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护理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护理计划

社区护理计划范文1

关键词:立交 T型平交口 渠化

现阶段我国所建设的高速公路都采用了全封闭的形式。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上的出入口,起着关键的作用。高速公路的一侧设置收费站,立交各条匝道也正是在收费站汇集,然后继续向前扩展,最后平面交叉于地方公路或连接线。交叉公路和立交引线的接合处大多采用T型平交的形式,这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互通式立交的通行能力,并会对互通式立交的交通安全与服务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采取措施优化T型平交口的渠化设计是关键的。

1 平面交叉的渠化设计原则

①渠化的行驶路线不应复杂化,这样的设计会导致车辆误行,影响最终的使用效果。

②交通流的合流与分流应避免在一点汇集。

③要控制导流车道的宽度,不然会产生车辆并行的现象,容易导致碰撞事故的发生。

④在驾驶到导流设施前,驾驶者应能清楚的看到导流设施,交通岛的端部还要设置标线、标志和照明等设施。

2 互通式立交T型平面交叉

2.1 加铺转角式平交口设计

交叉道路的路基与路面可采用适当半径的圆曲线连接起来,这样做的优点不仅占地少、设计方便,而且造价低,缺点是通行能力小,而且车速低。在互通T型平交口处采用此种设计是不妥当的,可适用于转弯交通量较小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处,也可以用于车速低,交通量小,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或地方路。

2.2 分道转弯式平交口设计

将车道划分开,并且导流岛也设置出来,可完成平交口的部分渠化设计(如图1),从而将单向右转与双向左、右转车流分道,并且采用大半径行驶,转弯车辆在交叉口,特别是右转弯车辆的通行能力与行驶速度均明显提高。在车速比较快,并且转弯车辆又不太多的情况下可采用此种设计,其缺点是干扰车辆直行,在互通T型平交口处采用此种设计是不合适的。

图1

2.3 扩宽路口式设计

转弯车辆一般会对其他车辆的行驶产生干扰,添加变速车道与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于交叉口连接部可解决这种影响。这种设计可以只添加左转或只添加右转车道,也可以两者都增加。此类交叉口设计的优点是车速较高、通行能力大,并且事故率低,其缺点是是占地多,而且投资较大。设计时还应注意几个问题:转角曲线半径的要求、视距的要求、扩展的车道数。

2.3.1 仅设分隔岛的互通T型平交口渠化设计

二级公路作为被交路,同时又有很大的直行交通量时,可采用将分隔岛设置在主要公路的同时,也设置在次要公路上的渠化T形交叉(如图2),为了使平交口的压力得到缓解,可以依据交通量,在引线上适当增添等待车道,另外由于这种情况下被交叉公路的转弯交通量很多,并且直行的交通量也多,在通过交叉口时可用分隔式断面来代替双车道公路,将中央分隔带加宽后设在路中心。另外需要将一条左转弯车道加宽,宽度以3.5m为宜,这样平交口就可以比较好的分流,使车辆的转弯运行与车辆沿直行方向运行都比较舒畅。

图2

2.3.2 设导流岛的渠化T形交叉

互通T型平交口处是二级公路,运行速度超过60km/h,转弯交通量达到一定程度,还有一种情况是四车道公路,渠化T形交叉应采用导流岛的形式。若是双车道公路的被交路,应设置为隐形岛形式的分隔岛。同时还应根据左右转弯交通量,对导流岛作合适的处理。另一方面设置在主要公路上的分隔岛应采取实体岛的形式。

通过对中央分隔带宽度的调整,可以实现此类平交口的渠化设计。现阶段,四车道公路的中央分隔带一般情况下宽度不大,有的被交路是没有中央分隔带的,这种情况下可在交叉范围内增设。如宽度不够可在平交口前后一定范围内加宽,加宽要求一般为一条左转车道,宽度以3.5m为宜,其渐变率以1:25为宜。而对于左转车道的长度,应参照交通量的具体情况,一般情况下长度设计为40-50m。

3 渠化设计中几个细节处理问题

3.1 分(汇)流附近匝道的超高及其过渡

主线和匝道之间、匝道和匝道的分(汇)流段之间,在超高过渡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主线和匝道的路面相接,还存在变化的路幅宽度,若超高过渡与主线贴的太紧,整个路面都用相同的横坡就不合适了,可根据实际的情况区别对待,比如超高横坡值、平曲线的方向等。

①在主线是直线,或主线和匝道是平曲线且为同向时,那就应分(汇)流鼻为界限,前面的变速车道往往与主线的横坡一样,后面的应根据匝道超高过渡所需的渐变率来完成。

②匝道在主线的曲线外面的时候,分(汇)流鼻的前面设置拱顶线是很有必要的(变速车道和主线的路面不在同一横坡上,而是存在折点,各个折点连在一起形成脊线)。主线超高如低于3%时,主线路面横坡坡率可适当扩延至变速车道上,变速车道与主线保持相同的横坡,一直扩宽到1个车道宽度(设为P点)为止,P点以后可改变横坡,采用向外倾斜2%的横坡一直到分(汇)流鼻,接着使用匝道超高过渡所需的渐变率达到合适的超高。主线超高如超过3%时,在分(汇)流鼻处,在外侧的变速车道采用向外倾斜1%的横坡,然后使用合适的超高渐变率完成。有一点需要注意,入口与出口处两相邻横坡的差值要控制在6%以内。

匝道的拉坡起点的合理选择对分(汇)流附近超高与路面高程的连接至关重要,在进行立交拉坡设计时,将匝道拉坡范围和匝道的线位长度视为等同,还有主线和匝道是反向曲线时从P点起始或者从P点终了视为匝道拉坡范围,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妥当的。前者的排水与路容会出现问题,因为造成了分(汇)流端部的剪刀差;后者会产生路容差与路面顶扭曲多变的问题,因为其高程设计较难,纵坡与拱顶线位置的控制困难,超高的平缓过渡较难完成。笔者认为较好的做法是:以车流分(汇)流端部的开始或者以车流分(汇)流端部的结束来确定拉坡的范围,随着主线的纵坡的变化,分(汇)流端部前面的变速车道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主线是曲线并且主线有超高的时候,主线外侧匝道应首先采用外向横坡,接着逐渐过渡直到匝道超高。

3.2 分流鼻处匝道左路缘的偏置加宽

在分流处,比如主线与匝道、匝道与匝道,设计适当的偏置加宽与分流鼻的两边行车道边缘是有必要的,并且主线与匝道交叉的路缘采用圆弧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为误行车辆准备出返回的余地。

4 结语

现阶段,相对于一、二级公路上的平交口设计,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附属平交口的渠化设计不够完善,差距不小,高速公路的设计人员往往只关注主体部分的设计,不重视附属平交口的渠化设计,可是平交口的设计问题也会影响互通式立交交通能力。因此,为了使得高速公路立交总体设计合理,交通能力的完全发挥,设计人员应对立交的T型平交口渠化设计充分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许第慧.分道转弯式的变形T形渠化平交在老路改建工程中的应用[J].中外公路,2008,3.

[2]李聪.浅谈道路平交口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3.

[3]李景,李洋.高速公路互通连接线T形平交口渠化设计[J].公路与汽运,2010,1.

社区护理计划范文2

关键词:高速公路;丘陵地区;绿化工程;养护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国高速公路事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去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高达5万公里,居于世界第二位,在高速公路施工质量上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许多施工技术、施工方法和施工材料发生了创新。受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我国许多道路施工技术发生了革新,各种绿化技术的应用为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北方丘陵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因为气候条件恶劣、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绿化问题十分严重,甚至影响了绿化景观。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因此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地区的绿化工程养护和设计进行分析。

1、高速公路绿化设计

在高速公路设计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体现出因地制宜、因路制宜、经济适用和景观协调的公路景观设计原则,而且要从全局出发、总体布局,从科学的角度做好绿化设计工作,为高速公路绿化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1 气候因素

在高速公路绿化设计中,我们要对公路经过地区的气候、降水量、湿度和日照等情况给予分析,这些因素作为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环节,同时还应当注意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根据这些调查结果有针对的选择树苗种类和种苗的大小,从而达到高质、科学种植的目的。

1.2 调查高速公路地区的植物生长情况

做好高速公路所在地区的乡土植物生长情况调查是保证植物种类选择的关键,是提高植物成活率的重要途径。在调查工作中,主要是针对乡土植物的生长特征、生活习惯和功能作分析,在设计的时候应当优先选择乡土植物,这主要是因为乡土植物资源多、适应性强和造价低,不但能减少高速公路建设投入,而且能提高树木成活率,提高绿化效果。

1.3 设置合理防眩带

防眩带是一种设置在高速公路中央的树木丛,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高速公路车辆行驶中出现眩目的感觉。一般来说,在目前的高速公路建设中为了使其能够得到预计效果,通常都采用了大规格的苗木,但是在其他地方的设计中应当尽可能的少选用大规则苗木,以免影响到美化效果。在设计工作中,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不同,因此在设计中不能盲目的参照其他高随公路绿化设计方案进行,如此则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成本浪费,甚至造成绿化效果不佳的现象。同时,在设计工作中不宜采用过大的苗木,这是因为大苗木本身的移植难度大、造价高,风险大,而且成活率低的特点。

2、北方丘陵地区高速公路绿化实施

因为高速公路绿化施工在各个地区基本上相同,在这里进行绿化需要从工程造价和管理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整个绿化工作能够达到预计工作标准。在目前绿化施工中,通常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1 施工季节选择

高速公路绿化工程的施工季节选择是否正确,对苗木的生长、保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般在工作中我们都需要非常重视这环节的选择。在目前的高速公路工程中,由于施工速度快、工期短的影响,所以在施工中应当结合整个工程施工模式进行,选择出合理、科学的绿化施工季节。

2.2 土壤管理

在高速公路土壤管理工作中,表土一般都为营养丰富的土壤层,这是自然界自我形成或者农田耕作的土壤层,但是由于高速公路在施工中,土层的利用并不是表面土壤,因此在施工阶段必须要对表面土壤加以保护,充分利用表面土壤,从而为绿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基础。

3、北方丘陵地区高速公路绿化工程养护

随着通车时间的增长和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加北方丘陵地区高速公路的绿化或因气候条件恶劣及后期管养手段不适等原因不同程度出现苗木干瘦、虫害严重甚至死苗现象影响了整个道路景观。俗话说“三分栽七分养”文章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及养护经验提出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3.1 保持水分最关键

北方丘陵地区大都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风沙大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降水季节变化显著年份分布不均。雨季多集中在79月份秋冬季风多干燥雨雪较少。因此争取各种措施保持水分是关键。

3.1.1 科学浇水

要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及时进行人工浇水一般在每年2月底3月初春融期间浇一次返青水在11~12月初封冻前要浇一次封冻水。期间要根据雨量情况及时浇水特别是春秋季风干气燥更要保证每隔20d左右浇一遍水。浇水时一定要浇足浇透以利于苗木的生长和发育天气特别干燥时不但要根部浇水而且要直接喷洒苗木防止苗木因水分大量散失而干枯。

3.1.2 采取措施保证水分及时对树穴进行松土和除草不但能防止杂草争水夺肥而且可以切断土壤的毛细微管作用从而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3.1.3 采取措施保证水分及时对树穴进行松土和除草, 不但能防止草争水夺肥, 而且可以切断土壤的毛细微管作用, 从而减少水分的蒸发, 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3.2 适当施肥不可少

树木在生长发育中, 需从土壤中汲取大量养分, 而北方丘陵区土壤大多较贫瘠, 不能满足生长需要。因此根据树木生长的不同阶段, 适时、适量、有针对性的追肥, 有利于树木茁壮成长。

3.3 科学修剪很重要

树木长大郁闭后, 为促其生长和定型, 需对其进行修剪抚育。修剪时应将树木的枯枝、病枝、畸形枝、过密枝及时剪除, 同时为保证行车安全, 对侵入公路建筑界限, 遮盖交通标志, 影响视距的枝条更要及时剪除。俗话说 /冬剪强, 夏剪弱0, 修剪一般应在秋季落叶后或春季发芽前进行。树枝修剪应循序渐进, 不可急于求成, 对于新植的幼树, 三年之间可不修剪或尽量少修剪, 而处在衰老期的树木, 应在冬季强剪, 促其大量生长新枝, 以更新复壮。

4、结语

科学做好高速公路绿化苗木的养护管理, 不仅能够美化路容, 维护路基边坡稳定, 保护环境, 还能减轻驾乘人员疲劳, 减少行车事故, 保证行车安全, 降低养护费用, 为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卢振启,梁军伟,刘梅巧. 高速公路绿化工程施工管理[J]. 河北林果研究. 2000(S1)

社区护理计划范文3

【关键词】 个体化护理;早期干预;社区;糖尿病

本研究在社区对2型糖尿病采取个体化护理联合早期干预,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1年2月选择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糖尿病患者126例,入选的患者均符合WHO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2例,女54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7.24±10.20)岁;病程3~17年,平均病程(6.85±2.41)年;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学31例,初中及高中65例;中专及以上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则在上述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护理联合早期干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1)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对两组患者与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水平采用自行设计“社区老年糖尿病保健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1]。(2)血糖控制情况:测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水平[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间差异用P值(P=0.05)表示。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两组患者干预前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而干预后观察组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例(%)]

注:采用x2检验,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 P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由表2可知两组患者干预前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干预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血糖控制情况

注:采用t检验,与本组干预前比较,c P

3 讨论

本研究于2010年2月~2011年2月对某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制订的个体化早期护理及早期预防措施,将个性化护理、早期预防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和干预,并与给予常规健康教育的对照组进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血糖控制效果等比较。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王萍,陈倩,梁仁瑞.个体化运动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9):13-15.

社区护理计划范文4

摘 要:志愿服务对于倡导积极的社会风气、增加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志愿者中的主体,志愿服务拓宽了青年参与社会进步的渠道,为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提供了一个有利平台。但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机制化建设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要想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走出困境,必须构建一个常态化长效机制,确保其继续为社会发展、公民道德的提升做出贡献。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服务 常态化机制

课 题:河南中医学院2014年度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项目编号:2014JPXM10)成果,主持人:陈思,课题组成员:魏珊珊、甄俊峰、王凌潇。

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人们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当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但从中国志愿服务现状来看,社会对志愿服务精神缺乏深刻理解与认知,同时社会也影响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建设;志愿者缺乏自愿性、自主性和广泛性,其培训制度并未实现系统化,培训机制不够健全,缺乏规范化与持久性。这些因素都成为制约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障碍。因此,努力探索出一套有组织、有层次、有效用的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对于高校志愿服务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笔者以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邻校学生为辅助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1120份,有效问卷954份,有效率为85.18%。通过问卷走访,笔者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进行了解,进而提出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整体认知不足,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首先,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有限。调查显示,71.2%的大学生只是基本了解志愿服务的含义,只有约一成的大学生非常清楚,而近两成的大学生处于完全不知道的状态。这一数据表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整体认知不足,接触相关的内容不够。

其次, 61.5%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态度是“感觉一般,有时间就参加”,85.1%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次数是“不经常参加,每年大概1~2次”,只有一成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少参加这类活动。

调查中,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总人数为509人,占调查人数的53.35%,其中有14.60%的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次数不少于3次,85.40%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次数为1~2次,足见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2.志愿服务内容创新力度不强,了解途径单一

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已成为社会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有些高校缺乏对志愿服务的功能定位,对志愿服务、志愿活动、志愿者等了解甚少,仅仅依靠学校的相关志愿服务机构和社团,导致志愿服务途径单一,且内容一成不变,创新力度不强。

在调查中,近七成的大学生表示了解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依靠“大学生社团”或“学校组织”,只有一成的大学生借助新媒体来了解并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在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中,69.5%的受访者表示参与的活动大都是义务支教、敬老院敬老、无偿献血等传统的志愿服务,只有近两成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或者接触过西部志愿服务、医疗科普等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由调查可看出,志愿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缺少吸引力。

学生们对志愿服务的了解情况,也因性别、地域、年龄等存在差异。调查中,基本了解志愿服务涵义的总人数为785,占82.3%;男生中这一比例为78.9%,女生为83.7%;城市生源这一比例为83.5%,乡镇生源为82.8%,农村生源为81.9%;大一学生中这一比例为78.9%,大二为85.3%。由此可见,亟须增强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拓宽并创新志愿服务的领域及内容。

3.缺乏志愿服务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

(1)志愿服务培训制度不完善,活动效果不明显。在总体规划方面,某些高校缺乏对志愿活动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思考不全面,方法不恰当,实施起来与活动的预期效果相差甚远。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培训活动,有40.1%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36.1%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有人进行培训”,而12.2%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志愿服务还要进行培训”。志愿活动需要的不仅是满腔热情,更需要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

(2)缺少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积极性不高。有31.5%的大学生表示“社会缺乏配套的奖励机制”是其不愿参与或没有兴趣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22.9%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志愿服务能够获得相应的荣誉”是其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缺乏规范化的注册登记制度、奖励惩处制度、考评体系和全国认可的志愿服务认证、全国联网的志愿服务档案。没有这些基础性的保障制度,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是不积极、不乐意的。

4.志愿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安全机制有待提高

当前,缺乏资金和权益保障成为了志愿服务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很多学校因资金或者安全问题取消了部分意义重大的活动,有时一些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需要自掏腰包奉献爱心,久而久之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志愿活动也很难维持下去。此次调查显示,88%的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不够顺利是机制不健全所致,22.2%的学生认为经费不足是限制志愿服务活动的一大因素。而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01年就颁布了《志愿者活动法》,是全球第二个颁布《志愿者活动法》的地区。

二、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

1.优化招募,完善培训机制

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很多大学生仅仅是凭借一腔热情和好奇心参与其中的,这就使得有些志愿服务效率低下,不被大多数人看好。在招募志愿者时,应优化招募工作,建立健全招募机制,充分考虑其是否适合此志愿活动。对乐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进行面试,在面试时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的面试阵容,采用问答式、模拟情景、设置突景等方式,对志愿者自身素质、应变能力、处事方式等进行考核,择优录取,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水平,使志愿服务水平得到有效保障。

与此同时,培训机制是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的前提。志愿者机构应进一步完善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深入开展专业化培训,培养志愿服务专业人才;广泛开展通用培训,找专业人士编写培训教材;加强志愿者培训机构建设,使得志愿者培训长期、可持续发展。这样也让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的同时学到更多的技能,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2.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与约束机制还不够完善。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后盾,学校应制定强有力的奖励机制,使优秀志愿者得到表彰,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特色专业的志愿服务中去。学校方面还可将志愿服务与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学分认证等相结合,以发挥更大的激励作用。

在志愿活动宣传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广泛传播志愿文化,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校志愿服务机构,了解志愿服务相关活动。还可加大力度推广志愿者形象标识,提升志愿者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提升其品牌效应。

此外,学校应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机制,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使得大学生不单单凭借一腔热情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更多的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广阔平台。能否从这个广阔平台得到给养,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否长期有效进行的关键。一是要在加强专业培训的同时,注重资金的保障问题,强化大学生服务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和权益保障。二是形成志愿活动长效机制,探索学校志愿服务与社会志愿服务的有效衔接机制,学校可建立大学期间学生个人志愿服务时间累计制度,将每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志愿服务活动及时记录在案,毕业后,通过与社会协调,在大学生毕业就业、报考更高学府、报考公务员等时,将其志愿服务有效时长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因素。三是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保障志愿者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志愿服务平台。这些社会保障机制可以极大地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志愿服务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为了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实现常态化,以更加成熟、更加卓越的姿态展现在大家面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谭建光,周宏峰.中国青年志愿者:从青年到农民——改革开放 30年志愿服务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1).

[2]王鑫,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构建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3(1).

社区护理计划范文5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在各地已蓬勃发展,但由于我国社区护理保健工作的发展起步较晚,从理论到实践上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通过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理论学习,结合自身从事十余年的护理工作和近几年的社区护理实践的对比,深刻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区护士,应熟悉和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和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这对提高社区护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促进社区护理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社区护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1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社区护理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以健康为中心,向个人、家庭以及人群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宣传指导为一体的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服务。

    1.2社区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预防、保护和促进三方面的内容。

    ①预防是指防止疾病和伤害的发生,具体体现在社区门诊及家庭病床等护理服务和参与周期性体检、消毒、防疫、预防接种等保健活动上;

    ②保护是指保护居民免受环境中有害物质的侵袭。具体体现在担负社区签订服务合同、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禁止公共场所吸烟、检查饮水和食品卫生、限制社区居室装潢环境污染等卫生管理工作;

    ③安排一些活动促进社区居民健康,具体体现在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一些全面健身的有益活动以及宣传计划生育和一些卫生保健常识上。

    1.3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即为社区范围内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和每一个公共卫生场所。

    1.4社区护理:作的必要性一是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健康老龄化观念的提出,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二是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社区护理的需求量增加;三是实施计划生育国策,家庭结构扩大化,一对夫妇应照顾4位老人,这就需要“简、便、廉”的社区护理服务;四是目前医疗费用高居不下,居民难以承受,加之看病难、住院难的现象还客观存在,这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就显得越来越迫切。

    2.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2.1社区护理主体方面的特殊性

    ①以健康为中心,要求社区护理机构具有“多功能”社区护理的主要职责是视人群为整体,使用健康促进、健康维护、健康教育的方法,直接对社区内个体、家庭和群体提供协调、连续的护理,使居民达到健康。社区护理是以维持和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医院临床护理多以恢复人的健康为主,而社区护理不是单纯治疗护理患者,而是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并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承担所辖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②以群体为主,要求社区护理人员成为“全科护士”社区护理的基本职责是视人群为整体,而不单是个人和家庭。因此,社区护理工作就要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然后解决这一群体中主要的健康问题,即使社区护士照料个人与家庭,也是帮助整个人群解决健康中的一项工作。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从一个患者扩展到照顾整个人群。因此,这就对社区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业务素质要求。一个合格的社区护士应当能充当照顾、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教育、咨询、组织、管理、协调、合作、观察、研究等多种角色。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条件下,社区护士充当角色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则取决于她的知识、技巧和灵活运用情况。

    ③以“独立”为主,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具有自主性医院护士经常是在医嘱下进行工作的,而社区护士则因社区护理工作的管理层次少,工作范围广,经常处于独当一面、单独执行任务的状况。许多工作从准备到操作,从实施到结束,都靠自己去把握。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④“以合作为主”,要求社区护理人员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医院护士接触的除患者外,主要是院内医务人员,但社区护士除医务人员之间要配合外,社区护士还要与当地行政、福利、教育、企事业以及社区居民等很多人员联系。只有尊重别人的意见,主动与有关部门和人员合作,才能做好礼区护理工作。

    2.2社区护理客体方面的特殊性

    ①预防保健,扩大了社区护理服务的内涵由于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为方向,而进行长效式的护理活动。因此,神区护理不仅是医疗护理,而是将医疗护理、预防、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从而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卫生护理服务。

    ②区别一般,社区服务对象应突出重点由于世界性的人口存在老年化问题,加之老年人身体功能衰退,患病几率较大,一旦患病都是比较严重;儿童特别幼儿几乎没有自我保健意识,易受到伤害和疾病侵袭;残疾人由于行为不便,历来是受到整个社会的关爱;社区少数低保贫困人口,生活困难,其卫生健康问题理应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对此,曾经提出社区护理工作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社区内弱势群体(老弱残障)列为优先的服务对象”。由于妇女健康直接影响到孩子健康,慢性病患者、心理疾病患者等重点关护患者,他们除了接受医院的治疗外,还需要社区护理的安慰和帮助服务。

社区护理计划范文6

所谓管理就是创造并保持一种环境,使组织中的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潜能,为实现组织的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过程。社区护理管理就是运用管理的原则,研究社区护理工作中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达到控制社区护理系统、激发社区护士潜能及优化社区护理效应三方面的统一,从而确保社区护理质量的过程。社区护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的活动,充分运用社区卫生资源,以发挥最大效率、取得最大效益,实现社区护理服务的目标[1]。

1社区护士的基本条件和职责

卫生部印发的《社区护理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规模、服务范围和工作量设总护士长或护士长,负责中心内部和社区的护理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护士长(或组长)负责护理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护士数量应根据开展业务的工作量合理配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部除负责中心的临床护理工作外,也负责对下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工作的监督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监督应由其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省市护理学会也应将社区护理纳入学会的其中专业组,定期进行学术探讨和研究活动[2]。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现状

传统的护理质量控制以终末质量评价与反馈为主,通过信息反馈间接控制下一个护理环节,不利于很好地预防护理缺陷。与医院护理相比,社区护理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①服务对象:为固定的社区内人群(健康人或慢性病患者);②服务场地:家庭、社区生活或工作场所等;③服务内容:除了门诊常见疾病治疗护理外,主要为健康人群服务和慢性病监控管理,并有大量数据分析和统计工作;④服务方式:主动上门的方式,与被服务对象建立起朋友或家庭成员似的关系;⑤服务性质:社区卫生服务以公益性为主导。为此,社区护理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门诊护理服务主要在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内给患者测血压、测体温及其他生命体征、输液、注射、吸氧、雾化吸入、导尿、灌肠等。②咨询服务责任护士公开电话咨询、热线咨询及中心网络咨询、义诊咨询、电话回访咨询等。③下社区服务事先告知,定时定点到社区开展义诊、咨询、健康调查、健康监测、健康教育等。④上门服务家庭病床服务、慢性病上门访视、出诊服务、临终关怀、居家护理、高寿老人及孤寡老人和特困人群慰问帮助、上门健康调查与健康指导等。社区责任护士的工作以责任医护团队的形式,并以促进健康为目标,有计划地为居民提供健康护理服务[3]。⑤护士数量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社区医护比为1:2或1:4,我国医护比为1:0.5,存在严重缺编情况。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对策

3.1制定社区护理管理的管理制度

3.1.1确立社区护理管理标准应确定社区护理控制对象、选择控制的关键点,并注意将计划的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具体操作的控制标准。控制对象应选择那些对实现社区护理组织目标成果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社区护理控制关键点的选择应考虑影响整个工作运行过程的重要操作事项,能在重大损失出现之前显示出差异的事项,选择若干能反映组织主要绩效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均衡的控制点,以便社区护理管理者对组织总体状况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社区护理控制的关键点包括社区制度、社区护士、社区重点服务对象、器材设备和药品、社区部门及社区时间等[4]。

3.1.2衡量社区护理管理工作绩效通过适宜的衡量方式、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对实际工作的情况进行衡量。

3.1.3评价社区护理管理偏差并纠正偏差判断偏差对组织活动效率的威胁程度,根据判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在此过程也要对标准进行再次判定,若标准不够合理,则修订标准,反之则应注重解决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2建立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护理质量是在护理服务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要使社区护理服务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必须建立完善的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规定每一个社区护理人员在质量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护理管理活动,保证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包含以下内容:①包括护理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质量职能、质量职责以及机构之间的纵向、横向关系,质量工作网络与质量信息传递与反馈。②包括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过程。如活动的目的、范围、做法、时间、进度、执行人员、控制方法和记录,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每一过程都有输入和输出(结果),护理质量管理是通过对各项护理活动的过程的管理来实现的。③包括人员和物资。这是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硬件,是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实现质量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3.3加强对社区护士培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社区护士的角度了解其对业务培训的需求,并深入社区调研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服务项目的需求,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常见的社区护理与社区护士对相关社区护理技能培训的要求进行由高到低排序:慢性病用药知识、社区急救、康复护理、居家护理知识、与患者有效沟通技巧、临终关怀等[5]。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开展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个性化的方式,为社区护士创造足够的培训机会,并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尽早尽快适应社区护士角色的转变。

3.4提升护士长管理能力社区护理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社区护士的知识需求,结合社区护理的工作特点,定期监督、指导[6]。护理部坚持每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月查相结合,每月定期召开质量控制通报会,对发现的问题或特殊病例,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学习,修改工作流程,制订解决方案,坚持质量持续改进。进一步完善社区护士培养机制,合理利用社区护理人才,明确社区护士分工,各尽其长。

4结论

总之,通过社区护理管理可以提高社区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社区的个体、家庭以及整个社区提供优质服务,维护和促进社区人群的健康。社区护理管理涉及的学科多、内容广、范围大,它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和科研教学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孙伟,钟宁,郑家萍,蒋中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门诊服务的设立及实践[J].上海护理,2013,0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