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财务共享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财务共享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财务共享实训总结

智能财务共享实训总结范文1

2010年11月30日,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我校成为第二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期内,我校做好了实训室的方案编制、论证、招标采购及建设监督与管理等环节的工作,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6个重点建设专业投入资金4326万元,建成了52个实训室,极大地改善了实验实训条件,积累了实训室建设的经验,并在区域内形成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分析总结我校近年来在实训室建设上的做法,对实训室建设工作谈几点体会。

1 明确指导思想和建设思路,是做好实训室建设工作的前提

我校实训室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黄蓝两大经济区建设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重点,彰显特色,贴近行业企业实际,营造真实(仿真)的职业环境和文化氛围,建设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衔接,设备先进、管理规范,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需要,同时具备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能竞赛、职业师资培训、科技推广及应用等功能的国内先进的区域共享型综合实训基地。

我校实训室建设的建设思路是:以建设满足基本技能训练需要的实训室为基础,建设了石油产品检测、钳工操作等实训室;以建设满足岗位技能训练需要的实训室为重点,建设了化工总控操作、机械加工车间等实训室(车间);以建设与区域主要产业紧密结合,集仿真虚拟实训、生产性实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满足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实训室为特色,建设了化工智能化模拟工厂、石油装备生产车间等实训室(车间);建设新能源、人工智能、石油技术等实验室,为东营市石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及国家级化工类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提供支撑。

2 在校企深度合作基础上,紧紧围绕专业需要,是做好实训室建设工作的关键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和建设思路,我们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并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专业建设的需要,进行实训室建设。

比如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投入资金1020万元,山东友泰集团等企业捐赠教学仪器145万元,按照“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参照企业设计规程选用企业生产设备共同设计实训环境开发实训项目协作实训管理”的思路,建设了9个校内实训室,改造整合了4个实训室,建成“校中厂”――高分子合成中试车间,建成了“基本技能平台――单元技能平台――综合技能平台”模式的开放式实训基地。

再比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投资1047万元,东营华特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捐赠数控机床等教学设备101万元。按照适用、实用、先进性原则,新建、扩建了钳工、机床检测与维修、机械创新等3个实训室,机械加工实训车间、石油装备生产车间等2个“校中厂”。依托校内实训条件,注册成立了东营市永丰嘉誉有限公司,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建成了集教学、科技研发、技能培训、生产加工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3 科学编制实训室建设方案,是做好实训室建设的基础

实训室建设方案是进行实训室建设的基本文件,是做好实训室建设工作的基础。为保证实训室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申购设备的先进性和合理性,我们精心制定实训室建设方案。并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到30余所示范院校或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充分听取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对建设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组织来自于国内普通高校、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校外专家和校内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实训室建设方案进行了集中统一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我校实训室建设方案科学、实用、合理、可行。

4 做好政府招标采购及合同签订工作,是做好实训室建设的重要环节

成立了项目建设小组,实行责任制,项目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项目建设第一责任人,各建设项目招标采购工作从技术参数审核、招标文件审核、答疑、开标、合同审核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一是建设项目立项后,填写《东营市政府集中采购计划报批及运行程序底稿》,经财务处、院长审批后,报市财政局文教科审批后,报市财政局政府采购办公室,审批后,报东营市市级机关政府采购中心进行招标采购。二是做好技术参数及招标文件审核工作。按照东营市市级机关政府采购中心要求组织各建设项目责任人,对项目技术参数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对,对招标文件进行审核。三是做好答疑与开标工作。组织各建设单位选派政治素质好、公道正派、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同志参与答疑及评标,并严肃工作纪律,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四是按照招标文件及政府招标采购程序做好招标公示与合同签订工作。

5 加强过程管理,是保证实训室建设质量的重点

首先落实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责任,各建设项目从进货验收的外观检查、数量检查、质量检查到项目施工监督、安装调试验收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教务处、纪委、财务处及总务处等部门负责有关协调、检查督导及验收工作,做到了全程督查、指导、协调。其次制定《实训室建设进度表》,制作《项目建设标牌》、《实训室项目建设实施工作流程》、《实训室建设任务分解及责任人表》并在项目建设现场张挂,规范项目建设过程管理,使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同时做好项目建设过程的施工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沟通纠正。第三做好进货验收、安装调试、验收等环节的验收工作,严把验收关。各项目建设单位严格落实各项规程,把每个环节的工作做实做细,并认真填写《进货验收单》、《安装调试验收单》、《验收申请书》、《第一次验收单》等,做到滴水不漏,保证了建设质量。

智能财务共享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特色专业;校企合作

一、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国家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方面取得较大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财务管理人才。但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商业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悄然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构建多元化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加强校企深度有效合作、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等成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调研

(一)数据来源。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考虑,本文主要选取河南省80家工商企业、企事业单位。通过对重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一般企业进行电话联系以及网络关注、特殊行业开介绍信等多种方法搜集相关资料,收回76家企业的有效问卷及相关资料,最后运用专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整理分析。近几年来,很多利好消息落户河南,全面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河南企业在农林牧渔、建筑交通、金融、能源、电子信息等行业都有很大发展,本研究所选取的行业涉及餐饮服务、农林牧渔、电子信息、建筑交通、能源、金融、制造业及其他行业,各行业企业数量所占比重分别为:10.53%、15.79%、11.84%、15.79%、7.89%、10.53%、15.79%、11.84%。(二)财务管理应用分析。1.财务管理岗位独立性。根据被调查的76家企业设置财务管理及相关岗位的情况看,21家企业设置了财务管理岗位,仅占企业总数的28%;剩余55家企业由于对财务管理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岗位的认知及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设置财务管理岗位,主要由财务经理负责财务管理相关工作。进一步分析,在已经设立财务管理岗位的21家企业中,财务管理岗位兼顾会计核算的有6家,真正独立的财务管理岗位仅15家。从数据呈现结果分析,样本企业中财务管理岗位的独立性较差,财务管理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要大幅提升财务管理岗位的重要性。2.财务软件利用情况。财务软件可以提高企业在财务数据输入、财务数据处理、财务数据共享以及财务分析方面的效率,帮助管理者作出基于客观数据和主观判断相结合的科学决策,从一定程度上说企业财务软件的利用情况可以显示出企业财务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从样本数据来看,河南企业对财务管理软件的利用情况并不乐观,32.89%的企业没有利用财务软件。3.企业对高职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情商、文化水平、责任心、学习能力、危机意识等方面。通过对样本企业的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责任心、职业道德、后续学习能力、危机意识等方面,各项能力的重要程度分别为:22.2%、20%、18.11%、12.05%、22.2%。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分析决策能力、软件操作能力、沟通纠错能力、高效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其他能力等,各项能力的重要程度分别为:24.2%、13.21%、17.4%、20.44%、18.4%、6.35%。

三、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充分市场调研。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主要参考国家相关文件确定,国家文件的说法很多是顶层的一个设计理念,缺乏具体生动的内容。据调研,诸多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表述传统,数年基本不做变动,专业教学委员会基本起不到应有作用,学校亦不提倡或者不重视市场调研,企业需求因素考虑较少,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校企合作难以开展。(二)教学模式传统单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更加便捷的信息技术及教学手段可供教师采用,但是受制于教师课时量大、学校配套硬件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落后,很多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还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鉴于师生比悬殊,有些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位学生,加之学生接收知识的途径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三)校企合作有待加强。校企合作是国家和高职院校近年来一直提倡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一些院校也积极尝试实施校企合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评估文件中,没有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以及正规的合作文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不愿意投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企业兼职教师仅仅是一个证书复印件,校企合作没有实质性进展。(四)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薄弱。财务管理专业目前的教材主要是参考市面上高职院校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实训教材案例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专业课教师虽然也在尝试编写校本教材,但是目前尚没有全面建成,网络资源和立体化资源正在建设中,有的院校建立的网络资源利用率偏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积极性不高。

四、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解决方案

近年来,我国专家和学者对特色专业研究兴趣浓厚,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黎铁新提出,特色专业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学上的“差异化经营战略”[1]。黄月明提出特色专业建设要分四步走[2]:学习研究—思考规划—投入实践—总结提炼。徐美华认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能力特色创新目标、搭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3]。本文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并结合具体情况,认为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制定前瞻性的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关注河南粮食核心区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区综合试验区建设的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动态需求,掌握本地区相关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变化及专业人才培养供给情况。高校应根据当前以及未来的人才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财务管理专业发展规划,制定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内容体系,为创品牌、出特色做好重要的上层设计工作。(二)着力打造执行力强的优秀教学团队。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高校一是可以通过培训进修、挂职顶岗等形式,提高现有师资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操作水平,鼓励和督促青年教师考取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证书;二是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教师;三是通过以老带新、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培训,使新进教师尽快适应、尽快成长;四是积极从企业引进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优秀财会专业人才,担任本专业专兼职教师。通过以上努力,高校可以培养和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改革意识强、教学理念先进、爱岗敬业、“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三)制定全面的专业教研制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综合工程,仅凭一个或者几个教师的能力无法实现,需要制定专业教研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校企合作、教师待遇、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专业教研活动的开展、岗位分工等。制度的完成需要全体专业教师参与其中,系统地、有条不紊地分阶段地完成各项工作,并要有学院及系部的相关资金支持。(四)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提高实训技能。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应重视实践教学,实训课程可以让学生进行仿真实训,进行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管理的模拟,但是目前财务管理实训课程几乎没有实施,财务软件没有到位,实训教学目前还是该专业的软肋,这也正是以后努力的方向。(五)建立“四方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不能再停留在宣传层面,专业负责人要在系主任的领导下与不同企业、行业的管理者进行协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指导,以调动企业及学生积极性为手段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并建立实时反馈机制,不断调整校企合作方案,切实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四方共赢。(六)完善多方位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积极建立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家长满意度、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开座谈会、走访、电话采访、发放问卷、网络调查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其家长、人才市场等第三方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评价。了解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毕业生毕业后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学生管理等存在的问题,不断修订完善。

【参考文献】

[1]黎铁新.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07,5:145

[2]黄月明.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培育方式[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3:85

[3]徐美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建设的相关实践与思考[J].知识经济,2016,13:154

[4]胡爱荣,黄东晶,李禹桥.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8,34

[5]吴贤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及措施[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5

[6]王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特点及结构优化探索[J].财税会计,2011,7

[7]陈能华.高校财务管理的任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

[8]孙建强,崔雯静.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研究[J].财会通讯,2011,4

智能财务共享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视频监控;IPSAN;设计;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2-5333-03

1 概述

柳州职业教育集中办学区(简称职教园)位于广西柳州市柳东新区,是柳州市重点项目,总体规划用地面积10014亩,其中一期用规划地面积3532.7亩,总建筑面积共计92.35万平方米,由四所职业院校(二所职业技术学校、二所高职高专)和一个共享区构成。职教园自2009年4月动工建设,2009年10月份四所院校已实现学生入驻,截止2013年秋季,共建成行政楼、教学楼、图书楼、实训楼、风雨操场、宿舍、食堂等各类单体70多栋,校门、围墙已陆续建成并交付使用,目前入驻师生及职工共计5万人。

近年来各地的校园时常发生盗抢骗和暴力事件,如何加强校园的安全防范管理,成为了管理者重点考虑的问题。为预防、震慑犯罪,减少财产损失,保障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提高校园的整体防控能力,创建一个文明、安全、和谐、美丽的校园环境,职教园各院校纷纷加大安保投入,采取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手段加强校园安防管理,保证校园内教职人员及学生的人身财产和公共财物设施的安全。人防方面,通过组建高效的保安队伍,加强驻守和巡逻,技防方面,通过建设智能安全防范系统,采取信息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以弥补人防的不足。

职教园视频监控系统是“数字化园区项目”的基础组成部分,监控的重点是职教园各出入口、主干道口、周界围墙、重要公共区域、各单体出入口、楼梯及电梯出入口,重要办公区域和设备房等。

作者所在的单位为职教园建设单位,作者根据职教园的安防要求和实际情况,组织设计一套基于IPSAN的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加以实施。

2 系统需求分析

2.1 监视布点需求

系统需要监视以下主要位置:1)校区出入口,监视校园出入口人员进出和车辆行驶情况;2)校区主要干道口,监视校园主要干道人流和车辆行驶情况;3)室外公共区域,监视操场、运动场、就餐区、购物区、银行取款区等室外人流密集区域的人员流动和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4)单体建筑出入口及电梯前厅,监视所有建筑物的出入口和电梯前厅的人员进出情况;5)建筑内部重要通道,监视行政办公区、图书馆、重要实验室等区域走廊、通道、楼梯口、电梯厅的人员活动情况;6)电梯轿厢,监视行政办公楼、图文信息中心电梯轿厢的人员进出情况;7)建筑内重要房间,监视重要机房、设备房、领导办公室、资料室、财务室等区域的人员进出及活动情况;8)校园周界围墙,监视校园围墙,防止人员非凡翻爬。

2.2 功能需求

系统需满足以下功能需求:1)所有监控摄像头必须为高清,室外摄像头防雷防爆防雨防尘;2)具备红外夜视功能;3)集中管理,集中监视,监视画面实时显示,允许远程调阅在线或离线画面;4)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所有视频画面存储15天以上;5)具有翻墙、人员异常聚集、特殊区域设防等智能报警功能;6)能够接入公安天网。

2.3 技术需求

系统需满足以下技术需求:1)采用数字模式视频监控系统;2)新采购摄像机采用网络接口,原有模拟摄像机通过视频服务器转换为网络接口;3)视频及控制信号采用IP网络传输;4)视频信号采用IPSAN设备集中存储;5)采用集中供电,安保机房配置大容量UPS,供机房内设备及室外摄像机用电,保证市电断电时能够继续工作4个小时以上;每个建筑单体安装一个集中供电设备,室内摄像机从本单体集中供电设备中取电。

3 系统设计

职教园视频监控系统为分级管理,一级管理设在共享区图文信息中心,二级管理设在各校安保分中心,各院校设各建设一套子独立子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由前端摄像机、信号传输网络、控制系统、存储系统、显示系统和电源系统六部分组成,视频监控系统拓扑图见图1:

3.1 摄像机设计

本系统的视频摄像机由固定监控角度的枪机及半球、可控制监视角度的智能球机两种类型组成,摄像机采用130万像素,具有低照度及红外夜视功能,支持Ipv4/v6、TCP/IP,HTTP,RTP/RTSP,NTP,DNS,DDNS,SNMP,PPPoE等协议,安全防护等级为IP66,室外摄像机需安装防雷装置。摄像机类型及数量要求见下表1。

3.2 信号传输网络设计

本系统的视频信号及控制信号均采用IP网络传输,所有新购摄像机均为RJ45接口,原有模拟摄像机通过接入视频服务器将信号转为数字信号,通过IP网络传输。核心交换机设在安保机房,核心交换机与监控服务器、IPSAN、视频解码器及校园网核心交换机直接连接,传输速率为1000兆,机房内的管理电脑通过接入交换机与核心交换机连接,机房内设置视频信号接入交换机,1000兆上联核心交换机,通过100兆光纤收发器及光纤与监控子网连接。每个单体建筑为一个视频监控子网,摄像机通过双绞线汇入本子网交换机后,通过100兆光纤收发器及室外光纤连接到安保机房,室外设置若干视频监控子网,室外摄像机通过100兆光纤收发器接入到室外视频监控子网,该子网通过100兆光纤收发器及室外光纤连接到安保机房。信号传输网络拓扑图见图2。

3.3 存储系统设计

本系统在四所院校的安保机房中分别设置一套存储系统,用以集中存储本校区的视频画面数据,该存储系统的的主要特点是:1)采用基于iSCSI技术的IP SAN(Storage Area Network)解决方案;2)在监控中心部署存储系统,实现集中存储,集中管理,节约投资;3)采用RAID5等存储技术,提高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可靠性;4)基于IP网络进行存储,实现随时随地调看存储资料。

IP SAN具备SAN集中存储系统的诸多优点,与DAS相比,IP SAN解决了DAS无法共享存储资源和扩展困难的问题,与FC SAN对比,其优势在于成本相对较低。同时,由于基于TCP/IP协议,配置、管理、维护更为简单,由于基于IP网络, IP SAN的系统构建、升级扩容及远程备份都非常简单,传输距离没有限制。

高清监控区域采用720P格式的2Mbps的码流进行存储,系统满足24小时存储要求,确保系统存储容量具备15天以上的能力,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存储阵列采取RAID5模式。各院校存储容量计算如下:

1)一职校,392台摄像机:

录像容量(TB)=摄像机数×存储天数×24×60×60×录像码率(Mbps)/8/1024/1024=392×15×24×60×60×2(Mbps)/8/1024/1024≈122(TB)

2)二职校,384台摄像机:

录像容量(TB)=摄像机数×存储天数×24×60×60×录像码率(Mbps)/8/1024/1024=384×15×24×60×60×2(Mbps)/8/1024/1024≈119(TB)

3)城职院,416台摄像机:

录像容量(TB)=摄像机数×存储天数×24×60×60×录像码率(Mbps)/8/1024/1024=416×15×24×60×60×2(Mbps)/8/1024/1024≈129(TB)

4)运职院,440台摄像机:

录像容量(TB)=摄像机数×存储天数×24×60×60×录像码率(Mbps)/8/1024/1024=440×15×24×60×60×2(Mbps)/8/1024/1024≈136(TB)

3.4 显示系统设计

本系统在安防机房内设置一套电视墙,供安保值班人员实施观察或回放各监视点的画面,本系统利用原有21寸监视器,每院校新增2台42英寸LED监视器,建成一个按3-2-3排列的监控电视墙。由于监视器数量有限,为了更好地观察监控点情况,每台监视器被切分为25个分屏画面,除进出大门及几个特别重要的监视点固定显示外,其余采取轮巡方式循环显示,每个监视点显示10秒钟。当然,系统允许管理人员根据需要进行人工干预和控制。监控电视墙示意图见图3。

获得授权的管理人员,可以在校园网内通过电脑随时调看摄像头的实时画面或检索存储在IP SAN中的历史监控画面。

4 总结

由于篇幅有限,系统的其它设计及相关细节不在此一一介绍。基于IP SAN的职教园视频监控系统于2013年初招标实施,投资金额1250万元,经过中标单位的努力及各院校的大力配合,年底实施完毕,系统运行正常,达到设计预期目标,对校园的安保工作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当然,系统建设不是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还需要各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系统加以管理和维护;学校也要在的系统运行中不断加以完善,例如,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监控摄像机和存储容量,调整现有摄像机的安装位置,调整智能球机的巡航程序,合理设置管理人员权限,接入与柳州市天网等,系统只有经过不断地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富强.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开发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智能财务共享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新形态,它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作用,推动社会从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以各种凭证为主要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对一定组织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和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1]。会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属于传统服务业,必然会受到“互联网+”经济新形态的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各层次的一线会计人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一直以来重视财务会计忽视管理会计,导致传统的核算型财务会计人员已经严重的供大于求,而管理型会计人员却存在严重的缺口。用人单位难以招聘到懂核算善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弊端更加凸显,倒逼高职会计教育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互联网+”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传统的财务会计知识,还需具备现在信息化处理能力、管理决策能力、财务分析评价能力、自我学习成长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管理会计要求的综合能力。高职会计教育唯有顺应这一趋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会计人才。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人才培养的模式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国内很多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下过定义,做过总结,但是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人是“主观能动性最强的存在”,所以人才培养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前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2]。作者认为不管人才培养模式作何种界定,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基于此,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而且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至少应该包括先进的思想观念、合理的培养目标、完善的课程体系、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多元的考核方式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构成了相互联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一)思想观念

先进的思想观念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想基础。观念决定一切,思路决定出路。面对“互联网+”冲击,要想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的会计思维模式。这种思想观念的对象转变不仅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只有教师从思想观念上真正适应新时代的召唤,才能将这种理念传导给学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由于传统高职会计专业一味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传统财务会计的核算能力,导致对管理会计认知不足,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片面,难以适应经济新形势的要求。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需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不断引领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模式的创新[3]。这是教育部门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要求教育要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用信息化引领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有所突破,逐渐由财务会计的核算型理念向管理会计的复合型和管理型理念转变。

(二)培养目标

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落脚点。无论构建何种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合格人才。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强调学生的核算型技能。这种核算型技能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仿真的静态环境下根据模拟的经济业务编写会计分录、登账、结账和编制财务报表,很少涉及管理会计的知识。随着“互联网+”下财务机器人的问世让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大为减轻。人工智能可以方便快捷处理原来由会计人员负责的传统记账工作,而更加复杂高端的管理决策事项只能交由人来处理和解决。如果会计人员不顺应这一趋势,仍然固守于传统核算型财务会计必然会被淘汰,因此,必须要向管理会计转型。可以说,人工智能进一步加速了会计人员的优胜劣汰,也进一步催生了社会对管理会计的需求。所以,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进行改革才能顺应这一趋势。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会计学专业知识及相关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操作内容,熟悉企业信息系统的设计、管理和维护,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沟通表达等社会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专门人才[4]。高职会计教育要处理好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财务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基础,因此,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核算型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管理决策技能。高职院校立足于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发展要求做好全面准备。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合理目标应围绕抓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定位于造就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课程体系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基础。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不同课程开课的先后顺序,反映了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国内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很多,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相同。有研究表明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实践课等几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的具体课程设置也基本一致,一般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重点、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和层次等方面稍有差异,无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会计专业作为一门比较成熟的财经类专业,其发展创新的动力不足。高职教育具有明显区域性和地域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例如工业发达的地区在设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时可以融入更多的制造业会计;商业兴盛的地区在设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时可以向服务业会计靠拢。这样既可以体现办学特色,也可以有效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设置的核算型会计课程较多,比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课程。这些课程仍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而管理会计类课程开设的非常少。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的思路要做相应调整。在专业课程方面除了开设核算型会计课程之外,还需要开设数量合适的管理会计类课程,诸如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运筹学等课程。此外,作者认为“互联网+”经济下应当本着够用、活学、活用的原则合理平衡公共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把更多精力和时间用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由于专业课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存在着较差重复的现象。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需要从专业整体出发,对相互重复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比如财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础、经济法和税法与纳税实务、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等课程完全可以进行知识重构和课程整合,进行一体化实践教学,从而使课程体系更加紧密。

(四)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保障。文章指的教学方法不仅包括具体的教学方法,还包括教学手段,即教学工具的运用。教师只有不断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才能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完美结合。传统会计教学方法下教师讲、学生听,基本上是被动式填鸭式教学。因此,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创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方法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因此,应当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种综合性的全仿真财税软件营运而生,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工具结合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岗位进行有效的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就需要将课堂的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但这又会导致教师的授课时间不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比如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录制在线学习微视频、建微信公众号在线答疑。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对自己掌握不够扎实的知识点进行反复深入的在线学习。这即解决了教师课堂授课课时不足的问题,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动态,可以定期邀请各类企业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学。总之,高职会计专业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

(五)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条件。高职会计专业考核方式存在如下问题。其一,考核方式基本都是针对会计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其二,考试方式比较传统,主要采用纸质卷面考试,忽视过程性技能考核,课程的成绩评定较多采用“一考定终身”的终结式考核,不能根据课程的具体特点创新考核方式[5]。考核方式的缺陷阻碍和限制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造成培养出的毕业生低分又低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职会计专业提供了多元的考核方式。传统的纸质卷面考试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全面改革陈旧的考核方式。课程性质不同,考核方式亦有不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比如经济法、税法与纳税实务和审计等课程可以采用传统试卷考核的方式;对于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可以利用纸质卷面和互联网平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例如会计基础、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对于纯实践课程,例如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和短期顶岗实习课程可以采取现场技能操作、撰写小论文和技能竞赛等方式进行测评。总之,高效的考核方式应当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核内容应该覆盖所学知识、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三、总结与审视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人员供大于求,而具备较强财务分析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和信息化处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会计人员非常匮乏。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依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高职会计专业需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并变革旧模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笔者根据“互联网+”时代的召唤尝试建构了一个新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这种全新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应该包括先进的思想观念、合理的培养目标、完善的课程体系、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多元的考核方式等。以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互联网+”探寻会计职业能力需求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但却不试图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定一个既定的一成不变的体系,希望能够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互联网+”引领高职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促进高职会计教育教学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星.基础会计[M].北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2-3.

[2]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5-46.

智能财务共享实训总结范文5

一、虚拟现实技术及其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又称灵境技术,[1]是20世纪90年代为科学界和工程界所关注的技术,目前已在娱乐、医疗、工程和建筑、教育和培训、军事模拟、科学和金融可视化等方面获得了应用。从本质上说,虚拟现实技术就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用户接口,它通过给用户同时提供诸如视、听、触、嗅等各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手段,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的操作,[2]从而减轻用户的负担,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如日本松下公司就曾用虚拟的“厨房世界”来招揽客户。只要客户戴上特殊的头盔和一只银色的手套,就可以去“漫游”厨房世界了。[3]客户可以“打开”柜橱的门和水龙头,还可以“听见”水流声等,可是当客户拿下头盔、摘下手套时,这一切又都消失了。这种虚拟现实世界是由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构造出来的。主要硬件有:(1)计算机,可以是一台超级计算机,可以是微机网络系统,也可以是工作站;(2)显示设备,有头盔显示器、双筒全方位监视器、风镜型显示屏和全景大屏幕显示屏等;(3)位置跟踪设备及其他交互设备(数据手套、数据衣服等),由它们产生信号,与计算机实现交互作用。计算机内有数据库,库内存有很多图像,还有声音等。当人戴上头盔时,就把这些图像等由多媒体计算机从头盔的显示器显示给参观者。人戴上数据手套后,一旦手动,就会有很多传感器测出手的动作(比如去开门)。计算机接到这一信息,就去控制图像,使门打开,人的眼前就出现了室内的图像景物,并感应到相应的声音及运动感觉。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可以归纳如下: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一种模拟环境(如飞机驾驶舱、操作现场等),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4]这种技术的特点在于,能让用户在视觉上产生一种沉浸于虚拟环境的感觉,这就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Immersion;)[5]虚拟现实不是一个静态的世界,而是一个开放、互动的环境,虚拟现实环境可以通过控制与监视装置影响或被使用者影响,这是VR具有的第二个特征,即交互性(Interaction);[6]另外,虚拟现实不仅仅是一个演示媒体,而且还是一个设计工具,它以视觉形式反映了设计者的思想。比如在盖一座现代化大厦之前,工程师要做的事是对这座大厦的结构、外形作细致的构思,为了使之定量化,还需设计许多图纸,虚拟现实可以把这种构思变成看得见的虚拟物体和环境,使以往只能借助传统沙盘的设计模式提升到数字化的即看即得的完美境界,大大提高了设计和规划的质量与效率。这是VR具有的第三个特征,即想象性(Imagination)。[7]正是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上述特性,使它可以广泛运用于不同领域。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特点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人们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认识和理解,较大程度地受到传统的理工科实验室的影响。尽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立最初的启示是来自理工科实验室,且它们在实验方式上有共性,但实际上,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有着自身的特点。

1.实验内容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实验内容从逻辑上和实际需要上看,均具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在做具体实验时可能只涉及某一方面内容,但对其他部分一般都要预先设定一定的前提,也就是说,其他方面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也是必须考虑的,只不过将其影响作简单化处理而已。如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可以假设社会上人力资源的供应是完全可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成本变动对企业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等等。从整体来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内容综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如运筹学、经济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科学等知识,具有文理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特点。经济管理活动涉及许多因素,各因素的密不可分性,使得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必须走“大而全”的建设理念,即建设“跨专业、跨学科、大中心、现代化”的实验室。而坚持“大而全”专业实验室建设思路的直接结果,就是所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在构架和功能上基本相似。由于在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鲜有机会参与公司管理实习,即使有机会到大公司实习,也鲜有机会接触管理者的实际工作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公司管理的模拟环境,引入虚拟的人物,设置不同的情境。情景的改变可随机或预设,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与不同情景中的人物进行交谈,或者对不同资源进行配置,可以设计游戏(如闯关);可以对学习者的表现予以测试和评判,或者通过网络将不同的学习者连接起来,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模拟的舞台上自由地发挥,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管理内涵的领悟。又如在生产过程组织管理中,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管理、资源调度、物流、信息流等等进行建模与仿真,将生产管理、组织管理、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知识高度结合起来,让学生分组演练,让每个学生承担其中一个职能,与他人进行协调、沟通等。

2.强调应用性和创新性统一,不强求实验精度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但其实验内容更多超越应用问题。经济管理的无定式和经济管理活动的创新性要求,决定该学科教科书不可能提供十分确切的、操作性强的内容,其内容和观点也是经过高度概括总结的。这就使得该学科的实践很难有具体、明确的理论指导,而且在运用理论时,必须经过理论范畴上的突破创新,同时强调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在精确度方面的要求较低。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虽然也要求量化管理,但这并不是对经济管理的精度要求,而是一种管理方法,或者说为了方便管理活动的实施、监督和控制。虽然其模拟的结果可能是一个较为精确的结果,但该数据得来的过程却可能是一个不精确的过程,如有些指标是假设的等等。在实验中,过分强调精确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经济管理活动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实验的低精确度要求。与此同时,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用户的行为是自主的,可使学生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虚拟环境中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进而深化概念,产生新意和构想,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寻求、探索和接受信息。如在模拟情境中,学生被要求对方案进行决策时,他可根据所学的知识运用定性的决策方法,或者根据环境的需要,运用风险决策法或非确定型决策法等,而这些过程不一定完全精确化。

3.注重实践性和个性化教学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作为基层应用单元,强调个性特征和网络实践。高仿真性的实习场所,能有效地模拟企业的运作环境和运作过程,学生可“身临其境”地操作,自主作出决定。虽然网络实践不可能取代常规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对客观事物的体验,但通过网络实践,学生仍然获得大量感知信息和知识,是间接的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真实的综合实践的效果。如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其产生结果的时间可长可短,实验室运用计算机系统模拟仿真,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出结果,这样既达到了实验目的,又缩短了实验周期,提高了实验效率。网络实践把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和知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使学生随时随地上机实践,并可输入自己采集的数据、资料等,进行模拟操作,一次不成功,还可重复操作,直至成功为止。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个性化学习。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与“构想性”,不但有利于教学人员构建一种全新、多变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可以进行交互、直观、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多方面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4.对信息技术和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是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必须积累一定水平的教育技术设备、硬件、软件和课件、光盘(磁带、影视资料)及其电子文献、检索文献和相关数据库,并足以支撑和构成教学、科研、实践等重要环节而且可持续利用;还应具备课程设计、教学科研组织、实施、规划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因此,这类实验室的设立和形成必须体现时代的系统观、实践观,突出以人为本的时代特点;必须是教育技术的集成,对内拥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可以获取资源,对外可通过输出信息,具备远程教学的功能。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作为一门新兴科学,目前尚有诸多因素限制其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例如:自身技术还不够成熟,可用于模拟经济管理应用系统较少,硬件设备比较昂贵等),但可以肯定地说,虚拟现实技术将会是继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之后,在教育领域内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明星”技术,它将促使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水平产生质的飞跃。三、虚拟现实技术在部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中的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运用还在探索中,一旦技术成熟,既可以模拟真实的管理情境,又可在不浪费资源的情况下重复利用,将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笔者就虚拟现实技术在部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中的运用谈几点设想。

1.房地产销售管理

在房地产销售当中,传统的做法是制作沙盘模型。由于沙盘要按比例缩小,因此只能获得小区的鸟瞰图,无法以正常人的视角来感受小区的建筑空间,更无法获得人在其中走动的真正感觉。同时,模型制作完后,如修改成本将很高,有着很大的局限性。[8]近年来效果图及三维动画已得到普遍应用,然而,效果图只能提供静态局部的视觉体验,三维动画虽有较强的动态三维表现力,但不具备实时的交互性,是一个静态的世界,观察者只能按事先规定好的路线和角度浏览,很被动,获得的信息也不全面系统。而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或用户可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自由行走、任意观看,这突破了传统三维动画被动观察、无法互动的瓶颈,给用户带来难以比拟的真实感与现场感,使他们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更快更准地作出定购决定,大大加快商品销售的速度。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应用在网络和多媒体中,更方便、快捷地传播产品信息。

(1)让用户看到直观的样板房形象。[9]用户可根据不同的户型和结构进行房屋装修虚拟现实,并展示给购房者,这样一则可以省下装修样板房的费用,因为在售房时,开发商往往因为户型、结构不同需要装修几套样板房,这笔费用加起来不算小;二则也可以保持房屋的价值,因为很多房屋一旦变成样板房,是折价才能售出的。

(2)让用户在电脑上看到几年后才建成的小区。购房者在购房时,关心房屋的质量、户型、朝向、楼屋等,但更关心小区的未来,因为小区的整体规划是提高小区房价的潜在因素,而用沙盘或缩小模型,都不能展现小区未来的真实场景。通过VR技术,购房者可以跟随虚拟的解说小姐或先生畅游小区,了解小区整体,从而产生更强的购买欲望。

(3)用户在电脑上选择户型。根据虚拟现实出来的样板房,并选择自己心仪的户型和楼层,用户就可实现虚拟“入住”了,从住处可以观察周围的景观,也可发现房屋结构和楼层的优劣,从而决定重新选择与否,既省时又省力。

2.物流管理

物流行业近几年发展的速度很快,对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也比较高。其专业内容非常复杂,而且涉及很多的设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将可操作的专业知识串成线,模拟出物流运作系统,如物流系统、货物运输、库存、物流信息、储存、物资搬运、配送、包装、物流单证和函电等,并可模拟物流设备让学生模拟操作,这样,既极大地节省费用,又可形象地展示所有的环节。如可根据物流管理的内容分别虚拟现实运输系统、仓储系统、国际货运系统、第三方物流系统、保税仓储及报关系统、堆场及集装箱运输系统等,或者将主要构成要素和整个物流过程虚拟成一个整体。又如在自动化立体仓库管理的虚拟现实中,用户可以虚拟出由货架、堆垛机、出入库输送机、自动控制与管理系统等构成的系统,然后要求学生按指令自动完成货物的存取作业,并对库存的货物进行自动化管理。在第三方物流中,可以虚拟一个第三方物流公司,结合海关、港口等环节,并在实验中融入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等环节,组合成一个虚拟的实训环境,让学生完成一系列的业务活动,从而得到全方位的训练。[10]

3.酒店管理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酒店服务业中有所运用,这为我们建立虚拟的酒店提供了一定条件。如在酒店管理中,已经实现的有:实时浏览每套客房的三维虚拟场景;通过菜单选项可以进行不同客房的切换演示,并且浏览过程中显示客房的标准、面积、价位等基本信息;房间中的收费项目均可进行交互获取相关客房服务信息。但这些还不能体现酒店管理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虚拟一个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酒店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还可以虚拟酒店内各办公室、收银点、客房、大堂总台、中西餐厅、夜总会、KTV包房、商务中心室等的管理,并以酒店业务管理为基础,实现全大厦各部门等业务的网络信息交换和共享;学生通过操作,可以全面掌握酒店的管理模式。在虚拟过程中,还可使用与之配套的软件系统,如预订系统、前台接待系统、团体/会议系统、商务中心系统、收银核实系统、客房中心系统、餐饮管理系统、总经理查询系统、前台维护系统、电话计费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考勤工资人事管理系统等,构建一个完美的实践系统,既方便教师教学,又利于学生学习。

4.财务管理

智能财务共享实训总结范文6

项目承担单位:深圳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现代科技应用研究》是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2010年度三个设定课题之一。该项目以国家科技惠民、文化惠民战略为指导,以全面发挥科技进步在文化建设中的支撑、提升和引领作用为宗旨,以全球公共图书馆面临的科技发展与应用难题为突破点,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入探讨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的科学化、标准化、智能化、区域化与全球化问题,力图构建起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的基本构架与应用模型。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我国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在现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的普遍性、关键性、前瞻性问题,客观把握我国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需求、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梳理科技应用现有经验和不足,展望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的前景和主要趋势;

(2)我国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的基本构成研究――结合公共图书馆的特点,跟进当前最新技术的应用,设计出带有普遍性和前瞻性的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基本构成,包括关键技术和关联系统;

(3)我国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模型及规范化研究――通过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实例分析和研究,形成我国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基本模型和相关技术规范,包括测评、引进:实施、转换、效果评估等环节。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将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科技应用提供专业化的建设性和指导性意见,提供可借鉴的应用模型和范例,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意识,促进科技应用的规范化,提升我国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整体水平,提高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的政府投资效益。

项目名称:公共文化服务与交流中移动技术应用模式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是利用移动终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解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困难,提升基层文化的科技服务水平;利用移动终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宣传工作,提升对外文化交流影响力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针对移动终端组织建设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充实移动互联网内容,净化移动互联网络文化环境,倡导健康文化生活。

本项目主要研究面向公共文化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移动服务资源建设,面向公共文化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移动服务模式建设,面向手机应用程序商店的服务开展,研究资源和服务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展示的方式,面向公共文化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移动服务平台建设。

面向公共文化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移动服务中,适用资源的类型、内容和格式规范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建设面向公共文化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移动服务平台是本项目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利用苹果的App Store、谷歌的Android Market等手机应用程序商店,推送我国优秀文化资源是本项目研究的又一关键问题。

本项目的研究将为公共文化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崭新的服务手段,并推送先进文化资源;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先进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具有重要帮助,有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带动作用。

项目名称:基于三网融合的公共文化传播新模式研究及示范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中传广信高科技有限公司

本项目将以有线电视网为基础,利用三网融合,整合单一所有权或混合所有权的公共文化资源,让相对稀缺的数字文化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利用新兴的传播模式和传播媒介,实现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大发展。

从技术角度,以有线电视网为基础,如何利用三网融合平台,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这是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其具体内涵包括:

(1)系统方面的体系问题:如何整合三网融合与公共文化传播,构建基于三网融合的公共文化传播体系框架?

(2)内容方面的内容规范/描述问题:如何在异构网络中规范文化内容描述?如何提供跨异构网络的公共文化内容?

(3)业务方面的服务模式问题:如何对传统的文化服务模式进行改造,在三网融合中形成新的服务模式?

通过对三网融合下公共文化传播能力和特点的深入分析研究,以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结合公共文化传播的需求,构建基于三网融合的公共文化传播体系框架;提出跨网络的公共文化内容分类、编目、采集规范,形成三网融合中文化内容基础服务能力;在基于三网融合的公共文化传播体系框架下,研究三网融合中的的文化资讯等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为跨网络的文化媒资库建设提供内容体验方式;联合企业、研究院所,形成文化科技创新的产学研机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应用示范。通过课题建设,培养文化科技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长期的文化科技培训、培养基地和产学研实训基地。

项目名称:国家文化资源信息平台建设

项目承担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深圳市智骏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国家文化资源平台建设”是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2010年度三个设定课题之一。旨在国家支持下,通过对文化资源信息元数据、管理、保护等系统的研究,为我国艺术科研院所搭建起一个按照国家统一标准的、对文化艺术基础资源进行抢救、保护、管理、共享的文化资源信息平台。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研发建立文化资源信息分类体系框架、采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安全保护与长期保存系统、数据库通用技术。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建立国家主导、各级地方文化部门参与的文化资源建设和文化信息利用模式,充分发挥国家文化资源信息平台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通过采用最新科技与文化资源融合,搭建文化资源采集、加工、数字化管理、网络传输等系统平台,为保存文化艺术资源提供支撑,为传播优秀文化提供平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内容资源,为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艺术创新提供加值服务;通过国家文化资源信息平台建设,保障国家文化和文化安全。

项目名称: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上海东方数字社区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是基于互联网信息集成应用技术,结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功能及管理要求,研发建设的互联网中央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系统包括:

(1)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可支撑220家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日常业务的信息化管理,生成各类数据及综合报表,并通过权限管理体系实现灵活授权,给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2)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人群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刷卡活动机制,满足会员用户的信息管理需要,并提供用户卡管

理、积分管理、用户行为管理以及活动人群特征分析功能。

(3)上海市社区文化网:以集中式的门户网站形式,为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供一站式在线联动交互服务。

系统建成后,一是,有望解决公共设施管理跨度大、资源供需不均、综合信息化支撑能力及服务均衡专业性薄弱等问题,全方位掌握服务动态、集成服务数据、规范服务标准、汇集服务需求等各种管理诉求;二是,实现全市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动态数据管理机制、终端需求分类汇总、供需对接机制及第三方评估机制;三是,实现有效服务市民百姓、服务基层文化阵地、服务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强服务,科学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建共享机制功能,真正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级,更好地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系统对于其他多网点、连锁化、层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同样适用,可以推广复制,并开展延伸服务,对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对文化事业,乃至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和借鉴。

项目名称:国家互联网文化音视频传播技术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北京天天宽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互联网文化音视频传播公共网络平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是一项把文化数字资源送给千家万户的新渠道,同时也是用健康积极的文化信息资源占领互联网阵地,将一些低俗暴力的内容挤出互联网的有力武器。目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国有47.5万个分布节点,但这些节点没有通过网络互相连接起来为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本科研项目就是通过调研目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系统中各个分布节点的设备能力、存储能力和网络带宽等情况,建立一个适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结构的云计算模型。这个云计算模型需要涵盖所有的分布节点,并且具有扩展能力,能够平滑地增加和减少节点数量,可以实现对这些分布节点的可控化管理,通过自动化管理实现对那些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存在差异的节点的自动区分,做到负载均衡,同时能对云内节点的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实现处理能力、存储能力、网络能力的统一管理。此外,利用CDN技术和P2P技术进一步扩展系统的并发能力,最终形成一个核心层采用CDN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边缘分发层采用P2P技术的全国文化音视频传播公共网络平台,从而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后,建立一个测试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测试数据分析技术,对测试结果进行充分分析,进而发现系统中的各种问题,对系统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

项目名称:音乐数字化研究及应用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断重视,文化科技将成为文化产业中重要的一环,其中数字化音乐必然成为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音乐数字化研究与应用》的总体目标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及存储,特别是针对数字乐谱元数据理论开展研究,连同乐谱、音频、视频等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并且按照一定的分类结构进行存储,构造一个音乐资源中心。与此同时,基于数字化音乐资源,开发更多方便团体演奏、个人使用和学习的应用工具,将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成果逐步市场化,弥补国内市场的空白。

项目以乐谱、音频、视频等音乐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以数字乐谱元数据为重点研究方向,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并结合实际应用,按照“可行、可视、可听”的原则,逐步实现目标。

项目完成时将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字乐谱元数据格式,完成资源中心结构框架及入库流程的定义,并将已收集资源开始入库。此外,将完成第一版乐团排演管理系统的研发,并在乐团中开始试用。

音乐数字化的研究与应用不仅能够在我国开发出一个全新且潜力巨大的数字乐谱元数据市场,有助于版权保护,使国内外文化能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中继承和传播,而且对于企业与个人自主研发基于此数字乐谱元数据格式的应用软件也有积极的带动作用,此外,对于繁荣我国音乐文化市场、规范音乐文化知识产权等领域也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项目名称: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数字化音源库

项目承担单位: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昆明光维文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种类众多,不仅制作方式独特,在音色、音律和演奏方式上也别具一格,在我国民族乐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但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许多传统乐器面临制作方式、演奏艺人的失传。课题利用现代科技音源采集、处理技术,将云南独特、濒危的少数民族乐器音色、音律和演奏方式、技巧等转化成数字化的音源模式,建立起云南系统全面的少数民族乐器音源库。使数字化音源库成为高科技、深层次、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新方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居住地域分散且多在高原山区,音源采集困难,所以力争在6~8年内,分四期将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系统全面的进行数字化采录,本课题为第一期,将录入云南少、小民族濒危、特色乐器二十种左右数据。

音源库的制作标准为96Bit/96khz立体声拾音对真实乐器进行采样,有完整音阶、个别半音阶和少数民族独有音律、音程、演奏技巧,单个乐器音色预置10种以上,分层表现音色力度,不同模式的演奏法。支持Giga、VSTi音色格式,并可以用于苹果系统下LOGIC PRO工作站,支持VST的SteinbergCubase、Nuendo FL Studio、Ableton LIVE、Samplitude等软件系列。

音源库完成后,可加入世界音乐制作的音源共享资源系统中,使云南少数民族特色音源成为世界共享的有偿音乐制作资源,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民族乐器产业链,并借助广泛的现代音乐制作运用,提高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播范围、传承方式和影响力。本课题在国内外同类型研究中具有唯一性,从音源数字化的角度对民族传统乐器的传播和诠释进行了重新定位和开发,提高民族音乐的普及和自我创新能力,对保护和弘扬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贡献,而且可使文化遗产转化为可开发传播资源,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项目名称:动漫游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盈科大成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动漫游戏公共服务平台以达数百个之多。初步缓解了广大中小型动漫游戏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技术水平低下及高端创意与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但各地建设的动漫游戏公共服务平台不少存在着“重硬轻软”和“孤岛式服务”的现象,迫切需要从动漫游戏产业链的发展角度出发,建立动漫游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撑体系,实现全国范围内动漫游戏技术与服务信息的资源共享。

本项目主要通过对动漫游戏产业公共服务模式理论研

究,总体技术构架研究,门户网站体系建设研究,关键支撑技术研究,技术规范标准化研究,门户网站原型系统实现的研究,来拟解决如下问题:

1.动漫游戏产业公共技术服务模式进行理论研究

2.动漫游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架构研究

3.平台网站体系建设研究

4.平台关键支撑技术研究

5.平台技术规范研究

最终,通过发挥各承担单位的研发技术实力,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动漫游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调研报告、服务模式研究报告、总体构架设计报告、关键技术研究报告各一份,并实现平台门户网站原型系统。

预期将会对经济、社会效益及文化产业发展起到如下带动作用:

1.有利于实施我国原创动漫扶持计划,培育动漫精品,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整体发展。

2.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动漫游戏产业公共支撑体系,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3.有利于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4.整合服务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缩短与动漫强国的差距。

项目名称: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平台建设

项目承担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财务司

《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平台建设》是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2010年度三个设定课题之一。本课题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及《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指导思想,结合产业运行的客观规律、发展现状和分布特征,遵循产业分类的一般规律,制定《文化部文化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开展文化产业统计现状调研,在此基础上设计文化产业数据快报方案,从而建设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平台。

课题拟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针对文化部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确定详细分类标准;二是如何将不同来源、不同口径文化产业数据进行整合衔接;三是如何根据产业的基本特征与现有的统计条件,设计科学可行的数据快报方案。

课题预期成果包括《文化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研究报告、文化产业统计现状调研报告和文化产业数据快报方案。通过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统计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数据,并从不同区域、不同业态进行多角度分析,对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如下几点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整体掌握文化产业各行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各行业的发展经验与规律特征,为科学地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提供全局性的数据参考;第二,有利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的各项文化产业政策措施的制定,通过统计数据及时反映产业发展动向,通过政府的政策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第三,有利于动态监测文化产业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发现政策制定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调整,突破薄弱环节,合理配置资源,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各项政策的引导功能。

项目名称:移动式公共文化方舱系统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重庆市迪马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民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移动式公共文化方舱系统”,是通过借鉴国内外航运、铁路、公路等标准化的集装箱化运输方式和军事上系列化、标准化功能方舱的开发与运用模式,结合国内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和特点,研究和设计出一套能够符合公共文化需求的系列化、标准化的车载公共文化方舱系统。通过车舱分离,解决和克服当前因一体化专用车辆带来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和使用局限,通过进行功能上的二次开发,研制出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符合各种不同需要的,既可以车载移动使用又能够落地半固定使用的舞台类、图书类、文物类、放映类、设备类等各种功能化的文化方舱,用先进的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不断发展的公共文化需要。

方舱是与集装箱类似的一种标准化的运输载体,比集装箱更容易进行功能化的改装,在军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方舱具有标准统一的尺寸和装卸结构,可利用常规货运车辆进行搬运,还可依靠自身的撤装附件完成车辆的装卸。像流动舞台、流动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所需的各种功能,全都可以采取方舱的形式进行开发设计。例如舞台方舱展开时是一个舞台,收起后是一个标准化的运输箱体,脱离了车辆的约束,容易形成统一系列化、标准化的产品,降低使用和维护费用,使更多的资金用于功能需求而不是运载车辆上。同时也因车舱分离后,更容易满足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和使用需要。

如果方舱技术能够成功的应用于公共文化事业,并成为文化行业统一的标准。目前各种不同结构功能单一的各类专用车辆(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等)将会被统一的、标准化的具备各种不同功能,满足不同层面需求的系列化功能方舱所替代。围绕标准化的文化方舱进行新型功能方舱的研制和开发,可减少研制周期和降低生产成本,更利于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项目名称:中国剧院后评估(POE)体系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清华大学、国家大剧院、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剧院建设热潮,其中很多问题尚未得到深入剖析和总结,剧院建筑缺乏规范的使用情况的反馈。剧场后评估体系(POE)的建立,对克服我国剧院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和决策的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避免剧院建设中的重复性、低水平地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剧场使用后评估(POE)是指在建筑物建成若干时间后,以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式,收集使用者对环境的评价数据信息,经过科学的分析,了解他们对目标环境的评判;通过与原初设计目标作比较,全面鉴定设计环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群体的需求;通过可靠信息的汇总,对以后同类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的综合效益和质量。

由剧场方面的各类技术专家(包括建筑师、心理学专家、社会学家)共同组成的评估组,侧重于行为心理方面的考察,运用科学仪器测量、心理问卷、现场观察等方法,对环境使用者(个人、集团、机构)进行动态效果(物理的、心理的)验证,全面地鉴定环境设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群体的需要;通过可靠信息的汇总,与原初设计目标作比较,发现设计上的问题,为以后同类建设设计和环境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的综合效益和质量。

按评估层次(涉及评价的目标、范围及深度)划分,POE分为指示性POE、评价性POE以及诊断性POE三个层面;使用后评估的价值也可分为短期价值、中期价值和长期价值三个部分。

项目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剧场项目使用后评估的框架体系。

项目名称:数字化大型调音台装置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宁波音王集团有限公司

在国家大力推广文化产业的同时,全国各地的文化场所也随之增长。在一些高端的新音乐厅、艺术中心、歌剧院等艺术殿堂领域和政府及国家级的重要文化活动中,对高端的大型数字调音台的需求也在增加。以往上述这些场所肯定巨资采购国外的产品,因为他们在国内找不到可替代的产品。音

王集团正是看到了这块市场,决定大额投入开发高、精、坚的大型专业级别数字调音台。产品不仅有模拟调音台的稳定性和数字调音台操控性,而且它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还将在以下几个部分做更深入的研究。

(1)数字性能与模拟界面无缝融合

在融合了剧院专用模拟调音台的特点和数字调音台在操控性方面所具有的创新和方便。灵活的操作界面选择方式,允许单人或多人同时操作;先进的总线系统可胜任复杂的调音工作;强大的系统处理能力,可满足绝大部分应用场合的需要;电源、DSP、控制等多冗余备份,使数字调音台的稳定更具保障,音质还原的保真度更加出众。

(2)产品参数一致性设计

大型调音台的通道数很多,用到的元件就更多,导致产品各个通道间的性能参数公差较大一直是困扰众多调音台厂家的难题,对此我们将采用新设计的电路和引进高性能的元件将各个通道间的参数控制在0.2dB以下。

(3)低相位失真设计

从单纯的理解上看,相位失真只是把所有的信号向后推迟了一会儿,我们不过是晚了那么一点时间听到声音罢了。但是,实际情况绝非如此,相位失真实际上对于听感的影响是十分微妙的,在高水平的对比中,它甚至能够称为分出胜负的关键。在新设计的产品中使用高精度的调节电路确保产品的相位失真控制在6度以下。

(4)低频响失真

国内外的同类产品的频响失真一般只能控制在20-20KHz±1dB以内。新开发的系列数字调音台将努力控制在5Hz-65kHz±0.5dB以内。

(5)高共模抑制比CMRR设计

共模抑制比作为一项重要的调音台技术指标来衡量设备的性能,由于CMRR的测试以及定位都有很大的难度。现有的绝大部分厂家都不在其说明书上标注此数据,也不将其纳入检验范围。CMRR定义为放大器对差模信号的电压放大倍数,CMRR越高说明调音台的差动输入放大电路抑制共模信号的能力越强,也就是调音台的抗干扰能力越强。我们将采用高标准的设计规格来确保我们新开发产品的CMRR大于-85dB(50Hz-10kHz)

(6)模拟输入模拟输出时间延迟时间

DSP不可避免的后果是控制台输入插座和输出插座之间的可测时间延迟,而模拟控制台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我们力争将等待时间缩短到最小,设计目标为1.25米/秒,与有竞争力的产品的2.5到8米/秒相比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