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学学习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学学习体会范文1
一、学习基本情况
总行将本次培训安排在山东省分行培训中心,共有来自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省分行的67名学员参加本次培训。湖北行安排了荆州、襄樊、黄石分行、洪山及宝丰支行各一位理财专职人员参加学习。培训课程主要有:个人理财规划理论、个人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投资规划、员工福利与退休规划、个人税务与遗产筹划、房产及教育金规划等内容,最后是综合案例制作及展示。授课老师具备相当的背景,其中有财政部、人民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的主管,有大学教授,还有“海归”和台湾资深保险、理财主管。
整个学习过程相当紧张,除星期天可以稍微喘一口气以外,其他时间基本上是“三点一线”——即寝室、教室、食堂。学习压力特别大,学习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以前未接触过的知识,通常是大学或研究生一、两年的课程,我们一天、两天拉完,而且要求当天消化、吸收,因为第二天又会有新的课程等着我们。我们每天六点多钟起床,预习,晚上自觉到教室预习、复习,请老师答疑,基本上凌晨一点多钟才休息,在最后制作案例的时候,连续熬了两个通宵。经过20多天的紧张的学习、考试,我拿到了afp培训合格证书,案例的制作和展示也得到了授课老师的高度评价。在全班展示的十份案例当中,湖北分行的案例制作与展示是最吸引老师和同学们眼球的。
下一步,就是要认真准备、精心备考,争取在6月23日举行的afp水平考试中,一路绿灯,顺利过关。
二、学习感受
1、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afp,不容易。第一,各分、支行花大价钱让大家出去学习,一是说明各行都充分认识到了理财业务的重要性,各行都想通过抢抓理财业务来逐步提升个金业务对全行的贡献度,二是对于各位学员来说,无疑是得到了一个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整体综合实力的大好机会,来之不易;第二,就学习的过程来说,学员们全情投入,深感压力巨大,脑细胞牺牲了很多,白头发添了不少;第三,afp从业人员要求的素质高,不仅要求理财师具备很高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知识全面,善于沟通,注重信誉;既要对国家的宏观、微观经济有所了解,更需要了解我们的客户、我们的产品;要根据客户的家庭、财务状况和规划目标,结合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为客户的一生量身定制合理的理财方案,满足客户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这要求我们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提高。
2、通过学习,了解到,现阶段中国将cfp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的afp阶段和高级的cfp阶段。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既要理论结合实际,又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要通过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提高,为荆州分行的理财事业、个人金融事业尽一份力。
3、今后荆州分行要安排人员参加总行的类似培训,要打“有准备之战”,要让有志之士尽快熟悉、学习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书籍和课件。这对于学员的学习和考试的通过率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几点想法
结合荆州分行实际,我认为
1、组建服务、营销网络。要迅速组建分行理财中心,构建包括分行理财中心、支行理财室及网点理财专柜在内的三级服务、营销体系。作为总行级的理财中心,按照上级行的管理要求和优质大客户的分布,分行理财中心应配备8-12人,并且应尽快配齐人员,尽早投入运营,沙市支行也应迅速组建理财室,争取在2007年年底之前开业运营,各县市支行及有条件的城区支行、分理处也要设立理财专柜,这样形成至上而下的网络体系,让中行的理财服务触角延伸到荆州各个辖区、每个角落。
2、加快理财队伍的培养建设。首先,理财中心、理财室及理财专柜应配备专职理财人员,不得随意抽调作为它用;其次,要加强理财人员的培养。目前,市农行已有5名cfp,1名afp,工行和建行cep、afp执证人员也比较多。因此,除了选派人员参加总行组织的学习外,我行还应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鼓励员工参加周末班的学习,争取更多的人员加入理财团队来。争取在2年内,荆州分行建造一支20-30人的专职理财人员队伍、30-50人的兼职理财人员队伍;2年内培养3-5名afp,1-3名cfp。
3、加强理财业务知识的学习,广泛树立理财服务意思。对全辖员工开展一系列的理财培训,树立理财服务意识,明确理财业务是将来重点发展的方向。让每一位员工熟悉我们的每种理财产品,了解客户类型和风险属性,掌握一定的营销服务技巧,争取在理财产品乃至个金产品的销售上取得较大的突破。以我行外汇理财产品为例,虽然在荆州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但全辖开办的网点只有三、四家,没有推广到全辖,大多数临柜人员和持有外汇的客户不了解我们的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由于产品设计的缺陷及产品的认知度不高、宣传不到位,和它行年销售上亿元相比,我行年销售不到一百万就相形见绌了。在以数字和业绩论英雄的时代,没有产品的销售是不行的。而且,理财产品属于中间业务产品,风险很小,利润较高,应该全力营销,大力发展。
金融学学习体会范文2
关键词:金融企业科学的收入分配体系良好的社会心态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近年来,金融企业管理者重指标,单纯采用产品价值的考核的方式进行员工管理,员工和员工收入差距过大,企业和员工的矛盾日益显现,使金融企业的员工同样面临一些不良的社会心态,畏难者有之,不思进取者有之,为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不择手段者有之,对这些不良的心态,单纯的指责是无效。管理者应思考如何通过有效运用科学的收入分配体系来培育员工良好的社会心态。
一、建立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相结合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
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金融企业员工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对于金融企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收入分配体制要善于创新,要结合经济环境,建立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相结合的收入分配体系,达到既激励优秀者,又有助于强化团队建设,使经济手段的刚性导向和金融企业文化的柔性激励相得益彰。
二、收入分配制度制定的原则
(一)包容性原则
管理者首先应树立包容意识。包容首先是一种胸怀。能包容的人在利益面前、在得失面前不斤斤计较,而是以大局为重;金融企业的管理者只有具有了包容的胸怀,才能真正做到接纳不同意见,了解员工真实想法,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不急功近利,建立科学的分配体系,才能真正处理好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金融企业之间矛盾,培养员工建立良好的社会心态。
(二)透明性原则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应该不断的趋向公平。收入分配制度的建立应充分相信我们的员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锅里有,碗里才有”的理念。尤其是制度的建设应得到员工的认同,从制度制定的起点、过程做到了公开、透明,从较大层面体现金融企业员工意愿。
三、收入分配体系
(一)基本工资制度
基本工资为金融企业员工在金融企业工作获得的最基本生活保障,体现现代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岗位工资制度
岗位工资制度根据员工所在岗位的工作性质、劳动强度、复杂程度确定员工的岗位报酬。
金融企业系统各部门分工复杂,制约性强,部分岗位工作价值难以明确的量化价值衡量,实行岗位工资制度精神,同岗同酬,可有效避免金融企业员工效益工资差距过大,团队意识减弱的情况。
(三)效益工资制度
金融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要求就是实现经济增加值最大化,因此产品考核为基础的效益工资应作为金融企业调动员工能动性的主要工具,但不能作为唯一标准,在分配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综合因素,如地域环境、劳动强度、机会成本、组织分工。
1、金融企业应建立奖金池制度
奖金池制度指对效益工资超过平均水平幅度较大的员工收入部份进入奖金池的制度。
由于季节性或突发性机会等原因,存在某个时段效益工资大幅度上升,对超过平均水平的效益工资部份计入“资金池”,结转考核使用。达到了调剂阶段性收入过高,有利于和谐金融企业。
2、通过产品价格调节系数确定个人与集体贡献度大小的关系
产品价格调节系数指根据金融企业员工直接参与市场营销程度确定产品价格调节幅度。
目前,很多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金融企业基层行领导直接参与营销和决策的情况较普遍,但很多金融企业基层行领导统一由上级行发放薪酬,这部分由基层行领导直接创造的价值又直接下划到各行。对这种情况,金融企业管理者应根据相关部门直接参与市场营销程度,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调节系数,达到相对公平目的,促进员工强化个人营销能力。
3、引进产品价格转移系数概念,打破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的收入分配模式
产品价格转移系数是指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品价格通过科学评估后进行浮动。
不可否认,金融企业在业务发展中存在很大的地域差距,尤其是个人银行业务网点,严格按照产品价值的创造去衡量员工的工作能力,对地域环境较差的员工工作积极性有较大的挫伤,引进产品价格转移系数,将区域经济发展、计划指标完成情况,不同时期金融企业工作的重点进行综合平衡,制定产品价格转移系数,产品价格系数制定可促进区域经济相对落后的网点有了前进的动力,只要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效益工资差距会相对缩小,甚至超过部份区域经济较好但任务完成较差的网点,提高了区域经济相对落后网点员工积极性,实现了和谐和激励的有机结合。
4、运用转移基金制度解决金融企业现实存在的分配盲点问题
转移基金是指综合各项产品价格买单价格调整后形成的资金结余的统筹分配资金。
上级行对基层行严格实行价值创造的买单,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基层行总体未完成计划在上级行没有取得费用来源情况,但部门完成计划较好的部门奖励费用、非经营管理部门管理成效显著、职务考核无费用来源等多种情况,通过转移基金制度的实行,有助于解决此类收入分配盲点,激发金融企业员工的全方位的工作热情。
四、员工薪酬辅导制度
薪酬辅导制度指薪酬发放后,及时跟踪和收集信息反馈,对薪酬较低的员工应主动对员工进行辅导,找出员工薪酬较低的原因,和员工一起寻找努力的方向。
在建立科学收入分配体系的同时,金融企业同时也不能忽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经济手段调节和企业文化建设齐头并进的方式培育员工良好的社会心态,实现金融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辛鸣.努力培养良好的社会心态.《半月谈》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