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工作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工作论文范文1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凡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德育都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内涵
高职德育创新就是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论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和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探究和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德育创新。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途径
高职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德育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在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德育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1]。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把专业教学和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德育氛围,使高职生们不仅把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
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喜好、喜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德育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熟悉和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德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2]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和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要使学生认清时展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树立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思想,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励他们精通专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探究,勤于创造,勇于创新。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德育途径创新,即在优化德育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德育。[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职德育方法创新,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和式、讨论式,贯彻疏导方针,培养学生主动思索新问题的自觉性,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学院精神,陶冶学生情操,还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德育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摘要: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德育工作论文范文2
摘要: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存在亟需改进的地方,主要是班主任工作为“救火队”,德育工作不主动;班级德育活动片断化,缺乏系统性;学生集体不够发达等。班主任德育工作可以从主体德育、集体教育、系统德育等方面予以改进,具体而言,可以尝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班级文化建设、人文引导与自主建构等思路。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思路
2008年,本人负责申报的《以核心价值观反思为基础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在课题开题阶段,我们将课题研究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实验,另一方面是从学校工作的具体领域入手,进行具体的学校文化创新。在第二方面,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学校德育文化创新。这一工作,在中小学主要是班主任工作创新,在大学主要是辅导员工作创新。现将我们进行班主任工作创新的思路汇报如下,供领导和同仁参考。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亟需创新
在中小学,班主任承担着主要的德育责任;尤其在新形势下,由于家庭教育引导不力、网络等媒体对学生发生重大影响,中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和基本品质的发展方面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自杀、出走、杀人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另外,独生子女较为普遍的娇骄二气、生活自理能力差等也给班主任带来很大的工作负担。班主任如果不能在德育领域进行积极引导,就必然要被动地不断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成为典型的“救火队”。
而就班主任现实的德育工作模式来看,班主任工作模式老化,德育工作主动性不强,系统性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校教育效能的提升。
首先,“不出事、不做事”,班主任工作缺乏引导性。
在英语中,教育一词“educate”的原义是“导出”,这也是当代教育的基本职能,即从学生身上将合乎真、善、美的内容引导出来,促进其生长。班主任很少做这种积极导出的工作,而是消极地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工作不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而是学生的问题牵引着老师的注意力。
其二,德育工作变成“搞活动”,缺乏系统性。
班主任非常忙碌,他们要在学校安排和学生要求下组织各种活动,说他们工作不得力,他们会很委屈。然而,当德育工作变成了组织一个一个的片断活动时,班主任就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引导。以运动会为例。运动会的口号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由此可见,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系统中的一环,是同学们平日注重体育锻炼之后的一种集中展示,在运动会上拿名次不是目的,培养运动的习惯才是理想状态。然而,几个班主任在引导所有同学养成运动习惯?几个班主任不是只盯着入学时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
其三,班主任刻板说教,拉大与学生的距离。
大量班主任把德育精力用于开会、应付日常杂事,平时不去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等到发生问题了才会匆忙行动,而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基本上是说服教育:在班会上讲人生道理,劝说学生改正。这种方式与当代中小学生追求独立、注重自我的特点是冲突的。班主任经常在班会上讲道理,然而,有几个学生真正会因为班主任说了就改正错误?
其四,忽视学生集体建设,集体教育的功能不能发挥。
中小学生非常重视同伴群体对自己的接纳和欣赏,愿意在群体中不断调整言行。如果学校的班级、宿舍、社团等正式或非正式团体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健康的氛围,就会对身处其中的学生发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众多学校,班主任对学生集体建设的指导缺乏或者无力,更重视依靠班集体来控制和约束学生,而不考虑依托集体力量来引导和促进学生。
总体而言,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较为明显,小学班主任似乎可以暂时轻松一下。而事实上,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恰恰是在小学阶段埋下了不良的种子。对于学生的各种问题,一些优秀的班主任投入了大量的爱心和智慧,然而,从各地的德育案例(如本年度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学会所选出的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来看,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性不够,不足以全面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突破口
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道德发展状况,面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艰巨责任,班主任要切实明确责任,努力从传统的无所作为或无效努力中走出来,尝试新型工作思路。依托现代德育理念,我们认为班主任工作可以从如下突破口加以创新。
首先,开展主体德育,促进学生的自律、自觉、自动。
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习惯、待人处世方面存在不成熟、偏差的学生面前,要秉持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才成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在学校里得到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成长、防止各种偏差行为及其不良后果,班主任应该启动全面的价值引导,引导学生以成熟、合理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和学习。
鉴于学生抵制说教、反对话语霸权的特点,价值引导不应该采用传统的训话方式,而应该采用人文作品讨论、伙伴式交往、学生自我管理、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道德发展的主动性。
其二,开展集体建设和集体教育,组建学习共同体。
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时,一定要把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集体建设放在第一位。
在民主选举班干部的基础上,班主任必须对班干部进行必要的思想辅导,引导这批先进分子明确学习的目标、班级发展的前景、班干部对全班同学发展所负的责任,掌握行之有效的、民主的现代工作思路,促使班干部赢得全体同学的支持。在班级建设的细节上,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特点,启发班干部确立课程学习、品格锻炼、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的常规制度,采用亲切、自然的方式全面组织班级生活,引导学生旺盛精力的合理施展。
其三,实施系统德育,构建整体的学校生活。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全校性的大型学生活动,如英语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班主任往往是分散地应付各种活动,没有建立全效机制,也没有深刻领会各项活动的教育意义。(班主任 )如果我们把运动会看作是对学生平时健身成果的检验,把文艺汇演看作是对学生平时美育成果的展示,把英语竞赛看作对学生英语学习成果的考查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各项活动融入学校生活的系统之中,使学生不必额外去应付这些活动。
三、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组拟提出如下思路,希望能够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提供参照。
思路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进程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从学生入学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基本理论依据在于尊重学生的道德发展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自制能力,重视班集体所蕴含的集体教育资源。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生入学时,即启动班主任引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确立班级规章,并确立监督机制。在学期进展过程中,在班干部领导下,不断提高标准,解决班级发展中的问题
思路二: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班主任工作创新
本思路的重点是努力确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并使其成为有力的教育力量。基本原理是班级文化可以发挥凝聚力,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对所有学生的学习、同伴交往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对于班级发展前景的预期,提炼班风、学风等班级核心价值观,并确立相关制度,由班干部、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自评以及学校内的班级文化评比等进行监督。
思路三:交往引导与品格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的同学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在和谐的交往关系中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基本原理是道德是交往过程中的规则,良好的交往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言行一致。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系统规划学生所身处其中的各类交往,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交往所应追求的理想状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合理交往,引导各类交往的正常展开;组织学生对交往关系的反思,促进道德自觉。
思路四: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班主任要建立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立体沟通,通过沟通达成教育共识。理论依据在于德育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是一种沟通过程,而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以及言语沟通的不同类型(如书面语沟通、当面口头沟通、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有不同的关系状态和沟通效果。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班主任要分析各种沟通关系,包括师生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沟通;班主任要进行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如在师生沟通方面,可以有一对一当面沟通、一对一电话沟通、一对一信件沟通、一对一网络沟通、一对一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当面沟通、一对多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基于网络的沟通等各种形式。
思路五:人文引导与自主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托饱含人生哲理的文章和故事,组织学生在阅读、讨论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基本原理是班主任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理解、认同、践行各种道理,而这些道理如果是由班主任告诉学生的,学生并不一定认同;如果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就会遵行。因而,班主任要做的,是创造适宜氛围,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建构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行为习惯。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挑选可供阅读和讨论的精美文章,由学生干部或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形成相关认识,制订相关计划和规章;各种计划和规章的有效执行,就意味着各种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思路六:开展主题活动,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已经有较多的应用。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对学期德育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基本原理是德育内容庞杂,不可能在一次课上全面开花,最适合的方式是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分专题进行重点强化。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依据选定的价值观主题,设计相应活动,在学周或月内进行突出强化。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觉反思。
思路七:家校合作,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思路一直都有,关键在于是否系统、有效。本思路的重点是通过常规化的家校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相互配合。基本原理是依据系统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支持,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相反,就会出现“5+2=0”的局面。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校、教师要主动出击,确立常规的家校沟通制度,进行有效的亲职教育,吸引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同时,教师要乐于吸收家长提出的良好意见,实现家校之间的平等互动。
思路八:发挥班主任的协调职能,打造德育共同体
德育工作论文范文3
[关键词]德育;现状;思考;家庭;资源;课堂教学
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且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德育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尚存在很多须引起关注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德育工作的现状
1.家庭教育的“缺位”和“越位”造成学生思想的扭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性格、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的形成等都与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而现今,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却存在很多问题,大体上可以概括为“缺位”和“越位”两个方面。所谓的“缺位”就是对孩子的放任自流、疏于管理。这种现象的形成,一是由于很多家长在外打工,无力对子女进行管理和教育,形成教育上的“空档”。一些孩子由于缺乏家长教育,跟着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学会了抽烟、喝酒、赌博,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二是部分家长素质低下,不明事理,对孩子过分溺爱。所谓“越位”,一是家长专制蛮横,当孩子出了问题,不问情由,不管对错,一味打骂体罚。二是家长觉着自己生在农村,苦了累了半辈子,不能再让孩子苦着累着,因而过分疼爱孩子,大小事情一概包办代替。这造成子女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
2.农村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思想观念形成误导
当前农村由于环境闭塞,文化娱乐生活贫乏,聚众赌博、抽烟喝酒之风盛行,看风水等迷信活动层出不穷,村民为区区小事打群架、污言秽语骂街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恶习对尚处在成长期,思想认识不够成熟的青少年造成了恶劣影响。部分学生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有本事”“有意思”,从而主动模仿、学习。
3.应试教育的导向致使学生认识发生偏差
当前,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已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本意,反而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面影响。而影响最为严重的莫过于在校的学生,尤其是背负着改变家庭命运,期望跻身上层社会的农村学生。不少学生并不重视自己道德成长,而是“读死书”“抓考分”,认为只要成绩好,就能考上好的学校,就会有一个好的前途。于是学校出现了一批“两耳不闻他人事,一心只读理化书”的自私自利的学生。4.教师工作方式的不当和德育形式的单一导致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目前农村中学中,虽然也有德育工作的专职管理人员,如班主任、政教员等,但他们大多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他们眼中只盯着考分,心里只装着智育,从而造成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而部分教师虽很重视德育,但工作无方法,教育无技巧,“管、卡、压”是他们的拿手戏,“打、骂、逼”是他们的看家宝,造成学生情绪对立,甚至酿成严重后果。
二、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应开辟新思路,实现新突破
1.建立学校、家庭联动机制
针对目前家庭、学校教育各自为政,甚至相互矛盾的现状,我们应当建立学校、家庭联动机制,实现学校、家庭教育资源的整合。这种整合机制的建立,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定期举行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形式来进行。这种做法,其一,可以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信息之间的沟通,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其二,教师可以对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进行正确引导,并可及时督促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促使“缺位”的家庭教育“归位”。
2.重视学校、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抵制歪风邪气对学生的影响
学校可以加强与乡镇、村委会、派出所等相关单位的联系。将学校教育资源密集、教育活动易于开展等优势,与乡镇、村委会、派出所等单位社会威信高、道德教育可信度强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学校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上述单位的工作人员到学校通过举办道德讲座、法制教育报告会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同时,学校还应大力挖掘民间教育资源。目前,农村不良风气较为严重,导致参与者遭受损失。如相信迷信,被骗取钱财;痴迷赌博,闹得妻离子散;热衷斗殴,结果锒铛入狱等。学校可邀请受害人“现身说法”,使学生受到教育。此外,农村中部分老人一身正气、品质高尚,在周边威信很高,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崇。学校也可邀请他们对有不良思想倾向的学生进行教育。
3.教师应转变德育观念,提高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应当认识到,如果不能培养数百万农村在校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今后中国农村的发展和繁荣将不可能实现。即使发展,即使繁荣,也只能是畸形的发展和繁荣。我们这些只重教书不重育人的教书匠也是失职的。因而抓紧德育、抓好德育,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任务。广大教师应强化德育意识,抓好学生道德教育。
4.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寓教于乐”
正如前面所说,农村中学教师德育工作的僵化、空洞、不切实际,已严重影响到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因而有必要大力倡导形式多样、切合学生实际、具有创造性的德育工作方式。根据农村实际,笔者以为在德育工作中,教师眼光既要盯着校内,也应投向校外的广阔天地。校内活动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我为集体做奉献”实践、“文明中学生”的评选、演讲比赛、道德问题校内辩论会、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形式来进行。校外活动可采用以下形式:组织学生访问特困群众;帮劳力不足家庭义务劳动;搜集有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民歌、民谚来教育学生。
5.突出课堂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
德育工作论文范文4
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相关性。两者在工作目标及工作任务方面是相同的,都是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为基本目标,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指导。如果德育是关注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那么心理咨询则是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并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心理资源与德育工作在职能上具有一定的连接性。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人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长并发展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心理咨询通过改善学生心理状态,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接受教育并反省自我的心态,为后续的德育工作制造条件。而德育则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对学生心理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正面作用。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差异性两者具体工作任务具有差异性:德育旨在改善学生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规范学生思想;而心理咨询则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和谐化发展,帮助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远离负面情绪,并认可自身价值,结合自身特点来制订发展计划。另外,两者在内容上存在差异,德育内容主要为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等,心理咨询内容主要由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心理障碍等部分构成。除此之外,在工作方式上也不同,德育主要是通过集体教育、集体培养等公开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心理咨询则更偏向于暗示、谈话等隐蔽性方式,针对每个人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最后,两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差异,在德育工作中的任务分别充当教育和被教育的角色,其中教育者为主导者,而被教育者则是教育者施加教育的对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双方所扮演的角色是相等的,与其说是教育过程,还不如说是互相交流、沟通的过程,教师对学生通过询问、商量、帮助等方式提供心理指导。
2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有效结合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德育与心理咨询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德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在共同作用下展开工作,才能发挥其作用。在此过程中,两者结合得越充分,效果越显著。心理咨询是德育过程的有效依据,同时也是德育开展的基本目的;而德育对于心理咨询来说,有助于人格的健全及提高。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方面的功能首先,心理咨询对于德育工作具有补偿功能。心理咨询德育工作者更深层地补偿了德育观念的内涵所在,并明确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唯一的主导者和权威,而应该是和接受教育的人员保持平等的地位,相互沟通,协助治疗;传统的德育方式主要体现为教育、灌输、评价等方式来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这些方式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不能真正注意到学生内心真实想法,使治疗效果减弱。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咨询者同时有着协助者和治疗者的双重身份,通过引导及沟通来协助学生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大多数问题都是通过学生自身力量去解决。传统的德育工作倾向于解决学生在政治、社会、道德、法律方面的错误意识,忽略学生最基础的人格教育,如对社会的适应性、面对困难及人机障碍时的解决方式等;而心理咨询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因此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充分补偿。其次,心理咨询对德育工作具有指导功能。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德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如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经常会通过测试、宣泄、联想等方式来掌握咨询者内在的人格弱点,根据人格弱点去分析学生人格中存在的消极部分,使德育工作能够因人而异进行个性化教育。除此之外,心理咨询工作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仅仅将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普通角色进行要求,而心理咨询中会将学生作为复杂人际关系中的具体人物进行要求,它提倡对咨询者的人格进行尊重,并理解咨询者人格中存在的缺陷。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不应在短时间内急于对咨询者所表现出来的缺陷思想及行为做出断定,而是与咨询者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帮助咨询者更快地解决心理问题,重新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美好的生活。
德育在心理咨询工作方面的功能。首先,德育对心理咨询工作具有约束功能。给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及个性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个性指的是某个人在意识方面的倾向及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状态。德育工作对于心理咨询具有调节作用,思想品质在人类个性中占据了重要部分,它对个性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同时也会支持并鼓励其个,对于消极行为进行约束,使学生的个性保持在良好的道德水平之上。其次,德育对心理咨询工作还具有心理保健功能。思想品德程度的高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尊、人际关系、价值观、自信的形成。若某人抱有宏远的理想和抱负,那么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理想,他必须比其他人更加勤奋努力;若某个人具有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那么他的人际关系必定较为糟糕。通过举例可以发现思想道德与个性之间存在必然关系,一个人若不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行,也不可能会拥有完善的个性。同样,若没有完善的人格,道德品行也不能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该如何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呢?笔者认为,改善学生心理问题的重点就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中存在的偏离现象。应结合哲学理论及观点,掌握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从心理学角度去试图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广大教育从业人员应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行及心理素质、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教学技巧。
3结束语
德育工作论文范文5
1、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的实绩。(1)德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各小学都把德育队伍的建设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并做到了真抓实干。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建了德育领导班子,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成员包括了德育处、工会、团队干部和班主任教师。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一支德才兼备的学校德育工作骨干队伍。他们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开展教书育人活动和评选优秀教师活动,建立新教师和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提高了德育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德育工作者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在育人工作中无私奉献,培养出了一批批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理想情操都十分出色的学生群体,赢得了社会和群众的广泛赞誉。(2)爱国主义教育卓有成效。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近年来,各校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了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实效。其实施的途径大致如下:长期坚持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他们借此机会,举行国旗下的讲话。其内容涉及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祖国近代曾经遭受的劫难,还把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与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其次,学校还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及德育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切身的感受中,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外,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层次性、阶段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还充分利用思品课、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社会主义礼仪教育有声有色。礼仪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讲究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各校相继开展了社会主义礼仪教育活动,通过规范化、系列化的训练,使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得到了培养。各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礼仪实践,进一步内化了学生的礼仪品质。
2、小学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1)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实施已走上了正轨,课新程改革也在蓬勃开展。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某些地区、某些学校仍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他们仍片面追求升学率,依然把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教师只强调学科的重要性,不断地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由于某些地区或学校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教育评价的单一,致使教师把考试分数作为教学的终级目标。另外,家长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也还没有真正转变,他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甚至是一些错误的做法,给学校的“素质教育”实施带来了影响。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带来的后果是学校、教师、家长普遍重“考分”,而对学校德育工作则放在“第二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体魄却被淡化。总而言之,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考虑学生将来一生的需要和发展。这就足以说明我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德育工作方法简单。由于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就远比教学工作少,缺少对德育工作的研究,缺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缺少对学生变化和发展的认识,缺少对目前社会负面影响对青少年腐蚀这一问题解决办法的研究,因而,我们的德育工作大多数时间是在说教、喊口号,甚至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总是浮在空中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3)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方法。我们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研究,所以,长时间来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主要停留在把学生在学校的信息或学校、班级的有关情况提供给家长,要求家长如何给予配合,这样做的结果把家长在家庭中作为教师的地位大大削弱,最后我们的家长没有扮演教师的角色,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除了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外,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有时不畅谈、家访有时不及时甚至不家访、对家长有时还存在不尊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打击了家长的积极性。有时我们还在经常埋怨家长素质怎么这么差。(4)学生基础道德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关心他人”方面做得差。这部分学生处处表现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二是“攀比”思想严重,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这部分学生在劳动中要么袖手旁观,要么表里不一。
二、关于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德育队伍“战斗力”。一是加强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其管理素质。小学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在德育工作中起领导作用,要使学校德育工作有序开展,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必须正确导向,进行合理布置,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实施计划。因此,必须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德育的有关理论,研究并学习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要求他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与本校实际相符合的德育管理体系,用以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二是加强德育工作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二是要提高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三是要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德育工作服务。四是要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评比、表彰活动,要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带动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2、狠抓薄弱环节,继续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首先,端正学校的办学思想,积极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彻底消除“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要使小学德育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我们的教育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困扰,向“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如果让我们仔细探究“一手硬”、“一手软”出现的地区或学校,它们大多带有“应试”的成分,从办学思想上还没有端正起来。必须更新观念,加快它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从而从根本上淡化考试竞争、按分排队,彻底摒弃单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做法,使德育真正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其次,加大德育工作力度,狠抓学生基础道德教育,学校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断层”或教育没有形成序列化,从而造成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出现“裂痕”。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在精心设计小学德育工作的总目标时,还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制订阶段性的德育工作目标。尤其是针对基础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反复训练,并定期检查实施教育的效果。最后,要倡导并激励德育工作者投身德育研究之中,在实践中去发现并创造新的德育工作方法,从而使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3、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当代教育学理论提出: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德育实践教育活动是德育的核心。首先,德育目标的落脚点在学生品德行为上,只有学生的言谈举止符合德育要求,才能实现德育目标。其次,德育实践教育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唯一基础,道德实践是检验学生品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品德素质必须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切不可停留在理论说教阶段,把德育虚化。要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上,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既学习书本理论,又学会动手操作;既勤于观察思考,又勇于探索实践。一般地讲,小学德育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利用传统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二是围绕上级德育工作重点,开展某一主题的系列活动;三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坚定报效祖国的决心。
德育工作论文范文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电脑和网络改变了这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的冲击,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从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一时期正是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网络往往是把“双刃剑”,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中职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中职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无形之中会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中职学生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互联网在中职院校中的盛行和传播,使很多学生往往难以自控,很多缺乏自律的中职学生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网络,沉溺于网络之中,致使其在现实中容易丧失自我。
二“、就业为导向”的理念管理学生
1.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实施制度管理的同时,切实开展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通过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根据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来进行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教师而言,他们要将自己最慈爱的一面充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汲取动力和勇气,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同时还要鼓励他们积极勇敢、自强不息,强化自己的责任感,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家的温暖。
2.形成职业导师制度。职业导师制度在中职学校的开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中职学生大部分在毕业后要直接进入企业,在这个年龄阶段又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职业导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帮助学生分析自我、剖析自我来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建立一种努力发展自己的价值取向。只有这个方向明确了,学生在学习或者工作的过程中才会更有目的性,这个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指导他们在今后的路上更好地前行,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中职学生也希望在学校或是今后的企业中发挥其聪明才干,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职业技能,得到学校或是企业的认可。因此,在学生管理中,应该多看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得到更好的展示,帮助学生树立其自信心。同时,要积极为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提供一切条件,创造有利条件,采取多种形式,使其能切实地行使应有的管理权利。每一个人都希望在学校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得到学校的尊重和认可。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多看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积极为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提供一切方便,创造有利条件,采取多种形式,使其能切实地行使应有的管理权利。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动脑筋,找到解决的办法。通过动员学生人人参与管理的方式,将学生的个人利益和学校的集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公开的竞争氛围,让每一个人都有选择、尝试、发挥、冒尖的机会,将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特点和他们的专业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最大化地发挥个人的潜力,不断地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