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市场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市场趋势

消费市场趋势范文1

关键词: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消费

Abstract:Consumptivestructureisamainbrandinconsumptioneconomics.It''''sveryimportanttostudythetrendandregularityoftheinhabitants''''consumptivestructure,whowillpromotetooptimizetheallocationofresources,guidetheinhabitanttoconsume,coordinateanddevelopthenationaleconomy.Thisthesisusesgeneraltheoryofconsumptivestructuretomakeasystematicresearchforitshistory,presentsituationandfutureofinhabitantsinLiaoning,basedonlargeamountofstatisticaldata,inaddition,thisthesisalsoproposereasonablemethodsforthem,thenmakeaguideforthechangeofconsumptivestructure,adjustindustrialandproductionstructure,dependingontheresourceadvantage,andmakeeffortstodevelopprocessingindustryandthethirdindustry,inordertopromotethesteadydevelopmentofeconomyinLiaoning.

Keywords:ConsumptiveStructure;IndustrialStructure;LivingConsumption

一.消费结构的基本内容

1.消费结构的基本内涵

消费结构又称消费构成,是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各种类型消费品和劳务的消费的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通常包括实物形式的消费结构和价值形式的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反映消费的内容、质量和水平。消费结构是整个国民经济一系列重大比例因素之一,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产业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2.消费结构的分类

消费结构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角度规定的经济范畴。从不同的层次或角度,我们就可以将消费结构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而揭示出消费结构体系或系统。

(1)按考察消费结构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可以把消费结构划分为微观消费结构、宏观消费结构、中观消费结构。微观消费结构是从单个家庭和个人或单个消费单位着眼的消费结构。微观消费结构是宏观消费结构的基础。中观消费结构是指某地区的消费结构。宏观消费结构是从大范围整体(比如一个国家)考察的居民消费结构。主要分析消费基金中各个组成部分在量上的结合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宏观消费结构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包括许多方面,如考察居民吃穿住行结构的变化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社会公共消费与个人消费结构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等等。

(2)按内在要素分类,可以将消费数据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数据,享受数据和发展数据。这是恩格斯对消费资料分类所作的科学概括,其三者的比例,就是消费结构。一般来说,生存资料是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所谓发展资料是指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所需的消费资料。所谓享受资料是指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和水平,满足人们享受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它可以满足人们舒适、快乐的需要,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3)按消费的具体形式,可以把消费结构划分为吃、穿、住、用、烧等等。考察这些项目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这是一种比较具体实际的划分。对吃穿用等消费项目可进一步细分成许多项目。

(4)按消费资料的存在形式,可以把消费结构划分为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实物消费是物质产品的消费;劳务(或服务)消费是对服务活动的特殊使用价值的占有和消费,满足人们的特殊需要。劳务消费是人们生活消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和实物消费相比属于高层次的消费。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人们告别温饱型消费以后,消费的劳务形式往往比实物形式增长更快,主要原因是消费的日益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5)按消费资料的经济属性,可以把消费结构划分为商品性消费和自给性消费。这种划分适用于商品经济社会。其中自给性消费是与自给性生产相联系的。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关系日益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商品性消费额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3.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和恩格尔定律

研究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时,必须引入恩格尔定律。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在研究了当时欧洲大陆居民几十年的消费资料特别是食品消费与总消费及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后,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如果指一国而言,那么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也就是说在家庭收入增长和总支出增长的情况下,食物支出的绝对额虽然也增长,但食物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是下降的。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Engel''''sLaw)。定律所揭示的对比关系被称之为“恩格尔系数”。用公式表示: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各项消费总支出金额*100%

消费结构变化现象内隐藏着一种内在机制,即人类对某种消费资料需求的满足存在“饱和度”。这个“饱和度”决定着消费结构变动的阶段性和层次跃进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消费结构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占很大比重的基本物质生活消费(主要是吃穿用)比重将逐渐缩小,而原来占较小比重的较高层次的物质生活消费(如交通通讯)比重将逐渐增加;原来占较大比重的物质消费比重将逐渐减小,而原来占较小比重的精神文化消费比重将逐渐增加。恩格尔系数的降低,精神文化消费和交通通信比重的提高,都反映了消费的层次和质量的提高,这种提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4.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是我们研究消费结构问题的落脚点。对消费结构合理与否,人们提出许多多元化评价标准,综合不同评价标准,具体分析和探讨我国当前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具体标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的消费结构,其形式和演变要体现和符合一国经济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性质。

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合理的消费结构要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性质,继续努力消除带有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消费关系色彩的种种影响,逐渐减少自给性和供给分配性消费,增加商品性消费的比重。同时,适应不发达,不平衡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地区消费结构。在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和推动的基础上,实现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的良性循环。

(2)消费结构的变动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突出的是消费结构及其改善要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可容忍、可承受的范围内。一国的自然资源有优有劣,有些资源相对丰富,有些资源相对贫乏。合理的消费结构要有利于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合理使用,有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及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甚至回避稀缺资源产品的消费。在消费生活中要尽量使用人造或可再生的原料及产品,减少对有限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水产品资源的国度占用、消费。

(3)合理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消费者随着社会消费力的发展和消费关系的不断完善而得以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合理的消费结构,首先要能在继续改善消费者基本生活的同时,使享受发展资料的比例有更快的提升;其次,在实物消费与劳务消费的对比中,使劳务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步增加,为消费者提供多种便利,使消费者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个性发展和创造;再次是具有满足人们精神消费需求的特征,为消费者创造进行精神消费的环境和条件,极大的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水准和文明程度。

(4)合理的消费结构要同社会的人口构成及需求构成相适应,使消费者的需求尽可能得到满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格局的限制及我国现阶段的生产结构和水平,使我们无法实现消费需求的“最大满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努力进行工作,围绕消费者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收入结构的变化,在吃、穿、用、交通、通讯等方面进行特定消费群体市场的深度开发,帮助消费者排除消费方面的各种障碍,尽可能满足其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5)合理的消费结构,既要满足消费者的各方面需求,又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抓紧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全民族树立奋发向上、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与浪费挥霍、不劳而获可耻的价值观念有着特殊的意义。

消费结构合理化关系到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到产业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二.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发展现状分析

1.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历史回顾

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且各有其特点:

1980-1984年,基本实现温饱的消费结构。这一阶段,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恩格尔系数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呈上升趋势。这一态势是因为本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起点较低,同时这一时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有限,新增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改善饮食水平,消费兴趣的转移还没有显现出来。

1985-1988年,温饱略有余的消费结构。这一阶段,城市改革开始全面启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人们在吃饱和基本吃好的前提下,消费支出投向开始发生转移,具体表现为,吃的比重下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比重上升,与前一阶段比较,恩格尔系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消费结构序列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1989-1996年,由温饱转向小康的消费结构。这一时期随着城市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比重明显下降,消费结构的变动逐渐趋于合理。

1997-2000年,小康型的消费结构。这一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恩格尔系数和衣着支出比重明显下降,本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序列:食品、衣着、文教娱乐、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这一变化主要原因为:本省城镇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基本饱和。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费自理比重加大,同时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更加注重身心健康,科学保养。居民购买保健用品和医疗器械的增长幅度较大,导致居民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比重有较快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收入的增加,用于教育、智力投资及文娱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呈现出逐步提高的态势。

2000至今,后小康型的消费结构。它具有以下一般趋势:食品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2000年的恩格尔系数为38.4%,2003年为35.6%),其中“吃”中的工业食品、家外就餐、保健食品的支出将显著增加;穿着消费支出比重略有上升(2000年13.3%,2003年13.9%),其中,城镇高档用品急剧增长,住房消费支出明显上升(2000年9.4%,2003年10.8%),居住质量提高,交通通信的支出比重将占有一定分量(2000年7.6%,2003年10.0%)。随着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行”的投资增加、劳务消费,特别是教育、卫生和文化娱乐等非商品性消费支出比重(2000年12.0%,2003年12.8%),随着精神文明的提高和闲暇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

通过上面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分析,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可喜的。

2.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为了使研究问题方便,首先观察一下1985--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变

化情况:

表1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比重(%)

资料来源于《辽宁省统计年鉴2000第156页及《辽宁省统计年鉴2004》第194页

从表1中可以看到不同年份消费支出构成的变化情况:

食品消费比重由1995年48.2%下降到2003年的35.6%,并且膳食结构有较大调整。首先,在食品消费中,粮食消费比重由1995年8.8%下降至2003年4.0%。副食品支出比重也有所下降,而副食品内部结构变化更为明显,其中肉禽及其制品幅度最为突出,消费比重由1995年9.4%下降到2003年6.50%。由此可见,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猪肉在肉食中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居民饮食结构调整趋向营养型、科学型,肉食结构由单一型趋向多样性。其次,奶及奶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增加,其消费比重由1995年0.9%上升到2003年2.0%。总之,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开始注重调整和改善饮食结构,主食的消费数量下降,消费质量、消费档次不断提高,饮食逐渐朝多样化、讲究保健营养、科学膳食方向发展。

衣着消费比重由1995年18.9%下降至2003年13.9%。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几年内,本省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比重将呈平稳下降趋势。但由于衣着消费的绝对量在增加,人们在衣着消费中更加追赶时髦和更注意质量和款式。这些均表明本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家庭用品消费比重由1995年5.1%上升至2001年6.2%,但2002年及2003年的家庭用品消费比重有所下降,2003年其下降到4.5%,比1995年的消费比重还低。这说明前几年大部分家庭已购买彩电、冰箱等常用电器,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耐用家电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对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必将越来越快。

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消费增加迅速,分别由1995年4.3%,4.0%上升到2003年的9.1%和10.0%。前者说明因为人口结构老龄化、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以及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使个人医疗负担适当增强。后者说明为方便生活,节省时间的现代化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迅速进入居民家庭。

娱乐文教消费显著提高,消费比重由1995年的8.3%上升到2003年的12.8%。居民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用于娱乐消费、旅游支出都有明显增长。娱乐教育文化支出的增大,首先表现在,随着工作强度的加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越来越注重闲暇时的娱乐,诸如旅游、度假等已成为消费热点。其次,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父母望子成龙,加大对子女培养教育的投入,甚至不惜花重金送子女到私立学校就读。还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身学历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尤其在中国本科教育实行并轨及硕士研究生的扩招以来,辽宁省城镇居民同其它省市一样在这一方面的支出也大大增加。[2]

居住消费明显增加,住户条件不断改善。如表2,平均每人现有住房建筑和使用面积呈现增大趋势,普通楼房比较稳定,普通平房逐渐减少。随着国家住房改革制度的落实,住房消费比重有所增加,由1995年7.8%上升到2003年10.8%。但是,对认为是消费新增长点的住房,由于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与其价格的较大差距,短期内还不可能形成较强的购买力。消费正处在从一般水平向高档水平转变的孕育阶段,靠积累消费这类商品,还需要较长的时间。[3]

表2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居住情况

3.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的特点

(1)汽车拉动消费市场快速增长。

2003年,被国内业界称为“汽车年”,辽宁的汽车市场表现最为突出。全年销售汽车40.8万辆,比上年增长56.6%;其中,新车29.3万辆,增长65.4%,旧车11.5万辆,增长37.8%。汽车销售实现零售额305.2亿元,增长51.2%,占全省零售额的比重为15.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汽车新增零售额103.4亿元,占全省零售额总增额的42.5%,拉动全省零售额增长6.2个百分点。汽车消费热刺激了汽车生产的成倍增长,同时带动了汽车维修、租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成为辽宁主导型消费热点。[4]

(2)住宅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增加,住宅消费日益升温。2003年住宅销售额为789.2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3.4倍;其中售给个人的住宅销售额较1998年增长了10倍多;私人购房比重由1998年的34.4%提高到95.4%。住宅消费的持续升温带动了建材、家具等相关产品的快速增长,并且重新刺激了己趋于平淡的家电市场。全省建筑及装演材料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合计实现零售额154.7亿元,增长16.6%.

(3)通讯器材销售大幅增长。

随着通讯费用的降低及新款手机的不断推出,手机成为又一大消费热点。全年通讯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8.1亿元,增长35.5%,其中,移动电话零售量达180.4万部,增长57%。

汽车、住宅、通讯器材共实现零售额488亿元,增长37.3%,对全省零售额的贡献率为54.5%。上述结构变化显示,目前我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势头强劲,以汽车、住宅、通讯为主的新型消费热点已经形成。[5]

4.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

我们先来看看我国各地区的消费情况。从2002年统计年鉴数据来看,各地区的居民消费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差异。

(1)从基本的描述统计量来看,食品的平均消费为每人每年2060.82元(这里计算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和统计年鉴上的加权平均不同,故结果有所不同),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大多数高于这个指标(最高为上海的每人每年4021.77元),而中西部地区江西、山东、广西、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食品的消费均在平均值之下,最低的山西竞只有每人每年1412.95元(当然这也与各地的物价指数不同有关)。尽管绝对额差异较大,但食品支出的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很小,说明各地区食品支出仍占总消费支出的大部分,也反映恩格尔系数变化不大。[6]

(2)衣着消费的差距相对较小。衣着支出的变异系数在所有指标中最小,也说明各地区该项消费变化不大,这也与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有关,即衣着主要还是饱暖,其次才来考虑形象品牌等。

(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文化、杂项商品和服务受经济的影响太大,经济发达和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差距非常显著。其中,家庭设备和交通的变异系数最大,说明各地区在该项消费上有很大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相应交通发达,通讯便利,信息灵通,有更多的商机,从而也使人们有更强的经济基础来接受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等服务。

三.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有所提高,消费结构也有较大的改善,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1)食品消费问题

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比重仍然偏大,食品消费内部结构不尽合理(1985年52.8%,2003年35.6%,下降17.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省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比重的恩格尔系数有明显下降趋势。从1985-2003的居民食品消费的内部结构表看,1985年,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中,粮食占10.6%,肉禽及制品占8.6%,蛋类占3.1%,水产品类占2.8%02003年粮食占4.4%,肉禽及制品占6.8%,蛋类占1.3%,水产品类占1.7%,除了奶及奶制品支出比重上升外,其余各项比重均下降。食品支出主要集中于粮食、肉禽及制品、蛋类,蛋白质摄取不足。

(2)恩格尔系数失真

研究认为,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恩格尔系数不能如实反映辽宁省城镇居民真实的消费水平和富裕程度。倘若以此数据对辽宁省城镇居民在消费水平和富裕程度做出判断,将会产生巨大的误差。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一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如从1980年到2003年之间,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56.7%变为35.6%,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56.9%和37.1%低0.2和1.5的百分点。1994年,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50.8%比全国平均水平50.0%高0.8个百分点。其余年份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按此判断,可得出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生活及富裕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结论,这与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可能不相符,需要进一步得探讨。同时,辽宁省城镇居民以恩格尔系数下降为标志,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己完全达到小康水平,而且进入小康向富裕过渡的后小康消费阶段。

(3)居民收入问题

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9年、2003年,辽宁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595.1元和6678.0元,同期,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5854.02元和8472.20元。与全国比较,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国同口径指标的78.5%和78.8%。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人均增幅偏低,以及居民内部存在着收入差距,收入差别的扩大造成消费差别的扩大。近年来,辽宁省城镇居民的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2003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4.1元比最低收入户的2014.3元多13999.8元。最高收入户的消费支出10537.6元比最低收入户的2020.7多8516.90元。

(4)城镇居民住房问题

城镇居民住房支出比重虽然在近几年显著增加,但仍偏低。住房条件直接决定着辽宁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从住房支出的变化趋势来说,一般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在一定时期内,住的消费就呈上升趋势。然而由于我国房改前将住房当作福利近似无偿进行分配,而在1998年实行的住房商品化改革后,居民有限的购买力与昂贵的房价有一定差距,住房支出明显偏低也反映了辽宁省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质量和水平与全国的差距。2003年住房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0.8%,仅仅达到了温饱型,这与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整体达到后小康型是不一致的,这也充分说明本省居民住房消费存在阻碍发展的问题。今后,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和住房商品化,必将大大提高辽宁省城镇居民的住房支出比重,从而使消费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7]

2.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问题的主要原因

导致目前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研究中,更加关注的是这些主要原因近期是否有改变的可能。

(1)收入增加与收入差距的拉大

收入是影响消费结构的决定性因素。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收入增长,二是收入差距问题。从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看,2003年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增幅9.4%,促进消费需求上升的着力点一定要放在增加居民收入上,这样才会使消费需求回升成为可能。

从居民收入差距方面看,不同居民群体的收入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从业人员之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的差距十分明显。同时随着分配结构和方式的改革,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即劳动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未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将会呈拉大之势。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居民总体消费倾向下降。这是因为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有消费愿望但又没有购买能力,另一方而高收入阶层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二是新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各收入阶层的消费重点不一,因而对新的消费热点的拉力不集中,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与以前相比难度加大了,从而也会抑制消费需求的迅速扩张。三是笼统的消费政策作用打了折扣,这样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其对整个居民群体的影响力就大不如前。因此,在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的同时,有效、合理地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将对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2)消费生产和消费需求的不同步

从生产方面看,辽宁省消费品生产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几乎所有普通消费品生产都已供过于求,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升级时期。但这一升级对辽宁省目前的生产企业来讲,进入壁垒明显升高,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将更大,技术取得代价更高。因此,这一升级过程过于缓慢,使得这一时期很少有形成社会消费热点的产品出现。从需求角度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耐用消费品的快速普及,辽宁省城镇居民日常消费和千元级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已基本得到满足,目前正处于进一步消费升级的积累时期,出现消费断层。目前本省的生产结构升级面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但其深层次因素是企业内在机制的变革,经过市场激烈竞争的洗礼和企业制度改革,辽宁省工业企业,尤其是消费品生产企业发生很大变化,企业内部己基本建立起由市场需求主导的机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己发生积极的变化与生产结构变化相比,消费升级持续的时间要长一些。

(4)制度环境和消费环境

①制度环境的变化是导致居民心理预期发生变化的巨大原因。辽宁省就业制度己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业制度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就业模式,就业稳定性下降和大量下岗职工的存在,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制度的变化,使人们失去了收入预期的原有基础。也就是说,人们利用以往经验很难确定当前的收入是持久的,还是暂时的,收入预期的不确定必然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其次,辽宁省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己无法正常运转,而新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人们甚至无法清楚地了解未来的保障体系究竟是什么样子,其建立进程怎样。人们普遍预期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项目上的支出将有大幅上升,支出预期的上升也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之所以说居民心理预期是长期性原因,是因为千百万居民心理预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体制环境的变化,而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的重新建立和完善以及人们对新体制的心理接受程度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因此,在短期内随着体制的不断演进和明朗化,居民心理预期会有所稳定。

②抵押贷款的限制。辽宁省各地区已经在城镇居民购车、买房等较大额度的私人商品消费方面实行银行中、长期贷款支持政策。这一政策无疑对城镇居民购置大型商品提供了方便,起到了鼓励消费的作用。但在许多方面尚存在各种消费限制性措施。如住房抵押贷款普遍存在贷款难和贷款比重偏低的问题。城镇居民将产权所有的住房抵押给银行,银行往往低估房产价值发放贷款。研究认为,银行低估房产价值和大幅削减抵押贷款比重的做法是不公平、不合理的。由于低估房产价值,又由于大幅削减可贷比重,从而使房产抵押额度只能达到房产实际价值的50%左右。一旦出现还贷风险,居民将以抵押房的50%左右价格出让房屋产权。显然,这属于消费限制性规定。

③汽车消费的配套政策不健全。鼓励城镇居民购买汽车已经成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辽宁省也出台了若干鼓励性消费政策。但就目前情况看,政策盲点还很多。一是交通管理部门“以罚代管”削弱了居民的汽车消费欲望。实际情况是,在交警上下班前后,或无人管护的哈尔滨市的任何一个繁华路口会发现,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无视信号灯的现象比比皆是。城镇交通并没有因为交通警察的“严罚”而得到根本改观。反之,看似交通严管的罚款却大大削弱了居民的购车愿望。二是相对频繁的驾驶员学习和考核以及繁杂的检车手续削弱了人们的购车欲望。[8]

四.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策

1.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直接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生产的物质产品就越丰富,产品的技术含量也就越高,这就为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提供了物质前提。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的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但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导致了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不快,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因此,发展经济,是逐渐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改进和优化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根本出路。此外,迅速的开发吃、穿、用、交通、通讯方面的高技术消费品,并加速其市场化的进程,对导向和影响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方向和节奏,实现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极为重要。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快一点,这是全国人民的愿望,也是国际国内形势提出的迫切要求。这里应当强调指出的是,我们所讲的快速是有效益的快速,而不是单纯靠外延发展来支撑的增长速度。但是,这两年的高速增长基本上是靠增加投资、扩大规模、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即外延发展取得的,而不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即内涵发展取得的。经验证明,不讲效益,不尊重经济规律的快速是虚快,不但不能取得快速发展的效果,而且会背上越来越重的包袱,最终障碍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中央及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着力解决了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大力整顿金融秩序,抑制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和投资增长过旺的势头,稳定了经济,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使某些方面为问题有所缓解,使经济发展的环境有新的改善。但不顾条件,热衷上新项目、铺摊子的势头在一些地方仍颇为强劲。为此,一定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投资膨胀的现象卷土重来。各地在安排发展计划时,要从实际出发,要有全局观念、科学精神,还要有冷静的头脑、务实的作风,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发展目标,切不可盲目攀比。要把快速的思路转向重内涵发展上来,把经济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到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优化结构,加强管哩,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上来。这对于今后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调整辽宁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日用工业品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仅次于吃、穿两项。日用工业品用途广泛,种类繁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考虑到辽宁省目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水平已呈多层次、梯度化,今后,应努力提高消费品生产质量和性能,作到中、高档兼顾的原则,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民用建筑业是生产住宅的,住宅也是耐用消费品,而且是使用期限最长的消费品,但是,建筑业不能依靠自生的积累发展,而成为国家财政的一大负担,致使住宅生产缓慢,阻碍了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致使其消费额在总支出额中所占的比重偏低。随着住房商品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比重将迅速上升,城镇居民的一部分消费基金将被引导到住房上来形成住房消费与住房建设的良性循环,房地产行业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支住产业。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逐步提高居民劳务消费水平,在发展传统服务项目上应加大力度,通过发展与重组,赋予传统项目生机,使它们以更好的经营与服务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同时,应注重发展与扶持新兴消费服务与专项服务。依托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作为辽宁省兴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满足城镇居民的享受型消费需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小型分散,多样、多层次的特点。可以吸纳大量的城镇人口就业,减轻失业的压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另外,要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大力发展技校和职业中学,为第三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切实理顺第三产业产品或服务收费的价格体系,在服务消费价格方面,重点是建立,完善和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调节供求,建立合理的服务消费价格体系。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对于自然垄断性行业服务价格,要加强政府管制,以市场运行指针为参照系建立合理的管制,规则和管制价格,既要防止有些服务的自然垄断性质转化为经营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又要保持服务企业的合理收益,对于公共产品服务价格,重点是以加强财政补贴,提高服务业内部效率和相对收益水平为基础,解决公共服务部门的效益目标错位和产出少的问题,达到既保护经营者的经营积极性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目的。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业的成本要降低,质量要提高,离不开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因而必须着手建立城镇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要以社会化为方向,逐步改变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封闭式自我服务的状况,现有的内部服务设施要向社会开放,并逐步形成社会化产业,其次,要以产业化为方向,将大部分福利型的第三产业转变为经营性产业,实行企业化管理,最后,要以现代化为方向,加强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在服务中广泛运用高新技术材料和先进的服务设施,运用科学的服务手段来取代落后的手工服务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9]

3.不断完善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宽消费领域

改革分配、消费体制,是拓宽个人消费支出领域,开拓和完善消费市场,优化和合理消费结构的有效途径。逐步减少福利性的消费比重,尽快完善收入分配,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扩大个人消费支出领域,就能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在提高辽宁省居民吃穿用等基本消费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改善居民居住和出行条件。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大以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住房建设力度,建立廉租房供应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城乡公共交通,鼓励轿车进入家庭,降低信息服务价格,刺激居民信息消费。提高计算机普及率。推进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工作和闲暇时间,扩大服务供给,鼓励居民服务性消费。积极发展新的社会公共消费事业,进行社会公共消费设施的配套建设。这种配套建设必须考虑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城市的规模。如城市公共消费设施(天然气、水、暖、电、道路、停车场、垃圾处理场、排污管网、公共交通、通讯传输的规模和质量等)的建设落后于城市规模,则必然降低公共消劳务市场,旅游消费市场等,促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居民的需求,合理消费结构。

4.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努力提倡新型消费理念

消费者是消费的主体,所以,消费者的素质高低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消费结构有直接影响。因此,要优化和合理消费结构,必须提高消费主体的素质,加强消费行为的引导。没有高素质的人,就不可能进行高层次的消费,不可能提高消费质量。马克思就说过:“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迅猛发展,并不断渗透于消费领域,没有高素质的少、,就不可能享受当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丰硕成果,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质量,提升消费结构。这就必须加速发展文化教育,从根本上提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要的文化生活消费,是实现人自身的内涵扩大再生产的主要因素,现代文化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释放历史沉淀在个人机体内的潜能,而且赋予人的新的品格和才能。劳动者素质决定经济增长。这是一个不以社会制度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地说,一是提高精神消费力,开展群众性的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体育,艺术活动,激励学知识,学文化,学技术的兴趣。正确导向居民的闲暇消费,提高消费质量,合理消费结构。二是不断改善消费条件,重视精神消费市场的发展。一方面要考虑居民的精神消费结构正逐步由享受型向发展型转化,为居民提供健康、文明、科学的消费场所和设施,另一方面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行政手段,整顿文化娱乐消费市场秩序。三是,要用健康的价值观、消费观,幸福观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进行引导,把消费引向经济,合理的方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明消费,合理消费,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10]

5.建立对消费结构的监测与调整机制

消费政策应根据消费市场发育、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等因素来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可以促进合理的消费结构的形成。合理的消费政策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1)致力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政策上消除大起大落;(2)消费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和环节,要与产业发展政策相配套,分别完成对消费和生产的政策导向;(3)要符合市场经济的性质,逐步提高商品性消费的比重,促进消费结构的良性变动;(4)要适合广州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消费政策中明确不同时期内提倡、鼓励消费什么,限制、禁止消费什么,逐步提高哪些消费项目的支出比重,减少哪些消费项目的支出比重等;(5)要适当分散人们的消费内容和消费热点,引导人们更多地进行服务性消费或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我们认为,目前必须根据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消费需求的实际状况,适时调整消费政策,切实按照市场规律,将“以人为本”贯穿于消费政策的始终,特别是实行住房商品化和鼓励汽车进入家庭等政策,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平,王杨宏:《东亚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

[2]马洪,王梦奎:《2002-2003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4

[3]范剑平:《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人民出版社,2004,11

[4]尹世杰:《关于优化消费结构的几个问题》,《上海商业》,2005,(6)

[5]吴绍中:《关于消费结构的几个问题》,《商业评论》,2005,(7)

[6]刘方械,张少龙:《支撑经济增长一中国消费储蓄投资研究》,华文出版社,2004,1

[7]王润如:《以全新的理念驱动绿色消费》,《消费经济》,2004,(4)

[8]陈瑞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统计与咨询》,2005,(3)

消费市场趋势范文2

在欧洲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喝葡萄酒,更多的人喜欢喝可乐,喝可乐加烈性酒。而中国的年轻人却与此相反,他们越来越喜欢喝葡萄酒,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喝中国传统的烈性白酒,其原因何在呢?

虽然欧洲的年轻人有受美国文化的影响,追求简单和轻松的生活方式,也有年轻人追求刺激,可乐加烈酒能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的HIGH(兴奋)起来之原因。而中国年轻的消费者喝葡萄酒有对西方优雅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富裕起来的第二代们开始追求慢生活是有关系的。

然而其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作为欧洲的葡萄酒传播者和专业人士如:酒评人、葡萄酒作家、葡萄酒记者、一些葡萄酒的酿酒师等等是以酒为本,而中国人对酒的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欧洲的葡萄酒的专业人士过于注重葡萄酒的技术和术语,比如品种特点、土壤的具体特征,似乎讲的香气和口味越多越细节越显得自己专业,证明自己是葡萄酒专家似乎比服务于消费者更重要,这无疑是在拉开和普通葡萄酒消费者的距离,导致和消费大众的需求脱钩。这也是为什么50年前没有那么多专业人士,欧洲人喝葡萄酒就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而如今专业人士如云,不少年轻人不喝了。

而中国的葡萄酒行业发展今年总体趋于理性:行业人士大多比较冷静,狂躁的投资期已过,一般在选购酒的时候也比较冷静,有的已经明白根据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来选购。对于葡萄酒行业来说,今年是一个转折点,那种靠偶然成功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今后是需要靠真功夫的时候了,对于目前的状况和今后的趋势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 目前国内做进口酒的酒商没几个可以说自己真正做强了,如果想长期从事葡萄酒行业,在3年内都是需要苦练内功的时候。

2. 进口酒目前的市场通路遇到了瓶颈,以往都是通过关系销售,但关系销售毕竟不可能长期而且量也有限,走别的通路成本高,进店费和进场费一般进口酒商承担不起。

3. 以前国产酒厂是经销商的娘家,广告和市场费用有人管,然而进口酒的外国娘家一般都不管,最多来华秀秀他们的脸,今后的发展就要做到独立,需要有自主意识,从原来做国产酒的搬砖头要变成葡萄酒的运营商和服务商,要建立自己的酒商品牌。

4. 在进口酒的竞争下,倒逼国产酒要进步,今后应该会出现一批国产的相对好一些的葡萄酒。

5. 国外的酒厂或者公司被中国人收购,中国人在做中国市场的时候会有一定的投入。

6. 那种类似传销式的葡萄酒专卖店加盟并不会像以前那般狂热,一线和二线城市的酒商不那么容易被蒙,如今除了有些外行和三四线城市由于信息不对称还有点机会,但那种靠加盟商来挣钱的公司衰败是必然趋势。

消费市场趋势范文3

[关键词]自行车市场;消费心理;学生消费群体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6-0046-02

中国历来有自行车王国之称,近年来虽然中国的汽车消费日益普及,但自行车消费市场的优势依然存在,一是因为中国拥有长久的自行车制造基础,二是庞大的自行车市场的消费需求。如今的自行车概念已从原来的代步工具向健身工具转变,随着低碳环保观念普及、健康运动意识的提高,自行车市场将具有无限的消费潜力。

1自行车消费心理及动机

1实用与方便

在大城市,由于汽车拥堵,交通不便,许多人会选择地铁、自行车,尤其是占相当数量的学生群体更会选择自行车。上学路程远近以及自行车方便的特点是学生选择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主要原因。可见,高人口密度城市适合自行车与步行,尤其是在道路拥堵、单行道密集的大城市短途出行,自行车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运动与健身

近年来,自行车健身族的年龄层已渐渐从年轻人群向中年人群扩展,“环保、健康、节约”的消费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也成为城市居民健身的新主题,通过自行车的自然运动方式,可集代步、运动及健身于一体,既节约出行成本,又有利于健康与环保,对广大普通民众而言,是一种方便可行,易于普及的选择。

3低碳与环保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消费的理念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自行车的功能也早已超越了其代步作用。随着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深入传播、公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鼓励措施的不断出台,自行车出行也将成为国人的普遍选择方式。

近年来,上海等城市设立了便民自行车租赁点,受到市民的广泛欢迎。自行车既方便人们的短途出行,也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减轻了环境污染。

2自行车主要消费群体――学生

在中国,自行车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自行车是城市及农村学生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从自行车销售商处了解到:虽然购买自行车主要是学生家长掏腰包,但学生却是自行车最忠实的消费者,他们是自行车消费的主流人群。“每年公司都会对自行车市场进行调查,自行车买主近80%都是学生,其中中学生又占了绝大多数。”自行车商如是说。

1学生自行车消费选择特点

由于中学生尚无独立经济能力,因此,他们的自行车消费意愿与品牌选择是与家长直接有关的。

据部分城市的调查统计显示,在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有98%的人拥有自己的自行车。其中有64%的学生的自行车由家长购买(或指定),这其中又分成三种情况:10%的人完全听从家长的选择,没有提出自己意见的机会;42%的人可与家长共同协商后决定选择中意品牌;另有12%的人可以自己“指定品牌”让家长购买。还有34%的学生在家长的参与建议下,自己完成最终购买。

2学生自行车消费周期特点

由于中学生每天骑车上学,自行车使用频率非常高,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还喜欢追求流行车,他们的自行车更换频率也非常快,因此学生群体的自行车消费周期短、更新快。

根据有关对中学生自行车消费的问卷调查统计,在243份问卷调查中,有142人一年要更换2辆以上的自行车。其中有不少人一个学期就要更换一辆,最长的也不会超过一年。很多中学生对于高档自行车的渴望以及炫耀都直言不讳。能拥有一辆或几辆高档自行车,已经成为不少学生彼此炫耀的资本。

3学生自行车消费心理倾向分析

1学生自行车消费心理分析

如今的青少年一代较早开始有独立消费行为,一般到中学每月都有一笔固定的消费资金(零用钱),会有经常性的独立购买行为,尤其是自行车这种对学生普及性的商品消费,对市场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深入调查与分析中学生群体的自行车消费心理状态,对该行业的生产经营及市场营销活动都有一定参考意义。

中学生消费往往是一种间接购买行为,即这种消费行为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家长完成,尤其是单价较高的商品,如衣物、自行车、随身听等,一般需家长出面完成购买过程,但在这种消费行为中,中学生所起的作用却是主导性的。

由于中学生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与经济地位,使得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具有多面性,分析如下:

一方面,受消费观念影响:中学的传统教育一般倡导勤俭节约,且学校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隔离,加之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封闭,所以,大部分中学生在自行车消费时会较多考虑其外观、性能、价格,因此,拉风、高速、价廉的山地自行车往往是学生的首选。

另一方面,受商品特点影响:中学生对于文具类社会清晰度低的商品,追求名牌的消费倾向并不十分强烈,但是对于自行车这样社会清晰度高的商品,有些中学生追求名牌的消费倾向就比较明显,只是受购买能力制约,因中学生尚无自身经济能力,他们的名牌消费欲望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了。一旦这一消费群体成长起来,有了独立的消费能力,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追求名牌动机会变得普遍而强烈。

2学生自行车消费倾向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及消费水平日益提高,使学生自行车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过去学生骑千元左右的自行车就算得上奢侈,而现在,不少中学生自行车价格就在三四千元以上,有的更是骑上万元的山地车、公路车等。

从自行车专卖店了解到:每年开学初是自行车销售高峰,高价车也卖得最好,大部分买主是中学生。据自行车商介绍:与成年人买车喜欢选结实耐用、价格便宜、不怕被偷的那种车不同,学生喜欢的是价格不菲有变速功能的山地车、越野车和公路车等。不少学生认为名牌高档自行车的性能等各方面的确比较优越,而且可以表演一些玩车“特技”;同时外形上与时尚接轨,色调大胆,看上去流行指数较高。学生的自行车消费喜好也推动了自行车的设计及消费流行趋势,学生买什么车,市场上就会流行什么车,如最近开始流行高变速的赛车了。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运动的年龄,他们喜欢追求新奇和时尚潮流,又没有花钱的顾虑,是最标准的自行车消费对象。可以说,他们就是自行车设计更新的引领者,也是未来市场庞大的消费群体。

4中国自行车市场未来趋势展望

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中国自行车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这个问题值得有关专家学者关注与研究。

在对中国自行车市场分析研判过程中,如果能从文化理念角度看问题,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下的骑行文化就是自行车产业最新、最有力的增长点,那么未来市场将会有无限的发展生机。

未来中国的自行车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可以开发拓展,主要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1绿色出行理念将普及自行车消费

随着低碳、 环保、健康风尚的日益兴起,自行车再度成为中国人喜爱的交通、健身工具。

目前,中国很多城市开始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并开展公共自行车租赁和绿道建设,杭州等地还在试点公共电动自行车的推广。自行车出行在大城市对道路交通能起到有益补充的积极作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碳排放,具有公交车及私家车无法替代的便捷优势。

近期在上海举行的第23届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上,参展的自行车企业从“绿色出行、文化驱动”入手,注重把自行车打造成集健身、运动、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时尚载体。与此同时,自行车体育运动在中国逐渐流行,这也将推动自行车市场的生产与消费的增长。

在公共交通并不完善的中国乡村地区,电动自行车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更多便捷。在中国,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功能,而自行车则从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演变为一种健康、环保的时尚生活方式。

2取消公务用车将推进公务自行车

2013年11月底,中央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求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这样的规定意味着:今后大量的短程公务出行问题将可能由公务自行车替代解决。若公务自行车能够得到大规模的推广,自行车市场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3消费升级将加大高端自行车需求

消费市场趋势范文4

当前高端白酒受挫,只是暂时的。为什么呢?一是反腐的本质与商品价格无关。如果说为打老鼠去烧茅屋,或者老鼠多怪盖茅屋,本身就是一个程序性的错误。二是2000元一瓶的高端白酒与腐败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不送高端白酒,还有路易十三、皇家礼炮,甚至还有百达翡丽、宝玑、豪雅,还有……你能全部封杀吗?三是企业的产品定价实际上是市场行为,市场不欢迎,一元钱别人都嫌多余。如果仅仅是价格问题,有更多的商品价格也可以控制,如黄金、宝石。

改变传统的消费习惯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比如五千年堆积起来的感恩模式,送礼成为一种感恩行为,改得了吗?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节假日,空手是不走亲访友的。在经济高速发展、收入也今非昔比的今天,选送一款更好的礼品是每一人的情感动机。

白酒市场未来的区域性格局已经非常清楚。上世纪九十年代,香烟打破了“云统天下”的格局,逐步进化为一省一品牌。当时就有预测,白酒会不会步香烟的后尘?当前所谓的“奢侈”白酒品牌受到狙击后,似乎销量有影响,但区域品牌却一路高歌。2013年春节期间,金六福企业旗下的十几家酒厂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在未来五年间,全国性白酒品牌的地盘将相对固定或者缩水。全国性白酒品牌最多三五款,或者每个香型有一两款。如酱酒,茅台,珍酒。如浓香,五粮液,泸州老窖。如凤香,太白,西凤。如兼香,安徽临水,白云边。如清香,汾酒等。其他品牌创建全国品牌并畅销全国的战略都将竹篮打水。一个省两三个具有区域文化标志的著名品牌,局部本土市场(地县级市场)历史底蕴深厚的品牌都将重新焕发出生命。如皖西的临水品牌,如湖南的湘窖品牌,如江西的李渡品牌等。

在我看来,未来白酒的需求不会减少,但是喝酒将逐渐回归理性。实际上2011年以来,从大量的白酒消费调查报告中我们发现,大量的高收入群体的健康意识大幅提升,更多的人在酒桌上已经开始被动,自我约束放肆喝酒的动机。很多人明白了“跟你多喝酒不等于真的感情深”。这些较高收入群体在对酒的选择上有自己的偏好,如档次高一点的,贵一点的,品牌历史厚重一点的,品质更好点的等等。这也是近两年来,更多的高端白酒成为礼品及消费需求增大的深层原因。而礼品是一种祝愿,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礼品不会有损健康。

我们设想一下,或许三五年以后,白酒的需求会出现这样一个结构:

一是品酒,品酒的主题是人和酒。能品酒的人肯定就是对白酒的文化很有研究的人,这些人的档次会很高,他们肯定有两个不喝:一是非产地酒不喝,一是价格低酒不喝。这群人会是高端白酒的忠实消费者,但是他们的喜好不在喝而在品,甚至会出现收藏。

二是馈赠。礼品消费仍然持续,中国的送礼模式断绝不了。收入在不断提高,你送什么档次的礼品?2012年,我国目前月收入3000以上的有3000万人以上,2013年会超过5000万人。这个群体里面还有站在金字塔中上和顶端的群体,他们都有很多要感恩的人,他们能发一条短信或者一个电话进行表达吗?

三是老百姓的需求,这是消费结构金字塔底最宽的部分。这些年百姓消费是很尴尬的。不上不下,品牌好质量好的酒买不起,价格低的酒担心低价低质,心中没底。其实,只要抓好了中偏低的市场需求,企业一定会有非常强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再看,泸州老窖国窖1573在整个销售中占多少份额?梦之蓝在洋河蓝色系列中又占多少份额?真正形成销量的是其中端产品。

因此,未来不排斥高端更贵,500ml特优级酒会高于2000元或以上,但是低价酒也不会低于50元每500ml。礼品酒还会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纯碎的馈赠,一个是婚寿喜宴消费,也叫团购。这块市场也会根据经济背景出现档次分级。因此,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至于那些大家都熟悉的著名品牌,因为已经修炼为一种文化标志,所以在全国市场还保持着标志的身份,仍然会有相对固定的需求,不会出现快速增长。

消费市场趋势范文5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区上下特别是消费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市民的热切关注下,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2012都市消费节活动已经拉开了帷幕。举办这次活动,是贯彻落实总书记“三保一弘扬”要求的重大举措,是我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次积极探索,是区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一次具体行动。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全区上下沉着应对,趋利避害,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成两位数以上增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8月增幅将近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5%,财政总收入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接近10%。面对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人乘势前进,都市消费节活动也孕育而生,横空出世。

作为我区一次重大的开创性的工作,开创性的活动,2012都市消费节活动刚刚拉开帷幕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我们要开展好这项活动、深化好这项活动,使这次活动做到善始善终,圆满成功,真正把这次活动办成一次意义深远,富有成效的活动,关键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聚集焦点,深化认识

焦点就是大家把目光集中到的一个地方,对某一个问题形成共识。区经济发展的焦点是什么?从产业结构分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三出”。一是“三产”突出。我区第三产业占经济比重85%以上,所以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突出三产,尤其是要突出现代服务业,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二是“二产”飞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我们要借别人的土地来发展第二产业,所以有了安义工业园,湾里工业园,罗亭工业园,我区5月份在香港招商引资中引进的“坊林加工项目”投资达3000万美元的重大项目现已落户罗亭工业园,下个月即将开工。三是“一产”淡出。随着朝阳片区的开发,桃花镇农村将变城市,农民要变居民,村落将变社区,农村向城市发展,一产势必要慢慢淡出。

这“三出”里最重要的是三产,所以,我们加快发展的聚焦点就在三产。而区三产中最大的优势,跟其它区的不同是:一是商贸业网点特别多。商场、宾馆、酒店、市场加在一起将近8000多个网点,其中三星级以上的大酒店,年营业额一亿以上的大商场,营业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市场共占了八分之一,这个数量在全市是独一无二的。二是消费人口特别多。34.5平方公里拥有户籍人口46万,流动人口将近几十万,平均一平方公里达到两万人口,人口密度之大远远高于东湖、青云谱、青山湖。这个人口密度,在全市也是最高的。消费者多、消费网点多,就是区“三产”最大的特点、最大的焦点。通过举办消费节,通过政府引导、牵线搭桥,就把这两个特点都联系起来。这次消费节主题是三个方面,一是“购”。100多个活动,100多家单位,平均优惠18%—20%,洪客隆、丽华大厦、百货大楼、天虹百货等三十多家大型商场均参与其中。二是“娱”。天上人间、非常男女、新中原等娱乐场所也参与进来了。三是“吃”。辖区内各大知名餐饮酒店都加入其中。整个消费节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的消费者吃得热热闹闹,玩得开开心心,购得欢欢喜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组织者包括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以及所有参加活动的企业组织工作要做到井井有条;消费者要做到津津有味。

二、明确重点,强化主题

这次消费节是区第一次采取政企联合的方式开展的一次消费大联盟活动,意义非同一般。作为组织者,必须紧扣这次活动的重点,做好组织工作。

一是要抓好重大活动。这次购物节有主题活动。1、新闻会;2、开幕式;3、2012金秋美食节;4、家电特惠节;5、洪大购物节;6、各大商场门前的宣传活动;7、消费券派赠;8、闭幕式。各工作组、各单位要按照职责的要求,任务的分工,把各项活动组织好,区商贸委要做好牵头工作,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

二是要抓好重点人群。消费节的举办,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广大群众踊跃参与、积极支持。目前,区商贸委印制了5万分消费券,各单位要筹划、组织好五万份消费券的发放。1、消费券的发放要面向广大市民,使群众真正受益,得到实惠。2、消费券的发放要面向广大新闻媒体。区委宣传部和区商贸委要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合作,通过新闻媒体扩大消费券的发放面,扩大消费节的受益面,加大宣传,深化活动,营造氛围。3、消费券的发放要面向党政机关,包括省、市党政机关、驻区的各类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使全社会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三是要抓好重要前提。此次消费节活动能不能取得成功,重要前提是这一百多个商家能否坚持“诚信为本”的理念,履行承诺,遵守诺言,竭诚为广大消费者服务。各有关单位特别是工商、税务、执法、公安等部门要做好工作,对可能出现的投诉、纠纷,要及时调解,坚决保护好消费者的权益和利益。领导小组办公室也要协调和引导所有参加活动的企业树立诚信意识,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

三、抢抓热点,细化活动

这次活动经新闻媒体宣传后,已经在广大消费者中成了一个消费热点,这个热点一定要紧紧抓住,通过抓住热点,抢占金秋经贸活动月的先机,营造金秋经贸活动的一次重磅出击,形成与国庆黄金周相互传动,“场内场外活动不断,节前节后精彩纷呈”的喜庆氛围。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部门、各街道、桃花镇要围绕主题活动,进一步细化措施,分解任务,力争使不同主题的消费活动带给市民不同的消费体验,力争让每一位消费者“购的开心、吃的愉悦、玩的尽兴”。各单位和新闻媒体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形成“消费风暴”和“新闻风暴”。

四、把握卖点,亮化生活

这个活动很重要的卖点,就在于一百多家企业,包括我们的娱乐场所、市场、商场、酒店等。这次发放的五万多份消费券,参会企业将总共让利三千到五千万,预计可以直接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2—3个亿。不仅将进一步巩固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几年稳居全省第一的龙头地位,并且实现同比增幅超20%的目标,同时,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对增加企业和职工收入,也将产生积极的拉动效果。所以,如果卖点做好了,就是实实在在做了一个新的民生工程,实实在在为消费者,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好事、喜事。

消费市场趋势范文6

关键词:DEA;社会消费品;数据包络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分析方法及模型设计

一般情况下,对于具有相似性质的每一个单元之间存在相对效率,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是DEA分析法(即:数据包络相对效率分析法)。本方法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数据,模型对具有数量较多的输出以及输入的“单元”之间的效率进行有效的评价。其原理为:在进行一定假设的基础上,建立最优化的,并且是非参数化的模型,对这些“单元”共同组成的系统的生产可能集“前沿面”进行相关的计算,并且对“前沿面”以及各个单元的距离进行判断,以此来对同一类型的单元之间存在的效率差异进行研究。两者之间的距离越近,那么相应的效率就越高,如果距离越远,那么效率就自然的低了。

DEA方法本身具有一定显著的优点:它并不会对数据直接性的进行综合,所以对于决策单元而言,其投入的指标值与相关的产出指标值以及相关的最优效率指标之间的选取并没有太大的关联。而且在进行相关的模型建立前并不需要对数据进行任何的无量纲处理。同时,DEA方法并不像其他方法那样需要对投入产出进行一定的函数假设,并且就DEA方法而言,其计算的效率只是针对Pareto最有效的前沿面,并且计算的结果是实际过程中可以达到的。

二、相关的数据以及效率选取

为了方便将问题实情弄清楚,所以我们需要对相关的消费产品总而进行多方面剖析,并且将其中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影响增长的因素)找出来,再通过相关的数据对这些因素进行判断。根据我国相关的统计局资料,其中可能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为以下几种:城市居民实际收入、人口因素以及社会集团实际购买等相关因素,但是因为无法对社会集团的实际购买进行具体数据的获取,所以在本文中,放弃了该项指标的判断。本文仅选取了“批发零售业销售总额”和“住宿餐饮业销售总额”指标作为综合评价的产出指标体系。

三、实际证明结果分析

(一)重庆市各地区社会消费品市场发展状况技术效率分析

表2主要对2012年重庆市各个区县的实际社会消费品相关的市场的发展情况对应的VRS进行了现实。所谓的VRS实际上指的是规模报酬能够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各个区县对自身罂粟的发挥,并且对社会相关的消费市场发展能力进行了促进,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重庆许多地区,其发展的水平都保持不错,其中南岸、万盛等区的技术效率甚至达到了1,这就证明其发展的水平全面、完善,同时也明确的反映出了这些地方的市场竞争尤其的激烈。而大渡口、忠县以及梁平县三地的技术效率值都比较低下,处于0.5以下,证明其发展的水平较低,这也证明了这三地的市场潜力还十分的巨大。其次,从整体来看,渝东北、渝东南以及一小时经济圈这三大板块的VRS值为0.75、0.957以及0.830.这就说明了渝东南地区的社会消费品对应的市场发展效率相对较高,而渝东北就最次,另外,渝东北以及东南地区的输入指标配置明显要比渝东南地区要高,但是最终的输出指标,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所以证明了渝东北地区就陈业结构以及相关的经营方式上还有明显的缺陷,有待提高。

(二)重庆市各地区社会消费品市场发展规模效率分析

规模效率反应的是各地区输入指标的规模效益实现情况(如下表2中所示)。

从该表中我们不难发现,云阳、巫溪、城口三县的相对规模效率Scale相对较低。而其他地方则呈现出一片良好的情况,并且除了巴南、南川、涪陵以及北碚四区的规模效益呈现出递减的状况外,其他地区不是递增就是稳固不移,这就说明了上述4区还需要对市场本身的发展潜力进行加大力度的挖掘。

其次,从渝东北、渝东南以及一小时经济圈三大板块看来,其Scale规模效率分别是:0.803、0.905以及0.976。这就说明了三者之间一小时经济圈的市场发展规模实际效率较高,而第二是渝东南,最后的才是渝东北。与此同时,渝东北地区的VRS平均值为三地中最低的,所以证明了其发展情况较低,并且该地区居民消费水平以及人口结构与实际市场的发展状况并没有很好的契合度。

四、结论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根据重庆市的整体情况看来,其平均VRS效率就达到了较高的0.827水平,规模效率更是达到了0.913,这就证明了重庆市整体社会的消费品市场正处于极高的发展效率水平,并且巨大多数的地区都呈现出了一片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小的来看,各个地区之间还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但是整体表现极为出众。

所以,为了使得重庆市相关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笔者建议在未来工作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将城乡居民平均收入进一步的提高,虽然我是目前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与我国其他三大直辖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并且这也是影响人均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对房价物价进行一定的稳定,加大社会福利相关的保障力度,这也是影响整体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比如对房地产泡沫经济进行一定的政府宏观调控等等。

(三)出台相关政策,重点提升两翼地区居民消费能力。比如对物价进行一定的各平衡性调整,对各区域发展状况进行平衡。未来我市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以发挥出两翼地区消费品市场消费潜力,从而全面提升我市整体消费品市场水平。

参考文献:

[1]史庆滨.快速消费品的敏捷供应键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2006.

[2]吴科.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影响的实证分析[D].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