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设计论文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1

陈家山村落建筑选址于山坳之中,从远处观看,房屋建筑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四周群山环抱,优美和谐。陈家山村庄在选址设计上很讲究,其规划布局整体符合风水上的“坐北朝南、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左祖右社”的思想。这在陈家山陈氏家谱也有反映,家谱《义门陈氏宗谱》卷三记载,“右地乾龙过,峡飞凤成形,左仓右库,前障后屏,崇山峻岭,修竹茂林,义门分派,江州余声”。现如今村庄仍基本保持原设计意图,除规模在扩展以外,其余没有太大改变,建村200年来基本遵循原设计而发展延续。村庄民居建筑坐北朝南,背山依次而下,一字排开。西北山上是家族墓地,正南面朝向有一小山,正北面最远处有蜿蜒连绵起伏的大山,村庄对面有一个树木茂盛的低矮小山,整个村庄就布局在形似凤凰造型的凤腹山坳之中。村庄前面有一个月牙形的大池塘,四周山顶植被茂密。整个村庄民居落差明显,舒展有序,这样的地貌特征和建筑布局有利于排水,有效地避免泥石流和水泽的危害。村庄民居属于木构建筑,防火系数低,容易引起火灾,池塘既可以用来灌溉,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用来灭火,满足防火的需求。利用山坡的高差地势来建造民居,前低后高,坐北朝南,冬天可以迎来较好的阳光日晒,夏天可以迎来凉爽的偏南风,又可以少占或不占农田,视野开阔。这样的规划布局也容易形成围合封闭、富于层次感的景观。山上的植被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还可以调节温度,令环境优美、空气新鲜,还容易形成一个局部生态小气候。这些民居建筑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简单的建筑技术,通过环境设计,巧妙地将建筑环境与生态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处理了人、建筑和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陈家山最重要的建筑,也就是陈氏祖堂屋,位于“凤凰造型”的腹部正中心位置。村落建筑布局类似“九龙攒珠”布局方式,这样规划满足科学合理的居住需求。村庄的陈氏祖堂屋建筑,放置在中轴线的核心位置,其别出心裁的目的就是在满足建筑功能需求的同时,体现出建筑的礼制关系,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二、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在我国历史上,祖堂屋属于宗法礼仪空间,主要是用来祭祖、迎宾、婚丧嫁娶、家族节庆活动的场所。祭祀时在族长带领之下,按照等级高低依次进行,祖先的牌位供奉在中堂,祭祀的时节和准备各种礼仪行为都有具体规定。陈氏祖堂屋建筑在精神层面的作用上占据核心位置,具体到建筑的空间规划布局,也充分体现出这一特点。该建筑是由槽堂、中厅和上堂屋三部分组成,由天井院落组织空间,沿轴线依次递进,总共15间,其规模在陈家山所有建筑中为最大。整体建筑特别讲究正统,符合建筑本身代表的宗族家长制意义。陈氏祖堂屋每进房子都是由宽度大小不超过两米的窄小天井组合而成,前两进落差小,置三步台阶,上堂屋的建筑落差最大达1.3米。在中轴线上置七步台阶,是整个建筑最重要的建筑空间,供有祖先牌位,主要用作祭祖活动场所,左右两边分别还布置两个窄小台阶,平常中间宽大台阶是不准人走的,唯有在特别重要的场合和时刻,例如在春节祭祖之时,族长才可走。平常重要男人走左边,女人走右边,等级明确,如图3所示。从空间上看,陈氏祖堂屋存在着一条主要中轴线,在整个民居建筑的空间构成上起到统领作用,表现出明显的轴线关系。由于民居建筑受主要轴线关系的统领,陈氏祖堂屋形成以天井多进纵向的空间层次关系。由于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为了解决通风采光、建筑排水和人的冷热舒适度问题,陈氏祖堂屋采用了天井这一空间形式。因此从空间上看,陈氏祖堂屋具有虚实关系。天井还可以将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有机结合起来,虚实相映,陶冶人们情操,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在营造出巨大内部空间的同时,将建筑环境与生态设计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除此之外,受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陈氏祖堂屋在空间上还表现了一定的位序关系。遇到居住或大型活动时,辈分高(或地位高)的人居住在上房,辈分低(或身份低)的人居住在下房,等级明确。可以说,陈氏祖堂屋通过这样的空间环境设计策略,既体现了建筑以人为本,注重建筑环境与生态设计的结合,又体现了建筑设计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结合统一。

三、建筑结构及其材料设计策略

鄂东陈家山村庄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当地主要盛产林木、石材。由于受地理气候条件和交通不便的影响,当地人们在建造民居建筑中立足当地,就地取材,石材、林木和不同材质的砖块是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陈氏祖堂屋建筑结构继承了我国古代木结构的特点,采用了穿斗与抬梁混合式结构。穿斗与抬梁混合式的这种结构,相对于完全的穿斗式、抬梁式而言,既可以满足人们营造更大的室内空间的需求,又可以减小对梁柱木材用料强度的要求,受力也更加科学合理。建筑材料立足当地的出产,陈家山处于环山之中,其木材和石材资源比较丰富,考虑到木材容易受潮,不管是石柱还是木柱,柱础一律采用石柱,既可以承载上面柱子所传来屋顶的荷载,起到受力作用,又可以防止木柱受潮和虫蚁的侵害。当地的建筑墙体材料和当地的环境结合十分紧密,房屋的根基都是采自当地的石材砌成。山区的潮气大,加之没有铺设下水道,村落又布置在坡地上,建筑落差大,后面很多都是快两米的山体,怕雨水的冲刷,所以每家的墙体1.5米以下部分都是大块石材砌成,包括内部柱子部分,这样防止水对墙体的破坏,还增强了墙体承重。房屋都可以修建4.5米高,保持了屋内凉爽透气,防止屋内空气不流通湿气大,另外也延长墙体的使用寿命。墙体1.5米以上部分是用田地的泥巴和小石子混合而成的泥土砖,手工制作,有专门的制砖木模,规格是古代的标准砖大小(3寸高,6寸宽,9寸长)。这种砖也是当地特有,一般平畈地区的房屋只用泥土砖,里面不混合石子,但承重力度要小,而且较容易受潮风化。屋顶大部采用小灰瓦,为防止山风,一般不采用茅草顶。整体看,陈家山房屋的建造都立足当地,采用循环可再生材料,无污染,而且还保温隔热。修建时普遍采用简约的方式,不追求奢华,给人以朴素感,同时又极具有地方特色。总体来看,陈氏祖堂屋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解决保温隔热问题,立足当地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采用简单有效的建筑结构技术,达到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和改善小环境的目的,这是环境设计方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设计的体现。

四、结语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2

1.美学价值

我们可以沿着传统的美学观点进行再造设计,如利用废旧物品的结构、形态、材料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将废旧物品进行恰当的改造,摒弃其丑的缺点,放大某方面美的特征,打破取材过程中的常规,创新设计理念,这样运用于室内外环境塑造中则更能巧妙地表达设计者所要传达的设计理念。

2.文化价值

废旧物品为人们曾经所使用,于人们产生感情与记忆,因此废旧物品具有一定的情感文化价值。当把废旧物品应用于室内外环境设计时,往往会激发人们的怀旧情感,甚至产生熟悉、美好、怀念的情绪,使人们更加关注老物件的文化内涵,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认可其情感文化价值。

3.环保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时尚的定义也在日益更新,这导致了室内外环境塑造的使用周期越来越短,大部分人们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设施与空间不断被淘汰,成为环境的污染源。面对全球环境问题,以环保、可持续和安全等发展性为主题的设计产品逐渐成为设计界的主流。“设计再造”活动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主张通过设计手段来改造、更新和再利用废旧物品。

4.商业价值

将“设计再造”应用于室内外环境设计,体现的是怀旧营销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如今,在专卖店、酒吧、家具、电影等行业中都无处不见还旧营销的身影,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产业。目前,无论是实体店铺还是网络店铺,二手物品的价格都是呈水涨船高的趋势。这说明,“设计再造”产品具有十分可观的商业应用价值。

二、“设计再造”教学活动的意义

将“设计再造”教学活动引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通过旧物改造,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设计责任感。为其以后能顺利地走进企业各项岗位及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将“设计再造”引入教学活动,其实是鼓励学生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在学习和工作的氛围中寻找命题、搜集材料,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去切实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来找寻设计灵感。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更加艰难,这是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来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环境设计教育需要培养最具创造力的人才,并且为他们的学习、探索和创造性活动提供机会,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作为环境设计教育,提倡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设计,尝试开发废旧物品的剩余价值,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索求新、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2.引导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让设计引导更好的生活方式是近年来新提出的热门话题,设计艺术的初衷各不相同,但最终都是为了让人类的社会生活更美好,这就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因而,设计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应该从学校抓起。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们更加应当注重引导和关注学生的成长心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利用“设计再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社会发展动向,提炼出有价值的设计主题和元素,将环保的生活理念融入生活和学习中,主动积极思考,造出丰富多彩的环保生活方式,从而加强做一名优秀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心。

3.有效控制环境设计专业学习成本,创造商业价值

我们将废弃的旧物品进行回收,通过再造设计,提升旧物件的审美附加值,同时也必将为其科技含量注入新鲜的力量,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设计类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成本相对于其他专业都要高一些,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压力较大。“设计再造”活动在实践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在为学生设计实验经费的节俭做积极的探索。例如,通过“设计再造”创意展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和其他同学不要的老物品或废旧材料重新制作为家居用品。在发现了老物件用品市场的潜力后,充分挖掘老物件的设计元素,结合自己的实践特长,动手做出一系列新的家居用品,并在展会上积极推销,从而有效控制环境设计专业学习成本,创造一定的商业价值。这也恰恰是知识经济价值的体现和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结语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3

我国设计产业发展迅速,社会对于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每年从国内各高等院校毕业的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数以万计。但从社会的用人单位、公司、企业反馈的信息却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设计教育没有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通过考察各地方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在专业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专业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设计课题陈旧,学术型的比重很大。设计结合市场的实践环节偏少,偏离了对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学术化”的倾向。同时实践教学的硬件基础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课程的开展,不符合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也误导了专业教育的总体思路。

(2)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

一方面,目前国内的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有大量的美术专业出身的设计专业教师在任教,以非设计思维方式的教学手段来培养现代设计师;另一方面,专业教师重理论而轻实践,这样的状况下培养的学生势必专业思路含糊,专业技术能力不强,进入社会难以胜任设计师的工作。

(3)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缺乏创造性。

一方面是教师在课程教学时没有结合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而是直接讲授教材上的理论,教学内容空泛。这样“理论至上”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很不利;另一方面没有利用好社会优秀资源,引进社会相关高级技工、民间艺人进行讲学。造成学生在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方面的缺乏,不能深入的体会工程技术与设计艺术怎样相结合。实践教学方面,一直沿袭老的教学模式,实践内容与当前专业需求相结合的程度不够。以写生考察为例,过分注重写生的绘画表现而忽略对建筑装饰、民族文化,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考察内容,过分注重展览效应而忽略调查报告的总结。

(4)实践教学环境支持不够。

首先,在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反映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没有从学生的应用需求出发落实到实处,很多实习基地是应付检查的形式。导致学生在实习中的目的性不明确,缺乏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专业设计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其次,缺乏专业的实践基地。学生缺少走出去的场所,不能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对企业的设计流程与施工管理过程缺乏了解。这样的培养环境不利于教学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2以应用为主旨,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入手,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进。

从培养目标出发,把应用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构建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项目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加强与专业需求的结合,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把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整合改善现有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经过考察其他学校大概一致)实践教学包括写生考察、专业考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约占总学时的16%左右,比例有些偏低,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学时和学分的比例。实践内容按专业综合程度层次递进,要充分和专业特点、专业需求结合起来。开设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职业技能选修课程,考虑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作为公共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2)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模拟实体工程项目设计竞标,甲乙两方就设计方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方案评价和设计创新。有重点地组织学生参加专业设计竞赛,把参赛设计项目作为设计课题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角度确立设计的要求与方向,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也能获得不少设计奖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以外,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设计理论科研能力。加强“双证书”的培养,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认证考试,以求在毕业时既有毕业证又有职业资格证。提高学生今后在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3)建立有效机制,利用社会资源。

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提供有效的机制,聘请社会的设计名家、项目施工管理、民间艺人等来校进行实践方面的讲学、讲座,同时安排专业教师辅助教学,做到教学相长,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

3从目标责任出发,任优化教学团队的建设

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具备专业教学的教师资格又具备相关专业从业资格的教师,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来说,不仅是教师,还有可能是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工程设计师、建造师等。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师大多忙于教学,较少在社会企业的设计一线、生产管理一线等从事过相关工作,因而缺乏实践经验,这势必产生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钩等问题。为此,地方高校要制定灵活的制度,积极为在校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为教师在社会的实践工作开绿灯。组建科研团队,积极地利用集体的力量扭转在教学和科研上“单兵作战”的情况,把教学改革和科研探讨常态化。同时要聘请在环境艺术设计、工程施工、企业管理等行业工作中有丰富经验、良好业绩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以上措施有力地提升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4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环境设计要求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设计中要考虑社会市场的变化与要求,掌握正确的设计程序、认识设计与施工的关系,学习材料与结构等。因此,面向市场经济与社会需求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是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形式。

(1)建立设计工作室教学机制。

在校内建立以教学为目的的设计工作室,要求注重教学课题的实践性环节,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机制。学生可以在设计工作室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设计工作室教学中,教师把实践设计项目纳入正式的教学作为课程的课题之一,让学生面对真实的商业环境要求,指导学生更多地从经济性和实用性等相关问题去思考和解决设计的问题,让学生看到设计完成并投入实际项目施工的过程。这种真实参与实际工程设计项目、积累经验的做法普遍得到学生的认可。通过设计工作室的实战锻炼,能有效地了解实际项目的设计流程以及实施细节,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设计操作能力。

(2)加强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专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产学研”教学形式中,建立校外有不同功能的实习基地。实习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1)了解当前市场的发展变化,认识设计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2)学习新的材料、工艺技术,学习施工工程技术。3)了解市场的设计管理、营销。通过实践过程积累社会专业实践经验,增强专业知识厚度,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技能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自信心和创造能力。

(3)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设计施工企业与学校专业教师交流,根据实际情况,把现有的工程设计项目拿到学校作为设计课题进行设计。教师通过实际项目进行相关教学,并按工程项目要求完成设计项目。其次,学生进入设计施工企业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完成设计项目。通过这个环节有效地加强了社会与学校的互动性,学生能充分的提升设计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5结束语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4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入应用与推广,各个领域的研究者分别从各个不同领域开始探究智慧教育的内涵。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Learning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相关智慧教育公司以技术视角认为智慧教育是以云概念为基础,以物联网为支撑,网络技术作为基础方向,建立基础教育的智能化校园管理系统,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资源整合,融入到教学、学习、管理等工作领域,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目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智慧教育是在云计算、物联网、泛在网络、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合理设计并开发智慧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智慧学习。笔者认为智慧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并创新有效的智慧教学环境,实现个性化、智能化和体验化学习环境,形成优质教学内容共享、合理资源推送和自我评估功能,培养并提高学习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习者知识智慧建构。

二、智慧教育现状

在信息技术的融合下,各个国家已经意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把智慧教育作为变革国家教育系统的战略选择。目前国内外在智慧教育设计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于我国发展智慧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软实力的发展

国内外现阶段的智慧教育中,非常重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宽带接入、云计算存储、移动终端的开发等,这些对促进学生进行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条件。IBM根据智慧教育五大变革,提出智慧教育框架:数据收集、存储与分析;个性化学习体验和优化教育管理。在IBM智慧教育核心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者创设智慧学习情境。国内华东师大与华为公司合作的华东师大教育云、宁波智慧教育,架设高带宽校园网,创建了高智能实验室和新教学设施。这些基础设计的建设为后期智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很好地保障。

(二)实现跨学科、跨部门整合,促进全员参与智慧教育建设

在新加坡智慧教育系统中,通过整合公众学校、私人部门/企业、公共部门政府合作模式,与各地方教育技术研究团体、信息通信研究人员、企业以及知名海外教育技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学校与教师在电子教材、其他教育资源与教育应用的开发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通过多方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有利的实时反馈,实现活跃的思想与合作交流,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三)消除信息孤岛,促进各个系统融合共享

韩国智慧教育系统是结构化的插件式智慧教育系统,该系统由智慧内容子系统和家校学习子系统组成,通过学校和家庭联接,形成一个学习空间,促进正式和非正式学习,各个系统功能相互融合,全面实现数据共享和服务,有效提高学习和教学工作的效率。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经历了网络教育、数字教育。在数字教育中,我们基本实现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教学系统、学习系统、管理系统等系统进行了开发,但这些系统是相互孤立的。在智慧教育未来发展过程中,整合各个子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服务是我们智慧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四)重视智慧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我国先后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纲领性文件,这些对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支持,同时为智慧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智慧教育有条不紊地持续发展还需要国家立法机关建立更完善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为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我国智慧教育建设在各个学校侧重点各不相同,有侧重硬件基础设施、侧重网络带宽、数字化教材开发、教学系统软件开发等。如何更有效的发展我国智慧教育,更需要上层理论指导。笔者以学习科学为理论,促进智慧教育合理、个性、针对性建设,让学习者获得更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

三、学习科学内涵

智慧教育建设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学习中的硬件、资源、环境和社会因素,根据所收集到的实时或非实时的数据,对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而学习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则可以指导这一设计过程和具体技术的实现。根据学习科学理念,对学习情境中学习者的具体学习行为、感知信息的方式和态度,进行设计。

四、智慧学习环境设计

本文结合学习科学内涵,根据冯锐经验学习环境模型,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全面感知学习情境信息、识别学习者特性,灵活生成最佳适配的学习任务和活动,结合技术支撑下的智慧教学法,构建学生的知识意义,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得到大大提高,设计智慧学习环境模型(如图1)。图1智慧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在本模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把学习活动镶嵌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体验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再检索、分析、解决和验证问题,通过广泛参与、自由探索、合作共享,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主要有以下功能:

(一)学习情境自动感知

情境感知主要表征智慧环境对物理环境和学习行为的感知能力。一方面传感器感知环境的物理因素,系统自动调节物理环境,促进学生适应性学习。第二方面传感器获取学习者的位置、姿势、学习终端、操作、学习方式、情感等学习行为方面数据,结合学习行为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适应性支持,促进学习者个性化、自我导向的学习。

(二)学习资源自动推送

在智慧学习平台,结合学习分析呈现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处理信息的方式等数据,为学习者自动推送相关学习资源,促进学习个性化学习。同时智慧学习平台还根据学习结果数据分析采取干预措施,通过迭代循环过程,更好实现个性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和教学成效的目的。

(三)智慧评价

评价促进教学改进。在智慧学习环境中从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进行综合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主体有学生、同学、教师和学习共同体。评价内容有学生在线学习时间、发帖数据、参与讨论频率和测验分数等。评价方式有调查、项目设计、考试等。

(四)智慧教学模式

据文献分析,目前国内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非常多。然而目前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却没有相关原则和技术。在智慧学习环境中,我们充分利用技术的“智慧性”,灵活地选择智慧学习平台社交媒体,利用各种交互方式和媒体工具,设计与自己学科相适合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可通过教学助手的设计,如在线求助策略,促进学生进行高效的合作学习。在科学实验课中我们可结合认知科学仿真技术,建立3D情境馆,如博物馆、图书馆和生活馆,实现学习者真实的学习环境沉浸式学习,提高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技巧。

(五)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

在智慧教育系统,我们结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环境特点,主要是了解和改善家庭、工作场所,课堂等实现虚拟的共同体与现实共同体中的学习环境,针对教学设计的认知、社会和技术方面都给予跨学科的研究,从而达到利用创新的技术来改变学习方式。

五、总结

目前,信息技术与教育在不断地融合,教育信息化持续良好的发展势在必行,十分迫切。现阶段我国关于技术支持深度学习的学习环境设计与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学习科学理论,从理论上设计智慧教育学习环境模型,创建具有智慧特性的学习环境,促进智慧教育的研究更好地发展。

作者:张亚珍 单位:九江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友群,詹艺.国内外学习科学领域建设、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科学,2013,(2).

[2]J.IAndersonCTtransformingeducation:Aregionalguide[M].UNESCOBangkok,2010.

[3]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4]靖国平.从狭义智慧教育到广义智慧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5]JaechoonJo,KinamPark,DogilLee&HeuiseokLim.AnInte⁃gratedTeachingandLearningAssistanceSystemMeetingRequirementsforSmartEducation[J].WirelessPersCommun,2014,(4).

[6]柴少明,等.学习科学: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新:学习科学专家科斯•索耶博士访谈[J].中国电化教育,2011,(5).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5

地铁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典型代表,绿色植物在地铁站内空间环境的可能性值得探索。北京地铁站内站厅与站台属于封闭的建筑结构。尤其是站台多为地下二层,整体的空间设计冷漠、陈旧,缺乏与乘客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且地铁站缺少阳光,人流量大,空气较差。上海地铁9号线洞泾站成功地将10种植物扎根地铁,选择了南天竹、八角金盘等生命力较强又有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绿叶植物。目前,这些植物都生长得不错,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与上海相比,绿色植物进入北京地铁,可选择的植物品种要适应北京地铁空间的环境,主要以浅根耐阴的植物为主,如苔藓类、阙类植物。植物也要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还需要经常浇水,养护成本非常高,这需要地铁、绿化单位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二、绿色植物在地铁环境设计中的特点及运用

(一)绿色植物改善地铁空间环境质量

北京地铁站内新风量进入困难,站内空气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增加了站内人群与污染物的接触机会,站内空气品质更是下降。室内绿色植物枝叶有净化室内环境污染的作用,同时植物还有滞留尘埃、吸收生活废气,释放和补充对人体有益氧气,调节空气湿度和分泌出杀菌物的作用。此外,室内植物时刻在蒸发水分,从而降低室内空气的湿度和增大湿度,植物还有阻隔和洗漱噪声的作用。

(二)绿色植物独特的视觉生态美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利用有蓬勃生命力的植物美化与装饰站内空间,是任何物品都不能比拟的。地铁站内空间绿化布置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从美学原则来说,以点、线、面、体各种手法来进行布置,整体要构图合理,布置均衡,以保持安定感和稳定感。但也要有自然式的、不对称的均衡,更显得活泼,富有雅趣。北京地铁可采用室内观叶植物的色彩来丰富景观画面,给人回归大自然的美感,可采用盆景、花池、绿色屏风、绿色垂帘等方法进行分隔,例如在地铁的出入口、换乘路线过渡处、楼梯的转折处等地方恰当地用植物进行装饰,可起到提示作用。若采用垂直绿化的布置方式,也可形成“绿色通道”,从而引导人流走向。绿色植物配色要协调,体现出视觉美感。绿化装饰要根据地铁内部空间的色彩而定。北京地铁站内空间的主色调为灰色,可以选择叶色深的植物或色彩绚丽的花朵。在背景暗的地铁死角,应选择色泽鲜艳或浅绿色或黄白色的浅色花朵,以便取得理想的衬托效果。陈设的花卉也应与地铁整体色调相互衬托,可提高花卉色彩的明亮度,使人精神振奋。还要依据各种植物的姿色形态选择合适的摆设形式和位置,同时注意与其他配套的花盆、器具和饰物间搭配谐调,如地铁空间较大的中心位置可以摆设丰满、均称的植物,必要时还可采用群体布置,将高大植物与其他矮生品种摆设在一起,以突出布置效果。换乘路线的过渡通道可采用垂直绿化,而地铁出入口适合盆栽和花坛等。

三、绿色植物在地铁环境中的技术分析

植物的生长环境,包括气候因素(温度、湿度、照明、空调),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活动等。生态因素包括二氧化碳、氧、光、热、水和无机盐,这6种因子都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因此要先对土壤进行检测,然后按常规改良方式进行土壤改良,以满足植被的生长需求。但在地铁空间,由于天然采光不够,往往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生存。就要利用人工光源和模拟太阳光,同时通过不同形式的光源强度变化营造出不同风格的空间景观。但地铁站乘客往往非常多,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没有多余的精力养护这些植物。因为要结合地下空间设施,完善排水,设置自动灌溉设备,如喷灌、微灌、滴灌等可选设备。同时,要注意在地铁进行绿化时解决防水、供水、排水、通风、养护等问题,以及考虑利用设计手段引入植物生长的各项生态因子。而这些需要科学和技术的双重支持。

四、设计尝试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6

调研的12个社区中,建成年代晚的社区室外环境明显优于年代早的社区,考虑了老年人的活动需求,设置有活动场地和交流场所。受访的老年人多数认为目前的社区外生活环境还可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1空间设置单一室外环境最突出的问题是空间类型单一。12个社区都配备了健身设施,设置了健身区,但除此之外,对于老年人需要的其他活动场地考虑不足,如年代比较久的小区如临潼西里和林苑西里等,老年人所有的室外活动都只能在健身区进行,长时间的交谈只能坐在健身器械上或者自带座椅(图1)。

1.2舒适度考虑不足老年人因其心理、生理变化,喜欢在舒适性好、视野开阔又不会引起他人关注的地方聊天交谈。调研的社区中,有的社区环境过于强调开敞性忽视了老人隐私,有的过于强调私密性忽视了空间的舒适,也有的满足了空间要求但忽略了气候的影响,体现为夏季太阳曝晒、冬季高层底部的涡旋风等。

1.3安全性设计缺失无障碍环境的建立是老年人这类弱势群体参与室外活动的重要条件,调研的许多社区在进行室外景观设计的时候忽略了对安全性的考虑。建成年代早的社区普遍缺少无障碍设计,所有社区都缺少无障碍标识的设置。此外,安全性的缺失还体现在很多细节方面,如有的社区人车不分流,有的社区活动场地容易坑洼、积水(图2),有的地面没有考虑防滑处理,雨雪天气变得光滑,这都给老人活动带来安全隐患。

2适老性社区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行为与环境两者间有强烈的适合性,事实上,人与环境二者之间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的、系统的相互关系。适老性社区要关注老年人的行为需求,从空间营造、舒适提升、安全设计等方面来创建环境空间,同时良性的环境也可以引导老年人的行为,改善其社交关系、身心健康。

2.1空间营造老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又面临失去工作和其他社会角色,心理、生理的双重缺失使与朋友和邻居的交往在他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加。同时,老人也很关注个人的私密性,因此社区中应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设置不同的活动场地。既要有老人能进行跳舞、打拳等群体活动的场地如社区广场,也要有能让少数人交谈聊天的相对私密、安静的空间,还要设置可供1-2人散步慢行的步行道。(图3)结合天津曲艺之乡的特色,还可为曲艺爱好者、京剧票友设置小型演出台。场地内部的设施布置也应尽量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如座椅的摆放选择对坐或成团布置,边界的座椅宜背向花池或树木,促进向心空间的形成。此外,将老人活动区与儿童活动区结合设置也是不错的做法。

2.2舒适提升适老性社区室外环境的舒适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合理的绿化设计。天津是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冷夏热且多风,植被选择应重视季节变化,视其位置不同有所区分。老人冬天畏风怕冷、夏季喜好阴凉,因此在活动场地的南侧,应种植落叶树,使活动的老人夏天有树荫遮挡,冬天能享受到太阳的温暖;而在老人的散步路径两侧,可多设置常青乔木,营造幽静感(图3);绿地中心、花坛里的观赏花种可选择天津市市花——月季。舒适度的营造还有赖于许多细节的注重。如在老年人主要步行道两侧每隔25米左右设置休息座椅,满足身体状况差的老人的需要;为老年人提供的座椅应尽量选用木材表面,且尽量有靠背。

2.3安全设计考虑到老人对安全性的需求,适老性社区的活动场地都应注重与周围环境的适当隔离,使停留在场地的人们可以与步行人流和车流区分开来。地面铺装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腿脚不便、身体平衡感下降的特点,进行打拳、跳舞等活动的场地选择平坦、防滑、不易脱落并易于清理的材料;交流区可以选择有一定粗糙度,不太光滑的地面材质,使轮椅、助行器等能贴牢地面不易于滑动;林间步行道最好选择有一定弹性,有一定耐摩擦力的材料;在坡道、楼梯踏步等一些有高度差变化的地方,安装防滑凹缝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加强对无障碍标识的设置,考虑老年人视力变差、行动迟缓需要借助助行器及轮椅等特点,社区室外环境中的无障碍标识要使用大字体、高对比色并降低安装高度。尤其要在道路转折处、高差变化处加以设置,以增强导向性、提高警示性。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