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共享服务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共享服务起源范文1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
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将分散于各业务单元的财务职能进行整合,由独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进行处理的作业管理模式(如图1)。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福特公司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如今已被90%以上的世界500强所广泛接受。在我国,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ERP系统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得到快速发展,中兴通讯作为目前国内最成熟的案例之一,早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尝试。
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一般来说,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和优势:
(1)规模化,降低成本。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规模效益,它通过整合各业务单元的财务职能,集中提供服务,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减少工作量不饱和的情况,降低运营成本。
(2)标准化,统一易推广。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通过流程再造和标准化,将不同业务单元的不同财务流程、标准进行统一,操作更加规范,结果更具有可比性,还能以最小的成本支持企业扩张。
(3)客观化,独立性增强。财务部门不再隶属于业务单元,而是独立由企业管理层领导,与各业务单元并列,能够增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独立性,有利于加强对业务的监控,客观反映经营情况。
(4)信息化,提高效率和效果。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需要企业具备高效率、与业务高度集成的ERP软件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而好的软硬件和丰富的经营数据又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5)专业化,提高财务水平。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将财务人员集中,更有利于探讨研究和交流经验,为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财务服务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6)服务导向,提高业务单元满意度。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从理念上将业务处理转变为提供服务,制定明确的服务标准,有利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改进工作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效率和业务单元的满意度。
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一个投资大、建设期长,更重要的是改变企业传统做事方式的巨大变革。根据大多数组织的估计,平均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因此,如同所有的组织变革一样,企业应该综合考虑、合理规划、精心组织、稳步实施,并争取包括企业高层、员工以及各业务单元的全力支持,才能获得成功。
一般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获得企业管理层的支持
如上所述,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一项组织和文化的巨大变革,必须打破传统方式。因此,只有获得企业管理层全力的、长期的支持,实施才有可能成功。
(二)可行性分析
企业在考虑是否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前,应该收集相关信息,对企业现有情况、可行性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
(1)定义财务服务。企业需要准确定义目前正在提供的各项财务服务,明确服务的提供方、接受方、流程、功能以及在企业经营中的角色和重要性。这些信息是实施的基础。
(2)梳理组织结构。企业需要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梳理,明确这些财务部门在企业中归属于哪些业务单元、层级,与各业务单元的管控关系、服务提供和利益分配情况,甚至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地理位置分布等。尤其是同一类型财务岗位在集团中的分布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企业在分析现有服务集中程度,估计推行服务集中化的成本和困难,以及可能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
(3)了解ERP系统的普及应用程度。企业需要了解现有ERP系统与业务集成情况,以及普及范围。若已有成熟并全面应用于日常生产仅应管理的ERP系统,可以减少初期投入和实施时间。
(4)成本效益比较。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能够通过集中化、标准化财务服务,降低运营成本;但另一方面,又需要前期投入ERP系统并在后续进行日常维护和技术支持,增加投资和成本。因此,企业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分析时还需要注意,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对加强内部控制有一定意义,能够降低风险,减少潜在损失,这也需要纳入考虑中。
(三)整体规划
(1)明确目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主要有三个目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管控。实施初期一般很难同时满足三个目标,应有所侧重。侧重于降低成本,可以优先整合分散且低效的一般性实务;侧重于提高服务质量,可以优先整合专业的咨询服务;侧重于增强管控,可以优先考虑关键控制流程。
(2)划定范围和步骤。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不可能一次到位,应该优先考虑简单的、易于集中的、重要性强、效果明显的服务。评价效果,积累经验,再逐步对复杂的、分散的、不重要的、效果不那么明显的服务进行整合。对单个服务,也可以通过分解,将部分流程纳入优先整合范围。
(四)方案设计
(1)设计组织结构。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财务部门和岗位被整合,企业组织结构必然发生变化。企业需要根据战略规划和侧重的目标,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2)设计服务流程。企业应借此机会,对相关服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或改造,新的服务流程应标准化、能够远程操作、实现目标。企业应该重视流程设计阶段对模式实施的重要作用。
(3)信息化建设。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需要相应的ERP软件系统和高速网络通讯的支持,企业应当确保在软硬件方面满足需求。
(4)员工队伍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员工应当根据服务的专业化程度、独立性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教育背景、专业背景和工作能力的员工,员工队伍应呈阶梯状。
(5)选址。企业应综合考虑距离、成本、城市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地址。
(五)运营与扩张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需要分布实现,想要发挥其优势,还需要做到:
(1)拒绝重复设置。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当某一项财务服务被整合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任何业务单元都不再重复设置类似财务部门或岗位。这一点必须在企业各业务单元都得到非常清楚的明确和贯彻。
(2)给予过渡期。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运营初期可能会因全新的组织、流程和人员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应当给予一定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按照正常战略规划来改善自己的工作流程、运作体系,降低成本,改善服务。
(3)业绩评价。企业应当定期评价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绩,将其与预期相比较,促进组织结构、服务流程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只得注意的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业务支持单位,应更多地利用非财务指标来考核其服务质量,例如平衡记分卡、客户满意度、业务处理量、出错率等。
(4)保持提高。当业绩评价显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已经达到预期目标之后,企业应重新评估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等,寻求调整或改进可能带来的成本节约、服务质量提高和集中管控加强。
(5)适时扩张。当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被企业各业务单元接受后,管理层应当考虑将潜在共享整合范围中的其他服务纳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或者考虑其他未归入潜在共享整合范围的业务是否能够进行共享服务整合。
参考文献:
[1]Barbara Quinn,Robert Cooke, Andrew Kris著,郭蓓译.公司的金矿――共享式服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阳习芳.跨国公司共享服务管理模式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8.
财务共享服务起源范文2
1管理会计信息化和财务共享服务分析
1.1管理会计信息化
管理会计兴起于上个世纪初,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会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管理会计这一概念是在1952年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进行确定的,并将其作为企业自身会计体系的统称[1]。管理会计的工作是使用相关数据信息,将会计和管理之间进行有机融合,不仅在企业经营规划、投资决策、财务管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是现代化管理科学在会计领域中的成果。管理会计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同时也为企业以及公共管理等方面带来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管理会计引进我国的时间相对较晚,其实际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较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就我国管理会计的实际情况来看,管理会计信息化尚且处在初级阶段,实际的应用范围也没有得到有效拓展,使得管理会计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而管理会计信息化就是将管理会计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为企业发展决策、企业管理等方面,提供切实可靠的信息。
1.2财务共享服务
财务共享服务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企业财务流程处理的基础,把组织结构的合理配置、相应流程的规范、提高流程效率、减少运营成本的支出以及创造价值作为最终目标,站在市场视角上为企业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进而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模式[2]。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充分使用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优势,将企业各部门的财务进行整合,构建起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而对企业财务进行统一、有效地管理。而共享服务中心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为企业部门提供标准化、程序化的财务工作方式。然而,现阶段对于财务共享服务的探究过于侧重于模式建设、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而少有对会计信息化的研究,尤其是对管理会计和会计信息化二者相结合的研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2财务共享服务对促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2.1促进管理会计水平的有效提升
财务共享服务的有效构建为企业制定了完善且统一的财务制度,还有效地将财务部门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整合,同时构建了适合企业发展财务管理程序,使得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得到降低,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而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决策等方面可以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从而推动企业管理会计的良好发展。例如,某大型通讯集团构建了各项水平达标、功能相对完善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而集团则取消内部单位中的财务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进一步实现了会计人员的集成化[3]。使得一部分会计人员进入到基层单位为其提供咨询以及相应的管控服务,而另一部分会计人员则为集团投资发展、决策以及战略制定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达到了会计人员转型的目的,更好地推动了集团管理会计各方面能力的有效提升。
2.2有效推动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因此会计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企业间的各部门一旦出现分离,在想要克服区域上的距离,达到向客户提供高效率、全面性、质量高的服务目的,就必须使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化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其有力支撑,不管是财务核算、管理、决策等业务,都要使用信息系统才能完成[4]。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使用的信息化体系有以下几种:ERP系统、网上银行系统以及银行和企业互联系统,除去上述几种常用信息化系统以外,其中还包含了会计核算系统、报账系统和辅助系统等。例如,在企业报账环节中,信息系统对报账整个过程的全面覆盖,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优势,进一步实现报销、支付等具有一定重复性的财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便捷化的目的,使得企业财务成本得到了降低,避免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
3财务共享服务背景下,促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3.1要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
财务共享服务是将大数据作为本质前提,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而对企业预算、成本控制、绩效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使其能够更加高效率地运行,最终达到创造利益价值的根本目的。财务共享服务所使用和涉及到的数据都会存储在相应的电子媒介中,然后利用网络进行传输和共享,在服务中心和客户端之间进行往返,因此,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想要保证会计的有效发展,就必须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可靠性[5]。首先,要对数据的访问权限进行确定。对于企业来讲,部分数据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使用和共享,但是还有部分数据会涉及到较为机密的文件,不能在企业内进行共享,因此,对于这类数据就一定要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进而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和稳定性。其次,还要加大对数据使用人员的管理力度。在用户进行数据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操作不当或者是其故意行为等,都会造成财务信息的泄露和被篡改,进而使企业受到严重的损失,因此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减低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信息安全事故的出现几率。
3.2注重管理会计和已有会计信息之间的结合使用
现阶段,我国国内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会计信息系统,而在财务共享服务背景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就不能对现存的信息体系做出否定,同时还要将其与之进行良好的结合,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例如,不少企业已经使用了ERP系统,而财务共享的服务中心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系统,对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进行搜集和整合,并得到有效的支持。
3.3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人才进行创新
现阶段,我国会计人才队伍结构已经呈现出失衡状态,传统形式的核算会计人数占据了会计从业总人数的一大部分,使得我国对于高层次的会计管理人员的缺口达到近乎300万人数[6]。另外,企业在应用财务共享服务以后,财务人员就要面临自身职能上的转变,由原来的核算会计逐渐转变成社会所需要的管理会计,由此可知,企业未来发展需要核算型会计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管理会计的需求量会呈直线趋势增加。因此,想要更好地应对这一变化,就要加大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此外,还要不断加强校企之间有效结合,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而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对其的切实需求。
3.4拓展管理会计的服务领域和范畴
目前,企业依靠财务共享服务来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随着企业发展,企业还有可能选择相应的外包模式[7]。所以,相关财政部门要正确指导和鼓励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同时,通过相应政策以及技术上的支持,促进软件开发企业加大对其的研发力度,进而有效促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3.5加强云计算在财务共享中的应用
云计算作为一门先进性很强的技术,强大的计算能力已经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云计算运用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其优势就会被立马显现出来。首先,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成本支出。企业将云计算平台运用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先要购买相应的云计算服务,然后再按照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付费,而供应商则会提供相应的安装和后续的维护,和传统信息化进行比较,云计算的运用有效减少了企业成本的支出[8]。其次,推动企业内各部门之间良好合作。使用云计算平台,进一步实现了会计信息核算共享、相关业务上的支持以及对企业战略决策的支持,推进财务和业务之间协同能力的提升。最后,提升相关人员实际的工作效率。由于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还有一定欠缺,因此就要在企业内部大力推行财务共享服务的应用,然后再将云计算引进其中,进而有效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
4结语
财务共享服务起源范文3
关键词:三通两平台;体系结构;建设内容;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07-04
一、引言
全球政治经济竞争的加剧,使各国政府将教育视为国家发展大计,而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成功应用,使各国政府都将教育信息化视为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育质量和效率的一剂良药。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国家纷纷制定了国家级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以美国为例,1996年就制定并颁布了第一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在2000年、2005年又分别颁布了两个,2010年11月奥巴马政府了最新一轮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该计划的标题为“改革美国教育:技术支持的学习”(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提出了一个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围绕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五个方面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和建议。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也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教育信息化单列一章,并列为十大重大项目之一,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2012年,教育部又正式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十年规划》)。《十年规划》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概括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十年的8项任务和5个行动计划。此后,这8项任务和5个行动计划的重点工程又被概括为“三通两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核心目标的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已经逐渐明确。
“三通两平台”立意高屋建瓴、文字言简意赅,如何理解其内涵与外延,以何种模式开展相关的建设与应用工作是当前阶段必须认真研讨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对《十年规划》和领导讲话的深入学习,结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当前阶段发展状况与战略重点的深入分析,对“三通两平台”的内涵、体系结构、建设内容与实施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对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工作者有所帮助。
二、、“三通两平台”起源与内涵
1.“三通两平台”起源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十年规划》,同年5月28日杜占元副部长在北京召开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贯彻应用驱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思路,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点是三大任务和两个平台,是教育信息化“十二五”核心目标。三大任务:第一是要基本解决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接入与网络学习环境的问题;第二是加强优质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每个班级都要用上优质资源,资源应用是关键;第三是建设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环境,努力推动个人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两个平台:一是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就是资源云服务平台。概括为“三通工程”,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2012年9月5日,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副总理(时任国务委员)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加快内容建设与共享;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建设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坚实支撑;加强队伍建设,支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至此,“三通两平台”的概念正式确立,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
2.“三通两平台”内涵分析
“三通两平台”的本质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促进教与学的变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最终达到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目标。“三通两平台”中“两平台”是基础,是通过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的,而“三通”则主要强调应用效果,具体内涵分析如下。
“宽带网络校校通”是以校为本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当前重点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各级各类学校的宽带接入问题,初步完成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基本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建设。
“优质资源班班通”是以班为本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要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并且将这些资源送到每一个班级,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得到普遍使用,促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以人为本的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与学习,当前重点是使每个教师、高校学生、职教学生和初高中学生基本实现每人拥有一个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和环境,把技术和教育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学习中,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十年规划》中的教育云资源平台,该平台要为各类教育资源的汇聚与共享提供支撑,为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衔接提供机制与服务,还要为课堂教学、学生自学提供交流与协作服务。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十年规划》中的教育云管理服务平台,该平台要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校务管理服务,为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教育基础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教育公共信息服务。
三、“三通两平台”体系结构与建设内容
1.“三通两平台”体系结构
“三通两平台”中“两平台”是基础,而“三通”则构筑于两平台之上,通过两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化服务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化应用,达到“三通”的效果。因此,设计“三通两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体系结构由三层内容组成,最底层为基础设施层,为省级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是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基础运行环境。
中间层是运行于省级数据中心的教育资源和管理服务两大平台,这两大平台是“三通”工程中的信息系统层,通过平台中的信息系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教育资源、教与学的沟通交流、教育管理等服务。
最顶层为应用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学生、家长通过对平台所提供服务的深化应用,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也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三通两平台”建设内容
通过分析建立“三通两平台”体系结构模型,对“三通两平台”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两平台”为系统层,为上层提供教育管理、教与学的信息化服务;“三通”为应用层,强调的是应用效果。进一步地,通过对教与学、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模型的研究,我们提出“三通两平台”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宽带网络校校通
“宽带网络校校通”是指学校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各级各类学校要宽带接入互联网络,并具备互联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和学习环境。具体包括:1)学校实现宽带接入互联网络,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校园网、提供无线接入;2)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计算机教室;3)为教师提供用于网络教学的信息化设备,如计算机、扫描仪、照相机等;4)为学生提供用于网络学习的联网计算机、电子书包等信息化设备。
(2)优质资源班班通
“优质资源班班通”是指班级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要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并且将这些资源推送到每一个班级,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种工具软件和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开展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包括:1)利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开展课堂教学、仿真实训、学生个性化学习等教学活动;2)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互动、课后复习、教学评价、答疑辅导、网上提交作业、网上自测考试等班级教学与交流活动;3)教师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的协同备课和集体备课;4)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师开展交流协作和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5)为中职教育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基于网络的校企交流协作支持;6)基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校务管理信息化,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职工管理、教研管理、设备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协同办公等。
(3)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指师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与学习活动。通过人人拥有的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充分发挥网络学习平台在资源共享、互动交流、教学管理和教师研修等方面的支撑作用,真正把信息技术和教育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学习中,形成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教研和研讨方式,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具体包括:1)通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推动师生使用个人网络空间管理知识;2)推动师生使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多种交流工具进行教学、讨论、协作的互动交流;3)推动学生使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电子书包、网络作业、网上自测、网络选修课等开展自主学习;4)推动师生使用网络学习空间组建机构空间(如学校、班级)和兴趣小组空间,开展小组式合作学习;5)推动师生使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个人事务管理;6)通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学生的个人成长记录,推动形成性评价。
(4)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亦即教育云资源平台,该平台要为各类教育资源的汇聚与共享提供支撑,为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衔接提供机制与服务,还要为课堂教学、学生自学提供网络学习空间与交流协作服务。具体可以分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和教学交流与协作公共服务两个方面。
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方面,平台提供的具体服务内容应包括:1)政府投资建设或者购买基础性教育资源,平台提供存储、汇聚与共享服务让师生能够方便地无偿使用这些资源;2)为学校、教师开发的个性化教育资源提供共享与结算服务;3)为商品化教育资源提供准入机制;4)通过建立教育资源目录,提供教育资源检索与服务;5)支持“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方便教师将“三个课堂”引入教学。
在教学交流与协作服务方面,平台提供的具体服务内容应包括:1)为师生建立实名制认证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提供基本的文件存储服务、个人信息资源展示服务和个性化配置服务;2)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提供知识管理服务,包括知识分类管理、知识检索服务、知识分享服务等;3)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提供机构空间(如学校、班级)组建和兴趣小组空间组建等服务;4)提供课程录像、电子书包、网络作业、网上自测、网络考试、网络答疑讨论、网络选修课等课堂教学和网络自学的支持服务;5)提供即时或非即时通信工具以及社交网络工具,为师生教学交流与讨论、教师网络备课与教研协作、家校交流、校企协作等提供互动交流服务;6)帮助学生记录个人成长过程,提供个性化成果管理、学生期末自评等服务;7)提供以日程管理为核心的个人事务管理服务。
(5)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亦即教育云管理服务平台,该平台要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校务管理服务,为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教育电子政务、教育基础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教育公共信息服务。
具体功能包括:1)建设满足幼儿园、中小学校和中职学校日常业务管理要求的电子校务管理系统,提供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与实训管理、资助管理、教研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校舍管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等功能,支持学校管理全面信息化;2)建设满足省、地市、区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日常业务办理、监测监管的电子政务系统,包括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管理类、教师管理类、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信息系统及其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教育规划、教育统计、涉外管理、考试考务管理、业务审批与办理等业务系统,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全面信息化;3)以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基础,整合社会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和地质环境等数据,建立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为教育管理和决策服务;4)基于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类教育公共信息,为相关机构和人员提供一站式的网上办事服务。
四、“三通两平台”实施模式
“三通两平台”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是一项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协同配合、各司其职,更需要相关企业积极参与。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建设包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的教育云平台;学校组织师生通过教育云平台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学校应用教育云平台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信息化校务管理,提供培训、指导与技术支持服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要通过教育云平台开展本级教育服务与监管活动。
实施“三通工程”,还要创新资源建设和配置方式,要探索建立可持续的运营维护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倡导用市场化的办法,由专业化的企业或非营利性机构提供服务,由学校或政府购买,形成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优势互补的格局。具体地,可供参考的实施模式建议如下:
1.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教育云平台
・自建或租用企业资源建设教育数据中心;
・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于云服务模式,为本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管理信息化等业务应用服务;
・采购成熟的商业软件或企业运营的云服务建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本地区学校和师生提供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服务、教学交流与协作服务;
・构建综合的省级教育云门户,将各种资源与服务整合起来,以统一的门户为各类用户提供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服务、教学互动与交流服务、以及教育公共信息服务。
2.宽带网络校校通
・采取以政府政策支持为主,大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
・学校采用地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卫星网等多种网络接入方式,实现校校通宽带。
3.优质资源班班通
・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的教育云平台,采取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选择、政府评估准入的机制,支持多种服务模式;
・公益性资源服务模式:基础性教育资源由政府投资建设或购买,用户无偿使用;
・导向性资源服务模式:个性化教育资源和部分通用性强的优质商品化教育资源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认定,以低价或免费的方式为辖区内师生提供服务,根据师生使用情况给资源提供者付费或给资源使用者补贴;
・商业性资源服务模式:商品化教育资源由教育行政部门评估准入,教育云平台提供服务让消费者能够方便地找到其中意的优质教育资源并消费。通过市场调节,让企业投入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有良好的回报,推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良性循环。
4.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的教育云平台,为个人、学校和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各类网络学习空间;
・个人空间:包括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和家长空间等,个人空间建设应以教师空间建设为核心,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并通过学习任务、学法指导等关键应用带动学生空间建设,通过家校沟通、家长学校等关键应用联通家长空间;
・机构空间:依托学校、教育机构等开展实体机构空间建设,依托学科协作组、学习圈等凝聚同一学科或共同学习兴趣的成员开展虚拟机构空间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聚合和共享,加强学科协作和网络教研;
・区域空间:以县(区)级以上行政区域为主体开展空间建设,实现区域内个人和机构的信息汇聚,展示区域范围内空间建设成果,实现优质资源推送、智能数据挖掘、活动考核评估、积分汇总与评价激励等功能;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运营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要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推行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
财务共享服务起源范文4
“把自己的核心业务做好,其余的部分外包出去。”现代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的这句名言令全球绝大多数大型企业的管理层信奉至深,也奠定了全球外包业蓬勃发展的理论基石。
每年10月下旬开始的“外包世界纽约年会”是全球发包公司和外包企业云集的盛会,今年也不例外,共有来自六大洲20多个国家的商人在此集会。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成了今年的主角。
在为期两天的会展时间中,中国的参展时间为各国最长,共举办两场大型的产品展示,并且中国商务部高级官员与中国江苏省商务官员发表了主题演讲。中国制造厂商的巨大影响力已是举世共知,但在服务外包领域,中国尚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而南亚邻国印度却已是遥遥领先。服务外包正是此次会展中中国着力推介的领域,因此,来自中国的商务官员们的演讲主题是:“在服务外包领域中国相对印度的竞争优势。”
“中国在过去数年中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而我们也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佳的产品与服务。我们正努力成为各国企业IT外包服务的最佳目的地。北京市政府很荣幸可以参加此次会展,并借此次良机展示我们企业的人才优势与可提供的广泛服务。”北京市商务局程副局长说。江苏省外经贸厅副厅长费少云则表示,“江苏省是中国新兴、发展最快的外包基地,可以为中外企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发展外包业务。”
对此,主办方外包世界组织主席兼CEO大卫・埃兹勒深表认同,“不可否认,中国正迅速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IT和企业流程(BPO)等服务外包的目的地。”在欧美社会因误解和媒体错觉而对“中国制造”质疑不断的风口浪尖上,中国开始主打更环保、更具可持续性发展的“服务外包”这张牌。除了“中国制造”这一名牌外,“中国服务”这个新的品牌正开始闪闪发光。
千亿美元的服务外包市场
“把自己的核心业务做好,其余的部分外包出去。”现代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的这句名言令全球绝大多数大型企业的管理层信奉至深,也奠定了全球外包业蓬勃发展的理论基石。
简而言之,外包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19世纪末期,英格兰的工业家开始把纺织品的生产制作外包给其他企业承包,这是商业世界外包的最初起源。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外包的概念陆续运用在工程业、制造业、财务与企业流程管理等领域,但仍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制造业。上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就业率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屡创新高,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而拥有大量IT技术人才且语言环境相仿的印度则成为许多美国企业外包IT业务的首选地。
《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对此作了很精辟的论述,“于是,美国企业开始发现,可以在印度利用当地的人才。印度科技业的外包革命在相当程度上是从通用电气开始的。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德州仪器来印度做芯片设计。他们在美国的设计要求都是印度人,干脆就让他们回印度工作,联络就利用当时还相当初级的通讯网络。韦尔奇1989年到印度,完全相信印度可以帮通用电气创造智慧优势。印度当时已经对IBM之类的外国科技公司关闭市场,印度企业正自己设厂生产PC和服务器。韦尔奇认为,如果印度可以替自己生产,一定也能替通用电气生产。于是通用电气开始跟Wipro展开合作,其他美国企业则尝试不同的合作模式”。
“千年虫”是印度IT外包发展的一大契机,它迅速推动了服务外包在全球的兴起。许多美国企业担忧“千年虫”将导致本国的一场IT系统性灾难,而“千年虫”要求每一台电脑都人工进行检查,只有在印度才可能找到这么多的人力。于是,印度藉由“千年虫”的契机开始向美国人展示他们在服务领域的能力,印度的企业因此得到了更多的IT、企业流程等服务外包业务。
所有人都可以轻易地发现服务外包的诸多好处,如更加专业、更节约成本等等。继美国之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将更多服务外包给人力供应充分且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据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400亿美元,但当时可外包的市场规模达到4000亿美元。2006年,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半数以上的欧美公司计划将更多服务外包到海外。全球财富位居前1000位的公司中,有95%的公司都采取了离岸外包,而每周全球都有5~10家公司在进行离岸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外包市场未来发展规模的预测,各咨询公司众说纷纭。美国Gartner公司预测,“到2009年时这一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8000亿美元”。麦肯锡预测,“在2010年达到6000亿美元”。而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rost & Sullivan最新研究报告则显示,“2006年全球共享服务和外包(SSO)市场规模预计为9300亿美元,预计到2009年的规模将达到1.43万亿美元。这个市场从2006年至200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15%”。
不必在意这些预言家们数据的差异多大,只要看到2004年时就有400亿美元这一基数,就可以想象这个千亿美元市场的迅速发展速度。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而言,摆脱对高能耗的制造业出口的依赖、转向“绿色”的服务外包出口,从这个千亿美元的市场中获取自己应有的份额,这无疑是种巨大的诱惑。
印度的机遇与秘密
毫无疑问,目前印度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语言上的便利、训练有素且数量庞大的技术人才,加上相对较低的人力及运营成本,使印度成为了欧美大型企业服务外包的理想之地。
在获得“千年虫”赐予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后,印度的外包公司在随后3年中收购了许多欧美企业,将其BPO业务领域拓展至银行、保险、财务管理、人事管理、IT及软件开发、投资理财等广阔天地。2004年~2005年,印度BPO收入达到500亿美元。专家预测,2007年印度BPO增长速度将达到56%,收入将高达600亿美元,就业人员将达到100万人,同时带动300~400万人的相关产业就业。
美国是印度最大的外包来源地。在每年600亿美元的BPO收入中,美国占了一半。从新德里、孟买到加德满都,人们常常可以在一栋栋外表略显寒酸的写字楼里看到大量头戴耳机的工作人员。他们24小时工作,为美国各大企业提供全球性的呼叫中心服务。语言的优势在此显现得淋漓尽致。
如此快速的增长同样也得益于印度政府给予的大力扶持。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印度提出“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 21世纪”,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鼓励私人投资电信领域等政策,使印度具备了发展服务外包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国家对软件及信息服务出口企业实行税率优惠,在2010 年前免征所得税、出口关税,并对生产软件产品免征流转税。另外,印度还学习中国设立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从2000 年 3 月起,在全国批准设立了 140 个经济特区。在这些经济特区中,电力、水及其他基础设施完备,与该国内其他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且特区中的企业可以在税率优惠政策期满后继续享受税收优惠。除此之处,印度政府还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主要针对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日趋完善的法律体系也是欧美企业愿意将服务外包给印度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与欧美接轨,比中国至少提前了30 年,公民、企业和政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较强。而2000 年正式生效的《信息技术法》对非法传播计算机病毒、干扰服务、复制软件、篡改源文件、伪造电子签名等违法行为都规定了具体的惩治条款,这使印度服务外包企业自身的商业秘密保护意识和手段也趋于完善。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批世界级服务外包企业已经在印度涌现,如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信息技术系统公司(Infosys)和威普瑞公司(Wipro)。事实上,这些印度企业的实力已经足以挑战像IBM、埃森哲等欧美商务服务巨头,且不仅仅局限在本国招募员工。Infosys新近就从美国招收了300名大学毕业生进入他们印度部门工作,并在中国、墨西哥、捷克、泰国,甚至是美国的低成本地区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
Infosys的高级副总裁Ashok Vemuri表示,“外包的未来将是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工作,为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服务”。“印度开始在全球外包他们的外包业务”!《国际先驱导报》近期如此评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
崛起国的竞争优势
在全球外包市场上,天然的贴近性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例如,中国的首要服务外包来源国是日本,摩洛哥是法国,墨西哥是美国,爱尔兰是英国。这是由历史关系、地理位置和文化融合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因而,除了印度以外,中国还面临着东盟各国、爱尔兰、巴西、俄罗斯等多个国家或多或少的竞争,甚至包括澳大利亚、新加坡这样的发达国家。
菲律宾在服务外包上最主要优势仍是语言。作为英语国家,菲律宾技术人员精通英语,熟悉国际水平的专业知识及用户服务标准,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容易与外包商沟通。世界外包市场调查显示,菲服务人员的英语表达和理解能力优于印度、爱尔兰等国家。
低廉的企业营运成本也是菲律宾最主要的竞争力之一。在这儿,普通劳动力成本为平均每月234美元,低于亚洲大多数国家,仅略高于印度、印尼;技术人员月薪在400~800美元之间;白领雇员平均工资水平仅为美国的1/4。在基础设施方面,菲拥有充足的、设施完备的办公区,现在还储备着40万平方米的接纳能力,租赁价格低廉,仅为美国、印度、香港等地的1/4。
美国企业也是菲律宾最主要的服务外包客户,占据60%~70%的份额。这主要是因为菲律宾曾为美国的殖民地,美国在菲遗留的军事基地现已改建为经济特区,如苏比克、克拉克自由港,区内留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通讯系统等,为美在此开展业务提供了便利。而且,菲律宾的教育体系采用美国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体制等方面都与美国相通,许多专业人员曾在美国接受过培训,他们精通英语,熟悉美国客户要求的专业知识,双方容易交流、达成合作。菲律宾的主要承接业务包括呼叫中心、电脑软件开发、动画制作和医学数据编译等。美国大型企业宝洁、美国国际集团和花旗集团等都已经在菲律宾外包服务。“我们之所以选择菲律宾作为亚洲业务后台支持的基地,是因为成本低、技术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语言相通,而且这儿的员工都具有为客户服务的精神……”宝洁全球业务服务部门副总裁兰迪・瑞德评价道。
相较于菲律宾,新加坡并不具备最重要的成本优势,但这丝毫不影响该国争取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雄心。最近,美国第一数据公司就对印度、中国和新加坡3国进行比较后选择新加坡作为其服务外包地,用于支持其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客户服务。“这是个战略性的决策。我们在比较3国的各种因素后仍然选择成本最高的新加坡,是因为这儿离我们的客户最近,我们可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第一数据公司的发言人卡拉・泰勒说。
做出像第一数据公司一样决策的美国企业为数不少,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排名,新加坡是增长速度第二快的美国企业服务外包目的地,而麦肯锡、普华永道、经济学人研究部等全球知名研究机构均将新加坡列为最佳的服务外包地之一。在新加坡落户的跨国企业包括花旗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惠普、IBM和微软等跨国巨头。
“新加坡政府已经决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BPO产业,向跨国企业提供金融服务、IT、风险备份等高端服务。”新加坡信息商务发展局市场经理Vivien Lee说。
显然,新加坡与中国、印度这些低成本国家竞争的最主要优势是,避开低成本的领域,提供高端服务。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尽管面对着如此多的竞争对手,众多乐观的预测表明中国有可能在2015年乃至更短的时间内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第一大服务外包国。
中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例如高质量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大规模的制造业基础与市场、大量已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不断增长的国内IT服务市场、与北亚地区地理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大量初级人才和成本优势等。
但随着服务外包将不再集中在某个国家而成为全球化的竞争,中国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麦肯锡与商务部联合的报告指出,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缺乏具有相关的技术和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缺乏较大的供应商;缺乏关键的国际外包客户,主要承接的都是转包业务;国内大型企业对外包理念相对保守;缺乏统一的中国外包品牌和定位;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政策环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