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共享的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共享的价值范文1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出发点和要求实现的目的不同,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会各有偏差,但目标只有一个,即“提高企业价值”。价值工程从财务管理现有的功能、成本分析改进中获得价值的提高。
(一)做好财务计划,提高计划的价值
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首先要根据企业总目标的要求,配合企业战略的实施,认真做好财务计划。计划并非一个资金问题,还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加以思考,以提高企业对不确定事件的反应能力,增加有利机会带来的收益。评价一项财务计划实施效果,既要看整个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是否最低,还要看发生这些成本后,是否足够地达到了活动预期目的,就可以评价这项管理活动价值的高低,看出其效率的高低。当然,把价值工程作为评价工具,判断价值是否提高,其基本原理仍是运用公式V=F/C。
(二)提高投资报酬率,增加企业投资的价值
成本控制是企业提高投资报酬率的根本途径,但单纯以成本最低为标准,只局限于降低成本本身,不一定会增加产品的价值。企业在投资管理、流动资金管理、证券管理、筹资管理等经济活动中,既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利润,同时应该保证提供的功能不变或者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增加企业价值,其基本原理仍是运用公式V=F/C。
(三)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增加资产的价值
提高资产利用率也是增加企业价值的有效途径。企业的资产不是无限的,企业获得的利润不仅仅表现在降低成本和降低资产消耗方面,还表现在提高资产利用率方面。改变资产用途,利用有限的资产多生产盈利更高的产品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对于存在明显资产闲置的企业,提高资产利用率即是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的关键之一。盘活存量资产、增加产品产量、调整产品结构、销售更多的社会需要的商品来增加数量收益,不仅是一种市场策略,有时也是一种成本利润策略,
(四)正确进行财务分析,增加企业的价值
为改善企业内部管理,财务管理往往要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筹资结构、利润分配进行分析,以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改善决策。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作出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高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欺周转率,并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结束语
财务共享的价值范文2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过程,1997年我国会计准则中首次提出公允价值,但实际应用却不理想,出现了企业利用政策漏洞任意操作利润的不良现象。2001年财政部重新修订具体会计准则时,吸取经验教训,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2006年,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引用是准则最引人关注的地方。该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提高财务报表列报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主要从相关资产或负债、有序交易和市场、市场参与者、公允价值初始计量、估值技术、公允价值层次、公允价值披露等相关内容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规范和指导,主要内容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了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有序交易,是指在计量日前一段时期内相关资产或负债具有惯常市场活动的交易,清算等被迫交易不属于有序交易。
(二)进一步规范了估值技术方法
准则规定了企业在应用估值技术中,可选择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计量相关资产、负债、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等的公允价值。市场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的资产、负债或资产和负债组合的价格以及其他相关市场交易信息进行估值的技术。收益法,是将未来金额转换成单一现值的估值技术。成本法,是反映当前要求重置相关资产服务能力所需金额的估值技术。当企业使用多种估值技术计量公允价值时,应当考虑各估值结果的合理性,选取在当前情况下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金额作为公允价值。三种不同方法的应用为估值技术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降低了企业估值错误的风险。
(三)明确划分三个层次公允价值输入值
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所需使用的输入值将公允价值计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并适用于不同的披露要求,以增强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可比性。第一层次输入值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在所有情况下,企业只要能够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就应当将该报价不加调整地应用于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在使用第二层次输入值时,应当根据该资产或负债的特征,对输入值进行调整。这些特征包括资产状况或所在位置、输入值与类似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程度、可观察输入值所在市场的交易量和活跃程度等。企业只有在相关资产或负债不存在市场活动或者市场活动很少导致相关可观察输入值无法取得或取得不切实可行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即不可观察输入值。
(四)明确区分持续和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
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指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企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持续以公允价值进行的计量。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指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企业在特定情况下的资产负债表中以公允价值进行的计量。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影响更重大,因此,要求披露的内容更为全面和具体。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从理论上讲,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经济实质,更加真实、可靠地揭示企业资产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但是,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也会加大财务风险,给投资者造成经营不稳定的错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实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后,对财务报表将产生哪些影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一)公允价值计量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商业银行,其资产负债金额更接近金融工具的现行市场价值,更能反映市场价值的真实变化。但是,公允价值计量也有负面作用。商业银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它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难以摆脱宏观经济环境和现行市场变化的影响。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银行财务报表会以公允价值的形式将其客观、直接的反映出来。相较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扩大市场风险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动而不断变动。若公允价值变动过大,会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大起大落,不仅使资产负债率受到影响,更容易使投资者产生银行经营不稳定的错觉,不利于银行树立良好的经营形象。而且在我们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是同时并存的,这使得银行日常的会计核算变动繁杂,从而导致资产负债表的核算内容过于复杂。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使用者单纯从财务报表中的数字很难判断资产、负债及权益项目在多大程度上是受到公允价值变动影响的,因此不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分析决策。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利润表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对利润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和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来实现的,本文主要阐述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当期利润。例如,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股票投资,其价值会随股票价格的变动而不断变动,当股价上涨时,该投资的价值也随之上涨,这样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当期利润;当股价下降时,该投资的价值也随之下降,这样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当期利润。股市是不断变化的,股价必然不断波动,该投资的价值也随之不断变动,从而引起商业银行当期利润不断波动。商业银行作为大规模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机构,其当期利润受到市场波动影响的可能性非常高,甚至可能会出现破产危机。另外,在某些情况下,金融资产的质量也会影响银行的当期利润。例如企业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时优质贷款与劣质贷款计提的减值准备是不同的。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影响
准则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中。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例如,当商业银行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例较高时,当市场上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提高,相应计入所有者权益增加的金额就比较大,就会提高商业银行当期的所有者权益;相反,当市场上该资产的公允价值下降,相应计入所有者权益减少的金额就比较大,就会降低商业银行当期的所有者权益。因此,商业银行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规模直接决定了所有者权益受到公允价值变动影响的大小,当银行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例较大时,对该类资产的投资管理就应引起企业管理者及相关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公允价值计量对信息披露的影响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应该对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和非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分别进行披露。对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要进行更为详细的披露。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在资产负债表日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和金额;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在各层次之间转换的金额和原因;对于第二、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应当披露使用的估值技术和输入值的描述性信息,当变更估值技术时,企业还应当披露这一变更以及变更的原因;对于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还应当披露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之间的调节信息,包括计入当期损益的已实现利得或损失总额,以及确认这些利得或损失时的损益项目;计入当期损益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总额,以及确认这些未实现利得或损失时的损益项目;计入当期其他综合收益的利得或损失总额,以及确认这些利得或损失时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对于非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商业银行可以进行简单披露。披露内容主要包括:在特定情况下非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和金额,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对于第二、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应当披露使用的估值技术和输入值的描述性信息。当变更估值技术时,企业还应当披露这一变更以及变更的原因;企业应当披露公允价值计量中使用的重要不可观察输入值的量化信息。此外,商业银行还应该对在资产负债表中不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以公允价值披露的各组资产和负债进行披露,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在发行时附有不可分割的第三方信用增级的负债,应当披露这一事实,并说明该信用增级是否已反映在该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中。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我国财政部一直在积极修订财务会计准则,并于2014年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在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方法、信息披露和监管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才能达到准则规定的要求。下面,本文从市场环境、估值技术、信息.披露、监管措施这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银行业的推广和应用。
(一)不断改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估计资产或负债在有序市场上的脱手价格,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就没有有序的市场。因此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相关性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公允价值应用的关键。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善市场环境。首先,建立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打破不合理的地方垄断,让资源可以在各个交易市场自由有序流动,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干预,让资源回到市场中进行定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让有限的资源流向利用效率更高的企业,还能实现市场价格真正反映公允价值的目的。第三,建立全国通用的市场信息数据库,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由于我国市场庞大且分布较广,市场之间的信息不能有效传递,资源没有统一的价格披露平台,容易造成价格体系混乱。而建立全国通用的市场信息数据库,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分享计量公允价值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实现商品信息的及时传递,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透明度。
(二)改进公允价值估值技术
由于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并不成熟,第一层次直接确定公允价值的市场信息比较有限,商业银行大多采用第二、第三层次即通过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现阶段,我国财政部没有针对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提供统一的指引,使得公允价值的估值程序和依据并不明确。银行管理者需要根据市场条件和实际情况主观决定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参数,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行业之间的可比性。因此,改进估值技术对于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公允价值估值技术。首先,由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构建统一指导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框架,包括各类估值技术的理论背景、应用条件和具体操作步骤等详细信息,从宏观上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规范和指引,从根本上杜绝商业银行通过内部估值方法操纵公允价值的情况。其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积极关注国外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动态,主动学习和引进国际上新开发的估值技术,并结合我国市场情况和经济特点,不断改进估值技术,使其日臻完善。第三,商业银行可以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加强自我创新,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适合自身的估值模型和系统,以提高估值技术的有效性。第四,完善估值技术对市场变化应对机制。当资产的主要交易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时,会计人员不能直接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应在考虑流动性风险、模型风险和经济周期等诸多因素后,采用适合的估值技术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从而削弱市场价格波动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提高估值技术的准确性。
(三)加大信息披露力度
尽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不断完善准则,但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实际应用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这给银行管理层做出判断留下了可以操控的空间。由于资本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如果银行对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财务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资者无法了解银行真实的经营状况,很容易做出错误的经济决策。为了避免上述情况,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信息披露力度。首先,商业银行应该披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公允价值初始确认的依据、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化计入当期损益和所有者权益的金额等相关信息。如果公允价值变动幅度过大,应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变动的原因、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其次,商业银行应按照准则规定,定期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层级、估值技术、输入变量以及其对损益、净资产的影响等信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和有用性。尤其是当市场环境出现剧烈变动时,商业银行应详细披露公允价值变动的原因、公允价值变动对财务数据的影响金额,使投资者更清楚地了解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实际亏损情况。最后,商业银行应该定期披露金融工具与风险价值有关的信息。风险价值可以用来反映在一定的持有期间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最大损失额度。通过披露风险价值,市场参与者可以清楚了解金融工具在市场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对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价,以便更好地防范风险。
(四)强化监督管理措施
财务共享的价值范文3
【关键词】 母公司财务报表; 公司价值; 相关性
一、母公司财务报表与上市公司价值相关性的理论基础
根据财务报告目标的决策有用观,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在于方便债权人、股东等信息使用者作出有效的投资决策,为其经济行为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间接地将会计信息与股价进而与公司价值联系了起来。
而母公司财务报表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虽然不能从整体上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因而无法代替集团合并报表,但由于它是从母公司这一法律实体的角度出发,提供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集团合并报表之外的会计信息,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具有一定价值。特别是实行新会计准则后,采用成本法进行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使得母公司的财务报表中不再包含子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从而避免了使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导致的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信息重叠,使得母公司财务报告能更好地反映其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增强了母公司财务报表对投资决策的有用性。
根据效率市场理论,在次强有效市场上股票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包括母公司财务报表等所有已公开的会计信息在内的相关信息。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基本符合次强有效市场的各种特征,从而根据效率市场假说可以认为在我国股票市场上,上市集团公司的股票价格反映了其母公司的公开财务信息,上市公司的价值与其母公司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具有相关性。
二、母公司财务报表与上市公司价值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择2010—2012年上证股市A股为样本,所选用数据的来源是锐思(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使用的统计分析工具为SPSS。2010—2012年的样本容量均为300。
(二)研究方法
(三)检验结果及分析
随机选取300家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其中社会服务行业13家,制造业226家,仓储及交通运输业13家,贸易行业15家,其他行业33家。模型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
采用收益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
从回归的结果来看,模型的有效性通过了F检验,说明所选样本的股票累计收益率与母公司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自变量EPSi,t/Pi,t-1和EPSi,t/Pi,t-1都通过了T检验,T检验的P值都接近于零,表明对股票累计收益率的各解释变量是显著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都为正,表明每股净利润以及每股净利润的增量与股票投资收益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从拟合度方面来看,2010—2012年回归检验结果分别为2.11%、13.74%和5.30%。
此外模型中表示行业类型的诸控制变量,经检验其P值在各年度均较大,说明行业因素对股票累计收益率与母公司财务信息的相关关系未产生显著影响。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上文中用收益模型检验了上市公司2010—2012年母公司财务报表与公司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母公司财务报表与上市公司价值之间具有相关性,并且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价值相关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同时各行业控制变量均不显著也表明这一相关关系对行业因素不敏感。
(二)政策建议
本文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均支持了要求同时披露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的双重披露制度,肯定了双重披露制度中披露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优势和必要性。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逐渐提高,母公司财务报表发挥自身作用会更加有效。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有以下几点建议:
1.会计准则制定者要明确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作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母公司财务报表与公司股价及公司价值之间的相关性有所提高,表明同时披露合并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是有必要的。由于披露母公司财务报表对公司股东及潜在投资者的决策有一定帮助,所以为便于报表使用者对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理解与使用,对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作用应当在准则中进一步加以明确。
2.在会计师事务所及证监会等第三方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和检查时,要进一步提高对母公司财务报表的重视程度,以确保包括母公司财务报表在内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的合理秩序。
【参考文献】
[1] 林志贝.母公司财务报表与合并财务报表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 何柳明.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合理使用探析[J].财会研究,2012(5).
[3] 俞潇敏.母公司报表与合并报表财务分析的比较——以万科2010年年报为例[J].商业会计,2012(6).
财务共享的价值范文4
关键词:EVA;公司财务管理
现实中,我们在考量企业财务管理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都会在资产规模和利润规模中的财务指标进行考量,例如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甚至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进行组合,并且评价的标准值一定是要适合财务数据的,将一个针对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评价体系建立起来,最后再用企业的实际财务数据比较这样的指标,将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评价的出来。这种评价体系,在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评价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传统会计利润。
最近几年中,EVA已经是财务管理和绩效考核中不可或缺的概念,并且成为了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业绩考核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
一、EVA的基本概念
在EVA理论中,传统会计利润指标通常都是企业在对其经营状况进行评价时所采取的指标,但是同时也会有缺陷存在,对于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是很难反映出来的,因为它将股东资本的机会成本有所忽视,他们认为只有在盈利高于其全部资本成本的时候,企业才能是股东创造价值。所以,EVA对今后会带给企业利润的所有资金成本进行了重点考虑。
EVA的基本计算公式为:EVA=NOPAT-C%×TC
其中,税后净经营利润就是NOPAT,加权资本成本是C%,占用的资本是TC(包括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上面的公式中NOPAT是以会计净利润作为依据,然后进行调整得到。
二、EVA与传统会计利润的区别
公认会计原则是会计收益用来极端归属企业所有者剩余所采取的方法。分析企业所有者,GAAP要求从收入中将支付给比股东具有优先权的其他相关者的费用扣除掉,将会计收益用以衡量收入中属于所有者的部分计算出来。将股权在内的所有资本成本扣除掉之后,所沉淀的利润就是EVA,而会计利润其中还是包括资本成本的。股权资本成本是机会成本,而并不是会计成本。
它不同于传统会计计算剩余的收益,EVA在计算过程中,对传统会计中因谨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运用而对经济实质有所扭曲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调整,包括对资本的调整和对经营利润的调整两个方面。对资本的调整主要针对出于谨慎性原则,将一些实质上的资本支出予以费用化处理的项目由费用向资本的调整,使企业管理者更注重长期业绩,从而真正做到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对于基于权责发生制基础的会计利润的调整,能防止管理者出于个人利益或者公司的融资需要而进行各种盈余管理,从权责发生制向现金制的调整能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利润的人为操纵。
三、EVA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1、收益的重新度量
通常会计利润的绝对数和相对资产规模的收益率是财务管理中尤为重要的内容,而将EVA理论作为依据,第一就要对获得的收益能不能将投资的资本成本弥补进行考虑。只有能够对投资成本利润有所弥补的才能对股东价值进行增加。
2、报酬计划的基准
将EVA理论作为依据,企业给予报酬和激励都应该实在EVA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公司经理人要想有较高报酬获得,就应该将更多的EVA贡献出来。
3、分支机构的评估
传统的财务管理根本就不能评价像培训部门这样的公司分支机构,而将EVA作为依据,尽可能细化公司的活动,才能够更为明显地突出每个部门的相对绩效。若是某一个部门的价值正在不断损失中,并且还没有任何办法进行纠正,那么取消是最好的选择。EVA的奖励与部门大小没有任何关系,价值才是其更为重视的内容,规模对其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视。
4、现金的管理
将EVA作为依据,只有当现金能够获得收益并且收益率高于风险调整的贴现率时,才应该用现金进行投资。若是针对这一点我们无法预测,那么就应该通过股票回见或者将股利进行增加的方式把现金交给股东。现金过于多,肯定会造成公司价值减少。
5、资本成本的考虑
若是风险没有改变,成本就一定会降低,价值也就有可能增加了。这是EVA股利进行负债饿权益筹资的因素之一。因为,一种有很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就是负债,并且还可以抵税,所以,负债越多,平均资本成本就被降低的越多。当然,只有当权益持有者将更高的财务风险承担下来之后而要求对更多收益进行获得,并且还不会对较低的负债成本进行降低,负债才能够增加,同时将平均资本成本降低。
与此同时,因为利息是需要在负债的时候进行支付的,从而对经理人员浪费资金和冒经营失败风险的可能进行降低,所以,其实负债就是EVA的一个形式。因为支付股利的责任是不存在的,经理人员在进行决策的时候,权益筹资是他们更为喜欢的。
6、EVA的不足
虽然EVA针对上述的优势它全部都具备,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却没有将与公司价值高度的价值相关性的出来。国外研究表明,虽然在经营收益、剩余收益基础上,EVA都具有增量信息,但是与剩余收益相比,它的信息增量明显很小,同时,在三者中相对信息含量,也就是价值相关性是最低的,有最高的经营效益。研究指出可能的原因,第一,没有经过审计的剩余收益和EVA等经济指标不能得到市场对经过审计的会计收益指标同样的认可;第二,EVA虽然具备很多优点,但是因为它的会计调整和资本成本计算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促使其在运用中得不偿失。另外,因为EVA对于投资资本是比较重视的,对于现金却不是如此,所以,受到批评是难免的。
参考资料:
[1].吕雪蕾.浅谈EVA考核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7).
[2].赵军.经济附加值(EVA)在长期激励计划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5,(06).
财务共享的价值范文5
关键词: EVA公司财务管理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考量,通常是以若干个涉及到资产规模和利润规模的财务指标如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甚至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进行组合,并选取适当的财务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值,建立一个针对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评价体系,最后企业的实际财务数据与这样指标值进行比较,得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评价。这种评价体系,对于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评价体系中,传统的会计利润无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
近几年来,EVA成为财务管理和绩效考核中炙手可热的一个概念,并成为衡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一、EVA的基本概念
EVA理论认为,企业在评价其经营状况时通常采用的传统会计利润指标存在缺陷,难以正确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因为忽视了股东资本的机会成本,企业赢利只有在高于其全部资本成本时才为股东创造价值。因此, EVA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所有资金成本。
EVA的基本计算公式为:EVA=NOPAT-C%×TC
其中,NOPAT是税后净经营利润, C%是加权资本成本,TC是占用的资本 (包括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上式中的NOPAT以会计净利润为基础进行调整得到的。
二、EVA与传统会计利润
(一)EVA与传统会计利润的区别
会计收益是按公认会计原则(GAAP)计算出的归属于企业所有者的剩余。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GAAP要求从收入中扣除支付给比股东具有优先权的其他相关者(供应商、债权人、员工等)的费用,得出会计收益用以衡量收入中属于所有者的部分。EVA是公司扣除了包括股权在内的所有资本成本之后的沉淀利润(residual income),而会计利润没有扣除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是机会成本,而并非会计成本。
与传统会计计算剩余收益不同,EVA在计算过程中,对传统会计中因谨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运用而对经济实质有所扭曲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调整,包括对资本的调整和对经营利润的调整两个方面。对资本的调整主要针对出于谨慎性原则,将一些实质上的资本支出予以费用化处理的项目由费用向资本的调整,使企业管理者更注重长期业绩,从而真正做到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对于基于权责发生制基础的会计利润的调整,能防止管理者出于个人利益或者公司的融资需要而进行各种盈余管理,从权责发生制向现金制的调整能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利润的人为操纵。
相对传统会计利润,EVA具有理论内涵上的优越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作为一种度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指标, EVA 反映了管理价值的所有方面……”。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中,许多公司具有很强的规模膨胀动机,通过资本市场“圈钱”盲目进行各种投资,只考虑了经营多元化可能会带来的利润和风险的降低,却对资源的使用成本重视不够,从而使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导致股东财富的大量流失。
(二)EVA在传统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1、调整的原则
由于会计准则将太多项目作为本期费用处理,调整的目的与意义在于:去处不恰当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选择所带来的影响,使数据更真实的反映公司情况。
研究表明,这样的调整理论上总共有一百多个项目,但一般只作主要项目的调整,通常是否应作会计调整的4个评价标准是:
这项调整是否基于一个正确的财务理论?
这项调整是否对激励性计划中采用的EVA衡量标准产生重大影响?
这项调整是否显著地提高EVA对回报和市值的诠释力?
这项调整是否对经营决策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
2、调整的内容
1.研发费用。这一调整的基本原理是,将用于创造未来收入而不是用于创造当期收入的营业费用资本化。将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另一个理由是,研发费用的收益在未来取得,如果不将其资本化,就会使得短期利润降低,由此可能导致研发投资不足。
2.递延税款。EVA支持者一般用当期发生的递延税款负债的变动值调整税后净利润(NOPAT),来削弱递延税款的影响:如果递延税款负债额增加,则增加相应数量的NOPAT,反之亦然;同样道理应将递延税款资产的增加额从NOPAT种扣除,将递延税款资产的减少额加到NOPAT中去。如果递延资产帐户是贷方余额,则资本投入应增加相应数额;如果是借方余额,资本投入应减少相应数额。
3.存货。后进先出法核算存货成本,对EVA的实施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存货资产被低估,从而将净资产和资本投入低估;二是当存货数量减少时,将现时的收入和以前的成本匹配,EVA和利润被高估(假设价格上升)。调整时要将后进先出准备金,即存货帐面价值和公允价值的差额,加进资本投入,并且将每一年度改数额的增加值加入NOPAT,或将每一年度的减少量从NOPAT种扣除。
4.折旧。主要是确定选用直线折旧法还是偿债基金折旧法。
5.各项准备金。EVA支持者认为在计算NOPAT时应只考虑实际发生的准备金支出。
6.商誉。调整类似研发费用。
7.经营租赁。应付租赁费一般被认为是租金费用。但一笔租赁费用暗含了租赁利息费用,它应该划归利息费用,而不应该包含在经营利润中。调整方法是把未来应交租金费用按公司借款利率计算出现值加入资本投入。
8.重组费用。一般情况下,EVA支持者会把重组费用资本化,但却并不在随后的期间里将其摊销。
三、EVA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收益的重新度量
传统的财务管理注重的会计利润的绝对数和相对资产规模的收益率,而根据EVA理论,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获得的收益能否足以弥补投资的资本成本,只有能够弥补投资成本的利润才能真正增加股东价值。
(二)报酬计划的基准
根据EVA理论,企业给予报酬和激励都应是基于EVA的,公司经理人员要获得较高报酬,就必须贡献更多的EVA。
(三)分支机构的评估
传统的财务管理很难对如培训部门等公司的分支机构进行评估,而根据EVA需要将公司活动尽可能细分,每个部门的相对绩效才能更为透明。如果某一部门正在损失价值且这一状况无法纠正,那么就应取消。EVA的奖励与部门的大小无关,更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规模。
(四)现金的管理
依据EVA,只有当现金能够获得收益并且收益率高于风险调整的贴现率时,才应将现金进行投资。如果不能预测到这一点,那么就应通过股票回见或增加股利的方式将现金归还给股东。持有“过多的”现金会减少公司价值。
财务共享的价值范文6
关键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财务状况
引言
金融资产类别不同,其会计处理方法也会不同,不同的金融资产分类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怎样的影响?管理者是否有可能利用金融资产来调节企业业绩?本文主要从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上讨论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会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中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指准备在近期出售或回购以赚取差价而持有的。初始确认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处置时,按取得价款与初始入账价值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者可以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按照公允价值和相关费用之和计量;在后续计量中,要按照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处置时,按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差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三)贷款和应收款项,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金融机构按照当前市场情况发放的贷款,要按照发放贷款的金额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贷款持有期间所确认的利息收入,要按照实际利率计算。企业的应收款项,主要按照从购货方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格作为初始入账价值。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企业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及未被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上述三项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都应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交易费用应计入初始入账金额;资产负债表日,都应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不是计入当期损益,而通常应计入所有者权益。此外,.企业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或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计入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应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发生的减值损失,应计入当期损益;如是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则汇兑差额也计入当期损益。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利息,应计入当期损益;现金股利应在宣告发放股利时计入当期损益。
综上,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其初始价值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其后续计量以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入当期损益。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初始价值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构成成本部分。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按其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权益(公允价值下降幅度较大或非暂时性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二、金融资产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方式
(一)金融资产的分类
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分类的不同决定了金融资产的计量基础: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未实现的损益要作为股东权益的一部分。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对四类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做出了很多限制性条件,然而,企业在金融资产分类上仍然有一定的控制权,从而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二)金融资产的估值
对金融资产估值也可以作为一种利润操纵方式。管理层通过不切实际的估计,将没有现金流入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作为当期利得或损失。
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将会产生利得或损失,这将改变以往会计实务中短期投资只确认减值不确认收益的情况。当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提高时,公司报表和相关的利润指标更加“好看”,表明管理层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可以使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前景更有信心。然而,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的下降也可以抵减企业利润,降低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的资产负债表日,要以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额计入资本公积,但是在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要进行转出,同时计入当期损益。所以,在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内它的公允价值变动并不影响公司业绩,只有在处置这部分资产时才会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市价变动会影响企业当期业绩,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层更易将股票投资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此作为公司利润的“源泉”,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下降的情况下,公司可以通过出售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获得利润,以维持公司公众形象。
综上所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在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对企业经营的成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财务报表使用者应密切关注企业金融资产价值变动,通过分析该增减变动,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预计公司的真实现金流以及持续获利能力,从而有利于科学合理的做出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