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范文1

2009年3月3日中科院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报告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应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一是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二是在资源环境绩效的前提下,抓住战略机遇期,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业化任务;三是选择重点行业特别是清洁煤发电和煤炭多联产等,提高这些行业在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与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此报告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相呼应。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这一任务的完成状况不仅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且影响着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站在发展低碳经济与全球环保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区域实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模式必须着眼于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稳定、协调而持续地发展。使振兴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价值准则定位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上。因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过去一直是以资源性产业为发展重点,企业对资源过度利用使部分资源已濒临枯竭,最终结果企业不仅失去了原有的资源优势,而且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因此,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用于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立足东北地区实际,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使命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成效。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导致资源衰退

地大物博的东北,在几十年大规模开发之后,面对的是资源枯竭的难题。由于东北地区走的是资源型的发展道路,长期以来对资源过度开采,使得煤炭、木材、铁矿、石油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日益减少甚至濒临枯竭,更由于当时的技术设备水平有限,致使很多的资源没有被完全开发,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后备资源不足。

(二)对经济目标的极致追逐导致环境危机

生态环境,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振兴东北的一个突出矛盾。在矿区,东北三省采煤沉陷区达到了1000平方公里以上,受影响居民25万户、70多万人。瓦斯等毒气不断排放,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林区,由于长期过量采伐林木,生态严重破坏。大庆市由于开采石油也造成森林面积下降,沙化面积已经占到了大庆市总面积的84%。由于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辽宁一些地方出现了大范围的地下漏斗。

(三)社会负担沉重,产业竞争力改善任务艰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老工业基地对科技创新重视不够或投入不足,缺少核心技术,缺乏体制创新,效率低下,产业整体技术素质提高缓慢,资源利用率不高,企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创新机制尚待规范,社会负担沉重,产业竞争力改善任务艰巨。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发展战略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促进资源性产业转产。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可以按照循环经济和新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一种比较先进的新型经济形态,改变原有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国家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引资方面给予强大的政策支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善生产要素的配置,促进企业增加其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抓紧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于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要选择好产业转型方向,重点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要统筹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积极转移剩余生产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资源型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二)依靠制度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发展战略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东北地区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因而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是现阶段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过去在环境观念和环境管理制度上存在许多不足,因此要提高环境意识,实施环境管理制度创新。面对环保产业空前的发展机遇,东北地区可确定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环保服务等领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谋求振兴,从挖掘清洁能源产业的潜力入手,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农村的经济发展,以畜禽粪便的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将种植和养殖业紧密联系起来,构建农业废弃物良性循环利用模式。尽管具体战略有所不同,我们在东北振兴过程中,要把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贯彻到各个领域。

(三)依靠人本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发展战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工业仍占工业的较大比重,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要大大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有利于解决老工业基地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问题,可以为老工业基地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就业压力。通过调整改造,从而扩大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生产要素的需求,有利于吸纳再就业劳动力,我们必须把经济的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以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在老工业基地,也可结合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重组,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必须依靠国家的支持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解决企业办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等社会问题,同时把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注入化为内生性的变革力量,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强化自生能力。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范文2

刘振兴院士指出,火星移民不是没有可能的,这需要人类在火星上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但是火星不可能被改造为另一个地球,因此人类自身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适应改造后的火星。

刘振兴院士介绍说,火星探测的最终目标就是火星的开发利用。地球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的,人类发展与资源利用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人类必须要开发利用更广阔的资源。而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其独特的空间位置、气候和地质状况使它有可能成为人类开发资源甚至是人类移民的彼岸。随着人类对火星探测的深入,人类登陆火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他预测说美国2020年左右可能会登陆火星。但是要实现大规模火星移民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一.先建立火星基地,少数人先在火星做试验,研究火星生态环境以及改造的可能性。二.当宇航员可以安全往返火星,而且载人飞船有完善的生命保证措施的时候,人类有可能先去火星旅游。三.改造火星的生态环境,研制可帮助人类适应火星生活的各种设施。刘振兴院士主要谈了第三个步骤中有关大气、气候条件、食物、能源、和水等方面的问题。

大气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氧气。然而火星的大气很稀薄,密度为地球的1%,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占95%,其余氮占3%,氩占1~2%,氧占0.1%,还有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蒸气。 刘振兴院士指出,虽然火星的大气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但是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分解二氧化碳,分离出氧气制作成氧气罩,在火星上的地球人都戴着氧气罩,用来提供氧气。

气候

火星日非常接近于地球日,每天二十四小时三十七分;其黄道夹角为二十四度,也非常接近于地球的,这样它就有与地球寒暑相当的四季变化。但是火星的平均气温是-60℃。白天,火星的温度有时可达17℃,而到晚上,气温会降到-90℃,昼夜温差达100多摄氏度。人类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显然是难以正常生活的。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刘振兴院士也很有信心,他说随着火星改造的深入,气候条件肯定会得到改善。在此之前,人类依靠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可以制造特殊的防寒服抵御寒冷。

食物

火星表面满目荒凉,遍地都是红色的土壤和岩石,表面 75%是由硅酸盐, 褐铁矿等铁氧化物构成的沙漠,气候干燥寒冷,普通的植物以及蔬菜并不能生长,人类移民火星后的食物来源有待解决。就这个问题,刘振兴院士提议说可以在火星上建立类似地球上的“大棚”,依靠科学养殖。这是由于火星有二十四小时的昼夜替换,有足以使其表面不受太阳骄焰肆虐的大气层,使得火星可以在自然日光直射下安置大尺寸温室。除此之外,人类还可以寻找或者是研制适合火星干燥寒冷条件以及土质的植物。地球上有无数的物种,它们各有不同的特性,有可能存在适应火星的植物。人类还可以科学培育适合火星土质的耐寒耐旱的植物。

能源

对于能源问题,刘振兴院士说,火星自身很有可能储存着丰富的能源,这需要人类的勘探。人类在火星上还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火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第四颗行星,利用太阳能应该问题不大。

在地球上,水是生命之源。水也一直是火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从1877年开始,盛传火星上存在着人造运河的事,折腾了整整一个世纪。飞往火星的探测器证实,那里根本不存在什么人造运河,却意外地发现了许多曲里拐弯的、干涸了的河床,不少都长达好几百千米,最长的超过1500千米,宽60多千米。刘振兴院士指出,今天火星表面可说是一片荒凉,干燥和沙漠般的火星面上不存在液态的水,但是若干年前,火星可能并不是这样的。根据现在的勘测结果看,火星上有很多干涸的河道,这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这些水有些可能被蒸发到太空,但有一部分留在火星上,其中很有可能一部分渗入地下。人类可以通过在火星进行地下勘测寻找水资源。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范文3

一、三月份旅游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据统计,2013年3月份全县接待旅游人次达53.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093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04.35%和83.6%。

二、着力推进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县发展生态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第一季度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3月底对全县发展生态化6个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和12个农家乐项目开展了督查协调,着力推进重点项目落实到位。

三、主动对接南苏区振兴工作

1、积极对接。3月底赴北京国家旅游局对接苏区振兴工作,向国家旅游局领导全面汇报了自《国务院关于支持南等原中央地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同时根据《国家旅游局支持南等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梳理了几点建议恳请国家旅游局给予项目和资金扶持。

2、及时汇报。按照南苏区振兴工作月报制的要求,认真及时地向市旅游局报送了《3月份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情况。向县振兴办报送《南苏区振兴发展(旅游项目)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月报表》和《3月份南苏区振兴发展县旅游产业项目进展情况工作小结》。

四、全力抓好旅游招商工作

1、邀请客商考察。根据“招商月”工作要求,共邀请陪同7批次客商到我县考察旅游等产业项目,如接待了锦江之星饭店管理有限公司崔刚总监在城南考察建设星级酒店项目,星盛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学军实地考察湖江夏浒项目,信源集团齐优俊董事长考察建设城市综合体项目。

2、积极参加推介会活动。组织参加了县投资环境推介会和县投资环境推介会,在会上及时推介并发放了《县旅游项目招商推介资料册》、《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精品项目招商推介资料册》和《县旅游指南》等宣传资料,重点介绍了等旅游项目,全力推介我县旅游产业项目,吸引客商投资。

3、跟踪项目落实。客家旅游集团投资狮子岩景区项目已达成初步合作框架协议;炜地建设公司在湖江投资建设桃花湖畔文化休闲旅游度假村项目已签订项目开发意向合同书。

五、扎实开展旅游宣传活动

1、抓好载体宣传。借助市旅游局大力扶持各县市投放旅游广告时机,积极争取在大、等路段高炮广告宣传牌投放我县旅游宣传广告,充分打响我县“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县旅游知名度。

2、抓好媒体宣传。邀请六套《蜘蛛游记》栏目组在桃花岛、夏浒古村、樱花公园拍摄了《桃花的记忆》(上下集)、《多彩县·醉美樱花》三集电视宣传片,节目已分别在3月27日、3月28日、4月1日晚8:40播出,通过省级媒体宣传进一步提升县旅游景区在全省的知名度。

3、抓好活动宣传。一是组织参加了省旅游局在北京举办的“美丽中国·秀美”宣传周活动,在活动现场发放了《县旅游指南》、《县招商项目手册》等宣传资料,并通过图片展向游客展示我县的秀美山水和客家风情,引起了许多游客的兴趣。二是协助举办“樱花浪漫时”旅游活动,在南客家名人(樱花锦绣)公园开展了旅游宣传咨询活动,发放了《县旅游线路推荐》、《县旅游指南》等宣传资料,热情为前来咨询的游客解疑答惑,受到了游客的极大欢迎。

六、切实做好“三送”工作

1、认真宣讲十及“两会”精神。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收听收看了“两会”实况,采取集中宣讲、入户宣讲、书写悬挂横幅标语、刊出板栏窗橱、发放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宣讲党的十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把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工作任务上来,立足实际,推进工作。

2、协助做好防汛、防火工作。一是三月上旬充分利用渡口人员集中的优势,派发森林防火宣传资料,讲解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和火灾的危害性,使林区群众做到人人知防火、人人能防火。同时协助村委会在高温天干多风时期,加大了严禁野外用火巡查力度。二是三月下旬组织三送工作组人员协同村干部全面摸排了夏浒村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了警示牌。同时及时向村民告知了暴雨、冰雹等天气预报,提醒村民提前做好防灾措施。

3、积极为群众做好事实事。一是积极与教育局沟通协调,已争取到在夏浒小学配建一个投资12万元的营养食堂,将解决夏浒小学近一百二十余名学生中午就餐的问题;二是积极联系电力部门,将夏浒新村原50千伏变压器升级为150千伏变压器,解决了夏浒新村10个村民小组用电近520人的用电需求;三是积极协助做好春耕备耕,对主要的水沟水渠水圳进行清淤除杂修固工作,为春耕生产做准备;四是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赠送了一台打印机给夏浒村委会,方便村委会资料印制;五是办好事实事。为夏浒景区义务讲解员、原村支部书记戚齐杰赠送一辆自行车,慰问了夏浒村交通事故受伤者戚树民,对村内渡口码头进行清淤冲洗,确保了村民出行安全。

七、认真开展“品质旅游,伴您远行”活动

制定了“品质旅游,伴您远行”活动方案,在人流量较大的街头、县内景区(点)开展了“品质旅游,伴您远行”宣传咨询活动,通过展板宣传、发放旅游宣传资料、现场答疑等形式重点向广大市民宣传如何选择旅行社、如何签订旅游合同以及如何进行旅游投诉维权等,受到市民的好评与肯定。同时,还向县内涉旅企业发放了《“品质旅游伴您远行”优质服务倡议书》大力倡导向游客提供优质旅游服务。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范文4

(一)基本情况

简述本辖区农村河湖水系基本情况,包括农村河流数量、河流长度、河网密度,湖泊数量、湖泊水面面积等。分析河湖水系特点及区域分布情况,提出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河流、以及与其有水力联系的水面面积1km2以下湖泊清单。

(二)现状评估

现状情况。从河湖地貌形态、水文水资源、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系统、水文化保护、水利基础设施、河流管护水平等方面,分析评价农村水系现状情况。

取得成效。从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农村河塘清淤疏浚、清洁小流域、河湖水系连通等方面,简述近年来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成效。

存在问题。从河湖淤塞萎缩、河道防洪标准不足、水体污染、水生态退化、管理薄弱等方面,综合分析农村水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三)面临形势

按照乡村振兴要求,从保障农村水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提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面临的形势。

二、编制依据

根据本县域实际情况,结合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规划、扶贫要求等,重点从本省、市、县相关政策文件、规划方案、规范标准等方面,分层次、提出与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有关的依据。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思路、目标、任务,提出本县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的指导思想,重点体现尊重自然、问题导向、以水系为脉络、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二)基本原则

提出本县域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如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系统治理、强化管护等,指导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作高效开展。

四、实施范围与治理目标

(一)实施范围

综合考虑整治需求、治理工作基础、地方财力、人口布局等因素,提出本县域2019-2022年需要开展治理的农村水系清单,并明确各个河流水系具体治理范围。

(二)治理目标

统筹考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河湖水系综合整治要求与投资可能,从恢复河湖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等方面,提出到2022年纳入实施范围的每个河流水系(项目)的治理目标,给出治理河长、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防洪排涝标准等方面的量化目标。

(三)治理标准

针对本县域纳入实施范围的各农村水系(项目)的治理目标,从功能、岸线、岸坡、河流、水体、文化、管护等方面,提出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治理标准。

五、治理布局与措施设计

(一)治理布局

针对实施范围,提出到2022年各水系综合整治的总体布局,明确其治理思路、分区重点和方向,合理安排主要措施和重点项目,在此基础上,绘制本县区总体布置图和分水系总体布置图,具备条件的,也可绘制分水系实施效果图。

(二)方案比选

针对农村水系治理布局,围绕河道清障、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坡)、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措施,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进行不同措施方案比选。

(三)治理措施

1、河道清障

明确存在“四乱”现象的敏感河段,说明拟采取的整治措施及工程量,建立“四乱”位置、整治措施、工程量清单。

2、清淤疏浚

明确需进行清淤疏浚的河段、确定清淤深度、计算清淤工程量,说明拟采取的清淤技术、施工设备以及污泥处置方式。

3、岸边整治

明确存在防洪不达标、滨岸带破坏严重、硬化比例较高等问题的河段位置、范围,初步选取岸坡断面形式、结构形式以及植物配置方式,计算主要材料用量。

4、水系连通

明确存在河湖水系割裂、水体流动性差等问题的河段,初步选定连通线路、从河道开挖、涵管沟通、小型引排水配套设施建设与改造等方面,说明拟采取的连通方式、具体措施设计以及相应工程量。

5、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明确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的治理范围,说明拟采取的措施(工程、林草)及相应配比,推算各类措施数量及工程量。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范文5

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一)、玉米种植面积明显扩大。今年我县玉米面积扩大到120万亩,较去年增加20万亩,增长率16.7%,调动了广大农民及种植大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推动了百万亩吨粮田项目建设,为我县粮食产量稳定在150万吨奠定了基础。

(二)、玉米生产机械数量快速增加。今年我县农民对于小型玉米播种机和大中型板茬玉米播种机需求旺盛,小型玉米播种机增加近万台,大中型板茬玉米播种机增加300台,改变了玉米打垄和行距窄的习惯,为玉米机收创造了条件。

(三)、玉米机收水平显著提高。今年我县玉米联合收割机发展到712台,较去年增加150台,增长率26.7%,玉米机收面积40万亩,机收率为33.3%,较去年增加10万亩,增长率为33.3%,较长好地解决了玉米生产机械化的“瓶颈”问题。

(四)、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是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种植玉米的比较效益,我县玉米机收的作业价格大体在60-80元/亩之间,而人工玉米收获方式的作业成本在100元-120/亩左右,机收与人工相比亩均节约费用40,全县可节约作业成本1600万。二是社会效益。玉米生产的劳动强度得到大幅度降低,群众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利用农机新技术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三是生态效益。秋季玉米秸秆实行机械化综合利用,减少玉米秸秆的焚烧,既保护了环境,又调节培肥了地力,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一是成立领导机构,为玉米机收提供了组织保障。我县成立了玉米振兴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切实加强对玉米机收组织领导,保证了顺利实施。二是科学选择示范田,保证了示范效果。在对本县玉米生产机械化现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村组班子健全、组织管理能力强、对群众有一定的号召力,且群众对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积极性高的村组,划定示范田块。示范田块做到了集中连片,产生了规模效应。三是完善机制,落实责任。我县玉米振兴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与相关乡镇签订了目标任务责任书,与承担作业的机手签订了作业协议,并制定了相应的奖罚措施。

(二)广泛深入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我县加大了玉米机收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印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召开示范演示现场会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秋季县专门召开了玉米机收现场会,各类玉米收获机械集中进行演示,同时,福田雷沃和河北冀新两个厂家分别举办了小规模的玉米机收演示会,我县先后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宣传2余次、印发宣传资料0.3万余份,办专题展板4块、悬挂横幅38条,充分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形成了大力发展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舆论氛围,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开展技术培训,确保示范效果。我县按照培训先行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培训农机驾驶操作人员。举办各类培训班5次,培训技术人员和驾驶操作人员2200人次,印发培训资料3000份。提高了技术人员的指导能力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驾驶操作技能,保证了技术的准确到位,为玉米机收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

(四)补贴资金倾斜,机具数量快速增加。在购机补贴资金的使用上向玉米生产机械尤其是玉米收割机推广实施倾斜。今年我县投入到玉米收获机械上的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251.5万元,投入到大中型玉米板茬播种机的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70万元元,省财政累加补贴资金26万元。推动了玉米生产机械总量的快速增加,带动了农民增加对玉米生产机械的投入。

三、示范项目实施情况

在玉米生产机械示范建设中,我县一是要按照“先示范、后推广、稳步发展”的办法,在本县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抓好玉米收获机械化示范基地和示范点建设,搞好辐射带动。二是要在示范区内实施“分段收获”、机械配套作业,降低机收损失率,提高机械利用率。三是要利用现场演示、对比试验、技术培训等形式,使玉米机收从试验示范阶段尽快转入全面推广阶段。四是要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带动作用,形成“以点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以乡带县”的玉米收获机械化新模式。建立10个示范点,示范田面积10000亩。示范田都实现了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示范田建设带动了县域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玉米机收工作取得了突破,但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仍较低,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玉米种植差异较大,不同的播种模式、行距、品种,对机具的要求各异,机具的性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二是有些企业“三包”服务不及时、不到位,机收关键时期农民有怨言,影响到机具效率的发挥;三是基层农机部门工作经费紧张,技术力量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施效果,四是由于自然灾害影响玉米出现倒伏,绝大多数玉米收获机无法收获。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建议

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范文6

【基层反映】农村落实“三孩”政策需加强配套支持措施。目前,国民多生孩子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有很多。不过,农村多生孩子的欲望应该是稍强于城市的。 当然,在农村多生孩子也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只是说难的侧面不一样。推行“三孩”生育政策,要针对农村的痛点,比如农村空心化问题、教育资源公平问题等,制定相关的配套和扶持政策。

存在的问题:一是专门支持农村生“三孩”的措施和建议不够完善。目前已确定的支持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但这几个方面或笼统,或偏城市化,特别是生育休假、生育保险、税收住房支持、保障女性就业等,城市化特质比较明显。包括社会上一些专家学者提的建议,如“把产假提高到三年”等,侧重点也是偏城市的。二是城乡的社会保障在一些方面仍有很多不同。以生育为例,只要是符合国家政策,城市市民可以通过生育险来报销生育孩子的正常费用,包括产检和生产。而这一点农民是享受不到的,因为他们无法去上生育险,这样不只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支出,同时也使得优生优育在农村打了一定的折扣。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对此,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制定有普惠性、针对性的相关政策。针对农村空心化问题、教育资源公平问题、生育险问题等,制定相关的配套和扶持政策。二是解决好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虽然单纯从经济的角度,农村的育儿成本要低于城市,但低于并不是没有,特别是在与各自的收入相比的情况下,农村的育儿成本事实上并不是很低。而且,只有乡村振兴了,农村才能减少因流动造成的空心化,给孩子一个完整健康的成长环境。所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经济是多生孩子的一个首要前提。三是需要不断提高农村的“宜居”水平。这个“宜居”是广义的,应该包括农村的环境生态、交通建设、学校医院、基础设施如通讯、水电气、网络等,甚至还包括以后要逐步发展的幼儿园、家电维修、购物等等。还要解决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将社会保障城乡同质化,包括农民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子女教育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