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1

【关键词】脑梗死塞;综合性社区护理;护理观察;功能障碍

脑梗死塞患者有发病急、病情重、危害大的特点,是急高血压、糖尿病之后的第三大病,严重威胁着中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因其发病急,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脑梗死塞患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多脑梗死患者都存在机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性社区护理能够社区脑梗死塞患者的护理要求,本文就综合性社区护理对脑梗死塞患者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分析,为今后脑梗死塞患者综合性社区护理的全面实施提供依据。

1 脑梗死塞发病机制及综合性社区护理作用

中老年患者脑血管局部在形成急性血栓或者由其他集体部位转移来的血栓,在阻塞患者局部脑血管后便会导致脑梗死塞。综合性社区护理对脑梗死塞患者的护理,对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以及复发率高和发病急都是脑梗死塞疾病的主要特点,对患者心理以及家庭都会造成严重负担。随着近年来综合社区护理的广泛普及,综合性社区护理在护理脑梗死塞患者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护理效果,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脑梗死塞患者在接受综合性社区护理后,护理有效率高达88.0%,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功能障碍。

2 综合性社区护理内容

2.1 健康宣教

社区医疗中心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社区板报或者开展社区讲座等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宣传,其重要内容应当包含脑梗死塞的预防、饮食控制和日常行为控制方法等,在健康宣教过程中,为社区居民清楚讲述脑梗死塞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等,并通过图片和健康教育视频介绍脑梗死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方式。对脑梗死塞的用药常识进行讲述,其中包括药物使用剂量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使易感因素降低到最小,以此降低脑梗死塞的发病率,并使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提高[1]。

2.2 心理护理

脑梗死塞病症发病较急,患者一旦发病之后,病情表现也极为严重,大多患者因为不能够突然接受发病的现实,恐惧、抑郁和焦虑感逐渐萌生心底,因此在对患者实施综合性社区护理之前,首先要消除患者对脑梗死塞疾病的恐惧心理,然后逐渐对患者心中的不良问题进行疏通,帮助脑梗死塞患者迅速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经常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以此更好的掌握患者的内心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解决问题。社区护理人员要经常对患者予以安慰,流露出同情的心态,保持真诚的心态和患者进行沟通,以此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2.3 生活护理

脑梗死塞患者大多为中老年患者,大多患者都存在肠胃功能紊乱情况,而长期卧床休息会导致患者极易出现便秘情况,因此患者应该多摄入一些高担保、易消化、高纤维的事物,同时还要避免摄入油腻辛辣食物,以此保持患者大便干燥[2]。

2.4 皮肤护理

脑梗死塞患者发病初期因机体功能存在严重障碍,大部分患者很少能够甚至不能活动,生活难以自理,同时中老年人自身血管循环就相对较差,免疫功能也因为年龄过大而下降,在长期卧床休息的情况下,极易长出褥疮。因此护理人员要定期为患者翻身,对患者背部皮肤进行擦洗等,并经常更换患者被褥以及被套,保持休息环境干燥和卫生[3]。

2.4 康复护理训练

护理人员要定期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并经常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在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期间,要定期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揉、拿捏以及推拿,以刺激患者关节。同时为了避免患者关节出现挛缩和扭曲情况出现,护理人员要及时采取肘关节屈伸以及收支屈伸等方式对患者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足关节进行屈伸训练,每天坚持对患者进行4-5次肢体康复训练,每次时间不低于5min;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中,要坚持由小至大、先下后上的关节活动原则,依据患者肢体以及肌理的恢复情况,决定肢体康复训练过程中所使用的力度,随着患者的逐渐恢复,护理人员应该鼓励患者自行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在功能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适时协助患者[4]。

3 结束语

有效的综合性社区护理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减少致残率,对脑梗死的预后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系统的综合性社区护理不仅可以帮助神经系统恢复功能,而且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功能恢复的时间。

参考文献

[1]陆妍.脑梗塞患者综合性社区护理的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7):120-120.

[2]蔡舒,蓝宇涛.OSCE模式在社区护理综合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35):3283-3284.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2

关键词 养老产业 人口老龄化 医养结合

一、步入老龄化时代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5.5%,养老金领取人员超过2亿人。老年人口总数还将进一步增长,到2025年将超过3亿人,2040年将达到4亿人。我国正在迅速地走进老龄化时代,养老产业正在成为一个新兴产业,经历了最初几年一哄而上的养老地产开发之后,目前大量民营资本开始了以服务为中心的养老产业布局。

二、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趋势

(一)前景广阔

养老产业的发展,有助缓解老龄化让中国面临的发展与民生的双重压力。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典型特点是“未富先老”,另一个是人口结构的“畸形”。因此,推动发展老龄产业,缓解未来护理服务人力资源紧缺状况,已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思路。

养老形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社区养老,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自从2013年国家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以来,进入养老领域的产业的资本总量超过2000亿元。另有数据表明,90%的老人未来将选择居家养老,7%由政府支持的社区养老,3%则选择机构养老。所以居家养老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市场。

这个领域缺乏能把资源完美整合配置的细分龙头。“养老”是一个横跨金融、地产、休闲服务、医疗卫生、轻工业等行业的新兴的投资方向,现阶段基本以政府为主导,整体业态处于“小而散”的格局。所以,养老产业将经历小微分散、细分龙头、横纵整合、垄断竞争四大阶段,或将随着老年人口规模增速的变化,在2030年左右进入成熟期。

(二)大量民间资本涌入

1.保险企业成养老产业的一大主力。泰康人寿投资20多亿建立了北京泰康之家养老一区项目。除了北京燕园已经开业,在全国已经有8个社区同时在建设,在上海、广州、苏州、杭州、成都、武汉、三亚,总的投资现在已经将近200亿。欧美国家医养结合少一点,因为他有全科医生的体系、家庭医生的体系,医疗体系很发达,所以养老机构不需要自己建设很多的医疗配套,但是泰康之家是在养老机构里边建立了自己的老年全科的诊疗和设备齐全的老年康复医院。

2.医疗和养老结合是养老产业发展重点。天津天同老龄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服务为核心,具有丰富实战运营经验,专业从事养老产业投资、开发建设、连锁经营、品牌管理的专业养老服务企业。其下属的天同医养院围绕自理、介助、介护老人的医、食、住、行、乐五大模块开展工作。突出医养结合特色,重点为失能老人开展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老人们居住的房间都有氧气和输液设施,如同医院病房。完善的医疗配套极为重要,否则社会负担和家庭负担太重,正因如此,医养结合最有吸引力的一点是医疗服务可以报销。

3.养老产业同时吸引了国际资本的关注。IBG与红杉资本联合云锋基金投资75亿元的养老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计划在未来10~20年,将打造一个生活自如、环境优美、医疗照顾以及老年人生活场景的园区。

(三)国内养老产业市场情况

我国目前产业市场的供给主要以养老地产的开发销售为主。主要模式分为三类:

1.产权销售模式。此模式的优点在于资金回笼迅速,模式复制成本较低。

2.“销售加持有”模式。一方面可以使资金迅速回笼;另一方面可以灵活后期运营的持续收入。以万科集团为例:占比80%的住宅为出售产品,其余20%为持有型物业,其中就包括养老型物业。

3.会员制的“综合地产型”模式。其赢利主要依靠会员制收益、综合服务以及增值服务收益,以上海的“亲和源”模式为代表。不过,无论哪种方式,鉴于开发企业投入巨大,目前的养老项目多瞄准高端养老客户。

基于养老产业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众多一线房企(绿地等)以及保险资金(泰康等)已开始涉入养老产业。

(四)我国养老市场目前的主要特点

第一,建设投资额巨大,回报周期较长。

第二,缺乏先进的服务模式。

第三,主要的市场供应集中在中高端住宅销售,中高端养老社区和服务尤其匮乏。

第四,行业缺乏专业的标准和规范。

第五,项目多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些大城市。

第六,相关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

第七,项目实际运营不佳。

第八,还没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目前,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上尚未形成知名度较高的专业养老产业品牌。涉入养老产业的各类企业对于养老产业的开发还处于基本的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但在巨大的市场空间背景下,预计到2030年,将诞生一批百亿级养老品牌,随着竞争格局形成,各主力品牌市场份额将逐渐趋稳。

(作者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简介:朱晟坤(1997―),男,山东章丘人,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参考文献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3

关键词 糖尿病高血压 社区 护理干预

糖尿病高血压根据WHO的预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和高血压患病率都将会呈快速增长趋势[1]。现就我社区对58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采取干预措施的情况阐述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6月~2010年12月对社区内58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实施了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其中男36例,女22例,男女比例为1.64:1,年龄46~74岁,平均60岁。

社区护理干预措施:①控制体重: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我们采取了控制体重的方法来辅助控制病人血压。肥胖病人的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减肥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可以使胰岛素的作用增强,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肥胖患者通过过多分泌胰岛素来补偿其功能的不足,刺激肾脏的肾小管增加对钠和水的吸收,导致血压增高[2]。研究表明,体重每下降1kg,血压平均下降0.27kPa(2mmHg),体重减少5kg血压就会显著下降。因此,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肥胖者,减肥有助于控制血压、血糖。②保持心态平衡,正确处理应激状态:目前,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机体应激状态会使血压快速升高,同时还会引起糖尿病发病率增高。当患者情绪激动,敌对、愤怒等应激状态时,患者的血压也会升高,胰岛素的作用会减弱,血糖会不易控制。因此无论是高血压病或糖尿病病人,都应调整心态,心平气和,看淡事情,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不良的刺激。③合理饮食:新陈代谢紊乱是诱发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原因之一。饮食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通过饮食控制,改变饮食结构,提高胰岛素生物效应[3],减轻胰岛素抵抗,以降低体重,既利于降低血压,又有利于控制血糖。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同时要限制钠盐,每天5~6g。建议常吃萝卜、洋葱、山药、大白菜、西红柿、南瓜等,常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鱼类、鸡蛋白及脱(低)脂牛奶等,不吃或少吃加工食品或火腿、咸菜、咸肉、腐乳等,并建议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代替动物脂肪。④运动疗法:体育锻炼能改善血糖控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胰岛素对血糖的作用,同时可以促进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消耗而降低血糖,也可以减轻体重,同时使血压降低。因此,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⑤养成良好的习惯,戒烟限酒:吸烟百害而无一利,是人人皆知的,但是很多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却有吸烟的不良习惯,吸烟可减低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胰岛素对血糖的作用效果,导致血糖升高;吸烟又加重高血压及糖尿病大小血管的损伤,有资料提示[4],吸烟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1.5~2.5倍。长期大量饮酒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不但加重高血压、糖尿病,还会增加脑卒中的危险概率,因此,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

结 果

通过控制体重、保持心态平衡,正确处理应激状态、合理饮食、运动疗法和养成良好的习惯,戒烟限酒的护理干预,58例患者对高血压糖尿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提高了和自我监控能力,明白了防御措施和饮食方法,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减肥、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血糖、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讨 论

糖尿病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对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5]。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的现象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因此严格控制血糖和制高血压对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开展糖尿病高血压教育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其主要作用是:①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高血压的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②在健康教育中,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合作,可以得到患者的信赖,提高了质量效果;③可以防治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发展;④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社区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有效控制血糖、血压,预防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

2 杜娟,张素华.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内分秘学分册,2004,24(5):347-349.

3 侯佳梅,李双.糖尿病人高血压的防治.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109:64.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4

【关键词】糖尿病;延续护理;健康管理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的作用不足(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分为4型,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5%以上,是慢性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重点,WHO调查预计,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亿,在我国范围内将达3800万,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给个人、家庭、社会发展及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负担。近年来,对糖尿病患者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已被证实在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疗效,为了更好地了解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现对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进行综述如下:

1、延续护理的定义及意义

患者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不同保健机构中能接受到针对自身指定的一系列具备整体性、协调性的保健行动就是延续护理,该定义于2003年被美国老年学会提出后沿用至今。其内涵主要是为促进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将院内服务延续到社区、家庭,构建三元互动的护理方式,进而为患者提供全过程和全方位服务。在全球都努力改善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和安全的大环境下,延续护理已成为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自2011年原卫生部将探索和构建延续性医疗护理服务模式纳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7]开始,延续护理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数量逐年增加。

2、2型糖尿病延续护理的必要性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晚期并发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是长期的高血糖损害血管系统,导致全身血管老化的加速,大血管病变主要是引起细胞血管病变,如心脏病和脑卒中,其发病率高,发病年龄轻,病情进展快;微血管病变尤以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危害较大;糖尿病神经病变引发糖尿病足,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同时对家庭、社会、国家加重经济负担。控制糖尿病其控制血糖是关键,而控制好血糖则需要患者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提高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运动等的依从性来突现,而延续护理给患者带来了全方面、连续、无空隙的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依从性。研究证实延续护理能够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患者住院次数,延长再次住院周期,降低再次入院率及医疗费用,并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实用性强,无论是对家庭、社会还是国家,该护理模式都充当着极其重要是角色。

3、2型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的干预方式及内容

3.1延续护理的干预方式

孟方总结了218项临床试验(实验性和类实验性研究)中,最为常见的延续护理形式为电话和短信随访,占84.86%,其次为家庭访视,近两年来使用网络信息平台包括QQ群、微信、网络视频等进行延续护理开始逐渐流行,多数研究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干预,79.36%的研究使用两种及以上的干预方式。

3.2延续护理的干预内容

林静君认为,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内容主要为出院后执行医嘱情况;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随访1次,第2个月开始每两周随访1次,第6个月每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饮食、生活、血糖监测以及药物服用等,了解患者的依从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建议或指导;对于病情不稳定者,适当增加随访频率,对出现问题及时给予有效解决;同时患者也可随时电话咨询主管护士。

4、2型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效果评价

林静如研究结果显示,加用延续性护理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优等率为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17%,延续性护理组患者在糖尿病肾病、皮肤感染、足部感染、低血糖以及酮症酸中毒的总发生率为7.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71%。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上应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519-526.

[2]李君.I型糖尿病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10,11(03):173-174.

[3]何敬和,刘冠男,常震,等.中西医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2,27(02):132-134.

[4]元国芬,赵小丽.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疾病控制的作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5):2389-2390.

[5]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02):5-8.

[6]吴雅晶,尹永田,陈莉君.高血压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06):828-832.

[7]孟方,段培蓓,胡青.我国延续护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04):540-544.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5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数字医疗;风险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5-0000-01

Analysi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Population Electronic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He Pengfei

(China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enter,Beijng100088,China)

Abstract:In the current trend of social information into the mainstream,the establishment of electronic health system is the resident information in our society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collecting information on the country's popul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electronic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our society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Keywords:Electronic health;File;Digital medical;Risk

一、电子健康(eHealth)的基本概念

电子健康(eHealth)体系是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平台、信息资源及其在健康与医疗领域所有应用工具的总合,它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医疗体系。

二、电子健康档案的特点

电子健康与电子病历的区别在于它是电子病历的高级形式,涵盖居民基础健康档案以及预防免疫、就诊记录、健康检查记录、计划生育、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健康信息。电子健康主要特点是一个连续、综合、个体化的居民健康信息记录的资料库,能使静态的居民健康档案转为动态的、可利用的、可更新的新型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依据,是全科医的必需工具。

三、电子健康档案基本内容

根据健康档案的基本概念和系统架构,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主要由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两部分组成。

(一)个人基本信息

包括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等基础信息以及基本健康信息。主要有:人口学信息、社会经济学信息、亲属信息、社会保障信息、基本健康信息、建档信息等。

(二)卫生服务记录

它是从居民个人一生中所发生的重要卫生事件的详细记录中动态抽取的重要信息。按照业务领域划分的有: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疾病预防、疾病管理、医疗服务等。

四、国外电子健康建设发展现状

(一)电子健康的国际化趋势

2002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卫生保健全面信息化”的卫生发展战略。2004年,美国计划在未来10年内,大多数的美国公民将拥有电子健康档案,并在本人授权同意下全美任何医疗服务机构都能够查看到个人的电子健康档案。日本设立了社区信息网络系统子委员会,以促进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并处理所需的标准化。西班牙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在推动欧盟电子医疗系统一体化进程中做出了积极努力,同时西班牙政府在较短时间内成功实现电子健康技术成果的研发,用较少的投入建成新型健康体系,健康总体评价达到经合组织排名前列,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新的欧盟法律规定患者可以到其他成员国就诊,这将是eHealth服务在欧洲发展的关键一步。但实现这一目标会遇到IT系统不兼容的障碍。2010年底,《跨国医疗指令》的谈判有望告一段落,这将为医疗技术领域的改革奠定基础。

(二)欧洲电子健康现状:欧盟eHealth协作宣言

巴塞罗那“电子保健”会议上,欧盟各国卫生部长签署了一项声明,确认“网上健康”对促进欧洲的团结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据最新统计,到2050年29%的欧盟人口将超过65岁,电子卫生保健部长级会议指出,信息技术可以为国家保健计划所面临长期的可行性问题,特别是涉及到疾病预防和筛查,患者护理质量和患者国际流动的需求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网上健康市场潜力巨大,每年有价值15亿欧元市场。欧洲“电子健康”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世界各国都把从现在开始网上健康作为努力方向。

五、目前我国电子健康信息建档完成情况

2009年卫生部全面启动9项公共卫生服务,城市地区健康档案建档率34.9%,农村地区试点建档率12.8%,覆盖率还较低。3岁以下儿童管理:3035万人,管理率75%;孕产妇检查:2349万人次,产后访视:1639万人次;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3057万人,管理率31.4%;高血压管理:1479.7万人;糖尿病管理:463.2万人,管理率不到10%。

六、我国目前电子健康档案管理面临挑战及对策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经济技术文化发展差异大,医务人员队伍庞大,更由于疾病、药品极为繁多,变化很快,涉及的部门多、协调也不易,出台一套理想的电子健康体系绝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健康档案网络化管理需要以网络平台为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各类辅助设备,如电脑、数据库管理系统、扫描设备等,这些设备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而且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动态管理、后期设施运行和维护的成本较高,仅靠非盈利性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负担显然是很难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力不足,基本项目在农村落实困难。因此,尽快加大国家层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资金和技术投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人才缺乏

按国际上每名全科医生服务5000居民的低限标准,我国5亿城市人口需要16万多名全科医生,但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只有3000多人,尚不足4%。其中懂计算机应用及档案管理知识的人才更是缺乏,加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都对社区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顺利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发展。大批培养专业化人才需要尽快提上日程。

(三)建立电子档案面临的风险

电子健康档案的安全保密问题,它具有易复制、修改、删除、传输等特点,在其网络化管理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工作流程都存在信息失控、信息污染、信息干扰、信息过剩、信息丢失、病毒侵犯、人为破坏等不安全因素。虽然在解决安全方面有很多技术手段和控制策略,如利用身份认定、数字水印、信息加密、防火墙等等手段,来保护网络应用的安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病毒和黑客技术也日益娴熟,隐蔽性、广泛性和破坏力也更强。因此,电子健康档案的安全保密问题是新时期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管理部门将要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相关政策法规的缺乏

目前我国仅有2005年4月1日施行的《电子签名法》。相关政策法规的缺乏使得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修改、保存、共享、交换以及隐私保障等目前还无章可循、无据可依,在法律诉讼中,电子病历、电子医疗文书、电子档案、电子签名还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我们应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健康档案相关法律法规。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6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全国“老龄办”于2006年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老年人的医疗资源使用明显增加,在美国占人口总数12%的老年人,其医疗费用却占医疗资源的80%。老年人不但体弱多病,而且常有病情变化,经常需要辗转于多个学科就诊,尽管费尽周折但得到的医疗服务却是不全面、不连续的,传统医疗模式很难有效地解决老年人所有的医疗问题。另外,有研究显示,近30%的75岁以上的老年人某些日常生活活动(洗澡、穿衣、如厕、活动和吃饭)功能障碍〔1,2〕,基本生活需要帮助;而生活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功能障碍患者发生跌倒、压疮、关节挛缩者增多,其医疗资源使用明显增加〔3~5〕。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医疗服务和社会支持服务都很重要,这就需要一个能提供全面服务的医疗模式〔6〕。美国“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PACE)”在一个中心为老年患者提供包括急性和慢性长期医疗及社会支持服务,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一系列研究,现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有效和成功的模式〔7,8〕。

1 PACE的起源和发展

PACE起源可追溯到1971年,在旧金山的中国城,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很多华裔老人不愿意入住护理院(nursing home)〔9,10〕;当地的社区领导根据英国日间医院的模式,认为建立日间医疗和护理服务中心能使这些衰弱老年人延迟或避免入住护理院。在1973 年,由老年管理机构(Administration of Aging)、加利福尼亚州政府(the State of California)和健康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Services)集资建立On Lok社区成人日间护理中心,这是PACE的雏形。在1975年增加了家庭支持服务,1978年纳入基础医疗服务,此后不断完善其服务内容和管理模式,可为患者提供急性和慢性长期医疗服务(包括基础的全科医疗服务和专科会诊),并提供其他辅助服务包括开药、化验、X线检查和提供耐用的医疗设备,必要时也可安排住院治疗或入住护理院。1983年,On Lok服务形式被认定是一种成功的模式,医疗保险(medicare)和医疗救助(medicaid)开始试验性共同对其出资,结果发现:在医疗费用方面,PACE较传统的(根据服务来付费,feeforservice)模式节省费用15%,并且平均每年能将获得的总收入5%来作为储备资金〔11〕。1986年,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多个示范项目,由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为其支付费用,并开始称为“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ACE)”。1997年美国平衡预算法案(Balanced Budget Act)将PACE模式正式确立为在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永久项目,并规定各州可为达到医疗救助标准的老人提供PACE服务。从本质上看,PACE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旨在为居住于社区,但达到入住护理院标准的衰弱老人提供全面的医疗、康复和社会支持服务〔7〕。

2 PACE的具体事宜介绍

2.1 PACE的服务对象 必须是年龄大于或等于55岁、居住在PACE中心的服务区内、经由州医疗救助机构批准并证明其符合该州入住护理院标准者。患者是自愿参加,但一旦进入PACE,只能接受PACE中心的工作人员或与PACE中心有协议的医生或医疗机构的服务〔7〕。

2.2 PACE的目标 在一个机构内为衰弱的老年患者提供急、慢性医疗服务, 使患者得到全面、连续和有效的医疗;同时也提供生活支持和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以改善患者预后,预防和延迟衰弱老人入住寄居机构〔7〕。

2.3 资金来源和使用 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CMS)根据疾病分类和病情分级系统(Hierarchical condition Categories,HCC)来根据每个患者的所患疾病的病种、病情等情况预测每个患者可能需要的医疗费用,按月给PACE中心支付费用,其中医疗救助中心支付的部分约占2/3,不同州之间差异也较大〔12,13〕,不符合医疗救助标准的患者需要每个月自己支付这部分费用(约3 000~5 000美元),患者加入该项目后不再需要支付任何医疗费用。每个PACE中心把所有资金融合在一起,统一安排使用。尽管PACE中心独立核算,但他们不会采取减少服务的方式来减少开销,因为这样会导致患者后来需要更多的和更贵的医疗服务;相反,PACE中心可以为患者提供超出通常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支付范围的服务(如为患者支付电费或煤气费),旨在使每个患者得到合适的医疗服务和生活照顾并保持最好的状态。另外,由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中心(CMS)以及州政府管理机构(the State Administering Agency,SAA)来制定PACE服务的细则并监督其履行情况。

2.4 多学科工作团队 PACE服务的主要特点是多学科团队服务,由全科医生、有处方权的护士、临床护士、家庭医疗护士、作业和物理治疗师、营养师、药剂师、护理人员、娱乐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和负责转运患者的工作人员,以及与PACE有协议的专科医生或其他医务工作者组成。患者加入PACE后,所有专业人员共同对其进行评估并制定治疗计划;并且所有工作人员每个季度要对每个患者进行再评估,共同制定未来3个月的治疗计划。PACE团队成员也共同直接参与患者服务,每天召开多学科团队会议来讨论患者的状态和近期发生的新情况,并及时调整诊治疗计划。这种团队的工作模式能确保患者的医疗和社会需求得到及时、全面的满足。

2.5 PACE的服务特色 PACE中心由一个日间护理中心和门诊构成。根据规定必须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基础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康复治疗、个人护理、营养咨询、娱乐治疗和提供用餐。通常每个PACE中心服务120~150个患者, 每周开放5~7 d〔7〕。其特色服务内容如下:

2.5.1 全面、连续的老年服务 PACE的日间护理中心承载着该项目的主体服务,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在这里展开的。每天上午日间护理中心的班车到患者家里把患者接到中心,患者在这里可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娱乐、读书、与同龄人交谈等,由生活护理人员、护士、社会工作者、娱乐师陪伴和照顾,这有利于老年人维持功能,避免因衰弱而脱离社会。生活不能自理者由护理人员提供生活护理(如洗澡、理发、如厕等),中午在中心统一用餐。PACE中心有药剂师定期审核患者的用药,保证其合理有效(也有护士协助患者用药)。另外,患者可很方便地在PACE中心的门诊就诊、随诊,并可以根据需要接受康复治疗或专科治疗。患者如病情平稳,可每个月在门诊部随诊1次。由于整个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患者情况都很熟悉,若病情有变化也能得到及时发现、评估、以及快速诊断和治疗;若经处理后病情稳定,则可和其他患者一样乘坐中心的班车返家。若患者病情严重则会安排其住院治疗或入住护理院,PACE中心的医生会参与患者在住院或入住护理院期间的医疗。

2.5.2 预防性干预 预防为主是PACE的重要目标。预防性干预措施既包括传统意义的预防医学(如疫苗)又包括预防性医疗和社会支持。对衰弱老人进行预防性医疗,一方面指通过及时发现和处理急性病和慢性病的急性加重,来维持功能和减少致残;另外也包括定期进行营养评估、居住环境安全评估、每年进行抑郁筛查等、以及用药管理(提高依从性、常规监测用药、及时调整处方和避免不良反应)等。预防医疗可降低住院发生率〔7〕,有研究表明,入组PACE的衰弱且有多种疾病的老年患者的住院天数与普通老年人群相当〔14〕。社会支持方面,如“延伸服务”(respite service,短期的替代护理服务,使主要负责护理患者的人员得以休整),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预防老年虐待的发生。

2.5.3 健康愿望和临终关怀治疗 纳入PACE 项目患者多是高危患者,研究数据表明PACE的服务群体:平均年龄为80岁,平均有7.9种疾病和3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15〕,平均生存期是2.5年〔16〕。所以PACE的医生和团队其他成员都高度重视与患者讨论健康愿望(advance directives),了解和明确患者对生命晚期的医疗需求情况。这是PACE预防健康指南的一部分,也是质量控制的一项内容。如前所述,在PACE服务的这个老年群体,延长寿命与提高生活质量两者常不能兼顾,而PACE是通过增强患者功能使其能尽可能长时间在社区独立生活,更多关注的是患者生活质量。通过预先与患者及家属讨论患者的健康愿望,加强患者、家属和医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了患者的自主权,提供了高质量的临终医疗服务。

由于PACE纳入的患者群体的特殊性(如上述),临终关怀治疗是PACE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美国,临终关怀治疗是针对预计生存期不超过6个月的患者,目前多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因为在许多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肾病、痴呆、帕金森病,很难判断生存时间;但对于入组PACE的患者,因为整个医疗团队熟知其病史、功能状态、社会关系和心理需要,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评价,并且充分了解其生命终末期的抢救事宜和医疗目标,所以很多患者能更早地开始接受临终关怀治疗;另外,PACE服务也是力求全面解决患者问题,所以即使患者预后不明确,实际上已经开始实施临终关怀治疗,这使更多患者获益〔17〕。

3 PACE的成功之处

PACE既可以使患者、医务人员、家属受益,也可以为社会节省医疗资源。首先,患者是最大的受益者,可获得全面、连续和及时的服务。有研究表明,PACE入组者较接受传统医疗服务者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功能状态和更高的医疗满意度,在社区居住时间更长〔16,18,19〕。其次,医务工作者可从团队工作模式中获益。PACE团队的所有成员在不同环节直接参与解决患者的多种问题,这可增进医患沟通,有助于能全面了解患者情况,进而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病情变化;也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不是一个人来处理患者的复杂问题;另外也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了解彼此的专长〔7〕。最后,患者的家中照料者也是受益者。需要入住护理院的老年人是需要有人(如家属)照顾才能生活在社区。PACE中心可提供直接护理、协调护理并全面安排医疗计划;也可根据需要提供“延伸服务”(如前述)、或为家庭成员提供咨询以及增加家庭护理时间或患者到成人日间护理中心的时间〔20〕。这些可使家属从中获益。

PACE是有效价比优势的项目:PACE可以节省医疗费用,有研究表明,与传统的付费方式比较,PACE服务的患者的医疗费用明显降低 〔21,13〕。一些自费的个人也觉得PACE较其他寄居机构或以社区为基础的长期护理服务在费用方面更有优势。实际上,所有PACE中心在运行过程中都逐渐积攒了一定的储备资金〔7〕。

4 PACE的发展局限性

尽管PACE是一个成功模式,但PACE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截止2008年,全美仅在29个州开设了共61个PACE服务中心〔10〕,其制约发展因素包括:

4.1 募集启动资金困难 要建立一个PACE中心必须具备成人日间护理中心、PACE门诊部、其他辅助的配套设施、招募和培训员工、具备抵御费用透支的贮备资金和流动资金,项目启动的前期投入较大,近期收益有限,需要经过数年才能达到收支平衡〔7,22〕,这是建立新的PACE中心受限的重要原因。

4.2 存在与PACE竞争的服务模式 一些州政府开设的或社会性的项目也可提供以家庭为基础的个人护理和家政服务、社会性日间护理(但不包括医疗服务)、以及生活帮助(assited living)等服务,因为这些服务模式费用低而具有竞争性,但因为他们没有包括医疗服务,实际上也不省钱〔22〕。

4.3 PACE本身的特点也限制了更多的患者入组 首先,入组PACE后,患者必须放弃以前的医疗关系,其专科会诊和基础医疗医生、入住的医院、护理院和药房都是指定或有限制的,所以患者和家属会感到失去了自主权〔7,22〕。其次,几乎所有的PACE入组患者要符合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双重资格,而对不符合医疗救助标准的中等收入水平的老年人吸引力有限〔7〕。此外,PACE的许多活动是围绕日间护理中心进行的,有的患者觉得参加日间护理的中心活动是一个负担〔22〕。

5 全面的老年人服务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可能

PACE模式起源于旧金山的中国城,由于文化背景和传统理念相同,在我国似乎可以借鉴。PACE是由多学科团队在一个中心共同为衰弱老年人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和社会服务,可以使衰弱老年患者尽可能长时间地生活在社区,也可节省医疗费用。但由于两国的国情、医疗政策和医疗模式不同,如何在我国建立一个具体可行的PACE模式,需要老年学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Winblad I,Jskelinen M,Kivel SL,et al.Prevalence of disability in three birth cohorts at old age over time spans of 10 and 20 years〔J〕.J Clin Epeidemiol,2001;54(10):101924.

2 Covinsky KE,Palmer RM,Fortinsky RH,et al.Loss of independence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older adults hospitalized with medical illness:Increased vulnerability with age〔J〕.J Am Geriatr Soc,2003;51(4):4518.

3 Walter L,Brand RJ,Counsell SR,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prognostic index for 1year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after hospitalization〔J〕.JAMA,2001;285(23):298794.

4 LaPlante MP,Kaye HS,Kang T,et al.Unmet need for personal assistance:estimating the shortfall in hours of help and adverse consequence〔J〕.J Gerontol B Psychol Sci,2004;59(2):S98S108.

5 Sands LP,Wang Y,Mc Cabe GP,et al.Rates of acute care admissions of frail older people living with met versus unmet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needs〔J〕.J Am Geriastr Soc,2006;54(2):33944.

6 Kodner D.The quest for integrated system of care for frail older persons〔J〕.Aging Clin Exp Res,2002;14(4):30713.

7 Eng C,Pedulla J,Eleazer PG,et al.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 (PACE):an innovative model of integrated geriatric care and financing〔J〕.J Am Geriatr Soc,1997;45(3):22332.

8 Feder J,Komisar H,Niefeld M.Longterm 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an overview〔J〕.Health Policy,2000;19(1):4056.

9 Greenwood R.PACE is this the future of longterm care〔J〕?Nurs Homes Long Term Manag,2001;50(1):337.

10 National PACE Association.What is PACE? 〔WWW Document.〕URL npaonline.org/website/article.asp?id=12 access date: Feb,2009.

11 Temkin Greener H,Mukamel DB.Predicting place of death in the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PACE):participant versus program characteristics〔J〕.J Am Geriatr Soc,2002;50(1):12535.

12 National PACE Association.PACE and Medicare risk adjustment〔EB/OL〕. npaonline.org/website/article.asp?id=808 access date:Feb,2009.

13 National PACE Association.PACE capitation rate setting issue brief #3 executive summary〔EB/OL〕. npaonline.org/website/article.asp?id=97 access date:Feb,2009.

14 Wieland D,Lamb VL,Sutton SR,et al.Hospitalization in the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PACE):rates,concomitants,and predictors〔J〕.J Am Geriatr Soc,48(11):137380.

15 National PACE Association.Who does PACE serve〔EB/OL〕? npaonline.org/website/article.asp?id=50.Access date:Feb,2009.

16 Ryan SD,Tuuk M,Lee M.PACE and hospice:two models of palliative care on the verge of collaboration〔J〕.Clin Geriatr Med,2004;20(8):78394.

17 Richard S,Leigh T.Managed death in a PACE:pathways in present and advance directives〔J〕.J Am Med Dir Assoc,2006;7:33944.

18 Mukamel DB,TemkinGreener H,Delavan R,et al.Team performance and riskadjusted health outcomes in the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PACE)〔J〕.Gerontologist,2006;46(2):22737.

19 Mukamel DB,Peterson DR,TemkinGreener H,et al.Program characteristics and enrollees′ outcomes in the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PACE)〔J〕.Milbank Q,2007;85(3):499531.

20 Gong J,Greenwood R.The business of PACE,Part 2:ten key lessons learned from two successful PACE programs〔J〕.Nursing Homes Long Term Care Management,2003;52(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