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权制度的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权制度的基础范文1
[关键词] 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初产妇;分娩质量;剖宫产;泌乳功能;满意度;舒适度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4(a)-0087-04
Effect of the entire process model of quality nursing care intervention on quality of maternal delivery, lactation, satisfaction and comfort in primipara
PAN Xiaoping1 FANG Meizhen2
1.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uzhou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Care Center, Zhejiang Province, Huzhou 313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Zhejiang Province, Huzhou 31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the entire process model of quality nursing care intervention on quality of maternal delivery, lactation, satisfaction and comfort in primipara. Methods 60 primipara in Huzhou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Care Center and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primipara nursing measur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entire process model of quality nursing care. The cesarean section rate, postpartum initial time of lactation, lactation yieldm score, maternal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Maternal cesarean se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00%, lower than 33.33%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faction significant (P < 0.05). The postpartum initial time of lact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earli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Lactation yieldm scores of primipara 24, 48 h after deliver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faction significant (P < 0.05 or P < 0.01). Primipara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in childbirth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0.00%, higher than 53.33%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Primipara severe discomfort rate of perioperative period was 40.00% in observation group, less than 66.67%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entire process model of quality nursing care can reduce the trend of primiparaous cesarean section rates, improve maternal postpartum lactation, and obviously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and comfortable degree of delivery.
[Key words] Entire process model of quality nursing care; Primipara; Quality of maternal delivery; Cesarean section; Lactation function; Satisfaction; Degree of comfort
分娩是女性特殊的生理阶段,初产妇没有怀孕、分娩的经历,对分娩过程陌生、恐惧,心理上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且在分娩前对宫缩疼痛造成的痛苦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以及产后机体会出现的一些复杂的变化,极易引起心理问题的发生或病理改变[1],影响分娩质量和产后泌乳功能。为了寻找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笔者对在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及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初产妇实施了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及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初产妇6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排除伴有阴道分娩禁忌证、妊娠并发症和其他内科疾病的孕妇,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年龄18~32岁,平均(24.6±3.1)岁;孕龄37~41周,平均(38.6±3.2)周。对照组30例,年龄19~33岁,平均(25.1±4.5)岁;孕龄37~41周,平均(38.2±2.9) 周。两组初产妇年龄、孕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初产妇专业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
1.2.2.1 分娩前护理 分娩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情感支持,并根据产妇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基础护理服务。鼓励产妇经常变换各种,以感觉舒适为宜;指导初产妇和家属按摩足三里、关元等穴位;教育产妇学会lamaze呼吸法,减轻疼痛强度,必要时建议初产妇选择无痛分娩。要求助产士对新的服务模式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及时转变服务观念,调整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怀孕36周以上有可能经阴道分娩的孕产妇,必须建立助产士及孕妇伙伴关系,采用面对面沟通,确保每名初产妇在孕晚期、住院分娩期间及产褥期始终有一名自己熟悉的助产士提供相关健康教育和情感支持措施。分娩前不规律的宫缩痛常常使孕妇疼痛难忍,此时,助产士要安慰鼓励孕妇,宫缩时帮助孕妇取侧卧位轻柔按摩其腰骶部以减轻疼痛,给予腹部抚摸缓解孕妇紧张情绪,待产室播放优美的胎教音乐,分散她们的注意力。对于选择剖宫产的孕妇,由助产士详细介绍术前相关知识、麻醉方式及术中注意事项,以缓解分娩前的紧张和恐惧。
1.2.2.2 分娩中护理 初产妇进入产程后,由助产士全程陪伴分娩,并采用常规专业分娩措施。第一产程,助产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初产妇介绍必要的知识,让初产妇了解自己的产程进展情况,鼓励安慰初产妇,使之情绪稳定,增加自信心,指导初产妇如何保持体力,调整好节奏,鼓励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食物,以保证分娩的顺利进行。第二产程宫缩强且持续时间长。宫缩时,指导初产妇正确屏气用力,增加腹压,以促进胎头下降,宫缩间歇期,嘱其放松休息,保持体力,避免用力过早或用力不当致体力消耗、宫缩乏力,适时告诉初产妇及等候的家属,让他们对新生命的到来充满信心和期待。第三产程时产妇一般已筋疲力尽,嘱其休息,待胎盘剥离征象出现后,指导其正确用力,使胎盘胎膜完整娩出。胎儿娩出断脐后,即将新生儿抱于母亲胸前,是产妇第一时间与新生儿接触,实行早吸吮、早接触。选择剖宫产的孕妇,由一名助产士全程陪伴进入手术室,待胎儿娩出断脐后,娴熟而敏捷地为新生儿做好处置工作,并将新生儿抱于母亲胸前紧密接触,以稳定产妇情绪,促进子宫收缩,增进母子感情,保证初产妇分娩的顺利完成。
1.2.2.3 分娩后护理 在常规初产妇专业分娩后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宣传母乳喂养,协助、指导新生儿多吸吮和按摩,促进乳汁分泌,并耐心解答产妇和家属的各种疑惑。细心观察围生期初产妇的情绪变化,及时实施心理疏导,责任护士要鼓励家属对初产妇进行心理安慰,促进围生期初产妇心理舒适。胎儿娩出后尽早进行母婴接触,实施母婴同室。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初产妇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出生后Apgar评分≤7分)、产后大出血(≥500 mL)情况[2]。②观察两组初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以及产后24、48 h泌乳量,进行泌乳量评分。泌乳量评分标准[3]:3分=手法挤奶乳汁呈喷射状,吸吮后仍未排空;2分=手法挤奶有乳汁溢出,哺乳>8次/d,新生儿大便≥1次/d,小便≥6次/d,哺乳后新生儿安静,松软;1分=挤压有乳汁流出,但不能满足新生儿需要,需要添加代乳品;0分=无乳汁分泌。③主观满意度[4]:两组初产妇对分娩的主观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级,匿名调查问卷评价。④舒适度[4]:采用0~10级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两组初产妇的围术期舒适度,1~4为轻微不适,5~7为中度不适,8~10为重度不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
观察组自然分娩27例,剖宫产3例(10.00%);对照组自然分娩20例,剖宫产10例(33.33%),两组产妇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P < 0.05)。
2.2 两组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大出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大出血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初产妇泌乳功能比较
观察组初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初产妇产后24、48 h泌乳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见表2。
表2 两组初产妇泌乳功能比较(x±s)
2.4 两组初产妇对分娩的满意度比较
分娩后调查显示,观察组初产妇对分娩的主观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初产妇对分娩的主观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初产妇对分娩的满意度比较[n(%)]
2.5 两组初产妇舒适度比较
分娩后调查显示,观察组初产妇的围术期重度不适率低于对照组围术期重度不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 < 0.05)。见表4。
表4 两组初产妇舒适度比较[n(%)]
3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要求一切活动都要把患者放在首位,紧紧围绕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满意、放心”的医疗护理服务[5]。优质护理服务强调完成基础护理工作,满足患者各项基本生活需要;要保证患者的安全,要保持患者躯体的舒适;强调专科护理,促进患者康复的有机整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根据患者不同的诊疗时段,提供病情观察,完成治疗和健康教育,协助康复、锻炼等各项护理服务,对患者各阶段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要取得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患者与社会的满意度[6]。庞艳蓉等[7]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病房管理工作及护理,观察组采用“鱼骨图”分析方法指导病房管理工作,切实推进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工作模式,包括转变护理理念、深化基础护理、合理配置护士人力、实施护士分层次使用、完善护理工作制度和流程、建立切实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等,探讨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工作模式,落实优质护理服务;结论认为在病房管理中,建立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工作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优生就是让每个家庭都有健康的孩子[8]。做好优生优育既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人口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未来社会整个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提高分娩质量对初产妇的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文献表明,随着孕前优生优育知识的普遍宣教,越来越多的产妇对无产科指征剖宫产的产后并发症风险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多数渴望妊娠晚期自然分娩[9]。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初产妇专业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但是,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10.00%)低于对照组产妇剖宫产率(33.33%),差异有显著性。近年来,国际上已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作为妇幼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保证产后泌乳充足,新生儿得到科学、有效的母乳喂养,是产后首要解决的问题[10-12]。文献认为,母乳是新生儿最佳天然食品,母乳喂养可为生命提供了最完美的开端,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为最佳的喂养方式,是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13]。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初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初产妇产后24、48 h泌乳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全程优质护理模式能够降低初产妇剖宫产率,并明显改善产妇产后的泌乳功能。
分娩作为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14-15],可导致较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16-17],不但对分娩过程和妊娠结局产生深远影响,还可对产妇的神经、内分泌及循环等多系统产生影响,引起产妇的不良情绪、满意度及舒适性减低,因此对产妇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护理干预。唐静思[18]选择住院分娩的高龄产妇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传统助产模式分娩,观察组实施助产一对一全程陪伴,并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和新生儿情况,结论认为,助产一对一全程陪伴能有效减轻高龄住院分娩产妇的焦虑情绪,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周艳塔[19]也探讨各种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妇焦虑和分娩质量的影响,结论也认为通过护理干预能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的产后出血,改善母婴预后。本研究观察了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对初产妇舒适度及产妇对分娩的主观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观察组初产妇对分娩的主观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初产妇对分娩的主观满意度,差异显著;且观察组初产妇的围术期重度不适率低于对照组初产妇围术期重度不适率。提示全程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改善初产妇对分娩的满意度及舒适度。
[参考文献]
[1] 张菲菲,崔改英,齐月娥,等.初产妇围分娩期的床旁心理干预及护理[J].河北医药,2012,34(9):1430-1431.
[2] 钟卫清,陈娟英.伙伴关系服务模式对分娩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412-2414.
[3] 许小菊.舒适护理对初产妇妊娠结局和泌乳功能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2,28(4):507-508.
[4] 张文娟.整体护理干预对高龄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心理和舒适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0):168-169.
[5] 庞启容,甘丽萍.基层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对策与成效[J].全科护理,2012,10(14):1321-1322.
[6] 张丽红.心血管内科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体会[J].右江医学,2012,40(3):441-443.
[7] 庞艳蓉,颜麒麟,陈静.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2,24(6):1223-1225.
[8] 葛理雅.TORCH检测项目的宣教与优生优育[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2(1):17-18.
[9] 刘凤华.控释地诺前列酮栓与催产素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的引产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1):98-99.
[10] 钟菊晴,刘明明,张士平,等.早吸吮结合康复治疗仪促进泌乳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0):1916-1917.
[11] 皮晓玲.心理干预对产妇分娩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13,22(9):88-89,98.
[12] 吴艳慈.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在自由分娩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0):118-119,129.
[13] 聂含竹,李文平,田利平.早期母乳喂养护理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4):2251-2254.
[14] 余玲.陪伴分娩对产妇焦虑程度和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9):3028-3029.
[15] 吴英,段小兰.产妇分娩需求评估及护理对策[J].中国性科学,2012,21(8):48-50.
[16] 肖静.分娩期心理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18):120-121.
[17] 余红霞.初产妇分娩过程中的整体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127,132.
[18] 唐静思.助产一对一全程陪伴在高龄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4):136-137.
产权制度的基础范文2
一、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时代背景
(一)十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果
1、定量方面的成就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国有中小企业在十六大召开之时, 80%以上已完成公司制改制。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百户试点企业和各地选择的2700多户试点企业中,绝大部分实行了公司制改造。
2、定性方面的成就 第一,整个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及效益状况明显改善;第二,整个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调整,不合理状况明显改变;第三,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产生了“溢出效应”,带动或促进了非公经济发展。
(二)十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波三折的主要原因
1、对“产权清晰”的不同认识产权结构多元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假定。但是传统国有企业的单一国有产权安排是非常明了的。如果实现了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国有企业就不再是经典意义上的国有企业了;而这与当时的思想解放程度与力度不能完全达成共识。从而人们尝试在不触动国有体制包括国有产权体系的前提下搞好国有企业。
2、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六字中,最赋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内蕴的就是“产权清晰”,“产权清晰”直接决定着“权责能否明确、政企能否分开、管理能否科学”。所以要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进行国有产权改革。
3、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必要性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重大决定,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同时第一次正式提出并阐释了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问题,认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可以实现以下功能:一是有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二是有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有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四是有助于增强企业创新和公众创业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战略地位
1、所有制的核心是产权
所有制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而所有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现形态和发展形态却表现为产权形态。这样,就可以把产权视为所有制的核心,即现代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
2、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原理,产权制度是社会经济制度结构中最核心的制度
按照制度经济学,制度分为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其中,制度安排定义为在特定领域内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组规则;而制度结构指经济社会中所有制度安排的总和。制度安排进一步区分为基本的制度安排和一般的制度安排。而所有制、包括产权制度,是制度结构中的基本制度安排,从而决定并影响着其他一般制度安排。
三、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内涵
(一)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
1、建立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产权制度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一个越来越以人力资本产权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社会即将形成。因此,建立的现代产权制度必须充分体现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权、流动权、就业权、劳动权、创新权,以及享一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创造的一切有形和无形成果的权利。
2、建立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此,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必须在结构上是以国有产权、集体产权、社团产权、法人产权、私有产权、个人产权及混合产权等多种不同产权构成的,它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联系融合。
3、建立必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法治要求的产权制度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以高度发达的分工和专业化,密切合作和充分竞争为本质特征”的复杂经济体系,也是由高度非人格化的交易活动组成的经济体系。这就要求,首先,我国的现代产权制度要站在宪法的高度,对所有的财产(包括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有形财产与无形财产)必须给予明确的界定和保护,严格划清政府公共权利与公民私人权利的范围边界,以防止公权侵犯私权。其次,由于这种高度非人格化交易关系产生了十分复杂的交易纠纷,所以要想实现产权的第三方保护,就必须保持司法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现代产权制度的内涵
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基本要求;流转顺畅、财产权利和利益对称是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
1、归属清晰
“归属清晰”实际上需要“明晰”的主要是归属产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具有多元性,在产权多元化的情况下,相对说来需要“明晰”的主要是国有产权,即解决“谁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的问题,为此必须建立“分级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权责明确
现代产权制度,不仅要求在权责利上有明确的、具有人格化的产权主体,而且权责利还应当是对称的,即多大的权力必须与多大的利益及责任相对应。否则,不对称的权责利将导致权力的滥用、逃避责任与利益分配不对等,导致产权起不到应有的激励约束作用。
3、保护严格
依法严格保护各种产权主体的资产不受侵犯。这对于私有产权、非公有制经济来说,意义更为重要。因为产权具有排他性,即各种产权主体都具有独立行使该项产权的职能,不容他人侵权。严格保护各种产权,由于同时维护了公有财产权和私有财产权,从而为彻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4、流转顺畅
产权具有交易性或流通性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各种产权在不同交易主体之间的有偿转让或流转。宏观上表现为市场经济运行中资源配置的流动和收益分配的调整。产权通过流转得到有效配置,资产通过流动获得增值,从而重新调整了利益分配格局。因此,要想建立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就必须打破我国目前地方、部门分割和封锁的市场状况,从而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
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思路
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分析我国产权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我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总体思路:第一“公共”(特殊)领域,按照分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国有产权的分布,使之逐步集中于“公共”(特殊)领域,即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第二在“公共”(特殊)领域,国有企业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国有产权的转让和流动重组,千方百计降低国有产权比重,转向相对控股或参股,真正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多元产权相互制衡的产权结构。
产权制度的基础范文3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产权制度创新 原因
一、产权、产权制度与企业发展
1、产权概念的界定
罗纳德 H・科斯于1958―1959年间完成的《联邦通讯委员会》一文和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被公认为西方产权理论的开山之作。
科斯认为:“产权是对物品必然发生的不相容的使用施加的人为的或强制性限制而且是对这些使用进行选择时的排他性权利分配。”目前,学术界多采用菲吕博滕和配杰威齐在《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一文中的产权定义:“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本文采取的产权定义以国内学者袁庆明在《新制度经济学》(2005)一书中所做的概括为准:“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不是由个别权利构成的,而是一种权利束,可以分解为多种权利并统一呈现一种结构状态。”
2、产权制度与企业发展关系的研究述评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即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而每一种企业组织形式都有其特定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基础,完善产权制度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郑兴山、唐元虎认为:合理的产权制度对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促进企业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因素。其次,合理的产权制度能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资本实力以及对风险的态度,有助于树立当事人对企业稳定发展的信心。再次,产权制度还具有一定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可以有效协调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总之,合理的产权制度有助于加强对当事人的激励,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约束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二、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及其产权制度的研究综述
关于民营企业发展初期古典家族企业的产权制度,国内学者们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几类。刘晓华认为民营企业在初创期,一般采取个人业主制或合伙制的企业组织形式。这种古典家族企业的产权制度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及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决策效率。鹿麟、王乃峰认为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缺乏对经营者有效约束的前提下,传统家族制度中的家长制权威以及家族成员间的高度认同感,都会降低民营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成本。
关于我国公司制民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国内学者们的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叶晓华认为,部分民营企业改制后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民营企业对公司的根本意义和目的认识不足,改制只是为了赶潮流,企业实际运行中并没有切实按公司章程的要求去做,发挥作用的依然是那些旧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汤美芳认为,我国民营企业改制只是一种形式,其本身并没有按规范的法人公司运作,缺乏健全的企业法人制度,企业法人财产权仍深受出资者个人财产权的干扰和控制,企业不可能以独立的法人资格存在。
三、我国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原因分析
1、产权制度是民营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的前提
民营企业初期的古典家族企业产权制度重点在于确定家族成员的各项权利和义务,至于企业与外界相关部门的产权关系则很少涉及,或者在当时并没有必要涉及。由于企业初期主要采取业主制或合伙制的组织形式,根本没有法人的存在,企业法人财产权也因此并没有引起重视。公司制改制,对民营企业而言,不应仅仅体现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上,更应该予以关注的是民营企业内部的产权制度转变,即企业在运行中是否做到了法人财产权和出资者个人财产权的彻底分离,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公司产权制度,因为公司产权制度的完善,是民营企业改制能够获得最后成功的关键。公司产权制度的主要特征就是法人制度,即法人财产权的存在及其独立发挥作用,法人财产权与出资者个人财产权的严格分离,是确保法人财产权各项权利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个人财产权不干预企业经营的情况下,作为法人的企业才能切实运用法人财产进行一切经济活动。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有着特殊的成长历程,多数企业的创业者都已经习惯把企业的财产看作自己个人的财产,在日常经营中也很少区别两者,鉴于这种经营传统的影响,即使在民营企业改制以后,企业主对公司法人财产的认识仍然没有彻底的改变,出资者个人财产仍然与法人财产混在一起,没有清晰的界定。法人财产权在民营企业中实施的意义,关键就在于减少甚至杜绝出资者个人对企业经营的干预,保证企业可以按照公司制的规范化要求进行日常活动,而不用担心企业财产被个人财产侵占,使法人财产保持其完整性和永续性。公司产权制度对法人财产权还提供一种隐形的制度保护,因为,任何出资者个人是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处置法人财产的,在公司存续期间,法人财产是不允许被割裂或者抽调的。这不仅排除了企业经营的后顾之忧,而且有利于经营者和内部员工形成稳定的工作预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发展。
2、产权制度是民营企业各个产权主体参与收益分配的保障
为了激发每个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民营企业需要制定与企业发展相应的收益分配规则,能否达到这一目的,关键要看收益分配规则是否公平合理。然而,规则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企业产权制度密切相关的。
在民营企业中,产权制度是增强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创业积极性,促进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的一种基本制度,它通过收益分配机制确保了每个产权主体获得相应的报酬,并为这种机制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只有各个产权主体的收益得到保障,他们才会积极地去寻求市场机会,把其所拥有的要素投资到具有更高效率的用途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产权制度对民营企业各个产权主体的权利还提供着一种保护,即每个要素所有者的报酬都是取决于其所提供的要素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以刺激各个产权主体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而在经济活动中供给更多的资源,同时不断提高资源的质量。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经济利益协调则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经济关系和谐的前提要求人们提供的要素要与其获得的贡献相一致。因为,在有些利益不协调的地方,或由于产权边界不清晰而引起纷争,或产权主体的权利受到侵害等。企业内部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收益分配关系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各个产权主体的积极性,而产权制度则可以通过权利的界定来明确从事某项活动当事人的预期收益,使人们获得收益的多少首先取决于他们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确保要素所有者获得应有的报酬,调节产权主体之间的收益分配,协调企业内部关系。
3、产权制度是民营企业健全激励机制的重要手段
激励问题是经济学的一个永恒话题,只要有生产活动就必然存在激励问题,源于产权关系而产生的激励作用,使产权成为最基本的激励手段。企业激励机制的设立实质上是出资人通过设置一个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监控经营者行为,促使经营者把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采用的主要激励机制是传统的薪酬制度,这种机制重在评价事后结果进而对员工提供一种激励,而忽视了对员工的事前激励,因此不能有效地发挥员工主动性,企业难免遭受一定的效率损失。
产权制度在健全民营企业激励机制方面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权制度为经济活动确立了竞争规则,这些明确的竞争规则明确和限制了人们的选择组合,消除了产权主体行动的不确定性,从而有效抑制了民营企业内部产权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为各个产权主体提供了有效信息,稳定了他们对未来工作的预期,一定程度上激励员工参与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其次,产权制度可以起到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在民营企业中,产权主体得到的激励刺激无非来源于经济活动成本的降低。既然产权制度明确了产权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肯定与维护了产权主体的利益,降低了产权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那么就为其行为提供了一种内在动力,增加了其获得的收益,自然实现了对产权主体的激励。
四、产权制度是民营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
经济活动是人类与稀缺资源之间的一种关系,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决定了任何社会都必然出现人与人之间为分享现有资源而发生的利益冲突。为了减少由于冲突所带来的各种资源浪费,合理产权制度的建立就显得尤其重要。民营企业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在经营中难免要面临资源的选择,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发挥各种资源的效率,实现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是我国民营企业完善公司产权制度的一大目标。
民营企业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是指资源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的流动过程,实质上代表着各种资源的所有者在追求利润的驱使下,把资源配置到预期收益最大领域的过程。只有公司产权制度完善,才能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优化方面的作用。因为,公司产权制度为民营企业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奠定了基础。企业内部产权主体只有在责、权、利统一的情况下,才会积极地寻求市场机会,争取把资源运用到更高效率的用途上,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且,产权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明确,有助于减少产权交易中的各种矛盾,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产权的高效流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民营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优化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员工完成的,因此,员工的知识和能力将直接决定资源配置的效率。完善的产权制度既可以让员工拥有一种公平感,又可以稳定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而民营企业也可以通过员工的这种不断创新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五、产权制度是提高民营企业信用的关键
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易秩序规范的信用经济。产权是信用和秩序的基础,产权制度是企业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的依据。因为市场交换的实质是市场主体之间的产权交换,企业为追求产权,就必须诚实履行信用并遵守市场秩序。有了产权,企业才有履行信用的能力;有了产权,企业不守信用或违背市场秩序就会被剥夺产权,甚至造成企业无法继续经营最终可能导致破产,这就形成了企业履行信用和遵守秩序的压力。可见,产权制度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规范企业成员之间或者企业之间的交换行为(产权交换),树立良好的信用度,并打击失信者,力求从信用的根源处着手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重塑信用,减少民营企业间出现的各种失信行为,降低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道德成本支付,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虽然,造成我国民营企业信用缺失的因素很多,如民营企业家自身素质的问题、社会经济体制的问题、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构的问题等。但是,完善的产权制度才是建立良好信用制度的基础,因为产权归属清晰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明确界定交易的预期收益,在权责明确的情况下,使交易双方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会向其他经济主体推卸责任,这样就使交易双方有了守信履约的压力。只有完善公司产权制度,鼓励民营企业重塑信誉、诚信经营,才是提高经营效率的根本。
民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创新意义重大,只有认清此举的原因,从企业实际出发,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产权制度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民营企业的新腾飞。
【参考文献】
[1] 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
[2] 科斯、诺思、阿尔奇安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3] 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4] 郑兴山、唐元虎:产权制度和企业绩效[J].经济体制改革,2001(1).
[5] 刘晓华:论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2003(S1).
[6] 鹿麟、王乃峰:家族企业存在的合理性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2).
[7] 叶晓华:“建制”如何带来“转机”――析有限责任公司“穿新鞋走老路”[J].上海企业,1995(5).
产权制度的基础范文4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与现行法律的矛盾。现实情况与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存在一些矛盾,给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土地法》第五章六十三条规定:“集体土地不能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国务院、国土资源部等规定均明确农村集体土地不得直接出让转让或者出租,该类土地只有在先行转化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在市场上流转,农村房屋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仅限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又如《担保法》第37条和《物权法》第184条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明确土地承包权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农民的生活保障,不能进行抵押担保贷款等,这直接制约了农村产权的融资功能,不利于全面激活农村村产权要素。确权颁证后,若不能在这些农村产权流转上有所突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很难深入下去,农民由此而享受到的改革成果将十分有限。
(二)改革与现行机制的矛盾。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也还没有真正形成持续增长机制,造成了现行农村公共服务不足。政府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引导性资金投入。对进行或已进行产权改革的,在水电路讯的建设及启动资金等方面,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引导,但目前大多数基层政府财力困难,根本拿不出扶持资金。上级政府又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固定的投入渠道,致使产权改革推进艰难。
(三)改革与传统思想的矛盾。有些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还不统一。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干部和群众缺乏市场意识,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认识不到位。一些村干部担心改革后造成资产流失,甚至怕失去权力,改革后管不好,管不了;部分群众担心改革后形成垄断,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承包户担心产权或经营权买到手后,没有效益,收不回成本;也有担心政策不稳定,发生变化。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会影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
(四)改革与管理体系不健全的矛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但在农村产权流转中存在着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改革的推进。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基准价评估体系就不够健全、不够规范。我国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使用权制度决定了两个不同的市场,一是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二是自发的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国有土地出让转让市场发展到今天,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步入了统一、规范、有序的轨道。而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则很不完善,极不规范,基地还处于自发、隐形、无序的状态。另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值无法实有化,缺乏完善的评估体系,基准价格无法确定,成为集体建设用地在镇内或镇外流转的障碍。
二、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依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主线,“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发展是目的”,进一步推进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全市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搭建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即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平台,形成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有形市场,发挥城市的支持、辐射带动作用。
(二)建立土地规模经营政策扶持机制。一是鼓励引导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建立规模经营激励机制。按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大小和投资强度等,实行资金补助支持。对集中成片连续三年种粮在一定规模以上(如500亩以上)的,政府按经营面积逐年给予一定补助。三是建立规模经营担保机制。组建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为土地流转提供担保。
(三)健全完善农村投融资机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但其更需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配合与支撑。因此,要加快建立完善的适合农村资金需求特征的组织体系、服务体系、担保体系、保险体系和信用体系,拓宽农业农村直接融资渠道,引导鼓励支持金融、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实现产权与资本的有机结合。
(四)制定出台全市的农村产权流转指导性意见。市委、市政府在综合产权改革相关部门意见基础上,尽快出台农村产权流转指导意见。目前各项产权流转的指导性意见和实施细则都是各自制定的,并没有全市统一指导意见,而且部门制定的意见也是按着上级套下来,有的无具体的细则,也没有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制约农村产权改革的深入,只有制定一些相关具体政策,才能推进农村产权流转有形市场的建立。
产权制度的基础范文5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
基金项目:河南省农村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课题(hnc1111)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小型农田水利(又称“小农水”)工程是指国家、集体投资修建的国有、集体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包括小二型水库、塘坝、小型饮水工程、小泵站、小型灌区和大中型灌区支渠取水口以下的渠道及配套建筑物等。“小农水”工程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它的修建,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属于国家、集体所有的“小农水”工程的管理与农户分散经营的模式不相适应,这加大了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难度,制约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益发挥,使得农田水利设施遭受破坏的问题更加突出。为此,河南、江西、江苏、辽宁等省份对“小农水”工程采取了诸如承包、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改革,这些改革盘活了存量资产,拓宽了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资渠道,搞活经营权,吸引了民间资本加入新建工程行列,增加“小农水”数量,提高了用水效率,农民用水纠纷也相应减少,工程完好率得到大大提高等等。但“小农水”工程在改革进程中存在着方方面面的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可行性条件,精心设计改革的具体条款,尽可能降低经营风险,激发农户的积极性,更好地将工程管理权力和职责转移到经营户手中。
二、“小农水”工程产权改革中的问题
1、产权改革不彻底,涉及面不大。根据调查资料表明,尽管很多“小农水”工程都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但大多数工程产权改革是不彻底的、是浅层次,实质是经营权利置换管理责任,多数都是经营(盈利)权利置换日常简单的管理责任,产权承接人基本上都是兼业的(从事多种经营),只承担日常简单的管理看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劳动的建设、维修等责任仍然留给了政府。另外,改革仅限于机井、土元井等单个中小型水利设施,而一些水库、塘坝、小流域等涉及较少,“小农水”工程改革的范围较窄。
2、水利系统内部关系未理顺,工程的作用难以发挥。通过产权改革,农民成为水利设施的“法人”或经营者,被赋予了独立的法律地位,农民成为法定的水利主体。产权改革之后,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性质发生了变化,在制度层面分割了大中小水利设施之间的联系,导致水利系统性的瓦解。大中小型水利设施之间切断了联系,农田水利趋于分散性和小型化,村组集体无权调配全村的水资源进行抗旱,也无法组织全村组统一进行水利建设;水源没有保证了,抗灾能力下降,农业生产缺乏稳定性。
3、改革进度不平衡。有些地方的“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已在较大范围内全面推开,采取了诸如承包、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运作模式,这些改革盘活了存量资产,拓宽了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资渠道,提高工程的使用效率。而有些地方不具备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条件,如水利设施破坏严重,水资源严重污染,各种改革配套机制不健全,经营者无利可图,致使“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还处于举步不前阶段。
4、产权改革导致国家利益与农民利益错位。站在国家的角度,水利具有战略性,关涉到粮食生产安全,关涉国计民生,是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经济问题。而从个体农民来看,水利是家庭经济问题,是投入与收益的计算问题,投入水利的积极性来自于成本收益的理性计算。通过“产权改制”将农民变成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农民考虑是否进行水利投入时,当然不是站在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角度,而是站在是否合算的角度。以农民作为水利主体来解决水利问题,会产生与国家战略利益相背离的情况,因为当水利投入不合算时,水利设施自然就会被废弃。将水利交给个体农民,就消解了其战略性。实质上是将国家战略问题变成一家一户的农民生产问题。这也违背了改革的初衷。
5、国有及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严重。调查表明,许多地方为了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在条件不具备或无人经营的情况下,部分工程没有进行产权界定,低价、甚至无偿转让给经营者,或者承包费定的很低,或者就没有规定承包费,合同、协议等文书也不规范,致使国有及集体资产流失状况严重。
三、“小农水”工程产权改革问题因素分析
1、小农水”工程产权改革相应政策不到位。市场机制要求“小农水”工程的产权是明确、安全、可转移和可实行的,这种有保证的产权可以让产权所有者放心地持续投资。但是,“小农水”工程产权改革正处于探索阶段,涉及深度较浅,加上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部分干部群众对产权改革认识不够,观念也未完全改变。在突破长期的水利管理机制的思想上,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普遍存在怕风险、怕投资、怕政策变化等思想障碍。
2、工程本身特性的影响。“小农水”工程具有区域自然垄断和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所提供的服务共享程度较高,排他成本较高,许多“小农水”工程从水源到配水处,除了地下输水管,基本是敞开式的,而且输水线路很长,经营者不可能整天值守。即使能做到这样,由于农业的弱质性,付出的成本也可能远远大于收益,经营者的权益严重受损。同时,“小农水”的资产专用性较强,目前一般只是在遭遇干旱季节使用率较高,遇到风调雨顺时期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农民没有或很少接受灌溉服务,仍然需要付出与其他年份相同的费用,承包经营者的积极性不高。
3、社会因素影响。“小农水”市场化经营在农村这个讲究人际关系的环境里可能会受到较大阻碍。由于村庄作为用水者出生、成长和生存的场所,村庄里的关系是一种亲情与乡情的混合感情,这种复杂的感情还会带到水费的收取上来。收取过程让经营者难堪而难以承受,感觉“为了一点小钱而丢了面子不值得”,最后放弃工程的经营。另外,由于工程产权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政府和用水者很少愿意让工程的经营者永久性持有产权。工程产权虽然明确但是不能正常流转,即不可轻易转移或继承从而缺乏安全性。
4、工程技术管理缺乏。“小农水”工程产权改革后,政府缺乏对工程的管理,特别是水利技术人员不到位,造成工程安全运行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工程必要的除险加固、维修改造、工程续建和安全防汛等工作没有合理规划,日常检查几乎没有进行,工程的利用率低下,经营者的经济效益无法保证,积极性大打折扣。
5、监督机制不到位。对工程产权制度过程、结果和后续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到位,合同、协议等文书的执行得不到有效保证。“小农水”工程的承包、租赁所得绝大部分用于与水无关的其他开支,无法实现“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
四、推进“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机制的对策
1、做好“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前的宣传工作。把“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放在统一和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上,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有关政策法规,营造气氛,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健全“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机制保障。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凡是改革相对成功的“小农水”工程,大都有一套相适应的配套机制来保障,如激励机制需求,即对于工程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明确“小农水”工程的所有权及其主体,为产权所有者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收益预期,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励所有者经济行为的发生,使工程高效运行。为保证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化,还需构建监督机制,“小农水”工程的经营和管理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小农水”工程的经营和管理进行调控和监督,使其在法制化轨道上运行,保障工程经营的规范化,提高服务质量。还应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使产权所有者和经转让后的财产持有者权益都得到保护,有利于使经济行为长期化,产权流转机制运行顺畅,可以促进资源正常流动,也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3、做好以点带面工作。抓好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选择一些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条件优越的工程,按照先小后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办法制定试点方案,取得成功后,及时总结经验,进而推广普及。
4、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政府应组织水利、财政、农业、计划等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深入调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改革方案和一系列配套措施,规范产权制度改革行为。同时,主管部门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定期对合同双方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防止粗放管理和掠夺性 经营等短期行为的发生,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进程,确保改革进程和效果。
5、确保群众自愿,民主决策。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是一场革命,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较大。所以,必须以稳定为前提,以发展为目的,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对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应采取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做好资产评估,根据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规模、现状和效益等情况,在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租赁费、承包费、拍卖底价,面向社会公开竞价出让。
6、处理好所有权、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关系。对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可以采取一次性拍卖工程所有权的办法,使购买人拥有资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实现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有机统一。同时,协调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既要大胆探索又要谨慎稳妥地处理好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的关系,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统一。
五、结语
“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是提高效率,促进设施良性运作的有效途径,但产权制度改革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这不仅与农田水利设施相关,还应根据“小农水”工程的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操作程序,扬长避短,使“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健康稳步运行。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蒋明建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讨[J].农村经济,2007.7.
[2]田圃德,范静波.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创新的制度需求[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3.
产权制度的基础范文6
[关键词] 产权制度 超产权论 效率
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体系中的核心之一,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选择适于自身发展的产权制度是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重要前提。
一、现代产权制度理论概述
产权在现代企业中表现为股权、法人财产权、日常经营管理权等一组权利;在资产经营中表现出来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可以相对分离。道格拉斯・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产权制度就是划分、界定、实施、保护和调节产权的规则,是确认和处理各个产权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的规则。
1.西方产权理论
西方产权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美国经济学家科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者在对传统的西方古典经济学和标准福利经济学的根本缺陷进行思考和批判中形成的。西方产权理论深刻揭示了产权与效率的关系,在其理论下,产权与效率的关系通过以下三个基本理论得以表述:(1)剩余价值占有理论,即剩余利润占有是企业所有者和控制者的基本激励机制。当企业剩余价值全部归企业家时,企业家就是企业的所有人,这种对“自然人”的完善的激励机制是私有企业所特有的。(2)资产拥有论,即资产归属私人之后,就有了排他性,保证资产及其收益不被他人侵占,避免了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一种由某个当事人的个人行动给他人带来的或由他人承担的损害。(3)私有化理论,即国有企业存在企业目标多元化、对经理激励不足、财务软约束等种种弊端,只有通过私有化才能克服这些问题。
2.超产权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和帕克对英国各类企业私有化后的经营成效做了实证研究,认为企业效益与产权的归属变化没有必然关系,而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系,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提高效率的努力程度就越高。在此基础上,马丁和帕克提出了超产权理论。
超产权理论认为,要使企业改善自身的治理机制,基本动力是引入竞争,而变动产权只是改变机制的一种手段,这种改变并不保证企业绩效一定提高。超产权理论把市场竞争放在高于产权改革的位置,提出了企业产权机制只有在竞争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通过竞争牵动产权从而提高企业绩效的理论,如图。
3.两种产权理论比较
超产权论与现代西方产权论相比主要在三个方面有了发展:第一,西方产权论只阐明了产权或利润激励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超产权论概括了这一关系,同时还指出了竞争激励和企业治理机制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竞争的作用是提供激励、完善信息、促进市场化和企业发展,竞争可以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得到发展。第二,西方产权论只阐明了自然人私有企业是激励机制的最高形式,超产权论阐明了在何种条件下私有产权比公有产权优越,何种条件下前者又比后者具有劣势。所以超产权理论比产权理论在实证解释方面更具有内在逻辑性,既能解释私有企业的成功,也能解释国有企业的不败。第三,超产权论解释了当今国际上企业发展的趋势:商业化和竞争化。商业化是指给企业注入由商业利益导向的治理机制;竞争化则是指最大限度地创造竞争,用市场竞争去激励并规范企业。现在西方国家的电力市场改革就是从上下游全方位垄断的市场结构向上下游全方位竞争的市场结构转变。
二、中国传统产权制度剖析
1.政府与企业间的责、权、利不对称,成本高
产权主体和产权客体中间至少隔了三层关系:政府、政府官员,企业领导。由于他们仅是三层中间的人,并不是产权主体也没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对企业投资亏损也不承担任何财产责任,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对他们的激励作用非常不明显,导致企业造成的损失无法问责,有责任的无权利,有权利的无责任,形成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责、权、利的不对称。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委托制”加“聘任制”,接受委托而执行经营管理职能的政府组织和部门越多则成本越高。
2.产权关系不顺,企业摆脱不了对政府的依赖
企业没有法人财产权,而政府集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和所有权管理职能于一身,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则使企业形成了对政府的依赖关系,限制了企业活力的发挥,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3.中央与地方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责权不明,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低
对国有资产管理,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不够明确,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经常产生矛盾和冲突。在对企业的管辖权限上,不仅中央同地方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责权不明,部门之间同样存在职责、权限不明的问题,因而降低了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
4.产权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内在激励不足
产权结构表现为单一的所有权,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终极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权能结构。企业不能摆脱行政干预的困扰,缺乏竞争机制和增强企业内在激励的产权制度保证,则必然造成国有企业在发展中的内在激励不足,最终限制其在竞争的市场中健康的发展。
5.产权配置凝固化,产权流动受到限制
由于传统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资产占有与使用具有无偿性,导致各部门、各地区追求资产占有最大化,造成资产配置上的极大浪费。加上缺少产权市场,条块分割并自成体系,产权流动受到很大限制,跨行业部门、跨经济区域、跨所有制的产权流动难以实现。
三、中国式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
1.以产权的界定为基础,风险责任与财产控制权和支配权相匹配
中国式的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首先必须界定国有企业的产权,明确国有资本所有权主体,形成出资人所有权同法人财产权,切实做到出资者所有权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其次,政府作为国有资本的委托人,必须切实拥有国有资本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能对国有资本承担法律规定的资产责任。企业作为国有资本的人,必须具有经营资产责任的能力和补偿的能力。第三,国有企业作为风险的承担者,必须具有对企业实施资产的控制,做到风险责任同对企业的控制权和支配权相匹配。
2.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确认普通劳动者的产权的地位
在中国式的现代产权制度设计中,对于“劳资”双方对剩余价值的分配,既要正视资效益为本产权在现阶段的正当性,也要逐步提高劳动力产权的比例,产权制度的建立,考虑产权、竞争、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重视劳动力产权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
3.具有健全的产权交易市场,国有产权的可以交易和可流动
中国式的现代产权制度,需要发展现代化的产权交易市场,立足于增强公开性、公正性、市场性和统一性。
产权在健全的法律、规章和制度环境下自由流动,是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拍卖、收购、兼并、租赁、投资参股、债权转股权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交易和流转,有利于优化企业和社会的资产结构,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4.在市场交易中产权结构优化,谋求更高的制度效率
最优的产权结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非市场因素所决定政府主观安排的结果。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合理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制度基础。中国式的现代产权制度,必须让市场来选择产权结构,政府和法律制度应该保证人们有自由选择合约的权利。
5.具有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能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
根据超产权理论,产权改革与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有很大的互补性。在中国式的现代产权制度改革中,要通过对股东与经营者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即通过财产权利的安排,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
产权制度的收益与成本的比值就是产权制度的效率,不同的产权制度在收益、成本、效率方面的差异性。中国式的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应谋求更高的效率,要从市场机制与法律体系建设、技术创新及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多角度,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