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经济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今年经济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范文1

摘要:对于今年乃至“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本文从5个基本性问题展开讨论:一、要不要或者能不能由投资主导转变为消费主导,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趋势?二、能不能或者要不要从工业主导转变为城市主导,以形成城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三、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公共产品短缺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四、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从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五、要不要或者能不能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政府转型下的发展趋势?

今年是保增长的一年,也是一个战略选择年。这个选择极为关键,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改革发展趋势。也就是说,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战略选择将会对未来的5年、10年、20年、30年产生重要影响。我认为,今年乃至“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涉及5个基本性问题。

一、要不要或者能不能由投资主导转变为消费主导,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趋势

1.消费主导应不应当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础性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大的判断是重要前提,就是消费率长期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从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看,长期以来消费增长明显滞后于投资增长;第二,与历史上比,现在的消费率是改革开放30年较低的一个阶段;第三,同国际上比,与发展水平相同的“金砖四国”比,我国的消费率至少有10%左右的差距。总体上说,消费相对滞后是一个基本事实。

2.能不能说投资就是消费,投资等于消费?有人说,基础设施投资都是为了消费。应当说,过去30年,由于私人产品严重短缺,基础社会建设仍处在建设改善阶段,投资促进消费有阶段性特点。问题是当总体上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当产能过剩已经开始出现,不能说今天的投资就能等于消费,有些投资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形成经济生活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应当说,今天我国已进入以消费需求拉动投资的新阶段。

3.未来5年我国能不能形成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趋势?我的看法是,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可以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从理论上来说,人均GDP在3000-4000美元间,应该是一个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拐点;从现实而言,城市由住房和汽车刺激拉动消费提升,农村在多种作用刺激下消费潜力开始释放,并且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未来几年农村潜在消费释放的水平会更高。但这个趋势不是自然形成的过程,关键取决于两条: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调整;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在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推进相关方面的制度改革上有一些重要的举措,这对于形成消费主导的趋势十分重要。

二、能不能或者要不要从工业主导转变为城市主导,以形成城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1.城镇化对于发展方式转型到底会有哪些影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说了很多年,有一些进展但缺乏实质性的突破。第一,强调提高服务业比重。服务业发展的比重和城镇化的发展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调整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的主要出路在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第二,过去30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主导,城镇化相对滞后。这必然引起结构不合理,尤其服务业比重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当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一个基本现实。

2.未来5年左右是否有可能形成一个城镇化主导的格局?我对此很乐观,我认为未来5年左右,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就是说城镇化率每年增长至少1%-1.2%,搞得好1.3%-1.4%是很有可能的。这是因为:第一,“十二五”是我国改变城乡两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重要的5年,3年左右把中小城市的户籍基本放开,大概5年左右能解决大中城市的户籍问题,这将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这个突破提高我国城镇化贡献率至少有10%左右的空间;第二,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率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从东、中、西部看,“十二五”城市群、城镇化、城市圈都将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态势。这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形成城镇化主导的趋势取决于相关改革的突破,比如城乡两元结构能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行政体制能不能做一些重要的调整等。

三、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公共产品短缺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问题,温饱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现在什么问题比较突出呢?就是公共需求突出,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矛盾。在这个特定背景下,需要充分估计基本公共服务对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城乡服务基本化对于我国公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带来的重大的影响。

其次,基本公共服务有一个经济水平承受力的问题,更有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农村养老和城镇养老还没有统一起来,我国要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在强调经济水平制约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制度的安排问题。

四、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从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低碳经济是未来发展方式的选择。我国有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发展方式的选择可能更为关键、更为重要。我认为,低碳经济将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深刻的变革。首先,将是一个技术革命;其次,也会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三,将带动社会与生活方式的革命;第四,就是一个制度性的革命。高度重视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五、要不要或者能不能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政府转型下的发展趋势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范文2

世界经济目前正在复苏。虽然经历了2009年全球经济下滑2.2%之后,2010年实现了3.9%的增速,但是复苏的根基尚不牢固,发达国家高失业率居高不下、欧洲债务危机、日本大地震、通胀压力加大等多重不确定性,对经济造成下行风险。

2011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3%,但全球将呈现出双速复苏的不平衡局面,其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有望达到6%,发达国家增速预计只有2.4%。

发达国家产能过剩仍然严重,消费增长乏力。他们面临持续存在的金融部门问题,依旧是对增长的威胁。

虽然有疲软的外部环境,但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本身发展空间大,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改善、体制完善等各方面若能继续推进的话,新兴经济体还能维持跟过去一样较快的增长速度,带动世界复苏。

在此背景下,全球通胀压力凸显,食品价格上涨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从2010年年中开始,粮食价格一路上涨。原因在于需求增长,而供给面出现问题,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遭受恶劣天气影响,导致小麦减产;美国玉米减产也造成价格上涨,国际粮食价格受到成本上涨推动。同时,国际流动性较多,石油价格攀升导致化肥价格随之上行,这些因素也助推了国际粮价的攀升。

世界银行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月中旬,世行国际食品价格指数比一年前猛增29%,从去年10月到今年1月的数月间,该指数上涨了15%。

而中国近期通胀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食品、能源、房地产等价格上涨。剔除这些因素,中国的核心通胀率依旧较低。根据通胀率上升的原因对症下药,就需要政府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将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

其实从2003年到2010年,除2009年以外,中国经济年均增速都在10%左右,而通胀率相对较低。

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供应增加;也表明中国政府对通胀比较警惕,随时对宏观政策进行微调,例如去年11月份国内的CPI同比上涨5.1%,政府及时采取一些政策调整,到今年2月份CPI同比涨幅放缓至4.9%。

只要中国经济延续稳定的发展趋势,其总体规模超过美国也是现在能预见到的。在过去三十年改革发展过程中,中国强调市场与政府作用的结合,同时根据自身比较优势,推进产业发展。如果中国能够居安思危,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未来二、三十年有望再创奇迹。

中国政府多年来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十二五规划”期间很重要的战略方向;一方面,国内的工资水平上涨,另一方面,国外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仍然疲软,由此,国内产业升级是必要的,也是国内经济长期发展的应有之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由市场来配置资源。中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包括政府的财政状况比较好,民间储蓄较高,企业利润较多,再加上外汇储备非常充裕,这些都为中国的进一步投资和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

让民营经济享有更大的话语权是中国改革既定方针,前几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了很多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这一过程中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十二五”期间,尽管全球经济存在挑战,但短期的风险已经过去,在进入到一个比较正常的状况下,既定的民营经济发挥更大作用的方针将会进一步实现。政府要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一般行业由民营经济占主导是改革的既定方向。

但是,在总体发展态势很好的趋势下,房地产行业过热、收入分配拉大等问题依旧需要重视。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范文3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业本”。农业是悠久而又现代化的产业,因此,农业增长既是老话题,也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国务院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04年主要任务时说,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并做出“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承诺,这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两会”收到的议案中,反映“三农”问题的仍然高居首位。农民收入低、农村发展慢、农业增收难受到了普遍关注。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国务院明确要求今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温总理强调,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稳步推进城镇化,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加强农民工培训,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我认为这些要求和目标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但是,要增加农民收入也非易事。尽管有了好政策对农业的投入仍然需要财政的积极支持。今年国家将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的资金直接补贴种粮农民,就是示范性的举措。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今天,农民在农用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信息的获取等诸多方面都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作为初级产品生产者的农民群体是我国社会最大的经济弱势集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迫在眉睫。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长与市场化有机地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增长的重大问题,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农产品供求和农业生产要素供给的特性,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在一个国家范围内不能根本解决的,而利用国际市场来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增长则是许多国家的重要手段。就是说,我国农业的增长需要从开放的市场结构来进一步认识,必须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中国农业增长战略,这种战略的目标是立足国内,通过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维护资源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增长。

“三农”问题实际上反映出的是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其根源不在农村,而在于宏观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取向。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很难实现。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范文4

除去最受关注全国首富,受持续下挫的股市冲击,“财富缩水”成为今年榜单最受关注的话题,其中1000名上榜企业家中有469人财富缩水,其中37人的财富下跌50%以上,而财富增长的企业家仅有291人,114位企业家财富不变。

1999年,英国人胡润创立了胡润百富榜,它是中国推出的第一份财富排行榜,也是现在国内财经榜单里影响最大的一个榜单,胡润百富已经成为追踪记录中国企业家群体变化的权威机构。榜单上企业家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经济发展的轨迹。

富豪身家“缩水”

今年以来,上证综指累计下跌7.85%,沪深A股当前总市值比年初时减少了9933亿元,若不考虑年内上市新股,市值蒸发达1.16万亿元。受此拖累,今年胡润富豪榜上榜富豪的身家普遍缩水。

据统计,今年前1000名入榜富豪的门槛已经从去年的20亿元下跌至18亿元,其中百亿富豪的数目为120位,也比去年减少了7位。而这1000名上榜企业家中有469人财富缩水,其中37人的财富下跌50%以上,太阳能、服装和零售行业成为财富缩水“重灾区”。

创业板富豪、向日葵董事长吴建龙财富下降达69%,超日太阳的倪开禄、倪娜父女财富下降59%,而2008年以215亿排名第八的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今年财富仅30亿元,缩水185亿元。相比之下今年财富增长的企业家有291人,114位企业家财富不变。平均计算,富豪们的身家为54亿元,比去年下跌了8.5%。

由于市值缩水严重,一大批往年上榜的明星富豪今年从榜单中消失,其中包括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俞渝夫妇,超大农业的郭浩、匹克的许景南家族等。

楼市在政府的一再调控下如今已是失色不少,“金九银十”的交易量大不如往年。这次的榜单中一个变化尤为引人关注。自胡润百富榜创立以来,房地产行业一直都是中国富豪的集中领域,但是今年却首次被超越。在今年富豪比例最高行业中,制造业排名第一。

根据银河证券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孙建波的分析,制造业能够占到上风,原因在于制造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行业当中处于较分散状态,一旦遇到经济危机时,单个制造业企业的集中度就会迅速提升,整体利润率也会提高。相比之下,房地产存在地方垄断性特征,无法像制造业那样在经济危机来临时迅速集中。此外,当前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量已经超过现有边际需求,商品房销售量的下滑也影响房地产行业营收。

实体行业显优势

在2012胡润百富榜上,67岁的宗庆后及其家族以800亿元的财富值继2010年后再次登上榜首,成为中国首富。胡润在解读榜单时表示,主要原因是娃哈哈在2011年的销售额较上一年增长23%,利润较上一年亦有小幅增长。与去年相比,宗庆后家族财富增加120亿元。宗庆后家族包括宗庆后及其太太施幼珍和女儿宗馥莉,拥有娃哈哈80%的股权。

在2012年楼市低迷前行、股市阴云密布的背景之下,宗庆后成为首富具备了某种符号意义,实体经济理所应当成为培育中国富豪的土壤。越是在经济出现回落之时,传统的实体行业越是能够显现出优势。在虚拟经济中,财富一夜之间蒸发的事情屡见不鲜,很多财富新贵就是因此突然淡出大众的视线。

有专家曾表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是靠卖地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由于担心经济的形势走软,一些地方调控楼市的意愿开始降低,这种做法对中国经济来说并不是可持续之策,要想发展经济,一定要转变这种靠土地发展的方式,立足中国制造和中国市场的优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如何让实体经济的土壤培养出更多的企业家,是中国经济转型途中的一个大命题。毕竟,事关百姓衣食住行的制造业永远不会落幕。

“首富”引领经济风向标

一定程度上,一个国家的“首富”应该能够作为该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比尔盖茨曾引领了美国IT行业的发展而成为首富,巴菲特曾带领众多人进入投资领域而成为美国首富。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机遇;挑战

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一)国内外环境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

连续几年来的粮食大丰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中国物价指数中33%的权重由食品粮食构成,粮食充足的供应可以使物价上涨收到一定抑制。目前中国政府如何尽量减少西南旱情给粮食总供应量带来的影响是今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多数发达国家在2009年为零增长或负增长,由此带来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有助于缓解国内物价上涨趋势。

(二)保持增长的财政收入、充裕的金融流动性以及多年来积累的外汇储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2008年财政收入保证了20%左右的增速,并且现在的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经过逐年递增已达到20%,证明了中国政府财力的雄厚以及在财政调控方面的日益成熟。中国历年没有赤字,今年年初中国政府也表态将通过适当的赤字拉动经济增长。政府在资本方面的管制不仅使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货币市场的影响有限,并且引导中国银行系统保持了65%的存贷比。加之近年来积累的2万亿外汇储备,可以说中国经济具有有力的推动器。

(三)中西部市场广阔

中国广阔的中西部存在着一个约7亿人的巨大潜在消费市场,这是很多处于发展饱和状态的发达国家所羡慕。提高中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挖掘中西部市场的消费潜力,不仅符合改革开放以来“共同富裕”的政策目标,又能给经济带来新的亮丽的增长点。

二、迎接挑战,看清不足

(一)我国经济中突出的劣势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产能过剩

消费水平是一国经济水平的试金石,我国过度依赖外部需求,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高效发展。以钢铁行业为例,2008年全国生产能力为6.6亿吨,2009年对钢铁的需求大约为4.7吨,过剩已接近2亿吨,但一些地方仍然盲目生产钢铁,是信息不对称还是体制缺陷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行业困境?

(二)新增贷款流向不尽合理也带来诸多问题

从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差额在2009年第二季度达到20.6%来看,新增贷款流向了虚拟经济而不是实体经济。原因在于新增贷款流向资金缺口不大甚至没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项目资源有限以及边际投资效应递减的情况下,它们将资金投向楼市和股市。另外,新增贷款分布在政府投资相关的项目,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等领域,造成了信贷长期化趋势,加之部分贷款流向楼市股市、产能过剩格局没有根本上改变,使资本的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几率大大提升。

(三)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弱,生存堪忧

新增贷款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偿债压力,也产生了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民营企业的繁荣能提高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而竞争带来的商品、服务多样化能促进消费行为,作用不容小觑。目前民营企业由于融资困难生存堪忧,有可能导致我国经济的“二次触底”。

三、综合分析,抓住重点

积极的财政政策中,重点是引导结构调整和促进消费。在结构调整中应发展高新技术、自主创新企业,抑制政府投资对私人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对发展良好的中小企业给予财税方面的支持。促进消费可以从刺激中西部农村消费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两方面着手。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应该追求信贷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分配的合理性,同时,信贷政策可以与政府投资政策更好融合,起到间接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寻求如何拓展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目标,解决信贷均衡问题也可以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

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各种国内国外因素综合作用的合力对本国有积极影响,而各个因素作用的过程就是不同主体(政府,企业,居民等)的博弈过程。可以说没有一个经济理论是完全正确不容质疑的,也没有一个经济政策是完全没有负面影响的。但现实要求我们全面分析,然后果断开始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进步。时间管理理论中有一个20/80原则,阐述最重要的20%事务会产生总体80%的效益。同样,经济发展中各种因素之间互相促进、制约,也应该找到具有最大影响力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突破。接下来将探讨的是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而且必须在发展进程中得到解决的问题:

(一)国有银行何去何从

国有银行的诞生是源于我国政府低储蓄与高投资的不平衡状态。2000年政府储蓄加上可施加影响的企业部门储蓄占总体的比例仅在10%左右,居民部门则占了84%。与此不相称的是,1998年国有部门投资增长了28%,居民部门只增长了4%。在改革初期的阶段,政府必须通过投资国有企业来拉动经济增长,于是它通过国有银行体系将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存款与贷款之间的正差异转化为“金融剩余”,又按照自己设定的规则将这种剩余分配到国有部门。这一体系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经济产出占比很大时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种角色设定就形成了国有银行在低资本金率情况下却能够吸引大量存款的特殊现状。国有企业的信贷通常期限长、盈利率有限,不可避免会使国有银行产生坏账。1998年国家发行2700亿特殊国债补充银行资本金,1999年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剥掉14000亿不良资产,这一列动作都表明国有银行的角色设定所带来的问题,中小企业必然在取得贷款方面处于劣势。贷款资金从国有企业流向虚拟经济造成通货膨胀、产能过剩、居民储蓄被国有企业占用而民营企业难以融资等现象也都源于现有的国有银行体制,摆在议程表上的是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问题。国家希望通过国有银行商业化遏制不良贷款以降低金融风险,国有银行本身也希望通过商业化取得贷款自。我们有理由相信国有银行商业化真正完成以后信贷结构将更加平衡,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难度就是,国有银行运营所依赖的就是国有信誉,可以说国有银行的稳定与资本金多少无关,只需有国家信誉的担保。研究证明:国有银行的资本组合中国家声誉具有不可分性,也就是国有银行一旦与国家信誉分离,企业以及个人就不愿意将资金存在国有银行,这将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国有银行改革的推进取决于国家、国有银行、居民三方的博弈,但可以预见这一过程很容易陷入僵局。国有银行的商业化不能从资本角度出发,应该从资产角度着手,这就意味着国有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以及重建民营金融制度。国有银行商业化的过程将是漫长和困难的,但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保证了国有经济产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下降。同时,集体经济凭借“模糊产权”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迅速兴起,弥补了国有经济产出下降的份额。但自九十年代以来,集体经济又由于“模糊产权”的局限性和过渡性展现出了停滞趋势。毫无疑问,民营经济已经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这也体现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民营企业要谋得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就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研究显示当前民营经济内部融资动力不足,又由于金融方面的约束得不到外界的有力支持,发展处于瓶颈状态。如果把国有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相当于国家向国有企业注资的行为称为纵向融资方式,那么民营企业在民间的借贷方式即通过金融中介融资可以称为横向融资方式。

首先,民营企业融入纵向融资方式的难度很大,同时将产生负面效应。以上所说的国有银行的角色设定以及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资金支持的刚性需要决定了民营企业在国有银行体系里的弱势地位。上面同样提到国有银行应该逐步向商业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是可以逐步参与到商业化的国有银行的借贷体系中,并且民营企业的参与会促进国有银行的转型。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前,民营企业加入到纵向融资方式的行为可能会加重国有银行现有的坏账负担,并且对民营企业本身会造成产权的模糊化。经验证明,产权模糊了的民营企业盈利下降,发展潜力不大。民营企业的融资应该在向国有银行借款之外另辟蹊径。

其次,通过横向融资方式的渠道融资不失为一个办法,但必须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因为改革初期,国有经济产出占总产出的70%~80%,发展国有经济关系到渐进改革的前途。当时国家通过严格限制内生性金融机构(既适合民营经济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来保证居民储蓄被更多用到国有经济的运营和发展中。但9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迅速下降,关注点应该更多放在非国有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上,放开内生性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民营企业融资需求首先应该由内部融资满足,国家可以通过逐渐开放内生性金融机构市场来缓解民营企业筹资的压力。而按照企业融资的次序,让民营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筹资应该是在促进企业内部融资以及完善横向筹资市场之后要做的事情。

四、结论

在危机中,政府财力雄厚、国内外环境使物价上涨压力较小以及中西部有很大消费潜力等条件,都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大有作为。中国也面临着实体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能过剩以及新增贷款结构不合理的深刻经济问题,这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体制的本质引起。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黄金搭档在改革初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时过境迁,国有企业产出占总体的比例下降,同时国有银行承担大量不良资产,可以带来经济发展新亮点的民营经济由于在金融上的约束很难大施拳脚。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目标对我们的启示是:可以通过国有银行商业化和开放民间融资市场来取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这个过程是曲折的,政府退出国有银行和开放民间融资都将面临很大的阻力。中国每十年的巨大变化和发展使我们相信这种符合市场化趋势的目标终将实现,也要保持谨慎务实的态度,历史要求我们有勇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

[1]夏斌.《全球经济衰退下的中国机遇》.新金融.2009(1)总239期

[2]蔡金荣.《经济复苏处于关键时期,宏观调控更应着眼长远》.新金融.2009(9)总247期

今年经济发展趋势范文6

对当前经济形势总的看法是:第一,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在平稳中还保持了较快增长,总体形势良好;第二,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有所显现,进入第二季度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了一定的减缓;第三,下半年外需可能继续减弱,发展前景不尽明朗,但内需有可能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如果调控得当,完成全年国民经济增长7%的预期目标还是有可能的。

一、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走势

根据前5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测算,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2942亿元,同比增长7.9%,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这一增长速度与今年一季度增长8.1%和去年全年增长8%的速度相比落差不大,也明显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表明国家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从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情况看,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从生产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是工业增长所推动。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长2.4%,与第一季度速度基本相当;第二产业增长9.7%,比第一季度略有提高;第三产业增长7%,比第一季度略有回落。从今年工业走势看,相对比较稳定,规模以上工业3月份增长12.1%,4月份增长11.5%,5月份增长1.2%,6月份增长1.1%,上半年增长11%。

第二,从需求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靠内需增长所拉动。从今年以来需求变化情况看,投资增幅提高比较明显,一开局就比较高,1—2月份同比增长16.7%,1—3月份增长15.1%,1—4月份增长16.5%,1—5月份增长17.6%,1—6月份增长17.9%,增速逐月加快,表明国有及其他投资是相当活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是一样,增长速度1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高开,2月份增幅下来一点,3月份又有所回升,4月份比较稳定,5月份由于“五一”因素,增幅又有所提高,上半年增长1.3%。也就是说,从内需的角度看,都是两位数的增长,基本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发展趋势,表明内需增长机制有所改善。

与此同时,进口和出口增幅都出现了下滑的趋势。1—6月份,出口额达到了1246亿美元,同比增长8.8%。进口额达到1164亿美元,增长14%。进出口增长速度均比一季度和去年全年有明显的回落。进出口相抵,顺差81亿美元,同比减少43亿美元,表明外需出现明显的回落。

第三,从运行过程看,整体经济呈现较快增长、较低通胀和较高经济效益的良好运行态势,表明国民经济继续沿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就通胀角度而言,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与去年四季度相差不大,去年四季度三个月同比分别上涨1.3%、1.5%、1.2%。价格没有明显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消费品价格保持比较低的变化趋势。关于通货膨胀,目前基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通胀可能会明显回升,一种认为通货紧缩还是主要矛盾。我的意见是:今年的通货膨胀还不会呈现急剧的变化趋势。原因主要有四条:第一,目前价格的上涨主要体现为服务价格的上涨,靠政府主动调价,还不是靠市场供求关系改变后自发的上升。吃、穿、用的产品价格还是下降的。第二,我国市场上游产品的涨价趋势是减弱的。今年前6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购进价,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3%和1.8%,均比上年同期的涨幅有明显的回落。从上游产品价格对下游的影响看,呈一种减缓的趋势。第三,从外部环境看,国际上是通货紧缩趋势而不是通货膨胀。国际上工业品价格除石油外,多数呈下降趋势。所以,来自外部的通胀压力也不是很强烈。第四,从整个宏观环境看,平衡的基础还是比较稳固的。财政收大于支,前6个月,财政同比增收26.2%,大大超过预算增收任务。信贷还是存差,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幅还是走低的趋势,尤其是流动性较强的M 和M 增势都不强烈。国际收支也不错,外贸进出口还是顺差,外汇储备处于18多亿美元的高水平,1-6月外商直接投资到位是26.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因此,宏观三大平衡基础即财政、信贷、外汇收支平衡状况没有大的损伤,有的方面还有改善。

从效益看,1-6月财政收入增长26.2%,1-5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4%,其中国有企业利润增长31.5%,亏损还是下降的。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也保持增长。由此,宏观效益和通货膨胀都在良性循环区间内。

但从发展趋势看,国民经济增长出现了减缓的苗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二季度增长回落到8%以下。与去年情况正好相反,去年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8.3%。这主要是因为,从产业角度看,工业增长从3月份开始逐步回落,工业增加值3月同比增长12.1%,4月增长11.5%,5月增长1.2%,6月增长1.1%,呈现逐月回落走势。从需求角度看,主要是外需的减弱:出口3月同比增长14.3%,4月增长11.1%,5月增长3.5%,6月下降.6%,呈现逐月大幅回落走势。

二、社会总需求适度增长

今年以来,社会总需求在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下,保持了适度增长,满足了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需要,但从构成上看,社会总需求呈现出内需增长加快、政府主导明显的两个突出特征。

内需增长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的减弱,因而支持了当前经济的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比一季度和去年分别加快2.7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继续保持着去年以来平稳的增长势头。

而外需,由于国际形势不好以及我们出口政策和工作方面的一些问题,出口增幅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

需要指出的是,内需增长的加快,无论是从投资还是从消费看,都显示出政府主导的特征。在投资领域,上半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集体和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1.4个百分点。在消费领域,上半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3.5个百分点。

三、结构调整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

经济结构调整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各方面都比较关注。存量和增量调整都有新的进展,农业

和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但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反复苗头和收入分配问题的日益突出应引起高度关注。 1.在存量调整方面。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理想,出现了几个积极的信号。种植业结构继续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一是品种优化。据农业部门统计,今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比上年扩大2多万亩。二是布局优化。东部沿海较大幅度调减了粮食面积,集中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也加大了优质专用粮开发步伐。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煤炭行业在巩固近两年成果基础上,继续实施关井压产,企业产品平均售价上升,煤炭行业整体上扭亏为盈。冶金行业在继续做好“关小、淘汰落后”工作的同时,加快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宝钢、首钢、武钢宣布战略结盟,市场销售较好的产品增长较快,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应该说冶金行业今年的效益也是不错的。

2.在增量调整方面。从投资角度来说,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西部地区投资也明显加快。1-6月份,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4.3%,这是比较快的,其中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增长46.9%,科教、文化投资增长更快。西部地区投资增长也是明显加快,1-6月份,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8.8%,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快11和1.5个百分点。从收入角度来说,国家从1月1日开始提高了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标准,对特殊地区实施特殊岗位津贴,这必然增加低阶层的收入,“两个确保”工作也得到了强化,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收入保证率上升。在“两个确保”方面,到5月末,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94.6%,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99.9%;93%的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基本生活费发放率达到98%。这都是一个良好的趋势。

但在经济结构调整向前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苗头。如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行业出现了逆向的变化,平板玻璃行业新增生产能力过多,非法小煤窑死灰复燃严重,市场过剩的普通小型钢材、线材产量快速增长,纺织行业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从收入分配角度来说,应该说今年问题还是比较大的,调整进展还是不明显。主要是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国民收入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仍保持较好的趋势

总的看,今年以来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总体上仍保持较好的趋势,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企业利润继续增加,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企业利润增幅回落明显,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仍比较低,不少地方财政困难欠发工资现象较突出。

比如1-5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4%,国有企业利润增长31.5%,增幅相对去年而言是一个回落的趋势。估计上半年工业利润增幅只有2%左右,利润的增加更多是由少数行业、少数地区带来的,多数中小企业经济仍比较困难,多数地区仍是微利状态。尤其是农民收入整体上增长比较慢,上半年增幅只有4.2%,与城市居民的增幅相差1.3个百分点,表明农业的效益比较低,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开拓,势必影响消费的增长。

五、国民经济发展趋势

受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持续减慢的惯性和滞后因素的影响,下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可能比上半年继续有所回落,但随着扩大内需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内需的扩大仍将会弥补一部分外需的减弱,其回落的幅度也不会太大。全年经济总的走势大体是,一季度高开,二季度有所回落,三季度可能会进一步回落,四季度可能相对稳定,但完成全年经济增长7%的预期目标还是有可能的。

从生产方面来看,今年农业生产受干旱等灾害因素的影响,加上粮食面积的调减,粮食总产量可能会略有减产,但其他农产品生产形势还是比较平稳。工业,由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加上内需的稳定增长,生产形势还比较不错。第三产业由于金融、房地产的增长相对平稳,运输业增幅有所回落,全年可能略低于去年水平。因此,从生产环节初步判断,全年GDP的增长速度还是可以在7%以上。

从需求方面看,全社会投资上半年增长15.1%,全年估计增长1%以上,目前看是有可能做到的。第一是国家投资力度从整体上看还是比较大的。上半年投资增长,使用的资金更多的还是去年结转的5亿特别国债,而今年新发行的15亿的特别国债到位比较慢,基本上还没有产生实际结果。即使如此,1-6月投资就已经增长了17.9%,从这一意义来说,下半年来自资金的动力还是比较有把握的,不会是一个减弱的趋势。第二是利用外资今年前6个月增长2.5%,全年估计也会是两位数增长,可能会比去年47亿美元高出几十亿。第三是从民间投资来说,制约其增长的因素是改善的趋势。一个是对民间投资市场准入的高门槛问题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变。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宣布,凡是对外资开放的对内资也要开放,从政策面上来说基本上是肯定的。尤其是各级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大幅度缩减行政性审批范围,加上推进垄断行业的调整改革,对民间资本的活跃也会有所推动。其次是就投融资渠道而言,尽管目前各方面反映贷款对中小企业来说还是比较艰难,但另一方面,银行对个人的消费性贷款明显增加,前5个月已经增加了1多个亿,这种消费性贷款是不是全部用于消费,目前各方面已经提出了疑问。可以判断,有一块已经转到投资中去了,而且随着国家银行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也是可以预见的。创业板市场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目前,各种政策上、法律上的障碍基本消除,等待的只是出台时机。融资环境我觉得也是一个改善的趋势。再次是政府透露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各地也都在积极调整。产业政策信息、投资指南日趋透明规范,行政机关实施一站地办公,办事效率有很大的提高。第四是投资者利益的法制环境也在改善。现

在,各方面都在完善法律,一种谁投资,谁承担风险,谁享受利益的法律框架在逐步完善当中。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民间投资有了比较好的成长空间。所以,从发展趋势看,尽管农民投资增长不快,但总的民间投资是增长的趋势。由此,下半年总投资不会明显回落,全年增长1%以上还是有可能的。 从国内消费来看,尽管下半年没有多少消费热点,但亮点还是有的。总体上看,居民消费、集团消费都还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预测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可增长近1%。从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看,我们了解到的一个情况是:住房、汽车、教育、旅游、通信都有较快的增长。在一季度,个人购买的车增长36%,个人购买的房增长55%,趋势还是比较积极的。从全社会看,近两年个人购买的车占75%,个人购房更占83%左右,都是比较高的数字。旅游休闲、通信费用增加很快。目前来讲,消费最大的障碍还是农民收入上不去,全年也就增长3%[:请记住我站域名/]左右,虽然比去年增长幅度略高,但仍是低水平的增长。第二个问题是消费环境仍不完善。假冒伪劣影响消费,市场环境还不好,另一方面政府引导也不够。

从国外需求看,预测全年贸易顺差将比去年241亿美元低,因而来自外部的拉动可能是减弱的。

由此可见,就需求而言,今年外需将减少一块,但内需将增加一块,有可能大致抵消外需减少的影响,因而全年支持经济增长7%的需求动力还是有的。

考虑到今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争取全年国民经济有个更快更好的发展有着不寻常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从最坏处着想,争取最好的结果,努力加强改善宏观调控。

六、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总的看,面对外部需求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需要保持内部发展的要求,确实需要把稳定发展作为各项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但是,根据前5个月情况和下半年趋势的分析角度来考虑,我个人认为,不需要在宏观政策上做太剧烈的调整,更多的是贯彻好、落实好既定政策,但在微观政策上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适当搞活。也就是说“宏观宜稳、微观宜活”应当成为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一方面,由于国际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围绕利率、汇率等大的措施采取动作似乎时机还不成熟,另一方面,搞活企业、扶植弱势群体、激活民间投资等方面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一、落实好去年下半年增发的5亿元和今年的15亿元建设国债。目前落实情况还不理想,15亿元还没下达,需要及时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投资的稳定较快增长。

第二、做好防洪抗旱工作,力争秋粮有个好收成。今年夏季,北方干旱,南方多雨。夏粮和早稻均可能减产,如果秋粮再减产,可能会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而秋粮的丰收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市场的稳定,特别是有利于后者,各方面对此应当引起重视。

第三、各地还要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政策。目前,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落实的还不理想,大城市落实得好一点,中等城市落实得差一点,县城多数基本没有落实;东部地区落实得好一点,中西部地区落实得差一点。如何把提高收入政策落实好,我们认为需要加强检查督促,对确有困难的地区,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有必要予以适当支持。

第四、国有企业改革不能放松,还是要积极稳妥推进。目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迫在眉睫,年底加入可能性很大。因此,为迎接竞争,国有企业改革不能放慢,需要通过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也是推进供给结构改善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五、不能放弃国际市场,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把出口尽量维持在一定的增长速度上,目前,退税政策落实还有一些问题,退税不足、退税进展缓慢是影响出口的重要因素,此外,通关不畅、环节过多也影响了出口增长。当然,如何提高质量,改善结构,完善服务,加快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六、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高新技术固然重要,需要大力加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认为,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可能更适合中国国情。我去浙江调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浙江在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结合方面走在了其他地区的前面。传统产业多数跟国际水平接轨,包括技术、标准,所以不少产品品牌在国内很有竞争力。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对我们是最有利的。问题是必须让传统产业插上现代技术的翅膀。什么时候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什么时候中国经济增长就有了希望。而恰恰中国加入WTO后,就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因此,如何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我认为,制造业是振兴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中国如果在实体经济没有大的发展,而任虚拟经济膨胀,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