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工业化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工业化特征

新型工业化特征范文1

摘 要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和国家在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唐山市作为科学发展示范区,作为河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工业化 新型 转化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增长的必然选择

传统工业化的增长模式实质上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新型工业化就要走出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强调要坚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坚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回报;坚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突破能源资源约束。新型工业化强调发展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适应人体健康需要为特征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因此,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增长的必然选择。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唐山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证

新型工业化具有绿色增长、创新这两个最主要的特征,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创新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里提出来的,他当时提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组合,包括开发一种新的产品,利用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新的利用方式、空间),获得或者控制原料或者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以及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他当时提出就这五个新,都属于创新,从1912年到现在已经快一百年了,创新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从最初的概念,演变到今天我们认为创新本身还是指的是引入或者产生某种新事物,并且造成变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国内需求和出口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强竞争力。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投资需求不断升级,继续扩大出口,要求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而这些需求的不断实现,都依靠创新的带动。新型工业化充分重视科学管理和自主创新,注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高新科技研发,以高新科技为支撑,寻求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重点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唐山现在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电动汽车科技研发中心、玉田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海洋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已成为唐山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证。

三、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唐山进行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新型工业化不仅是指工业领域,还包括商业、服务业、环保业等重要领域,它涉及到我国未来20年怎么发展的重大问题,涉及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全局问题。新型工业化不单是发展工业,而是推进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新型工业化强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唐山目前正在深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注重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非常重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推进农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同时也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精品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和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两个“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大力培育现代金融、物流、会展等生产业,使其与现代工业深度融合。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后,利用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快向信息社会迈进。而我国工业化的加速期,正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渗透,这就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缩短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

新型工业化特征范文2

【关键词】 西江经济带;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

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上接云贵、纵贯两广,被称为连接西南和华南的“黄金水道”。西江流域面积35.3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面积的77.8%,年货运量1.44亿吨,约占全国内河航运里程的20%,水运能力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西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全国最大的磷矿、硫铁矿、铝土矿、锡矿以及石灰岩矿等都集中于此,并拥有极其丰富的水电资源,其货运量占我国内河航运总量的20%。我国西南各省区的物产,多经西江水道由澳门运往世界各地,特别是广西,80%的出口商品均由西江外运。因此,大力发展西江经济带经济,加快沿江产业布局与升级,是满足沿西江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需要。为此,充分利用和发挥珠三角(港澳和广深等地)的龙头作用,把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北部湾开放开发带来的机遇,打造西江开发轴带,把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时期的建设重点,从而带动西江整个流域的开发。但发展西江经济,工业经济是重中之重,中上游城市发展壮大其工业经济,而作为下游城市,广东则须考虑减轻工业污染,环境清洁等因素。因此,以西江黄金水道建设为依托加快建设西江经济带,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措施,构建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战略新格局,对于推动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 工业发展现状

2002年以来,广西全区响应十六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的意见,加速推行新型工业化建设,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19%以上,而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25%。其中,西江经济带各城市工业增加值增长除百色和来宾市外,均超过了全区工业增长的平均水平,但同时,各市的增长水平都呈逐年下降趋势,持续增长可信度减弱(表1)。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江经济带广西沿江各城市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找到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并给出相应对策,这是发展和壮大西江经济带当务之急。

二、 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一)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西江沿江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同时参考国际及国内通行的指标体系,分9大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利用以下具体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城镇化率;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4.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5.信息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6.技术进步贡献率;7.全员劳动生产率;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在上述8个指标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主要作为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信息化程度、科技创新与进步、经济效益、环境污染主要作为反映工业化之所以是“新型”的指标。

(二)评价方法

1.权数问题。各项指标的权数大小,主要依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同时适当考虑沿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具体情况和计算上的一些技术因素,通过专家咨询来确定。

2.标准值的确定。标准值的确定主要是参照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理论以及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标准值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具体情况见表2。

经过计算得出结果,按照如下标准判断其所处阶段:当S ≥ 85分,定义为达到对应标准值所在阶段的最好水平,可以进行下个阶段的评价;50 ≤ S < 85,则说明此时正处于标准值所对应的阶段;S < 50,说明目前没有达到这个阶段水平,要降低一个阶段进行评价。

(三)评价分析

表3、表4为西江经济带各城市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及新型工业化初级阶段最终得分表。

由表3、表4可知,南宁和柳州新型工业化初级阶段评价得分均超过85分,可以进入新型工业化中期评价,而包括梧州在内的其余5个城市还处在新型工业化初期阶段。如果以新型工业化中期标准评价各城市,南宁和柳州得分值分别为56.81和58.71,均还处在新型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大部分指标数值偏低,表现出滞阻各市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特征,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现以发展最好的柳州为例进行分析。柳州在“十一五”期间,工业持续保持较高速度发展,但是工业内部产业结构极不合理,过多依赖支柱产业,其中汽车、钢铁、机械等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4强,新兴产业太少,其中新材料、生物和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及软件开发业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左右,而全国新型工业城市此类产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比例已达20%以上。其次,作为体现新型工业、产业集聚效益较高的园区经济,柳州虽然有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但是园区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仅低于新兴工业城市,也低于同期的南宁和桂林水平,且差距明显。因此,虽然柳州处在新型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带有工业发展方式粗放型、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中心城市集聚带动力不强等特征,其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还很漫长,仍需继续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相关产业,加速推进广西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加速推进西江经济带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西江经济带广西境内各城市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和要素的驱动,呈现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特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各城市不能再因循旧有增长模式,必须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以实现工业化既好又快地发展,努力缩小与其他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差距。

(一)加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分工协作

《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已基本成型,该规划除了将平衡广西内北部湾经济区以外地区的发展外,同时也将把西南地区和珠三角串联起来。因此,西江广西境内各城市要加快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市场对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配套能力,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应在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战略优势,因地制宜,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要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技术强带”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依托科技进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制造业,壮大加工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和工业用地的综合利用率。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再利用”原则,以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为重点,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搞好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资源及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三)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战略

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加强技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扎实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精心实施企业上网工程,抢抓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等建设契机,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市场体系、设施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内容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建设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信息服务系统。

(四)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资源型工业

重点抓好制造业和加工业的扩能技改、环保技改和安全技改,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和技术,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和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专利技术、新型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力度,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工业企业的科技水平。鼓励和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全面推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走品牌兴企的发展道路。

(五)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加大中心城镇发展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向小城镇或中心城镇集中,加快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为此必须以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工业成果孵化的主要基地,使园区成为工业企业相对聚集、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和具有高效、齐全配套服务体系的工业制造基地。

【参考文献】

[1] 杜静, 陆小成.新型工业化中产业集群绿色创新的对策选择――以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1):76-79.

新型工业化特征范文3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从论和时间的视角,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实际,针对如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普适性、扩散性、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无处不在,信息化能够持续地、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并不断深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业化。因此,信息已经同能源、材料一样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并且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市场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要素。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明工业化的方向。新型工业化必须在信息化的框架内进行,以信息化为方向,不能脱离信息化的思路。二是促进工业产业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引入,带动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增加制造能力、丰富产品、适应个性化需要,扩大工业生产;另一方面直接带动整个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三是促进结构调整。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改造原有的工业格局和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使整个工业领域资源配置有效、结构合理。四是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通过信息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企业运转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活力。五是节约交易成本。通过电子商务,打破地域限制、缩短交易时间,减少交易成本。六是扩大市场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创造需求、创造市场,带动工业化的更大发展。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着力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市场效率低、竞争力差等突出问题上,并以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着力点。

1、以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突破口,加速制造业信息化

产业升级是个渐进的有序流动过程,传统产业正在从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向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这种产业的转入国。把握新的历史机遇,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走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路,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只要大力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以优化改造,就能够大大节约传统工业升级换代的时间和成本,后来居上,发展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对传统制造业最具有革命性作用是导致了制造系统智能化。现代智能化的企业并不全是高科技的软件企业,大量的智能企业是依靠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消减成本、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生产传统产品如奶制品、家具、金属制品,甚至水泥等的企业。

要采用各种措施,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在生产、制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对原有装备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工业生产智能化、柔性化、高速、高效的要求。二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工业流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三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品的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价值链,延长传统产品生命周期。

2、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工具加入到了管理领域,导致了管理由科学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实现了管理学的又一次革命,使一些过去无法实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得以实现。现代的信息管理革命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几方面:一是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实现了信息传递、处理的电子化,导致了管理结构由金字塔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二是管理方式柔性化。大量规范化、日常管理被模块化的电子信息系统替代,能够很容易地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调整,以适应形势和管理的需要。三是管理过程民主化。信息化打破了信息的少数人垄断,使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尚处在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时期,进入到信息管理层次的企业还不是很多,这说明在我省用信息技术改进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市场渠道,提高交易效率

现代电子商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所创造新的商务模式。一是极大地降低了传统交易活动中的产品搜寻和价格谈判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二是信息网络与传统交通网络相结合形成的现代物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化和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活动中的物流成本和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物流的时间。中小企业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通道难以建立,交易成本巨大,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是解决这类企业市场通道的最佳选择,也是成功之路。

4、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的信息化

我国信息化的硬件投入十分迅速,但是在信息化进行大量投入的同时,信息化对传统工业化提升作用不明显,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信息化不到位。

因此要尽快促进人的信息化。一是采用组织手段,提高各级领导对信息化战略地位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信息化作用、如何发挥信息化效能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决策能力。二是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增强他们把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相结合的能力。三是提高全社会对信息手段、工具、设备的利用能力,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管理的适应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十六大报告2002-11-8

2.十七大报告2007-10-15

新型工业化特征范文4

关键词: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150-03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北部和山东南部。在中国七大流域中,淮河流域排名第六,但其人口密度却居七大流域之首。淮河流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一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但淮河流域大多数城市经济底子薄、工业基础差、工业化水平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要加快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提升其工业化水平,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探讨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

一、淮河流域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淮河流域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速,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1995年,淮河流域工业总产值仅为7 634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 42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3 398元,远低于全国平均值4 810元。①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淮河流域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06年年底,淮河流域工业总产值已达32 996.92亿元,工业增加值9 706.71亿元(这里所涉及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都是指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3 574.55元,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我国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尽管淮河流域工业经济的整体效益在不断提高,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日益提升,但与其他区域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相比差距较大,且在工业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1.工业经济结构单一。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2006年煤炭工业、矿山开采加工业在整个工业经济的比重达40%,其中安徽淮南、淮北的煤炭和煤电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高达70%;河南平顶山、商丘等地的矿山开采加工业占据地方工业经济近半壁江山;江苏徐州、宿迁的煤炭工业和矿山开采加工业也占相当高的比重。现代高新技术工业,尤其是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型工业总体水平偏低,工业经济结构单一,这严重阻碍了该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速度。

2.企业信息化水平落后。淮河流域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落后,MRP、ERP或IRP等现代信息化系统以及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的建设迟缓,大多数企业还是延用传统的生产加工方式,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现代化高素质人才,这极大地制约该流域工业化前进的步伐。

3.企业生产设备技术老化。由于受经济基础落后的影响,淮河流域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老化,一些大企业处于停滞或萎缩状态。设备老化、技术老化和产品老化问题突出,有的企业甚至还在使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早已淘汰使用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产技术设备,这无法应对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致使该区域工业经济竞争力相当程度上下降。

4.中心城市布局分散。淮河流域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大规模推进矿区建设基础上形成的,城市以矿区布局为基础,哪里有矿产,城市就发展到何处。煤城一局一市,一矿一街,如淮南市区就是按煤炭资源分布的,具有显著的突发性和分散性,不仅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面大,而且整个区域经济呈现出刚性特征,缺乏柔性的持续生长机理。

5.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这些工业企业大都是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各个矿区土地沉陷,矿业废弃物不断增加,岩石山林立,水源破坏严重,森林、植被面积减少。因此,该区域工业经济投资硬环境不好,软环境也不佳,极大地影响了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淮河流域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淮河流域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淮河流域加速工业化进程,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也是提升其工业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能有效解决淮河流域信息化水平低下的问题,提升其信息化水平。这是因为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反过来也会促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新型工业化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淮河流域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这种增长方式存在许多缺陷,会导致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新型工业化道路能改变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性经济增长方式,从而能够有效解决淮河流域存在的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问题。

3.新型工业化强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挖掘劳动力资源的潜力。淮河流域人力资源丰富,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量劳动力闲置。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化道路,能促使该流域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源优势,解决大量劳动力闲置问题。

4.新型工业化强调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经济可持续的增长。这是因为新型工业化特别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内在地包涵着工业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因此,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能有效地解决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

(二)淮河流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因此必须处理好工业化与其他方面的关系。结合淮河流域实际与新型工业化特征,淮河流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信息化与工业化互相促进、相互依存,二者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信息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前提,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条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它们之间存在互助合作的关系。淮河流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注重充分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初始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缺乏工业化支撑的城市化是不牢固的,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城市化的进步发展,工业化也将失去依托,难以持续。因此,淮河流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务必遵循工业化和城市化内在发展机制,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城市化,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其良性发展。

3.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其他行业提供了物质保障。工业化过程中,也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工业化的发展也会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淮河流域农业经济较发达,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淮河流域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应该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促进农业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4.工业化与资源、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是“先发展,后治理”。淮河流域污染较为严重,工业化与资源、社会、环境的矛盾突出。因此,淮河流域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必须更好地解决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新型工业化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也是各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然而全国各地也应因地制宜地选择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新型工业化路径,以更好地实现新型工业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本文根据淮河流域的区域经济特色,拟定该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加速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淮河流域信息化水平较低,因此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应加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尤其是基于Internet网络技术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上要认真学习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省宁波市浙东地区推广企业信息化的先进经验,走政府、企业相结合之路,共同出资,共同建设。与此同时,积极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淮河流域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做到谁出资、谁受益,“责权利”相统一。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例如,安徽的淮南和淮北、江苏徐州、河南平顶山等地市的煤炭企业可借平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按照资源深加工的路线,促使上游产业的产品变成下游产业的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构建煤炭电力建材生产体系。即将洗选的优质煤炭供应市场,低热值废料用于综合利用发电、供热,发的电再供应内部生产。煤炭开采排放的矸石、洗选留下的煤泥、综合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可用做生产煤矸石水泥、粉煤灰水泥、粉煤灰混凝土砌块产品。其次?熏构建煤炭炼焦焦油加工炭素生产体系。炼焦煤供应炼焦?熏优质焦炭供应市场,对副产品煤焦油进行深加工,生产改质沥青、浸渍沥青和针状焦,作为生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炭素制品的重要原料供应给当地的炭素厂。最后,构建煤炭气化尿素、甲醇精细化工生产体系。炼焦煤气通过管道输送到飞行化工公司替代煤炭,生产尿素。高硫煤就地转化制气生产甲醇,并以此为平台,建设醋酸醋酐、甲醛、聚甲醛树脂和甲醚工程,生产多种有机化工产品。对尿素产品深加工,生产优质复合肥。利用化肥生产富余的液胺和高浓度二氧化碳,生产低盐重质纯碱,所产氯化铵同时为复合肥项目提供原料。

3.加快农业工业化步伐,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淮河流域农业比重较大,农业工业化是淮河流域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影响着淮河流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目前,淮河流域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多以粗加工为主,深加工业发展滞后。而农产品深加工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农产品储存、销售。因此,淮河流域在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应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价值。

4.开发洁净煤技术和新一代煤化工技术,注重煤气层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淮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安徽的淮南、淮北和豫西、鲁西南、苏西北等矿区,且煤种全、煤质好、埋藏浅、分布集中,易于大规模开采。尽管淮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但若不注重开发与利用,资源再多也会被挥霍掉。因此,淮河流域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好煤炭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对煤炭开采业实施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措施有:第一,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新一代煤化工技术,对煤炭进行深加工的研究与应用。有关资料表明,将煤炭作为燃料销售和将其作为化工原料销售以及加工成化工产品销售,其价值相差上百倍、上千倍。21世纪煤化工发展的主流是煤炭洁净利用技术及多联产工艺技术,注重生产过程的污染最低、能量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高。第二,注重煤层气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煤层气也是淮河流域可利用的资源,因此在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要注重煤层气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此外,还应加强对煤炭副产品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并提供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的洗选加工水平。

5.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打造淮河流域旅游经济带。淮河流域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如安徽淮南的“豆腐文化”、八公山原始森林、蚌埠的双墩遗址和汉墓、龙湖风景区等。然而,目前淮河流域真正以淮河文化为背景的旅游观光带很少,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要树立现代“大旅游”的理念,将淮河流域各地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融入到淮河流域大旅游经济带子里,并同现代田园风光、地方风土人情、农家乐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淮河流域大旅游经济带,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工业的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6.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目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服务业的增长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世界经济发展表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工业部门的发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中介产业的支持。因此,淮河流域应抓住这个机遇,认识到服务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促进工业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促进其新型工业化进程。

7.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简单来说就是以尽可能多的人为主体,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的需求的工业化。淮河流域人力资源丰富,开发得当就是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宝贵财富,反之,则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充分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因此,淮河流域在实现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应从劳动力资源优势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

三、结束语

工业化过程的阶段性,即从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在不同阶段,不同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系数是不同的。在某一时点上,不同工业部门的产品在收入弹性上的差异显示着这一时点上工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方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显示着我国目前工业结构变化的大趋势,它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之处就是走技术集约化之路,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而淮河流域正是我国传统工业的重地。因此,对淮河流域煤炭工业、矿山开采加工业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瑞娥.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6(63):40-45.

[2] 张惠欣.体制创新与结构升级:东北资源型工业基地振兴的根本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4):101-103.

[3] 翟书斌.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及其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58-61.

[4] 郭俊华.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优劣势分析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5(11):124-126.

[5] 曾薇.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J].新疆农垦经济,2005(9):41-43.

[6] 薛山.以西山煤电集团为例谈煤炭企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J].煤炭经济研究,2006(3):17-19.

[7] 王志刚,杨绍安.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SWOT分析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6(10):187-188,216

新型工业化特征范文5

十前后,“城镇化”渐成全民关注的热词。“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表述也开始出现在一系列高层会议中。然而,对于城镇化的具体内涵和定义,社会各界有各自的理解。如何摒弃传统城镇化模式的积弊、有质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各方从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认识。

在戴均良看来,城镇化的定义不论如何阐述,最终均需解决一个最根本问题:“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以及转移人口的真正市民化”。他认为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同时抓好三件事:城镇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和作为空间载体的城镇建设。

“只有这三件事同时抓好了,才能实现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在戴均良看来,当前诸多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大城市病、拉美化、贫民窟等等,都是因为没有实现“三化同步”。

对于理论界尚在讨论的“新型城镇化”,戴均良立场鲜明:新型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新的历史时期,城镇化必须走新型发展之路,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国国情的要求。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城镇化,就是在协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将“信息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地融入这“三化”之中的城镇化。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对于城镇化的内涵和定义,社会各界还并未达成完全共识。在你看来,城镇化的内涵是什么?

戴均良: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两个引擎和两根支柱。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国内外理论界有一个基本共识,就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首先是城镇人口,就是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所以,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本。

其次,城镇化也是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中国过去是农业大国,生产生活方式完全是农村型的,和城市不一样。随着工业化发展,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文明理念逐步向整个农村地区延伸,这本身也是城镇化的一项附属内容。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才能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才能引发和推动城镇化。当然,城镇化对工业化具有促进作用。但总体上讲,城镇化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先有工业化,才有城镇化,或者说城镇化随着工业化发展而发展,而不是相反的。不是说农村人口都涌到城市里了,城镇化就发展了,而是城镇要有发达的二三产业,为进城的农村人口提供饭碗。否则,他们还是留不下。

《财经国家周刊》:“提高城镇化质量”、“人口的城镇化”将成为今后各级政府施政的关键词。你认为该如何确保健康、可持续和有质量地推进城镇化?

戴均良:我们常说,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最大引擎。但不论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其消费水平提升的动力还是经济的发展。因此,健康的城镇化必须同时抓好三件事情:一是抓城镇的二三产业。城镇的本质特征就是二三产业,二三产业是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根本动力。发展二三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这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核心。所以同志在省部级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上讲话强调指出,“我们推进城镇化,应当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

当前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前夜西方工业化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形势,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更要有新视野、新思路、新举措,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同时,从我国城乡需要就业人数数量巨大的实际国情出发,我们也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有些行业企业,既是知识型技术型,也是劳动密集型。所以,要善于统筹发展产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型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是要抓好农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副产品的供给力,这是支撑城镇化的又一个基本保障。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只有把农业搞好了,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我们心里才有底。否则,大量农民进城了,却要靠从国外进口粮食,涉及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就难以保障。所以,一头要抓城里的二三产业,一头要抓农村的生产经营。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就会形成两个产出:一个产出农副产品,一个产出可以进城的富余劳动力。当然就农村现代化建设而言,则不只是农业生产,还有文化和社会建设,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都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城镇化、现代化,绝不能出现繁荣的城市和衰败的农村那样巨大的反差,所以必须加强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第三是要抓城镇建设和管理,就是城镇化还需要有一个载体——农民进城了,城镇人口增加了,产业发展了,需要有足够的地盘来支撑,需要有足够公共服务。现在很多人批评城镇化中摊大饼,盲目、低效地扩张地盘。这个问题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我看到一个数字:近十年来,中国城镇人口增长的速度和城镇地盘扩张的速度大约1:1.5的关系,也就是说,城镇人口每增加100%,城镇地盘就扩张150%。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土地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很明显这不符合节约资源、节约耕地的要求。所以新型城镇化第一条要求是“集约节约”,要大力提高城镇化集约发展水平,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率。

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供给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这方面配套措施,进城农民难以真正市民化,城镇化进程难以顺利发展。

所以,只有城镇二三产业、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建设与管理这三件事抓好了,才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的现代化这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如果三化不同步、不协调,城镇化很难健康发展。比如拉美很多国家出现的贫民窟等大城市病,就是因为三化没有协调和同步。最典型的就是墨西哥,大量人口都居住在墨西哥城,但城里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却远远不够,农业的现代化也没有发展起来,城市建设又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就造就了大量的贫民窟。

《财经国家周刊》:“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最近在高层会议中屡被提及。但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是连续的过程,不存在新旧之分。你怎么看?

戴均良:我认为现在提新型城镇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要求四化同步,即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之外,还要再加上一个信息化。信息化要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全过程之中,这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新”要求。而且当今的工业化也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本身就对城镇化有新要求。

第二个“新”的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要贯穿城镇化的全过程。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本”总体布局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而生态文明则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城镇,难点在工业,推进靠制度,关键靠技术,既要有独立的部署和要求,更要把它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所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定要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虽然现在对新型城镇化道路没有提出完整的定义,但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的八个字揭示了本质特征:一是集约,二是智能,三是绿色,四是低碳,即“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为什么现在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不是头脑发热、追求时髦,而是客观形势的紧迫要求,是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发展效率的必由之路。如果还是按照过去粗放的、消耗资源型的城镇化模式发展下去,那是在透支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福祉,用不了多少年,不用说发展,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会成问题。

因此,我认为应该大力倡导新型城镇化。虽然城镇化是个连续的过程,但跟过去比,就是要有新的内涵,新的要求。什么是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呢?就是刚才说的,主要是两新:一个是信息化,再一个是生态文明。这两个新东西,可以说是时代特征的要求。十八九世纪欧美城市化时期这两个任务不明显,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城镇化中这两个任务也不突出。当然新型城镇化应有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比如,在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式,就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体现了集约发展的要求。因此也可以说,新型城镇化必须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财经国家周刊》:新型城镇化理念很好。但是在具体推进落实层面,该如何摆脱对传统城镇化模式的路径依赖,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戴均良:对于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我想作为政府部门,在大力发展城镇产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规划,二是完善政策,三是抓好市政建设。

一要搞好规划,不能无序发展,包括经济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城镇化的总体规划、产业的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市政建设规划等等。具体到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既要搞好一个一个专项规划,又特别要注意几个规划的衔接。当前城镇化发展存在的无序和粗放问题,主要在市县两级,因此这两级更要搞好规划,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下,从本市县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坚持错位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

二要完善政策。中国转移进城农民总计可能高达6亿多,城镇化任务之重、规模之大、人口之多在世界上目前绝无仅有,必须加强引导、循序渐进,坚持政府组织和市场机制推动相结合,否则必然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甚至出现社会动荡。要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实现农民向城镇的转移。目前中国城镇人口已超过7亿,到2035年前后,中国要实现75%的城市化率目标,还将会有好几亿农民要向城镇转移。政府引导重点是要制定完善有关政策,特别是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要制定完善农民工进城及其子女落地生根的就业就学、入户购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三要加强市政建设。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既为了满足市民和进城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需要,也有利于拉动和扩大内需。新型城镇化的市政建设,要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力建设生态城镇。在信息化新时代,市政建设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城镇智能化水平。

《财经国家周刊》:在现实中经常能看到一种现象,一些地方借推进城镇化之名圈地,建开发区。但是这些开发区存在土地闲置和浪费问题。如何扭转这种“伪城镇化”的局面?

戴均良:在欠发达地方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搞一大片开发区,盖两三栋厂房,里面却没有什么工厂和企业,就是一个空壳。没有产业支撑,农民到城镇就没有固定的饭碗,就难以实现市民化。这就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不但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还要走有区域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形成不同区域的错位发展。不能所有的城镇都搞大工业,这是做不到的,也没有必要。比如,东部地区可能搞高端制造业,西部地区可能搞绿色食品加工、深化产业链条。

我前面强调,推进城镇化重中重要抓好二三产业,这样才能避免城镇“空壳化”问题。产业的概念,既包括工业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等。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农民工市民化”也被中央文件反复强调。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戴均良: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一定要发展产业,支持农民工创业就业,使其有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主要抓好三件事:

第一是培训,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农民工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城镇中立足、生存下去。特别是现阶段正逢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需要有更高技能的农民工。所以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培训要有针对性、实用性,鼓励企业定向培训。

第二是改革完善刚才讲到的相关政策制度,包括农民工进城后的福利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和住房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住房和户籍制度改革。

第三是解决进城农民承包地、宅基地问题,既要让农民进城落户无后顾之忧,又不能浪费农村土地,影响农村规模经营,影响城镇化进程。

《财经国家周刊》:对民政部门来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为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戴均良:新型城镇化对民政部门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新要求:第一,民政部门作为负责行政区划、城镇建制工作的职能部门,需要根据城镇化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多、规模的扩大,适时调整和完善市政体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增设市镇和调整完善大中城市结构。

第二,对民政部门来说非常重要的要求,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城镇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比如说,大量的农民进城以后,特困救助、城市低保、社会福利服务等社会保障需要及时跟上。这是需要我们做的重点工作。

新型工业化特征范文6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靠发展传统工业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已经使我国面临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发展后劲不足的压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适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方针,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工业。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又内在地要求我们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去实施。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一条崭新道路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路子。它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缘于传统工业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首先,我国城镇化率于1996年超过30%,进入了加速城镇化的阶段。但传统工业带来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导致耕地到2010年有可能接近0.8亩的警戒线。其次,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我国的能源消耗大幅上升,一方面带来了较高的环境、资源压力;另一方面使我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石油进口大国,世界经济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甚至经济安全。第三,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会超过14亿,若按照发达国家的道路发展,我们的单位国土面积要承受的污染强度将比发达国家高四倍。而且,发达国家的环境好转并非完全是由于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他们将高污染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的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就比发达国家脆弱,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很可能导致我们的生态系统崩溃。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必然选择。

新型工业化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迅速发展;要求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要求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无端浪费和过量消耗;要求广泛推广清洁生产、文明生产的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的建设与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建设相协调;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突出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并妥善解决工业化进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不断增加就业。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如果说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发展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实施的具体路径。

循环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效率为核心,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费与环境成本发展经济,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的一种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表现在: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污染排放减量化的前提;二是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三是对生产和生活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四是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扩大环保产业和资源再生产业的规模,扩大就业。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些要求恰是循环经济的一般特征,是循环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的一种效果。不仅如此,循环经济还强调对生产与生活的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强调工业的生态化发展。因此可以说,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发展形式。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使新型工业化道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一)我国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途径。理论和实践证明,按循环经济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兼顾企业层面的小循环、生态工业园区企业链网间的中循环,以及社会层面的大循环。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积极促进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企业的清洁生产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环节,也是实现企业层面的小循环的重要措施。

目前,清洁生产要从“企业试点”走向“行业试点”,从“面向企业”走向“面向园区”的管理,进一步扩大行业覆盖面和中小企业覆盖率,全面促进清洁生产。结合开发区建设,出台企业入园清洁生产标准,促进区内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2、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以开发区为重点建设生态工业园,是实现经济的中层次循环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工业循环经济的重点。各有关部门应互相协调,加强对园区生态化建设的指导、组织和协调,争取建设若干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示范成功后向全国开发区推广经验。现有工业园区中,一些工业园区已有一定基础,可进行改造试点。其他规划中的工业开发区、新建园区,要直接建设成生态工业园。同时,要促进其他工业开发区的生态化基础建设,为创建生态工业园创造条件。

3、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化。再循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层次的大循环,也是工业循环经济的基础。目前,中国每年产生大量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其中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十分丰富,政府业已着手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和再生资源利用两大产业链。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再生资源下游处理和再生加工环节发展滞后,影响资源回收利用。国家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化,可采取以下游处理能力建设为重点的“拉动式”发展模式,落实若干重点领域示范项目,促进再生资源产业的形成。目前,各职能部门应相互配合,着力推进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以政策、法规、规划、标准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环境建设,为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通过支持废纸再生、废旧家电处理、再生建材、家具再制造、汽车拆解等一批重点示范项目,发挥政策资金对民间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二)制定配套措施。为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必须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

1、建立健全有关法律,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要从战略高度制定一部能够统揽全局的循环经济法,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方针、主体、权利和义务等作出原则规定。要从专业的角度,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特定生产、消费活动主体,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明确它们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法定责任和义务。

2、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这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观念,在制定以后的中长期规划时,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从国家全局角度看,有必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各省市应当在普遍开展循环经济区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

3、在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其次,要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第三,要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例如,对于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对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建议专门设立环境技术开发基金,重点支持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公用性事业方面适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4、完善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制定法律和政策是重要的,落实和监督执行更重要。在公布城市环境质量、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状况的同时,建立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评估和巡察制度,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公布结果,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