各学科统一的教学目的,是生本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发学习潜能主要指开发学生的智力。智力是能力的一部分。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是指适合多种活动要求、为人所共有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像等能力。开发学习潜能是发展个性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呢?

首先,培养观察力。英语学习主要靠模仿,模仿的前提是观察。在课堂上,教师是第一模仿对象,即第一观察对象。比如。在口语教学中。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发音和发音时的口型,并认真模仿教师说英语时的语音、语调、表情和动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作为榜样的作用很重要。

其次,培养注意力。注意力不仅对丰富语言知识、训练技能有意义,而且对发展个性也有意义。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往往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不清楚、不理解或枯燥乏味的内容和形式上来,他们会迅速地被其它事物所吸引,从而转移注意力。即使一项富有趣味的活动,如果进行得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到疲倦,注意力也会分散。因此。为了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兴趣是唤起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艺术性语言、戏剧化表演、富有悬念的提问等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再次,培养记忆力。记忆是人们对经验反映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识记的方法很重要,它直接影响着遗忘的过程。通过无意义识记(即死记硬背)得来的东西容易忘掉,而通过理解识记得来的东西则能保持长久。由此可见。影响识记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识记的特点来安排教学活动。比如,在教学生词和语法时,多用直观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在呈现新的语言现象时。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以旧代新,新旧对比。促进学生的对比记忆:把相关的教学内容集中呈现,如集中识词,培养学生的联想记忆。

记忆的过程就是同遗忘进行斗争的过程。因此,为了保持记忆,必须不断地进行复习与巩固。研究表明: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若在学习之后8天内不及时复习,就会遗忘40-70%的内容:倘若学生能在学习中合理地安排三次复习,即在第三天、第四天和第八天进行复习,就能保持95%以上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让学生及时复习,是帮助学生记忆的有效手段。除了每节课有复习外,课下也应有复习。在复习中提倡分散复习和尝试回忆。尝试回忆是在基本内容掌握后,尽早试背,发现难点和问题所在,以加强下一步学习的针对性。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运用语言,使其所学语言知识对其日常生活行为发生影响。因为凡是纳入个人生活之中。并对人始终具有意义的内容是不大容易遗忘的,而且通过熟练运用,最终会使其成为自己语言机制的一部分。

此外,培养思维力。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是认知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来说,思维能力已趋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仍过多地依赖直观动作思维和直观形象思维,因此教学多用直观手段,以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然而。高中生能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逻辑思维。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初中已形成对英语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启发他们思考,经过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形成新的概念。除课堂教学外,丰富的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也是增长学生创造才干不可缺少的途径。

学前教育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师;素质

1.前言

21世纪,随着我国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全而实施,对未来体育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有高素质的学生。我国要求21世纪体育教师应是“复介型”的教师。因为单纯的“技术型”、“知识型”的体育教师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将逐渐被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所取代。本文对21世纪小学体育教师应必备的素质和基本功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启迪和帮助。

2. 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2.1要有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的思想意识

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这是21世纪新教育环境下所要求教师应具有的素质,这也是21世纪教育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思想。只有具有创新思想的教师,才能真正担负起21世纪全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重任,完成素质教育的伟大使命。另外,随着新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教育的高速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方法等不断的推陈出新,小学体育教师作为最基础的第一线工作者,不仅仅是新教育理念的践行者,更多时候是新理念、新方法的缔造者。小学体育教师只有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敢于创新、突破,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才能在21世纪新的教育环境和要求下,找到更加适合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更好的促进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为更高一层的教育教学打好基础。

2.2要有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的思想品德素质是教师的精神支住,在整个教师素质中居主导地位,它支配着教师的其他各项素质。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教师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品格。因此,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敬业爱业精神。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用自身良好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楷模。无数事实证明,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

2.3 应具备科学文化素质

21世纪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渗透越来越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修养和全而的知识结构,系统地掌握各学科知识,包括工具类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生物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体育专业理论与方法知识等。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才能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2.4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21世纪的小学体育教师还必须要有教学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过程是教师重新学习的过程,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并趋向合理的过程。教师的科研主要包括两个方而:一是深入钻研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并将自已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教学,为教学服务;二是不断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新问题,分析总结经验,并将上升为新观点、新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小学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教学科研,注重这种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能适应新世纪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培B新世纪的合格小学生。

2.5应具备全面的专业基本功

小学体育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才能在课堂中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导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差,课堂中他们不喜欢老师过多的去讲解某些动作的要领。而他们的感性思维能力强,对于直观的教学特别喜欢,老师一个优美漂亮的示范动作,不仅能够给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而且能够激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小学体育教师还要具备多方而的专业基本功,也就是应具备全而的专业基本功,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对以前学过的专业技能精熟,而且还要对体育专业内容的发展变化有快速学习掌握的能力。体育教师应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去掌握这些专业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体育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小学体育教学。

3.小结

学前教育的本质范文4

论文摘要: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从“本真教育”出发,在修正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开放考核评价三方面做些探索和实践。

当前职业教育的症结在于遮蔽了对教育本体的追问,因而向本真教育回归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任何时代的教育都必须面对教育的本体价值问题,即教育究竟何以存在,何用和何去何从。

“本真教育”是倡导务实求真的教育,是对教育规律的真正认同与接纳,是摒弃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是本色的教育、生本的教育和活的教育。职业教育的本真就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立业创业的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不是附属品,并不等同于短期的岗位培训,更不能混淆于普通教育。

一、直面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在大多数职校语文课堂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课内轻课外,重智育轻德育,高耗费低效率等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每周四至五节课,同一年级不论什么专业使用同一语文教材,每学期写六篇作文、教学十六至十八篇范文(教读)、二至四次测验、二次考试。普教行什么,职教也行什么,降低标准执行而已。考试是从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出的接近百分之七十的原题,且基本无变化;平时单元测试题的透明度就更大了,基本来自于平时的练习册,这样一种考前死记就能过关的考试机制,效果和后果可想而知,教学相长变成了教学相克。直至毕业,大多数学生依然错字连篇,书面表达能力低,阅读水平差。

马克思言:“一切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大家都深刻领悟到职业教育文化课要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但传统教学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显然,职校学生个性和大脑结构本身并不适合目前以听记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实质上,我们却还没有找到适合他们思维习惯和方式的有效教学内容和途径。触及实质,因而谈起来不轻松,不触及本质又只是在表层做文章,虽然避开了改革的冒险性,但同样绞杀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二、追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表述上与普通高中总体一致,“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但在目的性上更强调“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中职语文教学目标就是促进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的形成,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为继续教育和终身发展做准备。

既然目标赫然,那么一切语文教学活动和创新都要立志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俯身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完满生活做准备”,与之不适应的教学方式没有理由不改变。一线语文教师不能囿于教学现状自怨自艾,要力所能及地寻求改变,回到“本真教育”的朴素出发点,做一个教学园地上的拓荒人。

(一)修正教学内容

1、首先教材要加入对学生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基础训练。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是不争的事实,也不能回避。提高语文素养必须从基础入手,只有通过大量反复地训练才能促进学生严格读写,否则字不能成句,言不能成文。这部分基础训练应包括:读音训练——拼写正音;写字训练——字要端正清楚,改正错别字;用词训练——实词、虚词、常用成语;句子训练——单句、复句、修改病句;修辞训练——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复、反语、引用、设问、反问等常用修辞;标点使用——常用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教材要通过作业设计、语文活动等方式反复训练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运用,只有弥补基础知识的缺失,才能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和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教师可对教科书做出适当的“裁减”,根据本地、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增删,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语文教师应自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和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母语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挥。可以选择一些对社会分析,对职业思考并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渗透职业素养的教育。如选择《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进行“职业与理想”教育;选择《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进行“责任与义务”教育;选择《人生即燃烧》,进行“人生与创造”教育; 选择《致加西亚的信》,进行“敬业与乐业”教育……选择是无止尽的,教材要因人而变,因专业而编,因社会而改。

(二)优化教学模式

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为学生的审美鉴赏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其个性化、职业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从而点燃学生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和创意写作的内驱力。

1、组织阅读交流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向同学推介喜欢的图书,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等;又如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将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或摘抄佳词妙句,或摘抄精彩片断,或写读后感,或是评点图书内容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来培养职校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和记诵名句、名篇的习惯,也达到巩固阅读效果的目的。

2、职校生不喜欢说教,动手能力较强,乐于参与活动。配合学生口语交际的实际需要,设计大量的口语训练:如介绍式说话——自我介绍、活动介绍、知识介绍;描写式说话——讲故事、诗朗诵、模拟角色;体会式说话——思想汇报、谈心劝说、自我批评;报告式说话——经验交流、动员倡议、调查研究;讨论式说话——主持发言、中心发言、争议发言;模拟应聘、演讲、辩论等训练活动。口语教学可以采用情景教学和仿真教学,仿真教学就是遵循工作流程需求,精心筹谋出仿真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职业语文能力的练习。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到旅游景点进行讲解练习;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在“4s店”的情境下进行模拟练习;商贸类专业的学生在客户商洽的气氛中进行业务交谈。仿真操练在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职业素养并体验到真实感。

3、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提高语文能力还应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联系,多方渗入。如举办才艺展示、文史常识竞赛,作家作品专题讲座;指导学生积极加入“语言艺术团”

“文学社”“记者团”等;开展朗诵、演讲比赛和辩论会;还可以策划组织主题班会和团队活动日等。课余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生活不仅培育学生文学素养,更有效提高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三)开放考核评价

评价系统在教学中的地位不亚于教学过程自己,而且有着风向标的作用。语文学科评价无法完全量化,所以不能用封锁的、单一的体例做出周全的评价,就语文学习评价而言,主要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应用性能力四方面评价。重视对阅读积累的过程评价,重视参与写作的态度、方法和情感的评价,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与实践评价,重视应用性能力的训练与测试评价。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态度,关注参与实践的表现,尽可能的给予学生最大的肯定与支持,以引起学生精神上的荣誉感、满足感和成就感,产生良好的心里体验,通过多元化评价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在考试内容上要由常识题改为能力题为主,由识记型改变为应用型,凸显能力的查核,改常规的终结性查核为过程查核。考核可分为:笔试、口试和过程性考核。对于必要的理论知识、文学作品的欣赏、应用文写作等采取笔试;口试的形式多样,如读报、演讲、介绍、汇报、模拟应聘等,不同专业其考核形式亦可不同;过程考核可以把日常课堂活动表现、作业表现、课外阅读卡、语文实践活动考核等纳入;另外,参加演讲、征文比赛,主持策划各种活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等给予加分。改变考试中注重写而不注重说的现状,提高“说”的查核比例,这种考核体制能使职业语文能力获得强化。

“本真教育”追求的是“本”和“真”,需要我们摈弃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要回到“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既要服从语文教学的共性也要探索职校语文教学的特性,最大程度地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及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体系》陆磐良.

学前教育的本质范文5

一、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内涵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具有教学方式的协调性,它以教师引导为基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根本,具有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是‘导’中有‘学’,‘学’中有‘导’,‘导’指导‘学’,‘学’检验‘导’的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导’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导’服务于‘学’,促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应用好数学。

二、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基本程序

小学导学式教学法是根据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叙述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而创设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序为:情景导入——引学新知——应用实践——课堂小结。

1.情景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事物不是以抽象概括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是以形象、生动、具体、个别的方式存在于儿童的经验中。因此,在课堂伊始,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具体化,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作为激发他们思考的食粮,来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好奇心。只有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充满热情地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时,学生的智慧、文化知识和个人经验才能被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对情境中的数学元素进行观察、思考,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问题情境作为引学新知的关键起点,其创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体现出真实性和现实性。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情景。

2.引学新知。

通过情境的导入,学生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此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和利用好时机,引导学生一环接一环的去探究新知。在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急于帮助学生找到答案,也不是急于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教师可以逐层揭示学习内容,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使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作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思考,探寻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在此过程中,教师尽力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安全气氛和自由空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和谐无拘无束的氛围里,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最大限度的被激发。

3.应用实践。

实践是巩固知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综合练习,也可以走出教室,将数学知识联系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探索体验,发展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将眼、耳、脑、口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炼的过程,起进一步强化重点的作用。通过小结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价值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树立教学新观念。

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固定的“五段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或简练为“复习、新课、作业”。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忽略小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习的规律,小学生只能作为默默地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其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而且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达不到师生互动关系的双向性,教师的“主导”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由学生主动地发现、探索、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学前教育的本质范文6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语文分层指导教学的基本程序,即激趣引入――明确各类目标――自主学习――分类指导――分层练习――激励评价。

一、激趣引入

【案例】教学《骄傲的孔雀》一课,老师先给大家讲绿孔雀帮助橄榄坝人致富的故事。让学生议一议,故事中的孔雀是一只怎样的孔雀?然后很快转入课题:“大家可知道我们今天在新课中要了解的孔雀却不是这样的,它是一只什么样的孔雀呢?”“骄傲的孔雀!”同学们脱口而出,这样就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了。

二、明确各类目标

【案例】如一年级语文下册《四个太阳》第一课时目标的制定,我们可以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安排的知识结构的特点(认读字词正确流利朗读感悟,有感情朗读),又考虑到第一课时是学生掌握课文的第一个台阶,因而,仅能安排少量的且易于把握的目标:1.认识生字词。2.正确、流利朗读。为即将要进行的难于实施的学习任务做好铺垫。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我们所定的目标,应该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根据教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等条件而定。这样一来,学生自学活动才能顺利的开展,学习效果才能更大程度得以实现。

三、自主学习

【案例】老师在指导学生看图作文。第一幅图:“小黑猫和小白猫在桥上看鱼”,第二幅图“小黑猫跳下河去捉鱼”,第三幅图老师别出心裁地只用一个“?”。孩子们看完第一、第二幅图后很想知道结果,好奇心难以控制,老师只给一个“?”,还反问一句:你们说结果会怎样呢?孩子们的思维想像就好像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

四、分类指导

【案例】如教学低段识字课,根据班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我设置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教法。首先,出示带有拼音和图片的生字词,请C层学生认读,在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求低,只要孩子有所进步或在同学的帮助下能认读生字;接下来,教师请B层学生认读不带拼音和图片的生字词,要求能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而老师的评价更多的是激励和肯定,给予学生自信;最后,请A组学生认读生字,在读准字音的同时给生字组一个新词,或用新词造句,或用自己的话说说词语的意思,在评价上老师更多的是竞争性评价。用这种方式经过长期的识字教学,孩子们中优生不骄傲,差生不自卑,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五、分层练习

【案例】:把作业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大类,每大类的作业又分层设计出A、B、C不同的要求,供学生自由选择。

六、激励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