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范文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6.071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随着余额宝的面市,我国互联网金融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型业态模式开始显现,如P2P、众筹、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保险等等。近年来,随着各种监管政策的出台,互联网金融逐步告别野蛮生长,向着金融科技的创新驱动发展。为适应市场对复合型金融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应注重复合型的实践技能培养,运用互联网与金融的跨界复合思维,将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转变为注重互联网思维和新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培养。
1 目前金融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现状
1.1 就业岗位定位滞后
目前,高职金融专业主要针对银行、保险、证券等三大传统金融行业,就业面向的岗位包括银行综合柜员、保险人、基金销售、银行大堂等,定位局限在传统金融机构的大量基层网点岗位。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对金融行业的逐步渗透,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从产品开发、销售渠道、营销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新的变化给传统金融岗位带来了新的挑战,原先大量基层网点面临收缩和归并。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吸引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和传统企业涉猎金融领域,又催生出新的岗位。因此,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仍定位在传统金融机构基层网点岗位将变得不再适宜。截止2017年5月,金融英才网数据显示,金融人才需求整体较去年同期上涨了10%,说明互联网金融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就业市场,其中涨幅最大的岗位分别是风控、众筹融资和产品经理,涨幅达较去年同期达16%、14.7%和13.3%。
1.2 实践课程设置局限性大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也是一场技术革命。目前已渗透于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互联网销售(基金、保险),消费金融等领域,未来一段时期这些业态还将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渗透,各大金融机构都推出了线上产品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的融e联、光大银行的融e贷,超过50%的金融业务都可实现线上办理。目前高职金融专业在实践课程方面主要开设如银行综合柜台实务、点钞与伪钞鉴别等传统窗口业务办理的课程,将实践能力培养局限在网点业务操作上,导致学生的技能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
1.3 实践培养体系缺乏新意
现代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主要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更多的作为一种技术和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的实践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创意能力。由于金融行业的保密等特性,无法承接大量实习生,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培养主要依托校内实训软件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训练。这种实训模式虽然解决了大多数金融实践问题,但实践效果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相关模拟软件开发。当前,P2P、第三方支付、股权众筹等相关互联网金融新模式的出现,但相关教学软件的开发却远远滞后,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在创新创意思维方面的训练缺少相应平台,基本无法实现新技术和新思维的培养。
此外,随着国务院取消了保险从业、统计从业、会计从业等一系列资格证书后,一些传统学校以技能考证训练为抓手的实践体系也面临改革。
2 金融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建议
2.1 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定位
专业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与传统金融行业不同,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业更多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来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是一种金融和信息技术的跨界整合。因此,为适应金融市场的变革,高职金融专业在人才定位也应转向不仅懂金融产品与业务相关知识,还具备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未来金融行业的人才与互联金融时代有效接轨,并为金融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实践技能培养目标上,更多偏重于新金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能力。
2.2 相关课程体系设置
2.2.1 课程建设以金融为主,同时反映互联网时代特征
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依旧是其行业本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须以金融类课程为核心。除开设传统的证券、保险、信贷等方面课程外,可根据当前金融行业规范化发展需求,开设风险管理、金融法律法规等课程,以提高学生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对金融的敬畏感。此外,在选修课模块中,应适当增设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工具类课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从而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迎合互联网时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2.2 课程体系需打破常规的分业监管设置,体现增加大资管、大金融的发展理念
传统金融类专业课程按照证券、保险、银行三业分业监管的模块设置,但金融行业之间的壁垒逐步被打开,互联网时代资产管理朝着混业经营的态势发展。因此,在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分业监管的思路来设置模块化课程已经无法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按照具体岗位特征来设计,如按照业务操作类、产品营销类、产品运营类等金融业中岗位特征来设计相关课程模块。具体实施,仍需依据学院实际情况。
2.3 创新教学方法
“互联网+”时代,高校课堂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信息化变革的挑战。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在手机娱乐转移到手机学习,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效果,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角色切换……这一系列问题都在于高校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如有关金融产品类的课程中,教师可将各种金融产品特点制作成形象的微课视频,便于学生理解和比?^。又如,在课堂管控力上,教师尽可能运用蓝墨云等软件,通过学生熟悉的经验值积累等丰富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将课堂效果落到实处。
为了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必须要打造个性化的课堂,针对学生特征,创新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形式,例如,更多的探索项目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等,并尝试小班化教学、分层分类教学等个性化的教学组织。如证券投资课程,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将学生分组成立各个基金投资公司,团队中的成员分别扮演策略投资团队中的各个角色,从实际投资操作、投资策略报告、现场策略汇报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发挥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4 实践教学场景建设
由于互联网金融实践操作的风险性,在教学场景的建设过程中,提升软件设施水平显得尤为重要。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景建设,主要依靠高质量的专业教?W软件,来打造仿真实训场景。在互联网+时代,实践教学场景建设也应具备互联网精神。
2.4.1 线上线下业务串联的生态圈式实训中心
依据互联网、大数据、大资管行业特征,可建设1个以互联网实训室为中心,升级已有的证券、银行、保险类实训室,根据金融业务的关联性,将证券、保险、银行、财务、创新创业实训项目串联到一个金融生态圈中,实现线下场景角色模拟,线上金融业务办理,投资融资、生活理财的一体化,为创新创业等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有效培养途径。通过生态圈式实训中心的建设,能够实现教学+虚拟运营+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功能一体化。
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范文2
对于人们的生活互联网金融带来了势不可挡的改变,全社会对于作为互联网时代金融新生态的互联网金融的关注也越来越热切。而当前对传统金融业务的教学仍然是高职金融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下面文章中我们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征为基础,对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改革思路,以此来使高职金融专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更加适应当前的金融发展更加专业。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诞生了出来,比如小微金融服务、余额宝等等,这就大大更新的当前的金融销售模式,使其更加现代化,也使得金融行业在网络领域的发展更加快速。同时,对于传统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和运营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和挑战。由此可见,当前时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高职学校也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对于金融专业教学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实践。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拥有更高的综合素质、更强的实践能力,对于未来及金融企业发展的要求也能够进行满足。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金融行业当中互联网的重要作用被日益凸显出来。通过很多的实践表明,金融营销模式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发展的空间也更加广阔。企业对于人才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该进行提高。同时,比起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在下面这几个方面就表现了出来。
1、专业分类过细
在高职院校中按照层次将金融专业分为金融实务、国际金融等多个方向。其中,金融实务方向主要是培养保险、投资、理财等方面的一线工作人才。而国际金融方向是属于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培养金融领域的一线人才。但是,高校金融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大量重叠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行业性质相似造成的,并且这个重叠比例甚至超过百分之八十。与此同时,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任用同样的教师等和严重的教材雷同现象一样,都可以能会使教学目标更加混乱,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使金融专业学生的发展被大大的弱化。
2、传统的培养方式
在传统的金融专业当中,证券投资人、银行柜台人员、保险积极的销售人员等等就是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可以选择的几个主要工作岗位,培养的目标非常的单一。而当前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对于学生的就业领域进行了很大的拓宽,增加了很多的新兴岗位。其中很多金融模式的诞生比如微信银行、余额宝、善融商务等等都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打破了传统网点运动的基本模式,但是当前很大一部分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目标仍然被更多的采用,这就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对学生将来的就业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二、改革建议
1、互联网金融理念
实际上,理念的革新才是当前高职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教学中最缺乏的一个方面。通过很多的分析指出,金融行业几十年来封闭、独享的市场,居高临下的服务方式都已经被传统金融业的管理者所习惯,而通过高校金融专业的教育,这种方式对每一代金融人才的成长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随着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占据金融行业主导地位的一种理念就是平等、开放。分享,这种开放的理念不仅可以对金融行业效率和客户体验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使金融服务边界得到很大的延展,还可以使金融最高的理念也就是普惠性理念逐步得到实现,而普惠性理念也是传统金融里面没能体现出来的一个原则。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师面对当前金融理念的不断变化,就应该通过很多途径,比如顶岗实习、培训等等来对自我金融理念进行革新,通知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中认识和建立自身的金融理念。
2、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
学生在教学中汲取专业知识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学内容,学生对于金融专业知识的储备都是为了更加适应未来的社会实际需求,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就是教学的内容。当前,无论是在教材的选用上、课程标准的制定上、课程的组织设计上众多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教育都没有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所以,当前金融专业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高职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打破传统金融的束缚,以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为基础进行调整和改革,对于一些最新的的技术、信息、产品等知识应该将其及时的引入到课堂当中,将金融的发展充分的反应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最新的金融技术进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走在金融发展的最前沿。
3、完善体系
将专业教育的理念具体体现出来的就是课程体系,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宗旨课程体系都直接的反映了出来,可以说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金融专业教育都是围绕着传统金融业务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但是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是依靠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它不仅要求金融专业人才对传统的柜台业务和金融营销技能进行很好的掌握,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较高的风险管控能力,掌握良好的网络信息技术。所以,我们应该以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为基础,对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
4、提升教育技术
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是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因此,信息技术对于高职金融专业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其中教学方法就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提升和运用来进行创新和改善,帮助学生对相关的技术和能力进行更好的认识和掌握。还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来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总之,当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非常迅速,佣金宝、支付宝、微信银行等一大批金融产品涌现出来,为金融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并且市场发展的前景也非常的广阔。因此对于高职金融专业的教学也应该进行充分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对于当前高职金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改革,比如,师生关系的良好建立,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创新和丰富,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增加,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等等,这些都可以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彦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机遇[J].小康:财智,2013,(9):38-39.
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范文3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实际上是因为中国的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3个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专业知识不对称、服务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体现在资金需求端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用一个最简单的借款的例子可以说明。一个人想要去银行贷款,在现实生活中有3种方法可以实现:一是找在银行工作的朋友询问,二是自己到每家银行去问,三是找个人替自己去问。第一种方法的问题在于,认识的这个银行的朋友,他不一定是做贷款的,即便是做贷款的,但也不一定是做个人贷款的,即便是做个人贷款的,但他可能只熟悉他所在的银行,同一地区的银行有很多家,并且每家银行还有很多支行,每个支行的贷款政策可能都有所不同。因此,要找到正确的人,要花费很大成本。第二种方法的问题在于,要完成这笔贷款,跑10家银行后也许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信息,但银行贷款部门一般周六日不办公,要跑完这10家银行,花费的时间成本是很高的。第三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在做的业务。通过他们贷款,要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北京通常为2%,议价能力强的,可能谈到1%。但问题在于,这种方式虽然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却提高了借贷成本。
专业知识不对称体现在借款人和投资者对金融机构所设计的金融产品不了解。相对于大多数产品而言,金融产品更加复杂。例如,即便是同一种贷款产品,单单就不同的还款方式而言,都有可能让借款人所付出的借款成本不一样;广大投资者就更不用说,有多少人真正去了解过银行的理财产品的构成,了解过其风险性。加之金融产品的消费频次,借款人不可能每天都有贷款需求,投资者不可能每天来投资,都是在借款之后、购买理财产品之后,到期还本付息或是收回本金和利息就可以了。
服务不对称则体现在银行对中小企业和个人服务的典型不到位上。
现在的很多知名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是在2011年前后做起来的,这里面有时展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以下三方面因素的推动。一是得益于电商的发展。有了电商的蓬勃发展,才推动了网络支付的进步,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二是得益于团购的出现。团购与电商的最大区别在于,电商是现货交易,而团购是权益凭证交易。团购购买的是一个凭证,用户拿着这个凭证,可以在特定时间到商户消费。而互联网金融产品就属于典型的权益凭证类产品,它的出现能迅速为用户所接受,不得不说得益于前几年团购对用户的教育。三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了移动互联网,才能使企业为大量小额分散的用户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可能,才会有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和蓬勃发展。
2011年之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尤其是一些区域性银行,在其所在城市可能有很大优势,一旦离开当地,同样需要艰难地寻找客户,支付巨大的营销成本、服务成本,因此,它们开始通过互联网公司,或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做直销银行等方式,来打开市场,这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因此,2012~2013年,大量互联网金融机构产生。
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传统金融机构的重视。但互联网金融无法颠覆传统金融,也不会去颠覆传统金融,而是与传统金融更好地融合。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我有以下两点看法。
一是呼吁适当提高监管门槛。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很快,行业关注度也很高,但从整体规模上来看,即便把所有平台的交易规模都加起来,在传统金融的占比也仍然不到1%,这个比例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相对来说,监管风险是较低的。但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受到更多关注,是因为其服务群体是公众,容易造成较大社会影响,因此,从降低负面影响,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希望适当提高监管门槛,在某种程度上讲甚至是越高越好,这有利于行业更规范、更有公信力。
二是监管要从严。2013年,很多人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这里面难免有一些鱼龙混杂之人。一些原本做线下融资的人,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实际上做的是违反规定的事情。原来他们做线下融资时不能做广告,在给自己做个网站披上互联网金融外衣之后,就可以做广告了。因此,一下子出现3000多家网络借贷平台,而这里面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之前就在做借贷业务。有的平台给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在10%以上,给投资者的收益率也在10%以上,甚至更高,作为投资者,只要稍有点金融常识就能够判断出里面存在问题。融资租赁行业最高的收益率也就8%~10%,平台怎么可能给投资者那么高的收益率,还能给借款人如此低的融资成本。因此,投资者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教育,他们的习惯性思维就是,一旦平台出现问题,就去找政府,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将会收紧、从严。
进入2016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两方面值得注意。
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范文4
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能够打破传统金融壁垒,推动金融市场化、国际化,对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互联网金融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2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SWOT分析
2.1优势因素分析(Strengths)
(1)加速金融脱媒,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融资效率。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直接在金融平台上进行交易,从而摆脱了对金融媒介的依赖,投融资双方实现了资金直接对接,降低了投交易成本,提高了投融资效率。(2)降低信息不对称,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和客户的资信情况,具有较高的透明度,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个体信用的问题,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3)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利率市场化。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借方自主报价,贷方依据对流动性、风险等因素的偏好选择贷款对象,双方议价成交,交易完全市场化。同时,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银行在融资中的霸主地位,促使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逐渐转变成以市场为主导的融资模式,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4)提高融资程度,推动储蓄转化成投资。在传统金融模式下,融资的门槛相对较高,对于在社会中分散着的资金并不能很好地吸收。而在互联网金融中,这一限制就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以“余额宝”为例,它能够吸收任意额度的投资者闲散资金,将更多的储蓄转换成投资,进入到需要资本的行业。
2.2劣势因素分析(Weaknesses)
(1)管理方面存在弱势,风险控制体系弱。到目前为止,互联网金融还未接入到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当中,不存在一个信用信息共享的机制,同时也不具备和传统金融机构类似的风控、合规以及清收机制,操作规范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制度还尚不健全。(2)互联网企业金融业务专业知识不足,缺乏比较系统的金融知识架构。传统金融机构从出现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经受了多次战争的洗礼和历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对于金融业务的理解已经非常成熟。各类金融技术的储备、风险的控制和产品设计能力都已经非常完善,远非刚刚涉足最简单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可比。2.3外部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1)庞大的潜在客户群。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5.27亿,较2013年年底增加2699万人,庞大的网民规模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客户资源。(2)科技发展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过去十年中,以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飞速发展,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与创新提供了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大数据结合云计算可以提供精准营销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可以充分挖掘出客户显现需求背后大量的隐性需求。(3)政府的重视和支持。2014年总理在其任期内的第一份政府报告中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这是互联网金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互联网金融正式进入决策层视野,正式进入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序列,正式得到名正言顺的市场定位和决策层重视。
2.4外部威胁分析(Threats)
(1)金融行业内部摩擦加剧。互联网金融的产生降低了金融行业的进入门槛,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垄断局面,使得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各种新业务、新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挑战,增加了金融行业的不稳定性。同时,为了缓冲互联网金融对自身业务造成的冲击,一些传统金融企业不惜采取恶性报复行为。这种恶性竞争若不能得到良性引导,将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外部监管和政策法规的滞后性。目前,我国在监管制度及法律规范方面尚不存在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容,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参差不齐,这明显不能为互联网金融的长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监管的缺乏导致互联网金融的违约成本低,十分容易诱发骗贷以及卷款潜逃等风险问题,进一步放大了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3)存在信息和资金安全问题。互联网金融实现了金融业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对接,大大提升了业务的便利性,但同时也带来了较为突出的信息和资金安全问题。一旦行业发生大规模的信息泄露、账户被盗或平台倒闭现象,投资人的信息和资金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就会动摇投资人的信心。由此引发的大规模赎回请求将引发挤兑风险,投资人转而偏好传统理财也会使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来源断流,这些无疑会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威胁。(4)互联网金融人才匮乏。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兴金融模式,其特点决定了其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更多是一种集金融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知识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互联网金融人才,但目前市场上这类人才的供给非常少。而且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人才供给缺口将会不断放大,这无疑将成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健康发展的羁绊。
3结论
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山西省 中小商业银行 互联网金融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159-03
引言
互联网金融即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也就是借助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用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既包括非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金融业务。本文主要探究的是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的金融业务。
在金融脱媒,利率逐步放开,银行利润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与发达地区银行同业及早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潜力,推出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其互联网金融业务普遍较好。而山西省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方式不同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发达地区,其发展相对缓慢,在互联网金融业务方面尤甚。本文通过对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的实地调研及网站体验等方式,分析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现状,提出发展互联网金融对策与建议的探讨,以期对山西中小商业银行及我国类似银行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一、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现状分析
在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我国银行同业,一方面快速推出各类银行系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另一方面,各家银行也开始从原来的金融互联网化道路,转变为尝试成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职能部门或独立机构,摸索互联网金融发展新的突破口。就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各商业银行基本处于初始阶段,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普遍较好,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层次不一,山西省中小型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方面,普遍相对落后,但是他们在互联网金融理论与实践方面也进行了尝试。互联网金融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比如,晋商银行作为山西省最大的城商行,在其网站开通有:小微网上银行、个人网银、企业网银,针对不同客户群提供基础金融业务的办理,为客户提供足不出户的便捷服务。但是尚未完善直接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在线融资、网络信贷类产品亦不足;山西运城农村商业银行网站有个人网银、企业网银,但在“理财E站”,只有理财信息公布,而无实质交易界面,该银行的“小额农户贷款”产品,以农户信誉为保证,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无需担保的贷款,方便农户进行贷款,但是网上只有申办流程,未能在网上提供实际办理贷款业务;尧都农商银行作为山西省首家改制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在网上交易界面比如,“特惠商户”,信用卡业务下,只罗列了各个行业,竟然没有图片上传,截至2015年5月23日,“E融九州投融资平台”,有投资意向的人数仅166人,累计交易额仅13,000,000元;大同银行金融业务中:个人业务公司业务、中小企业专项服务、卡业务、结算业务,无直接的网上银行及网络金融服务。有些小型银行没有网上业务,比如,类似曲沃新田村镇银行,有存贷款业务,为小区域客户金融服务,在互联网方面未涉足;山西省长治银行发展惠普金融,推出创新型产品:“2013年引入德国IPC微贷技术,长治银行开展小微贷业务,截至2015年末,累计发放贷款达到27744万元,总计1487笔金额,而微贷中心营销客户累计达99792户,覆盖全市包含13个县市区全部小微客户的70%”。本质上来说,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也就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财业务,解决资金闲置的问题,提高资金利用率与收益的问题;另一类主要是面向本省资金需求者,特别是小微企业及个人急需资金者,通过在互联网信息,为资金需求者解决资金需求的问题。对于这两类金融产品来说,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于大型商业银行,不同于发达地区客户群,在产品设计方面也应不同,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提供方面缺乏个性化,产品不规范,使用过程出现诸多麻烦,高风险的品种又会造成不利影响。
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有不足也有优势:首先,对山西省区域内的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比较熟悉,在产品供给时,容易把握,“关系型”投融资易于建立。范围内的业务相对集中,审批环节少,容易决策,当市场发生变化时,业务调整速度快。其次,还具有较强的区域优势:比如晋商银行可主要定位在山西省内发展,在本省内建立社区营业网点,重点在太原市建立社区物理营业网点,结合山西省会城市区域优势,客户个人基本信息、资金实力等信息容易获得。在区域内开展运营活动,可充分运用本地人才资源,因而,其信息成本、经营运作成本、固定设施成本等都较低。面对用户的不同需求,能发挥自身易于决策、业务集中的优势,及时高效满足客户需求,同等技术条件下,相比较外省及大型银行,更能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有针对客户的投资咨询、财务顾问、理财产品及提供结算便利条件等,不仅实现业务收入,还方便调整收入结构,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
二、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机遇与挑战
山西省中小银行商业银行,面临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同行业竞争压力以及新的发展阶段中风险控制把握等问题与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开始根据自身特色和当地环境优势发展互联网金融。一是中小银行在山西本地和城间区域发展上更具竞争优势;二是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可以重点发展省内或地市h域小规模区域的经营规划,在自己熟悉的“市场土地”上精细耕作,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和反馈,挖掘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特别是关于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资产变动状况,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首先,发展定位不甚成熟是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面对的问题之一,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多样化,客户追求服务个性化,需求高层次化,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要立足创新发展模式,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发展定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手段,实现组织结构转变,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决策层,扮演好原本作为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的角色,得到客户特别是本省客户的认可。其次,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急需变革。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大多数仍为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一方面,银行需要在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调整客户结构,利用大数据资源和电子商务交易信息不断完善客户信息,把握客户的经营行为,正确评价定位客户信用等级,减少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为银行发展综合服务提供业务基础,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需要有效联合互联网各参与方,对银行不同的产品进行分类,对相同类型的进行整合,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传统银行要发展必须将传统业务与互联网金融结合,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综合经营模式有待完善。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虽然有部分中小银行发展了网上互联网业务,搭建自身银行综合平台,但是还存在信息技术不完备,网上银行服务功能少,提供的服务有限,大多手机银行还不完善或者没有手机银行业务,这必然需要加强跨行业的合作,拓展不同产品和服务,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突破地域和时空限制,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完善综合经营管理模式。除上述之外,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能力、创新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策略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总体思路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总体思路:以简约、极致、体验优越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客户,利用区域优势,互联网低成本优势,以客户为中心,运用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社会化思维和跨界思维,在资金理财、消费金融服务、新型支付探索以及省域联名账户基础上全方位合作理念,建立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相适应的省内区域范围的相对独立的体系。通过实施与互联网生态相适应的社会化营销传播及跨界渠道结合的新型营销策略,推进快速聚拢客户,促进新型互联网银行体系的建立,实现在大零售业务方面打造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连锁超市的远期目标。
(二)确立本土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
在总体思路基础上,确立本土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1)在市场定位方面,以客户结构中小化、经营对象地方化、产品服务个性化为策略。在客户选择上,应避免与国有大型银行重叠,避免脱离自身比较优势与大银行争夺大客户、大项目。应注重培养稳定的具有忠诚度的客户,可以通过关心初创期的小企业,扶植成长期的小企业,与小企业共同成长,相互支持,探索银企深度融合,形成稳固持久的银企关系。对于同样服务农村地区的山西省中小银行而言,专注服务“三农”,培养忠诚客户,也是理想的选择。(2)在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方面,可与电商平台合作。通过网上银行进行数据整合,获取用户有效信息,关键交易数据,提供网络融资平台,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备的用户信用评级体系,以便快速挖掘和分析系统用户数据。也可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将线下金融产品在第三方平台上实现在线金融服务,不断研发新的网络融资创新产品,提升知名度,开拓市场,利用其客户数据资源,拓展新的目标用户群,搭建客户基础数据平台。在合作机构的选择上要慎重,结合中小商业银行特点,提前制定有关的应对策略,做到快速反应,迅速决策,提高服务质量。(3)在完善综合经营能力方面可搭建自有平台。借鉴国有四大银行成功的经验,建立省区域的电子商务平台,根据地县市区域产品特点,进行各种电商交易,找准目标,比如农产品、土特产等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电商平台,这样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既结合自身地域优势,又弥补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不足。允许信誉良好的小额贷款公司在该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链接,实现债权转让,资金流动,合理利用自有客户资源,满足客户资金需求,带动区域经济。还可与省内同等级的银行进行平台合作,针对同业金融产品,不定时地进行交流,对经营活动产生的信息流、物流、商流等相关信息进行交换,整合信息。与此同时,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顺应移动支付的大潮流,采取线上支付和线下支付并行的模式,满足客户需求,降低成本支出。为此,还须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既要培养掌握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以及金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又要关注国内外银行互联网金融新的举措,取长补短,学习其先进技术和思想,在借鉴中进步。
(三)构建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体系
结合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特点,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在客户定位、互联网银行发展方向、基础平台建设等方面,构建商业银行互联网银行产品业务体系。首先,推进互联网账务核算系统、联名账簟⒅绷支付机制、收银台建设,为互联网银行的产品部署、渠道合作、移动金融创新、融资授信产品的推出提供基础平台。应用零售信贷平台,通过山西省内中小商业银行零售信贷平台的授信模块功能,对多渠道合作客户进行征信评分,进行统一授信管理,对接信用卡借贷系统,促进互联网银行业务的发展。
其次,围绕互联网生态,建立专业化的线上营销机制,辅以传统媒体和网点渠道,开展以口耳相传为特征的微营销、众口营销,策划分享、体验、推荐、交易等系列营销活动,实现客户规模和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提升山西省互联网银行品牌的知名度。此外,在积分与优惠机制方面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增强客户黏度、培养客户忠诚度。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服务。为快速响应互联网金融市场需求,在传播推广、数据采集分析、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逐步引入优质的第三方服务公司提供快速、专业的营销宣传配套服务。
最后,从山西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探索建设互联网银行业务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诸如在加强客户体验,推动产品创新及引进,推进市场化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建立差异化财务管理以及完善在线直销银行风险管理措施与机制。并探索山西省中小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发展配套措施和机制,构建山特的企业群、个人群与山西经济发展现状出发的网络银行的新业务新模式的体系,促进山西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合作与发展。
结语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商业模式、新运作机制和新表现形式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政府高层对互联网金融采取鼓励创新与加强监管兼顾并举的政策,互联网金融将更加规范有序发展。为此,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总体策略指引下,基于移动互联网及传统银行互联网化,银行以简约、极致、体验优越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客户。发展低成本优势、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运用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社会化思维和跨界思维等方式,在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服务、消费金融服务、新型支付方式探索等基础上增值应用方向不断发力。建立与互联网银行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独立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体系。打造山西地方特色的在线直销银行品牌,推出联名账户、线上理财、融资授信、信用支付、移动支付等产品线。通过与互联网生态相适应的社会化营销传播渠道与跨界渠道结合的新型营销策略,推进快速聚拢客户,促进新型互联网银行体系的构建,实现山西区域地方特色的互联网金融连锁超市的远期目标。以期为我国中小银行业互联网金融发展找到适合自身发展路径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
(本文为山西省社科联2015至2016年度重点课题,课题主持人:任新利,课题编号:SSKLZDKT2015090)
参考文献:
[1] 郑岩.变革时代的痛点: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探索之路.金融电子化,2015(12)
[2] 白志鹏.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天津经济,2015(8)
[3] 姜增玲.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研究.当代经济,2016(19)
(作者单位:山西省商务学校 山西太原 030000)
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范文6
【摘要】互联网+是时代背景,其影响无处不在,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体系同样面临影响,如何应对互联网+的影响,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结构体系进行建设,是每个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专业结构体系
一、互联网+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布局的影响
“互联网+”是时代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经济诸领域中,其影响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增长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为了使学院各专业和课程有效适应互联网对产业带来的影响,更好的培养与时俱进的技术技能人才,应以互联网思维对专业设置和建设进行研究。应深入产业行业进行调研,准确把握互联网对产业行业影响,尤其是工作岗位的变化,以及岗位职责和岗位工作流程的改变。通过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讨论调研结果,征求专业建设意见,得到互联网对产业行业的具体影响,分析专业变化,着眼于时代背景研究专业结构建设,通过设置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充分反映时代特征,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专业结构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是国家首批28所示范院校之一,依据学校历史和现实环境,明确了传承金融文化、开拓金融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定位,形成了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办学宗旨,在专业结构布局上,采取了明确方向、逐渐推进,注重内涵,不断优化的方法,逐步形成以金融类专业群为龙头、财会商贸类专业群为主体、信息技术专业群及文化艺术类专业群适度发展的航空型专业结构体系。
(一)适应互联网+对产业影响,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
浙江是全国金融改革创新的前沿要地,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构建五大金融产业、四大金融平台、三大区域金融布局的“大金融”产业格局,计划把金融产业打造为万亿级现代产业,进一步推进金融产业实力强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强的“金融强省”建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适应省域经济发展需要,在金融管理、国际金融、农村金融、投资与理财、保险等五个大金融类专业上持续优化和建设,2011年成功申报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后,作为项目主持单位更是全方位加大专业、课程和资源建设力度,金融专业从最初的做大、做强、做实,到现在已经做优、做精、做名,在学校继续发挥龙头专业引领作用的同时,在全国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中也具有领先示范效应。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金融业带来巨大影响,浙江省规划到2020年,杭州要力争规划和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集聚区,构建和运作一批具有全国辐射力的互联网金融交易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发和推广一批全国市场占有率高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基本建成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依托传统金融行业人才培养和金融研究的优势,紧跟“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6年又新增互联网金融专业专科专业,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互联网金融人才。
(二)以互联网+为背景,推进财会商贸类专业提升内涵
1.增加会计类专业信息化课程。会计专业是高职教育的普适专业,开设的学校很多,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群包括会计、财务管理、信用管理三个专业,基于原来面向金融行业办学,会计专业群金融特色明显,既面向金融业,同时也面向工、商、服务企业培养会计人才,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双素、双能、双证”为核心的“三双”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会计专业适应“互联网+”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增加ERP等相应课程,逐步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和信息化水平。
2.依托互联网+,加快国际商贸类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依托浙江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学院逐步加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建设力度,在成功立项省级优势专业后,学校作为主持单位又成功立项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专业根据外贸形势最新变化及外贸行业最新发展趋势,与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合作修订外贸业务员岗位职业标准、开发外贸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两个岗位职业标准,明确对应岗位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填补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为全国高职院校外贸人才培养和外贸岗位培训,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2015年3月,国务院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作为全国第一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杭州跨境电商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学院依托国家政策导向,适应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国际商务专业开设跨境电子商务方向,培养跨境电商人才。
(三)增加信息化特征明显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和文化创意类专业
1.以规划促发展培育云计算、移动应用等未来专业增长点。
信息产业与金融产业一样,也是浙江省七大万亿产业之一,是未来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规划2014-2020》把信息产业发展划分为培育发展期和创新突破期,预计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万亿元,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学校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基础上,计划逐步增加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移动应用开发等专业,加大专业产教融合深度,培养信息化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