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统计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统计制度范文1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电〔*〕15号,以下简称《国办通知》)要求,为掌握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和中央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度,交流信息,通报情况,推进*年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各项工作,现就做好隐患排查治理信息调度统计和报送等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健全信息调度统计制度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要在年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信息调度统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今年的信息调度统计工作。要加强领导,明确机构,落实责任,健全制度,从条块两个方面,自下而上,全面加强信息调度统计,认真填报本通知所列附表,并开展统计分析,查找和解决个性和共性问题,为推动“隐患治理年”各项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二、明确调度统计的范围
隐患排查治理信息调度统计的范围是:《国办通知》以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分别印发的相关行业(领域)实施意见确定的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单位。
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统计报表中“一般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业停产,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列入治理计划的重大隐患”,是指在排查出的重大隐患中,一时难以整改,需要在以后全部或者局部停业停产治理,且已经列入治理计划的隐患;“行业和领域”中包括中央企业。
具体要求是:
1.各省级安委会办公室要加强与省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联系,统计汇总填报表3及表4相关内容;省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填报表2及表4相关内容;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填报表1及表4中煤矿内容。同时报送文字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责任落实和制度建立情况;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组织推动和进度情况(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改和政府查改的情况);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的经验、有效做法和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安排以及有关建议等。
2.国务院有关部门安全监管机构要做好本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信息调度统计工作,每季度搞好汇总(具体报表格式、内容自行设计),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同时报送文字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本行业(领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好的做法和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安排及有关建议等。
3.中央企业的子公司、分公司及其下属单位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除由地方按行业上报外,中央企业总部要加强调度统计,每季度单独汇总,同时上报国务院国资委和安全监管总局。中央企业总部填报表2和表3相关内容(中央企业中的煤矿企业增加填报表1),报送的文字说明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责任落实和制度建立情况;下属单位开展工作情况;总公司(总厂、集团公司)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好的做法、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安排及有关建议等。
三、做好信息报送工作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调度统计信息的报送工作,要认真按照《国办通知》以及有关《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组织填报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统计报表,认真编写文字说明,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情况,并于每季度结束后15日内将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统计报表和文字说明报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信息统计制度范文2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二、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
1.组织控制
组织控制的目的主要是减少电算化部门发生错误及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其基本原则是不相容的职责由不同的人员或部门来承担,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工分工制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从建立到运行的整个生存周期中,根据职能不同化分为两大部门即系统开发部门和系统应用部门,系统开发部门主要承担系统的开发研制以及系统的维护工作等,系统应用部门主要负责日常会计处理工作。两部门的人员要严格分工。
2.操作控制
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必须制定和执行各种标准的操作管理规程。为了防止舞弊行为,程序员不得参与操作,操作员不得接触参与程序设计、不得更动软件和打开数据库修改数据;操作员不得随意更换计算机所配置的系统参数及所安装的软件、并且不得在工作计算机上做任何与会计核算业务无关的事情。
3.系统安全控制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层层设防、严加防范,主要包括硬件安全控制、软件安全控制、网络安全控制和实体安全控制等。访问授权是计算机技术中一种常见的控制手段,它可以保证会计信息只能由授权人访问,以防止非授权者的访问、复制、修改和破坏,并且系统一旦被破坏仍保证能利用会计档案备份迅速恢复正常。
4.系统开发控制
它是一种预防性控制,目的是防止电算化系统开发阶段的错误和偏差,确保系统开发过程及内容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和有关标准。开发系统前,要进行有效的可行性研究,使系统的每项设计都等满足单位的会计工作要求,并能适当满足单位发展前景的要求;系统开发过程中还要留下审计线索.以保证日后审计工作的需要。
5.系统的维护控制
为了适应系统运行环境的变化,系统维护涉及到电算化系统功能的调整、扩充和完警,包括软件的修改升级、计算机硬件和通讯设备的维修或更新等。对电算化系统进行维护必须经过周密计划,维护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应设置必要的控制。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
1.输入控制
目前电算化系统的数据物人手段有键盘手工输入、软盘转入和网络传送等,其中键盘手工输入应用得最多,也最易出错。只有输入正确的数据,才能进行正确的处理。
2.处理控制
处理控制是对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控制。数据处理的准确、可靠,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翰人数据的准确性、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安装的可靠性,但是,即使这方面都有其保证措施,仍然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3.输出控制
财务软件的输出功能一般包括查询输出、打印输出和向软盘输出或运用网络输出等方式。输出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计算机输出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及时性和必要的保密性,保证输出的接触人员是仅限于经过授权的人员。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控制范围发生改变
控制方式由单一制度控制转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会计电算化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由人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的,由人员和计算机相结合来共同完成。传统的内容控制主要针对交易处理。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业务集中化处理,依会计程序制定计算机内部控制措施,以达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二)控制对象发生变化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会计人员是所有会计业务组织和执行的主要因素,所以会计人员是控制实施的主体。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面对的是会计信息系统,在这种环境下,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大部分是由计算机完成,其成败和效率不仅取决于“人”的因素,还取决于“机”的因素。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对象重点由对会计人员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控制。
(三)内容控制形式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控的难度。原手工操作下一些内控制度措施在电算化后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原手工操作下一些内控制度措施在电算化后转移到计算机内通过会计软件也由手工条件下的单一人工控制转为人工、计算机共同控制。
四、会计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
(一)数据的安全性差
手工会计系统中数据的处理和储存都分散于各个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而电算化系统的突出特点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自动化、集中化.因此给数据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财政部曾制定了相关的规则,对财务软件必须具有的安全性做了一些具体规定和指导意见。
(二)差错的反复性和严重性
手工会计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差错重复和重大差错发生的可能性不大。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自动化、集中化,再加上计算机运行的高速性、程序运行的重复性,使得处理结果一旦发生错误,往往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造成多种数据文件、账薄及整个系统的会计数据失真,并且可能使系统出现反复性差错。因此,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各环节和系统硬件设施等方面都需要加强控制。
(三)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性差
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定,以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的单位必须达到一定条件,并且需要经有关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运用互联网输出、输入或处理数据,还需要到公安部门登记注册。但是,实际上部分单位未经审批就直接采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单位未能满足相关条件就正式使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的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电算化管理制度,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管理制度,但徒有虚名并没有切实执行。
五、完善会计信息系统下内部控制的方法
(一)制定财务软件界标准
虽然我国财务软件业蓬勃发展,但缺乏统一标准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标准的诞生,不仅有利于规范会计核算软件市场,增进会计核算软件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推动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提高;推动会计软件产业的发展,促使一般会计核算软件向会计信息系统甚至管理信息系统转化,促使会计核算软件从事务型向管理型和决策型发展,还能切实保护企业用户的利益。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数据保密性、安全性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以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的发生。首先,强化业务发生控制及程序检查。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其次,加强数据输入、输出控制。做到对凭证的审核、自制、输入、传递、保管五个环节全面控制。最后,进行数据通讯、处理控制。
(三)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电算会计类人才建设
要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此外,在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的培训,不仅仅是系统的操作培训,还应包括让这些人员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
(四)保障企业内部电算化管理与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关键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科学的会计乃至管理信息系统或体系,以保证资产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同时,企业必须建立计算机管理制度、会计工作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管理制度、日常操作管理制度、维护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和档案制度等,并保证得到全面执行。采取了上述措施,对解决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无疑会有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正瑞:论计算机会计的内部控制及其审计,财务与会计,2001,(2)
[2] 赵伟:加入WTO对我国会计信息产业的影响与对策,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7)
[3] 张英明:I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1)
信息统计制度范文3
随着呼救量的快速增长,现有的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原有的功能已经满足不了现有工作的需求,更无法满足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的需求。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如3G视频车载、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手机定位、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导航型车载子系统等发展迅猛。因此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百姓,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需要,合理规划指挥调度方式并升级系统。系统按相对独立性划分为:计算机网络子系统、数字录音子系统、120指挥调度子系统、地理信息子系统、车载GPS子系统、大屏幕显示与监控子系统七大部分。本次项目建设需要解决以下问题:CTI系统软件升级、数字录音系统软件升级、受理信息系统升级、地理信息系统升级、安克车载系统软件升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分站接警软件升级、手机定位系统软件等。
2系统的总体设计
本系统以现代呼救中心系统呼叫指挥调度系统为核心,计算机电话集成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并结合了有线无线通信系统、综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视频传输以及计算机辅助决策预案系统,使120系统在技术装备上居于领先地位。为及时地对患者进行救治,系统还采用优先分级调度知识体系,使调度受理指挥更加标准化、人性化,而且在指挥过程中提供电话急救指导,这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大的福音。总的来说,我们应建设高可靠、高效率、高性能、高适应的120急救指挥,满足全市院前急救服务的需求。
3系统组成及其功能
3.1数字交换机子系统
有线通信子系统(即交换机系统)提供了良好的语音通讯平台并对通讯线路加强管理,以辅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对呼救者的处理。120系统采用1条E1线路与电信网连接,如采用两条线路还可以实现备份功能。如果E1线路的任一端设备、线路本身或者交换机出现故障(发生概率极小),则急救电话通过数字中继呼入的通道就会完全中断。为保证急救呼入的通畅,保障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还应该建立实线备份路由,即在中心建设3条急救实线线路作为数字中继的备用线路。急救呼入平时通过数字中继接口接入,一旦数字中继接口或交换机出现故障,则自动将急救呼入转至实线急救电话,如图1所示。
3.2计算机网络子系统
计算机网络子系统主要包括局域网络、广域网络和无线网络等,它将120指挥中心和分站(分中心)、联网救治医院、救护车辆、数字公共网络、移动数字通信网络等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信息或指令的快速传递、信息共享、信息反馈等功能。
3.3数字录音子系统
数字录音子系统主要是提供受理调度全程的数字录音服务。它通过与交换机系统相连接并且可以和计算机系统进行通信使得它和中心计算机系统完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系统。
3.4120指挥调度子系统
120指挥调度子系统是120系统的核心部分,是一个从120呼救开始到院前急救完成的实时处理系统,其包括:接收120呼救、受理、调派救护车辆、信息反馈、增援处理以及对相关急救命令信息的传送、收集、处理等,从而实现了快捷、完全、科学的全程化急救受理指挥调度。①从呼救受理开始,中心可以实现和患者多方面的信息沟通,并将尽可能多的信息传递给患者可能送达的医院。②从呼救受理开始,中心即可告知患者派车情况和车辆动态。③救护车到达现场接到患者后,车载医疗监护设备(如:心电仪)的监护信息以及其他生命体征即可通过配备的车载信息终端(导航型)手工输入,传送到即将送达的医院急诊科,医院信息终端和LED显示终端上即可显示相关信息,提醒医院急诊科尽早做好相应的准备。④患者送到医院时,救治基本情况也可通过医院信息终端反馈到中心,便于中心进行院前救治医学统计,指导以后的急救。
3.5地理信息子系统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的简称,是由地理信息平台、电子地图、应用软件等组成的软件系统,利用它我们可获得各种信息以及进行快捷的定位。这样就能保证车载GPS终端发回的定位数据能与一个精确的地图图形匹配,获得良好的视觉界面。
3.6车载GPS子系统
新一代车载信息系统由7英寸彩色显示屏、隐蔽安装的主机、天线等构成,它以车载导航和通信产品为依托,实现了定位信息上传、调度指令接收、急救过程状态信息反馈、GSM移动语音通话、车载电子地图导航、急救管理信息回填、医疗知识查询和智能电源管理等功能。另外车载终端还具备强大的程序开发支持,可根据用户的需要灵活地进行功能调整。
3.7大屏幕显示与监控子系统
大屏幕是一种可视化程度较高的帮助系统,能将急救时间可视化,地图、文字等在急救处置过程中一览无余,主要是用于有领导处理突发性重大灾害事故或有领导参观,需要多人指导、提出意见时。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是将中心急救科医生急救、路口道路情况等反映在大屏幕上,辅助领导指挥急救。同时,对于日常事故的调度,也可为调度员提供极好的现场感觉。
4系统的运行测试
系统切割的首要前提条件是新的系统经过测试检验能够投入使用,这就需要系统集成商安排好系统切割前的测试组织工作。
4.1硬件平台
系统测试应该对所有的硬件平台进行测试,确保硬件能正常运行。
4.2分系统测试
对于相对独立的系统,应能够预先进行独立测试,确保子系统能够独立稳定运行。
4.3网络测试
应对急救数字网络进行全面测试,确保网络通信畅通无阻。
4.4电话呼入与分配测试
此点测试需要单独列出,以强调其测试的重要性。应确保120电话呼入能正确分配到合适的空闲受理台,对于分中心的固定电话呼入,应确保能分配到指定的分中心。同时要测试迂回路由,确保数字中继出现故障后,120电话能自动迂回到模拟紧急电话上。电话测试应安排独立的测试中继号码进行测试。
4.5软件联调
对整体软件进行联调,包括中心受理软件、应急指挥软件、通信服务软件、分中心软件、分站软件。测试方法按照角色进行,由不同的人员担任不同角色进行测试记录。软件测试应做到详尽、尽量考虑边界条件。
5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分析
急救指挥调度系统为社会公益性项目,通过本项目的建设提高对急救、突发事件及灾害性事件的分析、计划、组织、协调和及时的控制等指挥调度功能,最大可能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安全。
5.2社会效益分析
急救指挥调度系统保障了社会公众财产和人身安全,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6结语
信息统计制度范文4
[关键词]铁路运输;调度指挥;无线网络通讯;智能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19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72-2
企业铁路运输是以机车车辆等移动设备和铁道线路、桥梁隧道、站场等固定设备为基础设备,以车站为运输生产基地的实现货物运输的庞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除了有基本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系统外,必须有一个行车组织系统和一套通讯联络系统,以保证各个部门能协调的工作;此外还须有一套行车调度指挥系统,以指挥列车按计划、安全有效地运行。调度指挥系统的主要装备就是铁路信号系统。
企业铁路智能调度指挥综合信息系统将铁路调度指挥、物流、控制和信息集于一身。并以3c技术(即通信-Communiea-tion,计算机-Computer,控制-Contr01)为基础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通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现代物流技术、数据库技术、调度技术、铁路信号技术等为一体研发的一套完全针对企业铁路运输的大型智能调度指挥综合信息系统。
一、系统总体建设框架
平台总体设计为分层支撑模式,为使平台持续可扩,以及清晰的可用性和可复用性,我们将其分为三个具有包容关系的层次模型,每层相对独立,无严格的依附关系,且均为积木模块化的组件/构件单元构成。上层任一单元均体现与相对下面层1:n的支撑关系。系统平台必须从过去的单一系统或单一网络的概念提升到跨越网络透明访问异构设备的网络分布计算高度。
基于企业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的分层定义,系统主要描述在现场操作人机对话层、设备/控制层及信息系统层中。
基于企业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的应用与网络分划,建立一个统一的硬件及软件平台体系,从而提供多类不同应用系统的技术支持。通过共性分析,可以归纳出四个软件子平台结构:数据管理子平台、可视化人机交互子平台、数据处理子平台以及网络通讯子平台。
图中最上层为面向用户的企业铁路调度指挥综合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序系统。中间为四个子平台层以及支持平台建设的模块层。模块层可称为中间层,由互相调用的模块构成矩阵形式的矩阵模块层。图中央的双箭头既代表模块对子平台的支持关系,又代表模块和子平台层对硬件平台的支持与映射关系;图右方处的箭头既代表硬件平台、模块及子平台层对各应用层的支持关系,又代表应用层对硬件平台的支持与映射关系。
平台在不同层次上体现网络、图形、GUI、DBMS、OS、应用系统构架技术等与当今世界最新工业及国际标准相适应,并考虑扩充,从而为底层多平台以及跨平台(如一个网段上不同操作系统、不同GUI、异构数据库的各节点间)的平滑应用奠定基础。
二、数据处理子平台
在物流运输过程中,车辆在机车的作用下,根据调度计划不断改变车辆的位置和车辆的状态,实时跟踪每一车辆运行轨迹和状态是该系统的重点。现车数据是调度指挥系统的基础数据,系统大部分运行管理数据都来源于现车处理;因此现车数据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调度指挥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现车数据必须做到自动、准确、及时、安全,不仅能够满足系统需要,同时还要提供相应的容错措施及数据安全保障,确保即使在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够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可靠性。
为了能够更加安全、高效、准确地处理现车数据,调度指挥系统采用了软件推理的方式实现现车处理。系统根据调度指挥系统特性和调车作业方式建立了一套调车处理逻辑推理程序。调车处理程序根据当前站场的车辆情况和调车作业情况并采集现车的车辆运行情况,通过软件逻辑推理实时地跟踪和推算当前机车的位置。
通过现车自动跟踪处理程序,车辆所在位置和状态,都将实时在现车表上显示出来。调度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现在车信息,并提供现在车信息和历史车信息查询。
现车处理以站为处理中心,负责处理在本站的所有机车和车辆的位置、物流状态。站现车处理结果在本地和中心服务器进行保存。现车表数据在不同地方的磁盘中存储符合了国家对一类设备数据不得在同一地方存储这一技术标准。
每一车站建立现车处理工作机,现车处理工作机分别接收来自本站行调工作站的调车计划和站接El机中的计划完成情况自动对现车进行跟踪处理(勾勾清)。
现车处理核心具有友好的人机接口界面。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工干预现车处理核心程序的自动跟踪情况。人工干预和自动处理不会出现叠加,不会造成运量的重复计算等。
三、数据管理平台
本系统的数据管理平台设计以高可靠性、高集成性和高性能运行为准则。高可靠性是基本要素;高集成性体现系统不同分布系统异构数据库(实时与历史库)的互连共享:高效能则要能体现数据访问、存储、动态触发的高效率。
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本地镜像缓存数据库技术,通过该技术将需要交换的数据直接镜像到本地服务器中,本地服务器需要同其他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时只需同本地的镜像数据进行直接交互从而完成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换。本地和其他服务器中的镜像缓存程序自动进行数据刷新,保持本地镜像数据同远程服务器中的数据相同。
本地镜像数据缓存不同于数据库服务器镜像,数据库服务器镜像一般指数据库系统在另外一台服务器上建立一个完全相同的数据库,包括了数据库系统的所有数据。本地镜像数据缓存是在另外的服务器上建立一个同自己相同的数据缓存区。它可以是数据中的数据又可以不是数据库中的数据,根据具体的应用而定。本地镜像数据缓存数据程序的系统开销远远小于镜像数据库的开销,数据交换灵活快捷,占用网络资源非常少。
本地镜像数据缓存技术将本来需要在远程交换的数据在本地镜像,不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在本地进行交换,这样即使通讯出现故障时系统仍可以正常使用,当网络故障恢复时,镜像程序自动进行数据交换,保持数据同步。
在本地镜像数据缓存应用程序中引入路由技术,当网络中的某一通讯链路出现故障时,应用程序会根据设置的路由列表找到一条可以到达的进路建立通讯。路由技术在本地镜像缓存应用程序中的应用,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屏蔽了网络的复杂性,特别适合在不完全可靠的复杂网络中通讯。
本地镜像数据缓存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系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提高了数据的安全可靠性。
四、可视化人机交互平台
此平台建立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基于任务的流程管理;二是基于对象的单元管理。两者的更高层次的组合形成可电化人机交互平台。此举体现了面向对象的逻辑与过程一体化软件工程,即过程的实现是对企业铁路运输控制的可视化方式的集体映射。
工矿企业大部分调度是由调车员晋升上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调度对计算机了解很少,对计算机操作十分陌
生。为此人机界面的设计必须做到人性化、形象化的设计,特别在信息录入中,尽力避免文字的输入,在保证信息完整的前提下,越简单越好,这一问题直接关系此系统的使用情况。
本系统可视化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完全做到人性化、形象化设计,所有信息输入口,都不需要操作员打字,操作简单、快捷。
五、网络通信平台
整个网络通信平台由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部分组成,有线网络的主干通过光纤进行连接,一个三层交换机将整个网络分为多个子网,每个子网通过本子网的两层交换机通讯。无线网络通过无线网络管理服务器做网关,负责和有线网络通信。
其中,无线网络是整个网络中最有技术特色的地方。因为本系统所采用的无线网络是基于2.4G的多跳无线网络。此网络具有如下的优点:
(1)传输速率最大可达11Mbp,可进行实时的大量音频、视频、数据传输。(2)完全兼容XEEE802.11b标准。(3)通讯范围较大,最大直线通讯距离为5公里,可用于大范围的无线通讯。(4)采用2,4G直序扩频技术(DSSS),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5)无需申请频点。(6)网络的移动性非常好,网络终端可在高速移动状态下(例如:时速80公里),仍可保持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7)采用全天候防水、防尘密封设计,拥有超强的免维护性,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8)助提供64位、128位和256位WFI’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安全。(9)通讯设备较小,可以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便于携带安装。(10)消除了蜂窝塔和大型基站:网络中的每台设备都可直接通信,或者通过网络的转发而连接到其他设备。这种网络避免了建造昂贵的蜂窝塔,也避免了由于通讯链路集中而造成的传输瓶颈,提高了传输速率;最重要的是该系统也避免了由于单点故障而造成整个网络瘫痪的隐患。(11)自行组网功能:系统中任何一个通讯设备在打开电源后,将自动搜寻、发现和加入现有的网络,各通讯设备间的路由和通讯链路自动形成。并且,该网络系统可以在任何地点,只通过网络终端设备迅速地建立通讯链路,从而使网络终端之间可以互相通讯。
信息统计制度范文5
黄山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是一家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医疗机构,下设15急救分中心(站),主要承担着全市150万市民和4665.87万人次(2015年底统计数字)国内外游客危、急、重患者的现场抢救及转送;全市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全市大型社会活动的医疗救护保障;以及公民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
黄山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急救调度系统采用“安克120医疗救援指挥系统”,是一套基于云技术应用,集电话语音模块、急救指挥调度模块、车载视频终端模块、单兵视频监控采集模块、车载导航医助模块、车辆定位模块、远程急救会诊模块、公共服务平台模块、远程生命监测模块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
系统以计算机电话和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有线无线通信系统为纽带,以现代呼救中心系统呼叫指挥调度系统为核心,以综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数字集群技术、无线视屏传输以及计算机辅助决策预案系统为辅助。
系统通过光钎、专线、无线数字集群等方式把120指挥调度中心和分布在三区四县的急救分中心(站)、医院等急救单位连成一个整体,由指挥中心采用电子地图、卫星定位、电脑指挥等方式进行统一呼救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将原来的“信息孤岛”统一到共用的急救网络平台上。
系统对患者资料、医疗统计数据、应急预案、呼救受理和医疗救治过程的文字记录、同步录音、视屏录像文件的归档永久保存。
系统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构建集呼救受理、调度指挥、急救、信息反馈等于一体的移动救护平台。
系统运作流程如下:
受理呼救
呼入120的急救电话,系统会自动定位呼救源,恶意电话的定义及自动转移。系统会自动生成有效受理表格,能自动记录每次服务的急救用户信息、应答时间、表格编号、调度员工号、每次录音号等信息;同时调度员可以通过与呼救人的通话将本次的呼救人姓名、病员姓名、急救卡号、病员地址、急救类别侯车地址等相关内容修改录入到系统。病人危、急、重时,调度员边受理边派出急救车。
通过与呼叫人对话(对话过程实时数字录音),受理员利用系统提供的丰富操作手段(如无级缩放、平滑移动、测距、地理信息查询等),通过对地图的"指点"或对选择项的"点选"即可快速准确地形成病发现场信息,包括:病人一般情况、病症及初步诊断、病发地点和会面地点、附近空闲救护车辆等,急救预案随之自动生成。在生成急救预案的过程中,系统始终以电子地图为导向。
指派调度
系统依据“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调派急救车辆。系统按照“医疗分级优先调度”的程序,根据病人病情及现场情况的轻重缓急合理调度车辆。
针对特殊的呼救,系统可在调度的过程中,利用GPS系统提供的救护车信息提取附近地点的“途中待命”的车辆,调度员可以随时改派、增派“途中待命”的救护车。对于大型恶性事故,调度员可一次性指派就近的多辆救护车同时前往。
如果呼入电话是红色等级患者,急救车辆调度完毕后,调度员可以指导第一目击者对患者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比如:心肺复舒等。
遇到病人呼救需要急救车,但是急救服务中心(站)无车可派,或者空闲车辆又不在急救服务半径内时,调度员与病人协商后,如果病人还是要求等候中心派车,系统会将病人需求挂起,放在待派栏,一有空闲车辆,系统会自动通知调度员处理挂起的呼救。
信息反馈
系统随时掌握出车情况并存档。当急救站出动急救车将病人送往医院后,系统会将医护人员与病人会面时病人情况,送达医院时病人情况、车号、出车时间等信息反馈回中心,系统自动存档。GPS系统可随时跟踪车辆行驶轨迹,并存档,可随时回放行驶路线及时间。
当急救车到达现场后,发现病人较多,急救车不够用时,现场救护人员可用有线或无线对讲向中心请求再调派车辆增援。此时,中心受理员无须再次确定病发地点等信息,可根据"就近"原则直接调派车辆,并将出动命令单并行发往相关急救站。
当急救车辆无法到达现场时或到达现场发现病人较多,救护车不够用时,以及其它情况需要增援时,系统会按照实际情况调派其它救护车前往增援。
救护车上的急救人员可以通过车载信息终端将车辆状态以及部分急救信息实时向中心反馈。
重大灾害事故处理
在呼救处置过程中,可依据所掌握的现场实际情况将所处理的事件定义为重大事故。调度员除调派急救分站急救车辆外,还可根据灾害现场实际情况,指派相关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相关车辆参与救援。当出现重大灾害事故时,系统提供记录处理重大事故的能力,用简便的方式(如短信等)及时向有关单位汇报、联系,并根据制度是否上报哪级领导。
对于灾害现场的伤员情况分流救治情况,有现场中心急救人员记录分流救治情况后,反馈给中心,中心调度员记录分流情况,同时系统提供跟踪伤员治疗情况记录。
急救资源与日常事务管理
急救资源管理,也就是急救车辆和急救人员的管理。急救人员包括司机、医生、护士。系统对急救车辆未当班、站内待命、收到指令、驶向现场、抢救转送、途中待命、暂停调用实行动、静态24小时管理,并将绑定当天对应当班随车人员,救护车一动,随车医护人员自行出动。
对于已经派往目的地的车辆,系统给予呼救标识,所有调度员共享这一标识。车辆到达现场后,系统记录急救车到达现场时间,同时取消呼救标识,避免重复派车或同一地点有另一起呼救时,给予任务加派,一并处理多起呼救。
系统可以实时了解各医院的医护人员情况,医疗设备情况,急诊、骨科、ICU等床位动态信息及应急抢救队等信息,这些数据都能实时传到中心数据库。
系统全面、真实、完整地保存运行过程,包括:对话数字录音、受理、派车、指挥、出动系列相关的操作。为管理人员再现受理处置的历史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为需要追查特定事件提供了依据。
对已存档的信息可进行多项统计,如统计呼叫类型和数量及其分布,出车情况(车次、频率、里程)统计,统计急救病种的概率及发病时间分布,急救期间以及最终急救效果统计等,统计结果可以数字和多种图表形式输出。
信息统计制度范文6
【中图分类号】d919.1; r54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4—0287—02
在临床上因心脏疾病致死者死因明确.死者家属
一般不要求进行尸体解剖检验.但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累及传导系统(cardic conduction system,
ccs)致死时,一般需借助病理学检验才能明确诊断。本
文现介绍一例临床拟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在持续心电
监护下死亡的案例。
案 例
某女,23岁。因“胸闷、腹胀2天”于某年l1月1o
日中午入院,诉2天前出现发热、头昏、呕吐,无腹泻。
入院查体:t 36.5oc,p 120次/分,r 22次/分,bp 120/
64mmhg,双肺叩诊清音,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及胸膜
摩擦音,心尖区无隆起,心界叩诊不大,心率120次/
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第一心音低钝。
余系统亦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检查:wbc 7.2x109/l.
n 0.81,l 0.19,rbc 4.12×1o ,hb 133 g,l,pct 100x
1o9/l;心肌酶谱:ast 15lt u/l,ldh 3821 u/l.ckmb
1131 u/l;胸透未见异常,b超:双肾、输尿管、膀胱、子
宫及其附件未见异常;心电图:双相性室性心动过速,
电轴右偏120度,st—t改变(st:1i、11、avf下降0.1
mv,i、avl上升0.2 mv,v1—5上升0.15~0.3 mv,t段继
发改变)。入院诊断:心律失常一室性心动过速.原因待
查;病毒性心肌炎?因抢救无效于当晚ll:3o死亡。公
安机关及死者家属为明确死因要求进行法医病理学尸
体解剖。解剖发现:死者发育良好,营养中等,胸部右乳
头左上方3处电除颤痕迹,左下方3处电除颤痕
迹,指甲发绀。颅腔剖验:脑重1 460 g,无硬膜外出血
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未见小脑扁桃体、扣带回压迹。胸
腔剖验:胸腔未见积液,右肺重690 g,左肺重500 g,气
管及支气管见少许泡沫状液体:心包腔内有7o ml淡
黄色液体,心重280 g,心右缘下部有点状出血.三尖瓣
[作者简介] 张红霞(197 7一),女,山东淄博人,法医学硕士,专业方向法医临床学,目前就读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te]:+86—028—85560528:e-mai]:s feng75132@si na.com
· 288 ·
口周径12 cm,肺动脉瓣口周径7 cm,二尖瓣171周径
10 cm,主动脉瓣口周径7 cm,左室厚1.4 cm,右室厚
o.3 cm 腹腔剖验:大网膜、阑尾、肝脏、脾脏、双肾未见
异常:胰尾部见出血点。镜检:窦房结细胞及房室结细
胞水肿变性.间质见广泛单核、淋巴细胞浸润,中央动
脉及房室结分支周围亦有上述炎细胞浸润.未见出血
及肿瘤细胞;心内外膜、心肌细胞间弥散单核、淋巴细
胞浸润,心肌细胞灶性坏死;左心室肌见广泛单
核、淋巴细胞浸润;冠状动脉主干内膜轻度增厚,管腔
i度狭窄。肺泡腔充满液体.肺泡间隔充血.细小支气管
粘膜上皮杯状细胞增多,伴鳞状上皮化生,管壁充血,并
有大量单核、淋巴、细胞浸润。肝/j,,f结构正常,汇管区
单核细胞增多。脑、胰、肾、脾、胃肠间质血管充血。
讨 论
心肌炎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以及物理、化
学、放射和代谢等因素引起的心肌炎症过程.多数是由
病毒引起。病毒性心肌炎近年有增多趋势.但实验室检
查及临床学表现尚不具有特异性。心电图表现最常见
室性期前收缩,其次是房室传导阻滞,急性期有st—t
改变,x线及超声检查特异性不高,心肌酶谱中反映心
肌坏死的肌酸磷酸激酶(cpk)等升高,免疫学检查如
抗核抗体(ana)、抗心肌抗体(aha)等有阳性表现,但
这些检查仅有辅助诊断价值;临床表现差异性很大,从
无症状到发生致命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
和猝死,临床共分5种类型:(1)亚临床型心肌炎;(2)
轻症自限型心肌炎;(3)猝死型心肌炎;(4)隐匿进展型
心肌炎;(5)慢性迁延型心肌炎;(6)急性重症心肌炎。il】
· 法医学理论与实践·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l卷(第4期)
尸检中发现有病毒性心肌炎病理改变的远较临床上多
见,镜下:炎症可累及心脏全层,呈弥漫性或局灶性,间
质水肿并有单核或淋巴细胞浸润,心肌溶解坏死。急性
期以后死亡者有时可见心肌有瘢痕形成。重症心肌炎
累及到全心肌时也会影响到传导系统,心电图st—t改
变更加明显.易引起死亡,临床不易明确诊断,尸检中
也较少遇到.镜下表现为:除心肌炎性改变以外,窦房
结细胞及房室结细胞水肿变性、颗粒变性、脂肪变性
等,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尽管传导系统炎症、出血、肿
瘤都容易引起死亡.但炎症引起者居死因的第一位。
传导系统炎症一般不单发,多合并心脏炎症,如心内、
外膜炎、心瓣膜炎或心肌炎。
本案例死者入院前有头晕、发热、呕吐、胸痛,心电
图呈室性心动过速.并有st—t改变,心肌酶学检查
ast、ldh、ckmb升高.临床拟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尸
体解剖及病理学检查.亦可排除暴力性伤害、机械性窒
息、中毒及其他致死性疾病,证明符合病毒性心肌炎累
及传导系统改变,死亡原因为全心肌炎累及传导系统
导致急性心力衰竭致死。本案例临床表现、心电图检
查、尸检发现都支持病毒性心肌炎累及传导系统病变.
这在法医工作中相对比较少见。而累及传导系统的病
毒性心肌炎病情凶险,且临床表现又不特异.即使在心
电监护下也不容易及时抢救过来,亦值得引起医疗工
作者的注意
参考文献
[1] 毛焕元,曹林生.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__.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