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资源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资源环境范文1
关键词:自然资源禀赋;环境规制;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6-0061-007
一、引 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然而,自Auty于1993年提出“资源诅咒”假说以来,学者们就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处于不断的争论之中。有学者认为丰裕的自然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而有些人认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存在着“资源诅咒”的现象,诸如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等许多自然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增长却不尽如人意就是很好的例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加快,但也带来大量的自然资源消耗及诸多的环境问题,而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正在成为体现生活质量的一种产品,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降低,国家对环境规制逐步强化,环境标准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环境规制目前严格背景下,自然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环境规制、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回答,对于探索经济增长与环境相容的均衡发展模式,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促使我国中西部自然资源禀赋相对较高省份的经济快速增长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学术界对“资源诅咒”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资源诅咒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假说,是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增长,它也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对此,学者们利用不同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但结果并不一致。有一部分学者实证研究表明,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的关系。Papyrakis,Gerlagh(2004)认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大于正向作用,从而带来了资源诅咒的现象。[1]徐康宁、王剑(2006)利用采掘业部门的投入水平来衡量自然资源禀赋,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在我国内部地区层面存在资源诅咒,密集而过度地开采资源导致的制造业衰退和制度弱化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2]邵帅、齐中英(2008)认为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能源开发通过对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产生挤出效应,滋生寻租和腐败而引起的政治制度弱化效应阻碍了经济增长。[3]岳利萍等(2011)认为自然资源禀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既存在正面的直接效应,也存在负面的间接效应,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自然资源禀赋主要是通过影响投资、受教育水平、开放度、R&D等社会经济变量,降低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4]还有部分学者认为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的关系。Alexeev,Conrad(2009)实证结果表明在长期,自然资源丰裕度对经济增长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5]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或者不确定。丁菊红、王永钦等(2007)认为我国省际层面“资源诅咒”现象的短期效果不明显。[6]Lederman,Maloney(2008)认为,资源诅咒的结论缺乏稳定性,部分指标的筛选缺少相关性,另外,限于数据的制约,以往对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所依据的跨国数据难以准确描述经济增长的整个过程。[7]
近年来,关于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主要有:有一部分学者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影响。Francesco Testa等(2011),张中元、赵国庆(2011)等学者认为加强环境规制能够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及生产率[8]{9]。张成等(2011)认为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和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之间呈现“U”型关系,而在西部地区,受到环境规制形式的影响,环境规制强度和企业的生产技术进步之间尚未形成在统计意义上显著的“U”型关系。[10]还有一部分学者研究了环境规制对行业竞争力的影响。Chintrakam (2008)认为严格的规制不利于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改善,进而有损制造业部门的竞争力。[11]Rutqvist(2009)用美国48个州的数据分析了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型制造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产业竞争力不具有显著的正向或负向影响。[12]傅京燕、李丽莎(2010)认为环境规制与我国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呈“U”型关系。[13]还有少部分学者研究了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熊艳(2011)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构建并计算出环境规制强度指数,得出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线性的关系,而是呈正“U”型的关系。[14]
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既有的研究大多是单独考察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把自然资源禀赋放在环境规制的背景下,来考察其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研究至今尚未发现。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将自然资源禀赋、环境规制与区域经济增长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通过经验研究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二是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三是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是不是改变了自然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理论分析
(一)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来看,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社会经济要素禀赋,还取决于自然资源禀赋。以往多数文献认为,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代表一个地区的软资源,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然而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而言,自然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个方面。直接作用体现在,自然资源能够加快资金积累,降低原材料及燃料等生产要素成本,扩大生产性边界,对区域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自然资源能够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增加消费,对区域经济增长起拉动作用。间接作用体现在,当经济体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时,自然资源会通过内生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流动、技术创新和外生的制度安排三种渠道抑制经济增长,关键表现在资本转移、制度弱化、人力资本不足和创新挤出等方面。[15]资源部门的扩张和制造业的萎缩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通过引起从事创新活动人员数目的减少挤出了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通过滋生寻租和腐败而引起了政治制度的弱化,从而抑制了经济增长。本文认为,以往的文献把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对立起来,实际上,如果不是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严重路径依赖,物质资本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也会促进自然资源高效低污染地开发,会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规制与区域经济增长
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重效应,其一是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其二是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这两个效应都体现在对微观主体——企业的作用上。[16]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企业治理环境污染,需要购买治污技术和设备,支付一定的污染治理费用,从而带来了企业生产成本直接的增加,即所谓的“遵循成本”。第二,在政府实施环境规制的过程中,会间接造成某些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间接成本。 [17]因此,环境规制会因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减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
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主要表现在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创新补偿”效应和“优化效率”效应上。“创新补偿”是由Porter(1995)提出来的,即合理的环境规制会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通过产品创新补偿和生产工艺创新补偿来提高生产效率。[18]通过刺激企业改进技术水平而激发出来的“创新补偿”效应不仅能够部分抵消企业的“遵循成本”,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优化效率”效应是指在环境规制的限制下,企业通过突破原有的低生产效率模式,进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X效率。环境规制通过促进企业进行优化资源配置,在变动的条件下进行改进与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包含上述正负两种效应,应该综合分析以上两种效应来最终确定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环境规制与自然资源禀赋的相互作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自然资源禀赋能够扩大一个地区的生产性边界,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越丰富,该区域的经济增长越快,需要利用的自然资源总量就越大。如果该区域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越大,其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就越大。而如果环境污染越大,越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及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因此,自然资源禀赋的高低影响了一个地区的环境规制水平。
与此同时,在既定环境规制强度约束下,如果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对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的依赖程度高,那么环境规制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约束就会越大,进而会限制资源型区域要素比较优势的发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就越大。如果该地区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禀赋的依赖程度低,则环境规制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就小。
在短期内,环境规制通过约束自然资源的利用,抵消自然资源带来的比较优势,制约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在长期内,一方面,环境规制通过“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通过技术进步促进自然资源的深度合理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又会刺激新的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促进环保产品的发展,带动环保产品方面的投资,进而刺激区域经济增长。
四、模型、方法和数据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
本文运用30个省份(除)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了考察自然资源禀赋与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设立如下计量模型(1):
yit=?茁0+?茁1nrit+?茁2erit+?茁3Zit+?滋it(1)
其中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yit是各地区经济增长指标,用各个地区的实际人均GDP来表示,代表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水平,nrit代表各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Zit是一组影响经济增长的控制变量,?滋it为扰动项。我们引入如下控制变量:物质资本存量(k)、人力资本(hk)、劳动力投入(l)和贸易开放度(open)。
为了考察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U型关系,我们借鉴熊艳(2011)的实证,在计量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环境规制强度的平方项。设立如下计量模型(2):
yit=?茁0+?茁1nrit+?茁2erit+?茁3erit2+?茁4Zit+?滋it(2)
为了考察在短期内,环境规制强度增加是否影响自然资源禀赋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自然资源禀赋水平与环境规制强度的交互项。设立如下计量模型(3):
yit=?茁0+?茁1nrit+?茁2erit+?茁3nrit×erit+?茁4Zit+?滋it(3)
为了考察在长期内,环境规制强度增加是否影响自然资源禀赋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我们在模型(3)的基础上将环境规制强度滞后一期,同时也加入环境规制滞后一期的平方项。设立如下计量模型(4):
yit=?茁0+?茁1nrit+?茁2erit-1+?茁3erit-12+?茁4nrit×erit-1+?茁5Zit+?滋it(4)
(二)变量和数据说明
由于自然资源涵盖内容较广,主要包括土地、水、矿产、生物、气候和海洋等资源,出于数据有限和研究的方便,本文参照徐康宁、王剑(2006)的测量方法,用采掘业部门的从业人数与当地从业人员总数之比来衡量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水平。
对于各地区环境规制强度,Philippe,Sergio (2005)的研究发现二氧化硫排放对企业的边际成本以及影响力较强,能较好的反映一个国家改善环境的努力程度,是验证波特假设的一个很好的变量。[19]且二氧化硫排放是我国环境管制中的典型污染物和主要控制对象,其数据统计较为科学完整,同时又与经济发展过程密切相关。而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等指标同质性较差,进行省区间的比较则会出现较大误差。因此本文参照张中元、赵国庆(2012),用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来衡量,其中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等于各地区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与工业二氧化硫产生量(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与排放量之和)的比值。
控制变量:①物质资本存量根据永续盘存法公式Kt=Kt-1(1-?啄)+It进行计算,其中Kt表示各期的资本存量水平,新增投资It为各省的固定资本形成额,?啄表示折旧率。本文的资本存量根据单豪杰(2008)[20]的数据,换算成以1999年为基期的资本存量,其中折旧率取10.96%。②人力资本用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数据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公布的抽样统计地区受教育人群分布计算得到。具体计算公式为Ht=■HEit·hi。其中Ht表示t期的人力资本存量,HEit为t期第i层次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人数比重,hi为第i层次教育水平的受教育年限,其中大专及以上以16年计,高中12年,初中9年,小学6年,文盲0年。③劳动力投入用年底就业人数表示。④贸易开放度用进出口总额占GDP之比来衡量,其中进出口总额根据各地区进出口总值的美元计价数乘以当年人民币与美元的平均汇率计算而得。
以上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来源于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具体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见表1。
五、实证分析
回归过程中我们使用stata2.0软件进行相应的处理。本文在进一步分析前,对以上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经对数化处理后的数据会具备一些良好的特征,消耗数据的多重共线性及异方差问题,增强其平稳性,且不会改变原始数据的特性,能使估计结果更优。[21]
由于经济增长能够促进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又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22],为了有效控制模型的内生性问题,我们采用动态面板估计上述模型。Blundell&Bond(1998)提出了同时利用差分和水平变量信息来构造工具变量的系统GMM估计法,这一估计法在一阶差分方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水平方程而构成一个两方程系统。水平方程的引入不仅有效地增加了差分方程的工具变量,其本身变量的差分滞后项也被作为水平方程相应变量的工具变量,这样,系统GMM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弱工具变量问题,提高了估计效率。因此,我们采用系统GMM估计模型。对模型进行估计并将结果报告于表2。
表2显示的是动态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表2中Arellano-Bond二阶序列相关检验AR(2)表明,各模型均不存在显著的二阶残差自相关,意味着模型所得到的GMM估计值是无偏和一致的。另外,模型也均通过了衡量整体工具变量有效性的Sargan过度识别检验,表明模型中各工具变量都是有效的。
模型(1)中自然资源禀赋的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强度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存在阻碍作用,这与“遵循成本说”的观点相一致,即环境规制由于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阻碍了经济增长(熊艳,2011),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没有转型,受环境规制约束很大。控制变量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和对外开放度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和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均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模型(2)中的环境规制的一次项和平方项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表明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存在抑制作用,同时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这与熊艳(2011)得出的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的结论不同。我们认为熊艳(2011)的模型中没有控制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其估计结果可能是有偏的。根据回归的结果可以计算出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转折点为0.139(e-1.973),而我们观测点中有83.03%的样本值都大于0.139,也就是说,对于绝大多数样本观察点来说,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就越大。可能原因在于,对于现阶段的企业而言,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治理污染成本的增加而逐步增大,在技术状况和需求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治污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导致生产率的下降,从而抑制了经济增长。除此之外,模型(2)中的其他变量符号和显著性都与模型(1)保持一致。
模型(3)中自然资源禀赋与环境规制强度的交互项符号显著为负,表明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禀赋弹性取决于环境规制强度的变化,环境规制能够部分抵消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原因可能在于自然资源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区域的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加入环境规制之后,由于治理污染的成本较高,超过了自然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此时,自然资源不一定促进经济增长。除此之外,模型(3)中的其他变量符号和显著性都与模型(1)、模型(2)保持一致。
模型(4)中环境规制强度滞后一期和滞后一期平方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在长期内,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存在抑制作用,同时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由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还在相当大的领域内存在,环境规制依然对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约束作用。自然资源禀赋与环境规制强度滞后一期的交互项符号显著为负,表明在长期内,环境规制依然限制了资源型区域的要素比较优势的发挥,抑制了区域的经济增长。除劳动力的符号变为负数之外,其他控制变量的符号都显著为正。
实证结果表明,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环境规制能够部分抵消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和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均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23]
六、结论及政策含义
基于2000—2010年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本文实证研究了自然资源禀赋、环境规制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第一,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表明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经济增长;第二,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向直接影响,且环境规制能够部分抵消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表明我国还是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还未转型;第三,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且对于绝大多数样本观察点来说,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就越大;第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和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均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研究结论所包含的政策含义显而易见: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规避环境规制通过约束资源的利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那些自然资源禀赋较高的地方政府,一方面,应提升环境规制的强度,提高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应大力增加与自然资源深度高效利用相关的技术研发与人力资本的投入,使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Papyrakis,E,Gerlagh,R.The resource curse hypothesis and its transmission[J].Channel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4,32(1):181-193.
[2]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 :78-89.
[3]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的假说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4):147-160.
[4]岳利萍,吴振磊,白永秀.中国资源富集地区资源禀赋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0):153-159.
[5]Alexeev,M,Conrad,R.The elusive curse of oil[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9,91(3):586-598.
[6]丁菊红,王永钦,邓可斌.中国经济发展存在“资源诅咒”吗?[J].世界经济,2007,(9):38-46.
[7]Lederman,D,Maloney,W F.In search of the missing resource curse[R].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4766,The World Bank,2008.
[8]Francesco,T,Fabio,I,Marco,F.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firms’ competitive performance:the case of the building & construction sector in some EU region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1,(92):2136-2144.
[9]张中元,赵国庆.FDI、环境规制与技术进步——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4):19-32.
[10]张成,陆旸,郭路,于同申.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1,(2):113-124.
[11]Chintrakam,P.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U.S. states’ technical inefficiency[J].Economies Letters,2008,100(3):363-365.
[12]Rutqvist,J.Porter or pollution haven? ——An analysis of the dynamics of competitiveness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economics [R].Working Paper Harvard University,2009.
[13]傅京燕,李丽莎.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J].管理世界,2010,(10):87-97.
[14]熊艳.基于省际数据的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5):126-131.
[15]张景华.经济增长中的自然资源效应——自然资源是“福音”还是“诅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5):15-23.
[16].经济增长、环境规制与污染排放[J].华东经济管理,2012,(7):55-57、106.
[17]Jaffe,A B,Palmer,J K.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A panel data study[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7,79(4):610-619.
[18]Porter,ME,van der Linde,C.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4):97-118.
[19]Philippe,B,Sergio,P.Sulphur emission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Annal of Public & Cooperative Economics,2005,76(2):275-300.
[20]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21]陈晓峰.FDI、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长三角地区1985—2009年的数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1,(3):45-50.
自然资源环境范文2
关键词:经济手段;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间差异大,各种资源丰富,所以,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使用传统的开发模式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然而,在使用传统的开发模式时,利用了自然资源低价甚至无价,开发利用时所消耗的成本少的特点,这样的开采模式在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的同时,也对自然资源开发企业本身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在开发自然资源时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使自然资源开发企业自身得到发展,是自然资源开发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开发模式的缺陷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间还不长,人口众多,经济与技术相对落后仍然是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由于幅员辽阔,各种资源储量丰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进行财富积累的主要方式就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大量的开发。所以,我国的经济类型一直是资源开发型的发展模式。在一段时间里,我国使用压低原材料及农副产品价格的方法来刺激我国加工工业,从而带动我国的整个经济发展的办法。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的时期发生了作用,但在我国各个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后,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
首先,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自然资源开发企业本身的发展存在着影响。如果产品的价格较低,则会对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经济利润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引起亏损。企业利润不高,就无法使自身的技术生产水平得到提高,进而也会对我国的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产生影响。
其次,掠夺式的开采方式与低效的利用率对自然资源造成了进一步的浪费。由于企业的盈利不高,导致企业缺乏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条件,在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对自然资源进行乱采滥挖,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进而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
最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污染。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我国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酸雨等情况越来越严重,生态恶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所以,改变我国原有的自然资源开发模式对我国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运用经济手段对环境进行管理的理论依据
(一)我国长期实行压低原材料价格的资源开发政策
实行这种政策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需要在短时间内积累起一定的经济基础,人们自然将目光投向了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另一个原因是在人们的意识中,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依靠人类劳动自然形成的,是没有价值与价格的。但是,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设有界定,只要超过界定值,人们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二)在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中,自然资源开发产品所应具有的价格应该是边际生产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与边际外部成本三者之和
通常情况下,自然资源的边际生产成本会用MPC表示,也就是产品的生产成本,自然资源的边际外部成本指的是自然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而带来的损失。边际使用成本是指人们在现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放弃了自然资源在未来可能产生的效益与价值,即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资源自身存在的价值。在这里,利用环境管理经济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指的是通过使用各种方法,让原材料的价格中可以将这些成本反映出来,从而通过市场的作用以及价格机制,使自然资源的开发活动可以沿着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进行。
三、如何运用经济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与环境管理
(一)加强对自然环境资源本身所存在的价格与价值的研究
对自然环境资源自身所存在的价格与价值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是人们运用经济手段,是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开发及环境管理的基础。制定各种押金与税费的标准及对交易市场上的活动进行监督,这些活动都需要把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结果作为进行相关活动的依据。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可以专门组织有关的专家与学者,对我国的主要的自然资源的价值进行相关的评估,以便于为对其管理与决策服务。
(二)明确各种收费关系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与环境管理的过程中,经济手段会影响边际外部成本及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外部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于生态破坏而造成的损失,这部分可以通过拟议中对于生态环境的补偿费用来收取,一部分是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这部分可以通过排污费来收取。这样,就组成了在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税收的相关体系,这部分费用可以由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来负责征收。边际使用者成本及部分属于边际使用者成本的公共部分共同组成了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资源税费体系,这一部分可以由对资源产业进行管理的部门来负责征收。
(三)要强调效益与费用的分析在对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评价中的作用
对此,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完善在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规范。同时,要对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在开发活动中所收到的效益及它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所产生的损失进行全方位的估算,从而为项目的决策提供相关的依据,也可以为所要征收的生态环境的税费与资源税费的确定方法提供相关的依据。
(四)取消对于原材料价格的补贴等手段
使用经济手段,就是要使自然资源开发产品的价格(即原材料的价格)能够反映出在开发过程中所使用的完全成本。所以,要放松政府对于原材料价格的各种控制。合理的价格体系是可以导致生产成本下降,最终使物价水平出现下降的。在整个生产销售环节中,政府可以适当地放松之前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的价格的控制,让原材料的价格在市场的调节下,随着资源开发者及产品的利用者之间的供需关系来起到相应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从而促使原材料的价格发生一定的变化。同时,政府也无须担心在这个过程中会因为原材料的价格上调而造成通货膨胀现象的发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物价受原材料价格的上调影响而产生的上涨幅度并不大,这种情况下,物价的最大弹性系数大约是0.5,也就是说原材料的价格若是上涨了1%,那么物价水平总体最多会上涨0.5%。
(五)建立专门的自然资源保护基金
有关部门可以将所征收到的税费的一部分集中起来,成立专项的自然资源保护基金,可以使用这部分基金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相关的恢复工作进行一定的资助,进而使环境保护事业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对于自然环境这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可以像经营其他普通商品那样,让自然资源不仅可以进行简单的再生产活动,还能够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这样一来,也能使环保产业得到持续的发展。
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经济手段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进行一定的控制,使自然资源得到更长远地使用,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天强,王荣虎.论利用经济手段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04).
[2]米素萍.用经济手段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
[3]于爽.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管理[J].中国西部科技,2006(01).
[4]马文超.论用经济手段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0(10).
[5]祁放.浅谈用经济手段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2).
自然资源环境范文3
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30-70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400-700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
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东海)等出现赤潮。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自然资源环境范文4
关键词:园本课程;自然环境;幼儿园科学领域
引言
现如今在幼儿的教育道路上,许多幼儿园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有关自然的科学教育课程,可是由于教学条件和教育水平的局限存在诸多问题。基于自然环境方面入手,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以及科学素养,充分激发幼年儿童对于科学的热情,使他们成为适应未来快速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一、激发幼儿对于自然环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自然环境对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幼儿在面对自然环境时更容易对没有接触到的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从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集中注意力,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好奇心越强烈,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就越快。因此身为幼儿园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这一点,正确认识到好奇心是探索一切问题的源泉,利用幼儿这一心理从而带领他们进行探索,举办趣味的活动。
例如,举办《种下种子,收获果实》的活动,活动内容如下:
1.准备工作
准备足够的玉米种子,孩子们所需要的园艺手套,铲子、小铁锹、水桶等工具,事先清理活动地点。
2.活动顺序
由幼儿教师在课堂上发起现在是什么季节的问题,引导幼儿说出春天以及春天的各种特征,之后通过激发幼儿对于“农民”这一职业的好奇,启发幼儿说出种植玉米的步骤,然后在种植活动开始前交代相关要求。
3.活动进行
首先教师亲自演示种植的步骤,挖坑放下种子,培土,最后浇水。幼儿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一边讲解一边种植,引导幼儿模仿动作。教师应当在活动开始前交代应当注意的问题,活动开始后将幼儿分为3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带领幼儿定期浇水,施肥。教师在活动进行中全程监督,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在此次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从季节引导到种植,充分体现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下学习并体验到传统的生活技能。在传统的幼儿课堂模式中教师往往讲解理论性的知识,因此导致课堂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听课效率低,而自然环境下的孩子通过探索,掌握了科学技能,在活动课后还可以延伸到许多东西。幼儿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将幼儿园科学领域的知识融入到自然環境中,让孩子们接触自然,从而学到科学知识。
二、完善基于自然环境的园本课程制度,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通过正规、系统的培训,不断提高利用自然环境讲述科学知识的能力。基于一个好的自然环境足以满足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在科学领域的发展目标和需求,与此同时教师们自身也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探究,在幼教之路做得更好。
比方说,由幼儿园实际开发而进行师资互动式培训,让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科学领域的教育时,对学生的反馈及时做出评价;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了解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的疑惑,针对这些疑惑,师生一起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询问孩子们的想法,针对教师在科学课程的教学时集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开展园本培训不同于外出培训,它可以让教师更直观的了解到自己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改正,也可以让幼儿园认清在自然环境下的科学课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来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以及办学实力,来促进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自然环境的园本课程开发资源多样化
幼儿园在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园本课程时,还应当把家庭资源利用的更加充分,通过家校互通的模式,引导家长作为孩子们在家的“老师”,让家长也参与进来,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进行探索。
比如,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定期举办的以幼儿园科学知识为主题的讲座;也使用线上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在网络上进行直播讲座,这种方式不但节省了家长的时间,也让他们更便捷地参与进来,从中了解“向日葵朝太阳开”、“空气有质量”等趣味知识;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周末带孩子回到乡下,探索麦田等,使整个家庭参与到探索自然环境中来,让家长们知道,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自然环境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从而使家长对幼儿科学课程的畏惧感降低,更好地促进家园合作。
四、基于自然环境的园本课程评价科学化
除了幼儿教师的评价外,还应当让孩子和家长都参与到课程评价体系中去,在科学课程评价中,要综合考虑幼儿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良好的体验;教师是否获得专业的教学经验,以及评价主体各方对于幼儿园的课程是否满意。
例如,在每次科学活动结束后,邀请孩子自己积极的表达出自己在这次活动中最直观的感受,了解到的科学知识;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到科学课程中来,也参与到课程评价中去。一个科学的,全方位的园本课程评价系统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要充分重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等,从课程开始前一直到园本课程结束,对园本课程本身进行科学的、周期性的评价。
自然资源环境范文5
关键词 水资源;污染治理;保护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城市化是一种全球现象,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带来的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城市的发展中,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交通系统、发达的贸易和增加的工业生产,刺激着人口的集中,改变了城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如清除树木、平整土地、建造房屋、街道,整治河道以及兴建和完善排水管网等,造成天然田野、森林、河流的消失,并出现大量污染。人们必须维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建立新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体系,以保证其平衡。城市化的发展和程度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城市地区的水环境,由此带来城市雨洪控制和水质污染控制的问题。建设和完善水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并进行科学的治理,将是创造现代化城市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需要对城市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政府已经加强重视水资源现状,并意识到由水资源污染而产生的严重后果,正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为了更好地落实水资源保护目标,优化水环境,可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推动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
1 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意义
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水资源短缺问题客观存在;一方面人均占有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水资源管理的方法滞后,以粗放型为主,用水效率有待提高。但是我国拥有十分广泛的节水空间,意识到水资源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树立水环境保护观念,非常重要。因此,全面推动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具备重要意义:
1)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利用,推动水资源的效益平衡,发挥最大效率。
2)全面强化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水资源利用的公平性,达到效益均衡目标,顺利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2 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思路与方法
2.1 公布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具体项目
在我国提出的《水法》中已明确规定,我国水资源归国家所有,实际上也就是归属于我国的各级政府,但是当前我国“多头治水”的问题普遍存在,造成水资源的产权不清,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若想从根本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必须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创新水资源产权体系,将每一条江河归属于明确的产权人。通过构建水资源国有资产公司,明确产权所有者的职能与责任,将水资源的污染治理作为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对江河水质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控,避免发生水资源污染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治理已经发生污染问题的江河水资源,通过面向市场的方式,公开招标水环境治理项目和保护项目。
2.2 规范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运行过程
以我国当前水资源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而全社会的参与热情不足,没能从根本发展产业化运营,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必须加大水资源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更多力量的积极参与;作为水资源国有资产公司,具体的任务或者项目,由专业性的公司通过竞标的方式获得治理污染的权利,全面推动市场化运行。
在我国发展环保产业过程中,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实现社会化运营势在必行。对于专业性的经营公司来说,以市场主体的形式存在,一切工作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通过自负盈亏的方式获得持续性发展。一方面,国家在资金、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全面加快水资源的运营体制改革,带来更多市场化运营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2.3 强化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监管力度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国家必须加强重视,采取一定的监督管理措施进行规范。在我国提出的《水法》中,已经提出采取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的流域性管理、统一化管理,奠定流域管理专业机构的法律保护地位,并且在辖区范围内行使权力,落实监督职能。通过该种管理体制的约束作用,各个流域、各个行政区域参照水法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做到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管理流域水资源。但是以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缺乏各区域政府的统一调控与管理,没能全面落实管理机构的权、责、利,各方关系存在交叉或矛盾之处;另一方面,水资源的监管工作不到位,造成权责涣散,难以发挥严肃的执法权。因此,加快整合不同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各自落实责任,形成一个统一化、规范化的水资源监管系统,非常重要。由水监会直接领导,构建水资源监督管理局,并下设水资源监督管理处,提高监督与管理的权威性。
3结束语
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从整个城市水环境的范围出发,将区域规划、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水治理等诸因素相结合,从综合方式考虑,以达到水环境的最优治理和运行。
[1]孙海春,我国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5:16-21.
自然资源环境范文6
1.1地表水体污染。我国污水的年排放总量已达600多亿吨,其中80%以上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的污水。污水排放量的加快,使地表水体环境质量急剧恶化,江河湖海普遍受到污染,全国7大河流经过的主要大城市的河段,大部分水质污染严重,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有的已经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源。
1.2地下水体污染。地下水污染的特点“三氮”污染,硬度升高,酚、氰化物、砷、汞、铬、氟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升高。这类物质不易分解,不易沉淀,并且容易被生物体富集转化成毒性更强的有机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
1.3降水酸化日趋突出。全国已有不少地区降落酸雨,并呈由北向南扩展之势。近年来,全国降水年平均PH值低于5.6,导致酸雨地区城市地下水的PH值也明显下降。水质酸化造成地下水总硬度增加、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加剧。
1.4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规范》和国家建设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我国有近一半的城市居民在使用不合格的饮用水。饮用水安全问题严重威胁到居民身体健康,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2造成我国水资源破坏和水污染的原因
2.1工业废水污染水在工业上主要是用于洗涤产品、冷却设备、产生蒸气、输送废物和作为生产原料以有稀释等方面,几乎没有一种工业能够离开水。而且工业的用水量非常大,要占人类整个用水量的80%左右,这么大量的工业用水,相应也有大量的废水产生,工业废水排放量约占总废水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2.2城市污水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又带来了城市化,大量人口和工业高度集中于一些很小的地区,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据统计每人每天约有数百升左右,污浊负荷量为几十克BOD。这些污水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动植物脂肪、尿素和氨、肥皂及合成洗涤剂等物质外,还含有细菌、病毒等使人致病的微生物。
2.3农业回流水污染农业上最大用水是灌溉,其中60%-90%蒸发损失,其余10%-40%渗入地下或从地表流走。由于耕种、喷洒农药、施肥等工作,使这种灌溉回流水中含有较高尝试的矿物质、富养肥料的有毒农药,也会使水体污染。
2.4固体废物污染及其它污染农业废物、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的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如果转入水中,也会污染水质,这类污染情况相当复杂。
3针对原因采取的对策
3.1减少耗水量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浪费又很严重。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许多单位产品耗水量要高得多。耗水量大,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3.2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为了控制水污染的发展,工业企业还必须积极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拜谢必须单独处理或预处理。随着工业布局、城市布局的调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网的建设与完善,可逐步实现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使城市污水处理与工业永治理结合起来。
3.3产业结构调整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然能力,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起到发展经济,控制污染的作用。关、停、并、转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价高的企业。也要对耗水大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要走节水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村生活源、农业面源、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的污染。要解决面源污染比工业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难度更大,需要通过综合防治和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措施进行控制。
3.5开发新水源我国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节约潜力不小,需要抓好节水工作,减少浪费,达到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用水量。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于缓解山东华北地区严重缺水有重要作用。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净化海水等可缓解日益紧张的用水压力,但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时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3.6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水资源规划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工农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规划同时进行。
4结束语
水是一种资源,取之于自然,用之于社会。过去由于人类活动的规模小,因而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使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由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规模的范围扩大,水资源短缺与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无偿采取,用之弃之,既是一种落后的社会观念,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人类依赖水而生存,水环境亦需要人类的保护而完成循环,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保护水环境、珍惜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