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振兴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振兴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振兴措施

生态振兴措施范文1

1发展生态农业对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性

从振兴乡村经济的角度来看,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拓宽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传统农业主要以种植基础农作物及养殖禽畜为主,由于结构发展不合理,经济效益得不到保证,一旦受到自然天气变化及突发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生态农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同时引入农业信息技术,帮助农民获取到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丰富家禽养殖种类,拓宽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1]。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资源配置。在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难以合理安排人力及资金,影响农民收益。而生态农业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整合资金、技术等要素,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控制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在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农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只能通过线下销售的形式对外流通,收益率较低,市场占有份额也较小。同时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生态农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关注,同时在现代物流技术的支持下,销售范围更广泛,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完善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机制、金融服务体系、网络化服务平台等。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会倒逼这些服务体系进行升级与完善,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与发展[2]。

2乡村经济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路径

2.1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当地政府应加强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深入分析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并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提高行动自觉性,加强环境治理,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在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增加生态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业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应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完善网络管理平台制度,引入管理设备,并通过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其次,提高对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农业废弃物也具备一定的开发价值,加强对废弃物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够增加生态农业资源投入,更能够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例如针对农药化肥造成的水污染问题,应加强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的布局,提高污水处理效果,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再如建立果(菜)沼畜循环系统,推动农村沼气转型升级,让农业废弃物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例如针对已经遭受到环境破坏的农业用地,应积极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生态移民等措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到位的区域给予相应补偿,激励农民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最后,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围绕生态农业发展目标,细化工作细节,例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打造美丽乡村,夯实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3]。

2.2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生态农业的经营与发展需要与市场相衔接。因此,当地政府应为企业与农户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培育生态龙头企业,推进生态农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第一,促进企业与农户之间沟通合作。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工业和服务业的大力支持,而农民长期脱离市场,很难主动融入市场,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强政策引领,为企业与农户创造政策环境。例如农产品加工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共同探索产业化发展模式。这样不仅能够让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要,更能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带动生态农产品“走出去”。第二,立足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特色资源,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将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好,探索中药材、特色水果、特种水产、农业休闲等特色产业,并利用工业反哺及服务业的运行模式,开发农业发展潜力。整合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模式,在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过程中提振乡村经济[4]。第三,培育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在培育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潜力的生态农业企业使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实力,采取政策保证企业和农户形成稳定的利益关系及购销关系,在双方共赢的过程中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特色化农产品品牌。

2.3整合发展要素,推动生态农业创新发展

创新是驱动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生态农业在发展中应加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投入,提升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加大生态农业人才引进力度。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农民的支持,而具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能力且熟悉市场的专业人才能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当地政府应依托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培养并集聚人才,打造优秀创新生态农业人才团队,并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专业的人才力量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同时注重对农民的培养,选拔具有一定潜力的新型农民,促使其从传统农民向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转型。利用人才的力量促进生态农业新技术推广。加大对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力度,例如组织免费培训班、开办农民学校、与农业技术学院签订培训计划等,让农民获得再教育的机会,提升农户农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提升生态农业创新发展能力[5]。

参考文献

[1]杨竟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2):223-224.

[2]肖海燕.乡村振兴视域下秦皇岛抚宁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0(7):30-31.

[3]黄志华.发展生态农业对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性[J].南方农机,2020,51(10):66.

[4]朱进勇.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4):54-55.

生态振兴措施范文2

一、充分认识五大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

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等产业,是我省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各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年,全省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超过25%。五大产业在农业领域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我省五大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形势,产业的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产业和品种优势受到挑战;结构层次偏低、质量效益不高、资源消耗过度等问题进一步显现。推进五大产业振兴,对加快培植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发展理念,理顺发展思路,把振兴五大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超前谋划,顺势而为,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二、进一步明确五大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重点园区、重点品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重点”,健全完善扶持机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强化社会化服务,提升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产业加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五大产业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坚持高端定位,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明确主攻方向;坚持科技先行,创新发展动力,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市场引导,完善工作机制,搞好示范带动,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坚持统筹兼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五大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三)任务目标。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在全省建成一批产出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示范作用大,以五大产业综合提升为主体的高标准生产基地和园区,扶持一批素质高、发展快、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一批质量好、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规划到年,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农民通过五大产业振兴年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

三、准确把握五大产业振兴重点

(一)蔬菜产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提高栽培水平,加快保护地设施的更新改造和换代升级,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建设鲁北地区以京津为主要市场的优质特色蔬菜生产基地,鲁南地区面向江浙沪的优质、高端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和大型蔬菜仓储物流中心。突出发展特色产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和培育传统名牌产品,大力开发新兴区域性名特优产品。加大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在食用菌优势产区,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一批规范化菌种繁育基地,发展一批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建设蔬菜(食用菌)种业研发基地,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加快蔬菜(食用菌)种子国产化、名优品种改良国际化步伐。到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到1500万亩,蔬菜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建设100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100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和改造300处蔬菜批发市场;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达到300万吨,总产值200亿元,升级改造食用菌菇房70万个,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

(二)渔业。加快实施渔业“双十工程”。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稳定常规品种,巩固出口品种,壮大名优品种。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建设东部沿海现代渔业主导区,从浅海滩涂向深海拓展,鼓励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渔业示范区、湖库生态渔业示范区和沿黄生态渔业产业带。积极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打造近海海洋牧场。实施渔船标准化改造,提高海洋捕捞质量和效能。积极推进远洋渔业结构调整,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快发展大洋性渔业。巩固渔业来料加工,扩大本地产品加工出口。完善现代物流营销体系,集中打造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物流集散基地。深度挖掘齐鲁渔文化,做大做强渔业休闲产业。到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80万吨,渔业增加值达860亿元;建设万亩以上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园区100处,建成标准化生态养殖池塘500万亩,发展岸基工厂化养殖1000万平方米、深海网箱4000个,底播面积800万亩,配备冷冻设备的大马力渔船发展到1000艘,建设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5处,渔业休闲度假基地1000处。

(三)畜牧业。调整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巩固生猪、家禽等优势品种,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禽。加强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站建设。加强地方畜禽品种保护,重点支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开发。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冷链体系建设。加强入境种畜禽隔离检疫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半岛高端禽肉产品出口加工区、鲁中南生猪生态生产区、沿高速公路奶牛健康养殖区、沿黄肉牛肉羊高质高效产业区和黄河三角洲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等“五大产业区”建设。到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900万吨、420万吨、800万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350万吨,产值900亿元。建设畜禽标准化示范基地2500个,大型育种场或良种繁育场200个。

(四)果业。以苹果产业为重点,着力建设胶东半岛和沂蒙山区两大苹果优势区域,更新一批老龄果园,改造一批郁闭果园。以枣、板栗、核桃等干果为重点,着力建设鲁中南板栗、核桃优势产区,改造一批老龄、低产园。加大对地方优良果品品牌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以苹果、梨、葡萄、桃四大水果,枣、板栗、核桃三大干果为重点,创建一批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带动全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搞好果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大品种培育和引进力度,建设一批省级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场和县级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到年,全省水果面积恢复到12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苹果600万亩以上、产量1100万吨以上,水果年产值达到800亿元;干果面积发展到760万亩,良种化率达到70%以上,产量达到100万吨,产值达到150亿元。

(五)苗木花卉产业。搞好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培育苗木花卉新品种,引进、选育优良品种。加快特色苗木花卉示范园区建设,打造苗木花卉特色街道、特色村镇,实现产业与文化的融合。提高苗木花卉设施栽培比例,提升花卉深加工产业开发水平。整合苗木花卉营销资源,推进苗木花卉市场建设。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做大做强青州花博会、昌邑苗交会、菏泽牡丹国际花会等活动。到年,全省苗木生产面积保持稳定,花卉种植面积扩大50%以上,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亿平方米,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30万亩,总产值300亿元以上;苗木花卉自主创新品种达到100个;新建苗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50处,高科技创新园20处。

四、强化政策措施落实,确保五大产业振兴取得实效

(一)加大政府投入。制定促进五大产业振兴的财政扶持政策,综合运用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省财政将在整合现有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基地开发、园区建设、示范项目、特色产品和名牌培育等。各级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投入,明确支持重点。按照分级负责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五大产业振兴投融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五大产业振兴。加强对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发挥最大效益。

(二)强化金融支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要围绕促进五大产业振兴,制定具体的金融扶持政策;县域内涉农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要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当地特色产业的振兴。最大限度执行优惠贷款利率,降低贷款门槛,逐步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加大银企对接力度,优先扶持五大产业基地、标准化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探索建立以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专业化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发展基金等为主要形式的农业投融资新模式,在省级建立专业性投融资公司、市级构建区域性特色投融资机构、县级主要完善种养大户间的合作机制,提高融资能力,重点支持五大产业振兴。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增加保险品种,科学确定费率标准,逐步实现全覆盖。

(三)突出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良种培育、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着力解决安全高效生产及产后加工处理等技术难题。整合农业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和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的科技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推广和服务能力。以黄河三角洲农业、渔业、畜牧业园区、寿光蔬菜基地等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构建省政府与国家部委、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的合作机制,聚集农业创新资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四)强化质量安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建设,引导扶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及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大产品检测力度,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健全市场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产地、集散地批发市场,推进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供销系统、邮政物流、交通运输、大型商贸、龙头企业五大流通网络,建立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网上交易等现代物流业。加强农产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与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批发交易市场的网络融合、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信息搜集、研究、、预测、预警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生态振兴措施范文3

:主要分析畜牧业的角色在农村振兴和畜牧业的缺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是高品质、绿色的发展,本文从经济支柱,和工业的发展,绿色创新、人才,等等,为畜牧业的重要价值在农村振兴战略做简单的分析,并对畜牧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畜牧业;农村振兴;推动作用;

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在农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目前分散低效的畜牧业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调整、优化和改进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战略。

1.畜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农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撑和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目前,城乡差距最大、矛盾最明显的体现在经济上。只有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才能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在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在农村经济中,种植业和畜牧业一直是最重要的两部分,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此外,畜牧业不仅对农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而且是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产业。因此,农村畜牧业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实施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农村振兴中,畜牧业的地位不可忽视,为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此外,畜牧业发展和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作物处理进展,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更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绿色,为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留住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和人才,作为一个国家促进战略实施提供更多层次和支持。

2.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畜牧业发展策略

不是农村畜牧业发展的不足在于规模和现代化,显得非常混乱,开发效率低,很难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城市农村居民生活需求和振兴农村需求的战略,必须积极构建一个更为科学、规模、现代化、标准化的新工业体系。,应当依据县为基本单位,对该县农村畜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稳定经济发展的主线,鼓励广大农民致力于开发建设,重视畜牧业,农村集体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畜牧业的问题过于分散,效率低下。由县地区城市一步一步深入结构优化程序,进行宏观调控和布局的措施,与重大项目的驱动力,促进大规模、现代化当地畜牧业的发展,逐渐合并小农户,形成广泛的集成,大众文化区域,建设真正的科学意义的现代化畜牧业产业。同时,畜牧业发展的规划必须基于数据的着重点是指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的波动变化,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此外,在强调技术创新的背景下,畜牧业的发展也应该融入更多的绿色技术,逐步向智能化方

向发展,以更加智能化的形式打造绿色的农牧循环发展走廊。

未来,畜牧业在逐步实现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链必须得到有效延伸和扩大,否则单一的短产业链将无法有效满足农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际需要。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基础上,畜牧业产业链还应延伸到农作物加工、肉制品加工、生物技术开发等方面,共同打造绿色、创新、优质的产业链,大幅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农村畜牧业发展,与此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农业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外,如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农业资源,创建种植、育种、旅游在一个集成模型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当地畜牧业和经济和生态的发展,文化,等等。

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中,在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同时以科学、合法、合理、地方务实的方式做好防控工作。(1)落实地方基层防疫部门建设。投入足够的资源,做一个好工作在管理机制和基层防疫部门的工作计划,执行采购任务的设施和设备,注重提高技术水平,引进专业人才,促进防疫的有效改善基层防疫部门的水平。(2)基层防疫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好当地畜牧业疫情防控工作。通过引用当地防疫的经验,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指导下,和练习系统的责任,我们应该全面开展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普及和教育在农村畜牧业,稳步推进检疫和防疫工作,不断提高防疫水平。

3.

畜牧业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柱

畜牧业与种植业、加工业、流通和服务业相联系,是农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广大农村地区,自古以来有“可怜的猪”的传统,畜禽养殖业一千年来一直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在这个领域,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畜牧业产业过剩的变换食物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商业化,导致后续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振兴的首要要求是“产业兴”,即必须以经济为支柱,畜牧业是最直接、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农业农村部直联直报的平台显示,根据南漳县规模超过931农场,包括全省大城镇——武安镇和九集镇施沟村、王花园村、武安镇跑马岗村等大量的畜牧业和大城镇和农村,村庄的畜牧业作为第一产业在许多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2018年,南漳县畜牧业产值达到近61亿元,占总额55%以上的农业产值占总农业产量的一半以上,使其成为主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畜牧业具有进入门槛低、覆盖面广、投资见效快、商品率高的特点。它非常适合农户的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4.

打造高素质专业队伍

新农村经济的建设和畜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支持,而农村地区受经济、文化、待遇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了解决人才的问题,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积极落实相应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1)加强畜牧人才的培养,积极吸收优秀人才,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线员工职业素质培训计划,全面增强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2)改善农村畜牧业基层一线人员的待遇,加强思想教育,建立健全职业体系,留住更多优秀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5.

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要求。不能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老路,推动粗放型经济向精细化经济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所以在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应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注意点不使用回收,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积极推动畜牧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的完全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环境,为振兴农村综合实力战略的实践。今年以来,薛城区充分发挥生态畜牧业中扮演一个重要的部分在农村振兴战略,努力促进转变畜牧业发展,档案和升级,目前,质量兴牧,绿色发展,效率优先的畜牧产业发展模式已基本形成,为美丽的国家建设注入强大的生命力。推进畜牧业转型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切实把握区域内畜牧业建设的重点项目,并大力扶持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卫生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猪育种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山东鲁南重建项目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导致农业农业循环模式的普及,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一二三融合,全面促进装备升级的牲畜和家禽农场,努力实现畜牧业和谐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区有大型畜牧场57个,新建养殖、循环利用、农牧业等示范场25个以上。初步形成了植、养、牧一体化的绿色畜牧业发展模式。

总之,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畜牧业。只有全面提升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构建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绿色的产业链,才能有效打造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优质产业。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搞好产业规划和分布,全面延伸和扩大产业链,注意防疫和控制,构建高质量的专业团队,坚持绿色发展,并提供一个可靠的驱动力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

[1]孙恒宏。乡村振兴背景下对畜牧业发展的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8(01):94-95.

生态振兴措施范文4

(一)基本情况

简述本辖区农村河湖水系基本情况,包括农村河流数量、河流长度、河网密度,湖泊数量、湖泊水面面积等。分析河湖水系特点及区域分布情况,提出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河流、以及与其有水力联系的水面面积1km2以下湖泊清单。

(二)现状评估

现状情况。从河湖地貌形态、水文水资源、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系统、水文化保护、水利基础设施、河流管护水平等方面,分析评价农村水系现状情况。

取得成效。从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农村河塘清淤疏浚、清洁小流域、河湖水系连通等方面,简述近年来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成效。

存在问题。从河湖淤塞萎缩、河道防洪标准不足、水体污染、水生态退化、管理薄弱等方面,综合分析农村水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三)面临形势

按照乡村振兴要求,从保障农村水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提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面临的形势。

二、编制依据

根据本县域实际情况,结合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规划、扶贫要求等,重点从本省、市、县相关政策文件、规划方案、规范标准等方面,分层次、提出与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有关的依据。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思路、目标、任务,提出本县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的指导思想,重点体现尊重自然、问题导向、以水系为脉络、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二)基本原则

提出本县域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如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系统治理、强化管护等,指导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作高效开展。

四、实施范围与治理目标

(一)实施范围

综合考虑整治需求、治理工作基础、地方财力、人口布局等因素,提出本县域2019-2022年需要开展治理的农村水系清单,并明确各个河流水系具体治理范围。

(二)治理目标

统筹考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河湖水系综合整治要求与投资可能,从恢复河湖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等方面,提出到2022年纳入实施范围的每个河流水系(项目)的治理目标,给出治理河长、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防洪排涝标准等方面的量化目标。

(三)治理标准

针对本县域纳入实施范围的各农村水系(项目)的治理目标,从功能、岸线、岸坡、河流、水体、文化、管护等方面,提出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治理标准。

五、治理布局与措施设计

(一)治理布局

针对实施范围,提出到2022年各水系综合整治的总体布局,明确其治理思路、分区重点和方向,合理安排主要措施和重点项目,在此基础上,绘制本县区总体布置图和分水系总体布置图,具备条件的,也可绘制分水系实施效果图。

(二)方案比选

针对农村水系治理布局,围绕河道清障、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坡)、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措施,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进行不同措施方案比选。

(三)治理措施

1、河道清障

明确存在“四乱”现象的敏感河段,说明拟采取的整治措施及工程量,建立“四乱”位置、整治措施、工程量清单。

2、清淤疏浚

明确需进行清淤疏浚的河段、确定清淤深度、计算清淤工程量,说明拟采取的清淤技术、施工设备以及污泥处置方式。

3、岸边整治

明确存在防洪不达标、滨岸带破坏严重、硬化比例较高等问题的河段位置、范围,初步选取岸坡断面形式、结构形式以及植物配置方式,计算主要材料用量。

4、水系连通

明确存在河湖水系割裂、水体流动性差等问题的河段,初步选定连通线路、从河道开挖、涵管沟通、小型引排水配套设施建设与改造等方面,说明拟采取的连通方式、具体措施设计以及相应工程量。

5、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明确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的治理范围,说明拟采取的措施(工程、林草)及相应配比,推算各类措施数量及工程量。

生态振兴措施范文5

一、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合作现状

(一)区域合作的政策规划体系和机制平台初步建立

2007年,国务院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把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五盟市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规划安排。随后,又陆续制定了《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等区域专项规划,为四省区间加强产业对接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机遇,创造了环境。2010和2011年连续两年召开四省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签署了一揽子协议和行动计划,通过高层协商机制的推动,四省区合作的领域明显扩展,合作的形式不断创新,合作的举措更加有力,合作的成果日益扩大。

(二)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山水相连,陆路相通,正在逐步构建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的跨界铁路为“五横两纵”。公路有“一纵六横”7条国道相连接,2010年,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国道网规划调整方案,完成了东北四省区公路网布局方案的调整工作。海拉尔、满洲里等机场已开通至哈尔滨、沈阳、大连等机场的直达航线。同时,四省区正协调推进蒙东地区直通东北三省的煤制气、煤制油管道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

(三)能源跨区域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煤炭、电力等能源合作深入推进,以呼伦贝尔煤电基地为代表的蒙东大型能源基地建设,有效地增强了东北各省大中城市和工业密集地区的电力负荷能力。2010年,辽宁省从内蒙古调入煤炭4000万吨,净受入电量222亿千瓦时。呼伦贝尔至辽宁±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去年9月份投入运营,辽宁省受电通道增加至4个,电网整体受电能力提高150万千瓦。

(四)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扎实推进

按照协同推进、分区治理的原则,共同推进实施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治理工程和嫩江、松花江等重点水域污染防治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协商建立了交界地区护林防火、林区治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联防联动、信息资源共享等机制。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对有效保护和建设北方生态屏障,提高林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省区各级政府正在深入研究、共同协商沟通、推进落实。

(五)产业合作务实展开

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在产业上有明显互补关系,蒙东地区以能源和有色金属加工支援东北三省,东北三省以资金、设备、科技等辐射带动蒙东地区的发展,共同在煤矿、电站、煤化工项目、运煤通道、港口建设等领域开展了务实有效的跨区域合作。内蒙古正积极推进在辽宁绥中建设港口码头、临港产业园区;辽西蒙东经济联合体、哈大齐呼绥满“4+2”旅游合作、兴安旅游联盟等合作机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果。2010年,东北三省在内蒙古实施合作项目343项,涉及煤化工、能源、铁路、钢铁、医药制造、矿产开发、农牧林产业化、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等多个领域,到位资金360亿元,既为蒙东地区优势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和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提高了东北地区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经济布局受地区行政区划分隔

东北地区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浓厚,区域合作主要靠政府推动。而地方政府在推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难以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在现行体制条件下,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经济布局,造成在经济建设和发展方面各自为政、独立发展、区域分工不发达、区域协作不紧密。生产要素流动受行政导向、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行政性区际经济关系掩藏和削弱了市场性区际关系,使东北地区内在的经济联系被弱化,增加了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发展的障碍。

(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体协调

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结构性失衡较为严重,缺乏整体协调性。东北三省是全国基础建设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但蒙东地区基础薄弱,欠账较多,地区间与省区间基础设施建设不协调,生产性基础设施与环境基础设施不协调,交通、通讯、环境保护等设施还没有成为区域合作的有力支持。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的沟通以及东北三省之间的沟通网络还很不完善,跨界、跨省区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水平与质量均明显落后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合作需求。蒙东地区与黑龙江煤炭进辽宁铁路运输困难,电力外送和油、气管道建设落后。

(三)产业分工与合作有待深化

目前,产业合作的规模、范围和水平层次较低,区域合作不紧密;产业结构趋同,内部竞争,重复布局;产业链条短,上、中、下游配套关系发展不充分;区域空间结构重置,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梯度;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和带动力不强;产业分工与合作,靠政府推动的多,市场主导的少,等等,导致各地区优势不能得到发挥,影响了区域整体效益。

(四)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不够

目前,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还缺乏更为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蒙东地区土地荒漠化和土壤侵蚀,东北西部山地和丘陵水土流失、土地石质化等问题,给东北地区农、林和牧业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协调发展的规划体系

尽快出台《东北地区“十二五”振兴规划》、《东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等重点规划,适时组织编制《东北三省西部与蒙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在新形势下,科学规划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格局,准确提出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途径措施,协商制定重点合作领域的区域性政策,同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的战略地位,在新起点上谋划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二)构建大东北运输物流网路

统筹考虑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口岸以及电力通道有机衔接,统一规划出海通道、入关通道、运煤通道和国际通道顺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加快推进绥芬河―满洲里、赤峰―绥中、通辽―沈阳、庄河―奈曼等连接四省区的高速公路网络和齐齐哈尔―满洲里、通辽和赤峰―京沈客运专线以及锡林浩特―赤峰―绥、白音华―开鲁―阜新、阿荣旗―讷河等跨区域铁路建设,提高跨省区通道的畅达性,构建畅通的大东北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协调建立顺畅的东北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打造覆盖整个东北地区的坚强物流网络,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物流托盘化产业发展,实现区域内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客运零距离换乘,拉近城市之间距离,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

(三)构筑东北生态安全屏障

研究编制东北生态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实施。组织实施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继续支持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沙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工程;分期分批搞好松、辽、嫩上中游水系治理工程。加快建立区域生态建设管理和协调机制,密切区域间联系,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资讯互通、上中下游和界河两岸协调行动、联防联治的跨区域水源地保护和全流域治理机制;探索建立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工程共建、得失互补;建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信息互联共享平台,共同强化生态安全预防,促进东北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生态东北的建设目标。

(四)构筑互惠多赢的产业合作格局

合理确定产业分工,科学布局产业,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鼓励四省区互设“飞地”,发展“飞地”经济。东北三省应积极在蒙东地区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扩大合作规模,增加相互投资。支持大连、沈阳等中心城市产业有序向蒙东等地转移,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四省区要统筹推进蒙东地区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发挥各省区优势,集聚东北整体能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联手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共建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和载体。积极推动地方银行跨省区经营,建设区域产权交易市场、社会信用体系。协商建立东北四省区旅游市场营销联盟,共同打造和推出高认知度和影响力的大东北精品线路,推进大东北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协同构建大东北区域旅游板块,打造大东北旅游目的地。

(五)共同打造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枢纽

加快编制出台《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四省区要站在国家“向北开放”的全局高度,加强协调互动,互补互通。要统筹各地口岸扩能、连接通道和跨境涉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呼包鄂经济区和绥满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合理布局区域内产业和参与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深化与周边国家的能源资源等多领域合作,提升带动东北地区整体对外开放水平,全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向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和重要枢纽,形成沿边沿海开放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六)建立共同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

生态振兴措施范文6

关键词:传统工业;低碳工业;振兴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01701

工业是生产现代化劳动手段的主要部门,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规模、速度和发展水平,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一直被称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然而工业部门也是高耗能的部门,在为经济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为保持经济平稳、有效并且可持续地发展,发展低碳工业刻不容缓。那么什么是低碳工业,他与传统的工业有什么不同,低碳工业发展和振兴的重点是什么,以及怎样促进低碳工业的振兴便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1低碳工业内涵

1.1传统工业

传统工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指传统的基础工业,例如钢铁、汽车、建筑、纺织、橡胶、造船等以及与它们相关的一些附属工业部门。传统工业大多是工业革命后,机器大工业发展的鼎盛产物和标志产物。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利用”的特点,因此这些工业部门在为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环境的污染以及生态的破环。

1.2低碳工业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CO2为主)排放。低碳工业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产生的,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工业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学术界也存在很大的争论。低碳工业也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乃至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

低碳工业是在反思过去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利用”工业生产模式的基础上,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清洁生产理论,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为特征,应用先进的绿色生产工艺和资源减量化利用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技术,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建立的一种层次、结构和功能多元化,废弃物资源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利用为基础的工业生产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工业实质是根据低碳经济学规划、组织和管理的低碳化的工业体系,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低碳工业振兴与发展重点

低碳工业的振兴与发展就是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工业的提升,一手抓全新低碳工业的发展。所谓提升传统工业,就是要推行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旧的工艺和设备彻底进行改造,使之尽快地生长成为新的工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只有以经过彻底改造过的传统工业和全新的低碳工业为主导,才能把生态特色经济发展起来。

2.1提升传统工业

加快运用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必须结合国内优先战略发展目

标和各行业自身特点,把握好低碳重点领域,以尽可能低的经济成本和碳排放量,获取最大的整体效益,逐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低碳化”。

如:煤炭工业要实现低碳转型,首先应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与排放量。通过千方百计地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技术水平,使有限的煤炭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合理的利用。

2.2发展低碳工业

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3低碳工业发展措施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低碳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环境立法是将低碳工业发展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国内外实践已经证明,要想很好地发展低碳产业必须首先制定和完善环境立法,用法律来明确和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要完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政策支持体系:(1)立法体现低碳理念,建立碳排放者付费的原则;(2)在法律法规中体现倾向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3)将低碳经济的实践经验提升为基本制度予以规范;(4)强化执行监督,加大执法力度,确保低碳经济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5)充分调动投资者、消费者及政府各主体的积极性,保证低碳产业发展。

3.2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低新型低碳工业的融合并进

要千方百计推动第二次产业内源性自主创新与外源性技术扩散,把高加工度化、高知识密集化、高附加值化与低碳化始终贯穿在新型工业化的始终。

3.3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技术水平

重点组织开发具有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造技术等,努力突破制约低碳工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同时还可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和宣传培训等服务活动。低碳技术涉及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等众多新领域,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所有支柱产业。

3.4鼓励全民参与

发展低碳工业是一项涉及多个行业、千家万户的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加强发展低碳工业建设的宣传教育,让社会公众了解我国低碳工业发展的意义,知道发展低碳工业的紧迫性,认清阻碍我国低碳工业发展的因素。通过学校、社区的宣传教育,实现由点到面的扩散,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带动整个社会。让社会公众自主行动,积极投身到发展低碳工业中来。

3.5大力支持静脉产业

静脉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因为静脉产业相对于动脉产业而言,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实现的效益更多的是社会效益,而这些社会效益并没有完全转化为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静脉产业具有正的外部性。对于正的外部性的产业,如果没有政府和社会给予支持是难以为继的,因为社会人是理性的经济人,是通过权衡成本和收益来确定自己的行为的,对于具有正的外部性的“商品”的生产是不划算的,人们往往有搭便车的行为。而静脉产业的发展又是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必要构成,因此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大力发展静脉产业。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金、税收补贴可返还的抵押金制、资源回收奖励制度、废弃物处理收费制度、征收原材料税、优先购买等方式来支持静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