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方经济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方经济发展规划

地方经济发展规划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地方经济;互动;南充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今后重点发展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进程中,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因此,高职教育应围绕现代产业建设和升级优化的人才需求,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和结构,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之一,也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光荣使命。针对本地区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课题组负责人利用基层工作经验,与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得出一些研究成果以供参考。

一、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是高职教育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市场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和依据,其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都受市场需求影响及支配。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缺少市场理念,如何使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

新形势下,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也已逐渐放缓,更需要教育体系发挥促进作用,以加快我国社会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的步伐,保证我国经济又快又稳发展。因此,当前的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职教育中应引入市场机制,根据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使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相互协调配合,避免因单方面作用过强影响整体的协调发展,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同时确保高职教育目的的实现,从而实现二者协调、全面发展。

二、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关系

高职教育是具有地域性和行业性特征的教育体系,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关联度较高,可以说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是相互依存、协同发展。一方面,高职教育没有地方经济的支持和需要,便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基础,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其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都应与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另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高职教育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对改善学生入学、就业,一定程度地解决“三农”问题,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 高职教育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1、高职教育能够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高职教育能根据社会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人才,使其毕业后到相应企业就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可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高职教育能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

高职教育通过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企业培训等方式为企事业和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要求。也可以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帮助其再就业。

3、高职教育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平台

高职教育可以发挥技术和信息平台作用,为技术的创新、交流、转化和贸易提供人才和设备支持;还可以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作用,研发先进的工艺、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另外,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还可以提供专业人才为企业发展规划、工程建设等献计献策,从而有效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二) 地方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首先,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地方经济发展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与质量。地方经济的发展使就业市场变大,高职教育就可以扩大办学规模。地方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高职教育就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教育投入也会随之加大,教学条件也会随之改善,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最后,地方经济的发展影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和质量,也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员工不仅要完成本职岗位任务,还要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更要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和学习能力。这要求高职教育积极转变调整培养目标,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高职教育与南充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现状

(一)地方经济发展状况

南充是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2012年南充市GDP为1029.48亿元,在全省排名第五,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超过1300亿元。近年来,南充市围绕川东北区域中心、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实施项目推动战略,目前已经有八百余家企业落户“9+3”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外来投资形成上规模的基础平台。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328.6亿元、增幅11%、全省排名第五、川东北位次第一;而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则达到了1455亿元、增幅7.5%、全省位次第五、川东北第二;2015年预计涨幅为7.5-8%。由此可见,南充地方经济的发展已经保持了持续上涨的态势。

(二)高职教育发展状况

近年来,南充高职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目前已有五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包括一所地方独立设置院校(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和四所普通高校(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举办的高职院校。因此,南充市辖区内的高职教育无论从数量再到质量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三)高职教育与南充地方经济的互动发展

(二)政府的扶持与指导

首先,政府部门要将高职教育纳入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高职教育发展,开拓投入渠道,对高职教育提供舆论、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宣传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加大经费投入。

其次,政府部门要对高职教育进行业务指导,使其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例如政府可组织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预测人才需求趋势,探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问题,还可以引导院校集中资源强化教育特色。

再次,政府部门要发挥协调作用,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给予鼓励和政策支持,使校企双方利益达到均衡,通过政校企三联动深化校企合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论述了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结合南充市实例分析了二者互动发展现状与新型互动关系建立的途径,对高职教育改革与优化作出有益的探索,为南充地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梁爱文.创新高职专业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6.

[2]白芙蓉.浅谈高职教育如何为区域经济服务[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3:6.

[3]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03:61-66.

[4]霍蓉光,任丽娟.河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4.

[5]王翠云.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邓志良,宋建军.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结合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12):31-32.

[7]万伟平,李森,王贵兰.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衔接与融合[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7-18.

地方经济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地方经济;结合;服务

作者简介:罗丽玲(1966-),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江思义(1965-),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国内访问学者、国家注册测绘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工程测量和工程咨询;卜振龙(1966-),男,广西南宁人,工程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建筑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编号:2010C221)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04-02

一、前言

2008年1月,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把北部湾经济区建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广西经济发展由此掀开了新的历史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将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将面临人才短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北部湾经济区高级技术人才紧缺现象更为严重。广西的职业教育如不能承担起繁重的培训任务,人力资源问题必将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瓶颈’。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适合广西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广西经济腾飞服务。

二、广西经济发展的优势简介[1]

广西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省,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构想,在“10+1”的框架下完善次区域合作,推动区域合作的深入发展。广西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省(区),处于中国―东盟自贸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经济区、西南六省(区、市)协作等多个区域合作交汇点,是中国沿海与东盟进行陆上交往的枢纽,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背靠大西南,东连珠三角,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接壤,陆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拥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其中规划港口岸线228公里。

广西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省(区)。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钦州保税港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行,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麦斯集团鞋业、台湾街、腾龙水泥、中国石油等大量投资超1亿美元项目进入经济区,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不少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的产业园将逐步形成。广西的高速公路网、铁路网、高铁正在快速的建设中……

三、广西未来10年经济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广西努力在10到15年间,把广西建设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增长省(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现代产业基地、区域新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基本形成,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大力发展起点高、水平高的沿海工业、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承接产业转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强大竞争力的产业结构[1]。

广西党委书记郭声琨特别强调,要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广西到2020年人才总量将达到350万人。据预测,至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口径内人才年均增长3.13%(经人事部门统计),全社会人才总量达115万人左右。至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口径内人才年均增长2.79%,全社会人才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左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9大重点发展产业中需要大量的各类专业人才。

四、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高职教育的重要职能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各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探索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寻求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进而促进高职教育投入合理化与科学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之间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相互匹配关系[2],但实际上是两者之间很少相互沟通,因而造成了高职院校培养出了许多社会不需要的“人才”,表现是这些人出了大学校门一直找不到工作,或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差太远。这种现象的存在,即浪费了大量的高职教育资源,又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竞争的第一要素。对人才资源的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资源浪费。

(一)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3]

美国数以千计的社区学院不仅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基础,而且因其办学特色和办学效果在世界高等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德国主要是校企合办的职业学院。英国主要是采用多科技术学院模式。日本则是采用短期大学,专业设置灵活,职业针对性很强,毕业生就业率高,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实现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

1.高职院校要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只讲学校自身的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只管学生拿到毕业证,不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能毕业就行,不问学生的就业质量及前途,那是不行的。不少学校把毕业生“一次性”“批发”给各企业或中介公司,甚至连有无工资,待遇好坏都不管,专业是否对口就更不管了,达到了百分之多少的就业率,就算完成任务了。结果没几天学生就得另寻工作。所以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广西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情况来调整办学结构。

2.高等职业教育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固有的特点是:第一,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特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一毕业就基本上能够上岗;第二,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应该要求学生必须考得相应的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使他们在毕业时就同时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就能够直接上岗;第三,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其开设的专业必须是社会需要的,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第四,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规范,教学计划与课程种类及课程内容要按照职业岗位群对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来安排;第五,高等职业教育更强迫切需要校企联办的新的办学模式;第六,高职教育需要通过大量的类似或接近未来工作需要的实训课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3.高职院校要努力办出特色,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4.专业设置要与广西地方经济结构相适应[4],市场经济的产业结构决定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必须符合社会生产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符合本省(区)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适销对路,就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和支持,就有利于本省(区)经济的发展服务;反之就会出现人才“短缺”与“过剩”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以及社会的稳定。专业设置是把双刃剑,是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的结合点,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学生就适销,反之学生就滞销。因此,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思想,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强调专业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的紧密结合。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广西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情况来进行专业设置,并根据广西经济发展对各种类型人才需求的数量来制定各专业的办学规模。譬如:建设行业的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就应根据广西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资源,把与建筑、市政、房地产、城镇化建设、管道工程、港口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的专业做大做强,担负起广西建设行业大发展对人才建设大量需求的重任,同时也适当发展路桥、计算机、外语及小语种导游、电气自动化、旅游管理和策划等专业,拓展自身的办学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5.教学模式要与社会工作要求相符,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的实训课时数远远多于普通高等教育;如果没有操作实训,技能就不会形成,离开了实践高职教育就是海市蜃楼。所以,要解决好在“那里教,怎么样教”的问题,要把社会作为教学的大课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

6.课程体系设置应与职业教育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学与做相结合,边学边做,学是为了做,做需要到那些知识就学那些知识”。用人单位需要学生掌握那些技能我们就教学生学那些技能,而学生要掌握用人单位要求的技能需要学习那些课程,我们就开那些课。所以,高职教育的内容选择与课程设置,必须紧紧围绕着工作实际与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迫切需要,坚持“必需、够用和求新”的原则。课程设置要把“做与用”放在第一位,实际工作需要哪些知识、那些技能,我们就教哪些知识、那些技能;要克服普通高校英语、数学……各占多少课时、英语要过什么级的教学模式,避免工作不需要的花了不少时间去学,学非所用,工作需要的则因时间不够学而不精,结果什么也做不了。应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要适应当今科技的发展,瞄准最新实践成果,突出操作课程的不断升级与更新;要合理确定课程难易程度,实际工作需要学多少,我们就教学生学多少,够用为度,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胜任职业岗位的工作,为用人单位提供用得上的技术人才。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广西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根据广西经济发展对各种专业人才的岗位技能的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合理安排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以能力为本位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加强实践课程的内容,突破大而全的思想观念,变大而全为条块化,需要啥就学啥,啥新就教啥,够用为度;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要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要加强高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以任务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任务制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结束语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地化就业率”是衡量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我区高职院校只有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办学[5],针对广西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培养适合广西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才能打造阵势强大的“北部湾人才圈”,才能更好地参与人才兴桂战略,更好地为广西经济腾飞服务。

参考文献: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N].广西日报,2008.

[2]张奚瑜.对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3(12).

[3]缪宁陵,等.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职教论坛,2004(12).

地方经济发展规划范文3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凯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五结合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33 ― 03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板,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层次低、效益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带动经济增长〔1〕,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说明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民族地区经济振兴。郑长德教授等专家学者指出新时期民族地区应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度,实现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2〕,这说明民族地区经济振兴必须依靠转型发展战略,而转型发展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在人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功能就是为当地经济发展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能否根据当地经济转型发展的人才需求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事关生存发展大计。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自二十一世纪初相继成立以来虽然发展较快,但仍然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准的困境,造成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院校定位趋同、人才需求与培养错位等原因(夏明忠,2011),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发展及地方经济人才需求等因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机制(赵新亮,2015)。关于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杨钋(2015)等学者通过对国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立足地方经济,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雷德荣,2015)已经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识。其中龚晓(2015)等学者从就业岗位需求能力角度出发,提出了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邓志勇(2015)从具体专业角度分析了如何优化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王志丰(2014)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视角分析了地方经济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要求。而以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为背景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研究仍有待完善,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生存发展之际对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尤为重要。

一、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以资源消耗和投资依赖型为主〔3〕,形成了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小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主要战略〔4〕。贵州省作为一个民族地区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近年来通过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等先进产业转移来优化产业结构,这必然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必须充分掌握所引进先进产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产业承接转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培养一批能经营管理先进产业的人才;二是要求学生必须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能将先进产业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能对所引进先进产业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较快投入工作当中,进而将承接产业在民族地区经营的更有特色,进一步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并重

资源的稀缺性特征决定了民族地区资源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实现健康持续的增长〔5〕,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揭示了民族地区只有通过充分发挥当地特色产业,走创新创业之路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贵州省对先进产业的承接转移也要求民族地区能结合当地特色进行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生产创新、技术创新,将引进产业转化为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先进产业,这就必须具备一大批创新意识强,创业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具体而言:一是民族地区广阔的欠开发市场需要善于创新创业的人才来开发,从而创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二是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具有创新与创业能力的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将直接促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群的建设,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驱动型转换为创新驱动型。

(三)善管理与懂市场双向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民族地区通过承接先进产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技水平落后的状况。但管理是第二生产力,主要指的是人才的管理能力,先进的产业没有善管理懂市场的管理者进行经营也创造不出良好的效益。所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型需要善管理与懂市场的人才提供支撑。善管理一方面是指能够掌握所承接先进产业的生产运营流程,实现生产与现有资源的最佳匹配,是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指能结合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开展计划、控制、沟通、协调等基本管理职能,能将先进产业与当地民族文化实现融合发展,是管理艺术的创新。懂市场一方面是能够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对先进产业的需求现状,能根据民族地区群众需求生产出适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及服务;另一方面是能结合民族地区消费能力现状进行市场开拓,实现先进产业在民族地区留的下、留的好的目标。

(四)通用型人才与特色产业人才全面发展

民族地区经济振兴要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6〕,而特色产业发展除了需要通用型人才以外,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样离不开特色产业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众多,以贵州为例,烟草、茶叶、中药材、民族医药、特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市场需求旺盛,但有关烟草方面的学科专业,贵州省高校中仅贵州大学有烟草相关专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均未设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明显不足。其他特色产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类似问题。特色产业发展没有专业型人才提供支持,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特色产业的发展。

(五)本土人才与外来人才均衡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语言文化、建筑文化、风俗习惯等特色文化资源是当前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但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传现象〔7〕。因此要实现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离不开真正了解民族地区风土人情的本土型人才。本土型人才对民族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等情况更为了解,更利于为转型发展出谋划策,但事实是本土人才外流比较严重,比如,到外地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有一部分毕业后选择留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展,导致本土人才流失。同时特色文化资源的发展还需要留住外来人才,一方面是因为外来人才有着较为先进的发展理念,利于推动特色文化转化为经济成果,另一方面是外来人才有利于弥补本土型人才的不足,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凯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凯里学院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以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是该州唯一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黔东南州是少数民族人口聚集地,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8.27%,其中苗族人口占41.57%,侗族人口占28.99%,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黔东南在面临经济发展转型之际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凯里学院作为该州唯一的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身定位脱离民族地区人才需求

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之一,凯里学院前身是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几十年来为该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教育类人才,但在升本之后自身的发展定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定位脱离自身实际。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立足地方经济,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凯里学院在发展定位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追求科研型、学科门类齐全、规模宏大等问题,最终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其他非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区别不大,同时也出现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千校一面的局面。二是人才培养定位脱离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之时缺乏对黔东南州人才需求状况的周密调查,导致黔东南州的一些特色产业发展出现人才断层,比如苗族文化、少数民族语言、酒文化等特色产业的学科专业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课程体系脱离民族特色文化传承需求

文化传承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凯里学院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传承黔东南苗族、侗族等33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承人才,从而为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软实力人才。目前凯里学院在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课程体系雷同现象严重。该校本科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借鉴其他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甚至是照搬过来,导致课程体系出现雷同现象。二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有关课程缺乏。以管理类专业为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当地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应该设置有关黔东南民族特色文化相关的课程,但实际只有贵州省情课程,该课程对黔东南民族文化介绍较少,缺乏系统详细的学习,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对当地民族文化知识的欠缺。

(三)双创教育脱离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要求

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是民族地区经济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发展的关键。凯里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问题主要是,一是理论学习多实际操作少。创业教育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主要讲述创业有关的理论及案例。创新创业比赛一是举行次数较少,二是参与学生规模不大,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较低。二是创业教育普及率低。创业课程主要是采用选修课方式进行,先有老师申请创业课程,然后由学生选择,且每个学期只有大约200个学生名额。三是创业教育没有融入课堂教育。黔东南州众多的特色产业急需开发,创业教育却较少结合当地的特色农业、文化产业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导致创业教育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创新人才培养作用不大。

(四)科研服务脱离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对地方经济的方方面面开展科学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并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凯里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还需要深入黔东南州各行各业开展调查研究,但实际是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多是通过查找文献、到有关部门查阅资料等方式开展具体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程度偏差,最终导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较弱。

三、“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结合承接产业培养新技术人才

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承接发达地区先进产业转移,凯里学院应主动对接当地承接产业,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先进产业在黔东南州的人才需求。具体来说:一是主动与政府机构等部门建立沟通机制,及时了解该州所引进产业的类型、人才需求专业及规模;二是根据引进产业人才需求状况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或是采用到先进产业企业当中跟班学习、实习等方式学习先进技术的理论及操作技术要点,提高学生对先进产业的工作能力;三是及时充实先进产业相关的师资力量,大力培养先进产业所需技术人才。

(二)结合民族特色产业培养专业型人才

特色产业是黔东南州经济转型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之一。黔东南独特的中药材、饮食、旅游资源近年来呈现了较快的发展趋势。凯里学院应立足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特色产业专业型人才。一是明确黔东南有发展优势的特色产业类型,比如中药材等产业;二是打造特色产业专业群,比如设置中药材相关专业群;三是建立稳固的特色企业学生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特色产业的生产运作流程;四是优化订单培养模式,积极对接当地特色产业企业,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规格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合文化产业培养本土型人才

黔东南州独特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属于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黔东南在经济转型之际,发挥好独特的文化资源至关重要。凯里学院应结合特色文化大力培养本土型人才。一是积极申报基于当地特色文化的学科专业,比如针对独特的苗侗文化申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针对独特的民族服饰开设服装设计专业,让学生能传承民族服饰文化精髓;二是选择黔东南州本土学生定向培养,选择了解黔东南民族风情的学生结合工作单位开展定向培养;三是选择特色文化产业的代表人物到课堂讲课,让特色文化贯穿课堂,培养传承民族文化人才。

(四)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同样离不开创新,凯里学院作为黔东南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一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摸清黔东南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需求;二是结合地方经济创新需求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创新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实践当中;三是大力普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更多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

(五)结合地方发展规划培养全能型人才

“上兵伐谋,规划先行”同样适用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凯里学院作为州内唯一本科院校,主要功能就是为黔东南州各个产业培养人才。一是积极了解黔东南州及各个县市在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规划,比如要深入了解黔东南州十三五规划当中优先发展支持的产业有哪些,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二是结合黔东南未来发展规划及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在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规划,尤其是人才培养方向的规划,要做到人才培养规划与黔东南发展规划协同发展,培养更多全能型人才。

民族地区要想走出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怪圈,必须依靠发展转型战略,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而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一定要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转型的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参 考 文 献〕

〔1〕李声明.论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依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04):178-180.

〔2〕郑长德.“十三五”时期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103-111.

〔3〕丁如曦.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缺陷与新时期战略转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93-99.

〔4〕孙泰岩.浅析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J〕.商,2015,(02):42.

〔5〕李向阳.民族地区资源型区域经济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4,(11):169-172.

地方经济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 职业教育集聚区;地方经济发展;影响探析

[中图分类号] 270 [文献标识码] B

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正在向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模式进行转变,全国各地以职教园、大学城等形式的职业教育集聚区应运而生,形成了多样的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这些职业教育集聚区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已然与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良性的互动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园的互相影响已是新时期教育与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在地方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集聚区也迫切需要正确的发展规划和全面的内涵建设思路指引。

一、探析职业教育集聚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意义

(一)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意义

地方经济持续发展急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而要增加或者新建立一所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却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而职业教育集聚区有着集群发展的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提升其社会影响力来匹配苏州经济发展,满足未来地方经济与城市规模发展和社会对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对新的社会形势下的职业教育集聚区的转型发展的意义

目前大多数城市职业教育集聚区则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园内高校条块分割、各自发展,资源投入没有产生集聚效应,与国外其他同类职业教育集聚区相比品牌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在目前“稳增长、促转型”的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职业教育集聚区如何抓住契机、提升社会影响力是其朝着国际一流的职业教育集聚区目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对职业教育集聚区内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的意义

在后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今天,随着国家和省高职教育提前入学和注册入学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将面临严峻的生存与发展压力,从职业教育集聚区社会影响力入手,园区高校必须通过“抱团共享”、“强强联合”,提高整个园区各高校自身的内部效益和整个园区的外部效益。

二、地方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集聚区形成过程的影响

从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专业分工角度看,职业教育集聚区是一个由多所以职业教育院校学组成的,为师生提供饮食、住宿、教学、科研、商业、交通等多种服务的城市功能区,所以职业教育集聚区一般主要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为基本功能,兼有旅游、文化和生态等功能,集聚区内的高等学校可以包括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前者提供综合性的高等教育,后者提供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集聚区的构成要素中一般包含以教学科研为主的教研元素、为大学提供支持服务周边元素、产教合作产业园元素等,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园区内学校办学主体之间的开放。

从国内学者对职业教育集聚区的定义中不难发现,地方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集聚区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例如王伯伟认为“若干所大学聚集在一处,形成一个以大学为纽带,辖射周边地区,集教育、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特定区域”。肖玲认为“职业教育集聚区是指城市中的大学密集区或高等教育机构设施比较集中的地域。李峻峰、米岩军、姚士谋将“职业教育集聚区”的概念界定为:以大学、科研机构为核心和依托,以有机联系网络包括开放式办学、资源共享、后勤社会化等为基础,以高校教育、研究开发与产业开发三位一体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城市区域。

国内高教区普遍具备一些相同的特征,概括来说包括独特性、规划性、共享性、和竞争性,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职业教育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具备的普遍特性

三、职业教育集聚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形式分析

通常影响力的解释为是行为者在社会(或国际)交往中影响和改变其他主体行为与心理的能力。那么职业教育集聚区的影响力就是指职业教育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职业教育集聚区内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和集聚发展从而对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影响的作用程度,其主要内容与影响维度如表2所示:

表2 职业教育集聚区社会影响力的维度划分

(一)职业教育集聚区在城市发展方面的影响分析

职业教育集聚区一般由政府主导规划,通过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构建,形成了高等院校毗邻而设的特殊区域。新建成的职业教育集聚区与所处城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直接影响所在城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社会环境、人口结构、科技储备、文化氛围等,将从全方位促进所在地域的城市化程度。具体地说,其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主体方面,如表3所示。

表3 职业教育集聚区在城市发展方面的影响形式

职业教育集聚区与高等教育、城区、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实现城郊地区城市化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集聚区以大学为核心,其主要居民是在该城区工作、学习、服务和生活的人员,通过产学互动促进产业与就业的协调发展,实现职业教育集聚区与所在城区的融合,实现地域、产业、学科、人员、技术等全方位的和谐发展。具体而言,职业教育集聚区除了教育、科研的中心功能外,还担负着继承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发展区域文化的使命,承担着推动地区经济、产业、就业等方面联动发展的责任。

(二)职业教育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分析

从我国目前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东南沿海省市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高校最为密集,人口综合素质最高的地区,职业教育集聚区为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强大的技术支持。

1.职业教育集聚区在人才供应上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占比逐年走高,职业教育集聚区以教育集聚的形态将各类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扩散到区域发展的各种方面,职业教育集聚区集中高校资源能惠及更多的需要提高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劳动者,为其他产业发展不断输送智力和人力的支持,从而保障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观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多种专业、多个行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这就需要相应的人力资源来实现,所以,经过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推动中起了关键作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区大。

2.教育集聚区在知识向生产力转化上发挥影响力,促进经济增长

职业教育集聚区作为城市发展中一个独立的功能区域,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培养人才和汇集人才上,还表现在知识创新、科研创新等方面。首先,职业教育集聚区会根据经济发展调整教育内容和专业深度,通过实际的经济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进行不断创新。其次,职业教育集聚区还在科技成果转让,社会服务及技术咨询领域在企业和行业中建立影响力,高新技术产业需要职业教育集聚区内学校和部门及科研机构与领军企业联合建设,职业教育集聚区整体与对方经济发展主流行业和企业及生产部门的直接联系和多方合作使学校的智力资源零距离融入产业系统,成为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养料并形成综合优势,这对科技成果加速推应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

(三)职业教育集聚区在教育改革发展方面的影响分析

1.职业教育集聚区的为国家教育改革特别是高职教育发展提供生长的土壤

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一直较弱,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经费更是短缺,职业教育集聚区在规划发展中以“重点发展,优势扶持”的政策,有效地缓解了资源短缺与人才培养的矛盾,以职业教育集聚区这样的职业教育集聚发展的态势重点突出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偏向,也缩短与普通高等院校综合性大学在政府财政支持方面的差距。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发挥优势,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差、弥补社会职业教育落后的发展短板,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并且需要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集聚区不依靠各种教育资源量的增加,而是通过现有要素的重新组合,教学方案的改革创新,获得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的效果,这样的方式对于经费和人力资源不足的高职院校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集聚区汇聚的学校其办学定位与教育特色各异,学科与专业优势不同,职业教育集聚区内利用空间集聚优势有效地进行设备资源的重新配置整合,师资资源重组优化,为学科的融合和互补创造力机会,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环境。学生在职业教育集聚区不仅可以学习本校本专业知识,还可从其他学校的教学和训练中收获更多的教学成果,对学校师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职业教育集聚区促进校企合作,推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校企合作在许多高职院校发展并不顺利。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还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不能为企业提供效益提升的技术支持,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动力不足。例如高职院校就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后,几乎没有更多的时间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如果通过职业教育集聚区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师资融合,各个学校可以实现教师的“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目的,教学能力的增加能够让部分教师无须承担教学任务,专心到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有利于快速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强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促进校企合作。

通过职业教育集聚区的整体推进和发展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乃大势所趋。职业教育集聚区作为一个规模较大、情况复杂的系统,其功能从分散、整合,到有机融合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调适、磨合的过程,从长远角度看,职业教育集聚区的出现和发展解决了高职院校面临的各种困难,迅速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实力,使合作双方取得双赢。

[参 考 文 献]

[1]黄衡.高职园区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研究――以常州科教城为例[D].苏州大学,2012

[2]张慧颖,杨琳,张立迁.城市教育影响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受众视角的多案例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3]朱迎春,王大鹏.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2)

[4]于扬.提升教育质量意识构建现代大学治理制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年学术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2(9)

[5]李明传,曾英武.高校引领地方经济发展――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兴起中作用及启示[J].理论科学,2009(10)

[6]付金凤,于冬梅.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J].教育探索,2011(8)

[7]朱剑鸿.湖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地方经济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经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38-02

一、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内涵

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能够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在经过大学的培养后充当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另一方面,是高校教职员为地方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积极献策或直接参与人才培训、科学研究、产品升级转型。地方高校瞄准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与其捆绑共舞,这是地方高校博弈社会的立足点,是地方高校解决人才就业、科学研究、实现与企业双赢的绝佳手段,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符合高校与社会的长远利益。

二、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意义

1.能充分展现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首要功能。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得到用人单位认可,这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一直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机械行业跨越式发展,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逐年提升,逐渐从量向质转变。企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出口,高校与企业之间维系着供给予需求的共生关系,人才是企业的生命力,关乎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域经济显著、产品地区裙带突出,大学生只有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工程实践技能,掌握现代工程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并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才能成为地方企业的栋梁。因此,针对地方产业特点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应该成为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

2.能充分发挥大学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大学是一个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敏感的场所,传播并创造新技术的能力远远优于企业。大学除了为社会培养大学生,也要发挥自身的辐射作用,积极地为社会服务,尤其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种服务除了教师参与地方经济决策、为企业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外,更包括对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帮助企业提高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新技术不断诞生并不断被应用的时代,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就必须接受和面对突飞猛进的技术挑战。企业要不断地更新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血液,才有可持续发展并逐渐做大做强的空间,所以优秀的企业都建立了一整套提高技术人员能力的培训计划,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社会的技术进步,当今,着眼于新技术能力培训的继续教育已在政府、高校、企业和技术人员之间产生共鸣。

三、我校国家级机械基础示范中心的特色和优势

我校机械基础实验中心依托于浙江省重中之重的机械工程学科,近年来在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中心的过程中,花巨资配置了能体现当今技术水平的企业级设备和专业软件,建立了机械零件数控加工、机械产品虚拟仿真、转动件动平衡、精密测量、机械创新设计、现代汽车发动机及变速器拆装等特色鲜明、符合浙江省企业需求的实验室,并注重从企业引进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的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人才培养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创建了优质的资源和环境。

四、探索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新途径

浙江省地方经济的特色是块状经济优势明显,已经涉及到制造、加工等十几个领域和一百多个行业,但存在着价值链低端化、内部产业畸形化、集群内企业离散化等问题,因此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是发展趋势[1],而制造、加工业在众多领域和行业发展中具有较大的提升力和较强的带动力,必然成为产业集群转型的龙头。为适应浙江省加工制造业的环境,示范中心积极探索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新途径,在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两个方面大做文章、做好文章。

1.瞄准浙江省企业需求,加大力度培养在校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众所周知,国外自上世纪80年代,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面就提出了大工程理念,逐渐由“学术化”教育转向“工程化”教育,在国内教育部也已经提出了要重视实践教育的要求,面对“学术化”向“工程化”转变的迫切性,实验中心结合在校生正常教学活动,从培养学生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探索在校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效果评价机制,花大力气为在校生面向企业的需求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优质的学习和培养环境,改变过去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的现状,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实践环节能吸引众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既能在培养模式上满足学生的兴趣,又能在实践内容上与浙江省企业实际需求对接,真正从企业需求出发为企业培养出实用型的创新人才。

2.依托优质培训资源,积极拓展企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当今机械工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为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地转型和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示范中心发挥着自己的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用先进的技术提升企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使之始终保持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不被迅猛发展的新技术淘汰。示范中心通过研究开展社会服务的一系列问题[2],派员到相关工程企业实际调查、走访,加强企业需求调研,进一步了解企业当今和未来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需求,准确把握企业要求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工程技能,在此基础上,研究在企业正常的工作和生产条件下,针对企业员工的特点进行培训的模式、内容、方法与手段,探索高校、企业实现双赢的新途径,让培训工作真正成为众多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基石,成为企业升级、全面提高新技术水平的重要依托。

3.示范中心承担着多项具有对外培训资质的项目。示范中心是2008年获批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单位,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政策保障等多方面都获得了更有利的条件。在过去几年的建设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已为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实践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提供了优质的教学和实验平台。示范中心凭借优质资源,积极运作,按照浙江省发展规划,从战略的眼光形成与时俱进的培训理念,为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构建了多项具有对外培训资质的项目,供学员选择,这些培训项目均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不但为企业输送了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且提高了企业人员的理论实践技能,成绩斐然。

五、总结

探索示范中心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新途径,有利于高校与企业资源互补,相互促进,真正全面落实教育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任务,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几年来,示范中心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学生、被培训人员与实验室良好互动的机制;通过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共享资源,互通有无;通过加强与政府和学术团体的沟通,实现双边或多边合作,建立共生和互赢机制。总之,示范中心充分发挥师资、场地、设备的优势,在培养实用型优秀人才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成为对外技术培训服务的基地。同时,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政府、企业、学生和技术人员的信任和依赖,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丽.浙江省区域经济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市场,2011,(48):116,126.

[2]张云霞.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7-8,33.

地方经济发展规划范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人才培养 地方经济

目前我国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山于国家采取了放活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地方政府可以有效的利用本地的人力资源,与传统的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因此地方“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出现了很多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少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极大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存在种种问题。

一、科技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比较低

一些地方的经济增长还是资源掠夺式的粗放发展模式。某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不惜破坏生态环境,浪费上地、森林、矿产资源,盲目上项目。这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实际上这不是一条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增长的道路,只能走入“先污染、再治理”,“先富起来、后贫穷下去”的死胡同。“我国是一个科技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各类科技资源,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支持科技发展的资源投入不足

经济的平稳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源源不断的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研经货人规模的科技投入。近年来,我国地方科技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 人力、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科研教育未能充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投入不足和科技资源分散浪费同时并存,大量的资金被分配给有名无实科研机构,没有多少开发潜力的项目吸收了大量的资金,而真正需要科研投入的项目却发展不起求。有些人靠关系、资历早请到科研资金,而没有门路和地位的研究者因缺少资金,无法进行科研。

三、阻碍科技发展的体制因素依然存在

由于体制原因而一些企业尤其垄断性企业,缺乏对科技创新的动力,甚至为了维持一己私利,千方百计阻碍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另外,一些企业不注意科技研发,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适应生存的能力差,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相反,某些垄断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市场优势,阻碍科技创新,以维持自己独大的地位。一些国有企业的科技研发受到国家的指令控制,不能自主进行研究开发。而一些传统的产业如农业,由于小农经营方式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存在,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经营,高新科学技术很难应用到实际当中去。

四、政府缺位给科技发展造成的困难

不少政府部门存在惰性思维,官僚化倾向比较严重,比较会做一些官面文章,实际并不关心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某些基层政府科技工作部门,连最基本的科普宣传都开展不起来,更不用提什么利用科技进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了。有些政府把精力放在地方保护上,通过行政权力的强行干预阻止外地先进的技术产^^进入本地,而本地的企业则毫无技术革新的动力。

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科技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使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更通畅,也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我们力图从以下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与发展适合表地实际的高等教育相结合 切实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科研人强的创新能力

国家兴旺发达,主要依靠人才。人才主要有研发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种。技能人才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实践型的人才,关系着好的技术是否能够运营刮到实际当中去。发展地方经济,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一批掌握“实用、够用”技术的普通劳动者,而这些劳动着主要应依靠地方结合实际情况自己培养。人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和大量普通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利技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必同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提升地方的竞争力。才能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职业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研究方向增强技术应用开发性,应用型人才更多关注的是人才的技术,而研发型人才更多的关注人才的科研。地方经济要发展,需要一批高科技人才,这对提高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来说是必要的。培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就需要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积极依托产业,走校企合作的道路,集中科研力量,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加强科技协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发展等当地经济社会牵动作用较大的领域,要继续加强与有关的高等院校的联合攻关,借他人智慧促进开发创新。要将研究领域重点放在地方区域产业上,地方高校科研机构要对与当地经济发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展开科研公关。同时要吸引优秀人才支援地方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优厚的薪资条件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做到“条件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加快“人才强省”、“人才强市”的战略,同时吸引人才,加快科技创新园区的建设,集中智力资源研究开发重大项目。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战略层次来认识,把人才强国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优化人才成长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改变“重物轻人”的观念,把“以人为本”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地方核心竞争力拥有更多自己的知识产权

创新足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样一个地方也是如此,只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地方在区位竞争中才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和持久的发展潜力。当前我们的产业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科技发展水平比较低,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经济南粗放型向节约型的转变。没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地方经济想持久发展很难,不同地区大量进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只能是两败俱伤。目前,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而一些地方政府还要满足于地方经济短暂而快速

的增长,怕科技投入过多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影响自己的政绩。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自主知识地方经济的发展就走不出粗放型经营边发展边污染的老路。只有提高科技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够较少的耗费能源建立节约型社会,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衡,实现跨越式、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自己的技术领先优势,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这样才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才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主管部门应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努力抓好关键项目建设,突出区域优势,大力培植出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地方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突出自己的产业优势,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维持地方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加强地方政府的科技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制度支持

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一个地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部门应立足于为科技发展服务的基本宗旨,开展科技诚信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改变过去“等、靠、要”的因循守旧的思想,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实现对科技项目和资金的有效管理。通过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利用科技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的升级,加强重点科研项目的立项和攻关,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财政部门要对科技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科技部门应把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做好配套服务,人力培植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些项目的开展,为当地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发展平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在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必须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以科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展高新科技,加快产业换代计划,引导和促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心、提高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并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地方经济写入发展规划当中,引导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一些省市已经将提高科技对GDP的贡献率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硬性指标确定下来。而地方政府的全方位支持是地方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地方也应改依托自身优势大力进仃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除去不利于科技进步的制度壁垒,培养干部群众的科学思维。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分管领导更要将科技工作纳入工作目标,根据本地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推进本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具体措施,并加强督办落实,切实抓出成效。同时要认真落实上级政府制定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要把考核结果同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联系起来。同时也要服从中央对地方科技发展的宏观指导,“地方基金的投入要取得高水平成果,出高水平的人才,就要坚持把国家目标放在第一位,符合国家对地方的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学科优势,发挥地方基金更大的作用。”

(四)依靠地方,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