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学教育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学教育创新

法学教育创新范文1

(一)培养方案改革

培养方案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其设计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相结合,专业培养方案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本质,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各个环节和法学学科的所有课程教学中,不断扩大实践(实验)教学的学分学时在培养方案中的比重,以创新创业能力教学为核心,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和内容。

(二)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1)在一年级和三年级,分两个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分析、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前景。

(2)针对专业特点,开设专业前沿类课程,如法律前沿问题研究,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开设专业技能类课程,如法律文献检索课、审判业务、律师实务等,帮助学生掌握法学专业实践技能,提升创业能力;开设专业思维和方法类课程,如法律逻辑学、法学方法论等,指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思维方法和体系。开设职业伦理类课程———法律职业规范与道德,增强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进一步增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紧密度,深度拓宽合作领域,邀请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和指导活动。邀请实务专家单独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尽快熟悉司法实务业务流程,尽快融入实务角色,掌握法律实务技能和方法。

2.注重知识更新,及时修订教学大纲

首先,注重知识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定期以讲座、座谈、交流等方式,向学生传达最新创新创业动态。其次,组织教师团队编写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和法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训教材和专业教材。第三,对不具备出版教材条件的教学讲义及实验讲义,定期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进行修订更新,保证知识的规范性。

3.落实精品课程建设,促进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

对于已经获批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力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鼓励优秀教学团队加强协同合作,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对于开课历史悠久,具备示范辐射作用的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鼓励申报省级专业核心课程。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既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也是学生难得的教师资源。学生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活动,提高学生积极学习法学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培养研究法律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研究潜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际沟通和心理承受能力。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基地布局,具体体现为:

1.有步骤地增加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同时考虑实践教学基地的地域分布及层级。合理地调整实践教学基地的种类,实践教学基地不应只局限于公检法司机关,还应有计划地延伸至工会组织、妇联组织、法律援助中心以及电台、网站等媒体的法制节目等领域。

2.进一步增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紧密度,加强联系,深度拓宽合作领域,邀请更多的实践教学基地中的专家来院讲学、参与教学、科研活动。

3.定期邀请各级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创业典型等先进人物“进基地、进课堂”,以报告、座谈、参观等形式,现身说法,分享他们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经历,这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一种体现。

二、创新创业改革的教学资源保障

(一)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力争建成门类齐全,涵盖国内、国际各类法学专业期刊、图书的法学专业图书馆。

法学教育创新范文2

这份报告公布的时间正是全国高考刚刚结束之时,也是很多考生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候。而近几年关于法学专业招生热就业冷的话题也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目前正值高考录取阶段,记者围绕法学专业的报考招录情况进行了调查。

法学专业招生人数未见减少

记者先后拨打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电话,由于目前正在进行录取工作,负责招生的老师正在各地进行录取,接听电话的都是负责咨询的工作人员。

记者又登录了中国人民大学网站,查阅了人民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计划,其中法学专业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招生。记者计算了一下,包括法学国防生在内,今年人民大学法学专业共招生约130名。从其网站上公布的最近3年法学专业在各省的录取分数线来看,录取分数都挺高。

而中国政法大学网站上公布的《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分省来源招生计划表》显示,今年法大计划招收法学专业共计1055人,此外,还有法学实验班50人和法学国防生70人。而中国政法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琳琳在做客新浪网介绍2009年法大招生情况时,也说到这几年法大的招生规模都没有太大的调整。

记者从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交大人文学院法学专业今年仍然计划招生约50人。

从这几所高校的招生计划来看,法学专业的招生计划并没有作大的调整,没有因为就业率低而减少招生人数。这一点也得到了一位多年从事高中教学工作的班主任马老师的印证,他告诉记者,“没有感觉到高校的法学专业在压缩招生,今年和往年感觉差不多。”

法学仍是很多考生关注专业

那么,考生、家长和老师又是如何看待报考法学专业的呢?

记者登录了新浪网教育论坛,看到很多网友都在询问关于法学专业的问题,而问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录取分数、如何填报志愿上。也有人提到法学专业近年来就业不是很好,但回帖的人大多认为就业率仅仅是选择专业时考虑的一个因素,而且,多数情况都是家长对就业问题考虑的更多一些,而考生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兴趣和实力。

在高校工作了7年的王老师,对于专业和就业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就业市场是风云突变的,很难预测几年后哪个专业就业就一定会好,今年就业好的专业未必明年就好。一届一届的毕业生都在找工作,其中有很多偶然的难以预测的因素。今年的经济形势对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某些专业的影响相对要大一些。可是4年前,谁又能预测到今年会是这种形势呢?”

记者采访的一位考生家长对这种就业率排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这些数据在具体到考生填报志愿时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样的数据缺乏针对性,法学是一大类专业,其中还分许多小类,而且,全国的法学院校那么多,有学校、地区的差异,单看这一综合性的排名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

法学教育模式在改革中探索

但是,法学专业这几年就业遇冷是不可否认的,这种状况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高校自身也在反思。法学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实践性与复合性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并在努力改善之中。

中国政法大学从2008年开始设立法学实验班,在全国招生50名,今年继续招生50名。这是教育部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试点。

实验班学制六年,分基础学习阶段和应用学习阶段,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采取一对一的全程导师制,毕业取得法律硕士学位。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考生对法学实验班都很有兴趣,通过电话和网络咨询有关问题。但据了解,实验班录取分数也相当高。

法学教育创新范文3

关键词:法治教育;问题;创新

自党的十以来,我国的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明确提出“法治中国”的科学命题,要求中国坚持学会法律,要求在法治社会中,积极倡导依法治国。现在是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必须用平等的方式来相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求中国人民有法律意识,能够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树立全民法律意识,并把我国法治教育放在首位,把中国建设成具有法治社会的国家。

一、当前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法治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许多学校日趋功利化,注重短期效益,有些忽社会责任。学校关心的是重点专业申报及学院升格等事项,而这些与法治教育关系并不大,即使做好法治教育也并不能在短期内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同时,当前社会环境仍然处于信任高于法制的风气下,过于注重和信赖道德约束,所以学校普遍不重视法治教育,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很多学校的法治教育并不独立,往往依附于道德教育加以实施。

(二)依法治校不够理想

每个学校的规定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一些私立学校,对于学生过于严格,对学生要求很苛刻,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一般都采取记过处分,严重者退学或者留级。没有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过于注重成绩,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大部分学生有苦难诉,感到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心理上收到创伤,忽视了学生的未来,把学生当成升职奖金的物品筹码,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约束。同时,学校对学生的行为管理不是很严格,学生没有法治意识,学校很少对学生普及法治客场,学生对法律知识很陌生,对法治社会大多都缺乏主人翁意识,对于学校下发的强制性命令,不爱接收,慢慢的就出现叛逆心理,久而久之,法律意识就会淡泊,小则不遵守文明公约,大甚至可能触犯法律。

(三)法律课程与师资不足

目前,我国一些比较出名的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是2005年国家教育改革后设置的新课程,其取代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将法律依附于道德之中,法律内容不足三分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学生所学法律知识大为缩减,法律部分内容高度抽象,这部分法律内容给任课教教师增加了授课难度。在师资方面,学校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大部分是非法学教师,院系书记占据相当比例,这部分教师学历层次相对其他教师较低,往往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变成道德修养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治教育效果。

二、关于我国法治教育的对策

(一)运用法律概念,培养法治思维

法律概念是具有法律意义的概念,只有借助概念才能认识法律进而发展法治思维,教学要领:1、区分法律概念与日常概念,如死亡;2、明确法律概念的专业性,如法人、被告人;3、比较分析相似度高的法律概念,如:权力、权利、法治、法治-违法-犯罪;4、涉及具体概念采用“关键词分解法”教学,以“犯罪”为例,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概念首先界定为“行为”,(体现“无行为即无犯罪亦无刑罚”的价值原则),这能让学生在“法言法语”的耳濡目染中培养法治思维。

(二)加强法律教材与教师队伍建设

可以考虑将法律从思想修养的内容中独立出来,恢复《法律基础》课程设置,增加法治专业知识内容。在社会,针对不同工作性质的成年人,举行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个人权利义务相关法律的宣传,形成长效机制。在大学,针对不同学生,开设相关法律选修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当打造一支受过正规法学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授课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同时,国家的扶持政策要向法律教师适度倾斜,加大法律教师培训力度,增加培训经费。

(三)创新人文素养培育,拓宽教育途径

首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差异性和引导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类型的多元化、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候,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其次,要改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要提高教学效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专业的特点来开展教育,同时要改革教育方法,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效性。

(四)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学校不是独立王国,学生违法犯罪的根源最终在于社会,所以改进法治教育还需全社会努力。首先,要积极推进依法治国。严格执行法律,树立法律权威。其次,要落实依法治校。加大执行规章制度的力度,严格纪律和学籍管理,学校制定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应依法进行。最后,家庭的法治教育不容忽视,成年人的价值观与法律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冀学锋.唐淑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8).

[2]王培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

法学教育创新范文4

第一章 英语创新教育的意义

英语创新教学的实质和内涵就是要改变学生以记忆词汇和规则为主的被动式学习方式,转而以启迪式和发现式主动地获取知识。通过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不仅转变学生的英语学习观、提高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且在他们身上培植出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使他们今后能够成为具有继续学习英语的能力、认知未来世界的能力、探索客观真理的能力、解决人类重大课题等能力的创造性人才。通过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也会促成英语教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培育出教师的创新精神,并逐渐积淀为意识成果,最终优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外环境。

第二章 英语创新教学模块

在英语基础教育中提倡和推行创新教育应该采用什么途径和方法是我们努力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的学习直接构成英语教学的基本活动,是实现创新教育的载体。因此,将常规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赋予创新学习的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并能在他们身上培植出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为了不使实验影响正常教学的进行,我们研究把一堂课中有可能产生创新教育效果的一个教学片段扩展成为一个有其独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的创新教学过程。我们把这个被扩展的、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教学过程称为一个创新教学模块。模块教学法是本研究采用的最基本、最主要、最能显示特色的方法。通过教师课前有意识的设计创新教学模块,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解决疑难问题和重要问题,促进教学双方创新能力的发展。模块虽然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片断,但却不是孤立的一个片断。创新教学模块因其具有明显的、能启发、激活和构成创新思维的功能,所以在教学中的投放能形成创新教育的亮点,对整节课产生辐射作用,并能改变整节课的教学结构。适量的投放创新教学模块,能使学生思维品质获得显著改变,促进学生英语技能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同步发展,促进教师的教育方式向着创新性教育方式发展,形成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环境。

我们研究的立足点是英语创新教学模块的内容选择途径,模块特征、结构和功能,投放原则和策略,并期待通过模块的连续投放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学生英语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同步提高。研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英语知识和技能创新教学模块设计研究;2)英语学科思想方法创新教育模块投放研究

第三章 研究过程及效果

第一节 英语知识和技能创新教学模块研究

一、英语知识和技能创新教学模块试设计与试投放研究

此阶段的模块教学试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模块的设计和模块的投放。我们希望通过对英语知识和技能创新教学模块的设计和投放能够探讨以下问题:模块的内容选择途径,模块的命名、特征、结构和功能,模块的投放原则和策略。

尽管我们已有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但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对我们来说是新的课题。我们学习了***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创造力和直觉》〔汤川秀树 1987〕,《思维心理学》〔汪安圣 1992〕,《创造心理学》〔周昌忠 1986〕,《创造性思维是学习的基础》〔卡尔梅科娃 1981〕,《需要 ━ 创造论》〔章韶华 王涛 1992〕,《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蔡克勇 张秀梅 1999〕等理论, 对创新教育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出48个模块,在初一、高一各班试投放。通过对这些英语创新教学模块的定性研究,我们归纳出了模块设计的六个基本内容:

1、模块内容:模块内容的选择以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学习为基本内容,把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教学作为实现创新教育的基本载体。运用恰当的创新教学策略,使常规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富有创新性,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能力的同时,发展和提升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才能。模块的质量要求:(1)模块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发展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是有效的;(2)模块的设计和使用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3)模块的投放不破坏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是教学的有机组成;(4)模块是一个教学片段,但不是一个孤立的片断,它辐射并影响模块前段和后段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使整堂课保持较好的完整性,又突出创新教育的功能。

2、模块名称:模块名称要反映此课堂教学片断的内容,通过阅读模块名称即可大体知道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如:《印刷术的发展》、《三峡大坝的利与弊》、《我的英语报》、《钱币》、《由登山想到的 ...》、《“求职”在课堂》、《广告》、《自己动手 收拾行囊》、《物品的价值》等等。

3、模块功能:模块的投放要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两个目标。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学会英语和提升自己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以发展创造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的技能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英语创新教学模块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学生在训练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了英语技能,或在训练英语技能的同时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无论是英语知识学习的模块还是英语技能学习的模块都须包含学科能力目标和创新能力目标。

4、投放时段:模块的长度一般为15-20分钟,但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如综合性学习,也可长达1-2个课时。模块不是孤立的一个教学片断,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整堂课要以模块为核心,辐射并影响模块前段和后段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既能使整堂课保持较好的完整性,又能在模块投放时段突出创新教育的功能。

5、观测记录:在创新教学模块投放的过程中,观测学生的各种行为,并将所观测到的内容于课后记录下来,用于投放效果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之中。

6、分析评论:教师学习分析评论模块的设计和投放效果,是为后期英语创新教学模块系列设计和系列投放做准备。通过学会评价模块的设计和投放效果提升教师自身的设计能力,促进教师的教育方式向着创新性教育方式发展。

二、英语知识和技能创新教学模块系列设计与系列投放研究

对英语创新教学模块的内容选择途径、命名、特征、结构、功能、投放原则和策略有了初步轮廓后,创新教学模块设计与投放研究进入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实验阶段。

根据实验的性质和任务,教学中投放的具有创新性质的模块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要求。模块在质量上必须在创新教育上有突出的功能和价值,全部模块之间有各种功能的搭配,总体兼具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的特征,形成合理有效的模块系列。我们选定在高04级5班进行两个学期的模块系列投放,以评估创新教学模块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的效益。我们两学期共设计和投放了56个模块。从英语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功能来看,模块涉及了词汇学习,语法学习,阅读理解,英文写作,口语交际,单元复习,总复习,主题辩论等形式。从创新教育的功能来看,有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的模块,这些模块起到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具体和流畅的作用;有培养学生思维变通性的模块,这些模块能发展学生的类比能力、质疑能力,突破思维定势;有培养思维独创性的模块,这些模块唤起了学生的创造兴趣,训练了他们的想象能力。有提高学生思维严密性和深刻性的模块,这些模块对学生逻辑思变能力的发展有教好影响。

模块《新建的汽车厂》的设计者拟从不同于教材的角度,让学生从另一侧面去思考汽车工业带给了我们哪些利和弊。模块《诡计》的投放者引导学生层层剖析故事,步步引出观点,分析事物的表面特征,探究其背景原因,剖析人物思想动机,最后抛出问题:电脑工程师彼尔是如何摆脱跟踪逃出旅馆的?这两个模块的特点是为学生设计出了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运用开放性的评价语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关于汽车工业带来哪些利弊,有学生说,汽车既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造成很多事故。车祸多了,就有更多的人进医院,就需要更多的医生和建更多的医院,就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成极大的浪费。关于电脑工程师彼尔是如何摆脱跟踪逃出旅馆的,有人推测主人公乔装打扮后走出旅馆的;有人推测主人公躲在货梯中等跟踪他的人走后再离开旅馆的;有人推测主人公拉响火警警报器趁乱逃脱的;有人推测主人公就躲在511房间里,因为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发问,“既然彼尔可以自己逃出旅馆,为什么还要他的朋友帮忙?大家为之一震。任课教师瞬间做出了聪明过人的反应,“同学们,你们说呢?”一位学生很快做出妙答:“如果彼尔等到摆脱跟踪他的人再去乘飞机就晚了。”学生的“节外生枝”给课堂添上精彩的一笔。开放性的教学,师生都没有预先准备好的一套内容,双方都有很大的活动空间,能有效地激活师生的创造欲望,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想象,大胆质疑,促成无数的奇思妙想产生,促成课堂中新因素的产生,训练了师生双方的思变能力,有利于师生创造能力的共同提高。

我们不仅进行模块系列的设计和投放研究,同时还进行散在的设计和投放。散在的设计和投放是指每一位英语教师设计并在各自班上投放1-2个创新教学模块。这样做的积极意义在于每位英语教师都能提高自己创新教学模块的设计能力,积淀创新教育意识,促进教育的方式向着创新性教育方式发展,最终形成创新教育的环境。

第二节 英语学科思想方法创新教学模块投放研究

一、英语学科思想方法创新教育模块

隐含在知识背后的学科思想方法是重要的创新知识,是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中介,转化的过程又反过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活化。英语创新教学模块必须体现英语语言的基本学习法则。这种既包含创新功能又体现英语学习法则的教学模块称为英语学科思想方法创新教学模块。

二、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活动特征是建立英语学科思想方法的依据

研究语言学习者的内部心理活动特征,即人们是怎样学会外语的,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的英语学科思想方法体系或教学法则。

在理论上,我们借鉴了著名心理语言学家有关母语和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成果。研究证明,人们学会外语和学会母语的心理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儿童在母语环境中接触母语并在交际中使用母语自然学会了母语。这种学会母语的方式被称为母语的习得。母语习得模式表明,人们首先习得语言,后发现语言规则,再在交际中运用规则创造出无数的新句子。这种“语言第一、规则第二”的学习过程在二语/外语学习者身上也体现得十分充分。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具备基本语言能力的学生比不具备基本语言能力的学生学习规则和内化规则更快更有效。

二语习得研究者还认为,语言学习者的内部天生有个语言系统,又称内部大纲。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实际上受到两个语言大纲的牵制。一是国家规定颁布的教学大纲,一是学习者内部的语言大纲。规定大纲的学习顺序与内部大纲的习得顺序是不一致的。教师更多的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在要求学生建立语言学习系统,而学生确在按自己的方式构建内部大纲。这样,规定大纲与学习者的内部大纲常常处于矛盾之中,其结果自然是许多学生无法学会教师教授的东西。二语习得错误分析研究还表明,学生并不会按照教学大纲来构建自己的内部大纲,他们总是在按着自己的方式构建内部大纲。他们构建内部大纲时,不仅使用了母语习得中学会的归纳和过度归纳学习策略,还将母语习得的策略迁移到外语学习中来,而正迁移则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妨碍了外语学习。过度概括错误和迁移错误都是学生在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在过度概括时,他们用已知的外语知识;在迁移时,他们用已知的母语知识。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运用英语的活动中,正确的语言输出和错误的语言输出总是凸显出不协调。他们认为已经掌握的语言规则总是此时正确彼时错误,而且产生这样的语言错误是没有任何可见的理由,有些甚至还是“永远不可更改的错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学生交互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归咎于教与学的失败,削弱了双方的信心。其实,这是外语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正常的现象。学生在构建他们的内部大纲时,正确与错误总是无休止地交替更换着,内部大纲在循环式地被打破、再构建,一直朝着正确的语言系统发展。

学生在构建内部大纲时,习得活动和学得活动在交替进行,习得的语言和学得的语言分别产生且功能不同。S.D. Krashen著名的输入监测说认为:外语的习得主要是把输入变为吸入,输入语被理解了,习得就会产生;一旦习得了足够的语言,学习者就能够开口说话和写作;语言主要是习得的,学得的语言只起到修正的作用。Bialystock认为,习得的语言处于学习者潜意识层中,是内化了的语言知识,支配着学习者的语言行为,是产生高度自然流畅的输出语的操作系统。使学生“浸润”在英语环境中,是他们获得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使用着两个学习策略: a 采用了母语习得中的学习策略:归纳概括,又常常过渡归纳概括。如当他们获知被动语态的构成后,他们会造出The math problem was worked out by James himself的正确句子,也会造出 Our plan for a short trip was maked yesterday的错误句子,就是因为他们过度归纳概括了被动语态规则:所有过去分词的构成都是在动词后加ed。类似的过度归纳概括错误比比皆是,数不胜数。b 迁移自身已有的母语规则来指导二语学习,又时常负迁移。如他们会发现They often sit in the classroom与母语规则相似,就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造出He often sit in his own room的错误句子来,甚至在许多与母语规则差异甚大的地方也使用母语的规则来遣词造句。语言学家们把学生使用这些学习策略引起的学习行为称之为学习者在构建自己的内部语言大纲。学生更倾向于在运用语言时遵循自己的内部大纲。这个现象在被控制的语言运用中不太明显。在不被控制的语境中,更自由、更自然、更注意语义时,这种现象就十分明显。

语言习得者的内部大纲是潜意识的建立起来的,这种潜移默化的结果需长期不间断的“浸润”在目标语环境中才能产生。学习者最初学习外语的阶段是他们构件自身内部语言系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只接受语言而不输出语言。当自身语言系统构件到一定程度时,学习者就能开口讲话和写作了。与之相反,我们原来一直认为语言学习者是通过训练语言输出来内化语言规则的。但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是通过接受输入语来内化语言规则的。还有证据表明,既使学习者不经过语言输出也同样能够有效地或者说更有效地内化语言规则。以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为例,在最初的语言学习阶段,学习者都有一段“沉默”阶段。正如婴儿不会生下来就能讲话。在它的“沉默”阶段,它一直“浸润”在成人的语言之中。一个不会讲英语的儿童,甚至可以是成人,初到讲英语的国家时不能够讲出英语一样,他们都经历了一段“沉默”阶段。在“沉默”阶段,学习者只接受语言而不输出语言。这一阶段却是他们构建语言系统的重要阶段。当学习者自身语言系统构建到一定程度,他们就能开口讲话了。类似成人为儿童念故事书一样,儿童听过多少遍以后就能讲出故事的大概,而且语言流畅且正确无误。这一语言学习过程也证明了学习者构建语言系统发生在语言输出之前,输出语总是在语言规则形成后才能发生。

自然学习者不是一级一级地分别掌握语言规则,而是从一开始就完整地(不分级地)接触语言。他们只会注意到最明显最基本的语法现象并学习掌握之,在后来的学习中再逐渐地完善。学校的学生不是自然学习者,但自然学习者学习语法所使用的策略却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借鉴。

习得只有在语言交际中才能发生。交际是语言的社会功能,是学习语言的目的。交际是无意识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在交际时注意的是语言意义,有意义的信息差促成习得活动发生。交际是内化语言规则的唯一手段,只有交际活动才能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由于在学得的学习活动中语言知识是通过操练分别掌握的,学习者一次只能掌握一个为表达某一语言结构的技能,结果语言的有机结构被肢解。这些散在的支离破碎的语言是不能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的。只有在交际时,学习者才能够将平时散在的语言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块儿,构成为某交际活动所需的语言系统。交际活动越频繁,学习者所需构建某功能系统语言的时间就越短,速度就越快,语言表达就越流畅。学习者正是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不断发展语言能力的。

三、英语学科思想方法基本内容

我们根据上述7个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活动特征确定了英语学科的思想方法体系或教学法则:

l.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让学生首先接触学习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新的语言规则,再在交际中运用并内化规则。

l 不要认为学生的内部大纲与成人标准的语言体系相差甚远,就阻止他们建立自己的内部大纲。我们不仅不能阻止他们建立自己的内部大纲,还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内部大纲。

l 学生只获得语言知识是不能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习得英语的环境,使学生“浸润”在英语中,这是他们获得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l对待学生在课堂交互活动中出现的错误,我们必须采取更宽容些的姿态。在一些活动中,可以有选择地纠错,如忽视与前面学习无关的错误。在另一些活动中,完全不要纠正错误,如果纠正错误会扰乱学生专注意义表达的话。应减少学生怕出错的焦虑,维持课堂和谐的学习氛围。不要过多干预学生运用归纳和过度归纳、正负迁移等自然学习法则,只有他们自身内部的暂时语言系统形成了,才会有语言输出。

l在教学中,不要强迫“鼓励”学生说英语,要允许他们有“沉默”阶段,学习速度不同的学生的“沉默”长短也应不同。评价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在有效学习,不是衡量他/她说了多少,而是看他/她是否真正意义上参与了学习活动:是否专心于身边的互动学习,是否在动脑筋。教师只有在学生的内部语言系统较为成熟时再鼓励他们开口讲话。这样,一些学生就不会因为过早要求他们用英语说话引起高焦虑和不专心了。

l 在教授某一语言结构时,应先教授那些最明显最基本的语法规则,一段时间后,待学生对这一规则已能较正确熟练使用时,再在合适的时间和地方学习与之相关的其余一些细节。不要纠缠或过多纠缠语言的结构,要将理解放在第一位,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语言的意义上,始终让学生明白语言结构是为语言意义服务的。

l 课堂上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交际活动中要注意:a.语境尽可能真实; b.完全不要纠错,降低学生的焦虑度,维持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只需在心里记住学生犯的最基本的错误,在后来的学习中,在恰当的地方,再巧妙地安排强化训练;c.交际活动的设计应是让学生完成某项任务。

四、英语学科思想方法创新教学模块设计和投放

在英语学科思想方法创新教学模块设计和投放中,我们沿袭了前阶段的研究成果,并注意在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设计中体现英语学科思想方法,更有效地把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和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培养相结合。

新增的英语教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前期的研究。重“教”更重“学”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使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与创新教育研究更有实效,突显创新教学模块培养学生学科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功能。

我们继续在高04级5班进行了两个学期的模块系列投放。模块突出了英语学科思想的各个方面,全部模块之间仍有各种创新教育功能的搭配,总体兼具培养和训练学生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特征。两学期共设计和投放了51个模块。

除了模块的系列设计和投放研究,我们继续保持进行散在的设计和投放。每一位英语教师设计并在各自班上投放1-2个创新教学模块,继续提高教师自身创新教学模块的设计能力。

以模块《广告》为例,它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功能,也体现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学科思想。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通过让全班学生为某胶水厂设计一则广告和评价个别学生自己设计的商业广告两项贴近生活的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课堂上使用的几则广告是学生自己用电脑或美工制作的),并以一个“你可以就同学设计的广告中的某些地方或提出问题、或给出建议、或部分的或全面的评价”包含了三个难度系数(问题━易、建议━中难、评价━难)的问题来吸引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语言实践的机会。由于教师抛出的问题可供优、中、差三类水平的学生自行选择,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从中获得了快乐和满足,增强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不少学生敢于挑战自我,能够处理难度大的问题就绝不挑易的回答,大部分差生的勇跃参与及表现出的自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令人难忘。整堂课学生都“浸润”在英语中,教师也没有纠正学生的“口误”。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每位学生受到了尊重,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他们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成就感一直持续到了最后并形成。从同学自己设计的几则商业广告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感受到他们的创造欲望和激情。

《广告》教学活动目的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活动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之。活动的内容设计还促使学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的环境设计真实,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活动中不同难度问题的提出,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语言实践的机会,提供了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条件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一个既令人高兴也令人感慨的现象是:一些开放型的、兴趣广泛的、我们普遍认为的“差生”,敢于跨越某些思维的极限,从而获得全新的与众不同的思想;而一些墨守陈规的“好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敢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难以获得创新的灵感。模块《广告》投放时两个“优秀学生”与设计者谢蓉佳(班上“最差生”之一)之间的对话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一现象。一位学生问番茄酱广告的设计者:“你的产品怎么没有名字呢?这是非常危险的。人们如果记不住产品的名称,是广告设计的最大失败。”他是在用课文中学到的关于广告设计的知识来质疑对方。设计者说,“我的产品有名字,XXX就是产品的名字。”“那不是产品的名字,X是未知数,XXX表示某某谋。”“众所周知,有一则广告的产品名字是XX。我想你也知道。如果你能记住XX,你就一定能记住我的XXX。”另一位同学质疑设计者,“你的广告设计非常不合理。我们都知道,斗牛看见红色就进攻。而你的斗牛刚开始看见斗牛士手中的红披肩还进攻,当斗牛士打开红披肩,上面出现一瓶XXX番茄酱时,斗牛立刻停止进攻,反而后腿几步,卧在地上看着番茄酱流口水。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儿。”“你知道吗,这就是创造。”看见质疑者不满意该回答,教师立刻补上一句:“什么是创造?跨越常规一步就是创造。”此话令众多同学点头称是。上面这段对白的确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是它为全体学生带来了如下好处: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个体把自己的思维水平、思维品质与他人的和集体的思维水平和思维品质通过内在活动进行比较,从而矫正自己的思路,调节思维方向,改进思维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情态动词》是知识性学习的创新教学模块,很好地体现了“语言第一、规则第二”的语言学科思想。教师在教授该项语法时将理解放在了第一位,使学生在理解了情态动词含义的基础上很好地把握住了情态动词不同结构的用法。通过投放此模块,实现了学生学习和运用情态动词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教学步骤如下:

1、复习must、can’t、might。教师拿着一张画着一个外国人的图片问全体同学:Is he Chinese? (Ss: No, impossible.) He can’t be Chinese. He must be English or American. Is he American or English? (Ss hesitate.) I’m not sure,either. Englishmen and American men look quite the same. He might be American or he might be English. I just now used the modal verbs: must, can’t and might. When should we use must? (Ss: When we are very sure about something or somebody.) When should we use can’t? (Ss: When we are very sure about something or somebody that isn’t …) When should we use might? (Ss: When we are nor very sure about somebody or something.)

2、引入must have done、can’t have done、might have done。教师对前排一学生耳语,那位学生立刻走出教室并关上了门。教师问全体同学:Where is Hong Guo? Has he gone to Beijing? (Ss: No, impossible. He was here a moment ago.) He can’t have gone to Beijing. He was here a moment ago. Can you tell me where he might have gone? (Ss: He must have gone to the teachers’ office/He might have gone to the toilet.) You gave perfect answers. And you correctly used the modal verbs: must have done and might have done. When should we use must have done? (Ss: When we are very sure about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or somebody who did …) When should we use can’t have done? (Ss: When we are very sure about something that didn’t happen or somebody who didn’t do …) When should we use might have done? (Ss: When we are nor very sure about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or somebody who did …)

3、学生看图叙述故事,要求在叙述时使用must have done、can’t have done和might have done。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架子上的蛋糕不见了。谁拿走了它?是高个儿的约翰还是矮个儿的汤姆?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编故事。他们在故事中自然地、正确地使用了must have done、can’t have done和might have done的句子结构。如:

John must have taken the cake because he was tall enough to get it.

Tom can’t have taken the cake because he was too short to get it.

Tom might have taken the cake because he might have used a ladder to get it.

John can’t have taken the cake because he is always a good boy.

在教师精妙设计的语境中,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must、can’t、might的用法)中理解了新知识(must have done、can’t have done、might have done)的结构和用途,并在教师安排的活动中学会了正确运用它们。与此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想象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地构件英语句子的能力同时得到训练,达到模块设计的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功能目标。

第四章 总结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对英语创新教学模块内容的选择途径、模块的特征、模块的结构和功能、模块的投放原则和策略有了明晰的认识并能设计出符合英语学科特点且能改善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创新思维水平的模块。

我们的教师能够在模块内容的选择上以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学习为基本内容,把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教学作为实现创新教育的基本载体,运用恰当的创新教学策略,使常规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富有创新性,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能力的同时,发展和提升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才能;模块在投放时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两个目标;在模块投放的过程中,教师学会了观测学生的各种行为,评价模块的设计和投放效果,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对自身及对课堂的监控能力。

我们是在不增加课时、不改变正常教学进度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的。我们对课本原知识结构进行优化组合,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创新活动。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从传授式向着师生围绕教学任务共同参与的双边多向、多边多向的教学方式转变。

学生的英语技能、创新思维、意识、欲望和能力通过培养得到发展。我们在常规教学中观察到的学生的能力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

l 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空前提高,越来越多的班级采用全英语教学。

l 学生正确构建英语句子的能力增强。在说话和写作时,能在专注语言意义的同时分出小部分注意力在语言结构上,其流畅快速的表达能力并未受到大的影响。

l 学生对新语言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明显改善。

l 学生的推理能力增强。

l学生的思维更流畅。他们不墨守成规,面对问题情景,提出的不同类型答案越来越多,时有独创观点产生。

l 多数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创新活动,其创新热情和欲望高涨,创新能力增强。

实验证明,英语创新教学模块投放发展了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书目:

[1]《创造力和直觉》汤川秀树 ﹙著﹚

[2]《思维心理学》汪安圣 ﹙著﹚

[3]《创造心理学》周昌忠﹙著﹚

[4]《创造性思维是学习的基础》卡尔梅科娃﹙著﹚

[5]《需要 ━ 创造论》 章韶华 王涛 ﹙著﹚

[6]《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蔡克勇张秀梅 ﹙著﹚

[7]《创新教育模块化路经》总课题组 ﹙著﹚

法学教育创新范文5

关键词医学院校法律教育当代医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法制建设也逐步健全,对医务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熟悉自身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依法行医,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必然要承担起对医学生法律教育的重任。我们认为,法律素养也是任何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通过对医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尝试着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革。

一、“问题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

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高校大学生已经步入成人阶段,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简单的灌输方法是无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使提问成为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传统教学一直把提问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我们认为,在当今形势下,提问的职能要发生转变,即提问不仅仅起到检验的作用,更应该是师生增强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准备阶段,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使问题成递进形式,让学生不断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再加以引导和归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提高素质。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法学理论可谓博大精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医学生既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法治思想的教育,案例教学法不失是一个捷径。在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我们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一)案例讲授

学生们普遍感觉行政法这一章很难理解,它不像刑法、民法那样贴近生活。我们就在课前先讲一个主题案例,并把该案例贯穿整个理论讲授全过程,让学生对什么是行政机关、什么是行政相对人等问题先有感性认识,再向学生讲授“行政法对公民权利的约束性”,这些法治理念,就容易得多。我们讲授的对象是医学生,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法律知识,更希望了解医患纠纷中的法律知识,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加入了医患纠纷的典型案例,把法律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生们切身的体会到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实际价值,培养了他们的兴趣。

(二)多媒体案例教学

选用有代表性的案件,实际放映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对法律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在讲授“刑事诉讼程序”时,结合相关庭审视频,给学生讲解相关法律条文阐述其意义,这样就是学生对书本上枯燥的叙述有了鲜活的认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这些知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试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不论对作业还是考试,老师和学生都形成了依赖标准答案的习惯,只要与标准答案不同,就是0分,这样做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挫伤了学生的思考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一改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而是采用了案例考查法,就是让学生根据案例中所给的条件,回答两三个问题。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教学中的重点知识点,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与案情结合起来,以达到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目的。在评卷方法上,采用标准答案与非标准答案相结合的方式,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相符,但是学生运用了学到的知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会取得好成绩,这就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学生们能够活学活用,把考试变成展示自己的平台。

通过对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方式的改革,能够培养出专业技术优秀,同时,懂得法律知识的人才。为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颇为有益。

参考文献:

[1]王安富,等.医学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

法学教育创新范文6

一、《劳动合同法》教学课程概述

劳动法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以劳动法及其发展规律。《劳动合同法》是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法律人才服务的,是高等法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制度,明确劳动权利和有关社会保障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提高劳动维权意识,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教学的创新理念

创新就是创立新思想新事物、抛弃旧思想旧事物的过程。高校教学的创新是教学理念、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等方面创新的综合体。高校教学的创新理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但实践又能丰富理论。因此,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做好基本理论传授的同时,还要运用实例对理论进行检验,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实践进行总结与反思,不断用实践检验、发展现有理论,使所学理论得到升华。

其二,是传承与发展相结合。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在高校教学中,既要注重常规知识的传授,又要不断地引用新知识和新观点;在利用传统教学方式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需要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既重视知识的系统化、权威化,又要重视知识的生活化、实践化,以便更好地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服务。

其三,是全面性与个性化相结合。高校教育的使命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的一切出发点应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智能、技能、道德、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保护好他们个性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彰显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做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与个性优先发展的统一。

三、《劳动合同法》教学的创新途径

结合高校教学的创新理念,在《劳动合同法》授课过程中,应坚持把道德修养、专业素质、文化素养的锻炼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注重文化化人、文艺养心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所教课程的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开拓教学创新的新途径。《劳动合同法》教学创新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为了实现教学理念的创新,在《劳动合同法》教学中,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是树立开放式教学理念,通过课程实训、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校园与社会的实践活动,并把实践中出现的与本课程相关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进行集体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其二,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其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他们有个性和独特的思维,但有时情绪也会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持续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有不理解,可通过设问或提问的方式去解决,然后听取学生对老师的意见,纠正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另外,针对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型和终身学习型的社会,对于学生的教学不只告诉其是什么,更要告诉其为什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尽可能地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如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将来毕业后让学生顺利适应社会,走向社会。

(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劳动合同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劳动合同签订、劳动者权益等问题,是每个人进入企业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详细阐述基本理论和基本法条外,更多地加入学生就业须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等内容,如面试、签订劳动合同、如何保障自身权益等息息相关的问题,借此来提高学生对课程关注度与兴趣度。教学形式的创新更应与时俱进,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并针对实践案例模拟相关场景,邀请以往毕业生进行就业经验分享,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参与性,知识与实践的探究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是典型案例法。案例是用来说明理论以及理论联系实际有效的教学材料,为我们理解法律打开了一扇窗户。案例教学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突出的作用。恰当地使用经典案例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向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以及采集社会典型案例的方式,搜集资料,设计教学案例,并将其引入相应章节中的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做出正确判断,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二,是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给学生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它包括观摩和模拟两部分。观摩是组织学生旁听司法审判和听证会,结合劳动仲裁或其他案例进行现场感受。模拟是让学生亲身体会司法和执法活动,使教学与现实更为接近。例如,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活跃现场氛围,我们在讲解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时,就将学生分为两部分,采用面试现场模拟的教学方法进行现场招聘工作,其中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劳动者,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用人单位的招聘代表。当两组学生的实际招聘过程演示之后,他们对劳动法的理解更为深刻,也增强了学生应对实际情况所表现出来的课堂以外的应变能力,最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各自需注意的事项,使学生对学以致用的理解更为透彻,使他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他们的技能,增强了实践应对能力。

其三,是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通过提问与解答,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为什么”,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再去考虑如何去做的关键问题,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提高他们的知识认识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劳动报酬”讲授中,先给学生们提出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产生劳动报酬纠纷怎么维权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引导学生对劳动报酬的范围界定,法律在劳动报酬方面对用人单位的限制及劳动者的维权途径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判断,最后让他们各抒己见,最后在综合他们的观点后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劳动合同法》教学创新实践效果

通过这种创新型的教学,使《劳动合同法》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

(一)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被动学习的学生和不质疑的学生,其主动性是不高的;反之,思维活跃、经常发问的学生其学习主动性也是高涨的。通过《劳动合同法》课程的教学创新实践,上课主动发问,有备而来的问题在逐步增多,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扩展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创新意识在增强,综合学习能力在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编排,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运用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从一般扩展到个别或从个别推导出一般,使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在每一次演练中逐渐得到提升;让学生在多元、开放、动态的课堂授课过程中得以发展,让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加以运用的理念与做法,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质疑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增强,综合能力在提高。

(三)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