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总结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文1

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学生工作尽管特殊学生只是高校中的一个小群体,但如果不加以重视、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不但会使他们继续成为大学生中的“困难户”和弱势群体,而且会影响其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将积化、演变和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因此,务必高度重视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一、特殊学生群体的主要类型

受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校园里的特殊学生群体的数量逐年增多。根据不同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学习困难学生

近年来,因学习困难而被延长学制、降级、退学、不被授予学位、不能按期毕业的学生数量日渐攀升。这部分学生有的基础知识太差,学习方法欠妥,虽然主观上很努力,成绩却往往不理想;有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过差,时常逃课、旷课;有的虽然入学成绩优异,但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相关科目或任课教师等原因,学业严重滑坡。

2.经济困难学生

相关资料显示,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其困生为5%。他们主要来自欠发达省份的偏远山区、农村或城市失业家庭,大多依靠勤工助学和学校的各类资助来维持生计。经济上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难以逾越的首要问题,是一个沉重的包袱,甚至成为精神上的枷锁,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使他们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自我封闭,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

3.心理困难学生

据统计,出现心理困难的学生呈逐年上升趋势。诱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人际关系不适、遭受重大变故、家里突发不幸、失恋等。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和心理调适,容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突出行为表现是同学关系紧张、产生自杀意念、行为举止怪异,而普通的教育管理方式此时对其很难凑效。

4.沉迷网络学生

存在于少数学生中的长时间上网、不良资讯、溺于网络游戏等现象也不容忽视,许多学生的学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身心受到重大伤害,不仅使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困扰,而且使校风、学风建设受到严重腐蚀,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二、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策略

1.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对策

为了督促学习困难学生刻苦努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业中来,杜绝因贪玩而荒废学业的现象,应当推行强制晚自习制度,要求他们在学院指定的教室统一上自习,以加强考勤工作。同时,可以通过这部分学生自行寻找、成绩优异学生自荐等方式,为这些学习困难学生每人安排一至两名“学习指导员”,协助、督促相关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此外,还应当采取限制上网制度,规定这些学生不得在同宿舍其他同学或他人电脑上从事网络游戏活动,其本人电脑不得联网,确因学业原因需要上网或开通网络的,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说明。辅导员也应定期与学生本人座谈,及时、详细了解在某一时间段的学习状况和早读、晚自习情况。

2.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对策

近几年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逐年增大,高校应当制定详尽的经济困难学生评定办法和完善的资助工作体系,力争让每一位贫困生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在搞好资助工作的同时,高校应教育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拥有感恩意识,通过开展“助学政策,助我成才”等征文、宣讲活动,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国家对他们的资助。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经济困难的态度,帮助克服“心理贫困”的问题。另外,高校应多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给经济困难学生带来更多的锻炼机会和经济收入。

3.针对心理困难学生的对策

有的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之后就对其进行心理测评,并参考测评结果和由不同渠道提交的个体异常信息,认真甄别并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对象,并邀请专业老师实施个体心理咨询。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确实能够及时发现和帮扶大多数心理困难学生,可以借鉴和完善这种工作方法。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应创造各种条件,顺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偏好,除了提供现场咨询、特定场所咨询外,还应积极尝试为学生提供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

4.针对沉迷网络学生的对策

对具有较大网瘾或其他不良网络习惯的学生应进行重点引导和教育,可以为其每人确定一名“网络监督员”从事专门的帮扶,协助其定期制订和修正学习计划、期末进行检验和总结。为了使学生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养成文明、健康上网的良好习惯,高校应经常开展远离网瘾、文明上网的宣传活动,通过开展关于网络和如何使用网络的讨论,使学生在思想上对网络有清醒的认识。可以在学生层面定期开展休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休闲时光,培养他们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休闲方式价值判断的能力,最终实现学习和休闲双赢的目的。

三、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摸清具体情况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特殊学生的具体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与管理工作。因此,辅导员、班主任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详细了解每名学生特别是存在特殊困难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和所需,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贴心、优质的指导与服务。

2.注意帮扶的技巧

可以通过赏识教育等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对于不同类别的特殊学生,在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和途径上应区别对待,探索和构建分特点、分群体、分层次的关爱、帮扶、教育和管理工作模式。

3.注意帮扶的方法

在帮助他们时不应带有任何偏见,尊重其隐私,多给一些人文性的关怀,少一些功利性的帮助,培养特殊困难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积极地开展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鼓励他们在困境、逆境面前不畏缩、不自卑、勇往直前、积极进取。

总之,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以爱心和耐心面对学生,以细心和责任心面对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使学生更满意、让家长更放心。

参考文献: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文2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县局《关于在教育体育系统开展“三问三解三建三促”活动的实施意见》(x教体发【20__】37号)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全体教师工作作风,解决学校发展瓶颈,突破学校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学校决定在我校全体教师中开展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建立民主决策监督机制、建立服务学生服务群众机制、建立矛盾化解机制,促作风、促发展、促和谐”为主要内容的“三问三解三建三促”活动。现就本次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科学发展观,夯实“十二五”教育发展基础规划,深入开展创先争优。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和全体教师思想作风教育、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增强管理效能,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和谐校园,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群众,推动我校教育教学事业科学发展。

二、主要任务

1、“三问”,即: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围绕制约学校改革发展和学生、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动员全校教师主动进村、进户、进班级、进课堂,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群众的意愿,听取意见建议。摸清低保户、贫困户、残疾人、留守儿童的家庭实际情况,开展结对帮扶和解决难题办实事活动,切实关心困难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心中。

2、“三解”,即: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围绕社会热点难题和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着眼学校,破解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难题,破解师生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改善师生生活中存在的难题。同时真心实意帮助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教育,实施好“蛋奶工程”、营养改善计划、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开展“教育公平我先行”为主旨的“教育均衡发展”活动,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完成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和操场硬化工程;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师资培训,推进对流,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3、“三建”,即:建立民主决策监督机制、建立服务群众机制、建立矛盾化解机制。建立服务群众机制,通过问需于民,扎实开展“创先争优、为民服务”、党员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活动,在各项教育惠民政策中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凝聚民心,激发动力。通过问计于民,对涉及教育发展战略、重要政策重大项目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咨询各方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决策质量和工作执行力。建立矛盾化解机制,开展以“三访”为抓手的“大下访、大巡查、大化解”活动,建立规范的利益诉求机制和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健全规范综治维稳工作体系,及时排查化解影响教育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维护教育安全稳定。

4、“三促”,即:促作风、促发展、促和谐。教育全体教师要深入群众,全方位服务于群众,认真做好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各项工作,以干部作风大转变促进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破解教育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以“县局组织建设年”为主线,不断深化“下基层、促落实、树形象”和“为民服务,先锋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引导管理全体教师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拓宽服务渠道,强化为民服务举措,在教育教学中创新争先,以“三亮三比三创三评”活动为载体,提升服务水平,提升群众满意度。

四、领导小组

组 长:__(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__(德育副校长)

成 员:__(t)、__、__、__、__、__

全体教师参与学习和活动开展。

五、实施步骤

1、学习阶段(4月6日—4月20日)

学习文件 集体讨论 制定方案

2、实施阶段(4月21日—6月20日)

(1)全体教师摸底调查,确定帮扶对象(含贫困家庭、困难学生)

(2)针对帮扶对象制定有效的帮扶计划,同时做好民情日记、群众联系卡和民情台账等有关记录工作。

(3)全面开展“三问三解三建三促”活动。

(4)个教师对本学期“三问三解三建三促”实践活动的个人经验、活动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学校。

3、总结阶段(6月21日—7月11日)

(1)通过书面材料、家庭走访等形式对本学期帮扶情况做以了 解。

(2)对帮扶的情况和效果进行交流汇总并予以评价。

(3)对“三问三解三建三促”实践活动进行总结。

(4)对“三问三解三建三促”实践活动优异者表彰奖励。

六、方法措施

1、广泛走访群众听取家长、和学生意见,召开座谈会和民意调查的形势,切实感受群众冷暖,确定帮扶对象。

2、深入基层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势,进行专题调研。

3、实行蹲点包抓学校党政负责人将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蹲点包抓,教师要做到有民情日记和台账,群众有干部联系卡等。

4、开展结对帮扶,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方式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七、具体要求

1、学校领导将带头深入群众、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群众困难需求,同时校级领导至少联系1-2个教学班,深入教学一线不少于180天,充分做好模范作用。

2、各位教师要及时了解班级、学生、及家长情况。根据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帮扶方案,同时至少联系一户贫困学生家庭,联系2-3名留守或困难儿童进行帮扶。

3、各位教师要按计划定期做好帮扶工作,并保存好帮扶资料,以备学校检查,存档。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文3

Abstract: In order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financial aid system of students of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our country has issued a series of grants and scholarships policy. However, "how to focus on educating people,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ork on the grant, and promote scientific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has become common topic that subsidization work of university faces at present.

关键词: 高校;资助;结合;教育帮扶

Key words: university;subsidization;combination;education aid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265-01

0 引言

我国高校资助工作仍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如何围绕育人这一中心,增强资助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学校,针对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形成“树理念、强内涵、促发展”的资助工作思路,积极有序地组织开展了奖、勤、助、补、缓等各项工作以促进学校科学和谐发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 树立理念,以转变工作理念为资助工作铺路

近几年我校积极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勇于创新实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逐步从为“帮困”而“资助”转向为“育人”而“资助”,向“公平”、“发展”和“效能”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以“帮困扶志、助学立人”为工作目标。

2 清理学生欠费情况

2.1 制定切实可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 我校以前对学生经济情况的了解,限于学生入学时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或者生源地一些部门的证明,入学后也只能依靠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反映,信息不对称的情形经常发生,对于什么样的家庭经济状况可以定为贫困,以及如何评定贫困的等级,由于缺乏科学的复核办法,导致很多真正贫困学生得不到帮助,而虚报家庭贫困状况的学生确成了帮扶对象。由此我们制定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确保各项资助公平、公正、公开,接受师生监督。

2.2 把资助工作与清理欠费工作有机结合 清理欠费与资助表面上互相矛盾,其实在本质上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清理欠费保障了学校正常的办学经费来源,保证了学校助学资金的足额到位,同时清理欠费也有利于区分出不同的欠费学生,一部份弄虚作假的学生通过清理督促他们及时交清学费,这样学校把有限的资助资金用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另一方面,清理欠费虽然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压力,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人格。

3 多方面帮贫困生解忧

3.1 做好“绿色通道”,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首先,贷前确保每一个同学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具体申请流程;其次,推进银校合作,派出专门的老师,协助银行办理助学贷款;最后,规范贷后管理。把助学贷款信息放入学生档案、签署毕业生还款确认书、开展诚信还款宣誓,对逾期不还款的同学进行电话催还。

3.2 及时评定年度奖助学金和困难补助发放。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审核,尽量使个人每年获得的资助控制在5000元以内,做到点面兼顾。

3.3 把以前固定发放的困难补助为可缓交学费、缓交生活费。这样就克服了部分学生“等、靠、要”的不良思想。我校探索试行校内欠费制度,制定《欠学费款管理办法》,把固定的基金循环使用以提高效益。实现在帮困中育人和在育人中帮困的有机结。

4 加强对奖助学金使用的监控

国家颁发奖助学金的初衷是出于对品学兼优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上奖励和生活上扶助,要让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真正把奖学金和助学金用到学习和生活的刀刃上,加强对奖助学金使用的监控是完全必要的。在工作中,我们采取辅导员及时与家长沟通等方式,有效地监控学生使用奖助学金情况,防止学生把奖助学金用作它用,失去奖助学金应有的作用。

5 采取有力措施以勤工助学为教育帮扶的切入点助贫困生成才

勤工助学是指在课余时间,大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专业等为一些企业单位等提供智力或体力劳动,并获得相应报酬的活动。

我校学生帮困助学工作的各项措施实施起来比较通畅,帮助和奖励部分贫困学生,在困难学生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使生活真正困难的学生能正常的学习、生活。

5.1 锤炼贫困生的思想素养,强化自身修养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独立自强的意思,树立社会责任感,进行自我约束管理,锻炼毅力。培养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劳动意识,使其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德智体美都得到了发展,社会适应能了更强。

5.2 增强贫困生的专业技能,提升竞争实力 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多地参加了社会实践,补充、扩展了课堂所学的知识。既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又使其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让其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进行调整。

5.3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自主创新能力 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可以学到人际交往的知识,积累相关经验,增强社会活动能力,发现自身价值。同时学生的时间观念、纪律观念等也可得到培养,是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5.4 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 勤工助学的开展,扩大了他们的交际面,间接地引导教育着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消除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学会自强自立,穷且益坚,在艰苦的环境中发奋自强,成为有用之才。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国家资助工作精神,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加强奖助学金的评审与管理,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综合运用好奖、贷、助、补、减等各项资助政策,努力探索新的资助模式,不断扩大受益学生的覆盖面。并将努力学习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推动我院学生资助工作顺利、健康、有序发展,真正为“贫困家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奋进、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桂富强,宋刚.1994-2007年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述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2-68.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文4

关键词:普通高校;贫困生;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03-02

在政府的关心下,全社会的支持下,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已基本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困难问题,基本做到了无应入学大学生因贫困辍学。但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一些弊端,比如在育人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经济解困与学校育人目标之间出现了不同步、不协调的情况。高校奖助学金在履行经济帮扶的功能时,需要承担更多的育人功能,而怎么去实施?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探索。

一、完善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意义

1.实施“科教兴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实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大国都在制定和实施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必须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的很多贫困生都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政府、学校应该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2.实现中国梦的强力支撑。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中国教育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贫困大学生大约占所有在校生总数的20%,总量庞大,“中国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过:“中国教育梦”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而要实现人人成才,就必须关注贫困大学这个特殊的群体,从各个方面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资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让梦想照进他们的现实,助力伟大“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3.推进教育公平,实现人生出彩。做好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在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时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努力推动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让贫困地区的大学在校期间都能安心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为贫困所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人生公平的起点,推进教育公平对实现大学生的出彩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高校资助育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普通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资助了大批经济困难学生、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同时也有效地分担了教育的成本。但在资助育人实践功能发挥中,存在注重物质资助、缺乏精神激励措施、忽视贫困大学生主体功能发挥等问题,影响了育人效果。

1.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贫困认定工作是高校进行资助工作的第一步,贫困生认定的结果不仅直接关系到资助工作的效果,也会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覆盖的全面性与公正性造成影响。目前的生源地贫困证明,普遍采用盖章的方式;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主要局限在定性判断上,这种判断方式大多属于主观、传统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再加上有部分学生递交的材料并不完全属实,这就导致了贫困生认定的结果产生一定误差。此外,在资助程序中还存在部分不合理的因素,一些学校在贫困生名额分配中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完全按人数分配贫困生的名额,忽视了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应该被资助的同学获得了资助,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同学反而没有获得资助,占用了宝贵的资助资源。

2.重经济资助,忽视实践帮扶。目前的资助模式是对贫困生的经济帮扶较多,实践帮扶较少,不利于对大学生反哺意识的培养,同时会助长学生坐享其成的思想。目前,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并不是很多,远远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且多数岗位属于机械性工作,如发传单、做促销、食堂保洁等。工作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性较差,不能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效。不能很好地将勤工助学融入到学习、生活各个环节。在单调的机械助学模式下,受助的学生很难感受到自己在受助过程中所占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完成育人实践与助学的高效有机统一。

3.忽视贫困生的心理帮扶。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怎样使用社会和政府提供的援助及拨付的资助金方面,虽能解决贫困生短期的经济困难,却可能会忽视他们的心理状况。由于贫困,部分学生除了要承担比较高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普通同学相比较,他们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和面对更复杂的心理问题。此外,部分贫困生由于缺少引导,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自认为低人一头,缺少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平和的精神状态。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生存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经常会产生孤独自卑的情绪。且部分同学自尊心较强,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但一些高校对于这些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4.无偿补助对学生自强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对困难生提供的帮助大多属于无偿性的资助,虽然能使困难生的经济压力得到暂时缓解,但无偿性的资助容易使他们养成不良的习惯,不愿靠自己的勤奋去拼搏、去奋斗;更有甚者,为了获得资助,开取假证明,骗取学校以及社会上助学金,同时也有个别地方资助部门工作不严肃,没有建立起完善、规范的诚信体系,开具的困难证明存在人情因素,给了这部分同学以可乘之机,产生了不良影响,背离了学校及社会资助的本意。同时无偿补助会使得部分贫困生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不能够培养他们的担当与奉献精神,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实践机制的建议

1.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要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认定指标体系,保证资助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并建立和完善信息库,每学年都能动态跟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定期开展学生家庭经济认定工作。为了实现认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通过开展班级测评、同学评议、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等准确把握学生家庭经济状态。同时随着年级的增长,应对学生信息实现全面动态化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经济情况变化。同时,也可尝试建立家访机制,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走访,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2.完善贫困生的实践帮扶机制。目前的资助模式中,对贫困生的权利讲的比较多,而关于义务部分则提的相对较少。长期没有付出只是获得的模式,会助长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不利于贫困学生的成长。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质,使他们真正去认识社会、感受社会,在资助工作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体现自我的价值。这样不仅满足了贫困生的经济需要,在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时又实现了教育的目的,既帮助贫困生解决了实际困难,又提高了他们摆脱困难、应对长远发展的能力。这种方式其实也体现出一种按劳分配的原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资助工作者分辨学生困难与否,因为一般来说不是很贫困的同学可能不一定愿意主动去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因此,通过实践帮扶机制可以节约贫困生的认定成本,帮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迅速找准资助的对象,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

3.完善贫困生心理帮扶机制。对贫困生的心理帮扶不仅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情,更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在贫困生中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学校可根据自身特色,成立心理指导中心,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展开心理辅导。此外,在针对贫困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时,还要鼓励任课老师在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教育。在资助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做到资助与心理帮扶的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资助育人效果。接受资助后,受助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感激之情,能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这种情感归属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创伤,实现对美好未来的良好憧憬。

4.完善贫困生认定程序及责任追究机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关键要以是否将其认定为贫困生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整个认定过程应该尽量做到严格并细化。譬如可根据贫困学生户籍所在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不同地区的同学,设计不同的权重,建立一个全面的贫困生综合数据分析平台,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所得结论,确定进行资助的临界点,对受资助的对象进行精准的定位。为保证资助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让真正的贫困生得到帮助,还需要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出具的贫困证明材料不能仅仅盖章,还需要当地经办人、学生家长的签字。到学校后,学校还需要核实相关证明文件,建立举报电话并通过其他同学对申请贫困认定的同学进行探访,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如果发现有明显的高档消费及超出其支付能力的非必需消费情况,一律取消其贫困生资格,并对其进行追究,让学生们都认识到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朱志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帮扶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29-31.

[2]齐兰芬,鄢载鹏.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09):57-58.

[3]潘玉琴.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3,(36):99-100.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资金帮扶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愈加重要。一直以来,高校学生资助问题是保障贫困大学生进行校园生活的重要措施。为了解决学生在心理和身体上的问题,教师要通过经济帮扶、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等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帮扶。在高效学生资助整体工作中,经济扶持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教师要本着“人性化”的工作态度,着重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和帮助,从而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

一、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工作中,对贫困学生的自主和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贫困学生的发生、发展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贫困生的帮扶工作趋于停滞。相反,这样的发展趋势更要求教育管理者要根据校园环境,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经济帮扶政策,在解决学生生活资金等问题的同时,更好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因此,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要始终保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帮扶原则,缓解贫困学生内心的心理压力,促进这些家境特殊的大学生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下去。除了要帮助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还要为他们缓解学习、情感上的问题,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温馨的高校校园环境。

二、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常态问题

一直以来,贫困大学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思想群体。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担负着生活的压力,饱尝人情冷暖,所以在思想、情绪上的波动都比较微妙,如果教师在帮助过程中稍有疏忽,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引发一些负面情绪。因此,对他们的资助帮扶工作要注意避免一些常态化的问题。

(1)资助资格的认定方式

在高校学习生活中,很多贫困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所以在学生资助资格的审核上,基础性的审核工作困难重重。因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涉及认证部分,仅凭生源地民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困难证明容易产生造假性。再加上大学生生活的地区和高校所在区域经济水平的不同,很容易存在一定的认证误区。这些问题给资助资格的评定增加了难度。

(2)资金、名额上的分配

虽然国家每年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但是对于很多家境贫寒的学子来说,他们得到了一部分奖学金,需要将大部分的钱财来支援家中的病人、老人。还有很多学生都会遭遇“大病致贫”“意外致贫”的不幸,急需资金减轻他们在生活、学业上的负担,但是,因为国家资助的金额、名额有限,每年帮扶的资金、名额上都不够充足。

(3)学生心理帮扶的缺失

面对残酷的现实,很多贫困学生都只能将自己的不幸深藏在心里。这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大多数性格内向、思想保守,生活节俭,在自由、随性的大学生活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且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与其他学生一起融入集体交际环境中,很容易产生消极、极端、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

三、强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1)确保资助工作公平公正

鉴于资助工作的特殊性,在被资助工作的认定上,我国要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程序建立一套完善、全面的规章制度。

例如,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资料收集库、实现平台化贫困生认定资格审核。对受资助学生的认定除了凭借户籍地所开出的贫困证明,还有家庭收入相关资料证明,并将最终的贫困认定纳入日常生活情况、绩效考核、学业证明等信息中。除此以外,还要对学生所申报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特别是要走入贫困大学生的内心,让高校资助工作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确保学生资助工作高效、顺利的进行。

(2)适当增进学生资助名额

面对名额不足的问题,学校管理者要采取拓宽捐资助学项目的策略,联合爱心企业、慈善机构等资助机构,设立专业的多向资助系统。相关工作者要结合地区特点,不断开拓社会“捐资助学”新模式,逐步改变高校学生资助依赖国家财政拨款的单一形式。积极发动当地慈善机构,推行“长期性”和“常态化”的捐资助学工作。

例如,联系爱心机构为成绩优秀、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提供长期性的帮扶,提供大学时期每学年的生活费、学费等,鼓励贫困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从而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捐助体系。同时,在学生名额、资金的分配上,要采取民主投票、张榜公示等方法,将最终的结果公开化,使高校捐助中的资金分配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管。

(3)强化贫困学生心理帮扶

高校的主要作用是“教书育人”。由此可见,学校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技术知识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对学生心理教育上的帮扶同样是学生资助中较为重要的一环。除了要满足学生的经济需求,还要通过心理疏导、精神鼓励学生自立、自爱、自强。使高校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健康辅导员要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同时,聘用一些贫困学生作为图书管理员、仓库保管等校务工作的负责者,借此鼓励他们勤工俭学,找准自己人生的定位。不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资金援助的问题,消除高校贫困生在生活、学习上的困扰,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人生。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资助工作对高校贫困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贫困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感受学习的快乐,相关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科学性,建立扎实合理的捐资助学体系,多方培养、谋求创新,从而将高校贫困生的捐助帮扶工作做到最佳。

【参考文献】

[1]肖亮.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

[2]刘红旗.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精益化管理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02)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总结范文6

关键词:就业情况;调查研究;LOGIT模型;对策建议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几乎每年都会出台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特别是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为10%-15%左右,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相比于普通学生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较少等原因导致其在就业方面面临更多的问题与障碍。与此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来源有限,大学期间家庭为其承担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其承载了更多的希望与期盼,急需找到一份工作为家庭减轻负担或帮助家庭脱贫。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工作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山东省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影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因素,重点讨论了家庭经济困难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后,从提升教学质量,完善帮扶体系、拓宽就业渠道三个方面提出了学校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纷繁复杂,多种多样,总结起来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主观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于就业能力的认知缺失或存在偏差,缺少兴趣特长,加之一定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在大学期间要么仅仅关注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要么四处兼职打工赚取劳动报酬,忽略了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和社会交往,忽视了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组织管理以及实践创新等能力较差,而这些能力往往是企业在招聘时比较看重的。在择业观念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缺乏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急于改变自身的现实状况,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是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不管工作如何以及适不适合自己先找一个再说;另一种是将就业意向仅仅定位于大城市、大企业和大机关的福利待遇高的岗位。前者造成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频繁转换工作,就业不稳定,后者则造成他们很难找到工作。(二)客观方面。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供需矛盾的结果。供给方面,高校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的供给数量逐年递增,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56万人,比2015年的149万人又增加了7万人,高校毕业生的逐年递增造成就业市场上供给过剩;需求方面,受我国经济形势下行压力的影响,外贸和制造业等行业增长乏力,个别产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就业机会增加有限,加之人才招聘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导致对于经济社会资源缺乏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需求愈发有限。与此同时,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成本上升等问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三、调查与数据

为了弄清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重点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山东省某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35份,其中有效问卷298份,有效问卷率为85.14%。调查问卷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情况、专业类别、个人能力以及就业状况等方面的问题,覆盖较为全面,能够比较综合反映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如表1所示,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较为均等,在统计分析时,可以比较好地反映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被调查者中有18%的同学家庭经济贫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家庭经济条件属于较富裕和一般情况的占74%,仅有8%的被调查者其家庭富裕或富裕并有一定社会地位,这说明在应届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寻找合适的职位,依靠家庭的社会关系寻找工作的同学仅占少数。简单起见,分析时我们将被调查者家庭情况分成两类,即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非贫困学生。专业分布方面,由于该校是政法财经类院校,因此,法律专业的被调查者占到调查总数的41%,经济类专业的被调查者占到了40%,其他专业的被调查者总和仅仅占19%。简单起见,分析时我们将被调查者专业情况分成两类,即法学类专业和非法学类专业。关于被调查者的个人能力,我们统计了他们入学时的高考成绩和职业能力。其中,高考成绩代表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在高考阶段,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高考成绩基本上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被调查者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利用该校针对毕业生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表进行调查并进行计算,计算得出被调查者的职业能力平均得分为75.6(满分100分)。职业能力得分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该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尚不健全,实践实训教学质量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该校为本科院校,学生更关心考研、考公务员和出国留学等事情,对于职业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关于就业状况,被调查者中就业(包括直接就业、升学和出国)的人数为195人,占65%,未就业的人数为103,占35%。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与统计性描述

被解释变量我们选择就业与否,解释变量为被调查者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困难赋值为1,不困难赋值为0,控制变量我们分别选择性别、学历、专业类别、高考成绩和职业能力五个变量。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如表2所示。

(二)模型选择与实证结果

因变量为就业和未就业,是典型的二值选择变量,因此比较适合使用二值选择模型。典型的二值选择模型有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由于逻辑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有解析表达式而标准正态分布没有,故计算Logit模型通常比Probit模型更为方便,因此选择Logit模型,同时列出Pr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作为对比。第一,性别显著影响大学生就业。性别对于就业与否的影响程度较大,其系数为1.576,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这说明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普遍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原因很简单,女大学生就业踏入职场后,在平稳一段时间后,婚嫁是正常现象,由此而产生的婚假、产假等各种假期以及各种补贴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负担。不仅如此,绝大多数男性比女性的抗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要强。第二,学历及专业显著影响大学生就业。学历对于就业的影响较明显,其系数为-0.835,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这说明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要比本科生差。这是因为学历是关于学生素质比较好的一个反映,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岗位要求的设定大多限于本科。专业类别的系数为-0.732,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说明专业对于就业与否的影响非常显著,法学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差于非法学类专业。这一方面是因为法学专业就业面相对来说较窄,实践和职业资格的要求较高,就业较为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于经济类等人才的需要较多,就业相对较为容易。第三,个人能力显著影响大学生就业。高考成绩的系数为0.351,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究其原因,高考成绩越优秀的学生,一般资质越好,其潜在的学习能力也越强,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历练,各种能力提升会更加明显。职业能力的系数为0.651,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职业能力对就业有显著的影响,主要原因是职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胜任各项工作的基础,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均十分看重。第四,家庭经济贫困对于大学生就业与否并没有太大影响。家庭情况的系数为-0.719,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对于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并不明显。结合表2的数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情况的均值为0.730,大于不困难学生的0.637,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反而好于非贫困学生。究其原因应该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业愿望更加强烈,家庭状况不允许他们继续学习或毕业后慢慢寻找工作。对调查问卷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层次相对较低:被调查者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54人,就业的有40人,占到总人数的74%,其中,有33人进入中小型民营企业,占82.5%,有2人进入国有企业或银行,有2人考上事业单位或公务员,有2人考上研究生,分别各占5%,有1人进入外资企业,占2.5%,出国留学的人数为0。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入中小型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学生的70.9%,而其他就业方向的比例均远低于非贫困学生。这一方面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包括活动经费不足、社会资源缺乏、家庭负担较重等,加上普遍存在的心理自卑问题,使得他们在寻找和选择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以及出国留学均需要耗费较多的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就业选择。

五、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不容回避的问题,涉及到学生、学校和国家三个层面。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解除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提升他们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完善教学体系,提升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立身之本,也是用人单位招聘时最为看重的因素之一。未来的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学校应该不断完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除了安排各种专业和实践课程外,要积极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机会,打造“课、证、赛、岗”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校在考证、参赛以及实习环节应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资金上给予适当的帮扶,切实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有针对性的帮扶,解除后顾之忧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学校除了在学习期间通过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以及奖学金等方式进行常规性帮扶外,还要在毕业期间建立有针对性的帮扶机制。一是要成立就业心理辅导中心,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和消极情绪,给予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疏导,使他们能信心满满地参与到就业竞争中去;二是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专项援助基金。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路费和住宿费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各种就业机会;三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计划。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考研辅导、事业单位公务员笔面试培训以及出国留学辅导课程的学费减免和资助,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输在就业道路的“起跑线”上。

(三)搭建就业信息平台,拓展就业渠道

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获取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积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包括建立就业信息网站搜集并及时各种就业政策和信息,积极组织企业宣讲会和招聘会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校应优先推荐其中的优秀学生到相关企业任职,同时重点宣传“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入伍”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邹小荣、郭新力.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

[2]李晓伟,花昭红,鞠红梅,牟宏玮.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研与指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

[3]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王海波.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3.

[5]陶俊清.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性缺失及其发展支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

[6]王海波.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援助对策———以广西高校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