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劳动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劳动计划范文1
案例中的孩子不懂得对父母的感恩,在他的眼里,父母的辛劳都是应该的。笔者2011年曾对任教的初三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认为“父母应该为孩子操劳的”竟占六成。这说明,在目前的中学生中,感恩意识还相当欠缺。
一、 初中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初中生感恩意识不强,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在多方因素的作用下,初中生的感恩意识竟成了他们身上的稀缺资源。
首先,家庭的溺爱使孩子过于娇气。如今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家庭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他们自己再苦也不肯苦孩子,努力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很多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渐渐培养了孩子的自私意识,很多孩子做事很少考虑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其次,学校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的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少开展感恩一类的教育。而有的学校虽说重视了,也举行了专家讲座、励志报告会、主题班会和国旗下讲话等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但这些学校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没有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没有专业的师资保证。同时,受到经费和活动场地等限制,感恩教育活动往往是走过场,不能持之以恒地开展,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短暂的。
再次,社会环境对初中生影响很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盲目攀比,追求享受,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负面宣传和不实炒作,使部分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导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初中生中潜滋暗长。加上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初中生没有经历艰苦生活环境,缺乏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的体验,体会不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不知恩从何处来。
二、 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有益探索
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性强,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成员,学校应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特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必要的支持,开展感恩教育的专题研究,让感恩教育之花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绽放。
1.认真梳理教材,整合教材中感恩教育资源
感恩教育的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各年级教材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教师可以围绕感恩他人、感恩集体、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和感恩自然等主题,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归纳整合,确定几个教育专题,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编制校本教材。再对每个主题进行细化,例如感恩他人包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上曾经帮助我们的人,等等,让学生学会全面感恩。
2.利用传统节假日进行感恩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尤其是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更是有着丰富的感恩文化元素和感人故事。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展示各个传统节假日的来历、节日习俗等,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感恩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基层参与劳动,体验生活,培养感恩意识。比如,农忙时节,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参与农忙,体验农民收获粮食的艰辛,体会“谁知盆中餐,粒粒皆辛苦”,从而培养学生爱惜粮食、感恩农民的意识。
4.利用时事热点进行感恩教育
初中生劳动计划范文2
【关键词】初中生 志愿服务 学校保障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具有自主性、无报酬性、利他性等。然而,目前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上是高中生、大学生之类的青年人,初中生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尚未启动,相关的初中生志愿服务理论相对较少,许多具有公益服务精神的初中生无法实现为人服务的愿望。而在国外,志愿服务意识从幼儿教育就逐步渗透,相关的志愿服务机构遍布全国。初中阶段是形成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重要时期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继承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国民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在初中生志愿服务工作中应发挥带头人的作用,积极策划,指导,建立建全学生服务机构,提供经费和人员保障,切实开展服务活动。
创建初中生志愿服务体系的意义主要在于:
1.创建初中生志愿服务体系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丰富了生活体验,提高了服务技能,增强了合作精神,锻炼了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2.开展初中生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丰富情感、提高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开展初中生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初中生志愿服务体系,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为主动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4.创建初中生志愿服务体系能够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促进学校教育的特色建设向纵深发展。
学校在开展初中生志愿服务队伍的创建过程中,要发挥组织、引领、监管、考核的作用,并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校牵头,组建志愿者服务队
初中生是没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初中生志愿者有志愿服务的热情,但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组织管理系统,志愿者队伍是无法组织成功的。因此,学校应当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以团总支、学生会的名义招募、组建志愿者队伍,完善各项志愿者管理的章程。学校需要通过召开动员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发出志愿者倡议书,利用橱窗、校园网等开设宣传专栏,动员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对积极参加的学生志愿者统一登记,根据各志愿者的申报项目、专业特长建立资料库,统一分组,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志愿者队伍建立起来,并积极开展相关的活动。目前,我校先后招募了三批近三百名志愿者,根据学生的意愿分为六个服务领域:学习帮扶、纪律帮扶、校园安保、环境保护、生活帮扶和心理疏导。
二、积极组织,让志愿者服务队“动”起来
有活动,才有活力。积极开展活动是志愿服务队生命力的保证。为了有效提高志愿者在服务态度、服务技能、服务质量方面的整体水平,志愿者服务队应制定相关的活动方案和培训计划,采取分级、分组、分类别的方式,为志愿者能够有效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志愿者组织机构在自愿、主动的情况下,分配相关志愿者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帮扶开展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队以集中服务活动与分散服务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服务。集体服务活动由服务队统一组织,坚持每月集中开展一次“义务奉献日”,结合服务项目在校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分散服务活动由志愿者根据特长,利用一技之长开展留守子女学习帮扶、植树护绿、环境卫生、帮孤助残等便民服务。
三、立足实际,确定志愿服务重点
初中生志愿者活动应以学生自觉参与、学校组织活动的形式展开,开展的活动应符合学习的年龄、知识特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志愿者队伍的组织者应先进进行调查了解,立足当地实际,确定志愿服务重点。我校在经过调查了解的情况下,针对学校情况,分为六个服务领域:学习帮扶、纪律帮扶、校园安保、环境保护、生活帮扶和心理疏导。针对社区实际情况,确定了四个方面:一是开展“手拉手”学习帮扶活动,针对大部分家庭劳动力外出,留守子女较多的情况,开展贫困家庭或留守学生的学习指导,为他们解答疑难,帮助学力较差的学生回到集体;二是开展“爱心伴你行”助孤助残活动,针对社区贫困家庭或老年群体、福利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开展“向英雄致敬”拥军拥模活动,帮助军人家庭、模范家庭开展卫生打扫、子女教育、事迹演讲等活动,使英雄模范的精神延伸到整个社会;四是开展“我为社区添光彩”的社区保洁、美化等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社区内的学生志愿者,轮流进行卫生打扫、保洁,协同有关部门进行小区绿化、公共设施维护、整修保养等活动。
四、建立机制,让志愿者队伍品牌“亮”起来
为使活动取得实效,长期坚持,学校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将着力在建机制,求长效上下功夫,通过建立相关制度,确保志愿服务成为学校特色建设、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思想认识。我们先后建立《安丰初级中学志愿者服务原则》、《安丰初中志愿者服务量化评分办法》和《安丰初级中学志愿者评价表》等多项管理办法。同时,我们还将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和现场交流会议、集中宣讲等形式,定期交流活动中好的经验、做法,定期通报活动开展情况,以典型引路的方式,有效激励党员教师志愿服务的热情和服务学生的意识,确保活动经常化、有效化。另外,学校还需建立激励考评机制。结合党支部表彰活动,开展“志愿者之星”、“优秀服务队”等评优活动,从而有效激发党员志愿者的工作动力。
学校精心组织、引导,定人员、定项目、定时间,是组织初中生志愿者队伍最有效的保障,相信初中生志愿者积极开展常态化、实质化的志愿服务,一定会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马克·A·缪其克 等.《志愿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01.01.
[2]《社区志愿者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01.01.
初中生劳动计划范文3
初中生 综合素质 评价
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但要教人知识,让孩子具有知识技能,更要育人品德,让孩子学会做人,具有爱心和个性;教育不但要关注当下,更要着眼孩子们的未来。因此,对初中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应该全面反映学生初中阶段发展状况,并将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几年来,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研究制定并实施了一套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现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标准
1.评价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与其对应的评价要素及标准,具体内容如表1:
2.关于评价标准的使用说明
(1)道德品质方面。凡有违法犯罪或经常性违犯校规、校纪并受到学校处分尚未撤销的,此项直接记D等,其他按表所列12项评价标准考量能达到80%以上(即能达到10项及以上)的记A等,达到70%以上(即达到8项及以上)的记B等,达到60%以上(即达到7项及以上)的记C等,余下记D等。
(2)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五个方面,分别按每方面设定的评价标准项数,能达到80%以上的记A等,达到70%以上的记B等,达到60%以上的记C等,其余记D等。但对D等级的评价特别是公民素养方面,仅限于个别学生,且能给出明确解释。
(3)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等级均在B等以上且有4项为A等的定为优秀;等级均在C等以上且有4项为B等的定为良好,余下的定为合格;等级均为C等和D等的定为不合格。
二、综合素质评价方式
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始进行,以班为单位按照上述评价内容和标准开展工作,方式为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班级评价工作小组综合评价。评价时要认真查阅有关原始资料,如班主任期末评语,学生个人奖励或处分的原始记录,担任校、班、组干部、参加校内劳动、活动的证据,学习计划、总结、反思、期末质量监测成绩、小论文、小制作和学生个人成长手册,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班级评价工作小组成员要针对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的初步结论及其相关事实,通过集体研究,确定所评价的各六个方面内容的等级,再依据六个方面的具体等级决定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经过更为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后作出决定。
评价结果出来之后,先将评为优秀的学生予以公示,其余档次的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公示时间为一周,待学生及家长无异议后再记入学生个人成长手册。
三、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运用
1.依据评价结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写出评语,其中可以包括综合素质评价中所列评价要素中未涉及的内容,尤其应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
初中生劳动计划范文4
关键词: 初中生 德育工作 道德教育
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保证作用。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德育教育方式:
一、关爱学生,把爱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支点。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我们从中可看出,德育跟思想和道德的关系密切,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对教师充满了敬重和信赖,但有些学生性格较为内向,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但又不敢主动接近教师。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树立责任意识,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展现大爱精神,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及其他各个方面给予初中生无微不至的关爱,让他们在教师的关爱中成长。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可塑性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只有当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并接受了这种爱,他们才会更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才会更好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但教师要热爱学生,还要引导学生们互爱。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初中生们会更喜欢相互交往,喜欢过集体生活,初步建立人际关系,知道要讲礼貌,遵守规则,初步形成分享意识和合作竞争意识。也只有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初中生们才会更勇于展示自己的才能,克服胆怯心理,并且了解他人的长处,从而相互学习。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总之,爱是德育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动力,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支点,它能为学生的情绪陶冶、个性塑造和品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爱应当像雨露一样滋润学生们的心灵,从而让学生们形成一种自觉的道德动力。
二、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初中生的特点之一是爱动,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初中阶段是学生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初步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积极活动,要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在培养初中生的集体荣誉感方面,某些学校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如学校每周开展一次“文明班级”评比。在教师的带动与鼓励下,初中生对于参加这些活动都十分积极。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逐步培养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荣誉的体现。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平等对待学生,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无论学业好坏、家境贫富、表现优差,教师都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特别是对那些生理上有缺陷、表现差、学业差的学生,教师更要有耐心地进行引导,让他们和全班同学一起进步。当然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个性心理都是独特的。因此,教师应注重对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首先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然后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办法进行引导。自尊心强的学生,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偶尔有过失,教师应采取旁敲侧击的办法引导;表现差、学业差的学生,容易丧失信心,教师应尽量在他们的身上找出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之一,教师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比如在语文课上,教师不但注意让学生掌握字词,理解课文的优美意境,还注重对课文中的德育内涵进行引申,力求以先进事迹感染学生,并且鼓励学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积极而热烈的讨论,学生们既知道为什么去做,又知道怎样去做,从而更牢固地掌握了应有的德育道理。在体育课上,教师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要注意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道德品质。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紧扣教材内容,并且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环境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但教书,而且育人,德育功能才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五、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正面诱导的方针。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告诉初中生们做人的道理。从方法上讲,就要循循善诱地启发初中生们,让他们自己慢慢理解做人的道理。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还坚持联系实际,以身边的好人好事为榜样,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比如在学校每天12:10分的广播站播送内容中,就对每天做好事(例:拾金不昧)的同学进行表扬。针对初中学生不爱劳动,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的情况,学校在年度表彰大会上,不仅表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还表彰各班的“文明标兵”、“卫生标兵”等,在学生之中树立榜样。学校领导应要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各位教师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不歧视、不放弃学习困难学生,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据此,学校还要开展“一对一”帮辅活动,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辅导成绩较差的学生。学生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学生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助人为乐的品质也得以养成。
六、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家庭也是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如果初中生在学校接受的是一套道德教育,而在家里接受的是另一套不同甚至相反的道德教育,德育教育的效果就必定会大打折扣。考虑到这一点,某学校非常重视家长在德育中的作用,并采取了如下措施:建立教师家访制,规定每位班主任教师每学期必须到班上每位学生家庭走访一次,倾听家长的意见,与家长交流如何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组织家长观看学校的文艺演出,并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节座谈会,校领导向家长做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专题报告,报告的内容也包括德育这一方面;校领导走访各居委会、学校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等家校“双边”活动,大家开诚布公地探讨对孩子们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通过以上措施,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初中生劳动计划范文5
关键词:生物教学 环保教育 渗透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看,对环保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对环境知识的传播和传授尚未纳入教学主渠道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环境教育尚未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渗透环保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措施之一。初中生物作为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的基本学科,它在帮助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同时,,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神圣职责。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倡导环保行为,对引导全社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环保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当前,我国正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艰巨任务,而这都离不开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保教育,使环保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初中环保教育既是国策教育,又是国情教育,更是人的素质教育。因此,环保教育是初中生物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生物教学应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保观念与意识的责任,形成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及关心环境的情感,获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动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重要的培养目标”。另外,青少年时期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加强环保教育,帮助他们从小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初中生物课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素材,只要教师努力挖掘,适时插入,可以使生物教学与环保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环保教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1.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相关的知识点去
在初中生物课中,有许多章节可渗透环境教育内容。作为教师要紧扣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探讨课本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有计划、有目的的渗透环境教育。课堂上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在环保部门的支持下,通过运用数据、图片和录像等,将环境保护中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轻松、自然的情景中接受环境教育。例如,在讲授“两栖类”内容时,可以补充介绍蛙的捕虫知识。蛙的食量相当大,据测:一只泽蛙一天内食虫量可达266只,如按平均吃虫量50只统计,设每亩稻田有1000只泽蛙,每天就可以消灭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等害虫达5万多只,据环保统计数字表明,全球蛙的数量正在锐减。当今青蛙数目的减少,显示着环境的问题日益严重,人类因此可能面临严重灾害,进而告诫学生,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或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人们不能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清醒的认识到破坏环境所带来的灾难,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环保意识,自觉参加到环境保护的行列。
2.在生物教学中灵活渗透环保教育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环保教育素材。例如,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时,讲述了为 了保持水土,应当在山坡、沙地上造林、种草;在讲述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时,讲述了苔藓植物可以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又如,在讲述原生动物时,讲述了草履虫可以吞食细菌,使污水净化等。此外,教材还设有“生物与环境”专章,集中讲述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的关系以及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等基础知识。
3.重视课程的探究活动
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都尽可能能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探究酸雨的危害,本人组织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同学们亲身感受酸雨的危害,意识到环保的重要。另外,我还根据教材内容布置一些探究活动,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我将班级分为三组,分别调查人类破坏校园、江河、湖泊的行为,然后,共同讨论交流这些的危害。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都有了真实的感受,就能把环保行动化为自觉的行动。
4.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渗透
可配合环保部们在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纪念日开展一些公益性宣传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海滩植被的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还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如到海边捡垃圾、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既增强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也激发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
5.规范日常行为,强化环保行为
地球只有一个,破坏自然进程、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必然是毁灭人类自身。“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所以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个行为出发,真正保护生物圈,保护我们所生活的环境。
初中生劳动计划范文6
关键词 扩大内需 高中教育 职业高中教育
2001年,国务院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在“十・五”期间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有步骤地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全国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左右,在“十・五”末期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然而,在十年的时间过去之后,目前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状况离“十・五”规划制定的教育发展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建设需要有较高的全民文化素质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相当一部分初中生在16岁左右初中毕业后,由于没有机会上高中,就参加工作,或在家待业。只有初中水平的劳动大军,只能从事体力活、手工活等简单劳动,拿着最低的工资,以后几乎没有机会提高学业,只能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这样一些廉价的劳动力在珠三角、长三角的工厂中随处可见。
要提高我国的产业层次,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低下地位,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提高全民素质,让我们的后人至少能够接受高中教育。
2、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在当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下,绝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家里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有一个好的前程。教育投资已经成为家庭最重要的投资。接受高中教育尤其是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可以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是家长们普遍的心愿。
现在的情况很多不是孩子们不愿意读高中或读不起高中,而是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是额定的,许多省会城市的普通高中入学率定在50%,省会外地区的普通高中入学率定得更低,这使大部分初中生上不了普通高中。许多初中毕业生又认为读职业高中前途有限,又要花钱,于是索性就不上学了,就业或待业。
3、职业高中毕业生难以胜任有一定层次的技术工作,职业高中难以为国家培育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近些年来,我国职业高中发展较快。2007年,全国职业高中入学率达到33.3%,比1985年的18.3%增长了15%。职业高中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一批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劳动力队伍。
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一般直接进入劳动市场,很难经过参加高考升入大学。但是,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仅仅具有职业高中水平的劳动者,是难以适应当前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的,而且还给将来接受继续教育带来不便。
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都是在学生高中毕业后才完成的,这使它们的职业教育的起点比我国高,产业工人的素质比我国高。
4、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平衡使初中生提前背上了激烈竞争的包袱
当前的情况是,更多的家庭愿意送自己的孩子上普通高中,而不是上职业高中。
但是,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发展严重不足和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一个方面是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受到限制(2007年全国只有42.9%的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这让大部分初中毕业生被拒绝在普通高中校门之外;另外一个方面是优质的普通高中太少。人们在考虑读完普通高中后既花了不少钱,又花了三年时间,期望孩子能上一所好的普通高中,将来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于是就迫使孩子们在初中就背上了激烈竞争的包袱。
给初中生减负的根本出路是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提高办学水平,且保证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大学教育、逐渐普及大学教育。学生想上好高中的目的还是想上好大学。
5、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实施的12年制义务教育,对我国发展高中教育提出了外在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在几十年前就实施了12年制义务教育,而且是免费教育;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早就实施了12年制义务教育。让国民接受高中义务教育,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高中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高中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1、在经济增长速度、教育总经费支出的增长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增长速度还有所下降
从2005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GDP增长速度分别是11.2%,11.8%,12.2%,2007年的GDP总量达249529.9亿元。在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保持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高中教育经费总支出增长率却有所下降。详见表1。
在当前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我国完全有实力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加大对高中教育的投资,尽快实施12年制义务教育,以提高我国的劳动力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
2、高中尤其是普通高中数量偏少,招生人数有限,许多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高中教育
近二十年来,全国高中学校出现了集中的趋势,学校数量在减少,但招生人数有所增加。普通高中学校数量由1985年的17318所减少到2008年的15206所,职业高中学校数量由1985年的8070所减少到2008年的6128所。详见表2。学校的集中使大部分学生只能住校学习,这加大了学生的就读成本。
从全国范围上来看,近几年来我国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整体上逐年增加,从1985年的44.12%上升到2008年的79.837%,其中,普通高中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25.79%上升到2008年的44.9304%,职业教育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18.32%上升到2008年的34.9066%。详见表3。
2007年,全国初中毕业人数有19568428人,高中招生人数只有14916398人,入学率只有76.23%,还有23.77%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高中教育。
3、高中教育发展在地区上不均衡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不同,造成高中教育发展在地区上不均衡。如北京和上海这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高中入学率基本上是100%,而经济落后地区的高中入学率还很低,如2007年,云南省的高中总入学率只有58.46%,其中普通高中33.39%,职业高中25.07%。详见表4。
而在许多省(直辖市)的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初中生升学率还要低,城市的情况要好一些。各省(直辖市)的升学率数据实际上是城市的高数据填补了农村的低数据。
4、政府对高中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学校高收费,一些家庭难以承受,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
一个方面是政府对高中教育投入不足,另外一个方面是许
多地方将高中作为教育创收的渠道,收取高额学费,用于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高收费导致许多高中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不得不辍学。
从全国范围来看,辍学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4.2178%上升到2008年的17.0687%,而普通高中的辍学率从2004年的1.98%上升到2008年的4.7477%,职业高中的辍学率从2004年的2.23%上升到2008年的12.321%,详见表5。
5、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严重不足,使全国半数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完全失去了参与竞争上大学的机会
2007年,全国普通高中入学率只有42.9347%。其中北京市普通高中入学率是65.87%,广东省普通高中入学率是42.31%,而云南省普通高中入学率只有33.39%。学生在接受了普通高中教育后,可以为接受大学教育、继续教育奠定基础,为社会提供较高层次的劳动力。
而进入职业高中学习,学生毕业后基本上只能参加工作。当前,高等职业学校从职业高中招生的指标数很少,一般只占学校招生人数的百分之十几,而且高职学生在参加成人高考时往往竞争不过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
三、大力发展我国高中教育的建议
1、将加大高中教育投入作为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一条重要渠道
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主要是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然而,人才是一个社会最为主要的基础条件,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高中教育投资,将其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
2、将普及高中教育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建设目标
教育发展和人才培育是长远大计。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要将发展和普及高中教育作为规划建设的目标之一,要求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实现12年制免费义务教育;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率先普及高中教育,先行一步实现12年制免费义务教育。这实际上也是实现“十・五”规划的承诺。
3、增加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学校办学条件建设
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财政预算计划时,要注意提高高中教育的投入比例,不能将高中作为教育创收的渠道。
要重点加强高中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的建设,改造校舍,配备计算机,接入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