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课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实验课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实验课的意义

化学实验课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高中化学 开放性实验 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化学应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活动,以化学教师、实验员、学生三位一体的方式来营造浓郁的实验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为此,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积极地尝试。下面,笔者就自己在开展开放性实验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享一二,班门弄斧、诚惶诚恐。

一、自主构建,树立学生主体的实验思想

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堂,一般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为主,以通过教师实验来加强学生对于具体化学知识的认知为目的。强调实验结果,淡化实验过程;注重教师操作,忽视学生参与;教师强硬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即使是一些操作性学生实验,也存在着教师事先讲解,学生实验验证的情况,与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初中初衷完全背离。开放性实验教学中,笔者只是提出所实验的问题、材料,让学生自己对实验现象提出假说,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组装实验仪器,可以反复进行实验,并对于实验过程进行不断地优化设计,自己捕捉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如此,学生就会沉浸在自我的实验世界中,体验到美轮美奂的化学探究过程,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与创造能力。

譬如,笔者在进行人教必修1实验十六“二氧化氮转化为硝酸”的实验过程中,就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设计实验步骤,自主观察实验过程并得出结论。不成想,学生们不但有效地设计了“氧气的制取”“二氧化氮的制取及溶于水”的实验步骤,更顺利地进行了实验全过程,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得出都非常细致、严谨,甚至还有学生特别提出“由于浓硝酸腐蚀橡胶塞,因此必须在橡胶塞外面包一层塑料薄膜”“生成的二氧化氮的浓度要大,才能将硬质玻璃管中的空气尽量排放到气球中”“反复多次地注入氧气,二氧化氮能最大限度地转化成硝酸,这也是工业生产硝酸设置多个转化吸收塔的意义之所在”等实验注意事项和迁移思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天空,学生自然会给你创造一份精彩。

二、积极改革,构建探究实验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作为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模式改革与创新。其中,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就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肯定与认可。探究性实验中,师生一起从日常的生活现象,或者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假设,并通过实验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与依据,引导学生从探究活动中体验化学知识的迷人魅力。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灵活性与应用性,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世纪建设人才意义深远。

譬如,笔者在讲授“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节课的时候,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个探究实验性话题:由氯气溶于水形成氯水,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推测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从观察氯水的颜色,闻其气味,到用ph试纸测试其酸碱性,再到蓝色石蕊试纸在氯水中会先变红,后变白,还有日光照射在盛满氯水的倒置的圆底烧瓶中,会有气体生成等角度进行了积极地推测,并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并最终得出结论。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充分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化学实验的兴趣与信心,对于他们化学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联系生活,优化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生活味十足的一门课程。化学知识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化学物质、现象、变化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实验是进行化学学习的基本方式,生活就是化学学习的基本内容。从近些年的高考实验试题来看,强化实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已然成为了化学实验命题的一个基本趋势。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必须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生活,优化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譬如,在教学“卤代烃”的内容时,笔者就社会上一些不分分子宣传的“神奇的药品”可以排毒养颜的现象展开实验。其过程涉及碘遇淀粉变成蓝色的性质,还有卤素单质碘的氧化性,以及维生素C的还原性等。不但强化了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更使得学生感受了一把化学知识的变幻莫测、奥妙无穷,激发了他们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以化学知识指导生活的兴趣与信心。后来,学生们还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了生活中类似的实验,有的学生把它改编成了“生活小魔术”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大大改善了传统化学实验课堂的气氛,优化了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无论是高考的压力,还是素质教育的号召,都需要我们积极改革课堂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意识与精神。在这方面,开放性实验开了一个好头,插上了化学课堂腾飞的双翼,以后的日子来,我们还当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化学实验课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教材;实验;方法;思维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6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22

一、烛火重现

2015年12月4日王老师在吴江同里中学开设了一节公开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在沪教版第一章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中有过对蜡烛及其燃烧产物的探究,王老师的这节课却别出心裁从对教材的质疑开始,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围绕对传统实验的改进和创新,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了蜡烛燃烧这个化学变化。

二、从用一种教材教到用多种教材学

教师从学生已形成的对烛火的传统认识引入新课:你知道蜡烛火焰分成几层?然后设计探究实验1: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比较。由于学生使用的沪教版教材中并没有探究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实验,教师适时地引入了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的实验(图2-1)。

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研究各版本教材、努力挖掘不同教材的优势进行互补教学的思想。教师从用一种教材教到用多种教材教,不仅教师的教学思路宽广了,能据此设计出更多的创新教学活动;而且学生的学习眼界开阔了,学生懂得教材是为学习者服务的而不是学习者的圣经。

三、从运用教材到反思和质疑教材

学生实验后总结发现即使抬高木条进行实验也无法比较得出外焰和内焰的温度高低。面对难题教师抛出了解决难题的方案:借助高温传感仪测定外焰、内焰和焰心的温度。教师测定的实验数据如下:

当教材结论与实验结论相左时该如何决断?学生纷纷表达观点,大多数认同相信教材。可喜的是教师并未在质疑的道路上停下脚步,由蜡烛火焰温度的“异常”联想到酒精灯火焰是否也异常,教师再次利用高温传感仪测试了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通过查阅文献,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前人的发现和探索:

1.酒精灯火焰温度是外焰“最高”吗? 钱扬义 陈国泉《化学教育》2006第7期

2.DIS探究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江军《化学教育》2009年第11期

3.酒精灯火焰对试管加热效率的研究 刘立新《化学教学》2014年第9期

这一环节教师从运用教材到反思和质疑教材。寻求答案的过程并不容易,从中体现了教师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而联想和类比的方法在此处用得恰到好处。

四、从做完美的实验到做不足的实验

以往教师无论设计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都预期实验的成功率能达到80%以上。然而本次教师采用的源自教材的学生分组实验似乎有意让学生体会到实验不成功的滋味。

探究实验2: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图2)

要求:一位同学吹灭烛火,另一位同学在距离烛火以上20cm左右点燃。

实验结果:白烟未被点燃。

探究实验3: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图3)

实验结果: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不完美的实验似乎更有探究的必要,教师清楚认识到学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才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科学探究的过程正是教会学生研究问题的有效方法。

反思平时教师们的教学,假如教师们遇到问题轻轻放下了,那学生遇到困惑也容易止步不前。教师缺乏对学生有效的引领,只是向学生一味地灌输知识,不关注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精神,那是有悖于教学育人的初衷的。

五、从教师为主讲到学生为主讲

教师在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请小组成员派代表讲一讲点燃白烟的实验。笔者观察到学生不只是站在座位上讲而是站到讲台前讲,学生在讲的时候教师一直站在一旁鼓励和引导学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得出点燃白烟实验的局限性:1.吹灭时白烟易分散;2.白烟不能持续供给;3.白烟没有脱离烛芯。

对于探究实验3澄清石灰水在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时却不变浑浊的现象,学生也给出了答案:1.气体温度高、密度比较小,跑得快;2.烧杯是敞口仪器。

新课改呼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只有真正的平等和尊重才能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融洽和谐,师生之间实现真正的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六、从重知识讲授到重方法引领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一步设计出使探究实验2成功的改进方案。

方案一:利用玻璃管导出白烟,当白烟持续产生且浓度较大时点燃。

方案二:利用注射器抽取白烟后点燃。

当学生成功完成实验后教师也不失时机地露了一手,顺利完成了改进实验――“悬浮之火”(图4),并赢得了学生的掌声。

实验证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却不能完全证明白烟就是石蜡固体小颗粒形成的。

教师提出的新问题是:请通过实验证明白烟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了教师精心设计的“白烟幻境”实验(图5),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掌握得是否牢固和全面,较少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引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的最重要的途径。

在探究实验3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改用集气瓶成功完成了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七、从重解决问题到重提出问题

小结回顾之后,教师引用爱因斯坦的话向学生提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完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最后在教师提出的疑问――“红烛为什么能引出白烟”中结束了整节课。

正如科学家所说:科学的探索即在于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没有新问题的提出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教师不仅应传授学生前人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更应勉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循着前人的脚步敢于质疑、不懈探索、勇于追求。

八、从突破传统到形成辩证思维

著名访美学者陈旭在《天才还是大师:中美教育的差异》一书中说道:我总以为,中国的教育重视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的培养,以致繁重的功课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

纵观整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从突破传统绝不迁就教材实验的不完美,到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蜡烛火焰各层温度形成辩证思维,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如果致力于在教学上有所创新,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留有余地,有助于学生去继续追问求索;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辩证地去看待问题,辩证的思维方式也会渐渐植入学生的脑海,变成一种思考问题的习惯。

现实的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多的学生是观察着教师的发现,体验着教师的实践而逐步走向社会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唯有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和创造性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人才,也才实践了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育人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宝权.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与改进[J].化学教学,2013,(12):43-45

化学实验课的意义范文3

一、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边讲边演示。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演示时,先讲述实验原理、条件及注意事项;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教师再通过谈话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讲“铵离子的检验”时,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的实验,然后总结得出检验铵离子的一般方法。为此在开始演示实验之前,要突出强调铵盐能跟碱起反应放出氨气 。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装有铵盐(氯化铵和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混合液的试管口时,试纸颜色的变化,能闻到什么气味,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结果来回答,并由教师加以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就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所获得的新知识。

使用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并未掌握有关实验的理论知识,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观察实验时往往会忽略掉最关键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条件、环节和实验的主要结果(亦即告诉学生观察什么、如何去观察),使学生能看懂实验,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感性阶段。

(2)在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应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自己去做结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前述有关铵盐检验的实验中,当学生观察到“试纸变蓝,有刺激性氨味”时,应启发学生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理性阶段。

(3)要注意把实验中所得出的特殊(或个别)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或同类的其它对象)中去,使学生类推地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例如,应把从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中铵离子的鉴定”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铵盐的鉴定中去,总结得出“化学上检验铵盐的一般方法”,这是对这种实验的归纳。

(4)应要求学生用文字或图表把实验的结论记录下来,或结合指导学生读书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做上记号或摘录下来以巩固知识。

二、验证巩固所学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验证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在讲授完新知识以后进行的实验。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教师讲课时,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结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待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再进行有关的演示实验以验证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先结合有关氧气制取与收集的挂图,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原理与收集方法,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先具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课堂现场演示实验室制取及收集氧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进一步加深印象,提高当堂课的巩固率。又如,介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时,先通过复习碱的概念,指出氢氧化钙是一种碱,应具有碱的通性——使指示示剂变色,然后再演示把紫色的石蕊试液及无色的酚酞试液分别滴加到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中,让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以验证刚刚学习到的事实。

使用这种演示实验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演示实验前,因学生对有关内容已有初步的印象,所以教师在演示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初步掌握的知识来观察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同时应该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

(2)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演示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除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外,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证明收集到的是氧气?

(3)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敦促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如在演示氢氧化钙溶液与指示剂作用时,当学生观察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蓝色,而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红色”后,让其解释该现象,指出该现象所证实的问题。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三、指导性的演示实验

化学实验课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05-01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学习内容,是学生获取化学概念、理论、计算等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有效的实验教学是新课程化学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新课程要求,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创新教育的原则就是让学生主动创新。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只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明确基础教育中创新教育是核心,才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

高中化学实验一般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边讲边实验、实验习题、选做实验、家庭小实验等类型,实验教学创新还应包括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用于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再现和调节教学结构和功能的教育策略体系。教学有模式,但不应模式化。研究教学模式,就是要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中吸取营养,学习运用多种有效的模式进行教学。

1.新课程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新特点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1.1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更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目标,不仅有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而且技能性学习目标水平从低到高有层次。如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制取气体);初步学会(取用药品、加热、选择仪器、连接仪器、配制溶液、检验物质、使用化学用语、观察记录、简单计算)。从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1.2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介入方式多样化。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除了教材外,高中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观察与思考"中都涉及到了化学实验内容,化学实验教学可以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

1.3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有新变化。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出现生活化、探究化、绿色化、现代化和人性化的统一。

2.新课程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

2.1 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应能自己找出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了化学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2 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探究性实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这对实验室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规定的实验内,按学生个性化和要求来准备仪器将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轮流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以补充时间及设备的不足,实验时可以以两人或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实验研究。开放实验室要求有专职教师负责,负责老师要有科学探索精神和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2.3 增加实验探索的机会,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如在新课标中的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增加一些后继实验,提高学生探究的机会,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2.4 借助现代教学设备,改进实验手段,使实验更简易。要想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多样化的实验手段。借助幻灯投影,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如:镁、铝、锌、铁分别与酸反应速度的比较等等,投影出的现象明显,效果非常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如:从微观角度解释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有毒的、有危险的或装置过于复杂的实验,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反映,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5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即每一小组中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时,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要求组内各同学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积极转变角色,以促进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由于老师提供给各组的仪器不尽相同:有的有试管、广口瓶,有的有锥形瓶、平底烧瓶,有的有单孔橡皮塞,有的有双孔橡皮塞等等,故各组同学设计的装置多种多样,并由组内表达能力好的"推销员"介绍装置的优点,由全班同学评价。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心里由衷感到高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热情。

3.提升高中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

化学实验课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化学实验;异常现象;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之一是强调化学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实验题的设置一般采用探究性、拓展性学习的方法,体现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的全面认识和整体掌握。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教学,实验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课堂演示还是学生实验,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一些与预料的正常实验结果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些都称之为实验异常现象。实验异常现象主要包括颜色变化的异常,生成物气味的异常等等,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是可能的,关键是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

以下是笔者在课堂中遇到实验异常现象转化为课堂亮点的教学例子,不妥之处望同行批评指正。

一、新授课中注重异常现象原因分析,由异常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1.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这课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兴趣,同时展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理念,讲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时,我设计了让学生用嘴吹使二氧化碳变浑浊的实验,同学们兴趣高涨,想亲自尝试的同学把手举得高高,为了方便操作,我随即选了一位男生上台来操作,小男生使劲往试管中吹气,一遍又一遍,可是预想的浑浊没有出现,同学们的表情乐开了,露出一脸的诧异?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分析: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能否出现浑浊现象取决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量的相对大小,把这个知识以信息的形式写在黑板上醒目的位置,告诉学生可能出现但没有出现的结果,再让学生分析讨论没有见到预想现象的原因,同学们都能从给定的信息中找到原因,但他们并不相信这个解释,要求重做实验,此时,我让两位同学按不同要求一起上台演示,这次同学们都看到了预想的结果。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同学们更加敬佩老师,也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2.学习“醛类性质”实验课时,小组间进行银镜反应的实验操作时,将学生的实验成果展示时,发现按实验操作要求进行实验,结果却很不一样,有些同学制的银镜很均匀,有些同学制的银镜不均匀,也有同学只见黑色浑浊现象,有些甚至没有可见现象,此时可展示银镜反应的实验细节要求,同时按不同的操作细节设计一组对比实验,这样设计不仅强化了实验操作的细节问题,更突出了化学实验的严谨、细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

二、在阶段性的复习课中,精心设计异常实验现象来完善知识体系,强化重点难点,为复习课出彩

阶段性“电解复习课”中,本应该以电解饱和食盐水作为电解的基础,常规思维学生太熟悉了,没有新意,也就没有求知欲,如果设计将阴极与阳极互换,学生看不到应该看见的现象,引发学生去分析,查找原因,既可以突破本节重知识的难点,又可以为复习课出彩,拓宽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

例3.在“电解复习课”中,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用铜作阴阳极电解饱和食盐水观察到了如下的实验现象,电解初期,阴极铜在液面下变暗,阳极铜丝颜色不变,由粗变细,随即阳极附近略显白色浑浊,开始出现橙黄色浑浊,进而生成较多的橙黄色沉淀。这样的现象是惰性电极电解时所不能看到的,所以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并迫不及待地想查阅资料自行解释异常现象,此时,老师可提供一些知识信息帮助学生分析可能性,最后再总结电解类问题。解答问题的关键是需先判断电极是否参与氧化反应,再利用氧化还原本质进行分析,这样精心设计,使得本节复习课更加生动有趣并很好地解决了电解部分的难点,避免了复习课的简单重复,为复习课增加了亮点。

三、在实验综合复习课中,可以利用课堂中出现的实验异常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并定量测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综合能力

例4.在“如何测定已部分变质的Na2SO3固体的纯度”综合实验复习课中我是如下设计的:

展示一瓶Na2SO3固体,问学生如何鉴别样品是Na2SO3固体。

学生操作:在检验Na2SO3中的SO2-3离子时,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大量白色沉淀,加入HCl后,产生可以使石蕊试纸变红的酸性气体。

异常现象:无论HCl量多少,试管中始终会有少量白色沉淀无法溶解。

原因分析:由于SO2-3离子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等氧化成Na2SO4,所以显白色并看见有不溶于HCl的沉淀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题1:如何设计实验检验该样品已部分被氧化?

问题2:如何测定已部分变质的Na2SO3的纯度?

问题3:测定Na2SO3的纯度,你能想出几种方案?

问题4:上图装置测定测定Na2SO3的纯度,有哪些优缺点?

这样的设计,以检验的异常现象作为线索,设计了一堂有深度的实验课,同学们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不失为一堂好课。

如何对待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意外中蕴涵着正常,关键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如果设法搪塞或者回避的话,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彻底解决,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知识盲点,错过最好的教育时机。抓住实验中的意外,也就抓住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若能积极引导并给予合理的分析解释,也就能化慌乱为沉着、化意外为平常,反而能因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外”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教学目的也就能轻易实现,使师生双方在探索活动中相互得到提高。所以若能及时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变“异常”为“正常”,将“实验败笔”转化为课堂的“亮点”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化学实验课的意义范文6

(1)取一只集气瓶(50ml)向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粉末,再向集气瓶加入约30ml 5%的双氧水,片刻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2)取一块薄片状木炭,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到发红,放到燃烧匙中慢慢地伸入集气瓶中,学生观察现象

(3)取一根细铁丝,用砂纸去锈后,紧密缠绕在火柴梗上,点燃后再放入集气瓶中,学生观察燃烧现象

(4)取一小段蜡烛后,放在燃烧匙里,慢慢伸入集气瓶中,学生观察燃烧现象

该实验改进后的主要优点是:

(1)制取氧气的方法简单,随时使用随时制取,只用一个集气瓶完成三个实验,简化了实验过程,并且连续反复地重复实验,节省实验操作时间。

(2)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氧气源源不断地产生,保证了集气瓶中有足量的氧气,实验现象十分明显,便于学生观察。

(3)与铁丝反应时的现象尤其明显,学生能明显地观察到火星四射,未反应的铁丝一端融成一个小球,说明反应中放出大量的热。由于集气瓶中有液体,不用担心反应过程中损坏集气瓶。

(4)由此对导入下一课“实验室制取氧气”埋下了伏笔,学生的探究意识被激发出来,集气瓶中双氧水与二氧化锰为什么会产生氧气?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

总之,通过对这一实验的改进,上课非常方便,实验的准备也非常简易,不会发生任何失误,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明显,便于教师操作,避免了上课失误。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法,因而写成短文介绍给大家,希望各位同行在教学中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