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的基本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盈利能力的基本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盈利能力的基本概念

盈利能力的基本概念范文1

[关键词]成本;精细化;管理思路;运用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107 — 02

长期以来,在特有的运行机制下,我国银行业逐渐形成了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的经营特点。随着国际大融合的趋势,管理手段和工具相对落后的建设银行面临严峻的竞争和挑战。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推行成本精细化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构筑行业竞争优势,成为现阶段建设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拟通过介绍SAP系统如何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对建设银行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作一初步的探索。

一、成本精细化管理是现阶段建设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一种“费用控制”方法,费用控制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采取减少预算、节约开支等方法实现。这种做法存在一定主观性,未考虑成本的引发因素,难以长期奏效。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进入步伐加快,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一形势,追求多方位的客户关系管理和产品个性差异化管理已成为建设银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建设银行需要对每一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环节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根据成本收益比来确定每一笔业务、每一个部门(网点)、每一个员工的取舍、进退。因此,产品创新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市场化要求使建设银行成本管理逐渐转向全方位、多方面的成本核算,进而实现对产品、部门、客户乃至员工的成本收益分析,为全行产品定价、计划预算管理、业绩考核等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建设银行在实现系统电子化后,积极进行了信息化管理的探索。尤其是建设银行股份制后在第二阶段的信息化过程中,基本实现了数据管理的集中存储和分析,为系统地将基础数据转化为有用的决策信息,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

二、SAP系统简介和基本概念

SAPR/3系统是国际领先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标准软件,是一种集成化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它主要包含财务会计(FI)、管理会计(CO)、人力资源(HR)、物料管理(MM)等模块。各模块间紧密集成,可实现数据的一次性输入和信息共享与交流。另外,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SAP提供金融业等专门的行业解决方案。在SAP金融业解决方案中的盈利分析器PA,能对银行每笔交易进行集成化的成本归集或费用分配,提供管理决策所需要的有关金融业务盈利情况信息。为更好地了解成本精细化管理如何实施,现将SAP系统中几个主要的基本概念介绍如下:

成本要素:是成本控制范围所使用的会计科目表中的具体科目,用于控制收入及费用分类和分配。当使用成本要素时,必须附加一个账户分配,如:成本中心,一份订单等。

内部订单:是成本控制区域中的一个组织结构单元,用以收集、监控和报告内部任务的成本。内部订单将定期结算到工作明细结构、成本中心、订单、总账科目或资产。

统计指标:是一个可测量的数量,用于成本中心和内部订单的统计数值,如:成本中心的雇员人数。它可以分配到成本中心、作业类型、间接费用定单、业务处理以及利润中心。它在间接成本分配中作为一个分配基数使用。

三、建设银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应用的基本框架

按照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结合SAP系统的功能模块,其应用主要分为成本归集、预算控制和效益评价三部分。

(一)成本归集

成本归集的基本内容包括产品成本归集、客户成本归集、部门(网点)成本归集、项目成本归集和人力资源成本归集等,产品成本归集为其核心内容。

1.产品成本归集

(1)产品分类

近年来,随着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针对产品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建设银行基本上已建立起统一的产品目录雏形。在SAP系统PA中,可根据现有的如:个人业务、公司业务、同业和投资业务等四个产品大类建立对应的产品组,然后按树状结构实行产品细分。如:个人业务细分为个人贷款、个人存款和个人中间业务。个人贷款又再细分为个人住房按揭、汽车按揭和抵押贷款等底层的明细产品类别等。

(2)产品成本的确认

1)产品直接成本在PA中可按照每笔业务交易的产品类别、期限(FTP段)、本息收付的方式、利率条件等进行判断后,再确定相应的FTP或相应的数据需求计算直接成本。如存款的直接成本体现为利息成本,而贷款的直接成本由资金转移价格成本计算而得。在SAP中产品直接成本也包含直接记入获利能力段的营业费用。2)产品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加上产品应分摊的营业费用、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等全面成本,得出各类产品或产品组的全成本。

(3)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

所有未直接计入PA获利能力段的间接费用都要进行分摊处理。在SAP管理会计模块(CO)中可将间接费用分为人工费用、场地费用、设备费用、营销费用、行政费用和运营费用等6类次级成本要素,然后设定车辆行驶里程数、部门人员、占用面积、设备价值、营业收入等统计指标,将次级成本要素分摊到产品组以及明细产品,具体分摊路径和标准为:1)公共分摊部门向业务部门、业务支持部门和管理部门分摊:对于车辆折旧、维修等费用,按照行车里程数摊入用车部门;对于营业用房等折旧和水电等相关费用,按照部门占用面积进行分摊;对于人员费用,按照人数进行分摊;2)总行业务支持和管理部门到分行的业务支持部门、管理部门及总行的业务部门的间接成本按营业收入分摊;3)分行管理部门6类次级成本要素,根据费用类型按照人工耗时、占用面积、设备价值、营业收入等摊入支行;4)分行业务支持部门费用和支行费用向所支持的产品组的分摊,按照各类产品的人工耗时摊入;5)产品组向其明细产品分摊,根据6类成本类型按活动账户数、新增账户数、营业收入等统计指标分配到明细产品中。

(4)资本及风险成本的分摊

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等间接成本可根据风险程度在产品或客户间分配。分配到业务单元的资本取决于业务规模(如资产)和风险程度。因此,一个规模小但风险高的单位所承担的资本,可能与规模大但业务风险低的单位承担的一样或更多。

产品成本归集和分配后,结合产品的收入情况,可计算各产品的经济附加值(“EVA”)或经济利润,然后通过PA或商业智能集成(“BW”)生成标准或更高级的盈利分析报表,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在产品盈利能力分析中,同时可以增加产品分销渠道和载体等特性,从而能够依据产品不同的属性进行全面的盈利能力分析。

2.客户成本归集

客户成本通过全行统一且惟一的客户号进行归集,方法与产品成本归集类似。在SAP中,可将所有的客户按照公司客户、个人客户、同业客户定义客户组。然后按照公司行业、个人职业特性,金融机构类别等对以上客户组进行成本归集,然后结合客户信息系统、核心账务以及资金交易系统的数据进行盈利情况分析。

3.部门(网点)成本归集

归集部门成本,首先要涉及到整个银行内部组织机构在SAP中的设置,比如公司代码和集团的定义以及成本中心结构和利润中心结构的设置。对于分行为独立向外出具报表的单位,可将每个分行作为公司代码单位,所有分行汇总为集团,集团出具合并的统一报表。每个支行网点作为公司代码下的最底层单元,分别对应一个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

4.项目成本归集

项目是指建设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投入大、范围广、涉及多项成本要素产生的一揽子经营管理活动,如某个营销活动,包括参与的人员费用、广告宣传费和客户维护等成本。在SAP中,项目成本归集通过内部订单来实现,对每个活动项目分别建立内部订单,在项目发生过程中分别将成本要素记入内部订单,为每个项目的效益评价提供依据。内部订单的预算功能,同时可以实现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的目的。

5.人力资源成本归集

通过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归集,可以为建设银行人力资源的利用、员工绩效评价提供可靠的定量依据。人力资源成本通常分为:人员获得(招聘)成本、员工增值(培训)成本、日常使用(工资和福利性支出)成本和业务开支成本四类。

(二)预算控制

投资管理、基金管理模块和内部订单等功能可使SAP在资产采购、项目及部门费用支出等方面实现事前控制。例如,在进行固定资产、广告宣传和耗材采购时,如果超过部门或项目预算则不能进行采购订单创建。

(三)效益评价

效益评价主要包括对支行及部门业绩评价、对经营对象即产品和客户等获利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员工和项目的投入产出评价。例如对支行、部门的效益评价,可依据系统提供的成本基础资料,计算分层次的盈利指标,如边际利润、营运利润、网点利润和利润贡献(分、支行经营利润减分摊的总行费用),评价经营单位的创利水平、淘汰利用情况等。

四、建设银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SAP系统是遵循国际企业的管理实践和经验而设计和开发的。因此,其功能设计和方案可能与建设银行的管理现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要使SAP更好地服务于建设银行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盈利能力分析与建设银行业绩考核的关系

SAP PA模块的功能定位于分析对象的盈利能力分析,并不构成全面的业绩考核,不是一个独立、完整意义上的业绩考核管理系统。例如:新产品处于推广阶段,对新产品的评价不能仅看其盈利能力,应主要关注其市场渗透能力和对其他产品的服务功能。如果仅以盈利能力等财务成果作为退出或进入等决策依据,可能会造成战略性失误。因此,如果进行全面的业绩考核,则必须再选择SAP的其他模块或依靠专业的业绩评价和考核系统。

(二)FTP和资本成本确定中存在问题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影响

FTP资金转移价格是建设银行管理会计意义上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在SAP系统PA中用于确定每笔业务交易资金的机会成本(直接成本)或收益,主要按照资金市场交易价格来确定。但由于国内资金交易品种不全,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之手”和市场操纵行为等容易导致FTP数据失真,因此,应考虑有关异常因素加以调整。

盈利能力的基本概念范文2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一种“费用控制”方法,费用控制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采取减少预算、节约开支等方法实现。这种做法存在一定主观性,未考虑成本的引发因素,难以长期奏效。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进入步伐加快,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一形势,追求多方位的客户关系管理和产品个性差异化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银行需要对每一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环节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根据成本收益比来确定每一笔业务、每一个部门(网点)、每一个员工的取舍、进退。因此,产品创新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市场化要求使银行成本管理逐渐转向全方位、多方面的成本核算,进而实现对产品、部门、客户乃至员工的成本收益分析,为全行产品定价、计划预算管理、业绩考核等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实现系统电子化后,都积极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探索。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第二阶段的信息化过程中,基本实现了数据管理的集中存储和分析,为系统地将基础数据转化为有用的决策信息,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近年来,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等银行业“新锐”,在对外营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相继引进SAP公司的ERP软件,实现了成本核算、控制和分析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为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保证银行“质量、效益、规模”协调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SAP系统简介和基本概念

SAPR/3系统是国际领先的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标准软件,是一种集成化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它主要包含财务会计(FI)、管理会计(CO)、人力资源(HR)、物料管理(MM)等模块。各模块间紧密集成,可实现数据的一次性输入和信息共享与交流。另外,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SAP提供金融业等专门的行业解决方案。在SAP金融业解决方案中的盈利分析器PA,能对银行每笔交易进行集成化的成本归集或费用分配,提供管理决策所需要的有关金融业务盈利情况信息。为更好了解成本精细化管理如何实施,现将SAP系统中几个主要的基本概念介绍如下:

成本要素:是成本控制范围所使用的会计科目表中的具体科目,用于控制收入及费用分类和分配。当使用成本要素时,必须附加一个账户分配,如:成本中心,一份订单等。

内部订单:是成本控制区域中的一个组织结构单元,用以收集、监控和报告内部任务的成本。内部订单将定期结算到工作明细结构、成本中心、订单、总账科目或资产。

统计指标:是一个可测量的数量,用于成本中心和内部订单的统计数值,如:成本中心的雇员人数。它可以分配到成本中心、作业类型、间接费用定单、业务处理以及利润中心。它在间接成本分配中作为一个分配基数使用。

三、银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应用的基本框架

按照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结合SAP系统的功能模块,其应用主要分为成本归集、预算控制和效益评价三部分。

(一)成本归集

成本归集的基本内容包括产品成本归集、客户成本归集、部门(网点)成本归集、项目成本归集和人力资源成本归集等,产品成本归集为其核心内容。

1.产品成本归集

(1)产品分类

近年来,随着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针对产品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上已建立起统一的产品目录雏形。在SAP系统PA中,可根据现有的个人业务、公司业务、同业和投资业务四个产品大类建立对应的产品组,然后按树状结构实行产品细分。如:个人业务细分为个人贷款、个人存款和个人中间业务。个人贷款又再细分为个人住房按揭、汽车按揭和抵押贷款等底层的明细产品类别等。

(2)产品成本的确认

①产品直接成本在PA中可按照每笔业务交易的产品类别、期限(FTP段)、本息收付的方式、利率条件等进行判断后,再确定相应的FTP或相应的数据需求计算直接成本。如存款的直接成本体现为利息成本,而贷款的直接成本由资金转移价格成本计算而得。在SAP中产品直接成本也包含直接记入获利能力段的营业费用。②产品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加上产品应分摊的营业费用、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等全面成本,得出各类产品或产品组的全成本。

(3)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

所有未直接计入PA获利能力段的间接费用都要进行分摊处理。在SAP管理会计模块(CO)中可将间接费用分为人工费用、场地费用、设备费用、营销费用、行政费用和运营费用等6类次级成本要素,然后设定车辆行驶里程数、部门人员、占用面积、设备价值、营业收入等统计指标,将次级成本要素分摊到产品组以及明细产品,具体分摊路径和标准为:①公共分摊部门向业务部门、业务支持部门和管理部门分摊:对于车辆折旧、维修等费用,按照行车里程数摊入用车部门;对于营业用房等折旧和水电等相关费用,按照部门占用面积进行分摊;对于人员费用,按照人数进行分摊;②总行业务支持和管理部门到分行的业务支持部门、管理部门及总行的业务部门的间接成本按营业收入分摊;③分行管理部门6类次级成本要素,根据费用类型按照人工耗时、占用面积、设备价值、营业收入等摊入支行;④分行业务支持部门费用和支行费用向所支持的产品组的分摊,按照各类产品的人工耗时摊入;⑤产品组向其明细产品分摊,根据6类成本类型按活动账户数、新增账户数、营业收入等统计指标分配到明细产品中。

(4)资本及风险成本的分摊

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等间接成本可根据风险程度在产品或客户间分配。分配到业务单元的资本取决于业务规模(如资产)和风险程度。因此,一个规模小但风险高的单位所承担的资本,可能与规模大但业务风险低的单位承担的一样或更多。

产品成本归集和分配后,结合产品的收入情况,可计算各产品的经济附加值(“EVA”)或经济利润,然后通过PA或者商业智能集成(“BW”)生成标准或更高级的盈利分析报表,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在产品盈利能力分析中,同时可以增加产品分销渠道和载体等特性,从而能够依据产品不同的属性进行全面的盈利能力分析。

2.客户成本归集

客户成本通过全行统一且惟一的客户号进行归集,方法与产品成本归集类似。在SAP中,可将所有的客户按照公司客户、个人客户、同业客户定义客户组。然后按照公司行业、个人职业特性,金融机构类别等对以上客户组进行成本归集,然后结合客户信息系统、核心账务以及资金交易系统的数据进行盈利情况分析。

同时,对客户区域、VIP和普通客户等特性的设置,将允许对不同地区以及贵宾客户的贡献度进行多维的比较分析。

3.部门(网点)成本归集

归集部门成本,首先要涉及到整个银行内部组织机构在SAP中的设置,比如公司代码和集团的定义以及成本中心结构和利润中心结构的设置。对于分行为独立向外出具报表的单位,可将每个分行作为公司代码单位,所有分行汇总为集团,集团出具合并的统一报表。每个支行网点作为公司代码下的最底层单元,分别对应一个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每个机关部门作为一个成本中心,但所有的机关部门组成一个利润中心,然后按照现有的树状组织结构分别汇总为成本中心组和利润中心组。按成本来源统计,部门(网点)成本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直接记入成本中心的成本;(2)真实型内部订单归集后,通过订单结算后分配入成本中心的费用;(3)通过次级成本要素分摊入的成本。

4.项目成本归集

项目是指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投入大、范围广、涉及多项成本要素产生的一揽子经营管理活动,如某个营销活动,包括参与的人员费用、广告宣传费和客户维护等成本。在SAP中,项目成本归集通过内部订单来实现,对每个活动项目分别建立内部订单,在项目发生过程中分别将成本要素记入内部订单,为每个项目的效益评价提供依据。内部订单的预算功能,同时可以实现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的目的。

由于内部订单极其灵活的功能,其使用扩展到具体某个对象的归集。如通过统计型订单对车辆成本统计,确定单车成本。通过真实型订单对共用固定资产(如车队管理的车辆)等成本进行归集,然后按照统计指标的权数分配标准(如部门用车的里程数)确定的结算规则,将订单中的费用分配到相应的责任成本中心。这样,对期间成本周期性地进行事后分配,能有效提高核算工作效率。

5.人力资源成本归集

通过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归集,可以为银行人力资源的利用、员工绩效评价提供可靠的定量依据。人力资源成本通常分为:人员获得(招聘)成本、员工增值(培训)成本、日常使用(工资和福利性支出)成本和业务开支成本四类。

在SAP中人员成本可通过人力资源模块、总账会计和差旅模块进行归集。对获得、增值和日常使用成本的计量,主要由人力资源模块进行。由于员工主数据中包括员工所属成本中心,因此,相应的人员成本同时反映为部门成本。除差旅费用外,在差旅模块也可同时归集包括员工招待费、会议费等业务性支出以及员工电话、车改和医药费等福利性支出等。

(二)预算控制

投资管理、基金管理模块和内部订单等功能可使SAP在资产采购、项目及部门费用支出等方面实现事前控制。例如,在进行固定资产、广告宣传和耗材采购时,如果超过部门或项目预算则不能进行采购订单创建。而且SAP提供的全方位、分层次的科目预算功能,使上级部门可根据需要对下级单位进行部门费用科目控制。此外,通过人力资源模块的员工主数据中差旅优惠级别的设定,能够定义每个员工的差旅报销标准,结合其由员工在客户端录入报销申请的分布式操作模式,使系统在实现成本控制目的的同时,有效减轻财务人员成本核算到人造成的工作压力。

(三)效益评价

效益评价主要包括对支行及部门业绩评价、对经营对象即产品和客户等获利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员工和项目的投入产出评价。例如对支行、部门的效益评价,可依据系统提供的成本基础资料,计算分层次的盈利指标,如边际利润、营运利润、网点利润和利润贡献(分、支行经营利润减分摊的总行费用),评价经营单位的创利水平、淘汰利用情况等。而对经营对象的业务评价主要针对业务品种和客户的创利能力,通过编制投入产出报表来完成。

由于SAP系统的高度集成性,各模块在独自运行的基础上,可以处理其他模块或外部系统的信息,尤其在经营单位和经营对象效益评价方面,例如PA在进行产品获利能力分析时,需要来自FI/CO模块的成本数据,另一方面也需要来自核心财务系统以及资金交易等外部系统的产品收入数据,整理生成各类分析报表。对于具有成熟的、专业的业绩评价系统(如客户经理考核系统)的银行,则需要对SAP中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适合专业系统处理的数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效益评价的实现要求SAP和外部系统之间进行大量、频繁的数据转换。因此,外部系统能否支持、提供这些信息、或者外部系统能否支持SAP提供的信息,将影响业绩评价功能的实现。

四、银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SAP系统是遵循国际企业的管理实践和经验而设计和开发的。因此,其功能设计和方案可能与国内银行业的管理现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要使SAP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商业银行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盈利能力分析与银行业绩考核的关系

SAPPA模块的功能定位于分析对象的盈利能力分析,并不构成全面的业绩考核,不是一个独立、完整意义上的业绩考核管理系统。例如新产品处于推广阶段,对新产品的评价不能仅看其盈利能力,应主要关注其市场渗透能力和对其他产品的服务功能。如果仅以盈利能力等财务成果作为退出或进入等决策依据,可能会造成战略性失误。因此,如果进行全面的业绩考核,则必须再选择SAP的其他模块或依靠专业的业绩评价和考核系统。

(二)FTP和资本成本确定中存在问题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影响

FTP资金转移价格是银行管理会计意义上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在SAP系统PA中用于确定每笔业务交易资金的机会成本(直接成本)或收益,主要按照资金市场交易价格来确定。但由于国内资金交易品种不全,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容易导致FTP数据失真。另外,“政府之手”和市场操纵行为等非市场因素会使银行股票的Beta偏离正常水平,根据CAPM模型确定的资本成本可能会扭曲,从而影响获利能力分析结果,因此,应考虑有关异常因素加以调整。

盈利能力的基本概念范文3

环境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学活动,所设涉及的概念和普通经济学概念是相同的,如投资、成本、收入、利润等。这些基本概念是环境工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在环境工程技术经济评价中主要涉及的概念有以下几类,分别概述如下。经济学上将投资定义为为获得预期收益而投入的资源或经济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货币资金。按投资类型来划分,有可分为建设性投资和流动资金。就环境工程而言,项目的投资往往表现为为了达到某种环境治理或改善的目标而投入的资金,如将某湖泊的水质从四类水提高到一类水而需要进行的工程投资和非工程投资。在达到预期的环境治理目标后,项目投资可能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环境工程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社会效益往往会大于经济效益,因为优美的环境会让居民感觉舒适,但往往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环境工程的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往往要依靠后期的环境开发来获得,这是在做环境工程的技术技术分析时应重视的问题,即如何合理进行国民经济评价。

环境工程的所处理的问题的基本特点是工程规模一般都比较大,而且工程的持续时间也比较长,如对湖泊的水污染治理,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全部完成。因此环境工程的投资通常都比较大。我国的环境工程一般都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因此从资金来源上看,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国家财政预算,二是银行贷款,三是外资和自筹资金。其中国家财政预算和银行贷款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利用外资的环境项目也逐渐增多。在经济学中将成本定义为为生产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所必须付出的各种费用。在环境工程中却并不是直接生产某种产品,而更多的表现为提供某种服务,具体又可细分为总成本和经营成本。如某湖泊治理中需要兴建一个给排水站为例,成本主要包括修建给排水站的土木工程投资、给排水设备的购置成本、燃料和动力费(主要是指电费、燃油费等)、泵站职工工资、基本折旧与摊销费、设备的维护运行费、贷款利息和其他费用等。以上各项构成该项目的总成本,从总成本中扣除折旧费和摊销费以及贷款利息后就是项目的经营成本。

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可以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个方面来考虑。在计算折旧费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折旧年限,二是折旧率。摊销是指无形资产从开始使用之日起应按照有关的协议合同在收益期平均摊销没有规定收益期的按不少于10年的期限分期平均摊销。在环境工程中,固定资产主要是指为到达的某种目的而修建的土木工程或机械设备,如泵站的站房、水泵等。而摊销则需要根据环境工程类型的不同分别进行考虑。环境工程项目的现金流量反映项目在建设和生产服务年限内流入和流出系统的现金活动。对环境项目的现金流量分析是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中衡量项目经济效益的基础性数据。由于环境工程类型众多,涉及的现金流量类型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项目的现金流入包括销售收入(如果有经济收益)、固定资产残值、流动资金的回收等,而现金流出则包括工程总投资、经营成本、税金(如果有)等。

环境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盈利能力的基本概念范文4

[关键词] 作业成本;银行产品;盈利能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0.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9-0132-03

[作者简介] 郝素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北京100083)

宋建林,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在职博士,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河北 廊坊 065000)

张庆红,石家庄铁道学院计算机系助教,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河北 石家庄100083)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和产品差别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银行迫切需要获取有关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成本信息,而在目前间接费用占很大比例的银行成本中,传统的成本方法已不能满足银行管理者的要求。作业成本法通过作业及其动因来准确分配间接费用,从而得到产品成本的准确信息。银行管理者可以基于该成本信息对产品进行定价和盈利能力分析。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其专业概念有:资源(Resources)、作业(Activity)、作业中心(Activity Center)、成本对象(Cost Objects)、资源动因(Resources Driver)、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作业成本池(Activity Cost Pool)和成本要素(Cost Element)。

(1)资源(Resources):资源是成本的源泉,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有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间接制造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如广告费用)。

(2)作业(Activity):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劳务而消耗人力、物力、技术、智能等资源的活动,作为资源和产品成本中间环节的作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作业是一种资源的投入和另一种效果产出的过程;②作业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③作业是可以量化的,即作业可以采用一定的计量标准进行计量。

(3)作业中心(Activity Center):作业中心是相关作业的集合,它提供有关每项作业的成本信息,每项作业所耗资源的信息以及作业执行情况的信息。

(4)资源动因(Resources Driver):资源动因是衡量资源消耗量与作业之间的关系的某种计量标准,它反映了消耗资源的起因,是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的依据。在分配过程中,由于资源是一项一项地分配到作业中去的,于是就产生了作业成本。将每个作业成本相加,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

(5)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作业动因是指作业发生的原因是将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分配到成本标的中去的依据,也是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沟通的中介。

(6)成本对象((Cost Objects):是成本分配的终点,它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顾客。分配到产品或顾客的成本反映了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成本。

2.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原理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的计算原理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前提之上:①作业消耗源;②产品消耗作业。依据以上两个前提,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确定产品(或客户)所消耗的资源,依据不同的资源动因将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到作业;然后依据不同的作业动因将生产过程中的作业分配到产品(或客户);最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由此可见,作业成本计算法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去,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得出最终产品成本。

二、银行的作业成本词典、成本动因及作业计量指标

1.银行的作业词典。作业词典是一个作业清单,其中包括作业名称、描述、产出及适当的分类。作业词典是作业信息的核心部分。

银行一般应在两个层次上界定作业;第一,界定银行各部门的主要作业;第二,界定各部门主要作业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需要对作业的层次界定也不尽相同,为进行产品成本核算及客户能力分析需要界定层次较低的作业。因为只有作业的层次界定的尽量低,才能使界定的作业比较具体,才便于建立作业与资源、作业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为比较准确的计算作业成本、产品成本和客户成本及银行进一步进行产品及客户的盈利能力分析奠定基础。基于此目的的银行作业一般划分为:行政管理、人事管理部、财务管理部、系统运行部、外汇交易部、票据服务部、交付服务部、柜台服务部和贷款服务部。各个部门还有其详细的作业划分,由于篇幅有限,仅以交付服务部为例来说明,交易服务部作业又可进一步划分为:通过支票付款、通过SWIFT系统付款、通过SWIFT系统接受付款、银行内资金划拨、接受1万元以上的付款、电汇、信汇、开立汇票、通过BACS付款等。

2.确定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指那些导致作业(或作业成本)发生的因素,在银行的作业成本动因中,有可能几个成本动因影响着许多作业,许多作业也可能都受一个或几个相同的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可能是内部动因,也可能是外部动因。就银行来说对任何业务都可能产生影响的外部动因一般包括以下因素:市场变动、整体经济情况、竞争定位、金融监管、客户需求等;银行管理层可以有效控制的内部动因则包括以下因素:产品开发、分销渠道的数量和种类、业务的数量和多样性、风险政策、客户服务质量等;而一些特殊的产品或客户还有其特定的动因。

3.确定作业计量指标。作业计量指标一般都与数量、价值、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关。比如短期可变成本就可以通过使用与数量有关的作业计量指标分配到产品上。而长期成本则要考虑那些耗用时间多或成本价值高的作业放到优先位置,对这类作业的计量指标一定要慎重确定,既要考虑作业所支持的产品、服务和客户中的多样性,也要分析作业在每个产品、服务和客户中的绩效差异程度。银行的主要作业成本计量指标为:所提品和服务的数量、使用的分销渠道的数量、服务质量、接受服务的客户数量、所提品的价值及完成交易的数量。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银行产品成本核算模型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产品成本核算的思想是通过作业成本核算得到各作业的成本,再将产品、服务或客户所涉及的各项作业的成本进行累加,最终得到产品、服务或客户的成本。

1.作业的直接成本的归集。银行作业直接成本包括该项作业所耗费的利息费用、营业成本、呆账准备金、直接人工成本及专项费用,为计算方便将其分为人工直接成本和非人工直接消耗成本和专项费用三大类,其中专项费用是指为某一产品或服务而专门设置的一些部门和设备的全部费用。

(1)非人工直接消耗成本成本核算如下所示:

公式(1)中,dm是非人工直接消耗成本;Yi是第i种直接消耗的单位价格;Gi是第i种直接消耗的用量,W是外购产品或服务的价格;n是消耗的种类。

(2)直接人工成本成本核算如下所示:

公式(2)中,dl是直接人工成本;T是工时定额?鸦ρ是平均小时工资标准;r是附加工资对标准工资的百分比;m是人工数量。

2.作业间接费用的分配。进行间接费用分配时首先要将成本分摊到作业,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一是通过利用现有的工作计量指标来估算进行各项作业所占用的时间;二是对于没有包括在现有工作计量体系中的部门,估算部门中进行各种作业所占用的时间比例。

提品或服务过程中典型的费用归集。银行的间接费用一般可归集为一下几类:一是管理性作业和维持性作业,包括场地、餐饮、安全、系统开发、财务控制、人士、战略规划、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和银行营销等;二是固定资产折旧及税金;三是水、电、气等能源动力费。

(1)确定和计量各类资源消耗,将资源消耗价值归集到资源库,核算如下所示:

公式(3)中,RC:资源消耗的总价值;RCi是第i种资源所消耗的价值;m是资源的种类。

(2)确定资源动因费率。第i种资源的资源动因费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一定时期内i资源的总消耗量与i资源动因总量之比,即每单位资源动因所引起的资源消耗的数量,其计算公式如下:资源价值分配到作业价值库,确定各项作业成本,核算如下所示:

I=1,2,……,mj=1,2,……,n

公式(4)中RAij为第i种资源分配到j作业的资源动因分配率;RDij为第j个作业消费第i种资源的动因量;n为作业个数;m为资源种类。

(3)有了资源动因费率之后,可根据每项作业消耗各种资源动因的数量,对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进行分配。每项作业从各种资源分配所得的费用之和,即为每项作业的制造费用分配额。公式如下:

公式(5)中,ACi为第i种作业的作业成本。

(4)确定作业动因分配率。第i种作业的作业动因费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一定时期内i作业的总消耗量与i作业动因总量之比,即每单位作业动因所引起的作业消耗的数量,核算如下所示:

I=1,2,……,nj=1,2,……k

公式(6)中,RCij为第I种作业分配到j种产品或服务的作业动因分配率;ADij为第j个产品或服务消费第i种作业的动因量;n为作业种类;m是产品或服务个数。

(5)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或劳务,确定产品成本:

公式(7)中,Cj为产品或服务的间接费用的作业成本。

3.作业成本的计算。生产过程中的各作业所消耗的非人工直接消耗、直接人工、间接费用与专项费用之和,即为该产品或服务的作业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TCj=dmj+d1j+Cj+Zjj=1,2,……,k(8)

公式(8)中,TCj为第j种产品的总作业成本。

四、基于作业成本信息的银行产品盈利能力分析

作业成本信息为客户经理或客户关系经理、产品经理和组织单位经理提品或客户盈利能力分析奠定了基础。依据这种信息,客户关系经理能够分析产生非盈利客户的原因(价格、交付成本、坏账、消费产品数量等)和产品的交叉销售,从而为总体盈利能力做出更多的贡献毛利,并把营销/销售资源集中在最大利润的产品和服务组合上;部门经理可以运用这方面的信息,发现盈利性产品组合,并激励客户经理进行交叉销售。通过产品或客户的成本及其贡献毛利的分析,将银行产品或客户划分为四个区域,如下图:

(1)区域Ⅰ,产品或客户消耗的成本高、贡献毛利少,属于非盈利的产品或客户,此时需要分析成本高贡献毛利小的原因,如为银行可控动因,则通过分析进行改善,否则剔除此类产品或客户。

(2)区域Ⅱ,产品或客户消耗的成本额高、贡献的毛利大,属于盈利较少的产品或客户,该区域关键是分析成本高的原因,通过分析作业成本的每一个作业,剔除不增值作业,改善增值小的作业,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这类产品或客户向第Ⅳ区域转换。

(3)区域Ⅲ,产品或客户消耗的成本低、贡献毛利小,属于盈利较少的产品或客户,该产品或客户已处于成熟期,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不大,是市场竞争激烈的微利产品,银行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维系还是剔除。

(4)区域Ⅳ,产品或客户消耗的成本低、贡献毛利高,是银行的盈利产品和客户,需要大力发展,并激励客户经理进行交叉销售。

通过作业成本法能准确得到单位产品的成本、每笔金融交易的成本及每个销售渠道的成本,从而发现改进成本分配的方法。采用作业成本法,信息的可靠性得到了大幅提高,从而提高了收入与成本间差额的准确性和无偏差性,为管理阶层进行产品的盈利能力分析奠定了基础,从而改善了管理阶层的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志辉.西方银行新成本制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2]刘希宋,杜丹利.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定价决策研究[J].企业研究,2004,(5).

[3]王福胜,李汉铃,章轶.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生产决策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5).

[4]刘婧.基于作业成本信息的定价决策模型[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9).

盈利能力的基本概念范文5

关键词:数据挖掘;CRM;挖掘过程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9-30009-02

A Breif Analysis of Data Mining's Application in CRM

WU Xue-qin

(Sichuan TOP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611743, China)

Abstract: CRM is an important application domain of data mining. Based on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data mining and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in CRM and the process of data mining.

Key words: Data Mining(DM); CRM; DM Processing

1 引言

信息社会中数据的爆炸性增长,“丰富的数据与贫乏的知识”问题的日渐突出,产生了对强有力的数据分析工具的需求。决策者迫切需要将海量数据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数据挖掘为这一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CRM是现代电子商务活动的核心部分,是数据挖掘的重要领域。如何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充分了解客户的喜好、购买模式等,从而发觉客户数据中蕴含的知识来强化跟踪服务和信息分析能力,使企业以提供更快捷和周到的优质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营业额,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基于此,分析数据挖掘在CRM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数据挖掘及其在CRM中的应用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领域。)

2 数据挖掘

2.1 数据挖掘的概念

从技术的角度讲,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数据挖掘有很多不同的术语名称,除了常用的“数据挖掘”、KDD等称呼外,还有如下若干种称法:“知识抽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信息发现”(InformationDiscovery)、“知识 发现”(KnowledgeDiscovery)、“智能数据分析”(Intelligent Data Analysis)等。

2.2 数据挖掘的功能

2.2.1 发现与预测

数据挖掘就像在“数据山”上寻找挖掘“知识金块”,如果不采用强有力的工具,这些“金块”就很难找到,即使找到也会花费非常高的代价,就像大海捞针。然而,无论是找“金块”还是找“针”,这些只是数据挖掘的功能之一,即发现功能。而数据挖掘还包括预测功能,通过它,不仅可以在“数据山”中找到目前需要的“金矿”,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新的金矿或银矿在山的什么走向,以使我们尽快找到新的金矿。发现与预测功能是进行数据分析的两种重要形式。

2.2.2 关联规则挖掘

数据关联是数据库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若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就称为关联。关联可分为简单关联、时序关联、因果关联。关联分析的目的就是找出数据库中隐藏的关联规则或关联网。关联规则可记为AB,A称为前提,B称为后续。由于数据库中数据量非常庞大,数据间的关联函数有时并不知道,即使知道也可能是不确定的,或带有一定可信度的。因此,利用数据挖掘的关联分析功能所发现的规则性往往带有可信度。而数据关联的支持度是指该关联在数据库中出现的频率。

除了上面介绍的功能外,序列模式发现、依赖关系或依赖模型发现、异常和趋势分析等也都属于数据挖掘功能。

3 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的概念最早由Gartner Group提出,其目的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管理视角,赋予企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最大化客户的收益率。

CRM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和策略,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业务功能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它集合了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CRM的焦点是自动化并改善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领域的与客户关系有关的商业流程。它的目标是缩减销售周期和销售成本、增加收入、寻找扩展业务所需的新市场和渠道以及提高客户的价值、满意度、盈利性和忠诚度。

4 CRM中数据挖掘过程

在CRM中数据挖掘过程中,一般有两种描述方式:以技术为中心的数据挖掘过程和以商业为中心的数据挖掘过程,本文主要介绍前者。以技术为中心的挖掘过程是把主要精力应该用于保证数据的处理和运转以及不断地试验和改进数据挖掘技术。图1是以技术为中心的数据挖掘过程。

图1 以技术为中心的数据挖掘过程

以技术为中心的数据挖掘过程主要描述从技术角度进行数据清理、集成、选择、变换等数据处理,使用智能方法提取数据模式,依据兴趣度度量,识别有价值模式,最后使用可视化和知识表示技术,向用户提供挖掘的知识。

5 数据挖掘在CRM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CRM中的应用主要分为如下五种情况:

5.1 客户群体分类分析

近年来,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一对一营销正在受到企业的青睐,这意味着企业要了解每一个客户,并同其建立起持久的关系。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对大量的客户分类,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

5.2 客户的获得、流失和保持分析

企业的增长和发展壮大需要不断维持老客户和获得新客户。数据挖掘可以帮助你识别出潜在的客户群,提高市场活动的响应率,使你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5.3 客户盈利能力分析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如果不知道客户的价值,就很难做出合适的市场策略。很显然,不同客户对于企业来讲,其价值是不同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用来分析和预测不同市场活动情况下客户盈利能力的变化,帮助企业制定适合的市场策略。

5.4 客户满意度分析

分析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可以帮助企业改进客户营销策略,从而增加客户的忠诚度。数据挖掘可从零散的客户反馈信息中,分析出客户的满意度。

5.5 客户信用分析

分析客户信用,对商家很有意义,对不同信用级别的客户,采取不同的赊销方案等。数据挖掘,可从大量历史数据中分析出具体客户的信用等级。

6 总结

综上所述数,据挖掘技术在CRM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关键在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目标客户的选择及和客户接触手段的选取。在CRM 中有效利用数据挖掘,可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有价值的信息,指导企业制定最优的运营策略,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利润,从而加速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仰森.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39-360.

[2] 袁玉波,杨传胜,黄廷祝等.数据挖掘与最优化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95.

盈利能力的基本概念范文6

[关键词] 企业业绩评价;财务指标;平衡计分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23. 007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23- 0011- 02

1 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概念

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经营增长等方面进行的综合判断。

2 财务指标体系

2.1 财务指标的概念

财务指标,是指企业总结和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对指标。财务指标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财务指标分析能够将企业的管理成果予以量化分析,这样便于考核企业管理状况,以作为企业下一步投资、筹资及利润分配的依据。因此,企业财务指标分析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财务指标分析的缺点

传统财务指标分析是基于利润的业绩考核评价,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局限性:第一,依赖的历史信息,无法体现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第二,仅反映财务状况,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第三,可能造成短视行为,忽视企业的长远利益。第四,没能有效考虑风险,无法正确反映企业目标。

3 非财务指标体系

3.1 非财务指标的概念

非财务指标,是指基于财务报表以外的更广泛的企业信息的指标,是体现管理层绩效和企业发展前景的更好的指示器。非财务指标必须定义明确且可予以衡量,指标体系应同时兼顾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要与企业竞争策略相结合,应做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

3.2 非财务指标的内容

非财务指标的主要内容见表1。

4 目前企业业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1 片面追求会计净收益,可能有损股东利益

企业的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而现行的会计净收益指标只确认和计量了债务资本的成本,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由于无须承担权益资本的回报压力,管理者往往会通过过度投资来获得更大的会计净收益。但是股东追求的不是会计净收益的增长,而是正净现值的投资,期望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的项目显然损害了股东利益。

4.2 过于强调投资报酬率,容易导致内部冲突

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对企业业绩进行财务评价时,管理者会通过增大分子(基于现有资产取得更多收益)或减小分母(减少投资额)来使这个比率尽量变大。显然,减少投资额比基于现有资产创造更多收益容易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低于目前投资报酬率的投资项目或资产(即使其收益率高于企业资本成本)均会成为管理者不投资或处置的对象,因为这些项目或资产会降低企业现有的投资报酬率。由此可见,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业绩评价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悖,企业功能出现失调。

4.3 财务会计信息的不恰当使用,致使业绩评价失真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对外财务报告和短期经营控制的需要,因而受公认会计准则的规范和约束较多。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则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直接依据财务会计信息计算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通常难以做到准确有效。

4.4 整体上的“大一统”现象

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组织形式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形式下的企业,其对业绩评价的需要有所不同。目前的业绩评价方法虽给出了具有共性的一般原则,但是针对某一行业、不同组织形式下的企业的业绩评价方法却很少,这给实际操作带来了种种不便。

4.5 评价结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国目前对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还处于探索实施阶段,评价结果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评价结果没有与奖惩和干部任免挂钩,不能充分发挥其约束激励作用,原因主要是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性的保障措施,以及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不够。二是在某些行业,评价结果不能反映企业实际情况,有些行业,特别是某些垄断性行业,靠行业的特殊性而不是靠自身的努力取得好的评价结果;相反,有些企业经过自身的努力,绩效明显改善,但评价结果却不理想。这种情况也是影响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又一重要原因。

5 企业业绩财务评价的对策和改进建议

5.1 以经济附加值指标取代会计净收益指标

经济附加值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税后净收益加上利息支出部分)扣除其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简言之,经济附加值就是超过全部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它是企业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的核心与基础,是较具综合性且比较成熟的业绩评价指标。

首先,经济附加值是扣除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是真实的经济收益。如果企业的实际收益率低于该企业专门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风险调整资本成本,在传统的会计净收益方法下,企业可能表现为盈利,但用经济附加值指标计量,企业则表现为亏损。因此使用经济附加值可以避免企业出现隐性亏损以至于损害股东利益。

其次,经济附加值指标能有效避免内部冲突。它是一个绝对值指标,对于部门、企业和股东来说,经济附加值总是越多越好,从而使企业的业绩评价与其价值最大化目标相一致,促使管理者关注股东目标并为之努力。这是其他任何财务性业绩指标都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5.2 避免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评价指标

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将企业净收益与其资本占用水平相联系,有利于加强资本约束,是评价分权利润中心(或战略性经营单位)业绩的适当指标。同时,它是以百分数表示的相对盈利能力,更方便于将企业的盈利能力同市场利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通货膨胀率、行业标杆企业进行比较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比较。但正如前文所述,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内部冲突,实践中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

5.3 对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指标的计算进行技术性调整

(1)将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无形资产支出资本化。在计算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对于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并在未来收益实现的年份摊销,以使盈利能力的变化更为平稳,从而促使管理者在追求短期效益的同时也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

(2)将租赁资产计入投资基数。将原来当期费用化的年租赁费用区分为财务费用和折旧费用。其中,财务费用在计算投资报酬率或经济附加值时不能归属于某一特定资产,而折旧费用可以作为被评价部门的费用。

(3)按物价变动水平进行调整。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了准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我们必须将资产的原始取得成本重新表示为现时货币单位成本或现时购买力成本,以便对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假象进行调整。

5.4 细化业绩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

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迫于竞争的压力,必须不断创新以获取竞争优势。生存的压力使得行业、专业被进一步细化,基于市场机会而成立的企业动态联盟越来越多。专业的细分、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了不同主体对业绩评价方法有不同的需要。细化业绩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以满足不同主体的需要,一方面能够提高具体业绩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发挥评价的作用,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5.5 建立和完善制度性保证措施

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企业绩效评价激励约束作用正常发挥。要发挥企业绩效评价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必须将改进措施落到实处。为此,除了不断完善评价系统之外,应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政策,将评价结果作为对企业及管理层评价、选聘、任免和奖惩的一项重要依据。

常用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方法就是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寻找能够驱动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并建立与之密切联系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战略实施过程,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以维持战略的持续成功。平衡计分卡主要是通过财务与非财务考核指标之间的相互补充,不仅使绩效考核的地位上升到组织的战略层面,使之成为组织战略的实施工具,同时也是在定量评价和定性平衡之间、指标的前馈指导和后馈控制之间、组织的短期增长和长期增长之间、组织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寻求平衡的基础上完成的绩效管理与战略实施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