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科学实验步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杠杆的科学实验步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杠杆的科学实验步骤范文1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陈旧老化,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不高

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作为支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限制,在教学中总是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性不强,不能形成良性的学习状态,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过少,学生在实验学习中的主动性也不强。一方面,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完全按照课本中的实验要求、实验步骤等相关内容进行,完全没有对其进行加深和创新,使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产生抵触的心理;另一方面,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实验通常都是在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才进行的,并且其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按照教材中的要求一步一步进行的,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实验被置于理论课程后,也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多媒体视频灌输替代实验教学,缺乏实验操作环节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不断融合,但是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代表一切,如果以信息技术教学来灌输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印象就会不深刻,只会让学生养成依赖的学习思想,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与创新。加之科学课堂的时间有限,使学生可以真正接触科学实验的机会非常之少,从而出现了无法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要求,这也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许多教师通常会采用多媒体视频课件教学,通过课件播放实验画面与实验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观看视频就可以完成实验学习内容,但是,在具体实验操作考试的时候,学生并不知道如何下手,许多学生对实验过程没有深刻的印象,最终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采取说教的教学方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学生自我控制与配合能力不强,在实验活动中不能跟随教学的脚步,所以教师并不重视小学生的实验操作,而是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案例来理解实验教学内容,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无法掌握实验教学内容。

(三)教师的实验教学素养有待提升,容易误导学生

随着现代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不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硬软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在小学科学教学编排与大纲设计中,多了许多新的知识与新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改变自身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对教师来说,教学活动还需要深入新课改教材,不断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从而满足学生多元化认知需求。现实情况是许多小学教师并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教学培训,在实验教学中专业化与系统化的知识水平有待加强,导致实验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实验结果中产生的数据不准确,影响实验成本与实验效果,对学生起到误导的作用。

(四)缺乏合作探究意识,实验教学缺乏规范性

小学科学实验是建立在合作探究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合作探究环节,实验学习就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探究性也会降低。但是许多教师在实验活动中,还是过于注重实验内容的讲解,没有给学生注入团结合作的意识,学生在合作探究实验中,由于意见不统一,导致教学活动不规范,最终实验活动难以顺利开展下去。由于教师没有计划和规范性地组织实验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活动缺乏组织性与目的性,许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处于无目的的学习状态,失去合作探究的意义。

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开展趣味化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开展趣味性的科学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科学具体的形象展示,并且可以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和培养,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艺术性地表达,并能使学生深深地根植在科学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小学科学六年级“杠杆的科学”这一课学习中,教师在上课前先告诉学生,今天这是一堂游戏课,学生可以通过在实践课上的探讨,去掌握杠杆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游戏中选择一个体格强壮的学生,同时再选择一个体格比较瘦弱的学生,学生都纷纷猜测,在杠杆游戏中体格强壮的学生会首先取得胜利,瘦弱的学生认为不公平,教师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等一会,老师给你一个秘密武器。”之后,游戏比赛就开始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瘦弱的学生很快就取得了游戏的胜利。这时学生都觉得很奇怪,有些学生说可能是因为小锤起到的作用,为什么在游戏的时候用锤子呢?在同学的好奇心探索下,对杠杆原理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在愉快的讨论中,学生既掌握了杠杆的原理,又快乐地度过了这堂科学课。

(二)重视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在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环节中,占据中心地位的就是探究活动,根据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标准,在小学的科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的探讨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学习科学的兴趣,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敢于对问题进行质疑的科学学习态度。在科学教学中离不开实验,团队合作是实验进行的根本,也是体验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标杆。在实验中教师要多加鼓励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与平台,让学生能自主参与到学习,感受团队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引导,创新实验教学环节,增加问题环节,以实验问题来启发学生,开阔思维。由于团队学习中,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这方面,教师要注意合理分配团队成员,规划好团队的任务,让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密切交流,减少阻碍,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学习“物体能否导电”实验中,每个小组成员可以自己负责准备相关的材料,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让学生将导电的材料与不能导电的材料分别记录,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为现在的科学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实验教学环境,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利用信息化的实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汲取养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验教学环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科学课堂的趣味探索,在趣味化的科学教育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科学课程的设计,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推进,趣味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也渐渐变得成熟,一步一步地融入科学的实验课堂,趣味化在科学中的运用显得更加真实有趣,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轻松活泼。

(四)突出实验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科学学习乐趣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思维性的拓展,科学实验教学中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思维发散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将课堂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练习的绘画作品进行密切的联合,比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这一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对细菌与真菌的绘制,如可设定大型手抄报的活动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手抄报的中间画上一片绿色的森林,并以“物质的变化”作为手抄报的主题,同时,再采取“小火车接龙”的形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自己的思维对细菌与真菌的理解进行绘制,有的学生会在手抄报上画一些腐烂的动物尸体,有的会画上很多的条状的细菌,还有的会画上缤纷多彩的蘑菇,经过一堂课的绘制,一幅承载着师生智慧结晶的“物质的世界”就出来了,通过这样的绘画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对探索科学知识充满兴趣。

(五)创新课堂讲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创新型课堂的讲述和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生动具体的图像去重新感知科学,更能帮助学生在观察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对科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要进行点拨指导,在学生想象力产生阻碍时,进行充分的形象展示,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比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微小世界和我们”的学习中,教师通过放大镜,可以非常直观地引导学生对实验教学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欣赏和赏析,从而引发学生对放大镜境下微小世界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程进行相应的探索。在学生想象困难时进行相关的展示,教科版小学科学主题与背景中,每一个主题的讲解都离不开背景的呈现,可以用适当的背景去突出知识内容的主体作用,教师还可以通过创新性的科学课件讲解,在科学世界讲解的主次层次上编上序号,为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相关展示。

(六)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浅层次,对许多新事物是充满兴趣的,所以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环境下学习,能有着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对小学科学这一门学科来说,实验探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探究与实验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学习,对学习充满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他们能置身于情境中,在情境教学的驱动下探究学习。比如,在科学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具体的问题教学情境,通过具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创设一个游戏化情境,让学生能快速融入课堂,在游戏活动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总之,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让学生能在开课前保持对课堂学习的热爱。以“磁铁有磁性”这一课为例,由于本课内容是学习关于磁铁的性质知识,为了方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磁铁的性质特点,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游戏化教学情境,将自己在课前准备的“钓鱼玩具”拿出来,然后,在课堂中随机邀请4名同学来配合自己,开展比赛“钓鱼”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活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就开始形成,当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教师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性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还有其他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集中注意力去思考问题并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学习效果也会更高。

(七)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评价具有直接关系,无论是在实验教学环节,还是实验教学后,教师都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与总结,让学生能通过教师的评价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教学评价中改变自己的不足,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在每一课堂中,教师都应该密切关注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对学生身上的优点要多加鼓励与表扬,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对学生身上还存在的不足,要及时予以纠正,让学生能扬长避短。比如,在实验课学生提问环节的时候,学生主动提问,教师都应该给予他们表扬,针对他们这种学习态度进行鼓励性评价;在学生思考问题环节中,学生如果能积极认真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应该多加表扬,让学生能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树立学生信心,帮助他们坚持探究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讲解“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合作关系,教师提问:“大家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此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哪怕他们的答案并不准确,但是他们参与了问题的思考,此时,教师都应该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在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焦点,教师应该要用平等、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

三、结语

杠杆的科学实验步骤范文2

关键词:物理实验;金钥匙;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53-02

物理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应该指出,目前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少教师在主观或客观上并不十分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应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下面主要阐述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实验前教师要上好指导课,使理论和实验能够顺利衔接

例如在“测定物质的密度”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组思考题:①物质的密度是怎样定义的?②测量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哪些物理量?③测定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需要哪些器材?④使用和观察量筒或量杯时要注意些什么?⑤测定金属块的密度的步骤有几步?⑥测定盐水的密度的步骤有几步?这组思考题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根据应测量的物理量,自己得出实验的步骤,力求避免学生盲目地走进实验室。

二、学生实验应从严要求,具体指导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听、看与动手操作是有一定距离的,因而教师的引导要勤,观察学生的操作要细,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严要求。学生实验分组人数较多,实验往往出现你做我玩的局面。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应提醒生学生做、看配合,相互提示,形成动手能力强的带动能力弱的,基础差的向基础好的学习的局面,每组学生人人操作一遍,才可离开实验室。在实验时,有的学生比较粗心,往往不按要求操作,如在“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的实验中,横梁还未调节平衡后去称量物体的质量;在“研究弹簧秤的刻度”的实验中,不检查指针是否回到原来的位置,便认为弹簧秤已经做好了等。发现此类问题,应向学生说明违反操作规定带来的不良后果,并要求学生重做,避免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2.多发问。教师在巡视指导中,多向学生质疑,如在做“测定物质密度”实验时,向学生提问:实验步骤中用天平测出铁块的质量和用量杯或量筒测出铁块的体积能否调换?又如在做“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实验时,已调好的天平移动之后,需不需要重新调节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寻求答案。这种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比在课堂上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3.找原因。在指导学生操作过程中,注意检查学生的实验数据,有的学生实验结果误差很大,甚至违背事实。如在“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得出“盐水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的结论,在做研究“滑动摩擦”的实验中,得出“木坂表面的摩擦力大于毛巾表面的摩擦力”的结论。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应组织基础好的学生现场观看,集体“会诊”,帮助得出错误结论的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三、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课堂讲评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上的互补。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四、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培表、伏特表的连接特点及“+”、“-”极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鼓励学生改进实验,自己设计实验

初中学生好动,富有幻想,喜欢标新立异,对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不满足课本上安排好的实验方法,而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如在做“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我曾反复强调学生实验开始时要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之处于水平状态。有几个学生提出:水平状态如何确定呢?我回答:凭眼睛观察,学生提出:那实验误差不就增大了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就因势利导地反问:你认为如何改进这个实验装置呢?学生就议论开了,有个学生回答:在测量前要调节横梁平衡,横梁的平衡通过指针是否对准中央刻度来确定。如果在杠杆上也加上这个装置,问题也就解决了。还有一个学生回答:如果在杠杆上附加一个小水平器,杠杆是否处于水平状态便能准确判断。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类似这样的改进意见很多,我都会在班上给予肯定和赞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培养学生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能力。因而有很多学生爱上了物理课,经常在课余时间同我探讨物理问题。

六、做好实验后的反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杠杆的科学实验步骤范文3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微课;应用策略

G623.2;G434

一、引言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科学教学虽然不如语文、数学和英语重要,但也是一门十分关键的课程,这对学生以后的科学兴趣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的小学科学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方法和理念都有待提升和改善,一些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借助先进的技术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微课就应运而生,这是一种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下面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微课概述

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是新课标与小学科学实践所提出的一种新型方法,主要是借助教学的短视频形式表现出小学科学教学和传授知识的过程。借助微课,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针对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的某个环节,把教和学两种资源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本文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科学概念和方法几个方面出发,对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策略进行详细研究,下面进行详细介绍[1]。

三、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微课的具体应用策略

1.微课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非常关键的,需要做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实验,比如,使用各种仪器。以前通常都是老师对使用的仪器进行演示,但是这种演示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对某些操作的细节,可见度比较小。如果学生距离教师比较远,就无法清楚的看到,无法真正掌握。使用微课教学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了在这里的应用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比如,对水更容易吸水这节课,涉及使用滴管的问题,微课教学就需要使用摄像工具,把滴管介绍与正确的使用方法录制下来,然后在课堂的适当环节进行播放,这样做不仅非常直观,还可以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操作的细节[2]。小学科学课程还有一些类似的操作实验,都可以借助微课模式进行教学。比如,温度计结构与使用,酒精灯结构与使用,弹簧测力结构与使用等。对于涉及到关键点和关键步骤的环节,微课可以发挥出方法的功能,比如放大实验的器材,以便学生能够清楚的观察;放大测量仪器内的刻度值,使学生可以清楚的看见测量值,方便学生进行读数;还可以借助微课,对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操作示范进行有效标注,进而得到学生的重视,然后在微课中按照步骤,条理清晰的展示出来,并配合字幕的使用或者语言对关键性步骤与知识小节进行提示。微课在这里可以使学生全面、详细的对实验、教师的操作以及读数方法进行观察,提升实验的可见度和效果[3]。

2.微课在科学概念中的具体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一些科学的概念进行教学时,也可以借助微课,比如在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中,对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这些科学概念进行教学时,可以使用微课,用画图、实物和图片,在加上讲解方式开展教学,先使用画图对这些概念进行讲解,然后和一些实物的图片或者真实物体相结合,一一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再比如,对五年级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这节课,什么是食物链,怎样正确书写某条食物链的问题,可以借助微课,和图片相结合,画图与讲解方式制作生拥奈⒖巍3了这些基本的概念外,对于一些学生很难理解,有较强针对性的知识点,也可以使用微课。比如,四年级的《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这节课,学生对胃和小肠的消化概念很容易就混淆,根据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制作出微课视频,借助讲故事形式与视频的画面相结合,制作出详细的微课课程,进而促进学生的认识[4]。

3.微课在科学方法中的应用。在科学的学习方法中,也可以使用微课开展教学。比如,对三年级来说,刚开始了解观察法学习,如何开展有序观察是关键的环节。在对大树进行观察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借助摄像机,对一棵真实的树进行拍摄,借助感官的由远至近,由整体到部分,对这棵树进行详细的拍摄。这样,借助微课可以直观、生动的使学生观察这棵树,比教师在课堂上单调的讲解观察大树整体的样子效果要好很多。通过这种微课学习的方式,学生如果在对某棵树进行观察时,就会按照微课中观察的方法进行观察与记录,也就是观察方法更加容易被掌握[5]。对于一些长期需要观察与记录的实验,教师可以使学生也参与到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比如,种子的发芽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用手机或者其他设备拍下实验的现象,然后教师把拍下的这些视频或者图片,配上文字,借助相应软件把实验的过程与观察现象制作成微课进行播放,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也使课堂的互动性得到有效增强,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双重需要,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教学的效果。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微课对怎样提出假设和问题,对实验内变量的控制等进行微课教学,教学的效果也都是不错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微课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使整个课程的效果得到有效提高。所以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应该不断对微课的应用方法进行改进与完善,切实发挥出微课的作用,进而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侯琪颖. 浅析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微课的应用策略[J]. 福建教育研究, 2016(4):24-25.

[2]李绍华. 试论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小学, 2016(1):55-56.

[3]尤永光. 浅谈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发现:教育版, 2016(4):52-53.

杠杆的科学实验步骤范文4

1.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参与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启蒙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思维深入的重要条件,它为思维活动提供了前进动力,丰富了学习者的想象力,因此要夯实课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营造质疑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杠杆》一课的教学,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从生活事例引出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然后通过作图来加深对杠杆五要素的认识。虽然这样的教学能完成知识的传授,但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获得的只是一些结论性的“知识”,对于为什么要引入“力臂”这一教学难点就不能得到有效的突破。

教学实录一:

片段一:教师让学生用一根细棉线提起一个大箱子(细棉线断),再拿出一根带钩的竹棒,显示它的转动,让学生想想怎样借助这种工具来解决刚才的问题?(学生讨论并上台演示)完成他们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千钧一发”(用一根头发拉起一个重物)。学生质疑:这是什么原理?

片段二:让学生用笔、吸管撬一撬物体(笔可以翘起物体,吸管不可以,寻找原因)。找一找(提供三幅动画杠杆图片,学生讨论寻找三幅图的共性,并给杠杆做出定义);说一说(由理论分析生活中的杠杆);做一做(学生寻找自身的杠杆),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不断循环,让学生体会问题解决的愉悦性,同时提高了问题质疑能力。

片段三:(演示实验)①分别在杠杆的两边第2格处挂上1个钩码,保持杠杆水平平衡,指出这2格的长度就是力臂的大小。②在杠杆左边第2格处挂上2个钩码,学生指出右边第2格处也挂上2个钩码。③保持钩码个数不变,把杠杆右端细线悬挂在右边的定滑轮上,让学生观看杠杆是否平衡?(杠杆不平衡了)学生质疑:力臂并不等同与杠杆的长度,影响力臂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实验)①分别在右端10厘米、20厘米处竖向拉动杠杆上的细线,感受力的大小。②在杠杆右端距支点10厘米处朝不同方向(竖向、斜向)拉,感受力的大小,明确力臂的大小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这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连环的质疑环境,激发学生对杠杆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获得知识,大大提高了45分钟的课堂效率,因此创设质疑情境是激活科学课堂的一个重要手段。当然在用问题情境营造氛围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调控好问题情境提出的频率,让教学做到密与疏、浓与淡、断与续的和谐统一,真正让学生乐呵呵地坐在教室里思考着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

2.创设生活情境丰富想象

科学是一个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的学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接受和记忆。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教师的教不再停留在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上,学生的学也就需要走出课本,所以教师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生活情境,丰富想象。

例如《磁现象》一课的教学,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用磁铁来吸引铁、铜等物质,明确磁性、磁体,然后让学生用磁体吸引铁屑,明确磁极,再观察磁体的的指向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介绍磁化……这样虽然也有学生的动手实验,但是由于学生在小学里已经学习了一些磁的知识,也做过磁体的一些小实验,所以他们只是机械的完成这个实验,根本不会去想象缘由,这样就很浪费学生的生活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学生想象。

教学实录二:磁现象

片段一:一个透明玻璃杯,一枚让学生做了标记的硬币模拟刘谦春晚上硬币穿玻璃的魔术,(通过生活情境的再现,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丰富了学生对磁的想象。)

片段二:演示磁环间的磁悬浮实验,提问:同学们知道磁悬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吗?播放多媒体视频《磁悬浮列车》。(理论联系实际,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做应用介绍)

教师以生活为引导,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去分析问题,学生学到的不但是知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

教学实录三: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植物的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所以在这节教学中可以以这种认知水平为基础,让学生加深对叶的认识。(引入)让学生板画叶,其他同学可以进行修改,引出一片完整的叶包括了叶片、叶柄、托叶。然后让学生观察叶有何不同?(夹竹桃、桂花、茶花、黄杨、迎春、金合欢)

发现一:着生方式不同,引出互生、对生、轮生。提问这样的着生方式有什么好处?

发现-:叶的种类不同,引出单叶、复叶

发现三:没有托叶,指出托叶的作用。……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画、看、想植物等活动让学生寻找并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想象事物的能力。当然有些同学的实际生活经验是严重缺乏的,这就需要教师必须要融入学生的生活,留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比如所追求的目标,所向往的生活,所崇拜的明星等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生兴趣点施教,使烦躁抽象的书本知识真正活起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所以联系生活式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丰富学生想象的好途径。

3.创设图像情境引导方法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但是学生不是很容易接受繁杂的语言模式,他们更倾向于比较直观、简洁的语言或图像,为此教师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对繁杂语言的破译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图像的相互转换,即从图像中学会表达语言,从语言中抽象出图像。

教学实录四:从图像中学会表达语言

在《机械运动》教学引入时,一位教师展示了有树木、火车、木材、加油站、路牌的图片,请同学们讨论哪些物体在运动?学生一致认为树木、加油站、路牌是静止的,火车是运动的,但是对木材的运动状态既有认为是运动的同学,也有认为是静止的同学,教师让同学模仿图片进行游戏——谁动了(三个学生,分别演示树木、火车、木材),其他学生观察谁运动了,同时思考好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从而使学生主动建立参照物的概念,明白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实录五:从语言中抽象出图像

在习题教学中总会遇到冗长繁杂的题目,虽然不画图也能解决问题,但较繁杂,从中若抽象出图像,问题就变的简单。例如甲乙两辆相同型号的轿车(长:4.68 m,宽:1.70 m,高:1.423 m,最高时速:120 km/h),分别沿靠近各自道路的

中心线向前匀速行驶,两车的车头到中心线交点的距离分别为30 m和40 m时,道口恰处于红、绿灯转换。如果两车均未采取任何减速措施仍沿直线匀速行驶,以致两车相撞。已知甲车的速度为36 km/h,通过计算说明乙车车速在什么范围内会导致两车相撞。这个问题如果抽象出图像就能马上解决问题。图像如下所示:(相撞时图像)

(因为甲车速度一定,所以从图像中马上就可以判断出乙车在(2)图中运动最快,(3)图中运动最慢,这样学生通过绘图,化抽象为形象,就能找到解题钥匙。)

因此“语言”与“图形”的结合是促使学生思维再造的好方法。学生通过“理解——表达”的不断循环,就会在积累中学会观察,在操作中学会发现,在想象中学会理解,在图表中学会思考,那么当面对繁琐的问题时就会分块的去破译和分析,把语言转换为自己喜欢的形状模式,让自己智性及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4.创设探究情境提高素养

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培养创造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科学课堂上,应尽可能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

例如《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心脏》一课的教学,许多教师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认识心脏的形态和结构,这样固然能让学生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总觉得课堂“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学生只是充当一名合格的观众,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复存在了。如果通过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那么对提高学生实验、交流、讨论、质疑、合作的能力就会有更大的帮助。

教学实录六:

过程一:听心(学生相互倾听一下心跳的声音,激发学生对心脏的探究)

过程二:观心(四人小组实验),学生从看一看(猪心形状)、摸一摸(猪心)、捏一捏(猪心肌肉壁)、探一探(用玻璃棒探探心脏),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自我强化观察、实验技能,并交流实验结果。再通过认一认(给心脏贴标签),学生学会辨认心脏的四个腔以及与心室相连的两条动脉血管、上下腔静脉,再通过给猪心灌水(从上下腔静脉或肺动脉灌水看水何处流出),从而激发学生质疑心脏内部的结构,产生主动探究内部结构的欲望。过程三:解剖心让学生完成下列问题。1.观察肺动脉的基部,你有什么发现?2.你还能发现心脏内部的什么特殊结构?3.观察构成心脏的肌肉组织——心肌。4.观察心脏左右是否连通?

这堂课的探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质疑等方式,大大提高了自主观察、合作完成实验的能力,同时也逐渐养成自己动手实验寻求答案的品质,提升学习素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种小型的探究活动教师应予提倡,而且还应该给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帮助。实验不可能每个小组都成功,教师可及时将成功小组的实验展示给全班,同时引导学生对不成功实验进行分析、讨论、总结,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对学生中新观点或新见解的产生教师应加以肯定,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新的探究。

教学实录七:

例如“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学生按照书里的实验步骤规范的来完成各个操作,但是发现装片内很容易产生气泡,而且染色的效果也不好,也就是在显微镜下没有完全看到用碘酒染上颜色的表皮细胞和看清细胞的各个结构,只能看到表皮边缘的细胞染上色,表皮边缘以内的细胞没有染上色,细胞内部结构不太清楚。一开始他们认为是自己技术不行,又做了很多次,可是实验结果还是不好,于是他们通过咨询老师、上网查询、动手实验等方法,寻找实验不成功的原因,最后得出这样的经验:“玻片要干净,水要滴的少,表皮要撕的小,毛面要朝上,盖玻片要斜放,染色多重复,观察要规范”。

杠杆的科学实验步骤范文5

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才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特长。所以我特别重视课内的教学,强调打好扎实基础的重要性,消除学生好高骛远的心理。在课内教学也不能照本宣科,简单的内容少讲、略讲,适当增加课本上没有而与课本内容联系紧密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学生觉得有一定难度,而且是他们在自学过程中没看过的新鲜内容。每当讲到这些内容时,学生是最专心听、最努力学的。课内教学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对象的限制,不可能长时间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拔高、加深。对物理优生的培养主要是利用课外的时间,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扩展,课外活动在时间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上都能给予教师最大的自由度。课外时间除了课外活动外还应该包括校外的活动,学生在校外的活动教师不易控制,但如果能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方法,可以取得校内活动所没有的效果。

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更深入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是培优的最根本的方法。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在对自然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物理学的发展也是如此。所以我在培优的过程中,特别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讲解理论时,用实际事例来说明理论;讲解完理论后,用理论来解释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完“杠杆的平衡条件”后,我就让学生分析杆秤的制作原理,等等。物理实验是人们运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控制或创造的自然过程,使之按预期的进程发展,在尽可能减少干扰的客观状态下,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活动。实际问题除了日常生活现象外还应包括实验。在辅导过程中我特别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安排了一定的时间,做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知识辅导与方法教育相结合

科学方法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手段,方法是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物理学方法包括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方法和物理学理论的学习和传播方法。在知识辅导过程中,主要是进行了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和物理学理论学习方法的教育。物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理想方法、类比方法、假说方法和数学方法等六种。

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初步的学科研究方法,将会使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学生将来在该学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水平与提高兴趣相结合

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可分为下列四种发展水平:(1)直觉兴趣、(2)操作兴趣、(3)因果兴趣、(4)理论兴趣。从物理学习的认知过程看: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基本处于外部感性兴趣的阶段,稳定性较差;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形成因果兴趣的学生会逐步增加,这种兴趣比较稳定,但当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这种兴趣也会产生波动;理论兴趣是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物理学习兴趣;因果兴趣和理论兴趣处于理性兴趣的阶段。

杠杆的科学实验步骤范文6

一、多媒体辅助自然科学教学的类型

(一)多媒体模拟自然科学实验1.模拟需让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学习自然科学离不开实验。许多实验,学生不但要亲自去做,还需反复观察思考,才能获得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由于时间、经费等限制,许多实验往往没有条件让学生反复操练,此时就可通过多媒体模拟来实现,特别是复习课教学。

例如,复习实验室制氧气、氢气等,就可让学生在电脑上反复模拟、仔细观察。还有部分学生实验,虽然现象明显,但由于操作的步骤比较复杂,学生一下子不容易全面观察清楚,也可在演示实验后再利用多媒体反复模拟演示,并采用局部放大、停留、慢动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鲜明的视觉信息。如讲解汽油机、柴油机的模型以及工作原理,就可做成flas,让学生全面观察后再反复观看各个冲程。这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模拟一些现象模糊的实验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受实验条件(如仪器尺寸小等)的限制,实验可见度低,教室后面的同学往往不容易观察清楚。此时就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或在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完成。如在教学pH值测定时,我就运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后排同学也能观察得清清楚楚。又如演示“将水加入浓硫酸”这一实验时,学生很难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现象,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演示,学生看得清楚,也安全。

3.模拟较难完成的实验有的实验,由于条件限制,课堂演示时往往不容易成功。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上课演示时要么失败,要么现象不明显。又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即使透过蓝色钴玻璃也很难观察到淡蓝色的火焰,且这样做教师还得解释为什么,因此,有些教师就索性不做这个实验了。像这些实验如果采用多媒体模拟,不仅可以达到与演示实验同样逼真的效果,而且还可以防止因演示失败而浪费了教学时间。

4.模拟难以再现的实验科学家在特定条件下完成的一些特殊实验,教师不可能再次在课堂上演示,只能借助图片、文字来表述,让学生通过想像在头脑中再现,如原子弹的爆炸、“神舟五号”飞天等场面。但是,若用多媒体,则可顺利再现其壮观的场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官刺激。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爱科学、爱祖国的热情。再如南极臭氧洞的形成这一课题,可利用三维动画形式再现由于人类排放氟里昂等物质而使臭氧层变薄,以至空洞形成并逐渐增大的过程,从而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模拟违规操作,呈现实验错误的后果自然科学实验都有其操作规范,错误的操作会导致不良的后果,轻则达不到教学目的,或损坏了仪器,重则危及人身安全。用多媒体模拟违规操作,将可能产生的后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到错误操作的严重后果,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还可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用多媒体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步骤错误、电流表正负极接反、电流表与电压表交换位置、仪器量程选择错误、用超过弹簧秤量程的力拉弹簧秤、用体温计测开水温度等错误操作及造成的后果,远比教师口头反复强调“要注意规范操作”效果好得多。

使用损坏的或不准确的实验仪器又将会对实验的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方面的思考能帮助学生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使他们提高对仪器使用原理的认识。这同样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来解决。如在教学《大气压强》时,我让学生思考“托里拆利实验时玻璃管顶端突然破裂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在学生做出判断后,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对于帮助学生认识大气压的测定原理效果很好。

(二)多媒体演示自然科学的原理

自然科学中的原理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不但要认识“是什么”,还得理解“为什么”,才能真正掌握知识。鉴于中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高,理解原理成为教学难点。例如,动滑轮原理是用杠杆模型来解释的,学生对这个原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其实,只要用多媒体把动滑轮的转动过程通过停留、减速等手段加以分解,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发电机、电动机的原理也同样可以运用多媒体加以分解得到解决。置换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等等,都可通过多媒体给予模拟,同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演示微观现象学生对宏观的自然现象、物质运动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可以通过传统的实验或生活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然而对于分子水平的微观世界,就不是那么容易认识了。传统的办法是教师启发学生进行想像,运用各种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然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不少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其实,巧用多媒体技术就能轻易展示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现象,顺利解决这一难题。如分子运动论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的间隔等。

又如“电解质导电的原因”是教学的难点,可以用课件作如下演示:氯化钠中本身就存在带正电的钠离子和带负电的阴离子(用不同颜色的球体表示),但这些离子间位置相对固定,不能自由移动;加入水后,由于水分子的作用,离子变成能自由移动了;通电后,阴离子(CI-)向阳极移动,阳离子(Na+)向阴极移动,接在电路中的电灯发光。学生通过观察,即可领会电解质中本身存在离子,电离是由于加水或加热时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通电后生成的结果,从而明确了导电与电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对多媒体辅助自然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对多媒体教学地位的认识毫无疑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自然科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空间。但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多媒体再好,也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不能解决一切,更不可能越俎代庖。

课堂教学是人与人的活动过程,对学生的教育是多角度、多方面目标的。自然科学的教学活动应体现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索性、师生共同讨论的合作性和学生思维的自主性;这个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还有师生情感的交融、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等,这就不是单靠哪一种现代教育手段所能“包办”的。多媒体教学同样应注意留给学生积极参与的空间,同样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与学生的交流,以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

我们应该认识到:引起教学质量变化的不是多媒体本身,而是如何科学、合理、巧妙地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演示不可完全代替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学生参与实验过程,对他们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接受科学思维及深层次分析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多媒体模拟实验所不可替代的。我们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不能把答案过早呈现给学生,不可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也就是说,不能让多媒体辅助手段“喧宾夺主”,而要尽量让它发挥“辅助”作用,真正为优化课堂教学服务。

(二)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是多媒体课件。不好的课件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限制教师的教学发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注意:

①不要因为光盘容量大就任意在课件中增加无关紧要的内容,这样会分散教学的重点、冲淡教学的难点;也不要将课件做成“满堂灌”的翻版,加重学生的负担,使新的技术陷入于传统教学的旧框框。

②课件的制作应具有科学性,如有的教师把“核外电子的排布”做成电子绕原子核的固定轨道运动,这样做是不科学的,会误导学生。不科学是多媒体课件之大忌,应特别引起课件制作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