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发展战略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发展战略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建筑企业 发展战略 管理研究
1 前言
企业战略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对于建筑企业而言,由于建筑产品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商品,它的特点是追求差异性而不是同一性,因此,建筑企业的发展战略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一座精美的建筑往往体现在它的个性上,而不是因它与别的建筑的雷同;同时,建筑产品的价值大,耗费资源多:一座建筑,从前期可研、设计、论证、施工到建成需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耗费大量的人力,自然资源及其他行业产品。由于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与发展的支柱产业,所以,研究建筑企业的发展战略,就越发有其特殊的必要性。
2 建筑业特点及现状
建筑业属劳务密集型产业。建筑业的发展将给许多行业带来机会,如运输业、采矿业、机械制造业、建筑材料业、冶金业及科学技术研究等等。因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均将建筑业作为国家经济与发展的支柱产业。
发展建筑业对我国目前经济形势来说更具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吸纳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另一方面建筑业也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上具有重要作用。从我国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每当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就首先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筑企业均是公有制(国有或是集体企业)。当时每个建筑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质、保量地完成政府下达的生产计划。企业没有留利及发展的动机与权力,因此,从严格的意义讲当时建筑企业只是具备了生产属性而没有市场属性。这一点制约了建筑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建筑产品质量不高,另一方面资源耗费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筑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与政府对建筑业的市场化要求分不开:最早要求建筑企业承包经营,后来进行公司制度改革―― 将国有独资改成多元股份公司制。现在政府又明确提出在建筑业也要“国退民进”.让建筑业民营化,将国有资本从建筑业走出去。
3 我国建筑市场与国外建筑市场的差距
由于我国建筑业市场化正在培育发展阶段,与国外建筑业比,仍有较大差距。
(1)我国目前建筑市场缺乏规范,竞争无序。不合理压低工程造价,拖欠工程款,暗箱操作等是悬在建筑业头上的几把刀。
(2) 国外的建筑企业根据企业规模划分出不同的竞争平台:大型企业具有工程总承包资质,中型企业为专业承包资质,小型企业为劳动承包。这些大中小型企业在一个工程项目上互为依靠,形成一个整体,便于每个企业强化管理,走专业化道路。我国建筑业不论大小,在一个平台上竞争,造成大的不强,小的不专,均缺乏竞争力。
(3) 我国的建筑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原国有建筑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普遍负担沉重,职工素质低。国外大型建筑企业均是管理型企业,企业中很少有蓝领劳务阶层。而我国大中型建筑企业职工中,一多半是劳务人员。
(4)我国大中型建筑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弱,对科学技术新成果应用能力弱。
4 建筑企业改革应着重于企业发展战略管理
事实说明,建筑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必须尽快的制定与实施切实有效的发展战略,仅仅组建集团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这是第二次大变革,也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一次大改革。
从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视角来看,应以四个相关的步骤进行战略管理的实施:第一,必须改造企业的经营决策层,要把经营管理班子改造成高素质的战略管理研究执行班子。改造后的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执行班子至少应由四种不同类型智能的人组成,2 这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是:一是善于创新的思想家;二是具有高度组织能力的组织家,从事领导系统和被领导系统的协调工作;三是及时调查收集、整理企业内外信息的情报家;四是具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负责各项决定的具体布置、实施、检查等工作。这四种人还应该是建筑行业的专家里手,熟知企业的技术实力、管理实力、人才实力、资本实力,能够运用社会经济生活规律指导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并能组织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这四种高素质的人才一方面是靠培养;二方面是靠引进;三方面是要有一个好的用人机制, 拘学历,不拘职务、职称,及时发现和 用。在人员配置上,应随工作任务的不同而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不足各占四分之一。
第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要具有先进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主要应确定企业的社会贡献目标,企业应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能违背社会利益。在企业发展战略中,要分析企业的现状,根据企业外部的环境条件,重点确定企业的市场目标和战略定位,如市场占有率、市场覆盖率、新市场开发、新技术开发、人才开发,中长期规划、生产规模扩展等;在企业发展战略中,还应确定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如利润、投资回报率、成本降低率、资金利率、资产保值率、劳动生产率;要确定企业形象目标、无形资产、已完成工程项目优良率、创鲁班奖、争创各个级别的企业集体荣誉、树立各层次的知名人士等。
要制定多个企业发展战略方案,通过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或采用指标权重评分方法,评选一个最利于企业发展的方案。评选的项目可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发展方向、重大投资、企业规模、生产布局;第二是企业结构、资产重组、产品结构;第三是新技术、新产品及人才开发的方针,技术改造和多种经营的发展方向,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等等。
第三,企业发展战略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实施是贯彻落实企业战略方案,完成战略目标,取得预期成果的过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执行班子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之后,要在组织上落实实施战略方案的领导、机构及工作人员;要认真研究、领会发展战略的精神实质,攻克重点和难点;将发展战略分解,明确主责部门和协作部门,确定工作程序及方法,制定年度完成计划,协调好各职能部门和各责任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将企业发展战略的执行情况及时 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比较,认真分析介业发展战略日标执行效果与制定的 业发展战略目标之间,还有多大的差距,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节和纠正。
企业发展战略监控,除了借助企业的定期报表外,还应组织一个灵敏的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信息反馈系统,建立一套企业发展战略执行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可以借鉴IS09000系列标准认证的方法。
第四,企业发展战略的修订。企业发展战略在执行过程中,受企业内部条件的限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出现偏差甚至难以继续执行下去,就必须迅速作出调整、纠正或终止执行的决定,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一定的修订。特别是亏损企业,要分析企业是由于哪些原因导致亏损,是政策性亏损、腐败性亏损、负担性亏损(如企业办社会,负担过重)、技术性亏损(技术设备落后),还是产业结构性亏损、经营管理性亏损。要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法规、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内部的实际状况,采取专家会诊、专题攻关、提合理化建议等方法进行尽快的修订,以利企业抓住机遇,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发展战略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发展战略;财务战略;优化;企业集团;资源配置;控制
0.概述
财务战略一般是指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
发展战略是整个企业战略中的一种,是指一种科学构划的积极的向前的全局性的发展谋划。
1.财务战略与发展战略的关系
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都要历经各个发展阶段,不相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不尽相同,发展战略的侧重也不同,企业应该有与之相配的不同的财务战略与之相适应。在拟定财务战略之前,应当先分析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财务战略。
1.1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发展战略是企业集团经营和发展的方向纲领。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有大量资金来支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和控制方式。因此,从财务战略的角度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调整财务资源配置模式,分析筹资风险和成本、合理运用资金、研究资金筹集渠道、优化理财行为等,对资金流动作出长远和总体的规划,为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立足于财务状况,能否实现全面的,长期的、有创造性的计划财务战略关系到企业集团的前途和命运。
1.2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的制定要依据企业发展情况,财务战略是以现代化企业管理为基础的,分析其外部环境,对集团公司的财务治理、会计管理、控制管理以及资金管理确定整体目标和整体思路。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以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的目标为大前提,科学的分析和系统的评估财务管理的现实状况,所面临的和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科学的合理的确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财务管理的战略目标,明确实施财务战略的步骤与考核方法以及调整机制。财务战略可以从集团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为基础来规划,在预算、考核、管理制度上优化财务管理。同时,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制约整个企业集团的发展,企业集团资金状况关乎管理决策层的宏观调控,关系到企业资源、技术、科研、物力、人力等地开发利用。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只有充分集合了财务优势,尽可能的集合他们的优势,避开劣势,方能共同促进企业集团的整个发展大计。
2.财务战略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财务战略依托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且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对于企业集团而言,企业集团的存亡与发展与其发展战略是否科学合理有着密切、直接的联系,同时,制定与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相匹配的财务战略是确保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成功实现的保证。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支持,保证发展战略的实现,对企业资金资源制定的谋划方案、研发资源、人力资源等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也相互制约,共同为企业发展服务。
2.1财务战略为企业发展战略分析提供参考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集团对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谋略,实施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就是对整个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析。
企业集团面临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了宏观环境、竞争环境和产业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文化、政治、技术水平以及经济等宏观因素,宏观环境的分析中,国民经济发展概况,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趋势,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和产业环境等等都是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的关键性因素。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物力、人力、技术、财力等资源,企业在市场财务、营销、生产以及研究和开发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企业发展战略内部的分析时,要把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的特点结合起来分析,充分利用财务战略的优势,尽可能完整的反映企业的种种管理要素,给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详细的依据。同时,企业所在的行业的分析是发展战略环境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如果想在行业竞争中获得成功,可利用计划和实际成本的差异来控制成本,以低投价获得胜利,制定出相关的财务战略,从而去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2.2财务战略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数据,促进稳妥的发展战略的形成
经过战略分析之后,企业集团确立了自己在市场份额中的位置,在战略的制定环节明确自己的下一步发展目标。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企业自身的市场份额、盈利水平、投资收益、增长速度等指标相关联。企业的发展战略要从企业的财务战略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数据,从有关角度去分析和选择,通过对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分析来评估企业集团的竞争能力。对企业集团的销售价格、市场占有率、平均产量、成本价格、利润等进行客观的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
2.3财务战略在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起到导航的作用
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实践过程中,财务的预算对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财务预算是财务战略中的重头内容,应该根据企业财务战略制定财务预算,对企业做出符合实际的财务预算,并通过财务预算来约束、监管企业的发展战略,使之科学有序的发展。
3.财务战略与发展战略的合理结合
企业总体的财务战略思想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统一,财务战略与发展战略相互引导,与此同时,它们也相互制约,共同服务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企业的财务战略要具备预防未来风险的意识。根据经济周期波动情况、企业发展阶段以及企业经济增长方式,选择企业财务战略,并及时进行调整,以确保企业集团旺盛的生命力。
3.1发展战略与财务战略的一般规律相适应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综合我国大多企业的发展状况,它们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各发展阶段周期不规则,经济周期大约为4.6年。(2)经济周期趋于平稳,波动的幅度减小。因此财务战略的选择要以企业的所处的发展战略的阶段基础,在经济复苏阶段的阶段要扩张财务战略。增加厂房、设备,开发产品、增加劳动力;经济繁荣阶段应在扩张财务战略的基础上稳健财务战略、开展产品推介活动,打开企业知名度;在经济衰退阶段则应停止扩张,削减存货。
3.2财务战略与发展战略所处阶段相适应
企业集团的发展都要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一般会经过初创期,扩张期,稳定期和衰退期这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发展战略应该有不同的财务战略与之相匹配。企业应当先分析所处的发展阶段,再采取相适应的财务战略。
(1)发展战略之初创阶段初创期现金需求大,可能会大规模负债经营,因而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应采取扩张财务战略。
(2)发展战略之稳定阶段对现金需求量减小,企业可能还会有现金结余,循序渐进的降低财务风险,一般施行稳健财务战略。
(3)发展战略之衰退阶段企业经受亏损,现金需求持续减少,此时应该收缩财务战略。
4.结语
要实现财务战略与发展战略的结合,必须在整个战略制定、实施和完善过程中,识别那些能够“结合”的各个要素,寻求促进各要素形成统一和谐状态的有效的机制。财务预算和财务报告是财务战略的数据体现,要重视其中披露的各种数据,其内含信息比数字本身更丰富,所以分析时应通过财务能力对财务预算和财务报告的内含信息进行纵深挖掘。归结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利与弊,把握企业发展态势,向企业发展目标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国良,陈建华.企业总体财务战略.[J].企业管理.2002(7).
企业发展战略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市场;电力企业;战略管理;
1.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的概念
当代管理学者认为,企业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对电力企业而言,企业发展战略就是从国情出发,从行业特点出发,从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出发,从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出发,对企业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改革和发展进行市场定位、目标定位、体制定位、文化定位,确定企业的价值观、目标、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电力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当前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力企业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管理水平也逐步提高。但与正在发生变化的客观环境相比,与其他行业相比,目前电力企业在企业发展战屡规划方面,没有很好的建立以市场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管理体制上没有形成面向市场的营销体系
目前的电力企业不具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条件,主要表现在政企不分,债权利不明确。农电体制改革也没完全到位,许多部门还延续着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营业机构的设置基本上按行政区划设置,造成营业站所数量过多,管理不到位,劳动效率低下。面向电力市场的营销体系尚未建立或正在考虑之中,难以应付迅速变化的电力市场的发展。
2.2管理思想上市场意识淡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多年的电力工业,电力基本上以行政区划为界,一个行政区划范围内只有一个供应商(电力局),客户不能自由选择供应商,供应商也不能跨越自己的电力范围电力。由此造成劳动生产率低下,企业经济效益在低水平徘徊。大多数企业从以计划用电为主,到以电力营销为主的转变,重发轻供不管用、官商作风、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依然存在。
2.3企业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落后
电力企业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导致了管理方法的陈旧,以产定销,有多大能力就供多少电,而不是按照客户的需求来组织生产和供应。目前的电力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不能满足商业化运营要求。无论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以及经济手段的运用,都难以适应电力市场的需要。
3.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发展战略面临的选择
我国电力企业改革已经进入体制转型的重要阶段,电力企业如何正确地选择和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关系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当前电力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有两类转换型战略,也叫创新型战略或横向战略。就是转换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体制,打破原有的规则,开拓和创造新的市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战略主动性强,力度大,不确定因素也多,风险较大。经营型战略,也叫提升型战略或纵向战略。就是通过规范管理,挖掘自身潜力,以降低消耗、控制成本为重点,提升管理效能和企业综合素质,它不改变原有的体制和规则,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为目的,这种战略循序渐进,以守为攻,风险较小。而这两大战略都可归纳为以市场为核心的前提下对电力企业提出的新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电力工业的未来发展已经来到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电力企业管理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4.以市场为核心的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
电力企业要建立以市场为核心的战屡体系,实现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和建设:
4.1正确定位,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旧的总体战略思路下,电网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安全运营情况下能够实现成本最低的能力。但在新的总体战略思路下,电网企业的核心能力应该是一种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也应该是一种信息获得能力,可以为电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整合价值链莫定基础;还应该是一种品牌经营能力,能够保证电网企业打造的平台更有价值。
4.2走专业化道路,注重电网基础业务服务
受到国家严格管制,电网企业很难采取多元化战略。另外,相比于配电企业,输电企业的范围经济不明显。因此,电网企业应当坚持采取以电网业务为基础的“专业化”战略,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向着信息服务商为主、平台提供者为主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网主企业转变。具体来讲,电网企业应当做好电网规划,集中力量将电网业务做强、做精,然后扩展市场范围和服务种类,例如为电力企业、配电企业和最终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其他服务等。
4.3注意相关产业链的一体化建设,加强合作
随着主辅分离以后,原来的一些辅业不再属于电网企业了。但是,在电网企业的价值链体系中,辅业、多经企业往往处于上游价值链和下游价值链的地位,从事电网建设及抢修维护、电力物资商贸、电表抄核收等业务。此时,电网企业与辅业、多经企业建立没有资产纽带关系的战略联盟,实现纵向一体化,有利于优化电网企业价值链,降低成本,提高电网企业的执行力和市场竞争力。
5.结束语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改革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电力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改革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我们只有以务实的态度,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更新管理理念,大力推进电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庆元,刘宝宏.战略管理:分析,制定与实施[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企业发展战略的特点范文4
论文摘要:企业的战略管理包括五项相互联系的管理任务,即企业的愿景、企业的使命、企业的目标、企业的战略以及战略的实施。这五项任务形成一个循环体系,不断调整,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任何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本土文化,离不开企业自身的文化。本文主要是对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见解。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从经验和科学管理进入了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包括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规范在内的工作作风等。企业情况不同,企业文化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每个企业都有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有自己特色的、广大职工认可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企业理念、职工价值观等等。正是这些有形的硬文化和无形的软文化,指导着企业战略的实施,支撑着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目标带动战略,战略驱动文化。企业必须确立目标,进而达成目标。达成目标需要战略支持,战略的实施需要信念的支持。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思想的表现,也是企业家团队信念的表现。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看似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其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订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优秀的文化能够突出企业的特色,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出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
第二、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制订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正是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激发了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成员的意志,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
第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战略制订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订而有所变化。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难度很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具有较大的刚性和一定的持续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逐渐强化的趋势。因此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要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会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所以,企业在进行重大变革时,必须要考虑与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的关系问题,因为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是确定企业文化的基础;同时要发挥企业现有人员的作用,保证企业在原有文化一致的条件下实施变革。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着重考虑与企业原有文化相适应的变革,不要破坏企业已经形成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分析时,应给企业文化以足够的重视。只有企业文化与战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企业生命力的基本点,是企业理念客观存在的必然。企业思想是企业文化的主线,企业的社会使命与责任属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企业的战略规划受企业思想的制约,以企业使命为基础性依据。如《南网方略》是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精髓,它为企业的战略计划、战略实施和战略分析等做出了统一的标准。因此,企业战略的研究、规划与实施必须与企业文化的塑造和提升并重。
企业战略制定以后,就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企业文化通过其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精神文化层次的共同作用,激发员工热情、统一群体成员意志。
第一、企业文化为战略实施提供行为导向。在企业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在同一时间对企业新的发展战略、经营思路做到完全领悟,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如何齐心协心往前走,就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首先,企业文化能显示企业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的概括、精粹、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明示着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些语言经过长期的教育、潜移默化,已经铭刻在广大员工心中,成为其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其次,企业文化能诱导企业行为方向。企业文化建立的价值目标是企业员工的共同目标,它对员工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员工共同行为的巨大诱因,使员工自觉地把行为统一到企业所期望的方向上去。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弥补人的有限理性不足,将广大员工的行为引导到共同的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上来。
第二、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做得好的企业很注重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如实施员工投股计划、高级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制度等。这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财富最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文化管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注重一种精神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共同使命的认定、团队建设、情感的管理等来满足人们对非财富最大化的追求,使大家能认识到在企业工作的价值。因此,企业文化可以全方位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
第三、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约束功能。这种约束功能主要包括,硬约束和软约束。硬约束主要表现在制度的约束;软约束主要表现在文化的约束。制度的约束常存在不足,因为制度是人制订的,人是有限理性的,所以很难完善,而且落实制度的监督成本也往往很大。相对来说,文化这种软约束是硬约束的补充。通过共同的舆论导向,共同的行为模式,形成员工自觉的行动。南方电网公司能在六年的时间内快速融合、发展,以《南网方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南网方略,明确提出了企业的行为理念、服务理念、团队理念和廉洁理念,得到了员工的支持,成为了激励员工干事的力量源泉。达到了最佳软约束功能。
三、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
通过对国内企业文化与国外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分析,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建立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系统思考,协调关系,最主要的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求。
第一、企业文化理念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企业理念中的基本理念,如企业目标、经营理念等,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所规定的产业结构、未来目标、经营方向直接相关。例如企业若采用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则企业理念应突出强调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若企业实施一种人力资源的职能战略,则企业理念应突出人才理念和人本精神。
第二、企业制度和行为文化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例如企业若实行差异化战略,则企业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则较为灵活,给员工的空间将较为宽泛,鼓励员工进行创新。而一个规章制度制定比较严谨的企业与崇尚自由创新的企业战略是不相符合的。总之,制度和行为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和适应。
第三,企业物质文化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理念的载体,也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条件。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纷纷调整竞争战略,企业的经营理念也相应随之发生变化。为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重新定位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新的文化理念,获取新的竞争力,许多企业纷纷进行企业品牌标识的创新和切换,道理就在于此。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的长期规划,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于尚未进行战略发展规划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规划出企业发展战略的轮廓,或者制定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方向,并以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据,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下去。
四、总结
企业发展战略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薪酬体系;设计
Abstract: the salary system as enterprise paid for basic principle, is the enterprise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to implement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Design strategic income must first clea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based on this reform enterprise process, straighten out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value chain,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of bottlenecks and personnel department bottlenecks, and according to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nterprises, to determine the enterprise salary and compensation structure, to construct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strategic need compensation system.
Keyword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alary system; design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战略性薪酬管理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薪酬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组织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成败,关系到企业发展战略能否顺利进行,因而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如何构建战略性薪酬体系就成为现代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战略性薪酬体系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薪酬体系(以下简称战略性薪酬体系)的构建是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构成之一。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下,将企业薪酬体系的构建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这种薪酬体系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强调薪酬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带有前瞻性的战略支撑。它除了为企业所有员工提供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补偿和薪酬激励之外,更侧重为企业战略瓶颈部门和核心人力资源提供有重点、有区别的薪酬体系与薪酬政策,引导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流向,为企业整体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二、战略性薪酬体系的特点
(一)前瞻性。基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薪酬体系有很强的前瞻性。这种前瞻性表现在为了满足企业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要,薪酬体系设计把激励的重点放在了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核心员工和核心岗位上的员工以及对企业发展有很大影响的具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员上,而对于普通岗位上的一般员工则提供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补偿和有限的激励。重点激励企业未来所需的重点依附的关键岗位的员工和核心员工,从薪酬这个角度把员工引向企业发展的方向,使员工尽其所能地为企业奉献其智慧与心力并不断的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潜质,从而从薪酬的角度有效地帮助企业突破人才瓶颈。由此可见,战略性薪酬体系着眼于未来,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二)系统性。与一般的薪酬体系相比较,战略性薪酬体系有着很强的系统性。这主要表现为薪酬体系的设计和实施都与企业战略紧密联系,是紧密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发展的各阶段和企业运转的各环节进行设计和安排具体实施方案。它既保证了薪酬体系的设计实施能适应企业经营现状,又兼顾了企业未来经营战略的需要;既能适应当前企业规模的需要,又能满足企业规模膨胀后对薪酬体系的要求,动态适应企业的发展,支撑企业发展战略。
(三)竞争性。一般的薪酬体系由于没有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很好地匹配,在企业发展的某个阶段总会有阻碍企业吸收和留住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的现象的发生,而战略性薪酬体系,由于是基于企业发展战略而设计和实施的,激励重点在于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人才,因此有利于吸纳企业外对企业发展有价值的,尤其是具有战略性价值的人力资源,留住企业内已有的对企业发展有价值的,尤其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人力资源,并优化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配置,突破企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保障。
三、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薪酬战略设计
薪酬设计的要点在于“对内具有公平性和前瞻性,对外具有长久的竞争力”。设计出一套合理科学的薪酬体系和薪酬制度,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目标为战略性薪酬体系的制定明确了方向。因此,在战略性薪酬体系制定之前,必须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根据这个目标进行设计。
2、理顺企业的价值链,包括理论当前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和企业未来发展中的价值链。通过价值链分析,明确企业内部各岗位的职责,明确各岗位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结合企业发展目标确定其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价值链分析的结果是薪酬体系设计时的重要依据之一。
3、寻找企业发展战略瓶颈,所谓的瓶颈就是制约企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寻找企业未来发展的瓶颈是为了事先获取和保留、培养打破这个瓶颈所需要的人才。而人才的获取、保留和培养则需要薪酬管理进行引导。因此,制定薪酬体系之前必须找到企业发展的战略瓶颈。一般用“成功关键因素”分析方法和“标杆”分析方法来确定瓶颈的所在。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指企业在特定市场持续获利所必须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每一个行业都有不同的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行业中的某企业在成功的关键因素上有缺陷时,该缺陷往往构成该企业的发展战略瓶颈。“标杆”是目前应用是目前应用很多的一种衡量企业运营状况的方法。它通过与行业中运营最好的、最有效率的企业进行比较,从而获得需要改进的信息。
4、分析相应的人力资源瓶颈,找到公司发展战略的瓶颈以后,需要分析该战略瓶颈部门存在的人力资源瓶颈,做好为公司吸纳与滞留高素质的员工并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工作,为薪酬设计做准备。一般来讲,战略瓶颈部门存在的人力资源瓶颈通常表现为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当、缺乏激励等各种想象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人力资源瓶颈还包括非瓶颈部门在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人力资源瓶颈。只有充分分析企业在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人才问题,薪酬体系的设计才更有战略性。
企业发展战略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企业战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模型
一、引言
无论在观念方面还是在实践活动中,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特征都越来越突出,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与企业战略密切关联,才能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起到支撑作用。探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适配关系,有助于建立满足企业战略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形成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核心竞争力,确保通过人力资源建立竞争优势、实现战略目标。本文基于当前有关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构建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概念模型”,并以某机场集团为例,探索建立与其现阶段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同类企业在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战略发展的效用方面提供参考。
二、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模型构建
(一)理论综述
(1)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结合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的变化和要求,为确保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生存和不断发展,将企业的主要目标、政策和行动整合为一个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总体性规划。影响企业战略成功的内部因素主要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能为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应具备的特点:能给企业带来价值,稀有的,不能为竞争者所模仿,不能为竞争者所有的资源替代。
(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过程,是系统地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的、统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着眼于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来构建企业核心能力,提高企业绩效。其发生作用的重要原则是匹配,只有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紧密匹配,才能确保提升企业绩效,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服务与支撑。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财务、技术等资源已不再具有核心竞争优势,而人力资源因其价值创造过程的路径依赖和因果关系模糊等特征,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因此,就成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战略通过其组织特征对人力资源提出需求,从而决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方向和目标;而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战略实现的基础,又反作用于企业战略,为其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概念模型
本文结合以上有关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支撑企业发展等理论,在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适配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概念模型。模型的构成因素包括:
(1)企业战略。本文中的企业战略是指公司层战略,主要分为成长型战略、稳定型战略、紧缩型战略三种类型。
(2)战略组织特征。是本文在模型框架中引入的作为中间推导机制的构成因素,指企业战略确定后在组织层面上应呈现出的能力或行动上的特征,以配合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指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应从人力资源层面体现出的、支撑企业战略实现的能力或达到的效果。该因素直接与战略组织特征相关,同时又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4)人力资源活动。主要包括选、用、育、留四个方面的管理实践活动。此外,企业外部竞争环境、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现状作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部环境,与战略组织特征这一要素共同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产生影响;而具体的选、用、育、留政策,则会通过人力资本和员工动机反映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实施效果。
当企业做出战略选择后,接下来就是执行战略,这就要求企业中的个人具备完成相应任务所需的技能,以及充分的动力来发挥这些技能,以满足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需求。而本文所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模型,回答了企业如何选择一系列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优先组合,形成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本和员工动机,以满足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框架见图1。该图表明,一方面,企业结合战略组织特征、内外部人力资源环境,从人员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提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应达到的目标,进而决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另一方面,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又会通过人力资本、员工动机这两个因素形成企业当期所需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三、某机场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企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某机场集团是全国第二大跨省区运作的大型机场集团,管理运营覆盖四省(区)的19个机场,所辖机场数量和航空业务量分别占到西北地区的75%和85%,下属非航产业涉及广告、建筑、运输、酒店、房地产、信息技术等领域。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现已形成以航空市场为支柱、产业布局涉及众多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及“统一标准、分级管理、多通道发展”的建设思路,建立了适应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促进员工队伍建设与实现集团战略的紧密结合。
(一)总体发展战略
当下,宏观环境和民航行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该机场集团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基于这些新形势和要求,集团结合实际做出了二次创业的决定,明确了未来5~10年的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即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为主线,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着力点,坚持国际化标准、集团化管理、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到2020年,使整体规模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安全服务、管理和运营效率达到国际水平,对外合作更加广泛,形成较强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成为以机场运营管理为核心、多元化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1)集团发展战略对应的战略组织特征。综合分析集团二次创业的发展目标,本文认为其采用的是密集型增长战略,即充分利用现有产品和市场方面的潜力,通过提升管理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运营效率等,加强对产品与市场的开发、渗透,持续做大做强现有产品与市场,以实现企业又好又快成长。基于以上特点,对应的战略组织特征为:要对已有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行继承和延续,并且不断加深对这种能力的运用程度;要注重培养市场拓展和产品开发创新方面的竞争能力,来支持做大做强现有产品和市场的目标;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拓展能力,进而成为一种新的核心竞争力,以确保企业发展的质量。对应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要求是:在数量上,要加快对企业所需各类人才的引进效率,从数量上为企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在结构上,要不断提升高技能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形成企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素质上,要引导和激励员工形成勤奋努力、团结合作、不断创新、追求突破的价值取向,培养员工的职业素质。
(2)人力资源管理内外部环境分析。1)优势:决策层重视,将人力资源部门定位为战略支持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力度大;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薪酬制度兼顾效率和公平;对管理岗位引入竞聘机制,重视后备队伍建设;员工具有较高的忠诚度与积极性。2)劣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联系不够紧密;企业规模的扩大,造成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短缺;选人机制还需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存在不足;员工培训机制尚待健全。3)机会:行业发展机遇对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集团化优势明显;集团快速发展带来较多晋升机会。4)威胁:当地民航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国内外航空企业进入本地市场或设立基地公司,加剧了对人力资源的竞争;加之周边机场竞争和高铁业务分流,增大了企业快速发展的不确定影响,对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了威胁。在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措施设计中,需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制定出与公司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3)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目标。基于战略组织特征和内外部环境分析,集团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应为:建立科学、系统、实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实现规模化发展后对人力资源的规范管理,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具体路径为:在选人方面,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选人机制,适当进行人才储备,满足企业规模扩大对人才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在用人方面,创新和完善层级合理、人岗匹配、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在育人方面,完善现有员工发展和培养模式,组织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和全员参与的通识性培训;在留人方面,创新薪酬激励和职业发展机制,在薪酬待遇留人的基础上,以企业文化和事业发展留人。
(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措施
(1)选人政策。为满足集团“二次创业”对人力资源尤其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和高技能要求,应根据人才战略价值和稀缺性,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选人机制。依据波士顿矩阵法的分析原理,本文将发展所需人员按照战略价值和稀缺性两个维度分为四种类型(如图2),各类人员采用不同的选人方法,即:1)核心人员:指高价值、高稀缺性的人力资源,主要实行以内部培养选拔为主、外部公开选聘为辅的人才储备机制,在保证内部人员发展激励的同时,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增强选人机制的灵活性,以满足公司发展需求。2)通用人员:高价值、普遍性的人力资源,主要从重点院校优选生源,不断提高准入门槛,吸引综合素质优秀的人员为集团发展做出贡献。3)独特人员:低价值但稀缺的人力资源,主要以行业院校定向招聘和内部员工送培为主,扩大集团品牌影响,提高生源就业意向,解决招聘难的问题。4)辅助人员:低价值、普遍性的人力资源,主要以社会招聘和短期协议用工为主,在满足运行保障需求的同时,实现人力成本有效控制。
(2)用人政策。首先,要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要进行科学的岗位设置与工作分析,明确工作职责与素质要求,并建立重点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作为业绩考核、岗位评估、人事决策、人员培训等重要依据。其次,要让岗位上的人实现高效率的工作。在现有绩效考核工作的基础上推行全员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方法,形成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评、绩效沟通、绩效改进的闭环管理,加强考核结果的应用,与薪酬、晋升和降职、职位调配、培训和发展密切结合,有效发挥绩效考核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再次,要让员工形成主动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文化培训和实践活动,统一员工对企业价值观和发展目标的理解,增强员工对自我行为和态度的主动约束,引导员工形成端正的工作态度、积极的工作状态和正确的工作动机。
(3)育人政策。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管理岗位和核心技术岗位的后备人员培养,选拔充实后备人员队伍,制定相应培养措施,逐步形成从人才需求分析到人才培育、人才评估、人才库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跨行业、跨地区任职交流,促进人才成长,满足集团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时,要不断加强对各级员工的培训培养,集中整合各下属单位的培训资源,加快培训体系建设、培训课程开发和企业内训师选拔培养,建立健全集团培训管理体系;整合内外培训资源,与外部院校和专业机构等进行合作,搭建培训平台,根据集团发展对人力资源技能的需求,对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化培训,促进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4)留人政策。通过薪酬待遇留人。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物质需求、安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其他需求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集团应根据其行业多、层级多、规模扩张较快的组织结构特点,持续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改进工资总额管理,与经营业绩、财务预算等工作加强衔接,探索工资总额内部分配的有效方法;开展经营者与核心技术岗位年薪制试点,建立符合企业实际,与经营风险、工作业绩挂钩,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人才薪酬体系;优化现有工资制度,打破工资同步增长机制,实行工资增长差异化,并加强业绩工资与绩效考核的有效衔接。通过事业留心。事业成功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也是企业留住人才所必须满足的需求。集团要注重培养员工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通过协助员工确立可实施、有激励效果的职业规划,让员工时刻保持上进的激情和对职业发展的期望;要加强对员工职业发展情况的关注,对员工职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和实践指导,确保员工职业目标的有效实现。
四、研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