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管理论文

德育管理论文范文1

在中职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德育管理工作成效一直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将人本管理运用到德育管理工作中的必然趋势,在日常教学活动认为只要完成书本上的教学内容即可。事实上,教师才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的关键部分,为了更好的将人本管理理念运用到德育管理中,必须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鼓励教师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多,是学生思想建设的主要力量,只有教师具有了主人翁意识,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德育管理目标。

2学生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传统的德育管理理念的影响,学生一直处于德育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与老师之间未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人本管理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还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为:其一,要尊重学生的性格。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性格的形成阶段,心智尚不成熟,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避免与学生建立对立的关系,德育管理工作应该更加人性化;其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进入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老师应当为学生创建更大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够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轻松健康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3创建民主自由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将人本管理运用到德育教育中的一个关键性的外界条件,体现的也是学校管理的文化和精神,为了将人本管理理念不断深入学校管理工作中,学校应当为老师和学生创建民主自由的校园环境。一方面,教师能够发挥自己在德育管理中的作用,与学生建立更加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中能够不断发挥潜能,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4结语

德育管理论文范文2

所谓德育学与心理学之相关性,是指德育学、心理学作为两门独立的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互关联的,彼此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下面分别从德育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来考察二者的相关性。

(一)

首先从德育学的角度来考察。

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过程中一般规律的科学。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德育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整个教育思想理论是同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则晚于教育学产生在近代。现代的德育学理论是传统德育思想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成果。无论是传统的德育思想理论,还是近现代的德育学,从来都是重视研究德育客体的心理现象,注意吸收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的。

就我国而言,由于古代德育一直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德育思想异常丰富,构成了一幅以儒家为主干的各种德育思想交互作用的漫长画面。我国古代思想家在对德育问题进行研究时,很早就已不自觉地涉足心理学问题。比如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之作《大学》在论及如何进行个人修养这样一个德育问题时,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段文字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修养不是外在的修身而是内在的修心;提出“正心”、“诚意”的修养方法,而这些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说,就是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又比如,贯穿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始终的人性论问题实际又是个心理学问题。德育要培养人,要教人怎么做人,必然要解决什么是人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因此早在先秦的思想家们就对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恶进行思考,进而又对人性的构成加以分析,直到宋代产生较完备的心性学说,这是为深化德育思想所作的理论工作,同时它又开辟了心理学思想的理论道路。

如果说在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和心理学思想还处于彼此交融的状态,二者的相关性还更多地为融合性所遮掩的话,那么到近现代,当德育学和心理学都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以后,二者的相关性就更为明显了。下面仍然从德育学的角度来论述。近十年来,我国出版了不少德育学方面的著作,这里列举几部以说明这个问题。早在1986年全国六所院校教育系编写的《德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就指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这对于德育学研究人的品德的心理基础,为德育提供心理依据,提高德育功能是不可少的。所以德育学要吸取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我所用。”(第3页)在1990年上海杨德广著《大学德育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又明确提出:“大德育的概念,……包括政治品德、思想品德、伦理道德、个性心理品质等四方面的内容。”(第2页)该书还专门列出一章,应用心理学理论来论述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1993年南京大学张锡生著《高校德育导论》(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又提出:“随着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大学生中反映出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思想品德问题,而是心理健康问题。”(第100页)该书还提出在德育塑造的方法上要吸收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比如,我国台湾七十年代由龚宝善编著的《德育原理》(国立编译馆出版)中也谈到了德育理论要吸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第40页)。

再就外国而言,德育学也一直注意心理问题。比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其所著《教育学》中专列了一章论述“心理的训育”,阐述如何在德育过程中进行认识、感觉、想象、记忆、注意等的培育。当代美国德育学是西方德育学的集大成者,它也继承了西方德育中注意心理因素的传统,当前美国大学德育实践中广泛地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又比如,和我国有类似文化传统的日本,其德育学同样注意心理问题,在日本所列的中学16条德目中,有两条是与心理有关的(见崔新录《德育新探》,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出版)。

(二)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

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我国心理学史上,品德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一直为思想家们所关注。近代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后,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出现之后,更有许多心理学家专门致力于品德发展的研究,从而使心理学与德育学紧密关联。

早在1894年,英国的巴恩斯、美国的夏伦勃格就分别在英国的《教育论丛》杂志上发表《儿童心目中的惩罚》和《儿童的公正观念》两篇论文,标志着心理学家开始涉足德育学领域。进入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这方面的研究规模日益扩大,涌现出一批知名的心理学家,在英国有麦考莱和瓦金斯,在美国有哈兹霍恩和梅,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1930年皮亚杰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对以后西方儿童品德发展研究具有重大启发意义。二次大战以后,又有一批儿童品德发展研究的专门心理学家,在美国有哈维豪斯特和泰伯,英国有斯温森,这期间比较突出而且对现今仍有影响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儿童道德发展和教育研究中心以柯尔柏格为首的一批心理学者。

以上简单的历史回顾表明,在整个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心理学家们从来都是关心德育学问题的,而且这方面的研究正随着心理学本身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八十年代以后,在我国出现了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年轻分支德育心理学(辽宁师大韩进之、王宪清1986年编著出版了《德育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标志着心理学和德育学的相关性已在心理学领域结出累累硕果,从而以科学的力量证明了心理学和德育学两门独立科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规律。

(三)

上文从学理上论证了德育学和心理学之相关性,综合地看,二者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德育过程中德育客体的品德和心理发展是二者共同关心或研究的课题;第二,德育学吸收和借鉴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既然德育学和心理学在理论上存在这么一种特殊的相关性,那么我们提出在高校德育中开展心理素质的培育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那种认为心理素质培育与德育关系不大的论调显然是没有道理的。现在的问题是,事实上对德育客体的品德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心理学要比德育学深入得多,为什么要将心理素质培育纳入到德育的体系中来呢?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两点理由:

第一,理论和实践毕竟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应当加以适当区分。心理素质培育,落脚点是“育”字,显然它直接是个德育实践问题,虽然对于德育客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德育学比心理学要逊色得多,但心理素质培育的实践本质是无可置疑的,所以将它纳入到德育体系中更顺乎道理。

德育管理论文范文3

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敢想敢干,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传统的德育方法体系与这一要求很不相称。要想顺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笔者认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转移应是改革和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培养道德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体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社会局面,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积极的与消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多种价值观并存是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总特征。教育是培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宣传唯一的价值观,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就难以奏效了。

从教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学生闻所未闻,就是教师也颇感生疏。受教师生活时空和个人品质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够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而且社会道德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教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很难达到绝对正确。像以往那样由教师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做法,恐怕过于简单了。对教师个人来说,也未免强人所难。

从学生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求异性和主体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性,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缺乏创造,人云亦云的主体只能在竞争中失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也催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当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价值选择中较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体需要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学校教育培养道德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国家、集体、个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内容上和层次上的不同。国家要求教育培养“经济人”和“政治人”,集体要求教育培养“组织人”,个体则想通过教育使自己成为“主体人”。

表面上看,三者是矛盾的。从本质上看,三者是统一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互为因果。个体既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的生成物。没有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无所谓社会历史的发展。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社会总体道德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每一个道德主体的觉醒与发展。培养道德主体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成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创造辉煌的必要前提。

二、在走向学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学生为重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实现现代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今天受教育为的是明天谋生。教育成为界定未来身份的阶梯,垒砌这些阶梯的材料就是知识。学生通过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逐级获得高学历,保证今后拥有优越地位。知识学习是贯穿传统教育始终的主题。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但不是否定知识,主张终身学习,即生活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中清楚地表明“终身学习始于生,止于死”。“学习为人们所必需,但并非总要受教于他人,学习将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这是未来学习社会的起码要求。”②在学习社会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积累知识,以备今后使用。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度过闲暇、开发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很显然,传统教育观以知识为核心,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核心。以知识为核心必然强调“教”,教育的重点通常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内容本身。以人为核心,必然强调“学”,教育的重点是学习者本身,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由强调“教”转为强调“学”,“这种转变看起来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却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它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作用,其着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③“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④

这说明,教育核心的转变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另外,现代教育以人为核心,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核心。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过道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目的必然带来学校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知识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会明显增加。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能力和修养,善于实践。教育内容方面的变化是:僵死的、陈旧的知识会大幅度削减,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增长见识,身体力行的教育内容会大大增加。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方法作相应调整。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总之,现代学校教育方法的重心必须转向学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剩余时间,使人们可以从事生产以外的其它社会活动。……人们可以在生产以外较全面地发展。因此,教育不仅是劳动力的教育,而且还应是社会主体人的教育;教育不仅是生产者的教育,还应是消费者、享受者的教育。”⑤

三、落实学生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代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娶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总之,今后的学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闭的课堂,因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品质,参与道德生活。落实德育实践化,学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具体方法可以是: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军、学农、野营拉练、城乡“留学”(城市学生到乡村学习,乡村学生到城市学习)等。总体特征是: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从设计到联系,从实施到组织都要发挥学生的作用,最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觉走向社会,教师主要起指导、建议、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三)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我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⑥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尽管这一目标对具体人来说,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但正是这种理想,激励着人们发奋苦读,改革创新,具有更高的追求。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德育谈理想少了,道德教育也被纳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单纯传递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其结果是高分低能者随处可见,知识高深却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一个人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来说,仅仅传授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

德育管理论文范文4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一旦形成,就非常难于改变。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对于人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

什么叫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心理学术语,从字面理解就是人潜意识中的自己的形象。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在群体中应居的位置或所属的等次。

具有成功的自我意象的人,在任务面前往往有模糊的成功憧憬,在学习或工作中会自发地调动内在的各种积极因素,顽强地向成功的方向努力,一次次地实现预期目标。

少年儿童正是人生形成自我意象的时期,教师要注意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肯定成绩,恰当鼓励,具体指导,布置任务(近台阶任务,即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果子)”。是一种培养学生成功自我意象的有效办法。

例如,某学生按教师的布置做了四个题:第一题对了;第二个题思路还正确,但只做对了前面一部分;第三个题做错了;第四个题不会做。从这次作业看,该生这次成绩属下等。教师个别辅导时,回避下等的结论,而以肯定成绩、体现鼓励、具体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师说:“很好!第一题你做对了。第二题你的思路是正确的,中间的这一步要这样……你完全能够做对。第三题咱们一块讨论,理理思路……你是有能力做出来的,下去你独立做做。第四题,老师给你讲一讲……。”最后,教师的结论是“你很有潜力”,并结合这次辅导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又布置了几个题。这几个问题有伸手可摘的果子,有踮起脚能够摘的果子,有跳起来可及的果子。由于辅导是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学生是在成功的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辅导的,学生离开教师后,一般都会按教师的布置做。

一个优秀的教师口中,应无泄气的语言。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学生只要跟老师接触,心理总是愉快的,总能从教师那里获得具体指导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德育管理论文范文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的德育(包括德育学科)发展也开始了新的历程。现在的德育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德育了,当前对中学生应强化九种观念当今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的中学生具有新的观念、新的素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思想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他们或迫于升学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书;或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拼搏进取意识;或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我们的中学班主任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紧对学生进行新形势、新观念教育。具体讲,应对中学生强化如下一些观念:

1.价值观念。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目前出国潮、经商风、股票热的兴起,拜金主义思想的抬头等给中学生的思想带来了种种困惑,致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多元化、层次性的特点,给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上更多地打上了“实惠性”和“个人化”的烙樱因此,我们应采取辩证的观点,在强化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要反对享乐至上、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要帮助中学生树立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下,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倡先公后私、勇于奉献,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教育他们从时代的高度,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

2.竞争观念。要帮助他们强化竞争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勇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还要教会他们竞争的方法,使之学会战胜自我,学会排除竞争中的困难,敢于承担竞争的压力;帮助他们树立敢为天下先,敢夺桂冠的决心;激励他们敢于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走成才之路。

3.信息观念。我们应从现在开始,及早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强化他们的信息观念,教会他们收集、筛癣处理信息的方法,目前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整天(为升学)埋头于书本之中,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在一定意义上变得“孤陋寡闻”了。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一旦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思维定势,那么,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将对信息缺乏应有的洞察力,使有价值的信息日日流失掉。因此,我们应通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提高中学生对信息的洞察力,养成他们重视信息、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

4.法制观念。当前一些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淡保一是不知道怎样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二是不知道怎样遵守法律,犯了罪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未来的社会是法制社会。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再过几年、十几年,都要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只有懂法、知法、用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无论从杜会的需要还是从中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强化中学生的法制观念都是很必要的。我们的班主任应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活动等形式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5.集体主义观念。不少中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只关心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利益,不考虑他人的前途和利益;只强调别人、社会理解自己、关心自己,却不知道理解别人、关心别人,有的甚至把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有本事就有了一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结、协作。要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办成。一个人单枪匹马,常常是寸步难行,因此我们必须强化中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6.市场经济观念。要强化市场经济观念,就要进行商品价值、价格、价值规律、税收常识、债券、股票、股份制常识等等内容的教育,强化商品意识、经营意识、效益意识、风险意识。

7.新观念。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科技挑战、市场经济挑战,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固步自封肯定要落伍,因循守旧肯定要碰壁。为了使今天的中学生在明天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强化他们的开拓创新观念,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培养他们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8.自强自立观念。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必须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自强自立的观念。当今的许多中学生既未经受动乱年月的煎熬,又未经受艰苦生活的磨难,家长过多的关心爱护,滋长了他们的依赖性,一遇挫折便消极悲观。自卑起来,这不利于他们将来参与社会的竞争。因此,我们应强化中学生的自强自立观念,帮助他们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教育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克服自卑感,做生活的强者。

9.时间观念。这是早已有之并不断为人们所重视的观念,在当今的班主任工作中仍需要进一步予以强化。现在不少中学生,时间观念不强,把许多宝贵的时间都白白消耗于武侠小说、游戏机之中,这是一种表现。另一突出表现则是学习中打消耗战、疲劳战,用大量的时间投入,获取很低的学习效率。这是很可惜的。

德育管理论文范文6

一、当前职教德育的现实背景

培养一大批跨世纪的优秀职业人才,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学校德育。为此,就要在深入把握转型社会中青少年群体的共性问题,并准确认清特定教育对象个性问题的前提下,来确定职教德育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做到有步骤、分层次地达到目标。

(一)共性问题: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以都市为代表的中国青少年,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一方面在总体上呈现出与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中还存在着种种道德困惑,出现了道德素质下降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道德标准混乱,知行难以统一。许多实证性调查材料显示,有近半数的青少年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以致无所适从,不少青年一方面对社会上的道德现状表示不满,一方面又明确表示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需求,将放弃自身的道德追求,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2.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淡化。在不少大型的调查中,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已经把诸如“为国家作贡献”、“增强事业责任心”排除在自己的工作动力之外,他们基本上都将与个人有关的因素视作工作的主要动力。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意识充分张扬,个人利益倍受重视,这本无可非议;然而,不少青少年对个人、自我的强调,已显得不是十分健全:由于责任感、尊重他人、关注合作之类的现代观念,并未与个人意识同时确立,这样——对个人利益的过分关注,就会滑向功利主义,甚至会排除道德和伦理价值,走入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泥潭。

3.强调报酬高低,敬业精神失落。不少调查反映,相当比例的求职青年都把“报酬是否高”作为择业的最主要条件,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最流行的观念是:“一切向钱看”,认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职业青年越来越少,根据一些材料统计甚至还不到五分之一。

(二)个性问题:各类学校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和家庭教育的缺陷

在青少年群体中,职技校学生自有其特定的社会心态,而他们的各种思想和索质状况,又总是和他们身处的家庭及其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连。对这些“个性问题”的把握,有助于我们确定德育的目标。与普通高中生相比,“问题”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

1.心理素质上的落差。和一般高中生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类学校学生特别是技校生的心理素质有着较大的差异:绝大多数高中生都有一定的心理优越感,追求的目标是上大学、读硕士和博士,将来当企业家、专家,出国留学当教授学者或者当高级职员,进入白领阶层等等,可谓前途似锦。高中生在家庭和社会所给予的心理压力下,学习动力较足,一般都有较强的上进心;而职技类学校的学生,较多是考不上高中、在人们的心目中属于初中学习成绩较差而学生自己也有自卑感,不少学生是出于无奈才就读于职技类学校,一般都奋斗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上进心较弱,而且自身潜力开发、自我实现的意识相当朦胧。

2.家庭教育的缺失。较多进入职技类学校特别是技校学生的家庭也与高中生家庭存在差异。相对而言,在职技校学生家庭中,单亲家庭、缺损家庭、尚未返沪的知青家庭以及父母双下岗家庭的比例较高。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在文化程度、生活态度和教养方式上的主客观缺陷,往往得不到充分的亲情关怀,得不到必要的、正确的家庭教育,道德观念和行为处于无人指引、放任自流的失控状态,个性和能力的开发尚处于自在状态。有的学生还被错误地视为家庭的累赘、社会的包袱。

这就是我们当前职教德育面对的转型期的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处于“边缘”状态的特定的教育对象。

二、职教德育目标的立足点:理论上的核心观、发展观和现实中的针对性、层次性

在职技类教育中,如果说“能力本位”的教育主要属于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德育(或称之为“大德育”)主要是属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特定的社会现实和教育对象,道德品质或者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高,对于职技类学校学生的成人和成材来说,实在是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对此,我们必须有理论上的深入认识,也必须有实际操作上的适当把握。

(一)理论上的认识

1.核心观。在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道德力量正显示出核心的地位,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生存都在呼唤道德的重建。

(1)社会发展的新资源:道德力。今天无论是自然科学界还是社会科学界,有越来越多的学科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自身,其主要目的就是将人的潜能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当然,就现代科学水平而言,开发的前景还众说纷坛。不过,人类道德的巨大潜力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确实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这是因为:首先,当两个人或两个国家科技水平基本相当时,道德水平往往成为决定其发展水平的关键。许多有识之士都一致认为面向21世纪的人们,除了应该持有学业和职业两方面的教育通行证外,更重要的还应持有“作为人的道德意识之核心的事业心和开拓心”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否则前两张通行证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发生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泰国是损失最惨重的国家。恰恰有一项跨国研究显示,比起其他亚洲国家,泰国10年黄金发展岁月中,造就的一群年轻新贵们对于工作的“成就感”、“社会声望”和“升迁机会”重视程度明显偏低,唯独在意于薪水的高低;而且只知超前消费,不知节俭,无意储蓄。以致泰国的国民储蓄率仅为7%,连亚洲四小龙的零头都不到。如此低下的内部资本积累,只能依靠大量借外债搞发展,而发展的又是迎合年轻新贵的奢侈品消费和新贵们热衷的各种在表面上可赚大钱的投机“事业”,结果就出现了今天的局面。教训是何等深刻!其次,未来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已远远超出个人、地区和一个国家的范围,尤其需要道德的力量将人类凝聚在一起,共同发展。

(2)企事业的强需求:职业道德。大量社会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敬业精神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精神之一,是劳动者的第一要素,是人类社会健康运行的支柱之一。当人们老是以收入的多少来评价企业的优劣时,敬业精神就容易为拜金主义所淹没,社会的健康运动就可能被阻断。1997年,上海进行了一次2万人的大型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于青年就业人员的最大希望和要求就是:做人的道理和工作责任心的培养。这些用人单位几乎一致认为,经验、知识、能力,可以在岗位上、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是为人、工作责任心这些基本的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以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进入工作岗位后,再开始着手这类教育,无疑就太迟了。为此,今天我们应当在现代化进程的视角下去全面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尽力去提高教育的现代性和有效性。

2.发展观。怎样正确看待职技校学生的素质,如何有效开发职技校学生的潜能?关键的一点是在于要用发展的观点去正确认识早慧和晚秀的问题。

许多调查、测试资料都证明,职技校学生的智力与普通高中生的智力并无差异,大部分的差异在非智力因素上,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切实有效的德育(此处指“大德育”,见后解释)分不开。只有通过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德育,才能使学生成人、成材,最后也必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此,我们从事职教的教师和职教学生自身都应确立一种发展观。唯此,才能打破自我限制的思维定势,充分开发学生自身的内在潜能,让一大批“晚秀”者脱颖而出,成为各种专业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标兵模范。

这里,我们所说的发展现的基本点是:“晚秀”问题。对此的认识和把握十分重要,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R·W·史百瑞教授在80年代的一部著作《科学与道德》中对“人的才智才能是得之于遗传还是环境”的问题作出过精辟的阐释,他的观点可概括为:研究人的才智和才能的形成,重点在于把握和分析——人在自身的物性规定和身外的环境规定中所作的反应和自在自为性,以及人与环境、环境与遗传的交互影响。个人作出积极反应和把握自在自为性的早晚将决定个人潜能开发的早晚。这也就是说,对于每个正常发展的个体来说,不存在成功与失败的问题,只存在早慧与晚秀的区别。

在社会现实中,能够进入高别是重点高中学习者,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可算“早慧者”,他们的素质是在天赋与环境、个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中,以其较早形成的积极反应和自在自为性而获得造就。进入职技校的学生,由于受到前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暂时还未产生积极反应、形成自在自为性。所以,他们决不是不可造就的朽木而是未经雕琢的玉石。关健在于继续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反应,也在于学校、教师正确的引导。当然,由于种种的延误,这种引导较之高中生则肯定要化更多的心思和更大的气力,对于教师的各种能力要求可以说相对也更高。这里,在人类成才史上,爱因斯坦、达尔文以及萧伯纳等晚秀伟人的成长、成才轨迹实在值得作深入研究,以供借鉴。

(二)操作上的把握

1.针对性和系统性。

转型期的道德困惑、家庭教育的缺陷和缺乏、自身潜能的开发不足是职技校学生成材德育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其成长道路上种种问题的根源。由此也决定了职技类学校在技能教育之外,较之一般高中教育更为繁重的教育任务(主要是德育任务)。职技类学校的德育也只有直面现实,才能收到成效。大量的教育实践说明,如果仅实施和贯彻一般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收效不大。为此,我们认为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和需要,丰富德育的内涵,将成人意识教育、法制教育和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有机综合起来,都围绕德育这个核心运转起来。我们不妨借用“大德育”这个词语来表述这四方面教育的整体性意义。

2.层次性和连续性。

上述四方面的教育应有先有后,层层推进;要相辅相成,系统展开。

一般而言,四方面的教育应循法制教育成人意识教育道德教育(以职业道德为主)艺术教育的序列,次第进行。由于职技类学校的学生相对一般高中生而言,将更早进入成人社会;由于法制意识和人格意识模糊,他们的自控能力也较差。所以,应将法制教育和成人意识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大德育内容,通过这两个教育来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来增强学生的人格意识,以保持心理的健康。以此为基础再进行从行为规范到理想追求的道德教育,即从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教育入手,推动学生向崇尚伦理、追求理想的层次发展;以不侵害他人利益为最基本的准则到乐于助人再到乐于奉献,从而恪守基本,逐层跃进。艺术教育处于大德育的较高层次,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首先,艺术教育实际上是真善美的教育,真善美的教育无疑将激发学生真善美的追求,所以这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道德教育;第二,很多艺术教育都将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左右脑的协同开发,也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将大大有助于职技校学生成为晚秀者。当然,如何充分发挥大德育的整体效能在较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施教者的识见和能力。

三、目标新定位:特定素质的养成和相应教育的实施

作为职技校培养的跨世纪合格人才,除了必备的一专多能的技能素质外,一般还应具备以下素质:遵纪守法,行为规范;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爱岗乐业,富于敬业精神;人格全面发展,努力追求理想。这,也就是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职教德育目标。

(一)法治意识:行为规范与法制教育的实施

法制教育的实施,应达到两个同样重要但属不同层次的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起基本的法律意识。通过反复学习强化,逐步使学生自觉地以此来指导、规范、评估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自己在从事某项活动、工作和采取某一行动时,违纪违法。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全面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意识。这,对于法制社会的建立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说来,这里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和法令的义务,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行使权利、自由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安全、民族团结的义务;积极参加就业培训、职业教育和各种劳动的义务等。

(二)责任意识:人格健全与成人教育的实施

16岁的花季,意味着青少年即将成人,政府向16岁的学生颁发居民身份证则是一个标志。我们应在此之前不失时机地进行成人教育,举行成人仪式。当代青年应有什么样的素质准备,这是成人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人的素质要求则最主要的应从基本要求、责任、任务三个方面来把握,从社会要求和自身人格发展两个角度来明确。

社会的要求是:做“四有”新人,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好公民,成为能投身现代化事业的有用人才。

自身人格的发展,最基本的就是: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保持身心健康的发展。联合国卫生组织曾提出过一个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与否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对于一个即将进入成人社会的职技校学生来说,成人教育的重要任务无疑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保持开朗的心境;能排除心理障碍,甩掉精神包袱,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满意和自信的心境;

——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具有自我反省的自制力,不妄自尊大也不自暴自弃,面对现实,经常保持一种进取心态;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用尊敬、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等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

——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对周围社会能密切接触,正确认识,良好适应。

(三)职业伦理:爱岗乐业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

改革迄今,全社会越来越都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转既要靠法律的维护,同时也离不开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维系。因此,职技类学校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运用多种方法去调动、激发每个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明确自身工作的意义和职责。在教育的实施中,要摈弃不切实际、空洞无物的说教,强调针对性、层次性;要从培养职业兴趣而逐步转化为职业理想,由职业理想而上升为职业信念,最后升华为敬业精神。

尽管职业道德具有多样化的趋向,但其构成的要素大体可从四个层面上加以归纳,相关的教育也正可由这四个层面切入。

1.弄清就业目的。从个人来说是为了保证企业和自我的生存和发展,而从企业来说是为民众服务和为了国家、民族战略目标的实施,后者与前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2.确立价值理念。作为就业者就应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来爱护,并为之奋斗,以使之取得优越的竞争地位和发展基础;

3.把握基本规范。这至少包括:①尽职守责;②礼貌待人,主动服务;③欢迎批评。恪守这三项规范,才能履行价值理念,实现就业目的;

4.树立自我评价观念。这是一种敬业的自省精神,是从业者发自内心的、真正的“以遵守职业道德为荣,以违背职业道德为耻”的意念。这种自我评价意念的确立,是职业道德规范得到有效推广、执行的保证。

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特别是真正股份制的全面推行,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职技类学校要抓住这个时机,把计划经济体制下无法实践的现代职业道德精神植入学生的意识中去,贯彻到日常行为中去。

(四)发展意识:追求崇高和艺术教育的实施

如前所述,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技类学校的学生,作为一个已脱离了“应试”、“升学”指挥棒的学生群体,他们中必定会出现一批晚秀者。因为真正的艺术教育将满足他们的个性情感要求,并使之丰富和高尚,从而激励其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充分发挥其潜能,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材乃至栋梁之材。由此,对于职技校的学生而言,艺术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特殊;为此,也特别要下功夫切实抓好。

在大德育的范围内,一般德育与艺术教育既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又存在着区别。一般德育基本上属于理性教育,而艺术教育则属情感教育,两者相互协调,旨在使学生的发展更全面,并充分调动其生命活力。当然,由于艺术教育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人格素质的教育,所以,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必须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和由外而内的教学态度和方式,而应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和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从多个层面上开展立体式的艺术教育,这些层面从课内到课外,从显性到隐性,从表层到深层,大致包括:艺术课、课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

1.艺术课。这是职技校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其成效的高低大多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传授水平。

2.课外艺术活动。这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层面,是课堂艺术课的必要补充和生动实践。与艺术课相比,这类活动的内容更活泼、更适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组织形式也较灵活、更能激发青少年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活力。

3.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环境是物化了的校园审美氛围,属于表层的、显性的艺术教育内容。校园环境的美化,使外在的环境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关系;因此,美化的校园环境成为青少年学生个性情感栖息与生长的处所,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