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贫困生帮扶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贫困生帮扶总结范文1
以“创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为贫困生服务”的理念,动员一切力量,竭诚服务贫困生,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积极引导广大干部尤其是党、团员,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奉献,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我乡“和谐乡镇”的创建。
二、主要任务
1、摸清底子。乡关工委联系中小学,每学期初,由各班班主任及联班领导,调查核实需要帮扶对象情况,对贫困学生情况进行了解并登记造册。
2、实施捐助。乡关工委根据困难学生具体情况,开展对困难学生的捐助,建立捐助档案。根据被扶助困难学生实际情况,从每学期开始到来年学期结束,直到该生顺利完成学业,全程负责。
3、乡关工委组织全体师生广泛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和各种形式的捐赠活动,从物资上帮助困难学生克服困难,发奋努力,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4、以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为主,福利彩票助学专项资金为辅,动员一切力量,竭诚服务贫困生,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5、加强对受帮扶同学的教育和引导,通过交朋友,谈心、辅导功课和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形式,从心理上给帮扶同学关温暖,克服困难,发奋努力。
三、具体措施
1、乡关工委认真制定帮扶方案,发挥共青团优势,根据困难学生的需要,深入组织团员定期开展帮扶活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帮扶活动,每季度至少为困难学生办一件实事,每学期至少对帮扶对象进行家访一次。
2、乡关工委与党支部、工会一起在校内开展活动,积极组织动员全体师生、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到扶贫助学行动中,大力推进“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
3、乡关工委采取“以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为主,福利彩票助学专项资金及师生捐助为辅,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措施,对扶贫助学实行规范化、常态化管理。
4、坚决落实好上级关于扶贫助学的专项资金,公开、公正、透明地落实好每一分钱,做到专款专用。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在校表现,学习情况等等,在年级组和班主任的配合下,把工作做好,做扎实。
5、继续发扬乡关工委为贫困生捐款的优良传统,在经济上帮助学生。
6、乡关工委认真配合学校工会,做好对学生重大疾病或重大困难家庭的慰问工作。
7、乡关工委要积极做好贫困学生情况摸查和建档工作以便持续跟踪,落实帮助。
贫困生帮扶总结范文2
【关键词】广西高校 资助模式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06-02
随着高校学生资助资金额度的逐年增加,学生本人和社会对高校资助的育人功能的多方面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和增加。以经济资助为主的传统的、单一的资助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广西区内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现状,结合部分高校的先进经验,探索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广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的现状
(一)资助工作理念较为单一。部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仍然以“按照国家要求‘公平、公正、公开’的开展各种评选,按时、足额的发放资助金,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主要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工作任务、岗位职责、职数配置等原因,对充分、有效发挥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重视程度和措施不够。
(二)资助工作内容较为单一。目前不少高校仍然是经济帮扶为主、相对简单的资助育人工作为辅。部分高校忽略了或者是忙于日常的经济帮扶工作而忽略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育人成才理念和措施,更多是注重或者停留在经济上的资助,对贫困学生在心理、学业、技能、人格、人际沟通和交往等方面的帮扶相对不足。
(三)资助无偿化较为普遍。目前,部分高校只重视无偿资助模式,而轻视有偿资助途径,给受助学生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少,不再组织受资助学生进行义务劳动或志愿服务等,使得部分学生在长期接受无偿资助时,逐渐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无法真正地自强自立。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甚至无法说出自己获得资助的具体项目名称、申请条件和资助金额,只知道填表、申请,等着资助金发放,不劳而获的思想和现状在学生中较为严重。
(四)能力开发资助模式正在得到尝试。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强,社会及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强,近年来,不少高校也在逐步尝试着转变现有的资助工作模式,即从以经济资助为主转向经济资助与能力资助并举的模式,不断尝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育人成才理念。
二、广西部分高校贫困生能力开发的资助新模式
2013年,为了总结广西高校资助育人的经验,全面提升资助育人水平,广西教育厅面向全区高校开展了首届广西高等学校资助育人优秀项目评选活动,部分高校在探索贫困生资助新模式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得到充分展示。现以部分高校为例进行介绍。
(一)广西师范大学――金凤计划。“金凤计划”,全称“女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是2007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青年教师发起的公益项目,目的在于帮助校内的女大学生成为健康、独立、优雅、幸福的女性。该项目由“女大学生素养”系列课程、“金凤巢 梦想中心”、“金凤主题游学”三个核心公益品牌组成。参加“金凤计划”的女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大型的公益事业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在经历中成长,开阔眼界,不断提升自我,增强自信心。同时,“金凤计划”也是社会企业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充分融合的有力体现,资助资金的来源渠道得到有效拓宽。现在该项目已经成为广西关心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知名公益品牌,先后被3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其先进事迹。该项目开展至今已经有超过300名女大学生从中受益,走向个人成长成才之路。
(二)桂林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服务公司。桂林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服务公司属于市场运营,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在校学生,公司从经营、管理等各环节都是由学生自主管理。该公司开设有书店、文印店、咖啡屋、服务超市等,让学生独立经营,锻炼自我,同时开设如收银员技能竞赛等各种技能比拼大赛,让学生以赛促学,提升自我,这个项目主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需要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或需要能力提升的学生群体,项目始终坚持“授人以渔”的工作理念,强化勤工助学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造血和育人功能,利用勤工助学平台服务同学,提高自我,不断完善勤工助学体系建设。
(三)广西大学――自强服务与学习中心。广西大学自强服务与学习中心是广西大学专门为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学习的培训基地,从成立至今已经成功培训一万多名学生。该中心通过开设计算机、艺术、礼仪、普通话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就业技能等多种培训班,对学生进行培训。上课时间均为周末,利用学院的研究生给在校生上课。培训结束后,组织结课仪式,让各个培训班级通过不同形式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把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从“保障性”资助到“发展性”资助的转变。
(四)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银雁计划。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银雁计划”将贫困生比喻成雏雁,以“引导―孵化―高飞―反哺”为项目理念,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为主线,以免费开展各种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为核心,将创业意识贯穿于整个项目中,从而实现“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双提升,最终让这只雏雁展翅高飞,受惠学生,反哺学校,感恩社会。该项目组织受资助的学生组建“校园文明监督岗”,主动劝阻校园内各种不文明行为净化校园环境,组织他们到社区、敬老院、博物馆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在贫困生中开展商务礼仪、办公设备维护、办公自动化、茶文化、古乐器文化、东盟文化等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班;与培训机构和企业密切合作,定期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考证培训班、微软高级商务课程培训班、中级茶艺师培训班、点钞真假币识别培训班;邀请创业明星、励志明星、优秀企业家到校开展讲座或沙龙活动;向考证成功的贫困生发放考证补贴。项目实施至今,学员已经超过1000人次,逐步实现经济资助和能力资助全覆盖。
三、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从以上几所学校的注重以能力开发的资助模式来看,大多是围绕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通识技能等方面着手,通过强化或者专门化的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偏重对学生“发展性”的资助工作。可见,新形势下,高校应建立起以经济帮扶为基础、以意志磨砺为支撑、以提升能力为核心的立体式资助新模式,使扶困、励志和强能实现功能互补的有机结合。
(一)开展专业能力提升帮扶活动。专业能力是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一项专门性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拥有最大区别度的地方。因此,高校在资助育人活动中应体现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教学系部、专业带头人对专业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分析,拟订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计划,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多学、多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尤其对学业困难的学生而言,帮助他们逐渐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意义更为重大。
(二)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帮扶活动。各高校在开展能力帮扶工作的同时,需注意围绕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通识能力的提升和帮扶工作,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同时,开展诸如办公自动化、社交礼仪、精神心理、舞蹈修身、演讲口才、普通话等通用职业素养的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认证、行业认证、专业技巧等职业技能的培训,帮助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职业通识能力,以便能更好、更快地适应职场需求。
(三)加强就业创业的实践能力。在国家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工作理念下,国家给予高校毕业生非常丰富的就业尤其是创新创业的资源。高校资助工作者应在这种背景下,充分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提供更多锻炼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参与式的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创业机遇的敏感性。同时,加强对贫困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如开办专门的创业培训班、创业学院等,在贫困生中选拔一批有创造力、有主见的、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集中培训,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的热情,在有条件且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可扶持一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四)强化人文素质养成工程。人文素质是一个人气质、修养和综合素质的综合,高校通过开展系列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将优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素养及人文综合素质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受教育和实践使这些优秀的品质内化成为自身的气质、性格、修养及处世风格,并通过这些内在的品质转化成职场所需的良好的职业素养。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应加强如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修身教育,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培养,朝着专业技能扎实、道德情操高尚的社会人这个方向培养。
(五)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渗透着社会人所需的真善美,资助工作应重视并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注重把资助育人工作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通过展示、体验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掀起自觉学习、感受和体验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的热潮,增强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善美的修为。
此外,高校应不断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坚持让受资助学生从事义务劳动,让学生感觉到获得资助是需要付出的,淡化无偿资助的理念。同时,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社会企业或校友基金会的影响力,既可以扩大资助金的来源渠道,增加受助面,又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推送人才的模式,让资助与回报的形式更加灵活和丰富。总之,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改革与创新工作,还需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还需要各学校不断地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孙巍.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工作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15(2)
[2]岑道权.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7)
贫困生帮扶总结范文3
辅导员是高校资助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教育者,其工作成效对贫困生受助受教和全面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资助政策把握、信息了解、内容掌握及自身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会影响工作成效。
1.资助专题教育内容掌握不深
资助专题教育是较为专业化的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资助政策、思想与心理、诚信感恩、就业创业、感恩实践等。由于辅导员日常处理学生事务繁杂,很难专心学习和领会有关资助政策与文件精神,加上校内组织相关学习较少,老辅导员可依工作经验来做事,新辅导员通过咨询或按校内文件要求来操作,容易导致对贫困生的思想与心理了解不透,教育内容掌握不专,感恩实践活动了解不深,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因此,在实施资助教育过程中内容空洞,过于表面不深不透,达不到预期教育效果。
2.贫困生信息掌握不全
信息掌握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基础,是对贫困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出发点。信息数据的处理与分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从学生入校,通过录取数据、学籍注册、绿色通道、贫困调查、个人申请、学生座谈等多途径收集掌握贫困生信息,但由于各种原因,辅导员在信息数据处理、分类、归档等方面出现数据整理不规范、层次未分清、贫困界定较模糊,在资助教育过程出现教育内容大众化缺乏针对性。有些需要特别关注关心的贫困生难以得到真实帮助与服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可能出现真正贫困生没有享受相应资助。
3.自身能力与素质参差不齐
辅导员自身能力与素质是决定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前辅导员因管理工作事务较多,加上辅导员所学专业、工作经验、教学经历、工作能力等各方面有差异,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表现不一样,对资助工作重要性认识,资助教育知识掌握度,资助教育方法存在差异,因而在整个资助工作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对资助生的关心关注,帮扶教育不到位。因此,加强学习,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个工作能力和素质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思想教育在资助教育中的融合
资助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将思想教育与资助教育内容进行融合,实现资助与育人并进,资助与感恩同在,资助与发展同行,促进资助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育全面性规范性
要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资助政策、文件及相关知识学习与提高,结合资助教育工作实际,掌握资助教育内容,注重资助教育全面性,规范性,通过自学、专题培训、网络学习等提升理论水平;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结合当代贫困生特点,掌握现代教育方式方法,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真正把思想教育融入到资助工作中来,对贫困生思想、心理、诚信感恩、就业进行务实有效、全面规范的帮扶教育。
2.全面掌握信息,做好层次分类,提高教育针对性和教育效果
全面掌握贫困生信息是整个资助中的关键。辅导员应从贫困生提出申请、班级评议、贫困认定、院系评审等过程中全面收集好相关信息,包含家庭经济、家庭人口、受困情况及原因、地域情况、个人表现等;在数据收集后,还需要对贫困生进行分类分层次,界定好特困、困难、一般困难等,并建立好资助生信息档案,在整个环节上加强与学生间思想交流沟通,全面掌握信息。
3.研究教育内容,制定教育计划,推进教育专业化全程化
资助教育内涵丰富,不仅是经济帮助,还包含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心理、就业发展等多个层面。辅导员首先根据贫困生层次界定、自身特点、资助形式、不同年级地域等进行研究,确定教育内容;其次是根据前期数据分析及教育内容制定在资助前、中和后教育教学计划,资助前实施基础教育,资助中实施专业教育,资助后实施感恩实践教育;三是要注意教育的延缓性和扩展性,除开展正常教育活动外,适当增加生命教育、体验教育、典型案例教育等,将思想教育贯穿到资助工作全过程中来,推进资助教育专业化、全程化。
三、思想教育在资助教育中的渗透
掌握思想教育在资助工作的渗透环节,在解答资助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及就业等各方面的困惑,同时,排除“等,靠,要”、“隐瞒、欺骗、虚假申报”等现象[2],让真正的贫困生受到资助和帮助,从思想上告诫其享受资助与感恩回报并在,从行动上告诉其资助,自助,助他同行。
1.严把资助前期教育关,教育先行与资评同进
前期教育是有效实施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资助前开展思想与心理、诚信与感恩、受助与自助等系例知恩教育,告知学生在享受资助同时,如何走“自立、自强、自助”之路,践行“受助、自助、助他”之果,让资助生不仅是思想上有认识和意识,更是行动上有所付出;在资助认定评审过程中要对申请受助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作风教育和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意识教育[3],讲诚信讲信用,认真如实填写申报内容,为后续资助评定提供有用数据。
2.严管资助中期教育关,重视资助与感恩并进
抓好资助中期教育工作是强化资助感恩意识,全面培育感恩行动的过程。中期教育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内容要以引导资助生如何去感恩?感恩形式、感恩途径和信息考核等,对资助生在学习、生活、工作、感恩回馈等各方面进行跟踪反馈并形成完整的数据档案,为今后资助评审和资助教育提供有价数据。
3.做好资助后期教育关,检验资助与报恩成效
资助后期教育是检验整个资助工作成效和资助教育质量的标准。一是做好资助生离校前期感恩教育工作,主要做好就业思想、就业心理、问题解答、注意事项等,关注就业情况,了解发展状况,引导学生以行动回报母校和社会;二是建立资助生毕业后信息跟踪档案,掌握离校后动向,鼓励资助毕业生常回校看看并参加一些感恩活动,对在校资助生进行感恩教育,并形成一种良性感恩长效教育机制。
4.把好资助实践教育关,以行动践行感恩回报
贫困生帮扶总结范文4
Key words: poverty-stricken college students;group;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256-02
0 引言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所谓的贫困生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带来的负担学费困难的群体。课题组在调研的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等八所高校发现,多数贫困生对于经济生活的压力能够积极正确的面对,做到自强自立。但是,也有部分贫困生面临经济生活压力,精神负担沉重,心理脆弱,多负性情绪体验,从而引发了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业、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发展。因此,把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摸清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从而找到解决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对促进当前贫困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 贫困生群体的特点
1.1 自强自立与被动依赖两级分化明显 在调研的河北省八所高校当中,多数贫困生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农村或山区,一部分是来自城镇中父母下岗没有固定经济收入的家庭,还有一小部分是身体有残疾或是来自单亲经济收入不高的家庭。但是由于贫困生个体之间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生活阅历以及个性特征等差异,导致在面临经济压力时,呈现两级分布趋势,一部分贫困生为改善经济状况,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争取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他们往往吃苦耐劳,毅力坚强,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困境。而另一部分贫困生则缺乏克服困境、改变命运的决心,缺乏进取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志消沉,依赖心理重,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1.2 强烈的自尊与过度的自卑同时并存 经济上的贫困带来自我认知上的过于自卑,部分贫困生对人生持悲观态度,遇事逃避或退缩,孤独、阴郁等负性情绪体验。还有一部分贫困生,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和敏感,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拼搏进取精神,但是也极容易产生嫉妒、敏感、焦虑等负性情绪,形成双重或多重性格。
1.3 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 在人际交往中,部分贫困生几乎不参加社会活动或集体活动,孤僻不合群,不愿在公共场合展示自我,甚至压抑自身的兴趣爱好,内心孤独感强烈但渴望交流,但又存在人际交往恐惧和担忧心理,精神负担过重,常常产生焦虑、抑郁等。
1.4 思想偏激与逆反心理相互交织 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的看待社会问题,尤其是当贫困生看到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或听到一些负面消息时,往往会把自身境遇同社会不公正现象相联系,牢骚满腹、思想偏激、行为叛逆,缺乏克服困难、改变贫困的坚强意志和勇气,对未来生活没有信心,自暴自弃,甚至有的贫困生通过酗酒、打架、逃课以此寻求精神寄托,思想极端,学习也一塌糊涂。
1.5 感恩意识薄弱 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大部分贫困生在设计自身利益的奖助学金评定、贫困生补助时,通常比较注重自身权益的维护,且大部分学生也能认识到无论是奖学金还是助学金都是为学生自身提供的一定物质帮助,尤其在助学金问题上,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是出资方给予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帮助,以此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希望学生日后如有能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但是仍有部分学生把奖学金和学习好划等号,认为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就是学习成绩优异,把奖学金的获得看做自己努力的结果,是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
2 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贫困生群体重视度不够 虽然在调研中,各高校都在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贫困生的方针和政策等,但是大部分高校考量的目标是不让贫困生因贫困失学,由于该目标相对容易考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贫困生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物质帮助或资金扶持上,加上高校当中具体负责贫困生工作的多是辅导员,且辅导员工作往往存在内容繁杂、管理的学生数量偏多等现象,而其他教师(比如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虽然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但是多忙于具体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而导致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简单化,深入不够,没有质的提高,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贫困生工作只要钱到位就行,就不会出现思想上的大问题,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重物质帮助,轻精神帮助 在关于贫困生工作的调研中,部分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正确认识,没有把当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和总结,没有意识到当前贫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造成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错误认知,更多的是给予贫困生物质上的帮助,而对贫困生思想、心理变化及精神需求等方面的帮扶工作相对较少,通常是某一贫困生个案问题出现时,再进行教育或疏导,没有及时把握贫困生这一群体的特点,而事实上,贫困生除了需要物质层面的帮助外,人际交往、学习、心理以及思想等精神层面帮扶也尤为重要,甚至精神层面问题的解决,对贫困生未来全面成长更具现实意义。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 由于目前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性。经过调研,发现部分高校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普遍采用行政管理式,忽略了贫困生个体之间以及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尤其是面临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通常是课堂说教多,往往是针对贫困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个体存在的特殊性通常被忽略。同时调研还发现,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中的薄弱环节,虽然一些高校也相应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是存在知识更新慢、内容安排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网站缺乏专人维护等问题,有的高校甚至尚未建立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QQ群、微博、微信等现代化平台,与贫困生交流和互动的途径单一,很难第一时间了解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3 加强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3.1 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人为本可以广泛地调动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力,以人为本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需要把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作为手段,把育人融入贫困生成才全过程,在解决贫困生经济贫困的同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各种途径或形式,培养贫困生的自强意识和健全人格,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贫困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相结合,以人为本,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到平等对待贫困生,尊重贫困的精神追求等。
3.2 加强三观教育 三观教育是指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三观教育应是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帮助贫困生解决物质贫困外,还需要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贫困和贫富差距,引导他们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进一步培养他们形成自尊、自爱、自信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加强三观教育,有助于增强贫困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针对部分贫困生表现出的思想偏激、内心封闭、学习功利色彩浓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正确认知人生的内涵、意义及价值,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处理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学会辩证的看待贫困,从而使得贫困生能够坦然面对困境,把贫困作为生命之重和人生成长的财富。
贫困生帮扶总结范文5
根据《关于开展2019年“送温暖,助成才”家访活动和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工作的通知》(辽金职办〔2019〕4号)文件要求,我校在2019年暑假开展了“送温暖、助成才”家访活动,为总结经验,推动家访工作更好的开展,学校决定召开2019年暑假家访工作总结座谈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座谈会的目的
家访工作总结座谈会由党委学工部牵头,以校级和学院级两个层面召开座谈会,目的是搭建平台,倾听家访教师和被访学生心声,了解家访工作取得的实效,各学院之间相互学习与借鉴、分享家访的感人故事,总结家访存在的问题,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进一步做好家访、精准帮扶和精准资助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时间安排及参会人员
(一)学院级座谈会
1.座谈会时间:2019年9月15日前
2.参加人员:各学院党总支书记,全体辅导员、家访教师和走访学生
(二)校级座谈会
1.座谈会时间:2019年9月25日前
2.参加人员:主管学生工作校领导,党委学工部负责人及家访工作负责人,各学院党总支书记,辅导员代表、家访教师代表和走访学生代表
三、相关要求
(一)家访工作总结座谈会是检验家访工作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各学院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制定座谈会方案,确保座谈会召开效果。各学院提前安排落实好会场布置、会标等,并将座谈会召开时间和地点于9月8日前上报党委学工部。
(二)参加座谈人员须围绕家访的感想和触动、家访中的感人故事、学生被访后思想和生活的变化及对学校家访工作的意见建议等方面认真撰写发言提纲,发言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
(三)各学院要对本学院家访工作做全面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按照有关要求于座谈会结束后将2019年暑假家访的工作总结、家访座谈会总结以及有关图片和视频材料等于9月15日下班前报党委学工部。同时在各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家访座谈会的新闻。
(四)党委学工部要对全校家访工作做全面总结,不断反思家访工作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创新家访的形式和内容,将家访与贫困生的信息核实、精准帮扶和精准资助、校园先锋工程等工作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学校、学生和家庭的交流沟通,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有效开展。校级座谈会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贫困生帮扶总结范文6
Poo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Adjustment Strategy
WANG Lil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20)
Abstract Students may arise through poor self-perception bias, adjustment disorders, anxiety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withdrawn for analysis, exploring take correct understanding, to make up for the gap, build self-confidence and other countermeasures to be adapted to the releva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effectivel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nti-frustration,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ir studies.
Key words poo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alysis; adjustment
1 贫困大学生现状与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平均比例为20%,其困生的比例为8%,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的比例甚至超过30%,特困生比例已超过15%。
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物质贫困的同时,更在思想和心理上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当他们遇到环境、学业、能力挑战、角色、人际关系等的困惑时,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当今社会所谓的“主流”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造成了贫困生和其他学生群体生活境遇上的差异。经济条件好、品学兼优的学生,会成为褒奖和美誉的对象,各类奖励和资助接踵而至;相反,那些相对脆弱、孤僻、敏感的贫困学生便遭遇到了诸如责任感缺失、水准低下等多方面的责难。第二,在严峻的现实压力之下,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加之个人缺乏调节能力,他们缺乏信心、迷失自我,不敢去追求成功,主观上便采取消极的态度。第三,随着国家助贫资源的日益丰富,贫困生获助机会的逐渐加大,无形中也加剧了贫困生群体与非贫群体之间的疏离与隔膜,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出现边缘化现象。封闭的交际圈子,加上难以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甘示弱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心理上的烦躁、抑郁、失落和焦虑,陷入孤独的境地。第四,对于部分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人情冷漠和缺乏关爱对他们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都发生着深刻影响,他们在成年之后就会暴露出种种问题,尤其是在职业发展和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同时,在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中,他们也难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 “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
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当中,有一部分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业上和生活上反而取得了比家庭经济良好的学生更好的成绩。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遭遇各种心理困境。这些心理问题涉及学生的学习、交往、情感和人格等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他们,如果他们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疏导、帮助与教育,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另外,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方面的原因,过度的自卑与自我否定是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到了大学阶段,人格特质已经基本定型,同时不良的自我认知也走向极端,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目前,许多研究者特别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并不断进行研究,但当一部分都集中于对贫困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特征的分析与描述,这些研究确实起到了相应的积极作用。但有研究者为强调贫困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特征的严重性,认为贫困大学生往往因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或“精神贫困”,并不断强化这种结果。
由于当今社会所谓的“主流”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以及严峻的社会竞争压力,消极的心理特征或心理问题并不是贫困生的“专利”,这些问题可能人人都有。在大学校园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经研究发现,如果不再使用或淡化“心理贫困”或“精神贫困”这一称谓,而是客观地发现他们身上积极的心理特征或优点并进行积极引导,他们渐渐地就会变得阳光、自信,还会表现出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坚强进取、自立自强等特征,有利于逐渐走出心理困境。
3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策略
3.1 端正认识,树立信心,全面引导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自我认知产生的偏差。解决这种认知偏差,核心是要帮助贫困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不把贫困当作负担,引导他们以(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45页)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自己,主动展现和肯定自己。
激励贫困生树立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提高贫困生心理自救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信心,帮助贫困生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面对生活,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真正做到“贫而不坠青云之志”。
3.2 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加强各方面的教育辅导
随着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各高校在新生入学时都会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如果能够针对个体不同的心理状况,在入学时对贫困生进行重点普查,专门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档案,就能够尽早发现特殊群体的特殊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诊断和心理疏导,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救援和帮扶工作。
目前,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专题讲座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贫困生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3.3 树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各种人文关怀模式
建立一种和谐、向上、融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克服困难、走出心理阴影是十分关键的。高校可以根据贫困生的特点和爱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升华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感受到校园的人文关怀。
同时,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培养其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操,最大限度地改善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所造成的焦虑、内向和孤僻性格。使他们在健康活泼的氛围中得到提高,认知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意志得到磨炼。
学校除了通过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经济方面的资助手段,也可通过各种渠道组织一定的工作和实践岗位给贫困学生。以我校为例,由贫困生组成的“修车服务队”为教师们提供免费修理自行车服务,按工作时数由勤工助学部门下发工资。每一学期,学校各院系及各职能处室都提供一定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给贫困生。这些工作岗位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实际知识和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自力更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费用问题。
大学生终究会走向并报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学校还应有意识地帮助贫困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采取科学方法对其爱好和职业倾向做出初步分析,并予以辅导。同时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和各种讲座的形式,使他们及时全面地了解社会行情,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内容,并积极参加各种模拟创业和就业活动,不断地接近社会,从容地面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