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盈利能力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盈利能力含义

盈利能力含义范文1

关键词:旅游翻译;呼唤性;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策略

1功能翻译理论综述

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其核心在于3个方面:翻译的实质、翻译过程的参与者以及翻译功能理论的原则。其代表人物有赖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诺德等。1971年,赖斯在她的著作《翻译的批评性和限制》一书中,首先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在认同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论的同时,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形式,也就是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译文,从而建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1984年,曼塔利将功能翻译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她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她的“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这一概念。传统的“翻译”只涉及原文的使用,她则把“翻译行为”看作是一种“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从而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与“翻译行为”(translation action)两个概念。德国功能学派的最后一位主导人物诺德则对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释。并针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翻译的“功能+忠诚”(functionality+loyalty)原则。总之,文本类型和翻译类型学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依据。功能翻译理论跳出了对原语文本一一对应转换的樊篱,将“翻译放到了一个综合原文作者、译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多重关系的动态的行为范畴,从文本的交际功能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2旅游翻译的特点

2.1行文用词华美

汉语旅游材料讲究四言八句,言辞华美。显得“文采浓郁”,辞藻的渲染加上汉语言常采用的对偶平行结构和连珠四字句,使得文字力求达到音形意皆美、诗意盎然的境效,给人以美感。

2.2文化上强调“意与境混”

汉民族的写作美学一贯追求那种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高度和谐、融为一体的浑然之美,因而人们常常将景物的内在意蕴依附于其外在的表象之上,使具体的景象获得抽象的人格与情感,做到情与景相融、虚与实相生、意与境相谐,在描绘外界自然美的同时无时不在传递一种内在和朦胧之美。其语言表达常常人文色彩浓郁,物我一体,一景一物,皆有灵性,主观色彩极浓。

总之,汉语旅游材料讲究四言八句,言辞华美,文采浓郁,大多依靠华丽辞藻的渲染而不是物象的明晰展示。其语言表达常常伴有大量的对偶平行结构和连珠四字句,以求行为工整,声律对仗,文意对比,达到意境美、色彩美、音韵美和情感美,以及诗情画意、情意盎然的效果。这极大地迎合了汉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汉语旅游文体特征和表达风格上的差异,在翻译的理解与表达过程中,如何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是旅游翻译能否实现其“呼唤”功能,有效达到交际目的的关键所在。

3汉语旅游材料的翻译策略

汉语旅游材料文本的多样性决定了翻译策略的多重性,常用的翻译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3.1省 译

一些旅游资料中会存在无多大实用价值的表达,若全盘直译出,会破坏译文美感,致使臃肿堆砌。为保证译文流畅,必须对原文进行删改,以有效吸引读者。

例如:她(黄河)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忽而惊涛裂岸,势不可挡,使群山动容;忽而安如处子,风平浪静,波光粼粼。

It tears and boils along turbulently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at some place, flows on quietly with a sedate appearance and glistening ripples.

3.2增 译

增译就是对原文中一些带有源语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的重要信息,在译文中,采用适当阐释或加注释的形式来明确原义,避免译语读者的误解或不解。

例如:(桃花源)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大毁于元。时兴时衰于明清,萧条于民国,渐复于解放后,大规模修复开发于1990。——《桃花源》画册

Taohuayuan(the peach flower source)was first built in the Jin Dynasty(256~439A.D), began to take shape in the Tang Dynasty(618~709), flourished in the Song Dynasty(960~1297), and went to ruin in the Yuan Dynasty(1279~1368).With ups and downs through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1368~1911), it was almost abandoned in the tim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Its restoration was made from the year 1949 and a large-scale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began in 1990.(贾文波,2003)

3.3拆 译

由于汉语不可能在句型结构上与英语完全对应,翻译时必须从结构上对原文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

Carrying distant mountains in the mouth and swallowing the Yangtze River, the vast and mighty Dongting Lake stretches endlessly. It turns brilliant in the morning and gloomy at dusk. The scenery abounds in changes.

3.4改 写

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汉语讲究声韵和谐,整齐对偶,表现为大量使用四字结构和华丽辞藻。在描写景物时,喜欢用大量形容词,讲究诗情画意。因此,对景物描写中过多的言辞渲染,有可能被英语读者认为是极度夸张。英译时,不应将原文内容以及大段的华丽辞藻和平行结构逐一直译,而应根据英语景物描写的规范加以调整。

例如:西湖在杭州市区的中部,面积约6.03平方公里。沿湖四周,花木繁茂;群山之中,溪泉竞流;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湖光山色,千古风情,令多少人流连忘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真是恰如其分。[2]

Situated to the west of Hangzhou, the West Lake area covers 6.03 square kilometers. The causeways. bridges, pavilions, springs, trees and flowers in and around the West Lake make it a paradise on earth, where one can’t tear himself away.

3.5篇章整合

一些旅游资料中会出现许多中国特有的表达方式以及汉语独特的语言结构,如果按字面翻译成英语,必然使不熟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难以理解。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预期的译文功能,达到吸引游客的宣传效果,可酌情对那些一时无法翻译或者勉强译出却让人不知所云的段落进行重新组织,甚至可根据译人处理同类语篇的习惯加以改写。

例如:“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位于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嘴尖上,塔高468米,三面环水,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塔。”[3]

这是一个由散句组成,典型的汉语句子,句中短句一个接着一个。英语讲究句子结构的完整与严密。如果按常规直译,造成的结果或是不合英语语法,或拖沓冗长。因此,我们可采用改译法化零为整,将其缩合成符合英语习惯表达的译文:

Situated on the Huangpu River and at the point of Lujiazui in Pudong. The Oriental Pearl Radio and Television Tower is surrounded by waters on three sides and faces a row of buildings of variegated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styles in the Bund across the river. This 468-meter-tall tower ranks first in Asia an d third in the world in height.

综上所述,旅游翻译是架在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与外国游客之间的一座桥梁,它有助于向西方国家传播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为有效达到旅游材料的翻译目的,译者应以翻译功能理论为依据,从传播中国文化与实现语篇的预期功能出发,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同时把握好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酌情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使原文的意图及内容能准确得体的再现给译文读者,进而获得他们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26~127

2 张建平、陈二春.论旅游文本的语篇功能与英译[J].商场现代化,2007(493):207~208

盈利能力含义范文2

关键词:英汉习语;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方法

一、功能对等理论

20世纪60年代,尤金・A・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奈达在此书中把翻译定义为:“所谓翻译,是指从主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从中可以看出三个要点。首先是“最自然”,指译文符合目的语表达规范,通顺流畅。再者为“最切近”,指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最后是“对等”,指功能对等,这是翻译的核心与目的。

二、英汉习语的翻译要求

根据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这就要求译者能很好把握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不仅要从词汇、句法角度分析,而且要从篇章、文体方面深入研究二者之间存在的实质关系。如何实现源语到目的语的忠实且顺畅的转换是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首先,要理解习语的起源和目标语,例如,“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指拿破仑在1815年兵败滑铁卢,意味着被彻底击溃。再者,考虑感彩,例如,特洛伊战争中希腊人使用“木马计”这与汉语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华文化这所以能长葆青春,万灵药就是翻译(季羡林,1997:2)”。通过翻译,中西文化不断的交融和发展。根据柰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本文简要对常用的直译、意译、增译法进行简要的说明。

(一)直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有许多相同意的词,即形式和含义是完全对等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译文能保持源语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喻体,语言风格,地方色彩,我们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如,病榻(a bed of sickness ) 说话算数的人(a man of one’s word )。英语中则有In English” neck and neck”(并驾齐驱)“a tooth for a tooth”(以牙还牙)。

(二)意译法

有些习语的比喻意象不能让读者能很好地理解,这时就需要用到意译。与直译不同,意译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求字词的逐一对应。比如, “无孔不入”,如果将其译为“get into every hole”,这就不免让读者产生困惑。若是直译不能传达英语习语所表达的思想,汉语中也没有现成的同义词可以借用,就需要考虑意译。结合上下文,按照这一习语所表达的真实意义,我们将其灵活翻译为“to take advantage of every weakness.”再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由于英语中并没有相对应的吕洞宾形象,根据原文内容和喻义,可将其译为“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person.”

(三)增译法

增译,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直译的基础上增解释性的词,使译文尽量保留原文特征,再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例如:cry wolf-- to give false alarms; to warn of danger where there is none.(虚发警报;慌报险情;危言耸听。)其来自《伊索寓言》:《牧童和狼》相当于汉语中的“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再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译为:The wit of three cobblers combined surpassed that of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译文增加了" the master mind ",使英文读者能更好地理解。

四、结论

功能对等理论已被提出多年。虽然近年来出现了新的翻译流派和翻译理论,但是,功能对等理论仍然对翻译有着巨大影响,特别是在英汉习语的翻译方面。鉴于习语的特征,译者可以此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方法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 Taber. C.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E.J Leiden, Brill, 1969, P12.

[2]Nida,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Publishing House,1993.

盈利能力含义范文3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 电影字幕 字幕翻译 语境与文化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32

字幕翻译,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的翻译形式,已经成为翻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翻译实践、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等方面来看,我们对电影字幕的翻译进行深层次的探讨都显得尤为重要。字幕翻译者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推动着电影制作者和观众双方的交流。一方面,字幕翻译者要理解原文的意图和相关信息,以便达到心理和认知上的共识。另一方面,字幕翻译者还要考虑到译语观众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在这个传达过程中,字幕翻译者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对语境的认知能力,帮助译语观众通过看字幕以最小的努力最大程度上理解电影的内容。字幕翻译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对语境的认知能力、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字幕译本的质量。美国的语言学家和理论学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西方众多翻译理论学中备受推崇的理论之一,是建立在对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是衡量译本水平、指导翻译实践的标准。本文试图利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电影Legally Blonde I字幕汉译的不同版本中具有代表性的译例进行分析,指出其在语境 、文化等值等方面翻译处理上的可取之处及欠缺的地方,并提出更好的翻译,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关注电影字幕翻译,推动跨文化交流的进程。

到目前为止,Legally Blonde I还未发行过任何官方的中文字幕,从网上搜索到的资源所配的中文字幕大都是网友们自发制作的,且版本数量(2版)有限,翻译质量更是无法令人满意。鉴于这种情况,本人决定将网上现有翻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给出更考究的译法,努力找出更好的译文,让译语观众得到更清晰的信息。

一、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又称“上下文意义”,指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特定的语言环境是给词的概念意义以某种调节,从而赋予它以某种联立或关联涵义。(方梦之,2004:228)

E-C Translation:

The distinction(between the neat people and the sloppy people) is, as always, moral.

原译文:他们的区别总是表现在德行上。

改译文:他们之间的区别总是表现在精神面貌上。

原译文取其常用意义,但moral 一词是多义词。爱整洁的人或邋遢的人之间的区别不能说是“道德”问题,主要还是“精神面貌上”或“心理上”的问题。而moral 一词除了有“德行上的”意义之外,还有其他许多意义。根据此句内容,则改译的用词表达了上下文的意义。(郭建中,2010:212)

Legally Blonde I中与语境对等相关的译例分析

译例(1)哈佛学位委员会的主任说:Fashion major?

原译:很热门的专业?

分析:这里应从上下文来理解,前面提到了她是“时装推销”专业,所以结合上文来看,这里的fashion后面省略了merchandising,还是指她的“时装推销”专业,而不是指“很热门的专业”。

译例(2)Elle被教授赶出教室后,在学校长椅处第一次碰到Emmett, Emmett问她Whose else do you have?

原译:你还干什么?

分析:这里从字面意思来看,是 “你还有谁的?”或“你还干什么?”而从电影前面出现的故事情节看,Elle被教授赶出教室,并对这个教授感到有些懊恼,所以Emmett是问她“你还选了哪些老师的课?”而不是问她 “你还干什么?”。这也要从上下文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翻译。因为接下来Elle回答的答案就是她所选的课程。

二、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 指语言载体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方梦之,2004:222)

E-C Translation:

Computer technology may make the car, as we know it, a Smithsonian antique.

译文: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技术上的应用,会使我们今天熟悉的汽车成为史密森博物馆里的一件古董。

Smithsonian 是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山前面的一座大型博物馆,实际上由16个分馆和美术馆组成,另外还有一个动物园。一般中国读者可能不了解。在Smithsonian 后面加上“博物馆”一词,中国读者就能了解“史密森”乃是该博物馆的名称。(郭建中,2010:214)

Legally Blonde I中与文化对等相关的译例分析

译例(1)在电影开始部分某一位女教授的第一堂课上,她介绍到:The law is reason free from passion.

原译:法是从激情中解放出来的。

分析:两个已有翻译版本都把这句话译成了“法是从激情中解放出来的”。而实际上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The law is reason free from passion应该译为“法是理智,而不是激情”。之所以误译是因为译者不是很了解这句名言的固定翻译,这种例子我们在英文电影Forrest Gump中也经常见到,如W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豌豆和胡萝卜丁,一个圆的,一个方的;一个绿的,一个红的。它们的共同点虽然没有太大的味道,但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故在美国烹饪时常作为主食的点缀,而且它俩都是同时出现的。故引申为形影不离。而如果不理解源语文化,很容易就按照字面意思译成“他们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由此可见,电影字幕翻译中处处要留心文化的因素。多查阅、多积累是必须要做的功课。

参考文献

[1]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 郭建中. 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郭建中翻译研究论文选 [H].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0

[3] 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7):45.

盈利能力含义范文4

关键词:广告修辞;广告翻译;功能对等理论

一、引言

广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广告运用一系列异乎寻常的符号、高于生活的影像来制造一种修辞幻象,以吸引受众的目光,激发其购买欲望,最终促成购买行为。在现代广告中,运用修辞对广告语进行创意非常普遍,它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商品的特点,实现广告的信息功能;另一方面,运用修辞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进而给受众以启示和联想,激起受众强烈的购买欲望,产生预期的广告效应。本文通过比较英汉广告语言在修辞上存在的相似点,以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提出广告修辞翻译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二、英汉广告的修辞表达

张春柏说过,“古今中外,人类文化诸多方面是彼此相通的,具有共同的范畴,即‘共核’”。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共核”使得基于各自语言文化内涵而衍生的修辞手法有许多不谋而合的现象。正是人类认知方式存在的这种共通性,基于英汉各自文化内涵衍生的广告词,在修辞手法上却有着许多明显的共同之处。

比喻是英汉广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修辞手法之一。例如:“Light as a breeze,soft as a cloud.”这则英文广告将某品牌衣服“柔、轻、软”的特性展现地淋漓尽致,捕捉住了消费者对面料――衣物最重要品质之一的追求。而中文广告当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德芙巧克力的广告词“牛奶香浓,丝般感受”,将巧克力比作如丝般的绸缎,这使人马上联想到一种意境:绸缎光亮、柔滑、轻软、丝薄。那么很显然,如果将这种巧克力融入口中,会产生绸缎般诱人的效果。一语道出了此品牌巧克力的美妙口感。此外,广告修辞中的拟人(Personification)是将所宣传的商品或服务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言行和情感,继而增添了商品的人情味,使商品进一步贴近了消费者。因而使用也非常广泛。例如:“Unlike me,My Rolex never need a rest.”这是一则经典的劳力士手表的广告。通过对此品牌手表的人格化,加深了人们对其可靠性这一高品质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让人们会心一笑后,更易记住此商品。中文广告“他们已经在地窖里睡了多年,”将陈酿的“朗姆酒”比成沉睡在地窖里多年的有生命的物体,使酒具有了生命气息。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的同时运用既彰显了酒的醇香品质,又很具有人情味,颇能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望。除了比喻和拟人这两种常见的中英广告修辞手法之外,其他诸如夸张、双关、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法也常见于各种英汉广告词之中。

三、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汉广告中修辞表达的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著名的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根据Nida的理论,翻译是用一种“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对原文信息的再现。他同时指出成功的翻译是要使“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广告语言在翻译时应注意使译文与原文有相似的信息传递功能和移情感召功能。要成功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了解广告原文中词法、句法及修辞等特点,在译文中尽可能采用相同或相似的修辞手段,以期唤起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情感体验。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广告中修辞表达的翻译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直译法。即在译文中同时保留原文内容和形式,并且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该方法适合于一些原文意义较明确,句法结构较简单、完整的广告。例如:“More choice more smile in McDonald.”中文译文是:“更多欢乐更多选择,尽在麦当劳。”直译法翻译不仅保留了内容的一致性,还突出体现了原文由于头韵修辞手法的运用所带来的节奏感。整则广告风格明快,对消费者很具有吸引力。

2.意译法。由于中英语言的差异性,为了避免牵强感,适当地就字面意思进行灵活的变动,但仍保留原文信息。意译法用在此处更为合适。例如:“Try our sweet corn. You’ll smile from ear to ear.”这则玉米广告的译文为:“请尝甜玉米,包您岁岁开怀。”意译的绝妙之处在于短语“from ear to ear”翻译的一语三关。首先,它是英语中的固定习语,表示开怀大笑的意思。其次,“ear”一词除了有“耳朵”之意,还指衡量玉米地尺度的单位。最后,也是最精彩的一点,就是译文利用“ear”和“year”为谐音词的关系,译文中用“岁岁”代替“穗穗”既取得了近似效果,又增强了幽默和感染力。

3.创译法。顾名思义即是冲破原文形式的束缚,译文是根据原文进行的二次创作,有时甚至比原文更具魅力。如某则英文咖啡广告:“Good to the last drop!”中文译文为:“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此则广告翻译是创译法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英文广告略显平实简单,这也与咖啡是欧美人生活中日常饮品的情况比较符合。然而中文的广告表达非常有色彩,运用了汉语独有的四字成语略显夸张的表述,引人入胜,充分调动消费者的感官,这对于吸引不常饮用咖啡的中国老百姓则十分有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告中修辞表达的翻译原则应是在基本保持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达到功能对等的等效原则,使原文和译文的读者有着相似的情感体验,进而体现广告的价值。

参考文献:

盈利能力含义范文5

摘要:英语写作不是一个纯粹的英语思维过程,而是一个母语思维和英语思维交织的复杂过程。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除了语言上的,更主要是源于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上的。为了深入了解英语写作的特性,探讨母语思维对英语写作的影响,本文采用了某校大三学生的一次英语作文为研究对象,说明在英语写作中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以及应如何解决。

关键词:英汉思维差异;英语写作;对策

一、引言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学生面临着诸多困境,比如语法,词汇,听说技能的培养等等,其中最为艰巨的应属写作方面的困难。大多数学生写出的文章多是汉语思维的英语表述。因而,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英汉思维差异的渗透。

二、英汉思维差异的表现

语言和思维联系密切。思维决定语言,是语言丰富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不能独立于思维而存在。思维方式差异决定了语言差异。而这种差异反映在中英两种语言上可以归纳为三方面:词汇选择,句子结构和语篇布局。(王&文,2002)

从词汇角度而言,英汉两种语言在动词,名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上有所不同。汉语倾向于形象思维,善于用对比、分析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思想,更习惯于用动词来表达观点。而英语侧重于抽象思维,多用概念,评论和推理的手段来思考,名词和介词的使用率远高于动词的使用频率。此外,在词汇搭配上英汉语言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在句子结构方面,存在着形合思维和意合思维的区别。从语言学角度讲,意合是指词语或小句依据内在的意义组合在一起,而非依赖于连接词的联系。在意合语句中语法是含蓄的内隐的。形合是指某一结构依赖于或从属于另一结构。形合语句是通过多个连接方式将词语链接成句,例如连词,介词和分词等在英语句子中用来链接词汇,从而产生不同的逻辑结构。这样的语法是外显的。英语属于形合语句,通过使用大量的衔接词来表达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而汉语则是通过句子间内在的语义达到连贯的目的。

从语篇角度来说,螺旋型思维和线型思维差异分别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得到了体现。汉语文章大多遵循着因果原则,作者倾向于将不同的观点或论据置于开头并加以论证后得出结论。而英语文章多遵循了先结论再分析的结构。文章结构多为引言、主体和结论。作者通常将关键句或中心思想放于开头,之后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论述,并在文章的最后在对主题进行陈述。

三、数据收集和错误分析

本文中数据来自某大学大三学生的一次英语作文,共五十份。总体而言,高分作文和低分作文所占比例较小,中等水平作文居多。在文章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当之处,且多由思维差异所引起。

按照汉英思维差异的分类,可以将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分为三类:词汇选择,造句和篇章安排。具体而言,学生在词汇选择上所犯的错误较少,这说明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词汇内在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恰当地对词汇进行搭配。然而,在句子构成和篇章安排上出现的错误所占比重明显升高。在句子构成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小句间的衔接。在作文中多数句子主要是按照汉语意思将小句按顺序罗列出来,缺少连词或介词衔接。此外,虽有的学生使用了连词,但在连词使用上存在着误区,造成连词乱用和滥用现象。另外,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作文中频繁使用“人们,我们,我”等含有极大主观意思的词语做主语或者直接省略主语。对于英语来说,受客观思维的影响,倾向于使用无生命事物做主语,并且主语在多数情况下是不能省略的。所以在英语文章中过多运用主观主语或省略都是不恰当的。

从语篇角度讲,多数学生并没有写出英语式的文章。多数文章都采用了归纳式的写作风格,即在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给出主题句或中心思想。文章内容零散,表达力度不够等,只在文章的最后对主要的意思进行了总结和表达。并没有遵循英语文章的结构,即引言,分析和结论的写作方式,并在文章的每一段都置有一句中心句,方便读者了解段落大意。而每一个段落之间大多设有关系词链接,逻辑紧凑,从而构成逻辑清晰的文章。由此可知,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大多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遵循着因果顺序,而非先果后因的顺序。

四、教学建议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见,在英语写作中,学生在词汇搭配上的失误较少,而在小句衔接和语篇安排上存在较多问题。所以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从汉英思维差异的角度加强在句子衔接和语篇安排方面的讲解。同时,向学生推荐好的文章,增加学生对西方文明的理解,通过优秀文章的阅读来审视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最后,写作教学也应该关注有隐含意义的文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同的文化使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认知和理解这个世界,从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

五、结论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掌握目标语言并运用这一目标语言与他人进行沟通。由于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英语写作的教学或学习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学。因此,有效地培养学习者的英语写作能力意味着培训和发展学习者的英语思维能力。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改善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James,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段恩香,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5 期,2004.

盈利能力含义范文6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 汉英动物词 翻译方法

社会的进步发展使许多动物成为人类的朋友,进而使其被赋予一些特殊的内涵。民族文化背景、传统、心理的差异,使得不同生活习惯的人们对身边的动物赋予不同的联想,由此产生跨文化交际上的障碍。

1.汉英动物词联想意义的共性和差异

1.1汉英动物词联想意义的共性

由于人类文化的交融性,思维的共通性,以及对客观事物认知的相似性,不同民族对同一种动物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这是不言而喻的。在汉英民族中,狐狸都会使人联想到“狡猾”的特性:像狐狸一样狡猾(as sly as a fox),而蜜蜂总是与“忙碌”,“勤劳”联系在一起:像蜜蜂一样忙碌(as busy as bees)。对狼的联想汉英两个民族基本对应,均有“凶猛”“狡诈”“贪婪”之意:披着羊皮的狼(wolf in sheep’ clothing)。

1.2汉英动物词联想意义的差异

汉英民族间动物联想意义差异的存在是由多因素造成的,但根本的是两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对于同一种动物,不同民族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联想,这是语言翻译和跨文化交际都要沟通和跨越的一大障碍,汉英动物联想意义的差异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

1.2.1联想意义空缺。

联想意义空缺,即汉语言中某些动物的联想意义对于说英语的人几乎是空白的,反之,英语中有些动物的联想意义对于说汉语的人会存在几乎空白的现象。如在汉民族中,龟常令人产生两种联想,一是长寿的象征;二是胆小怕事的体现,而英民族则不存在类似的联想意义。

1.2.2不同的动物,相同或相似的联想意义。

在汉英两个民族中,有时虽然表达同一种情感或联想意义,却是由不同的动物引起的。汉语中“害群之马”专指危害集体利益的不良分子,这与英语中的“a black sheep”指给家庭或集体带来耻辱的成员,意义基本一致。

1.2.3相同的动物,不同的联想意义。

对待同一种动物,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汉英两个民族会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产生不同的联想。在汉民族里,龙是神通广大、威力无比的吉祥物,许多与龙有关的词汇就有神圣、高贵的含义,比如:真龙天子、龙体、龙颜、望子成龙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龙是可怕、凶残的怪物,所以在《圣经》中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

2.功能对等理论及翻译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原则。功能对等理论不同于传统翻译理论。传统翻译理论关注的是源文与译文的逐字对照,而奈达认为,在决定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时,不应该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形式结构,而应该对比读者的反应,通过改变字面形式,达到功能对等。翻译首先关注的中心是意义层的对应转换,然后才是形式上的对应。然而在不同文化的语际转换中,双语转换不得不在形式上作出很大的调整。因而“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掌握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就动物词而言,如果译者对其鲜明生动的比喻形象处理得当,在保证其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在译者语言中找到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就能引起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和艺术感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通过找出动物词表层形象和深层意义的联系,确定保留、转换还是舍弃形象,从而采取相应的译法。

2.1保留形象直译法

既然英汉习语中存在大量形象联想意义相同或相似之处,我们不妨保留原语形象进行直译找到两种语言都具有的相应表达方式。例如:a wolf in sheep’ clothing可直接翻译成“披着羊皮的狼”。另外一些习语如:“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汉语中的习惯表达为“一箭双雕”,但随着英语语言及其文化影响的扩大,汉语中也出现了“一石二鸟”的表达法。这样的翻译不仅能保持原味,而且能引起丰富的联想,直译明显优于意译。

2.2转换形象意译法

联想意义是建立在对本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一旦习语被译人另一种语言,译语读者就会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对译语形式进行解码,因此译者必须根据中英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形式进行适当调整,从而适应译语读者的信息接收渠道。比如:“You are going to the dogs,you are lying down with dogs,you are waking sleeping dogs——don’t you know enough to leave before the last dog is dead?”四个习语中“狗”的形象很突出,如果在翻译中只译出其深层意义而舍弃形象,句子就会大为失色,因此,译者应尽量译出其形象性。辛献云将其试译为“你在积薪借火,你在火上加油,你在引火烧身,你在玩火自焚——难道你非要等到火烧到眉毛才知道走开吗?”这里用“火”的形象代替了原文的“dog”,既保留了原文鲜明的形象性及其奇特的风格,意义又基本一致.

2.3舍弃形象意译法

有时一种文化中的动物形象的联想意义在另一文化中无从联想,也没有与之相似联想意义的其他动物。在翻译这类习语时,只能舍弃原语的动物形象,而以意义的翻译为主。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如果翻译成“让猫露出袋子”,那么中国读者肯定会迷惑不知所云。事实上这个成语是指纽约地区的农民把猪放在袋子里卖,有时里面放的却是猫,因为猫不如猪值钱,买的人如果不打开看便受骗了,所以这个习语真正的意义是“泄露秘密”。

在跨文化翻译和交际中,动物词的翻译应尽可能保留原语的形象,并根据译语文化及语言习惯作相应的调整采取恰当的译法,以准确而得体的形式在译语中再现原语的信息,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红.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李悦.英汉动物词汇互译中的形象处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4).

[3]刘玲.十二生肖动物词汇中英文原义与联想意义的应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4]张军.汉语和英语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浅谈[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