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金融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金融问题

农村金融问题范文1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金融改革

一、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背景

浙江是一个经济大省,而丽水地处浙江省西部,又是一个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 ”之称的典型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城乡差距较大。为了倾力支持“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早在 2007 年丽水就开始了农村的金融改革。201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关于在浙江省丽水市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从此丽水正式成为了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示范区和先行区。目前丽水正在努力践行农村金融改革的试点工作。

二、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成效

1.林权抵押贷款

丽水市森林覆盖率达 80%以上,森林面积 2100 多万亩,约占全浙江省的四分之一,林木蓄积量 5900多万立方米,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相对丽水210多万农民来说,人均资源丰富。2006 年,丽水部分金融机构开始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使广大林农的青树变成了资本。为了深化林权改革,2008年丽水再次推出了“林权 IC 卡”,凭借“林权 IC 卡”林农可以高效便捷地从金融机构贷到资金。一个覆盖全市的“林权抵押贷款”金融服务体系就此建立。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市“林权抵押的贷款”金额达到了30.2亿元,居浙江首位,惠及了20余万林农,但不良贷款率仅为0.17%。

2.信用贷款模式

由于以前农村没有建立信用体系,所以银行不敢放贷。丽水全市从农户信用等级的评价入手,在政府的支持下,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县、市两级联网型的“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解决了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在贷前调查方面的成本支出,农户在信贷时也更加简便和节省时间。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丽水市行政村的信用评价面达到了100%。全市评定出信用农户32.79万家,已有32.01万家信用农户获得了金融机构约94.21亿元贷款,并且有14.35万信用农户获116.65亿元信用贷款,真正实现了“信用惠农”。

3.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增加丽水特色抵押物

丽水有 2852 个行政村,大量行政村地处偏僻。以前金融网点少,农民上镇里取钱既耽误时间又浪费交通费。近年来在政府支持和各金融机构的配合下,丽水市在农村便利店设立服务点并配上三样东西――一台验钞机、一个保险箱、一台专用 POS 机,为农民提供小额取款服务。除了一些城中村与镇中村,已经有 2114 个行政村设立了服务网点,实现了我国首个“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在农村的全覆盖。截至 2012 年 9 月底,全市已经通过POS 机累计办理小额取现 48.26 万笔,转账4162 笔,涉及金额分别为9291.66 万和98.68 万元。在抵押方面不仅有了林权抵押贷款,还创新出了石雕抵押贷款、茶园抵押贷款和香菇仓单质押贷款等与丽水经济主体接轨的金融产品。

三、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产品单一,无法满足农村发展多元化的需求

由于农村的先天条件不足,金融创新环境不如城市,金融机构还在使用以前开发的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基本的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类业务,种类少且传统,很难满足农民的多重需要。农业保险没有普及,保障能力不足。近几年来,该市有了农业保险的试点,对农业保险加大了补贴力度,并且也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推动农业保险进程。但是,实际运行中农业保险往往回报率小、风险大,加上保险公司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原有的农业保险项目出现日趋萎缩现象,很多地区农民甚至还不知道有农业保险。

2.金融机构单一,竞争机制缺乏

丽水市目前还有40多个乡镇无固定金融网点,虽然这些无固定金融网点的乡镇目前采取专用 POS 机的方式冲当网点,但也满足不了农民对金融服务的多重需求。而且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才是真正意义上服务于农户的唯一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其金融产品直接与农民对接的非常稀少,由于考虑利润的最大化,它只承担政策性金融服务和负责支农资金的拨款。农村邮政储蓄在农村只吸收存款,很少放贷,农村资金的很大一部分通过邮政储蓄转存到人民银行,导致资金从农村流向了城市,使本来就短缺的农村资金雪上加霜。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推出以来市场上也出现了村镇银行和一些小额贷款公司等贷款机构,但是它们的客户还是部分中小企业和一些城镇个体工商户,大多数农户没有受益。由于农村金融供给主体机构单一、农村金融机构严重缺位、缺乏竞争机制、没有市场的自发调节和约束限制,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致使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金融产品得不到创新、农村资金流失严重。

3.部分农户抵押物单一,农地产权不明晰

在农村金融活动中,由于普遍缺乏可交易流转的、有效的抵押担保品,广大农村经济主体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一是近年来丽水范围内全面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的新模式并且正在努力创新石雕抵押贷款、茶园抵押贷款、香菇仓单质押贷款等模式。但是,丽水农户大多只有自己的林权,拥有石雕、茶园、香菇仓的毕竟是少数小微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农户抵押物数量有限。二是农村产权改革滞后,农村土地抵押融资功能也得不到发挥。土地是农民的重要资产之一,不仅有社会保障功能而且有金融功能。很多国家已经证明了农村土地的融资功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就建立起了农村土地金融制度。世界农村金融实践证明,农村金融的改革不能缺少农地金融。农地金融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效率,吸引农业信贷资金投入。深化农村产权改革,研究和探索农地抵押融资功能可以更大范围地解决农户抵押物缺乏、融资难的问题。在目前的法律层面上,由于农村土地产权不清晰,农村社会保障严重不足与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还没有建立等各方面因素的约束,丽水的土地抵押信贷只停留在理论讨论阶段,实际运行还不可能。

4.单个农户信贷需求量少,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成本高

高额的利息加上中国式的“小农经济”的特点,农户投资小,金融机构对农户也存在“惜贷”或“惧贷”的现象,大多农户信贷需求一般只控制在5万以内。受丽水市政府政策约束,农户信贷利率一般都是基准利率或是有一些微调,调整幅度也低于其他商业性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的利率,因此出现了为农村金融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综合回报低的现象。大量行政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金融机构如要准确了解农户投资基础与环境必须深入农村,在实际工作中会给金融机构人员调研带来很多麻烦。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流动性高、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因素都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贷后管理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

四、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增加服务种类、控制服务风险

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小型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具有地缘、信息和灵活性强的优势,它们可以在农民“贷款难”中发挥优势。丽水不同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相差很大,庆元农民生产香菇、青田农民养殖田鱼 、遂昌农民种植薯脯、缙云农民卖麻鸭等。各级乡政府和小型金融机构应该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熟知产业分布、人民生活水平、金融服务需求,只有深入了解农民,才能实现金融产品创新与各地区产业结构和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为农户经营提供咨询的平台,引导农户的投资行为,适应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优惠政策,确保农户不盲目投资为金融机构带来高风险。目的是增强金融产品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服务效率。了解需求后要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及时开发和从外部引进适合农民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保险机制,政府应该加大财政力度支持农业保险制度的完善。农业金融保险可以提高农户偿还贷款能力并且提高农户信用水平。

2.鼓励和支持各种金融机构到农村设立网点,完善竞争机制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必然要有竞争,而竞争必须要有多个竞争主体即金融机构。因此,加快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要坚持以优化市场竞争格局为导向,逐步建立和及时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融资能力,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服务水平,继续发挥农村金融主体作用。二是政府应该支持、鼓励、引导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农业银行等到农村设立机构、开办业务,培育和谐可持续的竞争性农村金融环境,同时各金融机构要加快业务转型和金融产品创新。

3.积极探索新的担保方式,努力推进农地产权改革

一方面,丽水大量的中青年在外地开超市,而其父母在丽水老家务农,这个现象已经成为丽水地区的一个特点。因此,在创新担保物过程中完全可以拿超市作为抵押物。鉴于丽水农村地区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可以把农产品、生产设备、半成品等动产作为抵押物。近年来由于永康的带动,丽水很多农民也有了自己的私营小厂、小作坊,他们的库存、机器设备、应收账款等也可以作为抵押物。因此,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创新抵押方式,尽量探索符合丽水农村特点的抵押担保品。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地金融制度。近几年丽水的集体林权改革已经使农村广大经济主体受益。应该借鉴这种成功的经验,加大农村土地经营权改革力度,让每一个经济主体都能用耕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农地金融就是农户为取得发展所需资金用土地产权的抵押方式作为信用保证,以实现农户投资的增长。目前丽水农村改革试点中还没有实行农地金融制度,农地的融资功能没有体现。基于农地金融制度的可行性和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要性,在改革中建设农地金融制度势在必行。

4.创新农村经济组织,降低金融机构管理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丽水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但是农民还是停留在“小农经济”的模式,一家一户的生产不能形成规模经济。随着丽水经济的高速发展,零乱的农户很难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劣势越来越突显。如果形成规模的农户组织,银行就有信心大规模地放贷,同时减少管理费和风险。要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必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鼓励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探索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创建等多种新模式,让金融机构更放心、更省心地与一个规模经济组织谈判。此外,要构建农村产权市场的交易体系从而实现农村民用房和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合理的流转,降低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王巷扉.农村金融改革看丽水[N].丽水日报,2012-11-07.

[2]屠佳莹,李巧丹.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3(08).

[3]侯琰霖,安起雷.促进新兴农村机构发展建议[J].中国财政,2011(15).

[4]兰静.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浅析[J].特区经济,2010(05).

[5]黄巽,李钊.有关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分析和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

农村金融问题范文2

关键词:农村 金融抑制 金融深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语境成为我国目前的主要目标。对于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的目的是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农民的收入。根据农村经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业在解决其经济发展问题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目前农村金融业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尤其是金融抑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因此,加强对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金融抑制的具体表现

(一)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不完善

根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其金融组织存在多样化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这些金融组织之间并未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导致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其中首先是农业发展银行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日常营业务十分有限。同时,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只能通过农产品的收购来发挥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这样导致其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受到严重限制。其次是农业银行的业务与商业银行类似,这样就导致其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促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唯一正规金融组织,担负起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渠道的责任。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并不能稳定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渠道。

(二)单一的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单一是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交易手段落后和交易品种的单一是农村金融存在的普遍现象。而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而言,这样的情况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存贷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导致金融商品的交易渠道受到严重限制。其中具体表现为金融市场中间业务的缺乏,除信贷业务之外的其它业务覆盖范围很小,并且证券投资等综合性金融业务在农村地区很少,导致农民不能有效的方式获得更多金融投资渠道,影响农民的收入。

(三)利率的资源配置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根据我国的情况来看,统一的利率管制在城市地区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但在农村地区的作用显得十分有限。虽然政府针对农村信用社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性策略,但也未能让农村金融的资源配置得到较好的配置。同时,利率策略的制定缺乏实用性,导致农村银行的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碍。另外,农村中邮政储蓄的利率过高导致资金大量外流,从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二、金融深化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对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

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而言,金融产品的创新是其根本途径。其中可以通过对融资渠道的拓展,让农村的金融发展能够有更多外来资金的支持。同时,要不断对农村金融担保的方法进行创新,通过有效的农业保险措施的制定来加强其风险保障能力,避免农村金融因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阻碍。另外,由于农村地区对保险的认识不足,导致其保险的购买率很低。因此在发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强对保险的宣传,让农民们对保险的重要性有全面的认识,从而积极购买相应的农业保险。在实际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并且要将现代化的移动互联网逐渐应用到农村经济建设中,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减少对农村金融的管制

农村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在对农村金融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农村利率的管制,并且要减少金融机构的审批限制。其中可以根据供求情况对利率进行适当调整,从而避免利率对市场的运行造成影响。并且能够有效调整农村金融中投资与储蓄的关系,从而让市场机制得到充分发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民营金融业,不断改善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质量,积极引进先进的金融工具,从而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其次要不断对农村资本进行开发,让农村金融中的资本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市场竞争的正常进行。并且改变邮政储蓄在农村金融中的单一资金吸纳状态,通过更多的产品让农村的资金能够得以保留,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改善农村资金流动现状

目前的农村资金流动主要以外流为主,这对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在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善农村资金的流动状况,让更多的外地资金流入农村,并减少农村资金的外流。其中可以增加农村的投资渠道,并给予其政策上的资金引入优惠,让更多的外来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可以对农民进行金融常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农民能够有基本的金融观念,从而通过农民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促使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农村金融抑制将会导致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管理,通过有效的方式让农村逐渐形成多样化的金融市场,并丰富其金融产品,从而让农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雅卉,谢元态.试论我国县域金融抑制与深化[J].农村经济,2013,06:76-79

[2]邵国华,吴有云.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成因及对策探讨[J].理论探讨,2015,06:82-85

农村金融问题范文3

【关键词】农村;金融问题;对策

农村金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扩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得到加强。但也存在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的问题。现就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 的对策做粗浅探讨。

一、常德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有农村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并不面向一般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农业银行虽然有涉农贷款,但主要面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很少向农户贷款,能够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组织资源短缺,是造成我国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一个制度因素原因。

(二)农村金融创新不足

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虽然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但是整体进展较慢。市场体系不完善,各地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是信贷市场,其他市场发展严重滞后,相互配合促进的市场体系没有建立,市场配置简单,交易内容单一,信用工具单一,市场功能无法实现,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三)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选择性贷款现象严重

农村信用社的分支机构基本覆盖了广阔的农村,但是由于受到商业因素的考量,农村信用社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采取选择性贷款。这就决定了其放贷的范围、对象都具有严重的局限性,一般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不断降低。同国有商业银行相同,在追求利润和加强风险控制的强烈要求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存在向城市及大型乡镇企业流动的趋势。作为主要面向农村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户的正规金融组织,其经营业务“非农化”倾向相当明显,可以说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合作”这一原则。

(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常德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不佳以及担保体系不完善。使得金融机构自我维权能力不足,对恶意逃债人缺乏强有力制裁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金融秩序。也就无法满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外部环境。

(五)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不足

我国金融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严重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是管理国家的政策性借款,业务范围较窄,在基层一般不设营业网点;中国农业银行由于商业化的利润目标驱使,其基层网点正在逐步收缩,同时对广大农村的业务量也在不断减少,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和有关农业基础设施的大型项目上;其他原来在县一级设有机构网点的商业银行(如工行、建行)正在纷纷撤点,而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也大都集中在城市。这样为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支持与服务的组织就只有农村信用社,并且近年来在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巾,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趋向于建立省、市一级的信用社法人地位,试图取消县一级信用社法人地位。我国并不缺乏大型化银行,但是缺乏为农村地区服务的微型金融机构。

(六)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缺乏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据国家统计部门初步测算,到2020年,我国新农村建设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六个方面的资金需求总额为18万亿元左右。通过中央与地方财政、国内外各金融机构以及各类社会资金可以筹集到的新农村建设资金约l2万亿元,尚有6万亿元左右的资金缺口。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巨大,而我国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缺乏,资本不足使农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一方面是农村金融资金来源缺乏,另一方面是农村金融资金大量逃离农村市场,使之状况更加恶化。

二、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障体系,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保障

完善财政补贴和风险补偿机制保障体系,各地政府部门应引导农民和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建立农业保险合作社,形成以农业保险公司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也可由政府牵头出资、农民和 农村企业参股,建立专业化信贷担保机构,整合各方面信用信息,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稳定。

(二)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加农村全融服务的供给

整合金融资源,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形成竞争性、多样性的金融体系.构建符合农村需要的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和其他形式并存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各金融组织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有机互动。同时强化监督考核,建立一套具有公信力的、系统的、客观的社会责任评级机制,进行考核,促使农村金融机构较好的履行好社会责任。

(三)大力发展真正意义的合作金融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难点在偏远落后地区,在那些地区,商业性金融根本无法生存,并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合作在我国农村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将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通过合作金融的纽带作用,把农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抵御各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市场地位。

(四)逐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金融体制的重大改革,影响深远。慎重起见,需要在试点中逐步推广。村镇银行作为全新的银行,可以纳入存款保险制度的首批试点范围。这是因为村镇银行作为新生的小银行,影响面很小,没有历史包袱,不受条条框框因素的制约。

(五)继续加强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政策支持

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目前国家已经给予农村金融机构部分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农村金融改革中,必要的政策支持不可少。首先,应当继续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有限度地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同时鼓励本土农村金融机构跨地区经营,逐步形成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服务落后的现状。其次,国家在财政补贴、税收政策、利率管制方面仍应给予农村金融机构优惠,让农村金融机构根据本土条件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再次,国家应当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各项资金流入农村市场,并构建资金回流农村的激励、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农村市场资金外流,将大量资金留在农村,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德富,剧凌峰.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分析[J].决策探索.2007(9).

[2]张丹丹.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J].当代经济.2006(07).

[3]张宁,刘刚.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发展对策[J].中国发展观察.2007(11).

[4]袁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3).

[5]蔡则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2 (04).

[6]徐家元.关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4 (05).

[7]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R].2008(09).

基金项目:“常德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Y1129)。

作者简介:

农村金融问题范文4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资金供给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一)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激增。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资金需求变化呈现出“五多”趋势。①传统种植、养殖业资金需求较多。以养鸡业为例,修建鸡舍、购买鸡雏、饲料等所需的流动资金较多而且集中;②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化资金需求增多。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优质瓜菜、特色林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呈现出规模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对信贷资金需求也逐步增多。例如:江苏省沭阳县已建成特色瓜菜、食用菌等生产基地10个,复种面积达60万亩,总产量160万吨,年产值10亿元;③农户购置大中型农业机具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多。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程度愈来愈高,农用机械价值较高,使用集中,多数农户在购买时需贷款支持;④个体工商大户资金需求呈上升势头。目前,许多商品批发商、零售商的资金需求越来越旺盛;⑤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势头较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一大批产品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迅速崛起。由于处于创业初期,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呈快速上升势头。另外,为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公路建设和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量资金,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化发展需要资金,还有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资金需求。

(二)农村资金供给相对匮乏。农村的资金需求高速增长,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农村的资金供给表现出来的不足。一方面1995~2002年间农村资金净供给量由1,549.6亿元上升至8,165.0亿元,但仍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资金需求,农村资金需求由1995年的13,226.6亿元上升至2002年的26,524.3亿元,供求缺口由11,677.0亿元扩大至18,359.3亿元。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资金供不应求状况;另一方面目前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着较严重的资金流失。农村金融市场上贷款增速低于存款增速,存贷差日益扩大,资金从农业大量流向非农产业。据人民银行调查显示,2005年末,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8,953亿元,贷款余额38,825亿元,存贷差高达30,128亿元,其中大部分资金从农业大量流向非农产业。农村资金的持续流出,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一)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弱化。由于农业具有弱势产业的性质,因此世界各国政府一般都设立农业领域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进行农业生产性投资和流通性融资。生产性投资包括扶植农业技术开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大型水利工程、灌溉工程、农田改造以及退耕还林等)、农作物生产的直接投资(如国家在一些大型农场进行直接投资)等,这些投资主要是生产性的长期投资,弥补了农业领域长期投资和生产性投资不足的问题。流通性融资主要用于国家的农产品收购和流通领域,这种融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为保障本国的农产品供应和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而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发展银行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资金来源有限。向中央银行再贷款是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占全部资金来源的80%左右。这就说明农业发展银行在经营上还不能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从而在根本上还谈不上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②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单一。农业发展银行的作用仅限于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管理,也就是说,被固定在农村经济的流通领域,而在农村经济的生产领域中就不见了农业发展银行的影子。

(二)农业银行开始走商业化道路。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相悖,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农业转向工商业,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以获取高额回报。农业银行对农业服务的功能减弱表现为: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向城市收缩,设在乡镇的分支机构被大量撤并,中国农业银行在许多乡镇及以下地区很少有分支机构;为了控制风险,在信贷管理权限上大多采取上收一级的管理办法,县级以下机构基本上仅有发放5万元以下本行存单质押贷款权,除发放部分农业开发和扶贫贷款外,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大幅度下降。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历史包袱重,效率低下,有“非农化”倾向。绝大多数信用社是在原信用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历年来的亏损较严重。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农村信用社是唯一的正规金融组织,独享农村金融资源,垄断性经营存在,必然会降低工作效率,妨碍农村经济发展。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倾向使得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向收益相对高的城镇、大企业或非农企业流动,真正需要资金贷款的农户难以得到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

(四)邮政储蓄机构加剧了农村资金的外流。农村邮政储蓄客观上活跃了农村经济,但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在业务上只吸收存款,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2006年初,储蓄余额达14,131.9万元,其中65%左右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乡镇及其所辖地区占34%左右,这些资金通过以上存方式流出农村市场,使本来就紧张而缺乏的农村资金供给市场更加恶化,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政府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管制过度。我国民间金融由于国家对金融资源的严格控制和缺乏相应法律等原因一直得不到政府的承认,只能在边缘地位生存发展。这大大限制了民间金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并导致民间金融走向两种归宿:一种是消亡;另一种是地下金融状态。政府过度管制的结果:一方面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加剧了供给短缺;另一方面偏离了均衡价格,导致了供给的高价。从而,实际出现的现象是管制越严,地下金融就越活跃,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就越混乱。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金融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软环境和文明程度,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该经济体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金融、经济的发展程度。本文所说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相关联的所有因素及其他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均衡的系统。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农村金融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一)农村资本市场不发达。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主要是间接融资,缺乏以直接融资为特点的资本市场。目前,发展大中型农业类企业急需大量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贷款是无法满足的。对于农业类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股票在资本市场筹资,把一部分城市居民手中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汇小成大,引入农业领域,用这些资金来推动农业发展的前景将是不可低估的。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是筹资功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应是目前企业最重要的筹资途径。然而,我国资本市场上农业类的上市公司数量却十分少,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截止到2006年3月我国国内证券市场农业板块上市公司(包括农业、农药及其他与农业关系较密切的公司)共55家,占国内上市公司总数的3.99%。这说明农业、农村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的力量薄弱,而债券市场由于发展较慢,发行债券的农业类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国农村资本市场不发达,农业类企业很难通过农村资本市场筹集到所需资金。

(二)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实现农业产业化,确保农业稳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保险业保驾护航。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一直处于日益萎缩的局面。相关数据还表明,我国农业保险赔付率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93.1%,大大高于保险界公认的70%的临界点。高赔付率、高风险,加上保费收入减少,使农业保险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相关的农业保险,而我国农业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径:民政主管的灾害救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灾害救济的手续繁杂、面窄、水平低、且难以监管;(2)农业保险的承保率低下、高赔付率、经营亏损严重。但从我国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措施上看,缺乏对保险公司涉农保险的财政补贴和农业保险的再保险制度,虽然国家较早给予对农业保险免征营业税的优惠,但与高赔付率的风险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三)行政力量干预农村金融活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是一个权力部门和管理部门,更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它的职能定位和根本宗旨是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当前,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乡村政府尚未切实转换服务理念,未能正确定位其职能,实践中不能主导当地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更有甚者,基层政府行政直接或间接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普遍存在。实际中,政府介入不仅是间接的(打招呼贷款、提供政府担保等),更有直接强行与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占用大量贷款资金进行非财政性运作,使得原本有限的农村资金更加紧张,影响了农村金融的正常发展。

(四)农村法制环境缺乏,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在农村,法制环境建设刚刚起步,很多方面在法律上仍然是空白,法制环境欠缺主要表现为:有些县乡政府的法制意识不强,存在行政干预法律、以权代法的现象;执法部门未能主动调查农村贷款欺诈行为、恶意逃债行为,遏制和制裁金融诈骗和逃债行为的力度不够,金融案件的执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农贷企业和贷款农户,缺乏金融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影响其守法的程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农村法制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顽疾,这样的法制环境必然导致的金融债权难以受到保护。

农村征信系统建设发展缓慢,缺乏一个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金融机构难以获取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并作出准确的信贷决策。在农村,逃债现象还比较严重,但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缺乏对债务人违约的制约。征信体系的欠缺,导致贷款人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淡薄,失信行为时有发生,道德风险加剧,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冲击。

农村金融问题范文5

【关键词】农村金融 城乡一体化 发展研究

我国是一个地域大国,从城乡分布上来看,农村在我国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而且我国的农村人口也比较多。但是随着现代农村人口向城市流通越来越便利,农村的发展和建设速度加快,城乡之间的差距已经逐渐缩小,这就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继续深化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这就为我国进一步加快农村发展,实现城乡发展平衡提供了保障和思想依托。正是在城乡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农民金融业的发展也逐渐得到提升,人们生活在金融机构的扶持下得到的更多的发展机遇,下文重点探讨金融机构在城乡一体化中的支持问题。

一、我国金融在支持城乡一体化中的现状

长久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和服务都是具有较大差别的,金融方面的也是如此,由于城乡二元的服务机制一直存在,因此金融机构的服务和支持也存在城乡二元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其实城乡之间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扶持力度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虽然农村金融在现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金融供求失衡的情况依然严重,农户基础金融服务供给十分匮乏。

在当前的中国,一方面我国农村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农民在获得贷款的过程中难度明显比城市要困难,且农业保险的经营组织体系也不健全,财政支农资金也缺乏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在此情况下,仅靠市场的力量难以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发放农户经营性贷款的重任几乎全部由农村信用社承担。但仅靠整体实力不强的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乡镇建设中所需的资金很难完全被满足。

同时,在农村高速发展的时候更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进行保障,农村居民在感受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更需要金融机构从服务层次和范围方面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四大银行逐渐退出农村,农村信用社的支撑力量更显不足。

二、金融在支撑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遭遇的困境

(一)金融问题

农村金融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信贷资金投入有限,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参与了农村金融服务,其他信贷机构基本上不参与,这是农村金融服务落后城市金融服务的主要原因;其次,金融服务较为单一,在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中,其进行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存款,贷款业务则叫少,贷款的群体主要在城市;最后,农村金融的体制存在缺陷,我国农村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因此其体制与城市的差距较大。

(二)农村金融城乡一体化发展困境的原因

我国城乡之间的金融体制、服务水平和范围等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出现这些差距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较少,在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地区,必定是具有充足的金融服务网点,这样才能让有需求的人群及时进行选择,为人们提供服务,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从事金融服务的人员也较少,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设置较少,这种“营养不良”的状况,对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其次,金融机构的趋利本质。金融机构的经营目的应当时利益最大化,这也是金融机构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在趋利性本质的影响下,金融机构必定要在寻找金融服务和范围,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上更多的确定为城市及周边地区,而农村则是一个风险高、利益小的地区,金融机构就会很少向农村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最后,国家政策执行方面和农村金融体制的问题。尽管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加快了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土地问题,加大对农村的支持扶持力度,但是在现实中,用于农村金融基础薄弱,农村金融机构权责不明,造成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金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受挫。

三、农村金融城乡一体化的解决策略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城乡一体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解决:

(一)进一步强化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

农业的发展需要由国家自上而下的推动,作为第一产业,其发展和改革都处于国家整体发展的弱势地位,因此国家要切实看到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其中尤其是要注重政策扶持和发展的持久性和统一性,只有在建立在长效机制基础上的惠农金融政策,才能真正缩小农村金融服务和城市服务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改革农村金融机构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和不规范的情况,我国政府部门和金融服务部门必须引起重视,针对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加大扶持和改革力度,尤其是在支持农村农民发展的过程中要形成有效的力量,深化改革、加大惠农力度,注重服务质量的改善,针对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金融服务,做到服务到位、覆盖面广的目标。

(三)规范民间金融

农村金融的发展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而且其在推动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方面的作用也更加明显,但是现实中的民间金融的运行和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造成农村金融的发展一直很难真正适合当前农村的变化和对金融服务的需要,这些问题都是现实且在阻碍农村金融正常的发展,因此我国要想建立起符合现代农村发展的农村金融城乡一体化体系必须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四、结语

农村金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还很长,这需要具有长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决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都在发生变化,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必将建立。

农村金融问题范文6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覆盖率

一、小河镇在金融全覆盖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1992年Yaron教授提出的金融覆盖率这一指标来衡量孝昌县小河镇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从农村存款服务覆盖率衡量指标看,2012年小河镇农村存款总户数占当总农户的42%,每个行政村拥有存款金融机构网点数为0.135个,平均每个网点服务的人数是24920人,农民人均存款4537元。从农村贷款服务指标来看,该地区的存贷比仅为15.5%,平均每万人拥有网点数是0.25个,农民人均贷款573元。从农村支付结算服务覆盖率衡量指标看,平均每12行政村共享1台ATM机,POS机的覆盖率为零。从农村保险服务覆盖的指标来,每个行政村拥有的保险营销网点服务机构是0.081个,农业保险费占当年产险保费总量的84%。

湖北省孝昌县小河镇在实现农村金融全覆盖的实践中不仅要面临着商业性银行撤离乡镇的而新型的农村银行没有迅速成长壮大的尴尬困境,农村信用环境缺失,农村金融信息技术落后等我国其他农村地区发展的共性问题,而且该地区还要面临中部地区发展农村金融所遇到特有的困难:

(一)金融机构覆盖率低

金融机构网点少,结构极为单一。小河镇的银行类农村金融仅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两家,而且邮政储蓄银行也仅仅能从2009年才开始办理农村贷款业务,可以说该地区以前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贷款,垄断了当地的贷款市场。农村金融的另外的两大组成部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是空白的,这样的农村及金融结构使得当地农民和乡镇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不能够为农民增收、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金融服务水平低

1农村金融从业人员少,而且学历低,人员业务水平较低。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落后,工资水平低,待遇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都愿意留在城市,很少愿意回到农村地区,这就导致农村地区的金融人才极度的缺乏。

2农村金融提供的服务单一,难以满足需求。孝昌县小河镇的金融机构的目前主要业务还是办理存贷款业务和发放国家的各种补贴,尤其是邮政储蓄更多的是办理农村的存款业务。目前邮政储蓄也开始从事代售保险和基金的业务,然而这相对于国家所要求的和当地农村居民的需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三)金融机构存贷比低、贷款难未有效缓解

孝感县小河镇农村的金融机构的存款与贷款的比例过低,当地的最大的贷款机构――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比只有15.5%。如此低的存贷比就使得金融机构从农村获得资金不能够通过正规的渠道的有效把这部分资金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与之相反的是大量的农村资金被抽离农村地区而输送到了利润更为丰厚城镇地区,这都严重制约了该地区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进而又影响农村金融需求的增长,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对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几点建议

湖北省孝昌县小河镇在农村金融全覆盖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相对落后中西部地区的广大乡镇在金融覆盖上面的不足和问题。笔者认为政府除了应继续重点加强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和对加强金融体系的监管之外,还应该具体从以下方面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建设:

(一)大力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覆盖率

1加大农村金融网点建设。依据各地乡镇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金融机构网点布局,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在中心乡镇、特色乡镇和新农村社区、中心村的网点布局力度,拓展服务网络。

2提高农村支付便利化程度,增加服务产品和提高服务质量。当地政府应该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ATM机、POS机、转账电话机的数量,提高其覆盖率。同时当地金融机构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电子操作化的水平。

(二)加强农村信贷创新,破解贷款难

1加大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结合当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特色,积极推广“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和农户联保贷款模式。

2努力降低三农的贷款融资成本。当地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员的机制,依托广大的农村信贷员在村中的掌握的大量信息优势,减少借贷双方的信息双方信息不对称,降低农民和乡镇企业的贷款成本。

3加强政策支持,拓宽抵押担保的范围。政府应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产业结构的特色,积极的增加抵押担保的形式。

(三)完善国家的支农政策,建立长效惠农金融机制

1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险支持。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进一步改进中央财政补贴办法,建立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保险企业共同参与的巨灾风险准备机制。

2大力加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积极开展金融信用县(市)、信用乡镇、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创建活动,促进农村信用主体不断增加,信用环境不断改善。加强农村信用信息的采集、运用,推动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和整合,为金融支持“三农”提供服务。

四、结束语

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意义重大。虽然在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实践中,依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只要坚持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道路,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金融服务“三农”的层面,增强金融惠农强农的服务能力,那就必定会中国农村金融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李明贤,李学文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现实考量分析[J]调研世界 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