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学和生物学的联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学和生物学的联系范文1
哈尔科夫国立大学(简称哈大)是乌克兰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建立于1805年,是乌克兰著名的科学和教育中心。
现在有近12000名学生在大学的15个系学习,其中有近900名来自7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包括200余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在大学里有超过2000名教师和助教,其中有136名教授和博士,还有822名副教授和教授候选人。
大学设有6个学术研究学科和超过60个专业。这里的毕业证书得到世界教科文组织的承认。大学是由三个科学研究院(生物学、化学、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激光应用)组成,这里还有欧洲非常先进天文台,自然博物馆,乌克兰最古老的植物园,图书馆(国有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此外大学还有非常健全的体育设施和网球馆及靠近黑海的学生疗养中心。
哈大已进入世界名校前30名的行列。
学校专业
外国留学生预备中心(预科)
外国留学生预备中心对外国留学生进行语言培训,毕业后可以转入乌克兰、原苏联任何一所高校攻读。学期一年。截至招生时间在每年的11月15日之前。
预备中心对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在预备中心学生们将紧张地学习俄语或者乌克兰语(主要以俄语为主),还有进修课程。
预科系语言教育由学生自由选择(俄语或乌克兰语)。
经济系专业设置
本硕连读:经济理论;国家经济;国际经济关系;行政管理;金融与信贷;经济控制论;经济统计学、市场营销。
研究生:经济理论;国家管理;经济的计划与调整;统计学;经济数学模型;金融学;货币的流通与信贷。
外语系专业设置
本硕连读:罗马语―日尔曼语语言文学(英语、德语、法语)。
研究生:日尔曼语系(英语、德语)。
生物系专业设置
本硕连读: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试验诊断学。
研究生:植物学;遗传学;动物学;社会心理学和历史心理学;人和动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工艺学。
心理学系
本科、硕士、研究生:心理学专业。
语言文学系专业设置
本硕连读:乌克兰语言和文学;俄罗斯语言和文学;古典语文学;应用语言学;新闻学。
研究生:乌克兰文学;俄罗斯文学;外国文学;乌克兰语;俄语;语言的掌握。
物理系专业设置
1、物理学系
本硕连读:物理学;天文学。
研究生:固体物理;光学;激光物理学;理论物理;低温物理;天体物理学和无线电天文学;太阳物理学。
2、物理工程系
本硕连读:试验核物理和等离子物理。
研究生:理论物理;物理和化学的试验;原子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物理。
3、动力物理系:
本硕连读:应用物理。
4、无线电物理系
本硕连读:放射物理和电学;生物物理。
研究生:放射物理;生物物理;无线电天文学。
其他系专业设置
1、地质和地理学系
本硕连读:地质勘探;搜寻和勘探;地理学;水文地质学;地质工程学;自然环境学;地貌学和古地理学。
研究生:制图学;社会经济地理学;古生物和地层学;自然物理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景观;岩石学;水文地质学;自然环境学;地貌学和古地理学。
2、历史学系
本硕连读:乌克兰历史;世界历史;档案管理;考古学。
研究生:乌克兰历史;世界历史;地史学;考古学。
3、力学数学系
本硕连读:数学;力学;应用数学、信息学。
研究生:数学分析;微分学;拓补学;计算机技术学;气体与液体力学;物理数学。
4、社会学系
本硕连读:社会学;社会应用学。
研究生:社会理论和历史学;社会文学;科研与教育;社会管理学。
5、基本医学系
本硕连读:医疗学。
研究生:心脏病学;外科;变态反应和免疫学;内科。
6、化学系
本硕连读:化学。
研究生:量子化学;化学物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7、计算机科学系:
本硕连读:信息系统管。
费用:
预科学费:700美元/年
住宿费:200美元/年
医疗保险、体检费和学校注册费:110美元
申请费:20美元
专业学费:
大多专业:800-1000美元/年
医学:1500美元/年;2388美元/年(英语授课)
联系方式:
金融学和生物学的联系范文2
关键词:雪灾 证券市场 羊群效应 有效市场假说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4-039-04
一、 研究背景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早在1936 年就发现了投资活动中的非理性“羊群效应”问题,他指出:“投资收益日复一日的波动中,显然存在着某种莫名的群体偏激,甚至是一种荒谬的情绪在影响着整个市场的行为。”然而,凯恩斯的这一论述在较长时期内并未引起理论界的重视,直到1980年之后,部分专家学者才开始认真研究投资者行为的“羊群效应”。目前,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证券投资决策中的羊群效应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羊群效应”,用以解释证券市场的异常波动和股市泡沫的形成机理,正成为金融证券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中国股市从1991年开盘至今仅经历短短的17年时间,市场还不够完善,投资者的相互模仿非常普遍,股市上的跟风和跟庄现象此起彼伏,齐涨齐跌比比皆是,股市“羊群效应”非常明显。尤其是近期以来遭遇的历史罕见的雪灾,凭其所引发的非理性“羊群效应”更是对A股市场的本轮深度调整(从2007年10月17日开始,历时100天,股指从6124点暴跌到4123点。)产生了推波助澜的叠加效应,短期内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了较大冲击和扰动作用。本文将运用行为金融学中的羊群效应理论对这种非理性“羊群效应”的产生和作用机理进行分析。
二、羊群效应的概念及理论
1970年,美国著名金融学家法码(E.F.Fama) 提出“有效市场假说”(EMH)。从此,“有效市场假说”(EMH)成了整个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该假说认为,在一个有效市场上,有关某项资产的信息能够迅速、完整和准确地被理性的投资者得到并及时加以利用,通过投资者的市场行为最终反映在资产的价格变动上。因此,在资本市场上的每一时刻,资产的价格即是其均衡价格,也准确反映了其内在价值。“有效市场假说”(EMH)是以一个完美的市场作为其假设前提的,在这个完美的市场中交易成本和获取信息的成本均为零,也不存在信息的传递成本,所有投资者均是理性的,并且能对信息进行完全解释,不存在反应滞后问题。然而在现实的市场中,这个前提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随着“有效市场假说”(EMH)难以解释的“市场异象”越来越多,如“过度反应”、“周末效应”、“羊群效应”等等,在今天,已经很少有经济学者认为资本市场是完全有效的。当今证券咨询业的繁荣和证券分析师的大量存在也说明了这些问题。这些“市场异象”中“羊群效应”的作用更是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金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羊群效应”( 又称羊群行为)一词源于生物学对动物聚群特征的研究,在生物学领域,有“聚集强度指数”来定量描述动物的聚群行为。引申到人类社会,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行为方式。单个行为人在心理上依附于大多数人的行为,以降低自行采取行动的成本,并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延伸到证券市场,“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 是指在证券投资过程中,投资者根据他人的投资决策而改变自己最初投资决策的一种群体行为。“羊群效应”是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一定时期,当采取相同策略(买或卖)交易特定资产的行为主体达到或超过一定数量时,“羊群效应”就发生了。比如,某投资者起初决定投资于某种证券,当他知道别人的决定是不投资于该证券,这时他便放弃了投资;或者某投资者起初决定不投资于该证券,但当他知道别人的决定是投资时,他就改变初衷参与了投资。如果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这样做时,交易行为就表现为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和趋同性,并且他们的追随对象,往往是证券市场上的权威人士。关于“羊群效应”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类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另一类是理性的“羊群效应”。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主要研究行为主体的心理,认为行为主体只会盲目的相互模仿,从而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而理性的“羊群效应”认为,由于信息获取的困难、行为主体的激励因素以及支付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羊群行为成为行为主体的最优策略,理性的“羊群效应”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而非理性的“羊群效应”的特征是:率先做出决定的投资者的行为作为新信息进入市场,对后面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证券投资的“羊群效应”往往导致投资者做出逆向选择,形成错误的投资决策。当投资者发现决策错误之后,会先后根据更新的信息或已有的经验做出相反的决策,这一过程却产生了新一轮的“羊群效应”。非理性的“羊群效应”的这些特征加剧了证券市场的波动,在涨时助涨,在跌时助跌,容易引发高度的投机和市场泡沫,使市场达不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交易量大价升,量小价跌的现象,反映出投资者相当典型的追随倾向,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雪灾时期的非理性羊群效应分析
自2008 年1 月10 日起,一场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特大自然灾害陆续袭击了我国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20个省(区、市、兵团),对当期宏观经济活动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
证券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一开始往往反应不足。但随着灾情的持续与恶化,投资者将深切感受到生命和财富的脆弱性,对风险的过度担忧和恐慌弥漫证券市场,引发股指震荡下挫。1月28日是灾情最为严重的一天,当天A 股市场即在周边股市跌幅有限的环境下,经历了7.2%的大跌,煤电油运遭受重创,航空板块集体跌停。雪灾肆虐的整个期间(1月10日至30日),上证指数从5440点一路狂泻至4311点。除了股市对不利消息的正常反应外,众多投资者的一致行为即“羊群效应”也是导致此次大跌的重要因素。根据“羊群效应”理论,在一段时间内,交易者以群体的形式,按照相同的交易方式进行交易。由于证券市场的投资人在同一时间内以相同的方式进行买卖,结果使证券的价格大幅上升或下降。此次冰雪灾情使股市又重演了这一羊群效应,市场中的各方博弈者(理性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一致的结果。不同的人在雪灾对股市的影响上所持的观点会有所不同,他们通过自己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自己的私人信息与外部的信息可能会发生冲突。如果你接受外部的信息,就必须放弃自己私人的信息。因为外部的信息可能包含有比私人信息更有价值的情报,因此,接受外部信息并不完全是非理性的行为。如果你有能力通过对外部信息的判断,推断出外部信息含有有价值的情报,你就可以通过接受外部信息(即进入“羊群”),使自己的决策最优化。而实践证明股市就是一个具有这种特征的市场,个人交易者在面对模糊不确定的状态时经常会放弃自己根据基本因素做出的判断,而根据外部因素,比如报纸的报道、他人的介绍、和技术上的表现等非基本因素进行判断。这些非基本因素可能与基本因素有某种联系,但也可能是一些虚假的信息。在暴风雪肆虐时期给出的市场信息是恐慌(这里存在一个过度反应的作用),因此持乐观态度的投资者在面对外部信息与自己的内部信息发生冲突时,放弃内部信息,选择外部信息,进入“羊群”,产生“羊群效应”。另一方面持悲观态度的投资者在内部信息的可信度不高的情况下,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出现了一致情况,就增强了对内部信息的可信度,消除了对内部信息的疑惑,也出现信息加强型的“羊群效应”。在这种机理的作用下,投资者形成了群体效应,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加入这一行列,当然不排除在实践中对股价操作的庄家会持有不同的态度(我们把这群人看作理性投资者,他们能收集到更为全面的信息,而做出更切合实际的判断),但因为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者已加入了“羊群”,而这一群体因为一致性所产生的力量远大于庄家的操纵能力,理性投资者也只能把这种行为看成是整个市场的行为,尽管这种行为并不反应实际的情况。基于以上对 “羊群效应”的产生和作用机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次雪灾时期的“羊群效应”就是一种由过度恐慌心理所引致的行为主体只会盲目相互模仿从而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非理性“羊群效应”。追溯历史,重大自然灾害对证券市场的冲击多是短期而且是恐慌性的。1998年长江洪水时期,A股市场下跌约25%;2003年SARS时期,A 股市场下跌约15% 。不过短期冲击过后,股票市场基本上都能回升到下跌的开端。因为灾害过后经济会复归原有增长轨道,重建需求会拉动经济短期景气。而相比于上述洪灾和SRAS,此次雪灾的冲击则更弱、更短暂,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或继续增长的趋势。
进一步审视现状。A 股市场近期所发生的这次调整,自然应主要归因于大洋彼岸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拖累,也要归因于针对通胀而采取的价格管制、信贷控制等政策,或者归因于中石油的价值回归压力,以及中国人寿限售股解禁及中国平安再融资的冲击。在这内忧外患的夹击下,A 股市场的高估值基础已经开始松动。“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顶头风。”突如其来的雪灾再次使A股市场阴云密布,引发非理性“羊群效应”,从而对这次震荡调整起到推波助澜的短期冲击和扰动作用。
综上所述,此次雪灾给灾区的企业生产活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局部的,也是短暂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或继续增长的趋势。然而期间的非理性“羊群效应”致使二级市场出现暴跌行情,将其短期影响放大表现在股市上。
四、主要启示及对策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在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从对雪灾时期加剧证券市场震荡的投资者非理性“羊群效应”的产生和作用机理的深入分析与思考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第一,非理性“羊群效应”加剧了证券市场的震荡,产生了较大的短期冲击和扰动。第二,如果说雪灾是引发非理性羊群效应的外在因素,那么股市缺乏做空机制和投资者投资理念的不成熟则是重要内在因素。第三,“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如果说雪灾给我们带来的是尽快建立起预防应急机制,增强防御和化解自然灾害的能力的鉴戒,那么,雪灾时期的股指动荡无疑给我们上了防范非理性“羊群效应”,化解金融风险的一课。
基于以上启示,围绕非理性“羊群效应”的行为主体(投资者),我们设计出三个防范非理性“羊群效应”冲击证券市场的对策:
第一,适时推出股指期货交易,为中国资本市场提供平衡机制,促进市场稳定运行。国际经验证明,股指期货及期权是全球股票市场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在境外成熟市场,有股指期货、股指期权、股票期货、股票期权等大量衍生产品,无论是在市场上涨还是在市场下跌时,投资者都有盈利的机会。而我国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发展滞后,金融期货、期权等基础工具尚不存在,市场也不存在做空机制。市场系统风险很大。因此,应尽快研究推出股指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为投资者规避系统性风险提供合适的投资品种。
第二,教育和引导投资者形成成熟的投资理念。由于我国股市中个人投资者占60%左右,其中还有大量的退休工人和下岗职工,他们的财力比较薄弱,而且缺乏一定的投资知识以及投资技巧,投资理念还不够成熟,投资者大都缺乏正确、长期的投资理念,而且大部分投资者都“输不起”,一般会做短线投资,很少做长线投资,因此跟风、跟庄的现象很严重。尤其是在股市出现剧烈波动时,容易受到股评家和一些媒体的信息左右,造成投资者盲目跟随,加剧了市场波动,使投资者的投资策略趋向一致。因此,应该加强对投资者投资知识的普及、训练投资者的心理素质,增强投资者的理念,使其不受市场舆论的影响。
第三,加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深度与广度,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由于我国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披露的信息不充分,而且质量也不高,因此获取信息的搜集成本很高,公司“内部人”与投资者之间、机构投资者与散户投资者之间均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使得一些投资者,尤其是一些散户投资者在信息获取上处于非常明显的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驱使投资者去观察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借此进行投资决策,尤其是在行情下跌时,一些“小道消息”不胫而走,往往会引起市场的恐慌,从而导致非理性“羊群效应”的产生。因此,我们应该加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深度与广度,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金融学和生物学的联系范文3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与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多种多样。哈佛大学教授德雷克•博克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定义为:提出相关问题、认识并定义问题、分辨各方观点、寻找并使用相关证据和最终做出严谨合理判断的能力。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与大学教育的另一重要目标“提高道德推理能力”密切相关[1]75。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给出的超级精简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定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思维。他还概括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应具有的特质:具有开放性,关注其他可选择的替代方案;具有了解多方面信息的愿望,而且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信息;对一个论证的质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包括对它的理由、假设、证据及它们对结论的支持程度做出判断;在言之有据的情况下,谨慎地得出结论等等[2]。如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一直是20世纪以来西方教育改革的热点。教育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批判性思维运动逐渐实现制度化和课程化。许多发达国家的高中和大学都开设有批判性思维的课程[3]。国内高校也越来越重视批判性思维训练,并强调它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社会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是大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有利于提高和发展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4];也有学者指出,批判性思维是独立自主人格形成的基础,而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急需具有独立自主人格之人的支撑;批判性思维也是知识创新的前提,还是应对未来的定力[5]。我们认为,传统应试教育尤其是文科教育使得学生过分重视死记硬背与遵循标准答案,由此带来许多问题。例如,不少大学生相信所有或绝大多数问题都有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从而把复杂问题的分析幼稚化。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轻公民,如果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强,那么在讨论公共问题或影响公共决策时,就难以做到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不能从多角度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做出严谨合理的判断。当今世界复杂多变,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可使大学生既注重推理严谨,又能视野开阔,慎重评价各种观点或现象,对社会问题进行有深度的辨析和“同情的理解”。由此,大学生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用理性公民的参与方式,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更好地改善社会。
二、经济学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可行性与障碍
(一)经济学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可行性
首先,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有着丰富的训练批判性思维的直接材料,如合成谬误、后此谬误、零和型谬误等。合成谬误(FallacyofComposition)是经济学界所熟悉的术语,即认为对局部成立的结论,对总体也必然成立。例如,体育馆的观众如果被前排观众挡住大部分视野,站起来可获得更好视觉效果,但是大家都站起来的时候,观看效果并无明显改善。又如“谷贱伤农”:如果某一农户产量增加,收入就会增加,但如果所有或大部分农户产量都增加,就导致了产品价格大大下降,以至于单一农户的总收入减少。其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相结合,特别是一些热点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例如,一道思辨题:人们应当优先保护动物与老建筑还是帮助失学儿童?有人致力于保护动物,而有人致力于保护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但有人认为,保护动物与老建筑的人有这个时间精力,为什么不去帮助山区失学儿童?难道人不比动物重要,人不比老建筑重要?哲学家陈嘉映对此问题分析指出,批评者逻辑荒谬,有些事情只可感召无可谴责[6]。笔者认为,结合微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知识,亦能对此问题进行略有不同但结论相通的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上述问题涉及政府职能、政府的比较优势、公民的个人价值观与公共选择等问题。有些事情政府应该去做,并且有能力做好,如提供公共物品、帮助陷入困境的公民。
(二)经济学教学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面临的障碍
首先,经济学的数学门槛越来越高,经济学教学内容充斥大量术语、图表模型、数学模型与数学推导。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的角度来看,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和统计学是有好处的,能把前提假定描述得清楚,能保证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同时,以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可得出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7]。但在现实教学中,如果学生陷于数学模型与公式推导细节之中,就难以去充分理解和反思经济学的学科思维方式。同时,学生为了通过考试,难免会死记硬背某些结论,把结论绝对化,从而背离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初衷。其次,经济学模型必然会对现实有所抽象,通过设定一些前提假设,忽略某些因素而聚焦于模型认为重要的因素,从而展开分析。在经济学界,一个著名的比喻是模型就像地图,和现实一模一样且事无巨细的地图是正确而无用的。因此,对现实进行抽象简化是必需的,但如果模型对现实简化得不合理,把重要的问题抽象掉,可能会误导思考,就谈不上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读大学时,注意到经济学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于是产生疑问:如果说价格机制可以调节生产,有效实现资源的协调配置,诸如企业这样的组织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1937年科斯发表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创造一个重要概念———“交易成本”(包括交易过程中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和执行合同的费用等)。他认为,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企业存在正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该文是科斯199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原因[8]。最后,经济学发展历史中,一些经济学家为保证学科的客观性,提倡价值中立,重视做实证研究,而不涉及伦理评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重视经济伦理教育或价值观引导,加上学生对一些概念容易误解(如理性人或经济人假设),影响了大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提高。没有一定的道德推理能力,就谈不上真正的批判思维的养成。实际上,西方经济学本身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对经济道德的科学认知和对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9]。作为自由主义经济学重要来源地的美国,其高等院校较早地面对极端利己主义的德育问题,所以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就注重将伦理内容渗透到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中[10]。
三、批判性思维训练与经济学教学的融合途径
金融学和生物学的联系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 英语专业 思辨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 教学理念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其办学定位处于探索阶段,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必然遇到一些问题。
第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对“应用型”的理解存在误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不足。
应用型本科虽不以科研为办学定位,但“应用型”须以基础性知识为奠基,以逻辑思辨能力为核心,以专业技能为外延,而并非只有技能。思辨能力就是会思考,会思考加上专业知识才能应变。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目标,在这一点上,应用型本科与其他本科并无差别。但目前的状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厚技能训练而薄思辨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课程不足而技能课占多数。这种将思辨能力与应用技能割裂开来的做法造成知识的浅化、窄化和碎片化。比如翻译能力绝不等于翻译技巧,仅开设翻译技巧课如同无源之水,必须依靠文史哲课程才能为翻译能力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文化养分。日本、台湾和韩国的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教育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实务操作的能力,还具有改良和创新技术以及推广应用技术的举一反三的能力。[1]举一反三的能力靠的是基础性知识,“一般来说,基础性知识与应用性知识相比,前者有较高的智力价值。因为,基础性知识概括了事物的共性,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具有广泛的通用性,所以,教学时要多指引学生用分析、比较、演绎、推理等思维方法,采取慎思明辨的手段,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去发展学生的智能”,[2]可见,基础性知识培养的是思辨力,它是应用能力的基础。轻基础性知识、轻思辨培养的结果是学生不会思考,具体表现如阅读时不会理解分析,写作时没有独立思路,翻译时不理解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这将不利于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一个视野狭窄、根基单薄、不会分析判断的员工难以胜任任何一项工作,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
黄源深教授在其文章中以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英国文学系的课程设置为例,提出英语专业应开三类课程:25%左右的英语课,意在与中学所学接轨;60%左右的语言文化课如语言学、文学、哲学、社会学等;15%左右的思想方法和思辨课如辩证法、逻辑等(此类课程一般用中文授课以防信息流失)。[3]这样的课程能为学生提供宽广的视野、深厚的学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初通文史哲并能在古今中外的比较中形成思辨能力,并在用英文进行阅读和思考的同时增强语言应用能力。例如英美文学,无论是教授学生多元解读文学作品还是要求其进行文学评论的写作,都是在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4]而哲学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它是一切学科的指导思想,是世界观、方法论。故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应加大文化课和思想方法课的比例。
第二,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等方面需要改革。
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僵化,以“唯科学主义”为基础所形成的过于狭窄和精确的学科划分使学生难以学到完整而有深度的知识,难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教学方式僵化,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实现自己的主体性。过于狭窄而琐碎的课程划分、灌输式的教学,死气沉沉的课堂,使原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如歌青春日渐枯萎。
僵化的课程设置与僵化的教学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因素――现代主义知识观对人的异化。教育原本是要“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人”[5],然而,自现代社会以来,大学教育以“唯科学主义”为基础,将知识变成精确的零件,在教学这个流水线上组合进入学生头脑中后,一批批的“产品”出炉了。“大学教育的‘素质’目标浅化成‘知识’和‘技能’目标。”[5]“在知识异化的同时人也异化了。人没有了感情和信仰,因为知识没有给他们留下余地;也没有深度,因为知识不喜欢‘不可观察’,只认可‘理性’、‘客观’、‘外在’的存在物。人可以是一个对象、一个工具,但就是不是一个人。”[5]从根本上讲,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和大学教育模式是为了给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提品,人本身就是商品,不需要商品规格之外的任何思考。然而,这与社会奔腾不息向前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相悖的。无论是技术革新、社会模式之进步还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解放,都要求超越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禁锢。美国大学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注重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知识与人的关系。不仅在文科及理工科各自体系内的各门课程之间,甚至在文理科之间也应建立联系、形成系统。美国高等教育研究人员认为,文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各种素质和思维力,更塑造了他们正常的价值观[6]。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要求全面恢复教育对人的尊重,我们不能再按流水线的模式生产产品了,必须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他们不仅能满足社会需求,更能主动引领社会的发展。为此,必须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
首先,冲破以“唯科学主义”为基础所形成的过于狭窄和精确的学科划分,制定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就业的课程,如多开选修课程,增开适应区域发展的新课程等,使学生自主选择符合其自身兴趣特长的独特成长及就业路径。在美国大学课程中,自由选修课约占2/3,选修课门类众多,内容丰富。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的选修课占63%。除数学外,还包括生物学、物理学、社会与行为学等8大领域的100多门课程。[6]我国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也应与时俱进,覆盖更宽广的领域。此外,还应依据地区发展需求,新增专业课程以创造就业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美国高等教育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设置专业课程,近十年来新增了护理学士、园林建筑学士、家政学学士、演讲学士等。实践证明,这些新增专业的毕业生深受市场欢迎。[6]我们应借鉴美国经验,主动设置新的、填补地区发展空白的专业课程以避免在就业中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如特色旅游翻译、农产品翻译、文化艺术翻译等。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许多高校在开设新课程时都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计以确保专业性,我们也可以这样做。
其次,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中享有充分的权利,他们可以质疑、可以坚持自己的见解,可以用自己模糊的非理性直觉挑战理性的权威。相应的,教师遵循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领读--导读――放读――自读的方法引导学生[7],把探索的乐趣还给学生。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直觉,不要用既有的理性压制学生,因为“直觉是原创性创造的开拓者”[8]。唯有如此,鲜活的思想和蓬勃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激发。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包含评估手段的转变,即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过程重于结果,方法重于结论,这正是使人类经验得以不断更新的辩证方法,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获得智慧而不是僵化教条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徐飞.我国高职教育就业困境原因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4): 113-115.
[2]乔炳臣. 知识、智力、智慧与创新学习能力――探索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慧的教学过程[J].教学研究, 2010(3):1-7
[3]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 ―再谈“思辨缺席”[J]. 外语界, 2010(1):11-16
[4]姚佩芝.英美文学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案例[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9): 65-67
[5]刘旭.大学课程寻思[M].万人出版社,2005
[6]高嘉勇, 李静, 蔡超. 美国高校课程设置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8(2): 66-67.
[7]左钢. 如何把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10): 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