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职业探索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学职业探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学职业探索

金融学职业探索范文1

关键词:准确定位;无缝对接;构建双师队伍;创业意识;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章建春(1970-),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教学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61-03

由于国内外对金融风暴这种特定环境下的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还在摸索阶段,目前服装企业的产品转型对人才需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要真正解决我国服装企业的升级及服装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断层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当前处于升级、转型期间的服装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新的需求标准以及服装企业家的人才观,通过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分析、改良及创新,来实现教学与服装企业之间人才需求的协调平衡,从而有效地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一、金融危机下的服装企业现状及对人才的新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服装企业在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上定位为加工制造,处于产业链中最未端,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来赚取利润最少的加工费。现在由于受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大环境的恶化,人民币对外币升值,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贸易摩擦,发达国家纷纷把加工产业移居到了劳动成本更为便宜的国家,这无疑使得我国服装企业的生存空间更窄,就业情况愈发严峻。

金融风暴使得我国服装企业已经到了行业洗牌、产业链战争的时代:企业必须从被动的模仿加工型向品牌经营型进行多元化发展,目前唯有开创本土的服饰品牌,快速实现产业升级,以拓展生存空间、提高产品竞争力,尽力改善和扭转这种困境。

企业升级开创品牌化道路,无疑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服装专业人才储备,即必须抓好服装教育。据调查:目前服装企业的岗位按产品运作流程可分为产品企划、信息分析、面辅料供应、产品设计(款型设计、版型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广告营销策划、店面展示陈列等环节。由于产业升级后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急需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操作程序、设计观念及设计管理等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企业急需懂技术、动手能力强、了解市场动态,把握流行信息、具有创新意识、表达品牌风格的具有各种资源整合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

因而要真正解决我国服装企业的升级转型及服装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断层问题,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就必须从改制中的企业实际出发,根据服装企业主要岗位(群)及技术领域对服装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需求,针对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和全面系统的改革。通过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分析、改良及创新,来实现服装教学与服装企业之间人才需求的协调平衡,从而使学生能适应金融危机下的新形势、新市场的人才竞争,有效地拓宽其就业途径,真正培养出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具有创新性思维的综合型应用型有用人才。

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与探索

(一)人才培养计划的准确定位与创新设计

以往的高等服装专业教育办学层次与特点较为模糊,教学改革主要还是停留在针对加工性企业的用人需求标准上,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目前特定时期下的社会与市场需求,由于教学定位没有真正顺应社会,学生学的是准理念型知识,从而导致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先天不足,市场应用能力差。因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以当前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职校自身的情况特点设置与实际产品运作环节相关的课程及专业前沿性课程,最终设计出一套有科研、有设计、有营销、有管理,从最原始的原材料到最后成衣终端都相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特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定位为“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的分流培养模式。以遵循重基础、重专业和一定岗位指向性结合为原则,课程模块应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职业方向课、综合实践课。此外,还应明确专业技能标准,设置技能考核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获得服装技能等级证书或服装行业资格证书。

服装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强调与市场结合,与实际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与企业结合为原则,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学科前沿理论课程或专业交叉的课程。其中设置职业方向课模块,就是针对企业岗位群的专业知识能力与专业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可实行职业方向选择,突出对学生就业、创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大限度满足企业不同岗位需求,切实提高就业率。此外,还应根据市场需求来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如可增设:服装英语、时尚买手、服装产业与市场、项目产品设计、视觉营销、成衣定单实务、服装整理学、国际贸易、商务策划、创业创新教育专题讲座等相关课程),从而把学生培养成既能组织和管理企业内部生产,又能灵活机动地迎接当前市场挑战的艺术与设计、设计与技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应用性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与无缝对接,资源共享

院校与服装企业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关系,实行校企资源共享,将教学从设计理论走向设计应用,有效缩短学生实战能力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1.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育。院校要利用自身的理论和技术优势,与企业多沟通,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设计、研究课题,同时又可作为学生专题设计课程的练习或毕业设计的选题,这样既能满足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需要,又能锻炼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而来自于市场的设计理论和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才是最有价值的,才可使学生的学习有方向和针对性,才能与市场形成一种互动的学习与选择的关系,同时也可加强学生定向学习后的实践经验积累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此外,不定期邀请行业、企业单位的技术能人、业内专家参与到教学中来,将企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求直接引入课堂教学,如采取设置订单班,进行人才定向输送;合作开发课程,共同授课、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构建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等方式,做到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经济发展相适应。此外还可将企业人才需求、市场等资讯,通过讲座和案例教学法的形式传播于学校,让学生掌握服装公司的运营及服装贸易公司、服装、服装工作室运作程序及方法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快速接受和理解服装企业的企业文化及精神、且能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企业和贸易公司,为今后实战做好全面充分的准备。

2.加大集“学、训、研、产”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步伐。学生通过企业实践平台,可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实现资源的社会化,同时可熟悉和适应企业的节奏与环境,了解产品运作以及建立和传承企业文化的方法,学会和企业各个部门沟通协调,真正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组织、沟通能力和市场参与能力。在国外,院校尤其强调学生的实训环节,德国大学对学生有一个硬性规定,必须在企业有四、五个月左右的实习经历,才能报考大学。目前许多服装企业不够发达的地区的职业院校则可充分依托省外校友企业,广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校企合作中,要以服务求发展,融教学、实训、培训、研究、生产、服务为一体,院校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科研立项,与企业共同完成新产品开发,也可提供员工培训和咨询等多方位服务,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服务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互惠互利、文化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导向,实现学校办学和企业经营的双赢,保证基地稳定持续运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

3.支持和鼓励创业实践,积极组织参赛交流。

①以创新型项目为载体,搭建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坚持各类实践环节不断线。大力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锻炼和提高其综合素质。如开发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专卖店、服饰品网店、项目团队、企业兼职设计师等项目,学院应加大对各种工作室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建设力度,定期给学生举办创业创新教育专题讲座,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开展创业、科研立项活动。通过教师积极引导,以创新型科技项目为载体,以竞赛和奖励为推动力,努力完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使学生在奠定学科基础的同时了解社会,大量参与科研与社会实践,使之在业务上既具备准确解决专业岗位要求的能力、掌握处理时尚流行信息和市场情报的分析能力,又能在企业的变革中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格及专业素质。

②以赛促建,提高竞争意识、加强专业交流。专业大赛既是各校之间交流办学经验,充分展示教学水平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也是各学校教学成果接受社会、企业检验,向社会、企业推荐优秀学生的极好机会。

以专业大赛为抓手,积极组织、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和课程习作评比、展示活动,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不断扩大学科影响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同时亦可打造出专业知名度,从而达到“促进专业建设、推动专业发展、开拓就业渠道”的目的。

4.倡导科研促进教学,构建“双师型”队伍,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①倡导科研促进教学。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确立“学科是龙头、科研是支撑、教学是中心”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有效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科研、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积极鼓励教师在授课中结合学科、专业前沿热点问题、交叉学科的问题和本人科研最新成果项目融入课程之中。或带动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组建富有全新潜能的学术团队,以教师科研引导学生研究创新实践。

②加快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育师资队伍步伐。由于担任专业教学的师资中大部分对实际产品生产运作及市场营销规律缺少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在当前金融危机新形势的要求下,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是当务之急,院校要遵循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高学历与高技能并重的原则,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

高水平的“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是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的必备条件。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实训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院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教师可通过参与企业产品、企划设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来认识市场,把握市场的规律和国内外行业新理论、新进展情况;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通过参与生产和技术改造等实践,了解新工艺,学习新技术,积累实践经验。市场的瞬息万变也将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防止教学上空对空的只讲解理念性东西,力求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的良性循环。同时,将新课题、新观念、新知识带到专业教学的实践技能中去,从而把专业教学内容始终与企业发展状况及产品市场形式紧密相连,构建出一批既掌握专业教学规律,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5.实现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促进专业交流群和文化生态圈的形成。服装是一个对资讯要求极高的行业,随着流行的周期越来越短,产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日新月异,使得职业院校服装教学迫切需要与市场、企业、兄弟院校进行横向联系与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时尚信息及前沿性设计理念,及时收集与行业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相关资讯,以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更新与提升服装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而,服装专业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切实搭建起师生互动,校内外对接、促进学生自主和个性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非实时教学服务。如:不断建立和完善服装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库、服装专业师生交流群,还可在“穿针引线”等知名服装专业网站上建立院校展示交流专区,方便及时地与外校交流教学经验和展示教学成果,通过网上交流,以探索出适合专业开放式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途径及效果,以真正实现专业教学“设计手段数字化,教育技术网络化”的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人才的竞争,在此,笔者根据对金融危机下的服装企业和市场的了解与分析,提出以上关于当前教学改革的思考与设想,与服装行业同仁商榷,以求使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学能真正顺应不断变化着的市场需求、为服装企业输送有效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任秀琼.当前金融危机深化发展中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01).

[2]中国就业网[EB/OL].省略.

[3]章建春.服装企业人才需求与教育断层问题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8(11).

金融学职业探索范文2

民办高校已纷纷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国外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也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对各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从中探索出符合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之路。

关键词:

民办高校;金融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学科微观化的特征日益显现,金融行业的职业特征使得对从业人员专业化服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民办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金融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金融行业营业网点的业务人员,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尽快适应金融行业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逐渐成为民办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全国各地的民办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都加大了教学投入,各高校纷纷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通过课题组成员对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调研情况看,各高校主要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如下几种:

(一)实验教学模式

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室主要是应用型实验室,如模拟银行业务实验室、模拟证券交易实验室等。教师结合软件进行演示,学生边听课边动手操作,可以较快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直观展示金融业务的特点,软件的模拟效果越好,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环境的适应速度越快。

(二)案例教学模式

现代金融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教科书上的知识很快陈旧,金融案例作为学生专业知识拓展的重要渠道应用非常广泛,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大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模式

即学生从教师提出的若干项与课程相关的项目中进行选择,分组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教学活动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任务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密切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显提升学生综合业务能力。

(四)“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参赛熟悉了真实交易机制,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实现提升投资能力与业务竞争力的目标,全面提升了参赛学生的专业技能。

(五)“实岗实务”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过程按照“实岗实务”设计中所对应的岗位不同来划分几个实施阶段,如岗位认知阶段、轮岗实践阶段和顶岗实践阶段等。每个阶段都在一个共同的实训创业平台上展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和创业能力。

(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往往通过签订“订单”协议,在课程开发、“双师型”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灵活进行教学管理。部分高校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将学生直接带入金融企业,学生有机会与金融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触,职业能力提高效果显著。

(七)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二是商业化运作,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学生在学校这个相对安全的平台得到充分锻炼后,未来的创业之路也更加宽阔。尽管各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都各具特色,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沿袭着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金融案例教学方面的指导教材和成熟的案例教学模式尚有待完善;在“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参与度,但是民办高校的学生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主动性偏差,各小组的工作往往都是一两个学生在做,团队合作较难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要依托于良好的实训基地环境,民办高校受发展资金的限制,在实训软硬件条件方面与公办院校差距较大;“实岗实务”、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需要高校和企业在教学管理中进行多层次的合作,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有着较好的金融市场环境,企业的参与热情较高,但是对于很多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说则较难开展。

二、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启示

国外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国内众多学者对德国、美国和英国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考察和研究,这给我国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带来很多启示。德国采用的是“双元制”模式,“双元制”的一元是指学校,另一元是指企业,由于德国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所以实践教学的比重往往达到70%—80%,而理论教学也更注重实用性。德国的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融合程度很深,学校与企业发展之间也关系密切,这在教学中就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些直接就是在工厂里进行的。[1]这种模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岗位需要是“标准接口”,培养人才的目的性更强。美英等国家的实践教育模式为“能力本位教育”,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意愿和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组织教学,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战场所,课堂上分析的是真实的案例,师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随意提问。学校鼓励教师和学生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服务活动,如法律咨询、企业顾问、形象设计、金融理财等,通过教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指导实践,学生得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从以上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可以看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行业、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国家立法层面保障校企合作的开展,国家、社会共同投资建设实训基地,有些直接建在企业,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实训师资有了保障,学校教师注重产学研能力的提高,来自企业的实训教学又实践教学经验丰富。[2]实践教学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规范的行业职业能力标准,考核评价相对公正、权威。

三、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需要集合各方之力,突破传统授课模式,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积极探索符合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加大实践环节比重,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占比在20%左右,但是从国际经验看,这样的实践教学比重还是不能满足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考虑扩大实践教学比重至30%至40%。从调查中了解到很多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环节集中于理论课程结束之后,集中的实训不利于合理配置实验室资源,因此可以将实训课融入到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任课教师自主安排实训时间,我校金融学专业所采取的融合式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掌握每章的理论教学之后即可到实验室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提高较快[3]。同时理论课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而实验课则分班进行,使得任课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变得可行。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发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对于网络资源的使用可谓驾轻就熟,但是对于专业领域内的网络资源利用则需教师引导。如果能开设金融学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网站,共享课堂理论教学案例及各种教学软件,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网络共享资源。有了这个平台,实践教学的开展得以延伸到“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也可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如大学生金融理财、模拟投资比赛、金融案例研析演讲比赛等,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三)开展项目型实践教学,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

民办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开展“项目型”的实训环节,专业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与金融机构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或校企合作项目,然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带动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工作,也可以根据科研项目来设计教学任务。由于有实际的行业研究背景,学生能够加深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认识,对具体金融业务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实战锻炼。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可以解决民办高校教育经费有限的问题,由政府或企业进行资助,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使教育真正为企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开设模块化实践课程,锻炼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根据岗位分析结果,把职业能力要素经过分析,组合成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构造模块化课程,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模块设计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基础实训模块。即学生通过学习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等课程中的基本实务操作,加深对金融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反复进行实务操作训练,锻炼学生的职业基础技能。第二,提高实训模块。随着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开设,模块化教学逐步融合了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如期货模拟交易模块既要围绕技术分析、基本分析和资金管理等内容进行深度教学,同时也要用到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等模块的基础技能。第三,综合实训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修证券、银行、保险等综合实训模块,教师提供给学生与金融机构岗位要求相对应的实训任务,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也可以指导其开展创业实训模块。[4]

(五)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金融行业证书是业内专家对岗位能力经过长期调研和反复论证的结果,行业证书考试是借鉴行业标准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实践教学将考核标准与专业资格认证挂钩,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实际岗位能力后取得行业认可的专业资格,也日渐成为很多民办高校的做法。[5]这种课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考虑行业证书的要求,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达到金融行业职业能力标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赵大坤 马冬梅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参考文献]

[1]石晶,刘彬彬,王厦.独立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2]石磊.提高职业适应性的实践教学模式选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5).

[3]杨悦梅,陆亚文“.实岗实务”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

金融学职业探索范文3

【关键词】 金融学 案例教学 应用型本科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资金运动规律的应用型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结合金融理论去具体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实现投资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案例教学就是一种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

1、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强化实践环节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近年来,国内的诸多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他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二字的重要性,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2、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其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更加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在教学中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注重理论,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只强调实际操作,其培养模式是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能运用知识实践操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这一特点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注重理论讲授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

3、教学计划以学生掌握金融技术应用能力和胜任工作岗位任务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

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或工程技术领域的需要为出发点,掌握某一专业基本的学科理论基础,以生产现场正在使用和近期有可能推广使用的技术为主要研究范围,应具有应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终身教育为度;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强调各课程之间的系统性,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技术要求的实用性;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智力技能为目的,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在素质培养体系中,要把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把岗位工作能力所需要的相应资格考核作为重要内容。

二、金融学案例教学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现状和问题

1、强化案例教学还未形成一致普遍的理念,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

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遵循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逻辑推理方法,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原理的系统性、概念的准确性、组织的统一性和思维的一致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和对强化案例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即使在观念上已有所认识,但常圄于条件、环境、基础等因素所限,观望、等待、敷衍等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案例教学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现代案例教学所体现的现实性、生动性和开放性特征,因而要求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 同时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既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进行客观的、科学的评判和引导,特别是金融学专业,更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

然而,目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校中,老师主要来自于传统高校,本身缺乏金融学案例学习的经验和能力,甚至部分教师还没有深入了解过案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学科本身建设时间不长,加上金融学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忽视案例教学,这就使得目前在金融学教学第一线上真正具有案例教学水平的教师缺乏,更谈不上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案例教学的师资队伍了。

3、缺乏教学案例,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

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金融学教学开展时间不长,缺乏相关案例。现有的案例教材,大多是从国外引进,案例成旧,且案例不太符合我国金融业和金融企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不适合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目前,金融学的许多课程都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计算机、互联网、投影仪等设备和工具在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因而教学效果得以提升。但是,金融学的案例教学仍然停留在课堂上老师主讲,学生主听的阶段。学生不能具体运用知识去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仍然显得单一、落后。

三、完善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案例教学的对策

1、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案例的编撰

组织相关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编写教学案例。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我国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课程需要、特点和我国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结合我国金融企业和行业实际,编写适合应用型本科层次的教学案例,这样可以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金融学是一门不断变化的动态课程,还要注意根据实际不断更新和修正案例,以适应教学要求。

2、建立推广案例教学的制度保证和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在我国的实际教学中,由于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还要求教师根据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深入和学习案例,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导致教师普遍不愿意开展案例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案例教学与教师评估制度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案例教学激励机制,还要对案例教学与教师业绩相关的一些制度进行相应调整,使案例教学制度与其他制度相适应。另外,在对教师各项工作进行评价的规则中应加入对教师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内容,并与教师的考核和晋升挂钩,从而从制度上保证案例教学的推进。

3、组织金融学科教师进行学习和培训

符合实际和教学需要的优秀案例必须依托优秀教师去挖掘和讲解,才能起到案例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随着金融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创新工具的发展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特别是前沿理论知识,对理论脉络和发展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因此,要组织教师不断学习金融基础理论,不断讨论相关案例,取长补短,使教师的理解更加深入,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此外,为加强案例教学的效果,要组织实践经验丰富、金融理论深厚的专家对金融学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培训。

4、按照应用型本科的特点优化培养计划和模式

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具有系统性全面、连贯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对金融学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讲解,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也只有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后才能采用案例教学。而且,案例教学也不是万能的,因为有许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难以通过案例进行系统传授,案例教学只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要依据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特点,优化和调整教学模式和培养计划,既不能一味地讲理论,也不能片面地讲案例,而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综合利用,以教会学生掌握金融技术应用能力和胜任工作岗位任务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在培养模式中适当加大实践计划,在金融学相关课程中设计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边学边实践,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5、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实践中强化学习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思路中,产学研结合已经提出了许多年,过去强调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尚在产学结合或工学结合中探索和实践。而把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紧密联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进行产学研合作,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要求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我们要理解产学研结合,就要从生产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计划,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科技发展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要。

总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在于应用。在应用型本科的金融学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目的是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的学科知识和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以便知识和实践能结合运用,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极大发挥,满足社会需要。这样才能使金融学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体现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任重: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1(12).

[2] 刘建莉、杨洁辉: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10).

[3] 王丽辉、周海燕: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8(4).

[4] 盖锐:案例教学在应用型金融本科教学中的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

[5] 李菊: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9(S1).

金融学职业探索范文4

1.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

2.面向中原经济区的金融本科特色专业建设路径研究——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3.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金融本科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探索

4.对开放教育金融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

5.应用型金融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6.新建金融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发展路径选择

7.浅谈金融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8.大类招生:理工科院校金融本科培养的新模式

9.卓越金融本科人才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

10.以就业为导向,金融本科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11.基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金融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

12.浅谈当前我国金融本科教育的有效性

13.独立学院金融本科教学方法研究

14.浅析金融危机下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15.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金融本科教学的启示

16.科林·贝克教学模式在金融本科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17.基于校企合作构建金融本科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18.新建应用型金融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9.提高开放教育金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20.创新型金融本科教育模式优化与机制完善探究——以地方财经类院校为例 

21.台湾高校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的借鉴——基于台湾东海大学与福建江夏学院金融本科教育的比较

22.基于岗位需求的金融本科培养方案的三维模型构建

23.对金融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4.校企合作形式下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5.金融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26.汽车金融本科专业的开设必要性分析与人才培养计划初步设计

27.浅析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8.对我国现阶段金融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

29.高职金融本科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30.普通高校金融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探析

31.对金融本科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

32.综合性大学金融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

33.美国高校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34.高校金融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35.构建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实践分析

36.案例教学在应用型金融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37.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8.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卓越金融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39.本科教学中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和内容侧重的探讨 

40.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41.基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42.论应用型金融本科教学内容改革

43.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

44.基于提高实践能力的地方本科院校金融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建设

45.英国高校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46.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47.金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思考

48.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49.基于SWOT分析的工科院校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50.金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51.金融专业本科教学操作化需求趋势及改进

5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金融教学改革

53.金融本科专业订单式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54.商业院校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55.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特色建设初探

56.面向投资理财的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定位和教学改革——以应用型地方财经院校为例

57.试行指导性教学 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开办金融本科试点实践的思考

58.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研究——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

59.金融危机背景下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60.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思考

61.基于R语言的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62.基于学生能力成长的“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深化与实践——以浙江万里学院金融类本科专业为例

63.完善教学设计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以《国际金融》教学设计为例

64.以专业为导向构建金融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数教学体系——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

65.论《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本科教学差异——内容侧重和教学法的选择

66.金融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改革设想

67.“应用型科研”:对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的再探索——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68.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初探

69.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70.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71.基于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72.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73.“证券投资学”在研究型大学本科金融专业中的教学探讨

74.碳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

75.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推行开放型教学模式探讨

76.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研究

77.民办本科院校《网络金融》微课开发困境和策略研究

78.应用型本科高校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探讨

79.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选择

80.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哈尔滨金融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为例

81.“3+4”分段培养的“2平台+2模块”课程体系研究——以中职、本科分段培养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为例

82.金融国际化环境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路径

83.后金融危机时代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

84.金融本科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工作探析

85.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合作办学的瓶颈及应对

86.金融会计本科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87.新建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探讨——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

88.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89.论顺应本科教育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调整

90.《金融计量学》教材的内容设计与优化研究——基于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

91.应用型本科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

92.金融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93.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专业本科教学的转型与变革——以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为突破口

94.金融数学本科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95.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

96.非金融专业本科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97.浅析本科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存在的不足及优化路径

98.闽台高校本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存在问题与对策

99.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100.关于金融统计学本科教学方法的思考  

101.本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102.问题式学习法在本科《公司金融》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

103.浅析本科金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104.新建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金融知识体系构建与教学

105.金融专业本科层次全英教学模式的探讨

106.金融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优化设计

10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科研发展的路径选择——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

108.复合型人才培养融入金融数学本科教学

109.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0.财经类本科院校《公司金融》教学与经济学基础教育

111.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基于哈尔滨金融学院学生体育行为分析的思考

112.面向21世纪金融本科教育改革刍议

113.浅谈影响新建本科人才培养与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以哈尔滨金融学院数学教学为例

114.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115.《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116.地方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117.山东省在校生自考本科金融专业课程培养方案设计

118.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9.地方本科院校新办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

120.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数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121.金融危机下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

122.新建本科院校系部科研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为例

金融学职业探索范文5

【关键词】高职高专;金融与证券;教育;应用

一、金融学科的发展与金融人才培养

金融理论是随着经济、金融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金融活动主要围绕货币和货币运动,其目的仅仅是为了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从1952年马可维茨的博士论文《投资组合》发表为标志,现代金融学起源了,从此,现代金融学的研究开始偏向微观层次、资本市场,研究方法也更加技术化。

受国外金融学科发展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学科也基本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经济学院模式”,即金融学科设在经济学院,这种模式特别关注金融理论和宏观问题,货币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作为最重要的课程来开设;另一种是“商学院模式”,即金融学专业设在商学院中,这种模式特别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或微观问题,金融学作为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金融与公司管理的相结合,资本市场、投资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货期权等课程成为最重要的课程。尽管如此,微观金融学仍是目前我国金融学界与国际学界存在差距最大的领域,国内各高校普遍存在微观金融课程开设不足的问题,宏微观课程比例严重失衡,使金融应用人才的培养出现了断档。

在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在财经大类、财政金融小类目录中,与金融学相关的专业有13个,包括金融管理与实务、国际金融、金融保险、资产评估与管理、证券投资与管理、证券与期货等。

二、当前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金融与证券专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对照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培养目标的确定决定着人才培养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努力方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金融与证券专业教育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过多强调理论学习,忽视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至于该专业的毕业生难以符合市场对应用型人才要求。

(二)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

金融与证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集中体现在专业定位方面,这是该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体现着金融与证券专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金融学(本科)被定义为“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经济学,大多设在经济学科门类下。传统的金融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的是货币银行学,内容包括:货币本质、信用形式、银行职能、利息和货币流通等,其实是以货币和银行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核心是货币问题,这是我国金融学学科领域中最为主要的内容,也一直是金融学专用的正统名称。第二部分指的是国际金融,内容包括国际收支、汇率、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货币制度等。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经济金融化趋势日益凸现,以金融投资活动为研究对象的证券投资学,也成为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国家教委对我国金融学科目录进行调整,将原来的“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以及“保险学”合并,统称为“金融学”。目前,金融学科大的专业方向,比较普遍采用按行业分工的方式,设置为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和证券投资学等。这种专业方向的设置方式,既因专业口径偏窄而滞后于目前金融业务范围自由化的趋势,也因方向设置过于专业化而不利于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总体仍倾向于间接融资领域。

受本科教育的影响,金融与证券专业设在经济学科门类下,在课程设置上,偏向理论教学。

(三)师资队伍建设亟须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近年来,高职高专金融与证券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梯队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尚不尽合理,难以适应新金融教育和学科发展的要求。许多教师在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接受的是传统金融教育,知识结构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和定性分析方法。虽然这些教师也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提高,但面对当前金融与证券专业教育教学微观化和研究方法定量化的趋势难以适应。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能够胜任现代金融实务,尤其是能够胜任微观金融实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明显不足。

三、根据金融与证券行业需求制定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建设思路

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证券投资领域职业岗位的需求为基础,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特别是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进一步加强校合企作关系,充分发挥学校与银行、证券公司、股份公司紧密联系的优势,使教学与金融与证券投资实务工作紧密结合,建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基本金融知识,证券发行、承销、上市、交易和投资分析知识,相关法律知识,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包括证券投资、期权期货投资实际操作能力、项目投资分析评价及监管能力、企业资本运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取得证券、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实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双证并举”的要求。培养目标要突出“岗位针对性”;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专业设置要体现“职业性”。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敬业、创新精神,适应证券及相关行业对大量从事于基础性、程序化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建设具体目标

1.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要求,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基本思路,合理规划和建设符合人才培养标准的实训基地,使学生熟悉证券金融行业的工作环境,掌握证券经纪岗位、投资理财岗位、投资分析岗位、发行承销岗位、证券会计管理岗位的业务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提供零距离就业的真实情境并为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和学生就业提供双向选择机会。同时满足专业教师顶岗实践、教学案例收集、专业技能研发等需要,提高教师投资银行综合业务实践技能水平。

2.建立一支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优化师资队伍的素质、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可采取顶岗实践、国内高水平高校学习培训、证券市场热点探讨与国内交流、证券公司实践和学历提高等模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增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通过高学术造诣的专业教师理论指导和高业务技能水平的实践教师的指导,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

3.建立符合金融与证券专业特点以及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按照金融与证券投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培养金融与证券投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加大资本市场案例在教学内容中的教学篇幅,满足投资银行证券发行师、证券交易员、证券基金经理人、期货交易员、客户经理、证券分析师等岗位的人才需要和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要求。

参考文献

[1]刘迎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研究[C].广东白云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研讨论文汇编》.

[2]李海.金融工程案例教学的难点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8).

[3]张方.关于金融学案例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纵横,2009(12).

金融学职业探索范文6

关键词:模拟教学;金融学专业;应用现状;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引言

当前金融学专业培养人才普遍集中于中低档层次的操作人才的培养,对于高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输出较少,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尚未有一套成熟的金融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模拟教学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理论上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实现高端人才的培养,可由于模拟教学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影响了模拟教学效果的发挥,要培养金融专业的高端人才,还需对模拟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模拟教学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1.开展模拟教学的原因分析

金融专业主要给银行、证券交易等方面培养人才,对于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理论知识量大,需要通过实践加以掌握,同时,现实中金融业务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只依靠校企合作实现学生知识理论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成效难以保障,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广泛的开展模拟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实践能力。此外,金融专业实践的主要方向为银行部门,而银行不可能容纳那么多的“实习生”,且实习生业务的不熟练会影响银行营业,因此在校内开展以计算机模式为主的模拟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能降低实践教学的难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金融业务的操作,在实践中体会专业知识的应用,并结合自身条件选择难度适宜的课题进行专研,接受老师有针对行的指导,这对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有积极意义。

2.模拟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

模拟教学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对当前的教学实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模拟教学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模拟实践课时紧,实践效果不好。金融专业要学习的知识理论本身就多,加之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金融业与保险、物流等行业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就需要金融专业与时俱进的增加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策略,这些足以说明金融专业需要学习的知识非常丰富,且实践性特别强。而在金融专业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足,学习效果不好,这就导致了学生参与模拟教学时需要老师引导,甚至手把手的教,模拟教学应用的效果自然不好,学生参与模拟实验难以独立完成实践内容,对于知识的应用和掌握能力有限。例如“投资操作模拟实验”教学中,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效率差,对投资技巧的掌握、期货价格预测等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在模拟实验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决策能力都与教学目标有一定的距离。第二,模拟教学的软、硬设施需要进一步的优化,首先是硬件设备,大多数的模拟教学都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业务的模拟训练,例如,应用模拟软件,发放给学生虚拟资金,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掌握业务流程、操作方法等,教师通过服务器端对学生的行为、决策等进行监控,而受硬件设备紧缺、陈旧等因素影响,一些模拟实验软件不兼容,实验室难以容纳学生数量等,导致了金融专业模拟教学有效性的大大折扣。其次,软件设备方面,众所周知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换代非常快,更何况金融行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业务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和优化,因此金融专业模拟教学软件的更新速度远不及实际生活中金融行业业务的变化与发展。第三,模拟教学软件类型单一,在教学中不能充分考虑金融行业的发展,教学只针对柜台业务、信贷业务、国际结算等传统金融行业业务开展实训,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参与模拟实验的实践与社会真实的实践仍然有很大差距,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在模拟实验中得不到全面的发展。第四,金融专业模拟教学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实践经验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水平往往达不到模拟教学要求。一方面,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师普遍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对于金融行业的实践经验不足,参与金融行业业务的机会也较少。另一方面,教师的主要精力用在对教学的反思和研究上,对于行业的发展即使有关注,但精力有限,因此教师教学经验与金融专业实践能力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改变,要培养“双能型”教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学校的支持、鼓励。

二、拟教学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应用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