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的劣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共享的劣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共享的劣势

财务共享的劣势范文1

关键词:云会计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 云计算 SWOT分析

一、引言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这些文献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云会计主要是针对中小型企业而言,而实际上在我国真正将云会计付诸实践并且获得良好成效的恰恰是大型企业集团,比如中兴通讯和中国铁建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标志着云会计已经不是一个理论上或者书本上的概念,更不是只限于中小型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选择模式。当然,笔者也认同,云会计服务模式将是中小型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一种最佳途径。因此,无论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集团都可以选择云会计服务模式作为其会计信息化的创新实施模式。由于云会计从实践到理论都远未成熟,特别是广大中小型企业,理论上讲,它们本应是云会计应用的主力军,但目前市场响应者为数不多;而对于业已推行云会计服务模式的大型企业集团,究竟应该如何应对云会计可能带来的风险与威胁,也是非常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准备运用SWOT分析方法讨论影响云会计服务推进成效的内外部因素,系统分析梳理云会计服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其威胁,为云会计服务的深入推进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二、云会计服务的优势与劣势

云会计服务的优势是指相比较于其他形式的会计服务系统所拥有的超强竞争力以及随之可能带来的超值应用效应,通俗来说,就是指其具有的优点以及可能带来的好处;而云会计服务的劣势则是指其具有的不足或者缺陷以及随之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通俗来说就是指其具有的不足以及可能带来的坏处。在SWOT分析框架中,尽管是从四个维度来分析问题,但优势以及劣势分析属于前置分析,而机会以及威胁属于后置分析,外部环境因素是通过改变竞争双方的优劣势对比从而为研究对象带来一定机会或威胁的, 这是SWOT分析的基本结构。

(一)云会计服务的优势分析

1.站在单个会计主体上看,云会计服务具有比较成本优势。云会计的这一比较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单个会计主体在会计信息系统的部署实施以及系统运维方面的成本费用开支大大降低,因为支持云会计服务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云会计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或购置以及对这些平台系统的维护管理等都不需要由单个会计主体自行来考虑,而是交由专门的平台供应商和系统供应商来筹划与管理,当然,后者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成本也是巨大的,是需要通过向云会计平台和应用系统的使用者收取服务费或租赁费的方式来补偿和回报的。因此根据规模效应原理,对于同一个云会计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来说,只要参与服务的单一会计主体数量越多,分摊到每一个会计主体的补偿成本也就越低,云会计服务的服务费或租赁费自然也就有降低的空间。所以说,云会计服务的比较成本优势是有条件的,也就是其服务对象要达到一定数量规模之后才会显现出来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当前,许多中小型企业之所以对云会计服务不是很积极响应参加,有多重原因使然,但与目前推出的云会计服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因而也就不具有明显的比较成本优势有直接关系。而对于大型企业集团而言,由于集团总部具有较强的控制权以及行政管理权,因此,他们更容易建成云会计服务平台与应用系统,并且可运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让下属企业必须使用这一平台和系统,从而形成规模效应进而显现出比较明显的比较成本优势。当然,大型企业集团部署的云会计平台和应用系统大都属于私有云范畴,而中小型企业所能租赁使用的云会计服务平台则属于公有云范畴。目前,前者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极快,而后者仍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2.云会计服务模式具有系统运维、应用拓展和升级的巨大便利性。与传统会计信息化模式相比较,云会计的服务对象不用考虑云会计系统的日常维护管理事项,也不用考虑如何进行系统升级等问题,这些工作一概交由云会计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的供应商来解决,如此一来,在传统会计信息化模式下经常让用户头疼的系统运行故障与运行异常问题在云会计服务环境下很容易就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另一方面,使用云会计服务平台的企业用户,伴随业务在异地大规模拓展与增长,往往就会在异地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此时在分、子公司所在地只需简单地部署客户端应用的必要环境就可以在云会计服务平台上构建自身相对独立的会计信息系统,而这个系统经过适当的授权,公司本部管理层也可以方便及时地查询获得分、子公司动态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这样无形中支持了公司规模的快速扩展而对扩展后的经营实体的管控却没有削弱。因此,从这点来看,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公司更应该考虑选择云会计服务模式作为其会计信息化实施的重要策略。 3.云会计服务可以推进会计服务的外包或共享,提升企业会计服务的专业水平。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来说,可以借助部署云会计服务平台与应用系统来支持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而共享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从整个集团范围内来优选会计专业人员进入共享中心为集团所属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会计服务,因此,其整体的会计专业服务水平会有显著地提升。

对于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来说,它们可以将本企业的会计工作外包其专门的会计服务公司或者记账公司,而后者可以利用云会计服务平台与应用系统来执行此项受托任务,这样做的好处是:委托方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向受托方提供必要的经济业务原始单据和票据(可以将单据和票据影像扫描进入云会计服务系统,也可以通过客户端人工输入相关单据和票据上的数据来实现),而受托方则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对这些单据和票据进行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账和表)随时随地提供给委托方查询使用。如此一来,企业会计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4.云会计服务具有随时随地随设备持续提供的特性,对客户端应用环境的依赖度较低。传统上,企业建设基于两层或三层C/S架构的局域网会计系统,通常在客户端应用时不得不考虑其对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限制性要求,客户端对环境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其结果就是随着公司建设不同的局域网系统,客户端应用的环境冲突就会比较明显。云会计服务则与上述应用模式有很大不同,通常在客户端应用时不需要过多考虑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制约问题,任何一个客户端只要其设备能够接入互联网并且有权访问云会计服务系统,客户端的应用请求就能得到充分及时的响应,因此其对客户端应用环境的依赖度非常低。

5.对于建成云会计服务系统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借助云会计服务平台将其部分或全部会计职能外包的中小型企业来说,云会计服务的实施推进有利于提高其财务监督控制的成效。这首先得益于云会计服务有助于提升企业会计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伴随会计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会计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监督控制也会更加专业,效果自然也就会更好一些。另一方面,借助于云会计服务平台与应用系统,业务人员、财会人员以及企业管理层可以跨越时空制约充分进行有效的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监控氛围。再次,云会计服务系统内嵌的控制重点及其自动控制程序也会发挥积极的监控作用,因为云会计服务提供商要面对不同的企业客户,其在云会计系统中所提供的控制流程与控制程序必然会考虑更多企业的合理合法的诉求,因此按照国家对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特殊要求要构建云会计系统的程序化控制体系自然会成为云会计服务提供商的一种理性选择。因此,云会计服务系统不仅有助于大型企业集团对下属企业开展经济活动进行持续有效的动态财务管控,对于中小型企业强化其财务管控力度也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效的实施方略。

6.云会计服务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实时共享。由于“云端”的会计服务系统具有随时随地随设备供用户进行7×24小时的授权实时访问的特点,因此,用户只需要通过客户端登录“云端”的会计服务系统就可以查询获得授权范围内的会计信息,从而可以保障企业内外部信息需求者实时共享决策有用信息的基本权利。

7.云会计服务有利于形成一种全新的业务财务协同关系,从而打破传统会计分工模式所造成的固有局限性。通过云会计服务模式,大型企业集团可以将其所有下属企业的部分财会职能及机构撤销,而改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来专门履行相应的职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从属于企业集团本部的一个独立部门,其形式上不再隶属于任何一个下属企业,但该中心通过云会计服务系统可以与下属企业形成一种全新的财务与业务协同关系,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其对下属企业的经济业务反映速度没有丝毫削弱,这是因为集团部署的“云端”会计服务系统可以瞬间完成电子单据、票据(包括纸质单据、票据的影像扫描件)在虚拟网络空间按照既定的流程要求进行自动流转、分派,但对其业务的财务监督控制力度和水平都得以大幅度提升。

对于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云会计服务模式,中小型企业也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会计服务公司来本企业的财会职能,而后者借助于云会计服务系统也可以与委托企业形成一种新型的财务业务协同关系,由于会计服务公司是市场中的一个独立经营主体,其独立性有一定程度的保证,因此,借助于云会计服务模式,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反映和监督控制的水平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云会计服务的劣势分析

1.站在部署建设云会计服务平台与应用系统的供应商角度来看,其一次性投入成本巨大,如果不能通过实现“入网”企业用户数量的规模化效应,云会计服务就难以为继。笼统来说,云计算投入包括三个层次的投入:基础设施级服务的投入、平台级服务的投入以及软件级服务的投入。基础设施级服务的投入主要用以完成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设备集成工作,以便服务对象可通过互联网获得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服务;而平台级服务的投入主要用于构建软件开发的平台并将其作为一项服务内容提供给服务对象;软件级服务的投入则是指供应商通过互联网部署专用会计软件而必须承担的成本费用。一般而言,一个云会计服务系统的建成最起码需要有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的投入保证,也就是说必须要完成基础设施级服务和软件级服务的提供。当然这两个层次的投入并不必然由同一个供应商承担。不管是由单一供应商集中统一投入建设还是由两个以上供应商分别投入建设,其一次性投入的成本都需要通过被服务客户数量的规模化效应来补偿并最终实现盈利。

2.云会计服务具有天然的安全与风险隐患。毋庸讳言,所有与互联网相关的应用都存在这种天然的劣势,信息泄露、隐私权被侵犯、数据遭黑客窃取或被病毒破坏、企业商业机密遭受云会计服务供应商内部员工的“黑市交易”等乱象都是这种劣势的现实表现,这也许是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担心或畏惧应用云会计服务的主要原因。

对于云会计服务来说,也许更大安全与风险隐患在于海量数据的集中和会计应用程序集中之后可能面临的灾难问题:火灾、地震发生怎么办?竞争对手攻击集中的数据或程序怎么办?瞬间访问系统的客户数异常巨大所带来的并发控制问题怎么办?会计应用程序出现未被测试环节发现的“bug”造成大面积应用出故障甚至瘫痪怎么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3.云会计服务容易滋生新型的委托问题,致使被服务客户成本加大。云计算三个服务层次已经非常明显地告诉我们,从服务主体到服务对象实际上就是委托关系,每个服务层次都存在不同的委托方和受托方,因而委托关系随着服务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在每个委托关系中都存在委托者和者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从而都会产生成本的问题,服务层次的委托链条越长,最终被服务客户所需承担的成本就会越大。

三、云会计服务的机会与威胁

在分析了云会计服务的优势与劣势之后,我们再来简单分析其可能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前面已经提及,在SWOT分析框架中,机会与威胁分析属于后置分析。

(一)云会计服务的机会

云会计服务模式只是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形式之一,企业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或选择其他比较传统的会计信息化模式,比如通过自行购置商品化软件或者定点开发专业会计软件,并由企业自身负责构建软件应用基础平台来实施推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那么,当前云会计服务的发展会面临哪些契机呢?本文认为云会计服务至少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发展机遇。

3.大型企业集团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迫切需求是云会计服务发展的重要机遇。当前,大型企业集团为了加强对下属企业的管控力度,整合集团财务资源,“降本增效”提高集团整体竞争力,以便能够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都纷纷从管理创新上找出路,于是,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便成为许多集团高层的普遍共识,而为了将分散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的分、子公司的经济业务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来统一核算与监督,构建云会计平台与会计应用系统就成为企业集团的必然选择。

(二)云会计服务的威胁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对云会计服务的威胁概要归纳如下:首先,最大威胁来自于观念的陈旧以及企业用户对云会计服务缺乏完整、正确的认识,如云会计服务不容易把控,企业会计机密容易泄露,云会计服务会很昂贵,等等。在这种观念和认识下,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策略选择上就会更加倾向于选择传统的比较保守的信息化模式;其次,互联网现实存在的较高的安全可靠性风险也对云会计服务的推广应用构成很大的威胁,这一点运用劣势分析部分的逻辑就很容易证明;再次,互联网环境下产权界定复杂以及对各种产权关系的保护性制度的缺失所导致的侵权容易、维权很难的尬尴现状,也对云会计服务的普及应用构成极大的威胁。

四、推进云会计服务的政策建议

财务共享的劣势范文2

2017年3月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经初步达到35亿人,占全球总人数52%,而移动互联网更是达到22亿用户。从其必然发展趋势中,能够明确“互联网+”的形成己经改变我国众多行业,包括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电子商务、在线房产、在线影视等行业。“互联网+”的出现是各行业与现代信息技术完成深度融合的全新时期。“互联网+”时代必然会对企业管理会计产生相应的影响与变化,那么精细化管理的方式与建设,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提升现代化管理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在企业管理会计的信息化方式上提供高效的管理模式。那么我国发展管理会计在“互联网+”时代的建设,形成信息化的建设方式,最终完成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模式也尤为重要。

二、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思维模式

1.预算管理平台构建高效灵活的动态机制

管理会计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服务对象与管理工具成复杂化趋势,而企业内部组织在原有状态之上,需要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所有管理工具。所以在预算管理平台中应当以高效灵活的动态机制为核心,才能够在利用信息化工具的同时,以管理层级的压缩,实现横向沟通的加强,才能够提升责任主体参与实施的主动,那么企业的管理会计才能够在高效灵活的状态下完善工作细则。那么在预算管理中,实现组织内部的快速共享信息化,促进反馈信息与实时接收的动态机制,就需要应用互联网中的高效传输信息的功能。通过与传统会计主体中网格化组织管理模块的区别构造,最终实现去中心化的组织管理模式。也就是从金字塔管理模式转变为倒金字塔管理模式。以网格化模块的形成,明确个性化管理的方式,从而为企业制定依据其业务特点为导向的战略考核方式,形成绩效考核的指标配备,能够对应网格化的主体责任。

2.预算管理构建“战略、预算、绩效”三位一体

管理会计应当将实施与制定紧密相连,为战略思维提供基础。而预算管理便是控制与监督企业战略目标达成的有效工具。企业寻求发展的经营状态下,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将预算定位于实施执行的核心,将绩效考核作为保障,三者相互联系成为管理完善的表现。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应当利用其管理模式的高效性,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信息化体系,以网络快速传输功能为基础,数据信息可以不受时空约束,实现全面共享。

在具备逻辑判断能力的前提下,可以为管理预算提供数据信息支持。通过互联网的特性可以实现新型预算管理信息体系,那么企业可以构建大数据平台,以客户信息、政策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市场信息等,作为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储备。通过相应数据信息可以适当结合自身情况,从而为企业战略发展的制定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在此之上,企业的战略目标更为精准,在经营活动中可以合理规避风险。在内部报告的支持下,信息化平台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价值。那么预算的实施执行阶段,可以为其控制提供信息化手段,将预算目标作为定期业务完成情况的对比方式,从而为企业考核提供价值参考。经过信息化处理的考核?Y果,能够及时发现客户与市场变化,以便于企业结合市场动态调整战略部署。以互联网功能的实现促进企业目标的最终达成,实现绩效考核与预算控制的互动,从而形成以预算为链接的三位一体管理体系。

三、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方法

1.建立企业财务与业务的管理流程

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产业运行模式已经受到互联网的推动,从而使得管理会计的服务客体也发生转变。管理会计的核心是约束企业资源浪费,通过解决企业机制或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将相应内部全员的积极性有效调动,防范相应可能存在的企业风险,并同时提升企业的固有价值。那么以约束为目的对会计管理工具实现应用价值,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治理等方向,能够观察到其关键在于决策信息的来源。

财务会计系统为传统管理会计的决策提供了信息数据支持,但传统财务会计需要按照科目排列依次进行管理,而且同时产生相应的滞后性,那么在实际应用其管理会计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管理中,多数情况下与实时数据信息的变化无法及时对应,那么也就导致了财务与业务相脱节,不利于企业最终决策。

而通过互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数据信息进行互动存储,能够在ERP等业务系统中获取信息。那么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提供了数据处理平台,以便于企业财务与业务管理能够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从而实现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共享,那么也就实现了制度内嵌。在源头做到财务部门的控制与决策中,得到有效数据实时更新的有效支持,那么业务部门便可以依据财务反馈信息实现市场经济的快速反应,也就最终实现了两者的联动,从而完成会计管理由工具型转变为决策型,才能够将管理管理会计的职能完全发挥,实现对其企业内部业务的实时控制。业务财务一体化的管理中,应当以动态管理平台作为支撑,进行经济业务往来的过程中,动态管理平台需要结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其业务机制的有效联动和规则细分,同时在其两类报告中满足不同企业需求的方式。

2.通过企业价值链构建信息管理体系

财务共享的劣势范文3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各行各业,当然也在会计领域广泛使用。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使用正在由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使会计工作逐步高效、准确,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计算数量和劳动强度,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良性发展。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对于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会计行业内电算软、硬件不断完善,为会计信息化过渡做好了准备。在信息传播迅速,工作效率要求极高的今天,会计电算化进行的简单会计电子计算,降低会计人员劳动强度,已经呈现出了与信息时代的种种脱节现象,只有加速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才能充分共享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过度是信息时代对会计行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机遇;挑战;过渡策略

一、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辨析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会计行业中使用时间长,为会计行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会计信息化正是基于会计电算化的软、硬件设施、技术条件、专业人才等前提下才能展开。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产生,在具体使用和对会计行业的促进作用上有着众多区别。会计电算化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对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手工完成较为困难或者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进行计算机层面的计算解决,主要是针对会计工作中的单个任务,操作环境也多为封闭操作,不与网络信息交互。会计信息化阶段时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为解决会计问题,而是与企业各部门实现会计信息共享,提升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合理决策,实现企业良性发展,这个过程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重点强调其在信息间的共享。会计电算化是会计部门内部解决工作问题的一种方法和途径。主要用途是优化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在企业中使用时涉及部门少,对公司其他部门工作产生影响小。而会计信息化是基于会计信息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职能除了优化会计工作,还包括向企业内其他部门及决策层提供会计信息,促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在会计电算化使用中数据处理结果、财务报告等数据材料主要为会计部门内部使用或者提供企业决策层,但是在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网络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企业的财务共享程度,促进企业进行信息管理。

二、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必要性

1.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更高阶段

会计电算化针对会计工作中人员手工难以完成或者无法完成的工作进行处理,是一种机械计算的模式,主要目的是解决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难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但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信息,并不能促进企业整体信息管理的良性进步。会计信息化是基于会计电算化软、硬件设施、技术条件、专业人才等,加入网络互联和网络共享技术实现的深层次计算机信息财务工作,会计信息化不仅满足了会计电算化对会计行业效率提高的作用,还能在会计信息共享过程中,提高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提高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决策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更全面的实现,企业管理必须借助于有效的信息实现信息化企业管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过渡,更体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会计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质量

会计信息化促进了会计信息在企业间各部门的共享程度,也提高了决策层使用会计信息的效率,在有效的监督下,可以实现企业财务质量的提高,促进企业对其财务的控制能力,从而推动企业的资源有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会计电算化下会计部门单纯从事会计数据计算,账务记录、审核,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部门工作效率更高,企业财务管理可控程度增加,更有利于开展会计审计,实现对企业财务质量的监督和提高。

3.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企业财务质量对于企业能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工作决定企业的财务质量,随着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决策的重要性也在日益提高。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会计行业也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企业面对会计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如果仍坚持会计电算化,将会导致企业财务质量在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影响企业效益,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质量优化、企业管理意义重大,成为企业会计工作优化的必然选择。

三、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途径

1.会计信息化观念的强化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会计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大量计算机信息软、硬件的支持和相关技术人员的支持,而这些条件的实现都需要企业管理者的的决策和资金技术支持。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会计信息化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企业效益增加的重要性,提高会计信息化的效率,不局限于模仿,真正实现对会计信息化的信息的利用。

2.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经过20年国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国家对会计专业人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有一定的重视。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就需要国家、企业以及会计人员自身三方面努力寻求自身素质的提高机会。首先,在国家层面要重视会计人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养,会计人员考核增加会计信息化相关知识的考核,提高会计人员信息化程度。另外,企业要注重内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培养多层次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会计人员要明确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必然趋势,注意会计知识与信息化知识的良好结合。

3.完善企业整体信息化系统

完善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结构,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化有效发挥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指导作用。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化需要结合企业整体信息化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构建企业整体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把握信息时代下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加强会计信息化与企业整体信息化的管理的联系,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增加。

四、总结

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时代下会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的信息化必然促进企业财务质量的提高,加速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收益。

参考文献:

[1]盛国杰.浅论会计电算化目前的问题及对策[J].开发研究,2009(S1).

[2]王锴,汪家常.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贡献与趋势[J].财政研究,2010(02).

财务共享的劣势范文4

关键词:网络会计:SW03;营销分析;观念创新

基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平台之上的现代网络会计正以前所末有的速度写作毕业论文深刻地改变着创业型企业的生产运作方式。作为企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组织、处理会计业务,并为相关职能部门(如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提供会计信息、定向信息和决策信息的实体。企业在充分享受网络会计信息化系统所带来的高度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感受到其带来的诸多新的挑战,其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它将引起整个企业组织架构及其制度安排的深刻变革。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尝试运用SWOT营销分析法从会计人员的视角基于网络会计对创业型企业进行了分析。

一、网络会计给创业型企业管理和发展带来的优势

(一)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保证了会计数据的及时录入和统一存贮,大大减少了单机操作造成的数据冗余,真正实现了会计工作的自动化、现代化,有利于加强对会计信息管理和控制。能够对企业过去、现在、外部和内部的经济信息进行多维化的存储和处理,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融为一体。既给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效率,叉可避免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确认不真、计量不安、人为歪曲、信息丢失等问题的发生,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决策的需要,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二)实现了企业经营的网络化管理,大大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控制、预测能力。现代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大大加速,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管理形成的“信息孤岛”现象抑制了企业的快速反应及决策能力。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组织机构变成了一个自动网络系统,它把一些企业内部的小型团队整和起来进行实时在线管理,实质上足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出发,着眼于各子系统资源的最优整合,有机结合成企业会计信息网,用“网络”结构取代传统的“金字塔”结构,使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自机融入到以MRP/ERP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中,大大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控制、预测能力。

(三)可实现跨区域、远程财务管理现达的通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使财务管理可在一个虚拟夺问中进行,这就使得以创新为特点的创业型企业、不在同一地点的母子公司之间超越时宅的远程财务管理在网络会计的平台之卜得以实现。

二、推进创业型企业网络会计面临的劣势

(一)传统“重核算、轻管理”的财务管理思想束缚创业型企业网络会计全面信息化的进程。网络会计要求企业必须根据会汁信息化的系统要求,融合现代管理理论,对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并依此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但是企业巾的陈旧观念、落后手段、无序管理给网络会计带来很大的障碍,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会汁人员甚至有些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更新观念与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是创业型企业面临的现实劣势问题网络会汁平台筒要一流的会计人员,一流的会计人员水仅要有扎实的、务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并能运用现代的管理手段。总而言之,急需一批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身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目前。这种复合型人才还非常匮乏。

三、网络会计给创业型企业管理和会计人员带来的机会

(一)会计信息的披露和获取更加及时全面和更具针对性。网络会计实时跟踪、人机对话的功能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加全面、会计信息的获取更具针对互性。

(二)财务部门内部人员的分工以及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集团公脚账务处理职能集中化可取消总账岗位、报表岗位等有关岗位,代之以强化原始数据搜集、审核和传递岗位;可以变成一级核算,促使财务分工扁平化;企业财务实现与企业内部业务的完全协同。这些新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管理层判断决策的准确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四、网络会计所面临的威胁

(一)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巾的完整性和真实忡问题。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安全受到r严莺的挑战。所以很难保证信息的完整与真实。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安全成胁和会计软件系统的威胁,硬件系统的威胁主要有硬件本身的质量问题、硬件维护不当和外部人为的恶意攻击、机器本身的功能失效、硬件工作寿命的限制等几个方面;软件系统的威胁主要来自于软件本身的设计质量和水平、人为因素对软件系统的恶意破坏、软件使用权限的不当分配或权限被盗用和软件系统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管理等几个方面问题。

(三)企业内部控制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存在失效风险问题。

五、SWOT营销分析后的对策建议——会计人员应进行观念创新。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网络会计所表现出来的宴时性、多元性、集成性、简捷性、动态性、开放性、智能性等技术特征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置换改变,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冲击与反思。对于会计人员来说,首要问题应是不断更新观念,实现观念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理财工作的需要。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观念创新。

(一)树立市场观念。市场不仅指产品市场,还包括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人才市场等。创业型企业的会计人员要摆脱长期计划体制下等、靠、要思想的束缚,向市场要资金,向市场要效益。

(二)要强化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网络会计环境下各种风险加大,如国际资本市场的利率、汇率风险;跨国经营、国际投资业务所产生的政治风险和经济政策变动的风险;无形资产经营风险;跨国审计风险;网上虚拟交易风险。但风险和报酬往往是共存的,高风险才能带来高报酬。

(三)树立法制观念。市场运作要求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和完善贸易、结算和财务等与会计市场相关的法规时,逐步向国际会计惯例和准则靠拢.强化依法理财的意识,依法核算和监督,使我国的财务上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财务共享的劣势范文5

[关键词] 共享整合 集中管理 共享服务中心

一、共享整合的概念

1.共享的含义

“共”,指共同拥有或者承受(古今汉语词典,481页);“享”受用占有之意(古今汉语字典,1582页),“共享”一词可以理解为共同占有受用或者共同承受。在百度百科里面,共享解释为:“共享”即分享,将一定物品或信息的使用权或者知情权与他人共同拥有,有时也包括财产权。

在本论文中,共享可以理解为共享的双方或者多方,共同拥有或者共同使用一定的资源,或者共同承担一定的风险,以达到减少资源的重复投置,从而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共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照共享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共享分为自然人之间的共享和法人之间的共享。自然人之间的共享,通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合作,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同甘苦,共患难”也是这里类别;法人之间的共享可以表现为国家之间,政府之间,学校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共享。而本论文中所讲的共享隶属于企业中的共享。

(2)按照共享的客体的不同,可以将共享分为有形资产的共享和无形资产的共享。有形资产的共享包括人力资源的共享、财务共享、设备的共享、实验中心的共享等等;无形资产的共享通常包括知识的共享、信息的共享、文化的共享、品牌的共享、渠道的共享等等。

2.整合的含义

百度百科认为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整合就是通过把不同的事物与物质,使他们相互渗透相互交互,资源共享结合在一起,也叫集成一起,让他们通过结合发挥最大的价值。不管是普遍意义上好的、坏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把它们的价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本来无意义的事物变得有意义起来,让这些单一看来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事物获得超值的效果。

本论文认为整合就是对资源的一种优化配置,对要素在某一程度上进行重组,使得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更大程度上发挥资源的优势,保证资源配置达到动态的最优化状态。表现在企业当中,就是企业重新配置资源的一个过程,如企业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便是一个整合的过程。

3.共享整合的含义

在分别了解了共享和整合的含义之后,我们研究共享整合的含义,所谓共享整合,可以理解为基于共享的整合,即企业在整合的过程中,以共享的思想为基础,将原来重复的、分散在各个业务单元的资源(包括设备、人员、流程、业务等)整合在一起,原来的各业务单元来共享整合后的资源,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以达到降低成本或者提高效率的目的。

原来的业务单元共享整合后的资源,这种共享可以无偿的共享,比如通过行政手段;也可以有偿的使用,比如说是使用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或者使用外包的业务。

二、共享整合的理论前提

1.专业化分工

亚当・斯密认为同等数量的劳动者通过分工能完成比以往多得多的工作量或生产量。其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有一种工作转移到另一种工作,通常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共享整合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前提的,正是由于这种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使得各业务部门那些相似的业务整合起来成为现实,整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发挥专业化带来的好处,即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共享整合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外包正式基于专业化的理论。

2.范围经济

所谓范围经济,是指一个企业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这多种产品共享采购、制造、销售、地租、管理等各方面的费用,从而使单位产品的利润增长,这意味着只要多销,必然利厚。

企业共享整合,将下属单位都在从事的采购,销售等部门集中起来,成立专门的采购中心或者销售中心,这些共享整合后的中心,可以充分发挥范围经济带来的成本的降低。

3.规模经济

所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分摊到每个产品的固定成本和单位产品的综合成本会下降,生产得越多,利润就越大。这个定义是基于产品来说的,对于服务来说也是一样,随着服务能力的扩大,平均服务成本会随着降低。

企业共享整合后的单位能更好的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充分享受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的降低。

三、企业共享整合的表现形式

企业的共享整合管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即集中管理,共享服务中心,和服务外包这三种形式。

1.集中管理

集中管理式共享整合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形式,它表现为,企业将原来分散在各个业务单元的业务或者其他资源剥离出去,成立集中管理中心,原来的各个业务单元来共享该中心所提供的业务,而服务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是通过公司的总部使用行政手段进行协调和控制的。这里提到的集中与平常我们谈到的权利的集中或者职能的简单集中是有区别的,这里的集中管理除了将权利和职能的简单集中之外,更重要的是之中之后的共享作用,下属单位通过共享集中后的资源,能获得更加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服务。

在企业中较为常见的集中管理主要表现在财务的集中、人力资源的集中、销售的集中、维修的集中、实验室的集中等等。

(2)财务的集中。具体做法是:公司设财务部,对公司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各所属单位、项目组不再设财务部门,由财务部根据经营业务情况,向各单位委派一名财务代表或若干名财务人员,下属单位共享公司财务部所提供的服务。

(2)人力资源的集中。具体做法是:公司总部设立人力资源部门,人员招聘实施集中规划,统一进行。每年初需要各单位上报人员需求计划,由人事主管部门核实并与各单位进行结合,形成公司的年度人员需求计划,招聘工作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统一实施。公司人员的内部调配,由人力资源部门统一进行。公司员工的培训由人力资源部门会同各单位统一制定计划,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具体的实施。公司的薪酬体系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统一制定,统一实施。公司员工的户口、保险等事务都由人力资源管理统一负责。

(3)销售的集中。具体做法是:集团公司成立销售部或者销售中心,将公司所有的产品划归到销售部(中心),由市场营销部负责公司生产的全部产品的销售业务,包括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产品投放以及销售策略制定与调整。并成立定价委员会,独立行使各类产品的定价问题。

(4)采购的集中。具体做法是:集团公司成立采购办公室,负责全公司(包括下属)的采购业务,这样可以获得采购数量增大带来的价格折扣或者增加与供应商的砍价能力。下属公司每年将那些常规物资(可预见的、经常性的采购)呈报给总公司,有总公司统一打包,直接对外进行招标,而对于那些非常规的、不可预见的、或者应急的物资的采购,可以建立专门的采购程序。

此外,共享整合还可以实现对维修、实验中心等等进行集中,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再展开。

2.共享服务中心

共享服务中心(SSC)是国外企业进行共享整合是所常用的一种形式。所谓共享服务中心,将分散在各个业务单元当中那些功能相同,流程相似的业务从原业务单元中剥离出来,并进行集中整合,组建共享服务中心,要求此共享服务中心以顾客(原业务单元)为导向,向顾客提供收费服务。

这里提到的共享服务中心与上面第一点中提到的集中管理不同的在于,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利润中心,该中心向原来业务单位提供的是一种收费服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的一种市场化交易。

3.服务外包

将服务外包也归纳到共享整合里面,主要原因如下:(1)服务外包也是企业业务整合的一个结果,在企业的整合过程中,权衡自己企业的优劣势,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交给专业化的公司来运作。(2)服务外包是通过外购的手段,买进自己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而公司内的各个部门也是来共享这些业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服务外包也应该算作共享整合的一种表现。

四、企业共享整合的效果分析

企业在进行共享整合之后,可以带来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或者服务质量的提高,但并不是所有的业务在共享整合后都会带来好的效果。

1.共享整合后,成本降低,服务质量提高

企业大部分业务在实施共享整合之后,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也会有所提高。比如销售部门的共享整合,整合后的销售部门同时销售不同的产品,能充分发挥范围经济带来的成本降低,同时销售部门统一协调与经销商的关系,增加与供应商的感情交流,服务质量也随之提升。

2.共享整合后,成本降低,效率降低

有些业务在共享整合之后,虽然成本降低了,但是效率会随之下降,服务质量也因此下降。比如采购的集中,下属单位所有的采购物资都要交予公司审批,由公司进行统一招标,这样,大大增加了审批的程序和流程,使得效率下降,甚至会影响项目的进度。

3.共享整合后,成本降低,服务质量会降低

有些业务在进行共享整合之后,虽然成本降低了,但由于整合之后造成责任意识减弱,造成服务质量会下降。

五、结论

尽管共享整合有着很多优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等,但不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进行共享整合,企业在进行共享整合时应该从自己的基本情况出发,权衡利弊,做出选择;同时即使适合共享整合的企业当中,也并不是所有的业务或者资源都进行共享整合,这也得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和要求,甄别出适合共享整合的业务,来实施服务共享整合。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郭大力 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七页

财务共享的劣势范文6

“不对称”的四维表象

表象一:内部信息不对称。

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主要涵盖两个层面。一是上下级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大型银行信息传递链条较长,且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经过层层加工处理,难免造成上级行接受的信息存在不全面、失真等问题。此外,基于考核、问责等方面的考虑,下级行或采取避重就轻、不及时报告甚至隐瞒不报等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上级行不能及时、全面、充分掌握事情的真实信息。二是信贷流程前后环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审批过程中,只有作为发起人的经营行客户经理直接与借款人发生联系,占有借款人的第一手资料,掌握着相对较多的借款人信息。其他环节的操作人员看到的只是经过前一环节加工处理后提交的资料,这种资料所反映的信息,可能由于前一环节操作人员个人信息处理能力的不足,使得有些信息在处理过程中出现遗漏或偏差,也不排除因为道德风险的存在导致一些不利信息被隐瞒,从而形成前后环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表象二:银企信息不对称。

银行与客户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在建立信贷关系的前后均有体现,给银行决策和管理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并最终演化为信贷风险,滋生大量不良贷款。

贷款发放之前的信息不对称主要由于逆向选择问题而引发信贷风险。信贷市场中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往往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而且是最可能拿到贷款的人。银行通常只能依据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以及有无不良信用记录等信息进行预判,而对于客户的投资项目及其风险大小、投入成本与预计收益等能够左右还贷资金来源的关键信息则很难准确掌握。银行一般会基于大数法则计算出客户的平均风险状况,并据此确定贷款利率。此外,获取信息的渠道分散,难以保证信息的客观真实性。许多中小企业仅仅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在其他经济部门难以获取信息,其自有资金实力、生产经营、产品技术含量、产销渠道、资金回笼及借贷还款来源等更多依赖借款的小微企业自身提供,而对于法人代表或“小老板”及企业的信用状况等信息也只能从相关同行、邻里等侧面获取,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仅能获得在银行有开户、借款不良记录等信用状况的部分信息,这使所获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客观性大打折扣。

贷款发放之后的信息不对称主要由于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而引发信贷风险。贷款发放后,由于企业在信贷资金使用、对防范投资风险的负责态度、项目建设的损益状况以及在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和主观意愿等方面享有信息优势,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往往会因为机会主义动机引导采取不利于银行的实际行动,如私自改变资金的投资项目,采取不完全负责的行动致使经营不善造成亏损,收不回投资,或者采取虚假财务报表、转移利润或者采取破产、合资等方式转移资产,使得银行难以准确判断企业的还贷能力和意愿,进而影响贷款的收回,导致信贷风险发生的概率增大。

表象三:同业信息不对称。

虽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规定了“商业银行应督促授信治理部门与其他商业银行之间就客户调查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建立相互沟通机制”。但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各商业银行都把客户授信、贷款等信息作为重要的商业秘密,不愿意与同行实现信息共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借款人往往利用商业银行之间的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多家银行之间进行谈判与博弈,尽量压低贷款利率,并要求一系列优惠待遇,致使部分银行间恶性竞争,银行贷款利率不能有效全面地覆盖风险,从而加大信贷风险。另一方面,同业之间的这种信息不对称极易引发“羊群效应”,导致盲目介入。在实践中,对于具有行业优势的大型客户或当地经济的龙头企业,只要一家银行介入,其他银行常常竞相跟进,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借款人的还贷能力和实际资金需求,造成“垒大户”和过度授信,埋下风险隐患,最后结果只能是“银行相争,客户得利”。此外,由于商业银行间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一旦贷款出现风险信号,借款企业不能还款时,各家贷款银行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政,采取简单的资产冻结、处置等资产保全措施,这种行为在实质上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了更大的风险甚至损失。

表象四:机构信息不对称。

主要表现在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信用中介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信用中介机构被称作为“市场经济的看门人”,是连接筹资者和资金提供者的纽带和桥梁,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必须通过信用中介机构才能高效、顺利实现。在中介机构的发展中,诚信是其经营活动的基本准则,法律法规是促使其诚信履职的保障。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资产只有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或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才能为银行所采信,而中介机构主要通过收取借款人的服务费用或评估费用实现生存发展。从而在中介机构和借款人之间产生了紧密的利益链条,在掌握借款人财务、资产等信息的充分性和真实性方面,中介机构相对于银行处于更加有利的信息优势地位。

信贷风险管理优化

根据目前商业银行存在的“四维”信息不对称情况,笔者提出了关于优化信贷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首先,建议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共享平台有序运行。一是有效搭建全国范围内统一、公开、透明的企业信息共享系统。建议在央行目前征信系统的基础上,整合工商、财税、土管、房管、海关、环保、电力、水力、公安、法院、社保等部门及行业协会的企业信息,全面归集能够反映企业经营、财务、信用状况的信息;规范企业信用记录的收集、整理和披露行为,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企业信用服务体系,通过信息的共享和透明化,一方面对企业相对松散、无序管理的状况形成约束;促进企业特别是小微贷款的批量化、集约化,提高审贷服务效率和金融服务覆盖面。二是切实强化信息征集的激励约束,保障信息共享平台有序运行。信息共享平台的有序有效运行,依赖于信息征集及时性和真实性。因此,建议将小微企业信息共享系统报送数据信息纳入对企业及相关部门考核,以提高信息征集和的行政约束力,提高社会信用信息化水平。对于部分涉及保密的信息及小微企业商业秘密保护需要,可允许银行在授权方式下有条件地定期、批量导入相关企业信息。三是整合建立起政府主导的、独立的资信评估和项目评估机构。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政小企业融资工作,而评估机构是银行对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保障,政府主导或直接监管的独立性评估机构能够克服现有的“鱼目混杂”的评估机构的趋利倾向,提供真实可靠的资信和项目评估报告,会帮助银行机构对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客户提供有效的信贷决策,克服“信息不对称”障碍,促使银行机构更好地为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客户服务,从而也为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经营效率和降低风险提供支持。

其次,商业银行应更全面了解客户,更充分掌握有效信息。对客户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尽可能充分地掌握客户各方面的信息是防范信贷风险最重要的举措。在国际先进银行的信贷实践中,形成了比较有效的了解和分析客户的调查原则,如“6C”原则,即从客户的品格与声望(Character)、资格与能力(Capacity)、资金实力(Capital or Cash)、抵押担保(Collateral)、经营环境(Conditions)以及风险控制(Control)等方面了解客户;“5W”原则,即针对借款人(Who)、借款用途(Why)、还款期限(When)、担保物(What)、如何还款(How)等方面开展全面调查;“5P”原则,即获取借款人(Personal)、借款目的(Purpose)、还款来源(Payment)、债权保障(Protection)、前景展望 (Perspective)等方面的信息。实际工作中,客户经理可参照国际通行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通过现场调查、从媒体上搜寻调查、委托中介机构调查以及其他有效方法,充分获取客户的全面有效信息。

再次,应健全信贷管理机制,改善信贷风险管控方法。一是完善调查环节信贷运作文本,有效固化客户信息;完善信贷管理系统信息质量和功能,为信贷决策提供有效支撑。二是缩短业务流程。按照“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的原则完善信贷流程,改变操作实务中大部分法人客户由支行发起调查,逐级上报的现状,实行“谁管理客户谁发起调查”,缩减信息传递的层次和环节,减少信息扭曲、失真或遗漏问题。同时,可以尝试实行专家专职审贷。三是做实贷后管理。贷后管理要与贷前调查形成有效互补。既要对贷前调查所掌握的信息的变化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及时识别其中的风险隐患,又要针对贷前调查过程中未经其他途径证实、有疑问的信息进行重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