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开发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开发建设范文1
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势头。实践证明,这种分行业、分区域的研究,突出重点抓落实的工作方式取得了较好成效,应该长期坚持下去。为统筹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月15日,省委、省政府在召开了加快黄淮四市发展工作会议。从月16日起,我和、及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用两天时间,再次深入、、等市,实地考察、、、、县等景区,察看旅游交通项目、景区建设等情况。今天,我们在专门召开座谈会,主要是检查去年安排项目的执行情况,安排今年的项目,强力推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我省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刚才听取了省旅游局、交通厅、市、市和有关县市关于生态旅游开况汇报,、同志结合分管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发展旅游业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看还不尽合理,主要是产业层次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下降,去年仅为2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我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强力打造“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加快南太行山水旅游精品景区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开发,全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去年旅游总收入103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业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信心。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努力做大做强,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将向3000美元跨越,消费市场、消费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旅游消费需求也将大幅度提升。大家知道,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既能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又能带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为其他服务行业拓展市场。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产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产值就会增加4至5元;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间接增加5个就业机会。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互相渗透和共同发展。同时,旅游业还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形成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实践表明,历史文化厚重的人文景观和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一旦形成知名的旅游品牌,不仅收益颇丰,而且惠及子孙后代。像云台山、少林寺、龙门石窟这些景点,旅游异常火爆,去年仅门票收入就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和8500万元。可见,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抓住关键环节,强力实施突破,全面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二、生态旅游具有无限吸引力和广阔市场
生态旅游是一种崇尚自然、体验自然的旅游产品,发展空间广阔,市场潜力巨大,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去年月份,国家旅游局、环保总局、建设部在九寨沟召开了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总结、交流生态旅游工作经验,推动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在一些生态环境好的贫困地区,如果没有其他有效的发展途径,当地群众为了生存,往往会出现砍伐林木、过度开垦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但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既可以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对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如西峡县为了发展生态旅游,去年在全县境内全面禁伐天然林,封山育林40万亩,植树造林万亩,同时利用外调菌材发展香菇,实现了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从根本上化解了林菌矛盾,有效地保护了山体植被和生态环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生态旅游的世纪,全球旅游总人数中有一半以上的旅游者要走进森林参与生态旅游,其人数将高达4亿~5亿人。在今后的20年里,我国生态旅游人数将会呈现两位数的增长,生态旅游年收入可达3000亿~4000亿元,占全国旅游市场的50%~60%。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改善旅游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我省“三点一线”分布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古建筑、人文景观众多。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这一旅游资源优势,强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全面整治景区环境,推动了我省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但随着旅游观念的变化和旅游产品的扩大,单一的文化旅游已不能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日益火爆的生态旅游,便是一种深度体验型的旅游方式,可以改善目前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体的局面,提高旅游的科学含量,提升旅游的消费水平,优化旅游的产品结构。如焦作的云台山景区,已成为全国的一个亮点,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很好典范。区作为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省平均海拔最高、森林面积最大、植被覆盖率最高、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山水独特性。在继续打造“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路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打响生态旅游品牌,有利于实现我省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培育我省旅游业新的增长极,使之与“三点一线”文化旅游交相辉映,形成和旅游资源大省地位相匹配的产业格局。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增加群众收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现在,一些地方发展城市经济、抓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投入的精力多,研究农村经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不够。从全省范围看,及其周边地区集中了我省240多万贫困人口,是我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地处区的一些县市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加快了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如西峡县双龙镇华山村,过去是个贫困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积极发展农家宾馆,现在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办起了家庭宾馆,日接待能力3000多人,年综合收入达500多万元,去年该村人均现金收入6000元,其中85%来自旅游业。昨天我们参观的中原第一漂集团有限公司,总共吸纳3000多人就业,员工月收入达800多元。可见,发展生态旅游,不仅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而且有利于转移贫困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三、整体推进,打响品牌,促进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去年月4日,省政府召开了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进一步加快生态旅游发展的意见,全面启动了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会后,省直有关部门和区各市县积极行动,千方百计加快交通及山道安保工程建设进度。去年安排的13个项目,除宝天曼隧道外,其余12个项目均在去年年底前开工,所有的道路项目预计今年月底前可以完成;4个安保工程已完成3个,剩余的1个也可以在今年5月底前完工。此外,旅游交通标识设置已全部完成,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从中可以看出,大家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思想认识高度一致,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整体开发建设热潮,尤其是西峡、等县,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发展途径,呈现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省里投入旅游开发的9700万元,共吸引市县政府和社会资金亿元,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形象宣传推介。今年“五一”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2925万人次,其中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占全省游客总量的394%。可以说,生态旅游整体开发开局良好,为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生态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景区规划滞后,精品意识不强,特色不突出,同质化倾向明显;资金投入不足,项目进度不平衡,一些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存在依赖思想;个别景区对资源环境保护不力,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都影响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尽快改进。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创新体制,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构建配套服务设施体系为重点,坚持区域整体规划,统一品牌形象,着力把生态旅游打造成知名品牌。
要创新体制机制。现在,不少兄弟省市都非常关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我省发展旅游业创造了一些成功经验,探索了一些发展模式,找到了一条符合省情的发展路子。这得益于我们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最近,国家旅游局将在我省举办全国旅游局局长培训班,这就是对我省旅游工作的充分肯定。各市县地要借鉴焦作、登封、、西峡等地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取长补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按照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在这方面,西峡做得就非常好,鹳河漂流、老界岭开发、恐龙遗址园等项目,单个项目投资都在几千万元,又都是社会融资,既解决了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又激活了景区的体制机制。还有,南湾湖景区理顺了管理体制,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新修了公里的环湖公路和17公里通往景区的道路及其桥梁,引入民间资金新增了2艘大型游船,规划论证了一批市场潜力大的旅游项目,有效地提升了景区整体服务水平。石人山生态旅游在我省起步较早,曾经红火了一阵,但由于体制问题,一度出现了萧条,经过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景区恢复性建设开始起步,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要加强项目建设。加快旅游环线建设,构建旅游快速通道,是开发生态旅游的基础和条件。要加快连接各景区的道路建设,改善景区通达条件,满足游客安全、舒适、快捷的出行要求。去年安排的基础设施项目,凡未完成的,要抓住当前天气较好的有利时机,加强施工管理,合理排兵布阵,投入足够的机械设备,抢天夺时,加班加点,迅速掀起施工,争取早日完工。今年的旅游建设项目要早安排、早部署、早开工。项目资金要优先保证景区道路建设,打通连接各景区的“卡脖子”路段;规划建设的游客服务中心要早日启动,尽快有实质性进展;要完善停车场、标志牌等相关配套设施,搞好公路及其两侧的环境整治。修路不可能不动土,修山路不可能不挖山,也不可避免地要砍一些树,但是,在设计和施工中,要做到精心设计、文明施工,尽量少挖山、少砍树、少破坏植被,要有集中的弃土弃料场,有些地方要恢复植被,真正把旅游道路打造成一条景观亮丽的风景线。
要严格规划管理。省里制定的生态旅游整体规划,对沿线各景区已有明确定位,必须严格遵循,切实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现在,大家都在搞专项具体规划,但决不能把省里的规划搁在一边,必须在省里总规划的前提下,搞各景区的详细规划。如果出现景区规划各自为政,盲目开发,我们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然,省里的规划也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科学性、合理性,做到保护与发展相统筹。当前,受西峡鹳河漂流热的影响,一些地方纷纷规划建设漂流项目。对此,一定要慎重决策。漂流项目过多,不仅需要搞水坝工程,影响环境,而且会导致无序竞争,破坏旅游业发展秩序。在这方面,我省的教训可谓比较深刻。所在市县都要严格按照省里的整体规划,制定实施区域规划和景区景点专项规划,在环境容量和生态承受能力范围内,完善基础设施,严禁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尤其要合理控制索道和漂流项目建设,避免雷同化和一般化。
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生态旅游有多重功能目标,经济性、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都很强,一定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系统的独特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切实提高生态旅游良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过去我们缺乏这种意识,现在来看一些景区的建筑过于密集了。景区项目建设一定要适度,建筑物要合理布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避免过于密集、破坏景观。昨天看了老界岭旅游休闲地小木屋建设,原料是东北的,由人家工匠来组装,基本上不动土石。尽管一次性造价较高,但与周围植被、环境相和谐,品位很高,而且在景区开发中,建筑物点缀得非常好,对生态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此外,景区景点所有项目都要配套建设环卫设施,严防垃圾、污水污染环境。
旅游开发建设范文2
大建制镇;旅游开发;基础设施;投资
酒埠江旅游区经过近十年实施大旅游开发战略,已挤身于国内知名景区行列。
一是确立了旅游开发大战略定位。攸县县委、县政府把旅游开发建设列为攸县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战役之一,表明了攸县决策层对县情的高度前瞻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精准把握。
二是景区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开发了地质博物馆、酒仙湖、白龙洞、仙境乐园、宝宁寺、仙人桥、天蓬岩、九叠泉瀑布、桃花谷等系列景点;完成了连接景区的网酒公路、S315线拓宽硬化改造以及在建岳汝高速和待建旅游环线等交通配套项目,极大改善了景区的交通条件。
三是树立了旅游品牌形象。攸县申报取得了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湖南省森林公园、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的挂牌。
四是景点投资规模扩大。除上述景点外,攸县政府还立项资建攸女仙境、寒婆坳观光带,并启动宝宁寺后续景点项目的开发。这些项目的建成,将奠定景区开发坚实的基础。
酒埠江旅游区奇山胜水、深洞怪石、幽雅古刹、珍稀植被,风景殊胜,享有“西有张家界、东有酒埠江”美誉。酒埠江景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当得起一个“奇”字而无纤毫愧色。令人难堪的是,拥有精美绝伦景观的酒埠江旅游区却遭遇尴尬:一是旅游升温战“温而不热”。攸县县委、县政府殚精竭虑开发旅游,投资数亿开发景点与基础设施建设,却始终未见到旅游热潮出现;二是旅游景区建设“开而难发”。攸县众多优惠政策始终难以促成旅游招商投资气候,攸县政府始终未摆脱唱旅游建设投资“独足戏”的角色。
1.酒埠江深度开发面临的困境
旅游开发要升温,就必须找准病,对症下药。
缺重镇依托。酒埠江旅游区主景区所在地酒埠江镇系老工业基地,受产能政策调整和国企改制影响,该镇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历程,境内存活企业半死不活,难以为继。受之影响,该镇市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市政功能日益褪化,无法承载大旅游功能服务。加上镇区布局不合理,呈南北区分割状,人口分散。整体上讲,该镇的市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尚待复苏,缺乏投资活力,与其所承载的大旅游之重极不匹配。
人口是软肋。酒埠江镇总人口297310人,其中农业人口241542人,镇区常住人口5000余人,且镇区人口疏散在六、七个平方公里土地上。这样的人口总量与人口密度如何支撑大旅游功能产业的生存?原酒钢宾馆与富安酒店经营一年多倒闭,印证了人口软肋制约的残酷性。可以说,在人口、经济、市场条件均缺失的酒埠江投资旅游产业风险极高,其风险足以让投资者却步。
功能性配套设施缺位。整个酒埠江景区无星级与规模酒店,担当景区接待任务的只能依赖农家乐及私家旅馆。出于接待功能极端弱化原因,酒埠江旅游区始终无法破解“当日游”、“洗澡游”的魔咒,绝大部分游客无法享受“多日游”、“全景游”的快乐,绝大部分景点无法同步发挥效益,不能说不是酒埠江景区之“痛”。
投资热难显现。由于酒埠江镇缺失人口、经济与市场条件,攸县县委、县政府所着力的旅游招商步履艰难,已招项目投资商也顾虑风险迟迟不敢动土。
上述因素的存在,始终影响着旅游区的深度开发,因此必须调整旅游开发思路,实施旅游区大建制镇战略。
2.旅游要发展,大建制镇势在必行
深度开发酒埠江,大建制镇建设是前提条件。
大建制镇建设是深度开发的必然选择。据了解,国内闻名的旅游区均以重镇建设为依托,走出“以镇(区)活景(点),景镇同步开发”建设的旅游开发之路。如:南岳以衡山县为依托,张家界以张家界市为依托,庐山以九江市为依托。酒埠江是旅游区的主景区与门户区所在地,学习知名旅游区成功经验,走知名旅游区成功之路,把酒埠江镇建成整个旅游区的依托重镇,建成景区游客吃住玩乐园,将酒埠江镇打造成与网岭工业重镇并驾齐驱的攸县中东部经济“双子楼”,是旅游深度开发的必然选择。
大建制镇建设是深度开发的必然要求。其一是有利于“一镇二区”的整合。酒埠江镇区为“一镇两区”的自然布局,北为东塘商圈,是以镇政府为中心的商区;南为酒江商圈,以电站为主体的商圈,中间被钢厂、水泥厂、瓷厂破落企业区隔,各商圈自成体系,人为分割,大建制镇将极利于两区整合。其二是有利于“一镇两景”一体化。酒埠江镇区两大主景,一是东塘商圈寒婆坳景观,以地质公园、寒婆坳观光带为主体的景点;二是酒江商圈的大坝景观,以酒仙湖、全国大型土夯坝堤、泄洪道、人工湖、船闸为主体的景点。两景均为景区主景观,加速其一体化建设,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旅游开发效果。
大建制镇建设是增强旅游投资活力的有力措施。旅游开发建设投资大,靠政府单一投入杯水车薪,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建设。实施大建制镇战略能够开创出无限商机,增强旅游景区的投资活力,能有效推动引资招商,此举能扭转只有政府投资旅游的被动局面。
大建制镇建设是推动旅游开发升级的有效手段。一是能有效实现人口扩张。酒埠江镇区人口少、经济基础薄弱是旅游投资的“死穴”,破解之道就是通过大建制镇建设,快速推动人口扩张。二是能有效推动城镇扩容。大建制镇战略的实施,能够消除阻碍一镇二区发展的自然障碍,实现一镇两区的自然链接组合。三是能有效推动旅游开发升级。大建制镇建设能够促进旅游投资开发向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转化;能够优化投资结构,推动旅游开发升级。
3.大建制镇的构想及对策
A.大建制镇设立的优势条件
区位优势明显。酒埠江地处攸县中部,距县城45km,北接黄丰桥南村煤区,东连峦山漕泊,西毗邻工业重镇网岭,是北上南下西进的交通枢纽地;酒埠江镇有大坝与寒婆坳地质公园两大主景,是旅游观光的主游区;酒埠江又是景区的总大门,地理位置格外重要,在景区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功能作用,其优势不可替代。
用地优势突出。酒埠江钢厂、水泥厂、瓷厂均属耗能与环保污染企业,是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对象,企业转型成必然之势。规划引导企业用地可为大建制镇建设提供约1.33km2的用地支持。
环境优势独特。酒埠江莅临景区,自然景观丰富,气候宜人;境内民俗纯朴,古风犹存;景区莽莽森林,飞禽走兽,千年古刹,神奇溶洞神奇百出,是人类居住休闲的风水宝地,把酒埠江建成黄兰煤区与网岭工业园区后花园,是不二选择。
B.大建制镇的构想
下转第022页
上接第005页
建立副县级旅游行政区。将峦山、湖南坳、酒埠江镇划归旅游区,建成总人口过十万,近期常住人口过万,中期人口三万,远期过五万的攸县东部中心城镇。
建成宜居重镇。充分利用景区独特的水主体文化和自然环境优势,合理布局,优选规划,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将酒埠江旅游区建成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休闲宜居重镇。
建人文景观重镇。挖掘地方旅游文化,累积景区文化底蕴,厚积文化竞争优势,是旅游开发和大建制镇建设的永恒主题。酒埠江旅游区的文脉是水文化,与“攸水”、“攸女”、“大禹治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因此,大建制镇建设要兼顾旅游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从规划做起,高标准建设,把建制镇本身做成景观、宜居、文化、休闲、旅游的有机结合体。
C.建立大建制镇的对策
将“经营城市”理念引入大建制镇建设。大建制镇的建设说到底就是旅游区城市化建设的过程,因此,建设中引入管理城市的理念和经验,力求高效优质造城快速增人,走快速科学发展之路。
大规划引导大建制镇建设。科学规划是大建制镇建设成功的关键。因此,要以大规划总揽大建设,要以规划管理投资,要以规划引导旅游招商。大建制镇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要求,也要融合景区的旅游特色与旅游文化,还要考虑到景区长远发展,力求规划稳妥、全面、科学,避免规划失误。
盘活企业用地,以地募资推动大建制镇建设。旅游区内的企业均系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能耗污染企业,如何引导企业转型,用活用足国家产业政策,如何盘活企业用地,通过土地置换与土地流转募集社会资金,对大建制镇建设意义非常重大。
设立旅游特区,用优惠政策引资加速大建制镇建设。继续落实攸县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设立旅游建设项目特惠窗口,为深度开发旅游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行政支持。
旅游开发建设范文3
风景道(ScenicByway)这种特殊景观道路源于规划设计者为处理交通(一种重要的公共空间)、景观、遗产保护和游憩等多功能的有机结合。风景道在北美、西欧有着一定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景道理论,我国的风景道概念更多的是从景观大道引申而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要求层次更高,出行已不是简单的位移,更强调在出行的同时能体验轻松与愉快。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尤其是自驾车旅游的兴起促进了高速公路风景道的建设。旅游者在公路行驶时间为旅游成本,如果将公路沿线景观进行合理开发,使其具有较大的美学意义,使旅游成本转化为旅游收益成为可能。
一、高速公路风景道开发设计
道路交通作为旅游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旅游业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对风景道的研究还较少,对高速公路风景道开发设计工作还无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参考一般道路设计原则,结合景观美学需要,笔者认为高速公路风景道开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设计原则:生态设计是指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影响达到最小。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必须考虑其自然经济效益的长期性,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原有风景,保持各种动植物和名胜古迹。
协调原则:该原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在风景道开发建设过程中力求采用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旅游发展相协调的方式,使投入支出的性价比最大化;二是在景观设计时注意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例如与地形、环境、风土人情的协调。
人性化、简约化原则:该原则主要是针对风景道游憩服务设施而言。风景道自身作为一种旅游资源,配套游憩设施是必要的。为了强化风景道的游憩旅游功能,需要沿道路两侧进行游憩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该规划设计应更多的强调对沿途土地有序利用、游憩服务设施、救援安全、交通及信息标示系统等进行人性化、简约化。
二、雅西高速风景道旅游规划研究
雅西高速风景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高速路两侧视线可及的范围,广义是指通过高速公路及其辐射带,即各互通口延伸区域。
雅西高速是北京至昆明高速公路(G5)在四川境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雅安对岩镇,经雨城区、荥经、汉源、石棉,止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泸沽镇,全长240千米。雅西高速一线自然风光优美,由北向南穿越横断山脉,大相岭隧道入口处的原始森林风貌,汉源境内的大渡河峡谷景观,冕宁、西昌地区的高原风光依次更替,构成不同风格的风景段。
(一)景观资源现状分析
景观是指风景道两侧地表覆盖的土地利用方式在观察者视野中的直观反映的状况,分为自然景观被、人工景观被和点状物3种。景观被分析的目的是评价风景道沿途依次呈现的地被景观以及对未来旅游者的视觉价值。
1.景观被分类评价
自然景观被。雅西高速沿途可视的自然景观被主要有山坡、林地、河流湖泊以及裸地。四种景观被均占相当比例,构成了最有开发价值路段的基础。
人文景观被。雅西高速风景道两侧的人文景观主要有城镇村庄、护坡、农田等。由于高速穿越较多民族地区,民族特色突出。此外,雅西高速本身桥梁隧道众多,被称为“云端上的高速“,全线桥隧比高达55%。例如腊八斤特大桥、干海子和铁寨子双螺旋隧道、瀑布沟库区桥梁群等建设雄伟、风格各异、技术先进,视觉冲击力大,这些建筑设施也构成了雅西高速特有的人文景观。
点状物。沿途主要的点状物有各种牌示、电讯设施、其他点状物等。交通围栏、交通示意牌及广告牌未对景观构成过大影响。
2.景观被分段分析
分段对于风景道的景观被进行综合评价,目的在于分析沿途景观的段落变化,选择最适合旅游者观景要求的路段,为风景道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根据沿途景观被的总体特征,及自然景观段与人文景观段在整个路段的结合情况,可以将雅西高速风景道规划分为原始森林景观段、峡谷景观段、高原景观段、彝族村庄景观段、工程景观段。
这种划分方案是按照两个层次进行划分,即景观所处路段和旅游者旅游期望。从旅游者旅游期望来说,高速公路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交通速度,旅游者在景观道上行驶实际上是做线性移动,沿途景观对旅游者感官的刺激只有线上变化,而不能形成网络,这就减少了景观变化的可能性。而能够使旅游者保持旅游兴趣,最大限度满足其欣赏愿望的正是景观的不同层次变化及组合。
(二)雅西高速风景道构建
雅西高速起于成都平原穿越横断山脉进入川西高原,沿途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景观同质性小,具备规划开发成为一条具有特色的高速风景道。
1.风景道开发定位
视觉景观道。雅西高速两侧景观特色突出,视觉刺激力度大,大部分路段以森林和高原风光为主。工程建设时注重环境保护,对沿线景观破坏较小,且工程设计强调与自然和谐统一,形成较好的视觉效果,成为独特的工程景观。干道将沿路自然景观、工程景观连接在一起,形成视觉景观长廊。
旅行观光道。沿途森林景观、大渡河峡谷景观、川西高原景观、民族地区人文景观富于变化,适于开发为驾车及旅行观光风景道。
交通快捷道。雅西高速属于京昆高速(G5)川西路段,道路等级高,极大的缩短了游客的旅游交通时间,扩大游客出游半径,向公路两侧的延伸水平增加。
客源连接道。雅西高速极大缩短了四川中部及东都进入川西地区时间,提高了沿线景点的可进入性,其主要客源市场为大成都地区。
2.旅游形象定位及建设工程
总体形象定位:穿越神奇的地质画廊。
雅西高速由东向西依次经过丘陵、平原、山地、高原等地质区域,自然景观变化多样,景观同质性小,给游客造成较大的视觉冲击。要将雅西高速打造成为一条高质量的风景道,需要进行一下几项必不可少的建设:①景观优美地段设置观景平台;②开阔地段修建汽车旅馆以及汽车服务设施;③视线开阔处景观地标;④道路工程设施艺术美化。
三、雅西高速公路辐射带旅游开发
雅西高速途径雅安、荥经、汉源、石棉、冕宁、泸沽、西昌等城市,沿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景点群聚效应好,高速的开通能够有效的将沿线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突出民族特色、休闲特色。
(一)旅游开发项目
雅西高速沿线辐射重点景区多达十余个,各个景区风格各异,应根据不同地区开发出各自特色旅游项目。
高速观光。雅西高速穿越多种地质带,沿途景色富于变换,景观特色突出,视觉效果较好。与独特的工程景观连接在一起,景观观赏价值较高,适于开发为驾车旅行观光。
自驾车旅游。雅西高速沿线主要景区中绝大部分均靠近高速公路,进入景区的路况较好,具备自驾车旅游的交通条件。通过各互通口前往景区较为方便,如:荥经县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汉源清溪古城、梨都花海;石棉县田湾河风景区、栗子坪风景区;冕宁县彝海、复兴镇;西昌琼海、泸山等。
自驾车休闲基地。高速公路沿线交通节点处可建一定数量汽车旅馆,进行连锁经营,做到统一名称、形象、标准、管理。地点可选在栗子坪风景区、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汉源等。
视觉艺术长廊。雅西高速两侧护坡、隧道、桥梁等工程景观造型多样,适当对这些工程设施进行艺术装饰,如广告、宣传画、色彩组合等方式,可以形成一条艺术长廊。
野外露营。在雅西高速公路沿线地带环境条件适合的地方开辟露营区。地点可以选在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田湾河风景区、栗子坪风景区等条件适合地区,开发自助旅游项目。
观光农业。高速沿线的开发观光农业应侧重地域特色,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辅以休闲设施。先期可以选择汉源作为试点地区,以梨、桃等农产品为依托进行旅游观光农业开发。
四、结论
风景道是一种通过线性路线将点、面状的景区景点连接成网状旅游目的地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对于面状、线状产品是一种最经济、最直观、最深刻的体验方式,因此风景道改变了传统的围墙内的风景区开发模式,是一种很好的线性空间旅游开发模式,是对点、面状旅游开发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旅游开发建设范文4
关键词:新农村;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开发基本上都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缺乏规划、盲目开发与民主保障机制缺失、乡村特色文化受到威胁以及缺乏良好的可实施的旅游参与项目等现实问题。那么,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应该怎么去避免与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明确乡村旅游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的开发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力途径。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区域产业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旅游者的各种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其他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旅游业对调整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乡村旅游本身是一种强势的第三产业,在农村发展旅游可以在优化和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增进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致富步伐,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旅游的开发会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使很多农民加入到旅游的行业来,奉献给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旅游事业,并通过旅游这条途径增加其收入,对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加收入,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农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知识,走上致富之路。
二、做好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阶段,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开发存在盲目性,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引发恶性竞争。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从政府部门到乡村旅游经营者,都应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时代特征及重要意义,树立新的乡村旅游开发观,将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要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政府必须要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制定政策,完善机制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既要使新农村建设覆盖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始终,又要使支持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及新农村建设各项优惠政策倾斜于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开发乡村旅游投资数额较大的企业或农户要给予积极支持与帮助;乡村旅游节点道路连接,要纳入交通规划优先建设;乡村旅游点水源污染及环境治理,要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先解决。条件允许时可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从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管理服务等措施的落实上,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为农村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规范乡村旅游服务,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不仅需要加强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软件”服务的质量。要逐步建立健全规范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方面规范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标准,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要积极开展争创“星级农家乐”活动,大力倡导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要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营造整洁、安宁的村容村貌,打造良好的乡村旅游软环境。同时,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强,首先必须采取多种灵活适宜的形式,坚持把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职业道德知识、旅游专业知识、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知识及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结合起来,使其在创新理念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的技能和水平。
四、加大政策服务与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
加大政策服务与投资,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新思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政府必须改变职能,调整思路,首先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布局中,研究好利用好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有关政策,用改革发展的思路来破解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资金等难题,结合实际,在明确乡村旅游业范围界定的前提下,规划、出台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政策。各级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引进工商业资本,允许农民用林木等资源入股。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用地规定执行。此外,建设、农业、规划、等相关部门,也应将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优先考虑,提升乡村旅游点交通的通达力,给乡村旅游发展最大的支持和优先。
总之,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依据乡村的特色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形象,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旅游开发建设范文5
一、招标内容
(一)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棋塞门售票处生态停车场、砌排水沟建设工程。
1、工程地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棋塞门售票处
2、工程概况
(1)生态停车场建设,铺20厘米厚硬料碾压,上铺草坪砖、种草4868米2;停车场内砼路1017.5米2。
(2)砌筑售票处排水沟148.5米。
(二)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红塞门售票处房屋建设工程
1、工程地点: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千层板林场烟子窑作业区(界河)
2、工程概况:砖混结构房屋4间,建筑面积139.6平方米。
(三)人工湖二期项目建设工程
1、工程地点: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2、工程概况:修步游路、砌长城砖墙、建木码头、种草坪和栽植各种绿化树木。
二、工程质量:合格
三、工期要求:2006年8月5日开始至2006年9月30日结束。
四、报名条件
(一)投标企业
1、投标的施工单位必须有承担该工程的相应资质、设备、队伍和技术力量,
2、有承担类似工程经验,且完成的工程质量较好,没有发生过重大质量事故。
(二)项目经理
1、项目经理具备项目经理资质,中标后以本工程管理为主(具体措施由合同约定);
2、近两年内承担过本地类似房屋建设工程。
(三)交纳投标保证金。中标方的投标保证金,在签订合同后返还。未中标方的投标保证金,将在即日内退还。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投标单位将丧失所交的保证金:
1、在投标时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或串通投标的;
2、中标后不能按规定的时间与招标单位签订合同的。
五、资格预审
1、报名时携带单位的资质证书、项目经理证书的复印件;
2、根据上述设置的条件,投标工作组将对报名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投标单位;
六、中标方式
以建设单位给出的标底价以下低价中标。
旅游开发建设范文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ith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course construction as a case, the specific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build vocational quality courses: with updating the ideas as pilot and reforming teaching content as basis, enhancing faculty development as the core an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platform, practice base as the excellent course backing, highlighting the "first class" building standards.
关键词:精品课程 旅游资源开发 课程建设
Key words: quality cours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courses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196-01
0 引言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主干课程,经过6年的建设与实践,在2005年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现仅就精品课程建设中所取得的一点点心得做如下概述:
1 以更新思想观念为先导
成功创建精品课程,思想观念的更新有着非常重要的先导作用,因此,必须要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精品课程是高水平有特色的优秀课程,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2008年国家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最突出一点就是指标体系集中体现在课程基于工作对象,设计工作过程导向设计的建设思想。
《旅游资源开发》课程的教学是以工作过程这一行动为导向,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行动的主体,以旅游行业中具体岗位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旅游管理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能从容面对新的社会需求。
2 以改革教学内容为基础
确定科学的、先进的课程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以学生的技能需求及工作任务为导向来完成。做到实用、够用,并有发展延伸性。依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课程建设要求,形成岗位能力知识、岗位基本技能、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四大课程教学模块,构建符合旅游企业员工上岗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新的课程教学体系。本课程在内容的选取上,将旅游资源开发向在针对旅游资源进行导游词的编写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议方面拓展,与旅游行业需求高度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从整体把握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方法,掌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内容和技术手段,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在执行教学大纲时,教师在介绍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知识上,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
本课程所在的教学团队由8名主讲教师、7名校内指导教师和8名校外指导教师共23人构成。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理念及课程标准的制定,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的设计。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则与主讲教师一起研究、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过程,特别是实训教学过程的设计,指导学生完成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完成顶岗实践和实际工作任务。
本课程教学团队整体教学结构合理,并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成绩。2007年旅游教研室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董建辉教授2006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普通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4 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
本课程组到2005年,建设了《旅游资源开发》精品课程专题网站,目前全部教学内容均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其中包括教学案例库、电子教案、网络资源等多层面资源整合,探索教与学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协作互动、专题知识与拓展知识互动模式。在课程授课过程完全实现了多媒体技术教学,并随时可以实现远程链接,调配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实现了教学方式与教学结构的转变,对创建探究式、互动式学习的方法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生可以随时上校园网查阅学习资料,进入到相应的网站打开图片或者观看视频背景资料等,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考试系统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应变能力的高低。而设置教学交流栏目主要是加强师生的互动。另外,也实现了课程的网上报名、网上提交论文和网上查询成绩功能。
5 实践基地为精品课程的后盾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已经为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了能满足实训,职业技能考证需要的实训基地,包括客房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等6个校内实训场所。并计划改造建设一座互动式教学中心,到2011年使该专业实训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设施设备和软件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使学生能在校内完成顶岗实习前的全部业务和技能方面的训练。
旅游系先后与西安大雁塔景区、陕西大坝沟森林度假山庄、西安康辉旅行社等三十多家旅游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使毕业生都能达到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本专业经常在节假日、寒暑假派学生参与旅游企业的相关活动和企业经营诊断、出谋划策,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实践教学环境中得到应用和提升。
此外还要建设有效保障和运行机制,促使《旅游资源开发》精品课程更好突出其优势与特色,起到示范与辐射推广的作用,最终能够进入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行列。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鲁刚宁.建设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马骥,刘传明,等.突出网络资源特色促进精品课程建设[J].南方医学教育,2008(3).
[4]丁陈娟.浅析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以《导游服务与技巧》精品课程建设为案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