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共享中心的绩效考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共享中心的绩效考核范文1
财务共享服务是新兴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它是将不同地点具体的一些业务量大,重复性工作多、容易标准化和劳动量大的基本业务统一放到共享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和报告。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如下几个优点,第一,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降低了企业内部的成本;第二,根据最新的数据信息,方便企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目标和实施;第三,提高了企业财务部门的业务水平,优化了企业的财务流程,提高了财务部门的地位,使得企业对财务控制能力得到改善;第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成长,晋升了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使得财务人员从传统的繁琐的财政核算事情中解放出来,举行周全预算、本钱运行、本钱节制和财务阐发等财政事情,进而晋升企业的焦点竞争力。
我国的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发展相对比较晚且缓慢。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大部分企业起头动手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据相应数据显示,我国部分企业在采用财务共享服务的管理模式后,企业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所以,企业通过构建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形成一套有效的内部管理方式来减少成本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现实构建过程当中,遭到队伍的扶植、绩效考核体例和信息化手艺是不是成熟等方面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财务共享办事仍是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出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感化。
二、我国执行财务共享服务的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工作人员转型困难
因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代替了传统的核算与根基的财政事情,大量的财政事情人员都处于落拓的状况。必需对本来的财务部门举行整合和从头改变体例。职位该如何设置,剩余人员该如何安置成为各个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本质请求较高,除具有一些根基的业务知识外,还应具有必然的综合管理经验,而传统的财务员工只举行简略的重复性操纵,和共享服务的高请求不立室。新来的员工又不能胜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事情,如许必定影响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事情和质量。企业需成立一套有用的职员分工体系体例来提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成长。
(二)信息化执行效果较差
我国大部分企业都进行了信息化技术建设,实现了从手工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转变。但是当前的信息化建设大部分还是只停留在数据的集成阶段。虽然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引着企业实现了企业财务数据的集成,但是也仅限于简易操作等方面。距离财务共享服务的标准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某些企业借鉴一些进步前辈成熟的财务共享服务体系,却疏忽了本身的实际情况,致使在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碰到良多的坚苦,拦阻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监理。
(三)管理和经营的风险较高
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必然削弱了企业内部某些部门的权利,使得企业的文化制度产生矛盾,进而引发财务共享服务工作不能顺利的执行的管理风险。财务工作人员在执行财务共享服务的业务工作时,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加大了业务沟通的成本,使得企业陷入一定得经营风险中。
三、现代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措施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选择
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方针便是为了削减本钱、对危害举行节制和实现财务转型。因此不同的目标有着不同的关注重点,因此选择同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共享模式是促进自身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某些企业主要是对成本的关注,它们就会选择成本造价较低的地点进行财务共享服务的工作,从而减少成本;另有的企业为了加强对财务危害的节制,是以选择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在本身企业的总部。所以,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目标和当前的经营状况来选择合适的财务共享模式。财务共享服务包括日常交易、支持决策和专业服务三种类型。企业的财务核算具有工作量大和规范性的特点,因此企业在构建共享服务中心时首要选择的类型就是日常交易处理。
(二)组织结构的合理建立
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是拥有企业总部、区域管理总部和营业部。具有这样组织结构的企业一般将财务服务共享中心建立在自己的总部,在区域管理部门设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分管机构,撤销营业部的财务组织。在总部的财务服务中心建立远程报账系统,着重审核区域总部的财务相关业务,实现会计凭证和报表自动生成的结果。使得会计核算和企业的经济管理获得进一步的晋升。区域管理总部的财务报销审批由专业人员按照财务体系将报销根据上传到总部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由总部考核,包管后续事情的不变推动。在新的组织结构下,区域总部和营业部的工作内容就发生了改变,必须事先明确各部门的内容,否则就会出现责权混乱的问题。导致财务共享服务的质量降低。在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过程中,必须对每位员
工的职权进行划分,充分发挥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
(三)改造标准化流程
财务共享服务的工作中,流程的共享是主要内容。当代企业在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必须要包管流程的持续发展和成立的科学合理性。企业要晋升财政共享服务流程的运行结果,满足客户的需求,进而对财务营业的流程就行切磋,包管流程的标准化。促进现代企业的飞速发展。财务服务中心的详细标准化流程以下:第一,应付账款流程,首要卖力就是对发票信息收集。数据业务处置和付出及反馈等事情内容;第二,应收账款流程,首要卖力定单条约办理、开票及收入确认、收款及单据办理和对账反馈等营业内容;第三,用度报销流程,首要卖力票据接管及扫描、票据考核和数据录入等营业;第四,总账核算中心,主要提供投资核算、固定资本和报表等方面的服务工作;第五,企业结算中心,主要包括转账,存取现金、费用报销和发放工资等工作。
(四)合理构建信息系统
以信息化平台为根本来构建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搞包管财务的数据信息举行平安的传输,客户可以经由过程这个共享服务中心取得相应的共享服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也能实现资源共享,为支持客户的财务业务,因此在构建信息系统时,必须考虑到系统的安全和兼容性。科学安全的信息系统包含企业资源信息系统、网上保障系统、影像扫描系统和银企互联四大系统,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促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
(五)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的绩效考核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它需要考虑成本、效率和质量等各方面的因素。共享服务中心的绩效考核要从宏观上把控服务中心的发展和创造利益的价值,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细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考核体系需要将服务中心和员工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对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使用包括草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草创期应当注重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成长期首要存眷员工和客户,重视企业的效益;成熟期的办事重点工作就转移到企业的谋划上,注视员工的长远发展和客户的质量上。总之,财务服务中心的查核系统便是增进企业员工、部分及构造的绩效获得晋升,实现企业的飞
速发展。
财务共享中心的绩效考核范文2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业务处理
本文系安徽三联学院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教学团队”(项目编号:2013jxtd040)
中D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4日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全球化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格局的变化,商品的流通周期缩短,随着生产资料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周转,每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都与全球化相联系。资本周转加快的同时,必然会慢慢衍生出一个适应当前世界的管理模式,而财务作为集团企业的核心部分,改革之路也势在必行。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欧洲成立了第一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2005年开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每年在全球范围的增速均在25%以上。
(二)研究意义。财务数据的处理主要就是处理企业内外部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对成本、费用、利润分配等进行统一的核算和监管。而针对财务管理上所关注的问题,一是我们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财务管理方式;二是我们的财务管理什么时候变革最合适;三是为了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根据以上问题的解答,在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当中,越来越把关注点集中在跨国公司对财务管理的方式上,即财务共享服务模式(FSS)。FSS的提出是在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在当今社会的需要情况下。第一,质量上的标准化远远不达标;第二,传统的财务核算指标不能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因此,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首先在一些跨地区和跨国企业中首先被应用起来。
财务共享实施前后的数据对比显示:第一,财务人员的改革促进了工作的细化和再分配;第二,加速了企业标准化生产的进程,在服务和市场化运营方面都更加的专业化;第三,使得集团企业的核心业务得到管理层的关注,财务管理更加多变而灵活。如当一个企业实施了财务共享服务之后,当它想进行收购或者兼并的时候,可以通过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数据的业务整合,新的业务被迅速地整合至原有的业务中去,在时间上和精力上都得到缓解,从而使企业可以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其他的业务中去;第四,财务共享服务衍生出了新的企业附加值。如世界知名公司摩托罗拉、花旗银行等都在实施这一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我国的财务共享之路作为一种新兴的财务管理方式,它的第一次提出是在2005年,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国内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研究只是起步阶段,我国的企业集团如中兴、华为、物美等都已经在使用或者逐步接受了财务共享的服务模式。
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概述
(一)财务共享服务基本概念。“共享服务”在Bryan Bergeron的《共享服务精要》一书中则定义为“将非核心业务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业务单元,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在外部市场竞争的企业一样提供计费服务,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母公司内部客户服务的质量”。目前关于财务共享服务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竞争优势理论。财务共享服务的竞争优势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指出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低成本和差异化的战略。这种战略模式也将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大熟练的产品上,形成规模经济、采取低成本的竞争策略。另外,在客户服务方面的服务非常个性化,客户可从中获得超额的服务价值。
2、交易成本理论。此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罗那恩・哈里・科斯提出的,指出通过组织内部所采用的不同的分析方法,从而导致效果不同的理论。组织内部可以通过比较内部的成本和市场上交易成本的大小来计算组织边界,此时会导致两种相反的结果,若内部交易成本在两者中偏高,则采用市场经济的形式存在更为合理;若偏低,则采用企业组织的形式存在。
3、委托理论。该理论指出委托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双方签订条款,委托人采取一定的手段以此来实现预期的目标,委托人通常会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而人则在激励手段的促使下完成既定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委托人的利益。
(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福特公司在欧洲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发展到今天,许多世界级的企业集团纷纷开始走向财务共享服务之路。财务共享服务的成效在服务水平上升和营运效率的提高方面表现十分明显,在美国《财富》统计的五百强企业中,86%的企业已经在投入运营,而在欧洲,50%以上的欧洲集团也已经在筹建或是已投入使用。
我国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逐渐有了财务共享服务管理的意识,在我国的西安、大连、青岛等一部分城市,财务共享服务正在崛起,我国本土的企业诸如长虹、太平洋保险等已经创建了属于自己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一方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这种新兴的管理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另一方面在大型企业中,这种思维已经开始慢慢变为现实。
三、我国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现状
(一)我国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优势
1、实现了协议性与服务性相结合。所谓服务性就是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里,共享中心不仅对内外部提供信息的输入输出服务,同时被定义为服务的提供者。而协议性的具体含义就是在共享服务在实施之前就会签订一个平等的协议,这种协议类似一种契约,明确了实施的内容、收费的标准与方式、最后的时间期限以及质量满意度标准等。通过这种契约的保障,共享服务在为组织内外部成员提供所需资料的同时收取一定的费用。
2、实现了技术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技术性主要体现在共享服务中心需要依赖一套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必须是高度集成化、高度效率化的,它融合了ERP、收费报销标准、影音影响管理和客户内部往来等主要数据。ERP与FSSC所呈现的关系是:ERP系统内的管理模块被提炼出来,通过进入FSSC中心进行管理,按照提交―复核―生成凭证等程序报账登账。基于ERP系统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可以分为三个框架:影像管理子系统、网上报销子系统和账务管理子系统。为了方便员工进行管理,FSSC的费用报销和信息查询又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即个人信息平台、系统管理模块和流程引擎模块。
3、实现了规模性与统一性相结合。所谓规模性最大的体现就是通过整合资源与分散的业务,集中了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凝聚力,固定成本通过这种凝结被分摊到数量更多的产品上,从而实现了简易化、统一化。而这种统一化的性质决定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必然要按照一个统一的操作流程标准来执行。
(二)我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存在的不足
1、财蘸诵墓ぷ髅媪僮型的挑战。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较来说,财务共享在某些方面是存在一定的相似度的,这种相似度往往更多的体现在财务核算方面。但是,财务共享服务是对传统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一种再创造,即往往更多的运用ERP系统以及电子通讯设备等技术来进行突破。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在于财务核心工作面临着转型期。第一,对财务行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对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掌握,还要对财务等相关的专业有所涉猎,财务行业的从业者将要具备更高的素质;第二,沟通上存在的障碍。由于财务共享的服务模式是依靠远程进行集中服务管理的,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2、管理体制和流程执行力度不够。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提出是建立在企业流程再造的基础上的。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与流程,涵盖了对岗位职能与职责的具体划分、对流程要求的规范性、对流程的管理与定期的考核等。在组织内部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之后,应该严格按照制度的要求对流程进行执行,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检验并加以修正,达到最适合组织内部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使得流程在被执行的过程中更加的标准化和简单化。
3、绩效考核指标滞后。我国企业在借鉴国外和跨国企业经验的同时,往往是生搬硬套,一些原有的绩效考核指标仍在不恰当地使用,有的企业在管理方面虽然采用了类似平衡计分卡的指标,但由于不能正确的区分各个业务单元不同的运作方式,绩效考核指标并不能够真正反映中心的绩效。一套完整的、科学化的指标会为企业带来高效的运营方式,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管理层只是单纯的对员工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价,而绩效考核作为员工考核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使得管理层认识并了解到管理的决策与行为对考核的影响,从而影响管理层做出对组织内部最优的管理决策。
4、信息系统的整合能力不足。财务共享管理中心从建立初期开始就与信息化系统密不可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日常活动和业务的推广,首先就要依赖于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的运行系统,此后在实施过程中,在向各个业务单元传递信息的同时,依据的信息化的数据处理就更加必不可少。而信息系统建设的不完备性,无法对资源进行优化的整合。
四、我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完善建议
在一个SSC的工作过程中,财务人员被得到大规模的精简,大部分的工作集中在对原始数据简单的收集上。企业日常中的对于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库存商品的管理、对外销售的会计处理等在建立SSC系统之后,都可以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财务报告也从中自动生成。而在一些企业的非日常活动中,一些关于需要经验判断的业务,比如对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提存货的减值准备,这一部分的业务是无法被SSC内部的数据处理来实施的。
(一)建设财务类复合型人才。第一,基础会计核算业务的工作可以由基础业务处理能力强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完成;第二,对管理的掌控、财务报表的编制等需要融合其他学科尤其是金融方面知识的业务,需要分配工作能力比较强、专业比较扎实的人员来进行完成。在人员选拔方面,可以采用选聘、竞聘等多种形式,补充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多方面的能力水平。
(二)建立全方位评价指标体系。企业应该建立起包括组织内部结构、工作方式、流程与标准的一系列指标。这些指标不单单包含财务指标,更应该包括各个方面,多个角度的绩效考核指标。应该把对员工的考核扩展到综合性的各个评价指标上。应该考虑企业所处的真实环境,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特点下实施对企业的绩效管理。不仅要寻求适当的绩效评价体系,也要在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下不断的进行调整,保持企业运营的灵活度。
财务共享中心的绩效考核范文3
摘要: 财务共享服务是依托信息技术以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以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流程、提升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或创造价值为目的,以市场视角为内外部客户提供专业化生产服务的分布式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共享服务在财务领域需要基于统一的系统平台、ERP 系统、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财务制度等来实现。借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实践经验,财务共享中心的成功建设,必须围绕以下关键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具体包括:地点选择、流程设计、组织调整、政策法规、信息技术支持五个方面。
关键词: 油田企业;财务共享;会计核算;ERP系统;流程设计
随着企业对职能成本优势到财务资源整合要求的提高,财务共享服务作为财务环节的执行层,通过制定统一的制度、流程和标准,已成为推动财务管理变革与转型的重要动力,同时也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目标做出贡献。本文重点介绍了财务共享服务的产生原因和宏观环境特征、建立财务共享服务的条件以及如何购建一个成功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变革中的财务管理模式,将财务人员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公司内部各财务流程的精简化,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财务共享服务是依托信息技术以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以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流程、提升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或创造价值为目的,以市场视角为内外部客户提供专业化生产服务的分布式管理模式。谈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规划,首先我们会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集中处理中心,基于报销审核、会计核算、报表出具、信息数据维护等基础职能。在此完善后,可以作为内部运营主体,向跨地区各内部部门和组织提供服务,收取一定费用。业务完全成熟后则成为公司对外盈利部门,为企业创造价值。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共享服务在财务领域,它需要基于统一的系统平台、ERP 系统、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财务制度等来实现。借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实践经验,财务共享中心的成功建设,必须围绕以下关键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具体包括:地点选择、流程设计、组织调整、政策法规、信息技术支持五个方面。
1 地点选择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办公选址问题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共享服务质量和效率,且制约业务执行情况。决定将共享服务中心的办公地点设立在哪个城市,是相当复杂的一环,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四个因素,对所有候选城市进行评估。(1)成本:人员成本、通信成本、办公场所等固定成本;(2)环境:政府环境、发展能力、城市竞争能力;(3)人力资源:人员技能、人员知识水平、人员流动性、教育和培训有效性;(4)基础设施:IT、通信设备可靠性、国际便利度、基础设施质量。企业共享服务中心选址在大城市或者其周边地区,呈现出与本地优势行业紧密关联的特点。公司在选址会首先考虑人力成本问题,将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在人力成本较低地区,但同时也应考虑到人员基础素质以及该地区对公司整体业务的支持度。所以在共享服务中心初建时,公司也会选择与总部在同一地点或较近地区,总部人员可以随时协助和规范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业务部门也较容易接受和沟通。
2 流程设计
流程管理需要支持流程战略的实现,财务共享服务流程也不例外。通过对现有流程的充分理解,找到达成战略目标的关键瓶颈,有针对性的开展流程设计工作。流程设计是流程管理的核心内容,共享服务中心采用的是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将引发流程传统流程的变革。看一下财务共享服务流程会涉及哪些模块?财务核算各项内容是紧密联系的,一般包括:总账管理、应收管理、应付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总账管理:包括总账类型记账、凭证过账、余额暂估、外币汇兑、出具财务单体报表。应收管理:订单及收入确认、发票开具、应收账龄分析、客户对账、坏账计提。应付管理:费用报销、生产性资金付款、员工借还款管理、供应商对账。资产管理:资产购置、转移和报废管理、月度折旧摊销、减值测试、盘点组织。成本管理:成本核算、非合同预提、人力成本、费用分摊、移动平均价维护。资金管理:收款核算、付款核算、资金调拨、贷款利息、银行账户管理。
3 组织的调整
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必须进行财务组织结构的深度变革。对原来财务机构和人员的调整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涵盖的职能范围进行内部组织设计,包括架构、关键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本身的架构设计通常以职能作为主线,以流程、产品和地域作为补充考虑现有财务组织的调整和衔接考虑人员角色和职能的转变考虑培训计划。财务组织结构的变革,使本地财务人员可能仅会被保留下一小部分,譬如负责报销单据审核的人员,将大部分迁移至共享服务中心所在地。采用总部专业人员派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指导业务模式,直接在当地组建共享团队,同时按财务业务类型将同质业务归并。该公司将重复性较强的日常费用报销作为共享先锋开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在报销业务实现向共享服务中心转移后,总部和各子公司财务报销审核人员显著减少,而由共享服务中心人员替代,从而改变公司财务核算团队的人员组织分布。
4 政策法规的遵循
共享服务中心必须对业务所覆盖地域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研究,并定期收集地方政策法规以更新信息库,这个因素也是在地点选择时应该注意考虑的。包括财税法规的要求,资金、外汇等其它法规的要求,各地的差异性条款,如何应对相关审查等。
5 信息技术的支持
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是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和保障,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是实现共享服务的关键环节。统一的信息系统是保证共享服务平台顺利搭建的关键因素,同时还需完成共享服务平台中各财务系统的对接。如财务共享的费用报销系统与影像扫描系统、资金管理平台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移动终端应用等相对接,实现各信息系统的业务集成和数据共享。
6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建立后其日常运营需要有效的绩效管理来实现。我们可以从成本维度、客户维度、流程优化维度和工作质量维度来进行评价。(1)成本维度。每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都有节约成本的初衷,那么成本指俗匀怀晌考核中重要维度之一。比如初期投入的系统建设费用、新雇员费用、总部派驻差旅费用及各项培训费用,它们构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总成本。同进还应考虑建成后每笔交易成本,现金预测情况、费用预算使用情况等。(2)客户维度。此维度体现了共享服务中心人员与客户的关系,以及客户对共享业务的认可程度。可以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客户投诉率等指标完成评价。一个从事积极客户体验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往往可以实现客户所需,主动做出为改善客户关系做出努力。(3)流程优化维度。共享服务中心的流程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4)工作质量维度。此维度是共享服务中心中评价最具体的部分。可从业务数量、差错率、改进计划实施等进行评价。
财务共享中心的绩效考核范文4
目前,全球制造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产业转折点上,来自成本、盈利和环保要求等压力,以及3D打印、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技术变革的力量,都迫使企业必须思考转型。中国制造业也面临转型压力,比较优势正在从政策优惠和资源廉价为主向产业链条完备和市场制度完善为主转变。中国制造业要走出粗放式、高能耗的生产模式,实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精益之路。
精益流程框架
精益概念基于三个简单且具有革命性的概念,即:消除浪费、持续改进和以人为本。组织要向精益转型,则需要一套全新的应用工具和框架:
1 原则1:价值
精益从定义价值开始,即从客户的角度看,就公司产品、服务及其他属性的性能和特点而言确定如何构成价值。以客户为中心和领导力价值原则为两大关键因素。
2 原则2:价值流
价值流由创造所提供的产品系列或服务的客户价值所要求的所有作业组成。在制造业中,价值流包括从销售产品和接收客户订单到生产和配送产品,再到收款所需要的所有流程。还有通过设计新产品创造客户价值的价值流,即从创意到概念,再到完成设计准备生产。价值流也可以尽可能地延伸,以涵盖所有支持流程。
3 原则3:流动与拉动
生产流程的设计旨在通过客户需求的拉动实现产品在价值流中的流动的最优化。要实现顺畅的流动,就必须与客户和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采用流水线式生产、缩短生产准备时间、建立拉动式生产系统,并且确立完美目标。
4 原则4:授权
授权涉及考核与控制系统,为每个员工提供了在需要时采取必要行动的信息和权力,从而增加客户价值,消除流程中的浪费。
5 原则5:完美
追求完美是精益思想的基础。目的不是突击性的改进以在市场中胜过竞争者,而是让组织的每个人都聚焦于日常对本流程进行点点滴滴的改进。虽然这些改进中的任何一项都不会显著的改变流程,但是这些改变综合起来所产生的影响就是质量、成本、服务、流动和客户价值的革命性改进。目标就是完美,每个人都知道完美不可能实现,但这就是目标。精益流程的目标就是零浪费、零信息丢失和零缺陷。
通过考察全球精益生产转型的成功经验,已经确定了实现最佳效果的实施步骤和措施,包括四个阶段:概念设计、建立引导价值流的组织结构、建立鼓励精益思想的经营系统、最终实现转型。在实施的前6个月,精益生产的一般目标就是确保建立合理的设计并确定工作重心,确认项目目标和范围、建立重要平台、组建并教育价值流团队。完成概念设计后,注意力就应该转向建立一个新的组织结构,以保障精益设计目标的实现。这个阶段从第6个月开始直到项目的第二年,其目标是按产品线和价值流重组、设计冗余人员政策、制定发展战略、灌输“完美”思想。在项目的第三年和第四年注意力应该转向建立经营系统,满足建立稳定的、重复式的精益生产流程的需要,主要目标是引进精益管理会计、实施透明管理、配置规模适当的机器。上述三个阶段完成了之后,就需要主要关注流程的维持,到项目的第五年末,应该说服供应商和客户实施精益生产方法,将组织内自上而下的领导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行动。
管理会计在精益企业中的作用
财务人员所拥有的绩效考核专业知识和经验使其成为精益举措的中心。在组织转型为精益企业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许多设计和实施方案选择。如果没有相关的经济和绩效指标,这些决策就会沦为个人判断和直觉猜测。此外,如果不能改变绩效指标,以反映精益生产的目标和假设,实际上会破坏精益企业的转型。在企业改革组织结构时,指导决策和考核绩效所使用的信息也需要变革。管理会计信息的内容、形式和报告频率都需要变革,以支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
传统的生产绩效考核不仅无所裨益,甚至对公司的精益转型有害。因此,必须用积极倡导精益思想并激励精益行为的绩效考核系统予以代替。
信息内容从主要以财务为中心转变为涵盖支持日常决策的非财务数据。以客户为中心的指标每天由价值流和经营单元团队监控,如入库至出库时间和适时制配送。由于存货降低至很低的水平,标准成本核算制度及相关报告(例如生产差异和详细人工报告)就不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此外,由于资源投入了特定的经营单元或价值流,所以更多的成本就能够直接分配给这些成本对象,没有必要再在价值流之间分配。实际上,人们会一致争取尽可能不共享资源。
由于决策是由团队而不是经理或主管制定的,所以信息形式必须易于被所有使用者理解。数据的分配与汇总,“数量差异”、“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分配不足”等传统标签让使用者很难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动因,因此,信息对决策的支持作用甚微。精益管理会计系统则把财务信息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方便每个人理解和使用。
鉴于月度结账周期,传统管理会计信息每月提供一次,在精益系统中,信息则每周要向价值流提供一次,包括价值流损益表之类的报告。报告频率的提高不仅促进了更及时的变革和决策,而且改善了对价值流成本的控制。
在精益生产中,财务人员的作用远不止于建立、维护和报告新的成本与绩效指标。作为实施团队的一部分,财务人员帮助量化替代方法和解决方案的成本效益。一旦选择了精益生产设计,注意力就应该转向确保计划在时间和成本预算的约束下有效执行。财务人员还能提供追踪实施情况、确保它实现既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
财务人员参与精益生产举措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设计到生产车间的持续应用。财务在下列每项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价值流管理要求对组织的材料流、信息流和成本流持有一种更相关的全局观。传统部门管理阻碍了发展,因为它聚焦于经营单元绩效的最优化,而不是整体最优化。
绩效考核变革不仅要与公司目标保持战略一致性,而且要在突出各个层级的主要目的和成功动因的工作单元、价值流和工厂之间建立具体联系。
涉及特殊订单、外包和内包的决策将有效产出和生产能力作为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的主要考虑因素,而不是基于传统的标准成本。
需要瓶颈流程花费不同数量的流程时间的性能和特征是计算不同产品成本的基础。
目标成本管理驱动客户价值创造,它不仅确定价值流所允许的最大成本,然后制定行动计划,增加客户价值,而且实现价值流盈利能力。
预算与规划从复杂的、神秘的年度预算编制过程变为涵盖公司销售、经营与财务规划(SOFP)的月度滚动预算。
通过降低存货、改善客户服务、缩短生产周期以及实施视觉管理和最新考核指标,经营表现出更好的流程控制,此时就有可能削减交易。一般受影响的领域包括存货追踪、采购与入库、人工追踪和标准成本维护。
销售部门根据他们为客户创造的价值为产品定价,并力求通过消除因大批量订购和月末驱动型销售压力而导致的需求扭曲来维持客户订单的稳定。销售奖金与佣金(如果采用)的设计旨在激励精益流动,增加客户价值。
财务共享中心的绩效考核范文5
xL集团对实际成本的收集和记录,利用了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EXCEL等方式,如图4所示。
从图4可见,xI集团的实际成本收集与记录有以下特点:
(1)成本管理报告与财务报告的分离:XL集团并没有按照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方式进行核算,而是采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计算机软件来统计、编制成本管理报告。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虽然XL,集团没有按照标准成本记录原料、生产成本、产成品等科目,但是在会计核算时按照各成本中心及产品品种的各项费用,在编制成本管理报表时,可直接使用这些数据。
(3)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孤岛现象:xL集团尚未实施统一的ERP系统,除物流管理系统和财务总账系统利用了管理信息系统来操作外,车间生产消耗、能源消耗、工资费用的列支等均未使用统一的系统,而且各模块之间是使用电子表格来实现数据传递,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受到影响,并会增加重复工作量。
(五)成本的差异分析成本差异是指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额,实际成本低于标准成本时的差额,称为有利差异(或称顺差);实际成本高于标准成本时的差额,成为不利差异(或称为逆差)。对生产经营中产生的成本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制定措施改善不利差异,是真正发挥标准成本制度的重要工作。
首先,进行差异类别的设定。在标准成本法中,主要的差异基本都是由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构成,但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差异,企业可根据管理需要对标准成本差异进行分析。xL集团关注的成本差异如图5所示。
XL集团根据产品成本构成确定了成本差异类别,具体包括:
(1)配方成本差异:指由于产品配方的变化而造成的产品原料成本的差异。产品配方的变化,可以是投料比例的变化,也可以是配方构成原料的变化,企业可根据需求在分析时加以区别。图5所指的配方成本差异,主要是指数量方面的差异。
配方成本差异=∑(新配方原料投料比例×标准单价)一∑(原配方原料投料比例×标准单价)
(2)消耗差异:是指原料、包装物、能源在制造过程中实际消耗数量与标准消耗数量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消耗差异=∑[(材料实际消耗数量一材料标准消耗数量)×标准单价]
(3)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是指原料、包装物实际采购价格以及能源的实际成本与标准价格的差异。
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一标准价格)
(4)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大部分企业确定制造费用差异时,会区分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并通过工时和预算分配率来计算效率差异和耗费差异。由于管理上的差异,xL集团没有按照工时来分配制造费用,故未制定标准工时,而是通过单位产品发生额的方法来确定费用的标准。
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单位产品实际发生额一单位产品标准发生额)×实际产量
这种分类其实是预算的一种方法,即确定生产单位产品的制造费用金额,再根据实际的发生额确定差异。
其次,进行标准成本差异的分析。对标准成本差异的深入分析,是为了向管理层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这涉及标准成本制度是否能够有效实施。成本中心具有责任范围和责任区域明确的特点,财务进行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时要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责任范围向不同的成本中心进行报告,并和绩效考核目标相联系。从xL集团的管理模式和生产工艺流程,可以看到该集团不同成本中心对成本差异分析的需求,如图6所示。
在实际操作中,xL集团标准成本差异的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区分标准成本差异的责任范围。区分标准成本差异的责任范围是为了更深入地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对相应的成本中心进行业绩衡量。xL集团的产品属于洗涤类产品,生产方式比较接近,可以根据生产工艺流程来确定各标准成本差异的责任范围。
从图7可见,由于XL集团采用的是集权式管理,产品配方的研发和原料包材的采购权均在集团公司,所以,配方成本差异和原料、包装物的价格差异都属于集团供应链运营中心的责任范围。生产子公司负责具体产品的生产,在不同工序会产生不同的成本差异。原料消耗差异主要在前配料和后配料环节产生;能源消耗中最重要的是喷雾干燥中使用的燃煤的消耗;包装物仅在包装车间才会使用,所以原料消耗差异、能源消耗差异和包装物差异都可以明确地划分到相应的成本中心。
由于制造费用占产品总成本的比例比较低,虽然可以细分到喷粉车间和包装车间两个成本中心,但需要增加管理成本,故XL集团仅对生产厂一级的成本中心进行制造费用耗费差异的分析。
第二步,对各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具体分析。将各标准成本差异划分到具体的成本中心后,可以从差异 产生的源头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成本差异来寻找原因。
(1)包装物消耗差异。XL集团的包装环节都是在最后一个工序进行,大部分的包装物,如纸箱、瓶子、内袋等,都是一个一个地使用的,产生损耗较少,并没有太多的成本控制空间,只要分析其消耗率是否超出标准即可。
(2)原料消耗差异分析。原料成本是XL集团成本控制的关键,以洗衣粉生产为例,原料消耗差异主要在喷粉车间发生,根据其生产工艺特点,要在不同的环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一是在前配料环节分析料浆的理化指标。洗衣粉生产中,有五个原料是属于质量控制的检测指标,根据检验出来的理化指标,可判断出原料的投放量是偏高还是偏低,并调整投放比例。二是对每种原料的差异进行分析。为了获得最优的成本差异,工艺工程师会根据理化指标的数据调整不同原料的投放量,通过减少价值高的原料投放量,增加价值低的原料投放量来控制成本。如表7所示。
从表7可知,生产班组加大了价格比较低的原料10Y010002的投料量,减少了价值比较高的10Y020003的投放量,虽然总的投料量比标准投放量增加了,但成本差异却是有利差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10Y020003属于影响质量控制的指标,所以,要降低其投放量的前提是该原料所体现的检验指标是合格的。
(3)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分析。制造费用的核算,是按照生产分厂专项核算的,分析的重点是费用构成的主要项目,包括直接人工费用、折旧费用、修理费用等。XL集团是先计算出各费用的差异
后,再分析该项费用的差异原因。对于变动制造费用,主要分析产量原因造成的差异,可称为产出差异。
产出差异=(实际变动制造费用总额,单位产品标准变动制造费用一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变动制造费用总额一标准变动制造费用总额
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是根据实际发生额和预算额确定的: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发生额一预算金额
(4)能源价格差异分析。在XL集团,能源价格差异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外购能源的价格差异,另一部分是自产能源的成本差异。
外购能源价格差异=各能源实际采购价格-标准采购价格
自产能源成本差异=各能源实际成本-各能源标准成本
(5)原料及包装物的价格差异分析。采购价格差异是实际采购的价格与标准采购价格的差异。分析采购价格差异可以帮助采购部门掌握市场变化对成本的影响,及时调整采购谈判策略。
采购价格差异=∑(各原料、包装物实际采购价格一各原料、包装物标准采购价格)×各原料、包装物实际采购数量
实践中,制定标准采购价格比较困难。企业可以采用上年同期采购价格、上年全年平均采购价格、上月平均采购价格、预计的采购价格等作为制定标准采购价格的依据。由于采购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价格差异很大,所以,企业需要对未来市场的价格预测准确才能保证标准采购价格比较合理。
XL集团在制定标准采购价格时,一开始采取了以上年实际平均采购价格为采购标准单价。在市场行情比较稳定时,可以反映出采购成本的变化趋势是否合理,但在2008年的市场情况上,这一方法就不适合了。所以,在2009年,xL集团修改了标准采购价格的制定方法,改用每月25日前制定下一个月的标准采购价格。为此,还专门成立了“采购价格管理小组”负责制定标准采购价格。
(6)配方成本差异分析。产生配方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调整配方原料投放比例造成的差异,二是以替代原料更换配方中某原料产生的差异。
配方原料投放比例差异=∑(新配方原料投放比例一原配方原料投放比例)×标准单价
对配方原料投放比例差异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供应链运营中心决定何时更换配方,规划成本。
原料替代配方成本差异=∑(新配方原料投放比例x原料标准单价一旧配方原料投放比例×原料标准单价)
原料替代配方成本差异主要是对同一品种,有两个以上配方的时候,可以根据市场上不同原料价格的变化趋势来调整生产配方,保证产品的成本最优。
最后,确定成本分析模式。从上述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的层次可知,XL集团的成本分析是围绕着不同的管理需求而开展的,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并根据不同的绩效考核需求进行分析。成本分析在各级成本中心中逐级递进,并在其可控的范围内开展,寻找管理提升的方案。在形式上,XL集团通过成本分析会的方式开展成本分析工作。在子公司,每月召开经营成本分析会议,对三级成本中心的成本控制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整个子公司的费用预算控制情况。对特殊情况进行专项成本分析,如技术改造的专项效益分析,产品规格更新对制造费用影响的专项分析。在生产子公司层面,主要注重成本水平的分析,如与历史水平的纵向对比,与其他分子公司及OEM成本的横向对比。在集团供应链运营中心层面,主要注重成本变化对整体利润的影响,如配方调整对产品毛利的影响。相比传统的标准成本差异分析,XL集团的主要特点在于量差分析和价差分析是为不同的成本中心服务的,量差分析主要是为生产子公司的管理团队服务,价差分析是为集团的供应链运营中心服务,这也是成本中心责任区域明确的特点,满足各成本中心在其可控范围内进行成本控制的需求。
(六)基于责任成本的绩效考核标准成本系统的实施是一个PDCA的管理循环,对执行效果进行衡量、考核和激励是保证制度措施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提升标准成本管理水平的重要程序。
Ⅺ集团的绩效考核坚持“过程检查、结果导向、激励为主”的原则,以具体的成本中心(供应链运营中心、各子公司、生产厂、生产车间、班组和岗位)为对象,考核其责任成本,即特定责任中心能够直接控制的全部成本。实施成本绩效考核的目的就是将集团成本目标和成本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最小责任单位,并通过制定考核目标,将成本费用指标与员工收入直接挂钩,对成本节约进行奖励,形成“全员控制、全员考核、全员激励”的成本管理氛围,从而保障集团低成本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员工收入的提高,达到员工和公司的共赢。
一是XL集团成本类绩效考核指标。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需要建立相对应的绩效管理体系,以促使员工达成工作目标和实现业绩的提升。在XL集团,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成本类KPI指标在XL集团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占重要地位。成本KPI体现“先进、合理”的原则。XL集团的考核小组专门针对不同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成本类KPI指标,如表8所示。
XL集团对各部门的业绩考核,采取的是部门第一负责人责任制,即该部门的所有工作结果都由其第一负责人负责,由其将目标向下分解。为了保证制度的有效性,SL集团与各一级部门的负责人签订了年薪合同,平时发放年薪的70%,剩余的30%作为年度考核奖金基数。若被考核人年度综合考核得分低于60分,则不能享受该年度绩效考核奖金,若被考核人综合考核得分大于60分,则根据年度综合考核得分计算实发金额。
年度考核奖金实发金额=年度绩效考核奖金基数×年度综合考核得分率
年度综合考核得分率=年度综合考核得分÷100
XL集团对被考核人的年度综合考核结果同时也是公司对员工予以晋级、加薪、降级、降薪或解除劳动合同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鼓励被考核人努力实现目标,上述指标的最高得分可以达到120分,也就是说,若被考核人业绩优秀,可以拿到1.2倍的年度考核奖金。
为了鼓励各成本中心在达成成本控制目标之余,还能再进一步挖掘成本下降的空间,实现更大的成本控制目标,XL集团针对采购部门专门制定了激励方案,以降低采购成本。在该激励方案中,XL集团对采购管理部所有直接负责原料、包装材料的采购人员制定了激励措施,规定在满足市场供应的前提条件下,物料的采购成本降低以上月采购均价为基准,不论何种原因,只要当月的采购均价比上月的采购均价降低2%以上时,可按事先约定的比例计提采购成本降低激励奖金。
各规格物料采购成本降低激励奖金=(该规格上月度采购均价×98%-当月采购均价)×当月采购量×提奖比率
二是XL集团一级成本中心绩效考核指标的具体情况。从表8可见,XL集团一级成本中心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和对配方成本的控制指标,现对这两个部门的成本类指标进行详细介绍。
(1)采购管理部的成本类KPI指标。采购成本是成本控制的第一环节,采购成本控制的效果将直接影响产品的最终成本,是企业实施成本差异战略的关键所在。XL集团极其重视采购成本的控制,将“原料、包材采购价格控制率”这一指标作为采购管理部负责人的关
键指标,设置了高达42%的权重。由于该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对年度综合考核得分影响很大,故被考核人会十分关注。其计算方法如下:
价格控制率=实际采购价格÷计划采购价格×100%
考核得分=(2-实际采购价格控制率)×100,封顶120分。
为使考核结果更客观,XL集团专门成立了“采购价格管理小组”制定计划采购价格,通过历史价格变化趋势、实时市场行情分析等资料在每个季度的下旬制定下季度的计划采购价格。
XL集团自2005年开始给采购管理部制定关于采购成本控制的相关指标,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指标的计算方法,每年均实现采购成本的下降,为XL集团的成本下降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但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料、包装物的采购价格变化异常,如何制定合理的计划采购价格成为XL集团的考核管理及帮助支持小组的一个难题,仍需继续探讨。
(2)研发部门的成本类KPI指标。利用技术改进实现产品配方成本的下降是xL集团一贯坚持的原则,所以XL集团考核小组为研发部门制定了“可比产品配方成本降低额”这一KPI指标。
可比产品配方成本降低额=∑本期可比产品实际销售数量×(单位产品上期配方成本一单位产品本期配方成本)
考核得分=实际合计降低额÷目标降低额×100
本项指标考核得分封顶120分,目标达成率低于80%则考核得0分。目标降低额根据历史水平和项目立项时的预算确定。
由于研发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开发新产品和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以获得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而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较高,所以这项指标占研发部门的考核权重(10%)并不是很大。
三是子公司各级成本中心的绩效考核。在XL集团,标准成本制度的实施主体是各生产子公司,因此,对子公司各级成本中心的绩效考核关乎标准成本制度是否能够发挥效果,实现成本降低。对各生产子公司的总经理,XL集团直接制定了明确的成本下降指标,对总经理以下的生产管理人员的考核,由集团总部制定考核原则,各子公司自行制定具体的考核方案。
(1)生产子公司总经理的成本类考核指标介绍。XL集团对生产子公司总经理的业绩考核采取负责人责任制,通过制定具体的KPI指标引导子公司总经理贯彻落实集团的经营目标。生产子公司总经理的KPI指标示例见表9。
从表9可见,xL集团对生产子公司总经理设置了一个“子公司成本下降率”的KPI指标。
成本下降率=实际成本下降额÷成本目标值×100%
实际成本下降额=∑直接材料节约额+∑能源节约额+∑制造费用节约额+∑管理费用节约额
由于xL集团的采购权和销售权均在集团公司,生产子公司总经理控制成本的主要权限就是对产品消耗的控制,所以,KPI指标中的实际成本下降额就等于各项标准成本的消耗差异累计。
在权重设置上,可以看到XL集团对子公司总经理的质量要求、供应保障要求和成本要求的比例是相等的,都是20%,这与XL集团制定的客户第一、质量保证、成本领先的经营方针相符合。
(2)生产子公司责任成本网络介绍。为了将责任落实到生产子公司总经理以下的全体员工,高效快捷地反映成本信息,xL集团在生产型子公司中建立起一个责任成本网络,各级成本中心依托其组织架构,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具体做法就是在各级成本中心指定人员为兼职成本主管或兼职成本管理员,构成各级责任成本网络。生产厂由厂长担任组长,各生产车间、班组兼职成本员、领料员、成本会计等为网络主要成员,负责及时反馈成本信息,定期进行成本分析,有效控制成本。如图7所示。
确定各级成本责任网络可以确定成本控制的责任人。成本要素指成本责任中心可以控制的成本因素,如某种原材料、修理费、水费等,以是否能够直接控制其发生金额为判断标准。责任成本要素的划分过程就是责任的分解过程,是责任成本管理的核心所在。将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归属于不同的责任中心通常比较容易,而制造费用的归属则比较困难,因此成本要素的划分也主要是制造费用的划分。为此,需要仔细研究各项消耗和成本中心的因果关系,采用不同的分配方法。一般按下述四个步骤来处理:
第一步,直接计人成本中心。将可以直接判别责任归属的费用项目,直接列入应负责的成本中心。如机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的领用等,在发生时可判别耗用的成本中心,不需要采用其他标准进行分配。
第二步,按责任基础分配。对不能直接归属于个别成本中心的费用,优先采用责任基础分配。有些费用虽然不能直接归属于特定成本中心,但其数额受成本中心的控制,能找到合理依据来分配,如动力费、维修费等。如果成本中心能自己控制使用量,可以根据其用量来分配。分配时要使用固定的内部结算价格,防止供应部门的责任向使用部门转嫁。
第三步,按受益基础分配。有些费用不是专门属于某个责任中心的,也不宜用责任基础分配,但与各中心的受益多少有关,可按受益基础分配,如按设备功率分配电费等。
第四步,归人某一个特定的成本中心。有些费用既不能用责任基础分配,也不能用受益基础分配,则考虑有无可能将其归属于一个特定的成本中心。如车间的试验检验费用,难以分配到生产班组,则建立专门的成本中心,由其控制此项成本,不向各班组分配。
为了保证成本控制措施的实施,XL集团各子公司总经理对下属生产厂制定了奖惩措施,具体的指标与总经理的指标一致,即:
成本下降率=实际成本下降额÷成本目标值×100%
以P公司为例,奖惩的核算方法如下:
当实际成本节约率为负时,即出现超耗亏损,按照超耗成本×5%进行罚款,罚款金额不超过工资总额5%。
当实际成本节约率大于零,但却小于基准成本节约率0.5%时,即实现了生产成本的少量节约,但没有达到集团公司的成本节约率考核指标,需进行罚款,罚款金额不超过工资总额5%,公式为:(基准成本节约率×0.5%一实际成本节约率)×总成本×1%。
当实际成本节约率大于基准成本节约率0.5%时,即超额完成目标,需给予奖励,奖励金额不超过工资总额5%,公式为:(实际成本节约率一基准成本节约率×0.5%)×总成本×5%。
财务科每月计算标准成本差异,召开成本分析会,寻找差异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衡量各级成本中心的业绩。为切实体现标准成本的激励导向,以成本降低额度的一定比例进行奖励。奖励实行公平公开、与绩效匹配挂钩原则。奖金每月核算,每月公布,并在次月员工奖金收入中兑现。以对成本各要素降低的贡献度大小为基础,在各个班组和岗位进行分配。各子公司总经理标准成本控制目标的达成情况,直接与其年薪及晋升挂钩,每年兑现。
Ⅺ集团的成本中心考核,采取成本考核结果与经济收入直接挂钩的做法,强调“以结果为导向,以业绩论英雄”,在控制了关键成本的前提下,制定专门的激励方案,将标准成本控制效果与每个员工的收入挂钩,为xL集团有效实施标准成本提供了动力。
(七)标准成本制度的实施效果XL信团各子公司为了推进标
准成本制度,实现成本下降的目标,制定了各种方案,将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班组,把成本下降的70%与员工的个人绩效挂钩,奖惩结果按季度兑现,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xL集团各子公司的生产车间充分挖掘成本潜能,降低制造成本,事事精打细算,2008年不仅在人员增加且物价上涨的前提下,实现了管理费用~2007年实际发生额降低约400万元,产品的制造成本更是比标准下降了2600多万元,XL集团的成本下降情况见表10。
从表10可见,XL集团成本下降额中,原材料成本下降额占了成本下降总额的76.77%,是所有成本中下降最多的,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效果,有产量增加造成的消耗降低、技术改造带来的消耗节约、工艺控制水平提高产生的效益等三方面的原因。因为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产生效益,要精确计算各因素产生的成本控制效益的具体金额比较困难,所以不能说X工集团2008年所获得成本下降额全部都是因为实施了标准成本制度带来的,但在将XL集团总部技术管理部提出的专项技术改造带来的860万元效益和由于产量增加带来的规模效益260万元剔除后,可以确定大约有1217万元的原料成本下降是各子公司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的。
从表10中还可以看到,XL集团2008年的直接人工是上升的,这是因为XL集团的工人采用的是计件工资,企业为了留住熟练工人,计件单价必须随社会平均工资的上涨而上调,所以,直接人工费用的上升很难避免。但除直接人工之外,其他成本项目都实现了下降,而且原料的成本下降额最大,这与XL集团以控制材料成本为主的目标是相符的,说明XL集团实施的标准成本制度取得了显著实效。
三、经验、启示与建议
(一)经验从该集团的案例分析,可获得以下经验:
(1)成本管理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企业的实际。XL集团选择标准成本制度是在确定了成本领先为基本竞争战略的前提下,根据企业主要产品的成本结构特点,分析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需求后做出的正确决定。是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选择。企业不能认为理论上先进的成本管理控制方法就是好的,要从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实际出发,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2)xL集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考核管理委员会”、“考核管理及帮助支持小组”和“标准成本考核管理小组”为主导的上中下紧密结合的标准成本实施组织领导体系。公司董事长亲自担任标准成本最高组织机构“考核管理委员会”的主任,保证了组织机构的权威性。组织领导体系兼顾了企业行政管理权威性和业务指导专业性的结合。高层管理团队和部门长领衔推动,由上而下,层层分解落实成本控制指标。这种组织领导体系确保了XL集团标准成本制度各项措施得到有效地执行。
(3)责任成本中心的划分与标准成本的制定坚持“先进合理”和“重要性”原则。XL集团在划分责任成本中心和制定成本标准时,按照既要先进,又要有激励合理性原则进行。按照成本构成比例确定控制的关键点,重点控制原材料成本,以“工艺投料卡”为基础,以历史数据为参考,制定原材料成本控制标准,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简便易行地控制了产品的主要成本。
(4)在成本差异分析方面,XL集团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不同考核指标,重点分析可控成本,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5)责任成本的实施结果与业绩考核和员工收入紧密挂钩,确保了标准成本制度的实施效果。xL集团制定的有关成本标准、差异分析、业绩衡量以及业绩提升等措施均是根据公司的管理特点划分到不同的责任人,特别是业绩衡量时剔除了各成本中心负责人的不可控因素,保证制度的顺利推广。同时将成本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紧密挂钩。xL集团绩效考核采取的是部门长责任制,即各项KPI指标的制定直接落实到部门第一负责人,并且与年终收入直接挂钩。部门第一负责人将指标直接分解到各级员工,制定非常清晰的KPI指标,让每一名员工的年终收入都与标准成本制度的实施效果相联系。为了获得更好的成本控制效果,XL集团除了给责任人制定明确的KPI指标之外,还专门针对不同的岗位制定了专门的只奖不罚的激励措施,让每一位员工在努力完成既定目标后,有动力去创造更大的成本节约。
(二)启示XL集团实施标准成本制度提供了以下几点重要启示:(1)企业产权清晰,企业管理结构扁平化有利于标准成本制度的实施。xL集团是完全的民营企业,产权非常清晰,公司管理架构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环境,高度扁平化。股东直接参与管理,对部门长的薪酬水平、职务任命和奖惩均有绝对的权威,奖罚分明,执行力非常高,各项措施落实很到位。这些都是标准成本能在该企业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2)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倡导和指挥。成本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还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每个流程、每个员工,一定要全员参与,全过程的标准成本管理。如果没有企业主要领导的亲自倡导和支持,要想实施并取得实效非常困难。(3)强有力的实施组织保障。由XL集团经验可知,要推进标准成本管理工作,必须成立专门的实施团队,建立强有力的跨部门的组织机构来落实。(4)成本标准的制定既要考虑先进性,又要考虑激励性。既讲科学,又体现一定管理艺术。(5)标准成本制度的有效实施一定要与员工的收入和奖惩挂钩,确保实施的激励和动力。(6)工作要细致。xL集团实施标准成本制度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作细致。XL集团能根据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不同管理特点来设计责任成本指标,工作做的非常细致。(7)XL集团标准成本制度的有效实施证明了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标准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仍存在很大的生命力。
(三)建议XL集团标准成本制度的实施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不足。如在成本标准的制定上,目前主要以工艺为主,没有面向市场、面向竞争对手、面向未来;管理人员更换比较频繁,导致了标准成本制度实施缺乏连贯性;与现代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结合还不够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改善建议:
(1)建立与市场接轨的成本标准。可学习邯钢的“模拟市场”经验,以产品在市场上能被接受的价格为最基本的成本标准,再从后向前反推各个工序潜在的空间,结合生产工艺流程,确定出合理的成本标准。在xL集团,可先将生产子公司视同OEM广管理,从原来的成本考核转变为利润考核,即以OEM厂的价格为内部转移价的定价基础,根据历史水平制定生产子公司的利润率,以利润率来考核子公司总经理。另一方面,通过考核指标引导市场人员、研发人员、技术工艺人员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开始进行产品成本的规划,与现场生产人员、财务人员等一起设计产品的成本,通过模拟试验不断改进设计方案,制定新产品的成本标准。
财务共享中心的绩效考核范文6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公立医院;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2
一、平衡计分卡的理论概述
(一)平衡计分卡的含义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简称BSC),首先由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的执行长David Norton提出的管理理论,它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系统地考虑企业业绩驱动因素、多维度地平衡指标评价因素的一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它也是一种将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与企业业绩驱动因素紧密结合、动态实施企业长期战略的战略管理系统。BSC理论与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同,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只重视财务指标,而BSC则是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新引入了客户、内部流程及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新指标体系,通过四个维度的持续改进与相互影响,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管理效率,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目的。
(二)平衡计分卡的内容框架
BSC根据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和所采取的战略,将企业的战略愿景分解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为每一个维度设计适当的评价指标,然后为每个评价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BSC的内容框架包括四个部分: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其中财务指标是一个结果指标,也称作滞后性指标,其它三个指标是推动财务结果的前置指标,也称驱动指标。BSC体现了企业战略管理与战术管理的平衡、财务与非财务绩效指标的平衡、企业内部职工与客户的平衡以及前置与滞后绩效指标的平衡,因此平衡计分卡理论也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的内容框架见图1:
图1 平衡计分卡内容框架
二、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应用BSC理论的必要性
(一)现行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院绩效管理的流程为:年初医院制定总体年度绩效计划,经过详细的测算后将计划所涵盖的各种指标分解到全院的每一个科室,形成科室的绩效计划;实施过程中绩效考核部门每个月和年终分别向医院决策层汇报医院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同时向科室提交其绩效计划完成情况;最终,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决定各部门、员工的优胜劣汰,及其薪酬回报。这种绩效管理存在着以下不足:首先,这种绩效管理系统不完整,缺乏控制和反馈环节,医院现行的绩效管理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绩效实施的过程控制不力,或缺乏行之有效的控制办法。其次,在这种绩效管理模式下,管理者往往会“轻过程、重结果”,而致使最终得到的绩效考核结果与制定目标的初衷不一致。
(二)BSC理论应用于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优越性
BSC最大的优势就是它能紧紧围绕医院的战略目标,有机地将个人的业绩目标与行动计划结合起来,然后从四个维度出发,兼顾组织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兼顾组织的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兼顾组织内部利益与外部利益,并且强调这些指标之间的平衡性。平衡计分卡真正做到反应灵敏、充满活力,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及时、持续、高效地为市场提供令人满意的优质服务。
医院从BSC关注的四个维度出发,能够促使医院各部门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能够将以市场为中心的战略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战略相结合;便于持续地监督、评价组织战略的实施情况;明确整个组织的绩效任务;通过组织战略实施的持续反馈,提升医院对医疗市场、规律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应用BSC理论的可行性
BSC理论具有非常普遍的适用性,起初它在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中应用,随着多年的应用在企业绩效管理中取得显著效果。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完善,它在非营利性组织中的应用效果也得到证实。国外最早将BSC理论引入医疗机构绩效管理,目前,美国、英国、新加坡、荷兰和瑞典等国的医疗组织很多采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体系,都取得显著成果。国内外经验表明,BSC已经适应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条件,医院BSC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已形成,并被广泛采用。目前,我国经过多年发展,也具备了可行性:
(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2009年3月,国务院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年至2011年)》,其中明确提出“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这样从国家层面就为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应用BSC理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从这一层面来讲,具有了可行性。
(二)国内外宝贵经验可以借鉴。BSC理论在国内外医疗机构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可以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为BSC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从而可以丰富并发展我国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改革理论。
(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应用BSC提供了强大信息处理平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HIS系统的日趋完善,使人们的数据处理能力大大加强,这也为公立医院应用BSC提供了技术支撑。医院实施BSC涉及大量的数据分析,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完善的HIS系统,BSC的应用会让人望而却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BSC的应用在技术实现上容易很多。
四、平衡计分卡在医院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从1997年开始,美国的医疗组织就开始将BSC应用于医院的绩效管理。目前,BSC已在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的卫生保健机构得以应用并且成效显著。随着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化的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价格合理化、过程服务人性化、技术含量高标准化促使医院逐步进入以财务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以内部流程为保障,以医务人员学习成长为促进的综合全面发展阶段。在这个背景下,BSC理论的出现与应用,对于我国医院的管理者而言,有着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亟待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一)建立BSC的绩效考核体系
BSC可以把绩效考核与医院的战略规划切实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体现员工的价值与企业的战略。建立BSC的绩效管理体系需要从医院的具体情况出发,在既定的战略下制定。其基本步骤是:
1.成立绩效考核小组。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担任绩效考核小组组长,只有院领导的重视,才能保证BSC的顺利实施。并且应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能、权限与责任,避免有问题时相互推诿。
2.调查收集医院信息。利用医院HIS系统和其他数据来源,系统、全面地深入分析医院所处环境及现状,同时可以借助信息收集的过程,加强医院内部的沟通与协调,使每一个员工接受BSC的概念。
3.指标的分类和确定。按照BSC四个维度选取影响重大的关键指标。绩效指标必须将医院的绩效目标所涵盖的各方面工作完整的表现出来;绩效指标必须有能衡量的属性,即尽量采用可量化指标,避免使用非量化指标。因为很多非量化指标人为因素太多,这样会影响绩效管理的效果。
4.赋予指标权重。各指标权重的分配在整个评价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决定了绩效评价系统的合理性,也决定了绩效评价系统的有效性,它是绩效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可采用权重因子判断表法、专家直观判定法、德尔菲法等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分配在BSC的应用中是个关键点,同时也是个难点。
5.试运行、测试和调整。BSC在正式运行之前应该选取重点科室、部门、员工进行试点或用既得数据进行模拟测试,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对全体员工进行前期的准备培训工作,从技术基础和人员思想上为BSC的应用做好准备。
6.考核结果的应用。BSC评价下的结果,可以把医院的战略和各个医院职工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实现全体员工内外双重激励。所以考核结果应该与激励制度相结合,提供员工的重视程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BSC的作用。
(二)BSC指标的设立
医院根据BSC理论,从财务、患者、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层面设立将其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指标。实施BSC要按照科室实际情况分别设计,考核指标要突出重点,宜精不宜多,否则会导致科主任精力分散。同时也要相应的根据每年管理侧重点的不同而调整指标,以便补充新的测评指标,从而使BSC不断完善。只有经过这种反复认真的改进才能使BSC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以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代表,设计了BSC四个维度绩效评价体系,如表1:
表1 医院平衡计分卡各维度绩效指标
五、医院绩效管理中应用BSC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院领导的重视
公立医院应用BSC需要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BSC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解读和转化医院的战略,随后是制定各种目标、指标、目的和行动,在医院内部实施BSC;最后,BSC作为重要的绩效评价体系出现,同时也是有效的绩效管理工具,嵌入医院管理的整个流程,来自医院领导层的支持和指导是贯彻整个过程的关键。因为在每一个过程和步骤的结合点上,都需要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如果仅靠人事处等绩效考核部门推动,可能事倍功半,这时院领导的积极推动是非常重要的。
(二)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BSC是根据不同医院、科室以及员工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针对性强。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医院管理层、职能科室、临床科室、医技科室、机关科室的信息资源互动与共享。让医院全体人员掌握医院的愿景、目标、方向,了解科室价值主张和患者价值主张。医院各层次人员之间需要反复沟通协调,有利于医院上下达成共识,目标一致,减少管理的矛盾和阻力,从而有利于完善绩效管理体系,提高管理质量。让全院人员都充分了解BSC,了解医院的愿景,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方法,使每一位成员都能真正成为医院愿景实施的一份子。
(三)提高医院信息管理质量
BSC的设计和实施涉及大量的绩效指标和数据分析,对信息的管理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医院在信息建设和信息交流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受到部门的制约、信息难以得到共享等。信息交流方面的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医院业务流程,也是实施BSC的难点。医院在设置考核体系时非常有必要引进IT辅助系统,只有运用管理信息系统才能有效、准确地处理大量数据。否则,会大大影响BSC的应用效果。
(四)正确对待执行BSC的成本效益
BSC的四个维度彼此相连,医院要提高财务目标值,首先要进行一定资金投入来改善其他三个维度,所以实施BSC首先会增加成本。而效益的产生往往滞后。往往会出现患者满意度提高,医务人员满意度提高,医院效率也提高,可财务目标值下降的情况。此时,不要因为短期看不见明显效果而对BSC失去信心,应该坚信改善非财务指标所投入大量成本,会在医院实现愿景的过程中,逐步从财务指标中获得回报。
(五)BSC的执行要与奖励制度结合
使用BSC会使医院每位员工清楚医院的发展愿景,使大家的工作具有方向性,从而提升每位员工的工作能力与效率。为充分发挥BSC的效果,应该将BSC的执行与奖励制度结合起来,使全院员工集中力量来完成业绩指标,用奖励制度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使BSC更好的发挥作用。
六、结束语
BSC理论作为先进的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工具,在医院的实施过程是复杂而艰巨的,它涉及医院整体战略、科室建设、医务人员发展、医疗质量、医疗技术、医院文化、医疗流程等诸多方面。因此,医院必须从院级领导加以重视,大力支持,全力推进,全院职工必须积极配合,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医院服务形象,为医院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阳光之路。
参考文献:
[1]姜合作.平衡计分卡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7.
[2]黄小梅.运用平衡计分卡改进医院绩效考核[J].现代医院,2009年11月第9卷第11期.
[3]申华林.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宜宾市公立综合性医院绩效评估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