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教育论文范文1
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即研究者”、“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论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意义重大,化学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势在必行。笔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略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
化学教育科研是从客观存在的化学教育事实和现象出发,以推动化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改善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科学行动研究活动。研究过程包括选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五个部分。
1.选定课题
课题的选定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首发环节,它决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影响研究的效果。选题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实效性和科学性。选题内容一般来自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化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化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研究;化学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化学课外活动的研究;现代化学教学手段的研究等。
2.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的统筹性规划,制定研究方案就是提出对研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计划。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查阅,了解前人对该课题作过哪些研究,有那些科学理论根据;研究者将在何时、何地、运用何方法进行研究活动。查文献时最好普查文献索引或目录,可查《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哲学版的文化教育类G部分(上海图书馆主办),或查《中学化学教育》(双月刊)复印报刊资料(人民大学主办)等。
3.实施方案
这是研究工作的主体落实阶段。研究者采用调查、实验、观察或其它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从中搜集有关问题和资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要不断记录研究中需要运用的资料以及自己对具体资料的分析意见和结果;要对资料分类和系统化以便于资料的系统保存和调用;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加以核对、考证,淘汰一些不必要和不真实的资料。对一些零乱的数据资料可以进行统计加工,使资料内含的规律能一目了然。
4.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搜集来的大量资料只是一些具体的研究事实或数据,须经过自己思考和集体讨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从而发掘有关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分析的方法有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两种。在具体的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以某一分析为主,或者两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当分析、综合、概括出研究结论后,还需要到变化的实践中加以检验。
5.撰写论文
教学研究的结果要用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目的一是总结,二是交流和推广。
二、化学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是指在化学教学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常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四种。在研究中往往采用起主导作用的某一种方法,又配合运用其它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运用文献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它适用于研究以往的化学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来认识化学教学的发展规律,吸取历史上化学教学经验的精华,总结教训,探讨化学教材、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原则和规律,以指导当前的化学教学实践。文献法的操作有四个步骤:一是文献检索,二是文献收集,三是文献鉴别,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搜集第一手材料;既要搜集正面材料,又要搜集反面材料;要善于辨证分析史料的价值,选择能反映本质规律的材料。
2.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教育教学处于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教学、学习和实验等外部表现,搜集化学教学的感性材料,探求化学教学规律或经验教训的一种方法。观察的方式有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两种。定量观察常通过填写观察量表来进行。设计观察量表最主要的是根据课题需要确定观察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可以观察的目标行为。定性观察只需尽可能详细地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原本本的记录,不追求量的确定。观察的要求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观察前要阅读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等文献资料;观察者要作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详细的记录;观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
3.实验法
实验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适当控制或模拟客观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有计划地逐步变化条件,探讨其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化学教学研究中,这种方法应用是较多的。一般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之分。实验室实验较多应用于摸索某些实验的最优方案或化学反应机理等。现场实验一般用来检验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等。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是提出问题、订立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再从理论上加以探讨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撰写论文。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必须周密设计,系统进行,精确测量,反复进行;广泛参考、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理论,采用新方法。
4.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访问、问卷、座谈、测验等方式,有计划地收集化学教学工作某一方面的资料,并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化学教学的某些规律的方法。它常与实验法、观察法配合应用,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可以用它去研究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大,时间较长的化学教学现象。调查的一般步骤为:一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二搜集材料,这是调查的关键环节。可以综合运用实地考察、开调查会、问卷或测验等调查手段。必要时要设计调查表格,问卷过程中设计的调查表,较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用“√”或“×”进行选择。三整理材料,将原始材料的可靠性和统一性进行检查并进行统计处理。四撰写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目的明确、选样方法科学、收集手段多样、统计方法合理。
三、化学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
研究论文的撰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呈现。其基本组成包括:
1.题目、作者及单位、摘要和关键词。
题目要求醒目、新颖、具有科学性。作者及单位需如实填写。关键词是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字数一般控制在3~5个以内。摘要需用最简洁、精练的词语表达出论文研究的问题、方法、意义等,字数一般不超过论文总字数的5%.。:
2.绪论
绪论要求简明扼要,有吸引力。主要用以说明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3.本论
本论是全文的精髓,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论述充分,论证有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要说明研究的过程、方法、样本和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用调查法或实验法研究的课题,要列出和研究密切有关的数据、表格和图表等等。
4.结论
主要论述研究结论,特别说明有创见的论点。
主要参考文献: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25~350。
化学教育论文范文2
物理化学与物理学或其他化学(如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重叠的知识部分尽量让学生在课前学习或者采用课堂提问等方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有限的学时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将一些公式的推导(例如统计热力学中的公式)和概念的引出(例如热力学部分利用卡诺循环引出熵函数)做适当的精简,课堂上只讲具体的结论,推导过程留给学生课外自学[4]。再比如,界面化学和胶体化学可合并讲解,对这两章的内容可做一定程度的删减和调整。课堂内学时及内容虽然减少了,但要注意加强课外学时,教师可提供一些课外的参考资料或者自学讲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设计课堂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介绍物理化学原理的同时,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或有趣的实际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易于理解。例如,在讲化学热力学的知识时,先问为什么人穿上冰刀溜冰鞋滑冰会非常顺畅?在讲到表面化学的知识时,先问为什么衣物上的油污只用水是洗不干净的,必须用肥皂、洗衣粉等表面活性剂?为什么雨后荷叶、小草上水珠都呈球形?为什么毛细玻璃管中的水呈现凹液面,汞则呈现凸液面?还有让学生用化学动力学的理论来说明为什么天气热的时候,牛奶、食物更容易变质?能否应用渗透压的知识来解决海水的淡化问题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利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改革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的过程。改革以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研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否,将直接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果。因此,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讲课要坚持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另一方面也要适当的开展讨论启发式教学,提出一些拓宽思路的研究型问题,增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增强双向交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施创新教育
同志曾将讲过:“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永远不会前进的民族”。换而言之,没有创新精神的教育也将是永远不会成功的教育。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学中应介绍些和教学相关的科学前沿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电化学部分讲授化学电源时,除了介绍早期使用的锌锰电池、可充电的铅酸电池和镍氢电池外,可以结合现代社会面临的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向学生讲解一些绿色环保新电池的知识。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被用作空间站及宇宙飞船空间电源的燃料电池,利用太阳光中的能量进行光电转化的太阳能电池等。在化学动力学部分,光化学反应虽然内容较少,但是光化学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信息科学等紧密相关。因此,可结合科学前沿介绍一些光催化技术在环境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束语
化学教育论文范文3
新课程的化学实验倡导探究性实验,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体现。实验教学既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化学知识,又能学到分析和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的方法,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因为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不能脱离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而孤立地发展,它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动机、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离不开人文教育的协同作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的能力;竞争和合作的意识;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心理能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也同步得到了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给学生具有人文内涵的科学知识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所在,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视角来进行化学教学,将化学教学过程融入人文教育的元素,突出“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既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精神的需求,符合时展的主旋律,也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对于实验探究的内涵,笔者认为不能局限地、片面地理解,受着实验条件的限制,有些操作难度较大、仪器精密度要求过高的实验,中学阶段是做不了的,尤其是初中生。若从学科理解的维度说,一切与化学实验相关的活动都可称得上是实验探究。如: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事实探讨、实验史实重温、实验方法论的学习以及校外实践活动等。笔者在所在学校进行了一些尝试,积极开发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选取素材,带领学生参观水厂、化工厂;调研大洋造船厂的金属防腐和铁锈的处理;农家常用化肥的鉴别与使用;调查“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测定乡村土壤、河道水质的pH值,提出消除污染的设想与建议;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从报纸、电视或其他媒体收集空气质量指数、PM2.5指数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净化空气的建议并发邮件到“市长信箱”,更有学生提出《关于手机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的设想与建议》,得到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认可与重视,在区两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从探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跳出来看,不难发现,追求探究教学的“过程”比直接告诉学生精确的结论更为重要,探究性学习经历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解决问题、思考创新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追求学生化学素养、科学精神提升的过程,从学科教学的另一个维度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2.尊重学生差异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1]。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只有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才能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让学生在差异中成为他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以及基本实验的操作练习,基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差异,我们将其由低到高划分为4个阶段,即4个“能级”:“入门”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使得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确保“能级相应”。所谓“能级相应”,就是教师的“教”必须与学生实验时“做”的“能级”最大程度的匹配,从而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不给学生“贴标签”,学生应有的“能级”只是教师心中的“底牌”,而不在任何场合下公示,实验时也不绝对按“能级”的高低进行分组,可根据实验的需要“同质”或“异质”结合,合作完成实验内容。教学工作不仅是“来料加工”,有时还要善于因“料”而异、“选料加工”。“能级”匹配,才能获得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有“坡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例1:“金属的性质”教学中一个环节,将金属Cu丝、Fe丝和Al箔加热后,颜色有何变化?有哪些现象发生?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分组实验】学生1:Cu丝加热后变黑,被氧化,生成CuO。学生2:Fe丝加热后有点发黑,生成Fe3O4。(学生质疑:生成物不一定是Fe3O4,还可能是Fe2O3)学生3:Al箔加热后表面变暗,而且有种奇怪的现象发生,Al箔变软,在火焰中可以晃动而不掉落。【资料卡】酒精灯火焰的温度:700℃-800℃,Al2O3的熔点2050℃,Al的熔点660℃。(师生讨论Al箔加热变软,在火焰中晃动而不掉落的原因)Al箔加热后的实验现象,不同实验“能级”学生的解释可能各异,尤其是需要将物理、化学的知识综合起来思考,对于“能级”较低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问题以及安排“同质”、“异质”学生实验时,要充分兼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和问题的层次性。
3.实施绿色评价
运用“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学生化学实验能力,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经过2年多的实践,笔者在课题组主持人的引领下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期末学生素质报告书考试成绩表中增设了“实验能力”栏目,化学学科的成绩由传统的单纯笔试成绩改为“笔试”+“实验”两部分的综合评判,“实验能力”的评价倾向于既记录效果(掌握了什么),也记录过程(怎样掌握的),突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自我评价与他人互评相结合,以自我评价为主;即时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即时性评价为主;过去与现在相结合,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个体需求与面向全体相结合,以个体差异性需要评价为主。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操作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反思与评估、合作与交流7个方面,通过以下5个维度进行评价,即:技能值(是否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兴趣值(是否促进化学学习愿望的提升);方法值(是否从实验中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启示并实现知识迁移);容量值(是否带动更丰富的化学学习);意义值(是否促进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校园网“实验园地”栏目中还开辟“技能财富”子栏目,每个学生都设有自己的账号和密码,可以随时登录进行“自我评价”,查看老师给予的评分及已“进账”的累计“财富”,以便自觉调整在实验过程中的活动表现和行为。多元化的绿色评价,突出了学生成长进步的变化,满足了不同学生差异性发展需要,促使学生内因的转变,改变教师仅凭学业考试成绩“印象看人”的片面观念和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4.凸显人文关怀实验过程中将学生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就是人
文关怀的最好体现,强化爱惜生命、爱护环境的意识,使得化学实验教学有了人情味,不会出现“看到火焰就害怕,见到酸碱就抖擞,听到响声就惊慌”的场面,使得学生更喜爱化学的学习、喜爱做化学实验。实验的改进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也要充分体现人文性。如做气体爆炸实验时,用塑料瓶代替玻璃瓶或加安全防护罩;做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时,在导管内安放细铜丝用于防爆或在气路中装一简易防爆器等。例2: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CO2的分组实验,设置了如下环节:[实验操作]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沉淀现象,从而判断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CO2气体。[操作要领]均匀用力吹气,边吹气、边停顿、边观察。停顿时嘴要离开吹气管。[组织讨论]为什么要“均匀用力吹气”?为什么要“边吹气、边停顿”?为什么“停顿时嘴要离开吹气管”?[教师讲解]若吹气不均匀或用力过猛,会使容器里面的液体喷在脸上;停顿时嘴若不离开吹气管,稍有吸气就会突然倒吸一口溶液。因为石灰水呈碱性,喷在脸上或吸进胃里,都会伤害身体,造成事故的发生。
5.鼓励求异思维
化学教育论文范文4
1、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促进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
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认同危机的问题开始出现,外国著名学者阿尔蒙德认为“国家认同意识”危机是对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产生最大阻力的因素。任何人,只在在国家特定的政治生活框架中生活,民族文化就要适应这种政治生活框架。所以,民族文化的认同就会对国家认同的意识产生影响,相同的文化归属会使不同的民族互相认同,从而构成一个团结的国家。实现文化认同教育就要让所有人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而民族文化就是一种将民族性和地域性集为一体的文化,并具有独特的个性,民俗文化中风尚习俗的表现就是为了维护其价值的连续性,并对各民族的文化观念进行积淀。学生时期正是培养价值观的初始阶段,在这个时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最容易让他们产生对文化、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并对其终身群体归属感产生积极的作用。
2、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
文化包容意识是文化包容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各民族和各国之间产生文化认同的基础。我国的民俗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历经分合之后不断进行碰撞、渗透和交融之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后形成的。我国各族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但是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课程教育,让他们了解不同民俗文化的交融碰撞,例如: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织锦、侗族人民的鼓楼建造就是借鉴汉族的建筑风格、壮族向汉族学习织锦机技术等等。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们对不同的民俗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会对不同的文化形成包容意识,而且这些历史故事会对其音乐思维能力的发散性有极大的帮助。
3、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都及其重视教育,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并在一代代人民中传承下来。一些健康知识和教育方法都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现在的学生健康都极具指导意义。另外,各民俗文化中包含的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和竞技游戏等,不仅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让他们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发展。
二、总结
化学教育论文范文5
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胶体等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是必修1“物质的分散系”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挖掘了自然界、艺术品和生活中的许多相关内容,通过融入文化艺术元素,展示了分散系给世界带来的美,并从化学层面上对这些美进行分析,旨在“美”的教学情境中建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情操以及热爱化学、赞赏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美好情感。
1.“天造之美”源于不同分散系的造化
自然界中的许多“天造之美”都与分散系有关。教师用媒体展示:早晨的阳光射入树林,产生一道道美丽的晨曦。引发学生思考:画面中是否有分散系?晨曦如何产生?再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第二幅画面是教师用媒体展示气势磅礴的钱塘江一线潮“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壮观场面。学生通过学习可知:河水也是一种分散系,这一地带刚好是河流入海口,会产生三角洲,三角洲的形成就与胶体的聚沉有关。而从地形看,这个地方是一个喇叭口,潮水产生的冲击力非常大,所以会产生汹涌澎湃的壮景。教师接着还可再介绍由固体分散到固体中形成的分散系,例如各种宝石等。
2.“匠心独运”巧用分散系造就艺术品
人们经常会赞叹的艺术品的精美绝伦和独具匠心,而这其中许多地方都有着分散系的功劳。教师播放视频“绚丽多姿的陶瓷艺术”,视频中展示了“唐三彩”艺术品、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等。陶瓷制品的精美离不开表面的釉质,而表面这层釉质就是分散系。接着学生交流课前查阅到的各种色彩斑斓的釉质的成分,然后过渡到古代流传至今的名画和书法作品,教师用媒体展示名画,请学生展示自己临摹的书法作品,揭示用于作画、书法用的墨汁、水彩、水粉颜料等都是分散系。随后,又用媒体展示现代英国艺术家基思•泰森的绘画作品,介绍其绘画手法是将混合的涂料、色素和化学物质放置在同一张铝板上,通过地心引力、化学反应、温度、湿度、蒸发等因素共同作用,使这些涂料、色素和化学物质永远停留在一个状态中产生风景似的自然图像。学生感叹:“原来基思•泰森的作品就是一个分散系啊!”
二、在美的化学展示过程中体验化学探究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外,还精心营造艺术氛围,增加艺术表现手法,使化学课更具文化艺术气息,使化学的“美”得到充分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体验探究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都能得到提升。
1.艺术的手法展现过程
富有艺术文化感染气息的教学氛围能吸引学生,使学生能更快融入课堂,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以实验引入新课时,教师可将演示实验描述为给学生变一个小魔术:有三种无色液体,两种在常温下,一种正在煮沸,分别滴入试剂瓶内的“奇妙”液体。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实验现象的异同,猜测“奇妙的液体”是什么,这三种混合物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再揭秘魔术:奇妙液体”是饱和FeCl3溶液,第一种无色液体是蒸馏水,形成的混合物是溶液;第二种无色液体是NaOH溶液,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第三种无色液体是煮沸的蒸馏水,形成的混合物是胶体。采用变魔术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展教学活动,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探究产生各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的欲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美的语言激发探究欲望
热爱美、追求美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在化学教学中引用富有诗意的美的语言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引起共鸣。例如,引用老舍的诗作《咏黄山》:“人间多少佳山水,独许黄山胜太华。云海波澜峰作岛,天风来去雨飞花。千重烟树蝉声翠,薄暮晴岚鸟语霞。怪石奇松诗意里,溪头吟罢饮丹砂。”诗中云海、薄暮、雨花、晴岚……诗情画意地勾勒出了一幅美的画卷。接着引发学生思考:诗里提到了多少美景和分散系有关呢?这些分散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引用富含“美”的语言能创设出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对化学和艺术都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
三、在美的化学领悟过程中评价学生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由七种紧密关联而又相互独立的的智能组成”,“虽然每个学生的智能所擅长的方面不同、表现的领域不同,但都有发展的潜力”。教师应针对本节课“在化学教育中融合艺术与美”的特点,确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既关注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水平,又关注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领悟“美”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领域进行学习,以达到更优的学习效果。
1.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挖掘学生潜能
学生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在化学课上为艺术特长生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的艺术才华能得到充分展示,并给学生的才艺表演适当加分,能让学生体验到另一种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激励他们利用其特长更好地为全面发展服务。例如,在讲到早晨树林里的晨曦时,教师讲述:“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这样美丽的景色,下面请一位同学用歌声为我们描述一下校园的早晨吧!”接着,请学生表演独唱《校园的早晨》。再如,看完短片中黄山的云山雾海后,教师讲述:“欣赏了这样的美景,想抒发一下感情吗?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老舍的诗作《咏黄山》,另请一位同学给我们现场写一幅书法“云山雾海”,然后请学生即兴表演。”教师可对以上学生的才艺表演进行测评,折合成附加分计入期末总成绩,这对那些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学生能起到鼓励作用。
2.利用多元的评价方法促进全面发展
化学教育论文范文6
近年来,虽然国家在中学教育上加大了投入力度,使得教育水平整体上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受到政策导向性和城乡经济发展的较大差异影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设施和用具相对于城市中学而言仍然比较简陋。例如,当新的化学教学用具开发出来以后,城市的初中由于具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可以轻松得到,而农村中学则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此外,由于化学药品的采购需要经各级部门的逐级审批,导致学校对教学所必需的化学药品的采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不仅如此,从数量上看,农村初中化学科目的教学设施也明显不足,大部分只能由老师一人操作来进行实验的演示。
二、教学者与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如果说教学设施的相对简陋和缺乏是由于教育经费的问题,那么比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的是教学者与管理者的素质问题。研究表明,农村初中教育的管理在经费的使用合理程度上与城市中学有着明显差别,显得更加不透明和利用率低。由于农村中学的相关待遇问题,往往一些高级的人才是不愿留到农村当教师的,高素质化学老师的缺乏成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大缺陷。农村初中化学老师往往不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业务和责任心也相对不足。因此在历次的中考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往往从整体上与城市学生有明显差距,与此有着莫大的关系。
三、缺乏竞争是农村初中化学发展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