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学困生帮扶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学困生帮扶总结范文1
>> 小学班主任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班主任如何转化学困生 中职班主任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浅谈小学班主任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小学班主任对“学困生”的转化研究 浅谈班主任如何转化学困生 谈谈班主任如何转化学困生 班主任如何教育和转化学困生 班主任要善于转化学困生 例谈班主任如何转化学困生 浅谈班主任如何转化小学学困生 班主任如何寻找转化学困生的闪光点 班主任老师要关注学困生的转化 班主任转化“学困生”策略探究 浅谈班主任如何转化“学困生” 试论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如何转化学困生 小学班主任如何面对学困生的问题 浅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小学班主任转化后进生的体会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试论小学班主任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试论小学班主任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梁桂珠")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学困生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而且还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学困生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尤其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必须将学困生转化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从而确保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本文从分析学困生的特点入手,对小学生班主任转化学困生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 学困生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155-02
一 学困生的特点
1.学习方法不正确
学习方法实质上就是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选择的方法正确与否不但关系到知识的掌握效率,而且对学习结果也有一定影响。绝大多数的学困生都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不会理解记忆,习惯死记硬背;课前不预习,课后不总结整理,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余时间的安排也不合理;常常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也不会制定学习计划,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总是习惯自己解决,不愿求助教师和其他同学。
2.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态度本身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反映了学生对待学习的多个方面,如果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则会使学习事半功倍,若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则会对学习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学困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与其他同学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喜欢被教师提问、不愿主动思考问题,有的甚至不做作业,对考试成绩漠不关心。他们对学习抱有一种冷淡、厌烦的态度,上课想着下课,下课想着放学,从不理会教师和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正是这种不良的学习态度导致学习上的问题越积越多。
3.学习基础差
学习既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个连续的活动过程,承接性是学习较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若是在入学的初期阶段没有打下扎实的基础,随着课程难度的不断增强,会对后续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无法做到有效的承接。通常情况下,学困生所掌握的知识中存在较多的缺陷,并且条理也不是非常清晰,由于持续的不良积累,致使其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而导致作业无法按时完成、大量的习题不会做等情况出现,更有甚者会出现学习障碍。因良好学习习惯的缺失,加之学业无成,久而久之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和进取心,从原本的想学习,逐渐演变成怕学习,最终成了厌学、不学、弃学。
4.学习习惯不良
学习习惯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的一种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然而,学困生在该时期却并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缺乏学习主动性,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上课经常溜号,考试还有抄袭现象,课后不认真复习。
二 小学班主任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1.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的转化手段之一。首先,班主任应当让学困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可以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困生的学习注意力,并为他们多创造一些能够解决问题的情境,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转化成相应的课外活动,借此使学习轻松化、游戏化,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愉快,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其次,班主任要善于发掘学困生的兴趣、爱好,并尽可能从其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引导,逐步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将学困生对学习以外的兴趣引导至课堂上来,在对他们已有兴趣进行肯定的基础上,找出这些兴趣与学习的共性,由此进一步提高其学习兴趣。
2.激发学习动机
强烈的学习动机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此,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班主任要帮助学困生认识到学习活动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困生切实体会到学习的含义,并将学习目标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班主任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困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巧妙地引导学困生进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道路上。同时,班主任还要始终保持乐观、积极、耐心的态度,对学困生表达出合理的期望。如班主任可通过贴心的话语、真切的交谈等,让学困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殷切期盼,进而与班主任产生情感上共鸣,提高学困生学习热情。
3.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
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精神感受,产生独特的心理效应。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班主任要与学生一同建设积极的班级氛围,加强生生交往,使学困生感受到来自同伴的肯定和激励,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同时,在同伴努力学习的氛围下,也会促使学困生做出相应的积极行为,进而产生“森林效应”。首先,班主任要转变对学困生的消极看法,以善意的态度、积极的情感与学困生进行交流,公正地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引导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其次,班主任要增加与学困生交往的机会,给予学困生充分的信任,如让学困生担任班干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班主任重视;组织各种活动,给予学困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困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获取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再次,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建设班级文化。班主任要利用黑板报等交流途径,向学生传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使学困生获取前进的动力。
4.建立帮扶学习小组
出于工作的关系,班主任很难一直关注学困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而通过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够弥补师生交往中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增强学困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为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帮扶学习小组的方式,来帮助转化学困生,具体做法是建立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帮扶机制,将生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制度化,让学优生与学困生组成两人的学习小组,一对一地进行帮助学习。同时,学优生可以参与到班主任与学困生交往计划的制定当中,进一步明确转化目标,了解学困生的弱点和优点,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而学困生在遇到学习难题时,可先与同组的学优生进行交流,如果没有得到答案,则可再与班主任交流。在课堂学习中,学优生要积极带动同组的学困生,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一旦发现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要及时进行提醒,借此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为进一步提高帮扶活动的实效性,班主任可组织帮扶团体竞赛,评选出优秀团体,并进行奖励,增强团体内部成员的帮扶积极性和主动性。
5.适度批评和惩罚
目前,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当他们犯错时,班主任的批评和惩罚必须适度,尤其是在帮助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更要适度地对其进行批评和惩罚。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本着公正、尊重、宽容的原则,按照个体的承受能力选择他们能够接受的惩罚方式,既不能伤害学困生的自尊心,又要让他们在惩罚之后改掉不好的习惯。如对学困生的惩罚和批评不要过分张扬,尽可能单个进行,使他们了解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同时班主任要积极了解学困生犯错的原因,并与他们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班主任在对学困生进行惩罚和批评时,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如微笑、触摸学生的头和手,表现出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这样可以使学困生更容易接受批评,并将惩罚转化为促进其发展的外部动力。
三 结论
小学学困生帮扶总结范文2
关键词:教学策略;学困生;变式;多媒体
新的课程改革几年中,教师常提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等,但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双基”教学却提得很少。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中,我发现学生“双基”能力在不断下降,在农村学校产生了很多学困生,很难达到预想的课改要求目标。所以,要达到课改目标,就要先为学生打好基础知识,为学生的将来深造、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良好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去实施。
实施策略一:提高质量先从学困生抓起。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关注学困生成长尤为重要。每节课、每单元的教学基本内容, 要求学困生必须做到理解、掌握。教师要随时弥补他们知识缺陷,为他们铺垫跟上中等生的进步阶梯。
具体方法有三:一是教师每节课多关注,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各项教学活动,还可以结合错题耐心讲解,弥补他们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或者多给学困生在课堂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二是落实班级内优生、学困生“一帮一”活动,让他们一对一结成学习上的帮扶伙伴,特别是要做好优等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克服不愿意、不耐烦、怕耽误学习等错误想法,树立帮扶的好典型,引导学生扎实开展帮扶活动;三是积极鼓励学困生自己拟定提高计划,教师要经常和他们交流,逐步解决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控能力差、课堂学习参与能力差、课后训练态度差等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实施策略二:教学要努力贴近学生生活认知经验,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好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做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智慧在学生的手指上。”贴近学生认知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手的每一根神经都与大脑相通相应。受大脑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得快,感知得深。因此,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高效的。例如:在教学“9÷4=?”这道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9个实物体平均分成4份,学生怎么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1个。老师引导: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通过操作还知道为什么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实施策略三:灵活开展变式教学,激活学生思维。
在学生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可让学生把本班45名学生分组,若每组5人,可以分几个组?若每组9人,可以分几个组?学生很快就会的出“45÷5=9(人),”“45÷9=5(人)”“5×9=45”、“9×5=45”不同算式,然后再引导学生列举其它表内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口述自编应用题,强化这方面知识的巩固,采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各种变式启发,激活学生思维,把基础知识放在生活实际中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提高教学质量”。
策略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时恰当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把抽象的东西直观的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态的情境中学习知识,从而突破重难点,较好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开始向学生提出问题:把8个物体分成2份,你有几种分法?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再利用投影出示了几种不同的摆法,接着我问:“哪一种分法得到的两份同样多?学生很容易从“同样多”过度理解为“平均分””的实际含义,突破了教学难点。
策略五:教师要经常反思教学得与失,积极参与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活动。
小学学困生帮扶总结范文3
学困生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困生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狭义的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学习有困难,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学困生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学习成绩长期而稳定的达不到规定要求;
(2)身心生长发育正常,感官和智力正常;
(3)造成原因不同,学困生之间有差异;
(4)存在不同程度的潜能,通过干预或辅导是可以逆转的。
2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因为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所以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意识的形成不仅受周围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的影响,还与其自身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2.1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很多人看到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认为考学无用,致使学生不愿再去考学,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另外,学生涉世不深,未谙世事,极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影响,身心不能健康成长。学校周边环境多网吧、游戏厅、台球厅等娱乐场所,分散学生的精力,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由此导致逃学甚至辍学现象发生。
2.2家庭因素的影响。一是家长无暇管理子女。农村近80%学生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成了监护人,“留守学生”极易形成任性、自私、懒惰、骄横的性格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二是家长对孩子放任自由,不过问孩子的活动,常常让孩子随意活动,有的孩子因此而沾染上玩电子游戏、上网聊天等嗜好。三是家庭变故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易形成孩子自卑、自闭、恐慌、抑郁、安全感缺失的心理。
2.3学校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在升学的压力下只注重教学质量,教学管理中还存在不足。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学方法也不尽如人意,未能完全体现人文怀。
3转化措施及对策
3.1以长补短,以优代困面对后进生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即使是点滴进步,也应及时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多用闪光的语言激励学生,通过疏导促使后进生积极向上,同时在班内开展“一帮一”,“优帮差”的帮扶小组,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竞赛,以激发后进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问中找学困生到乐趣,享受进步的喜悦。
3.2针对后进生,教师要加倍的爱护和关心,细心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了解后进的前因后果,因人而异。
3.3制定多元目标评价机制: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是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或等级论好坏。如果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学困生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质,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比,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3.4布置作业因人而异,把习题系统分类,采取难易筛选,让不同的学生从中受益。课堂上对于以些简单题目给予他们机会,让这些学生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作业有目的布置,使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从而达到一定的效果。
小学学困生帮扶总结范文4
关键词:小组合作 小学语文 互动 协作 引导
科教兴国战略一直以来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所秉承的重要指导政策方针,在目前科教兴国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面临新课改的深化推进要求与日俱增。因此,在小学语文启蒙教育阶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有效的教学方法,得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堂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加强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等,成为了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工作中的一项热议研究课题。基于此,文章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作为阐述视角,粗浅性的谈及了自己一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分组要合理,重点在引导
一是优差组合。该分组方法主要提倡将优等生与学困生按照合理比例分配到一课堂合作讨论小组中。以四年级上册《九寨沟》课文为例,笔者在予以必要的备课基础上,向学生简单、清晰的介绍了九寨沟优美风光,并通过多媒体渠道搜集而来的风景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其景点风光,然后在激发了学生兴致以后,与学生们进行了合作性互动提问,设置了这样一道统领全文的主要问题,即提出了“为什么作者会选用九寨沟作为写作对象呢?”此时对于学困生可能比较被动,往往只有倾听的份,相对寡言少语,但如果和优等生进行搭配设计,从而能够引导整个小组中得出“九寨沟是国家著名旅游景点”、“九寨沟能够展现我国民族特色”“九寨沟景点优美瑰丽”等等。
二是在一些适当的时候也应采取同等生模式组合。因为虽然利用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完成小组合作教学能够起到一定“帮扶”作用,但是难免一些学困生心理会产生一点自卑情绪,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学困生组合或者是中差组合来突出学生们的“平等地位”,以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个性语言”来总结、概述问题,完成与老师间的互动提问合作学习。
二、科学轮流分工,营造学生合作学习氛围
小学生由于活泼、好动的天性使然,对待新鲜事物总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与求知欲望,所以多数学生是非常乐意配合老师来完成合作性互动教学的。在分组人数安排方面,最好每组成员规划为3-5人,人多将不利于小组成员围绕重点展开探讨与交流,人少又缺乏互动的学习氛围。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课堂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营造良好合作学习课堂氛围,老师应了解班级内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组织能力水平、个人性格特点等,以此才能在小组中明确出各个学生成员的主持人、报告员、检查员、笔录员等“职位”安排,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刻体验每一名角色的“作业”内容。如此一来,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出学生对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浓厚情绪,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加强学生主动性的团队协作精神,最终促进将课堂问题、重点、难点都有效解决。
三、把握好课堂交流时间,强化学生自主讨论
小组语文课堂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学习相对简单与易于吸收,教学任务相比初高中要轻松一些。但是,为了保障学生们的教学课堂讨论成果,老师应能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安排时间,要充足与科学,以给学生们自主思考问题、自我认知事物道理、自我学习摸索的充分时间。同时,老师还可以进一步与学生间进行学习情况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对学生讨论结果的指导、总结、评价等来深化问题重点,推动合作学习有效进行。比如,在四年级上册《陶校长的演讲》的一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善于惯用“有效提问”教学手段,由浅入深的带领学生走入自我思考模式,让学生在一问一答、互助交流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而情境教学技巧下的“情景要素”构建,老师也可以事先向学生们介绍演讲稿的格式,并在课堂设计中准备一份“演讲稿”,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多种教学设计方法可以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属于小学语文课堂中比较常见且经典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也综合了互动式教学、有效提问教学以及情境教学等方法。因此,作为老师而言,在把握好小组角色分工、分组合理、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讨论的基础上,应能尽量做到引导、点拨学生,以使得学生们能够在被激发出高度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其能够从正确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自我思考能力与合作交流意识。
参考文献
[1]农俏芳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实施[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4)。
[2]龚莉 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的新思考[J].才智,2014,(2)。
小学学困生帮扶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学困生 解决问题动力 探究性地理实验
“学困生”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和学习行为都较差的一类学生,通常他们承受个别学生的歧视、家长的压力而感到自卑。在实验教学中“学困生”表现出以下不良行为:上课不想听,学习没兴趣;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怕动手做实验;没有好的实验习惯,如卫生习惯差;关键缺乏解决问题动力,往往把学习当做是一种负担,感到自己被逼迫学习,心理上消极对抗,学习态度极不端正;但他们有“闪光点”,如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不弱等。
探究性地理实验教学就是以实验活动为主要载体,通过实验的方式集中地展示人们认识和发现地理事象的规律或原理的过程。在实验中,学生将形成以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模型制作能力、学生调查采访能力和学生地理知识运用能力、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能力和绘图能力等。通过开展探究性地理实验教学,即开展地理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等方式,激发学困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深受学困生的欢迎。探究性地理实验教学能够更直观生动地展示课本的知识给学生,同时结合课外实践实验教学,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并较全面系统地应用地理实验研究常用的基本方法如走访调查等;让学生走近自己身边的地理现象,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亲近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学困生通往课本以外的精彩世界大门被打开,他们也就形成解决问题的动力。在各类探究性地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困生解决问题动力呢?
一、主动以帮带教,让学困生提前介入地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动力。
以《热力环流》、《水土流失与地表状况的关系》等课为例,开展实验教学。教师课前布置好学生任务和做好实验模型,特别要注意与学困生沟通感情,给予他们机会,让学困生提前介入实验,这样他们通过参与经历,懂得付出的艰辛与收获的分量,在感激教师的关爱中亲近实验,对实验产生的兴趣便油然而生,进一步树立信心,地理实验操作能力从而稳步提高。例如教师推荐几名学困生,在“热力环流”教师演示实验中让学困帮助教师共同准备实验器材,如略大一点的废弃纸盒、点燃的蚊香(或香烟)和冰块等;还可以在实验结束后让他们与老师共同整理并将器材带回实验室,并利用课间及时与他们讨论实验的原理与细节,这样他们会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信任,对老师会产生由衷的尊敬与信赖;又如在“水土流失与地表状况的关系”学生操作实验中,教师可个别提醒他们做到提早预习实验原理、器材、步骤等,以便在操作中做好实验,还可特别辅导,细心帮扶,通过个别谈心,鼓励信心,使得他们在实验准备中或是在整理器材工作中避免出现中途而废现象;对学困生操作过程的每一细小动作,如实验中学困生建议可用更普通的较大塑料饮料瓶替代用于模拟降水的洒水壶,只要在瓶上钻几排相同大小的小孔,就可模拟出均匀洒水的效果,教师应立即给予及时的鼓励,提议全班学生用热烈的掌声给予肯定;这样的进步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动力十足地反复操作,进而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鼓励学困生增强同伴的互助合作意识,开展户外地理实践教学,加强学生解决问题动力。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多样化的形式之一,是加快缩小学生“两极分化”的良好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通过创造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尽快使每个学生投入更多的情感,集中更多的注意力,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为了避免地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参与“冰火两重”的现象,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撮合”学困生与学优生的团结协作,在合作学习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将得到更多的帮助。以开展户外地理实践教学――旅游线路设计为例,探讨展开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解决问题的动力。
结合将乐县乡土地理特征,以向莆铁路的建设对将乐人外出旅游方式的改变为例进行探究性地理实验教学。该实验分以下三个小组:第一小组:将乐―成都、九寨沟、黄龙六日游;第二小组:将乐―西安四日游;第三小组将乐―泰宁―建宁―武夷山五日游。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不同层次学生组合的合作小组.成员按男女混合,优、中、差搭配。在实验中“学优生”与“学困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且“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完成不同角色为己任,增强“学困生”保质完成实验的动力;其次,要关顾“学困生”的特殊性。教师要介入他们事先“模拟演练”,在讨论补充中教师或组长可事先设计问题与他们讨论,问题宜小不宜大,难易得当,数目不宜过多,提前“通气”讨论内容,以便“学困生”充分发表各自见解,这样成功的乐趣将使他们不断成长。同时可采用互相交流指导的策略,尤其鼓励学优生给学困生当“小先生”;再次,要分工明确,效果显著。教师通过引导制定合作学习的规则,明确成员角色的分工、责任,要求较高、难点较大的环节由学优生完成,而实验过程中的简单环节和相关的准备工作由学困生完成,并循序渐进地设计恰当的实验内容。如在“户外地理实践教学――旅游线路设计”中学困生主要负责户外走访调查、拍摄工作、网上搜索资料等,学优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活动方案设计、资料分类整理、线路选择并书写设计实施方案等。
三、及时给予多样性评价,促进探究性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开展,增强学困生解决问题的动力。
在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和必修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这两课的教学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探究性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将乐县土地利用现状和将乐县各农业部门2014、2015年的产值来分析将乐县农业发展条件和农业发展规划)等实践活动。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理论与实践最大限度地联系在一起、相互融合。地理教学的案例,尽量能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使学生体现主体地位,达到师生齐动、教学相通的效果,同时案例是一种精心选取的情境化的学习内容。尤其针对学困生,联系乡土、感知生活的、较浅显的、易感知操作的地理教学的案例,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自然水到渠成。在上述“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探究性乡土案例教学中,教师联系乡土地理,重视地理素养的培育。首先教师通过复习和观察竹笋导入新课,判读竹笋景观图和生长环境要求资料,深度思考问题。教师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其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角色扮演活动“农场主”和分析将乐县林果业的优势条件,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关心、热爱家乡的情感。课前教师让学困生和大家一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渠道查阅资料等活动,然后在课堂上的各抒己见,有助于他们反思解决问题能力并有利于生生间相互取长补短,扩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扩大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知识面。
在学生探究性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学困生在学习方面往往容易被忽略,他们平时更多表现出情绪低落等,所以部分学困生对探究性活动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此时,教师改变通常对错分明的机械化评价,体现评价的可承接度,以促使学生自我激励,使学生加强自我更新与心理上合理定位,同时能很快激起他们的信任;教师尤其要对学困生宽容呵护,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延迟评价或自我反思评价,即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发现并改正不足,学会客观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与长处,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增加成功机会并体验到快乐,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动力;或鼓励性评价,对在实践过程中学困生出现的上述的畏惧心理而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性操作时,不要一味地批评,而是要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然后鼓励他们翻书对比,从实践入手;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如此会产生良好的效应。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多方引导,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思索,保证学生对问题探究充分。如在上述“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探究性乡土案例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困生介绍各自乡镇脐橙业的发展现状,并简要分析区位条件,及时给予积极评价;或学生自评,因为学困生自我定位偏差,自评较差,但他们比较容易接受同学或同事的评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可通过以上多种评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冬梅.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及主要功能[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05.
[2]陈健.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与地理实验技能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5.
[3]孙月雁.地理实验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2006,04.
[4]沈海燕.为地理实验课喝彩[J].地理教育,2006,04.
[5]王炳贤.提高“学困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6:55.
[6]陈秋旭.浅谈利用化学实验转化化学学困生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3,29:93
[7]孙宝秘,季洪雪.让实验的魅力点燃学困生的兴趣之火[J].山东教育,2011,26:48.
[8]蒋丽敏.实验教学中必须切实重视转化“学困生”[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5,02:53-54.
小学学困生帮扶总结范文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照料,成为留守儿童。本文所研究的农村寄养儿童,正是留守儿童的一个亚群体,是指那些父母进城务工后将其转移到原籍非直系亲属家庭或其他养育机构生活的儿童,作为完全没有直系亲属陪伴的孩子,他们可能是在生活和教育中面临最多问题和难题的群体。家庭的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治有利于儿童生活技能的培养,使他们的一些基本能力得到提高和加强。但是由于寄养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不能与这些儿童共同生活,这会给儿童生活学习、性格培养、身心健康等方面带来种种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农村寄养儿童还面临着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学质量跟不上、居住环境差等问题。
农村寄养儿童问题是劳务输出较多的县区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G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近年来寄养儿童数量不断增长,寄养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利因素凸显,其寄养儿童现象在三四线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G县农村寄养儿童为例,阐述农村寄养儿童现象,并提出进一步的对策,为类似G县经济结构的地区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做法。
一、G县农村寄养儿童现象
为了解G县农村寄养儿童的状况,作者在2015年6月份对G县395所农村乡镇中小学学校4~9年级48373学生的状况做了问卷调查(考虑到1~3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调查中没有包括1~3年级学生)。共回收问卷45276份有效问卷,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现阶段G县农村寄养儿童有以下几个现象。
(一)农村寄养儿童人数多,且随年级在增长
在45276名学生中(其中小学27726人,中学17550人),一共有寄养儿童5777人(其中小学2382人,中学3395人),占到总人数的12.76%,其中小学寄养儿童占比为8.59%,而初中寄养儿童占比为19.34%。实际上农村寄养儿童的人数占比更高,这可以从学生人数随着年级变化看出,学生的人数锐减。这主要是因为,除小部分辍学儿童外,余下的到城区私立学校寻求更好的教育,这部分学生其实也是农村寄养儿童。随着年级的增长,寄养儿童的人数和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初中三年级寄养儿童数量甚至达到了总人数的21.86%。从对一些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孩子年纪增长,独立生活能力变强,更多的父母去外地打工,将孩子寄宿在学校变成寄养儿童,这种时候要特别帮助儿童适应集体生活,完成心理转变。
(二)农村寄养儿童分布分散
在395所被调查的学校中,寄养儿童人数在10人以下的有341所,占农村中小学总数的86.3%。这些寄养儿童大多在偏远的小学校或者教学点就读,分散的就读现象既不利于为寄养儿童投入资源的有效利用,也给学校在管理带来困难。尤其是农村教学点是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而设置的以复式教学为主的小规模不完全学校,多数农村教学点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调查发现各乡镇中心学校(中学)和中心小校在寄养儿童教育上发力还不够,被调查学校中乡镇有中心学校23所,中心小学19所,其寄养儿童占比均低于平均寄养儿童占比(表1)。主要原因是农村寄养儿童中相当一部分为超生寄养儿童,由于没有户口无法进入公办学校读书。
(三)民办学校寄养儿童中考成绩相对优异
调查发现在农村寄养儿童的教育中,民办学校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G县某学校是一所寄宿制民办初中,这一所学校就有1872名寄养儿童(图1最右端的点)。从该学校与其他乡镇中心校寄养儿童在2015年中考成绩看,除语文和政治科目外,寄养儿童的成绩都比其他乡镇中心校的寄养儿童优异。从该民办学校的例子来看,寄养儿童集中简化了学校对寄养儿童的管理,寄养儿童和同学之间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关系,友情的替代作用对寄养儿童的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影响。
二、G县教育政策应对策略与展望
从G县的现实情况和未来的经济发展来看,农村寄养儿童仍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基于这种现状,还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这种情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区域结构
合理规划布局,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通过整合教育资源,让资金投入更加集中,促使学校上规模上水平的同时,也充实学校的师资力量,既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又可以保证学校具备从事关爱寄养儿童工作的人力。而且只有学校汇集更多的寄养儿童,才有可能真正重视关爱寄养儿童工作,使关爱工作开展地更深入细致,从而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帮助寄养在学校的孩子得到科学合理的引导和教育。
(二)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调查显示,在各种寄养情况中,寄养在学校对于寄养儿童的成长相对有利,所以要更好地解决寄养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继续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让更多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具备寄宿条件,提高寄宿制学校的覆盖率是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能够让更多寄养儿童能够就近寄宿在学校,创造相对有利的成长环境。
(三)落实帮扶措施
落实结对帮扶措施,尤其是对成绩相对较差的寄养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针对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一方面让学优生与寄养儿童中的学困生“一对一”帮扶,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另一方面把学困的寄养儿童分包给课任教师,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关注,并将帮扶的情况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学校和班主任要实时监测帮扶工作的效果,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确保结对帮扶工作的效果。
(四)注重心理辅导
心理状况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心理问题也是很多其他问题的根源。由于寄养儿童群体处境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往往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学校要把寄养儿童的心理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寄养儿童成长心理档案,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为开展心理辅导和教育提供依据,保证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旦寄养儿童心理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偏差,确保学校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掌握、及时纠正。
(五)调动多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