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技术主要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灌溉技术主要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灌溉技术主要特点

灌溉技术主要特点范文1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工程;应用

1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水资源的调配、灌溉用水的输送、浇灌和作物吸收是农田灌溉的基本过程。然而在水资源的输送和灌溉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如土壤蒸发、输送渠道出现渗漏等,使农作物实际获得的水量减少,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影响,进而使农作物减产,效益降低。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合理调配。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输送水资源的过程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减少水的蒸发和泄漏。在灌溉的过程中,使单位面积的灌溉用水量降低,提高灌溉质量,减少深层渗漏以及地表径流。做到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农田的土壤水分蒸发减少。从管理的角度入手,采取合理的灌溉方法,提高用水效益以及农作物产量。

1.1 减少输水过程水量流失

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灌溉技术也不断发展起来。挖土成渠是农业灌溉中所采用的主要灌溉方式,这种方法较为传统,在输送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蒸发和渗漏的问题,从而导致灌溉用水的浪费和流失。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节约水资源,提高输水环节的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1.1.1 渠道防渗。为减少水资源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渠道防渗材料,干砌块石和浆砌块石是目前节水灌溉工程所采用的主要防渗材料。对于渠道较小的混凝土护面,为提高输水流量,可以采用U型混凝土渠道,从而达到减小过水断面的效果。

1.1.2 管道输水。导致水资源损耗的因素很多,渠床杂草和水面蒸发就是输水过程中造成水资源损耗的主要原因,而利用管道输水则可以使蒸发的损失降低。采用喷灌、滴灌进行灌溉时,需使用高压的输水管。

1.2 先进的节水灌溉方法的应用

1.2.1 喷灌技术的应用。喷灌技术具有保证灌溉面均匀的作用,其原理是利用管道来输送水资源,在压力的作用下,输送水资源到需要灌溉的农田,接下来使用喷头将水均匀地喷射到农作物上,喷到农作物上的水量较为均匀,因此能够实现节水的目的。

1.2.2 微灌技术的应用。微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由灌水器、水资源、灌区首部和输配水管网组成,是在滴灌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小管涌流管、滴灌、微喷灌、渗灌等方式。微灌技术主要适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灌溉,具有灌水流量小的显著特点,灌水的周期相对较短,一次灌溉的时间长,其优点就是能够准确控制水量,可以直接输送水分和养分到农作物根部的土壤中,节水效果非常好。

1.2.3 步行式灌溉技术的应用。以电力和农用机械作为灌溉的动力是步行式灌溉技术的主要特点,可以提高移动灌溉的适应性,并且能够结合配套的灌溉设备使用。简单的说,步行式节水灌溉技术有机地融合了机械化技术和节水技术的优点,所需的配套设施较为简单,流动性和适应性强,采用组装的方式装配机器,能够很方便地对急需作物和地区进行灌溉。该技术还具有很强的经济性,所需的资金和劳动力较少,同时还能确保灌溉的有效性。

1.2.4 雨水集蓄利用的技术应用。自然降水是灌溉用水的有益补充,雨水集蓄技术有助于促进农业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繁荣。通过采用工程措施收集自然降水,并利用管道来输送雨水到田地。该项技术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利于农民种植模式的改变。在干旱和季节性缺水的区域尤为适用,既补充了人畜饮水,又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问题。

1.3 节水灌溉的系统制度

1.3.1 不充分灌溉方法的应用。为提高单位水量的收益,可以采取不充分灌溉的方式。与之相对比,充分灌溉的方式,其单位水量的收益难以保证,虽然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提高了,单位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却不高。

1.3.2 水稻的薄、浅、湿、晒灌溉技术应用。长期以来,水稻的种植一般采用漫灌和串灌的灌溉方法,使水稻的灌溉保持在较深的水层,造成水肥的严重流失。目前研究的水稻薄、浅、湿、晒的灌溉制度,具有很好的灌溉效果和节水效果。水稻的薄、浅、湿、晒灌溉就是利用薄水插秧,返青时是浅水灌溉,在分蘖前期保持田间湿润,分蘖后期要进行晒田,水稻拔节抽穗时薄水灌溉,乳熟时要田间湿润,水稻黄熟期湿润落干。

1.4 田间灌溉节水处理

各种灌溉技术都有其优缺点,而选择灌溉技术的根本原则就是确保农作物生长和吸收的需要,使农作物根系活动层土壤保持湿润的状态,而中耕保墒和麦秆覆盖就是较为常见的方法。中耕保墒防止水分蒸发是通过切断水分蒸发的毛细管道来实现的,需要在灌溉后将土壤的表层耙松。麦秆覆盖方法减少水分的蒸发是通过覆盖表面来实现的,需要在土壤的表层覆盖上切碎的麦秆。

2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节水灌溉技术的选用要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合理选择节水灌溉技术的根本原则,应根据罐区的具体情况,如农作物类型、农田的水土条件等,科学选择相应的灌溉技术,防止因灌溉技术选择不当而造成的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甚至造成环境的破坏。如果资金较为充足,条件较好,可以选择需要较高投资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技术、喷灌技术。对于一些投资较小的灌溉技术,如膜垄沟灌技术等,也应该加大应用和推广的力度。根据农作物的类型选取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如大田粮食作物,其产出效益较低,因此选择节水灌溉技术时应以地面灌溉为主要方式。

2.2 依据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的调整确定节水灌溉技术的选用和变化

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就是扩大林草的种植面积压缩耕地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粮食的种植面积,以及扩大耗水较低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耗水高农作物的种植而积,以此来选择和确定节水灌溉的技术,保证单位用水量的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和产出。

3 结束语

每一项节水灌溉技术都有自身的特性,都具有一定范围的适用性,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此外,还要继续深入地研究和改进节水灌溉技术,提高节水科技的管理水平,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春华.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思考[J].中华民居,2011(12).

[2]刘汉进.节水灌溉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2(12).

[3]尹利海.浅析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J].科技资讯,2010(11).

[4]王连春.阐述农田水利工程中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

灌溉技术主要特点范文2

赵培乐 (1988-)男,汉族,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摘 要:本文简要的介绍节水灌溉技术的概念,分别介绍了几种节水技术,并分析利弊,反映当前农业节水新观点、思路,为农业节水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节水 灌溉技术 输水

节水灌溉是科学灌溉,发展节水灌溉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战略性措施,是田间用水的一场革命。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有沟灌、沟中覆膜灌、低压管灌、滴灌、渗灌、喷灌、微喷等。其中沟中覆膜输水和管道输水等,可节水20%-30%,喷灌可节水50%,微灌可节水60%-70%,滴灌和渗灌可节水80%以上,并且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省能源、节约肥料、节省劳力、节本增效,有利于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大田生产应用中,各地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发育需要,配套不同灌溉时期、不同灌溉次数、不同灌水量的调控技术,如水稻的“浅、湿、 晒”用水模式,其浅水层标准为15-30毫米,湿润标准为土壤水分保持在土壤饱和含水量或饱和含水量的80%-90%,分蘖后晒田。有的作物采取定时、定量或间歇性灌溉的措施等等。精准度和标准化、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是否节约灌溉用水,用水是否高效是以单位作物产量总耗水量(从水源算起直到田间)多少来衡量,或者,以单位耗水量所取得的产值多少来衡量。现在我国采用过的和正在研究或推广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数十种之多。各种技术都各有利弊,各有不同的适用条件。节水灌溉技术大致可分为灌水方法、输水方法、灌溉制度和田间辅助措施等四大类别。

1.灌水方法

灌水方法即田间配水方法,就是如何将已送到田头的灌溉水均匀地分布到作物根系活动层中去。按灌溉水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根系活动层,灌水方法可分为地面灌溉、喷灌、微灌和地下灌溉。

1.1地面灌溉 水是从地表面进入田间并借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浸润土壤,所以称为重力灌水法。地面灌溉是古老的传统的灌水方法,一般说来它是作为比较是否节水的基点。但是地面灌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所以最近也有许多比传统地面灌溉技术更节水的方法。

1.2喷灌 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并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象天然降雨一样灌溉。突出的优点是对地形的适应力强,机械化程度高,灌水均匀,灌溉水利用系数高,尤其适合于透水性强的土壤,并可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但基建投资高,而且受风的影响大[1]。

1.3微灌 利用微灌设备组成微灌系统,将有压力的水输送到田间,通过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技术。主要特点是灌溉时只浸润作物周围的土壤,远离作物根部的行间或棵间的土壤保持干燥,一般灌溉流量都比全面灌溉小得多,因此又称为微量灌溉,简称微灌,其中包括渗灌、滴灌、微喷灌、涌灌和膜上灌等。主要优点是:灌水均匀,节约能量,灌水流量小,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力强,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增加耐盐能力;便于主动控制,明显节约劳力。比较适合于灌溉宽行作物、果树、葡萄、瓜果等[1]。

1.4地下灌溉 地下灌溉是用控制地下水位的方法进行灌溉。在要灌溉时把地下水位抬高到水可以进入根系活动层的高度,地面仍保持干燥,所以非常省水,不灌溉时把地下水位降下去。这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只有在根系活动层下有不透水层时才行,不适于普遍推广。

2.输水方法

渠道渗漏水量占渠系损失水量的绝大部分,一般占渠首引水量的30%~50%,有的灌区高达60%~70%。渠系水量损失不仅降低了渠系水利用系数,减少了耕地面积,浪费水资源,并且引起地下水位抬升,招致农田渍害。渠道防渗工程和管道输水可以减少水量损失。

2.1渠道防渗工程 就是杜绝或减少由渠道或渠床而流失的水量的各种工程。有以下突出的优点:

减少渠道渗漏损失,节省灌溉用水量,更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提高渠床的抗冲能力,防止渠坡坍塌,增加渠床的稳定性;减少渠道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有利于控制地下水位和防止土壤盐碱化。

2.2管道输水灌溉 以管道系统代替田间渠系,通过低能耗的机泵和管道系统,将低压水输入田间,并可用末级软管直接浇地来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输水方式。灌溉管道系统有以下几个突出优点:

由于输配水部分(管网)大部分或全部埋在地下,一般可以少占7%~13%耕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并减少了对交通和耕作的影响;在工程完好的情况下,可以基本没有输水损失(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节约了用水,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杂物不易进入管道,减少了清淤工作量,也不存在杂草问题[1]。

4.田间辅助措施

4.1秸秆覆盖蓄水保墒

所谓秸秆覆盖系指利用农业副产品如茎秆、落叶、糠皮或以绿肥为材料进行的地面覆盖。农田覆盖一层秸秆后,一方面可使农田土壤表面免受风吹日晒和雨滴的直接冲击,保护土壤表层结构,提高降水入渗率;另一方面可隔断蒸发表面与下层毛细管的联系,减弱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的乱流交换强度,可以起到抑制土壤蒸发的目的。

4.2塑料薄膜覆盖保墒

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早期主要用于蔬菜、瓜类和经济作物,随着超薄膜的出现及其成本的降低,塑料薄膜覆盖在玉米、冬小麦、薯类等作物得到广泛应用。塑料薄膜覆盖栽培应包括田间覆盖和温室大棚两大类,这里主要讨论地膜覆盖节水技术。地膜覆盖的主要优点是,具有显著抑制田间土壤水分无效蒸发,集水、保墒、提墒;提高耕作层地温,改善作物中下部光照条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缩短作物生长期,避免冷冻灾害;抑制杂草生长等作用。地膜覆盖比秸秆覆盖更具有节水增产的效果。

4.3机械蓄水保墒措施

机械蓄水保墒措施主要包括:深翻(深松)、早耕、耙耱、中耕松土、雨后(灌后)适时锄地松土、少耕和免耕等,是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蓄水保墒措施。近年主要推广了深松中耕等措施。所谓早耕是指农作物收获以后适墒早耕;所谓深耕是提高土壤调控水分能力和管理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所谓耙耱是指翻地后用齿耙或圆盘耙进行碎土、松土、平整地面,实行翻地——耙地——耱地的“三连贯”作业,可以进一步耱碎表土、耱平耙沟,使田面更加平整,并具有轻压作用,使地面形成一个疏松的覆盖层,减少蒸发;所谓雨后(灌后)适时锄地是指一场透雨或一次灌水之后的农田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消耗速率最大,这时锄地松土或中耕松土都可以达到破坏毛细管,减少土壤水无效蒸发,提高对降水量的纳蓄能力的作用[3]。

当前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的各类节水措施基本上都被采用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我国农业节水还是存在一些争议,如:节水灌溉应以什么为中心,如何操作达到节水的目标?农业节水的潜力到底有多大?部分灌溉专家认为灌溉工程节水改造节水潜力大,部分专家认为节水是一种错觉,实际上增加耗水量;如何来考核节水量的?考核标准合理全面吗?关于农业节水的问题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更深入的研究。(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学院)

参考文献

灌溉技术主要特点范文3

关键词:露地 花卉 栽培 技术

前言

露地栽培是花卉最基本的栽培方式,园林绿化中的大多数花木是露地栽培。露地栽培管理简单,适合大面积生产,同时不需要太多的投资。露地花卉种类丰富,有1~2年生花卉、多年生的宿根和球根花卉、水生花卉、岩生花卉、落叶木本花卉等。要搞好露地花卉栽培,花卉生产者要对所在地区的环境条件有充分了解,并熟悉各类花卉的生物学特性,经过认真的分析,选择适合当地生产的花卉种类,同时给以科学管理,才能培育出大量的优质花卉。

一、露地花卉栽培的主要特点

露地花卉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景观园林的发展。露地花卉在栽培中的主要特点:首先,露地花卉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露地花卉由于自身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对气温、雨水、肥料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在栽培管理上无需特殊管理,极易成活;其次,露地花卉在栽培方式上较为灵活。露地花卉在栽培方式上可以选用种子栽培、其他繁殖材料直接播种,或者育苗移栽等多种方式进行。只要露地花卉的外界生长环境适应,就可以进行不断的移栽,以此延长露地花卉的观赏期;再次,露地花卉与自然气候生长特点相符合。一般情况下露地花卉的生长季节与自然气候季节相一致,即夏天生长发育,秋季种子成熟,冬季种子休眠与四季气候结合密切;最后,露地花卉种类繁多。我国露地花卉的种类繁多,在我国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气候的客观条件下,都能找到适合该地区改气候的本土花卉品种,以适应露地花卉的栽培管理。

二、整地做畦

播种或移植前,做好整地工作。一、二年生花卉生长期短,根系较浅,一般翻20厘米;球根花卉需要疏松的土壤条件,需翻30厘米。多年生露地木本花卉在栽植时,除将表土深耕整平外,还需要开挖定植穴。大苗的穴深为80~100厘米,中型苗木为60~80厘米,小型苗木为30~40厘米。做畦方式依地区及地势不同而有差别,通常有高畦和低畦之分。

三、间苗、移植

播种后,出苗稠密,影响幼苗健壮生长时,应进行间苗,以扩大株距,保证花苗的良好生长。间苗通常在子叶发出后进行,不可过迟,否则苗株拥挤,会引起徒长。移植包括“起苗”和栽植两个步骤,起苗就是把花苗从苗床起出。一般花苗在生出5~6枚真叶时进行起苗,一种是裸根苗,一种是带土苗。裸根起苗一般多用于小苗或易成活的大苗,对移栽不易成活的花卉种类,多用带土苗进行移栽。栽植又包括“定植”与假植。定植即幼苗栽植后不再移植;假植是指幼苗栽植后,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还要再次进行定植。大部分花苗都要进行两次移植。第一次是从苗床上移出来,先栽在花圃地内,加大株行距,即扩大幼苗的营养面积,增加日照,流通空气,使幼苗生长健壮。同时在移植时切断直根,促发侧根,抑制徒长。第二次移植多是定植在花坛或绿地,还有些花卉要进行多次移植。

四、灌溉

灌溉是花卉栽培中至关重要的管理措施之一。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灌溉,花卉的生长、发育即会受到危害。幼苗期浇水,一般宜用细孔喷壶喷水,以免水力过大将小苗冲倒。幼苗移植后,根与土壤尚未紧密相接,不容易吸收水分、养分,需要及时灌水,甚至连续灌水2~3次方为合适。

五、施肥

施肥包括基肥和追肥。基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根据地力和花卉对需肥种类的不同,适当添加一些无机肥料,可以结合整地施入土壤中,也可以撒于土表。追肥是为了满足花卉不同生育期的需要而追加施入的肥料,追肥的施用方式有沟施、撒施、喷施、条施、穴施等,追肥应该选择肥效快的肥料。

六、修剪整形

花卉的修剪整形非常重要,通过修剪整形可使花卉植株枝叶生长均衡,协调丰满,花繁果硕,有良好的观赏效果。修剪方法包括摘心、抹芽、折枝捻梢、曲枝、剥蕾、修枝等。整形方式有单干式、多干式、丛生式、悬崖式、攀援式、匍匐式。

七、防寒过冬

我国北方冬季寒冷,冰冻期又长,露地生长的花卉采取防寒措施才能安全越冬。

1.覆盖法。在霜冻来到之前,在畦面上覆盖干草、落叶、马粪、草帘等,直到翌年春晚霜过后去除覆盖物,如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及球根花卉等。

2.培土法。冬季将地上部分枯萎的宿根、球根花卉或部分木本花卉壅土压埋或开沟覆土进行防寒,待春暖后,将土扒开,使其继续生长。

3.熏烟法。当低温来临或霜冻来临时,在圃地点燃干草或木锯末粉发烟,能减少地面散热,防止地温下降。烟粒吸收热量使水分凝结成液体而放出热量,也可使气温升高,防止霜冻。

八、病虫害防治

花卉病虫害防治的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重于治,在清洁卫生,无杂草的环境里选取无病的种子、种苗,对栽培介质和工具消毒等,切断病源及害虫的侵染和传播的途径,就会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其次,是注意观察、了解病虫发生的原因,掌握危害的时间、部位等,及时采用药物处理,就可避免造成重大灾害。花卉病虫害防治措施归纳起来有植物检疫,栽培技术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结语

露地花卉以其种类繁多,色彩丰富、适应力强等诸多优点受到广大花卉工作者的青睐。特别近些年来,人们对城市环境、居住环境品质追求的日益提高,露地花卉以其栽培技术简单,对环境要求较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中,

并成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一类不可或缺的植物花卉材料。越来越多的露地花卉被人们所接受,因此,露地花卉的市场是非常广阔的,只要能够认真的总结研究露地花卉的种植技术,就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花卉,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优雅舒适的环境,也能为我国的露地花卉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柯锋.花卉种子催芽技术[J].农村新技术.1998(05)

[2]辛艳.草本花卉种子贮藏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6(02)

[3]孙莉颖.草本花卉种子贮藏方法[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7(12)

灌溉技术主要特点范文4

1.地上输水渠道水网型节水工程模式

地上灌溉输水渠道是指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及其建筑物向农田供水,经由田间工程进行农业灌溉的工程系统,包括渠首工程、输配水工程和田间工程。按灌溉控制面积大小和水量分配层次将灌溉渠道分成若干等级,大、中型灌区的固定渠道一般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和农渠共4级。德州市地上输水渠道水网型节水工程是德州市传统的输水渠系建设方式,其主要特点为:①依托中科院技术支撑,研发了末级渠系远程计量和灌溉管理决策支持两大系统;②探索实施了U形槽滑膜技术;③改进了传统给水栓;④改进了传统伸缩缝切割工艺。

2.地下低压输水管网型节水工程模式

地下低压管道水网节水工程模式是在对传统的灌溉模式进行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泵一网一卡两表一带畦田”的灌溉模式。“一泵”是指泵站,“一网”是指输配水管网,“一卡”是指同时具有站首系统的IC智能充值电卡和支管首部的智能水表卡功能的射频卡,“两表”是指系统中的固定水表和移动水表,“一带”是指田间出水口及移动水表以下连接的小白龙输水带,“畦田”是指以农户为单元的田间畦块。

二、工程节水模式的建设及应用特点

1.在灌溉水利用系数方面

地上输水渠道水网型节水工程,是传统的节水工程建设模式在以往的基础上对地上输水渠系的建设进行了改进,其中禹城市的地上渠系建设成绩最为显著,井渠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5,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65。地下低压输水管道水网型节水工程,是在以往节水工程基础上的一个创新型的尝试,在当地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可以发挥很好的节水效果,项目中地下低压输水管道水网节水工程中水利用系数可达0.95,可有效避免输水和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

2.在施工技术和材料方面

德州市在地上输水渠系建设过程中应用了U形槽滑膜技术,施工过程中省时、省工、省料,渠系使用糙率小、输水和抗地基冻涨变形能力强、质量好;工程切割时改进了传统伸缩缝切割工艺,针对U形槽特殊形状研发了新型切割设备,取得了切割效率高、整齐划一、一次成型、对U形槽无损伤的效果;在伸缩缝填充材料上推广应用了双组分聚硫胶,该材料具有耐高温、弹性好、密封性好、黏接力强的特点,有效解决了输水过程中水资源的渗漏问题,提高了输水效率。地下输水管道水网节水工程施工中,输水管道采用地下低压输水管道,材料为PVC和玻璃钢,管道接口处采用特殊材料处理,杜绝了输水过程中水资源的渗漏和蒸发,提高了管道的输水系数。

3.在安全性方面

地上输水渠系建设中,材料主要为泥沙和水泥,施工过程中存在切割等程序,尽管伸缩缝用特殊的材料处理,输水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量的渗漏,而且主要构筑物主要建在地上,很容易被人为破坏。地下低压管道主要材料为PVC和玻璃钢等,耐腐蚀性和耐老化性比较强,对接缝隙经过特殊处理,解决了水的渗漏问题,并且主要建在地下,不易被破坏。

4.在农业灌溉模式方面

地上输水渠系中,水网建设采用了末级渠系远程计量和灌溉管理决策支持两大系统。通过在支渠和斗渠量水建筑物上安装超声探测仪,自动采集渠道水位,并采用远程遥感技术,将数据传输到用水户协会信息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实现了灌溉远程计量。灌溉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分析,进行科学配水,对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溉,实现了科学灌溉,有利于水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地下低压输水管道水网型节水工程,在灌溉决策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泵一网一卡两表一带畦田”的灌溉模式,采取泵站加管道的模式,由泵站提水加压输入管道,管网输水到地头,每50m设1个出水口配水到畦田,出水口处安装给水栓,可有效减少水资源在田间地头的浪费,同时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水情况进行适时灌溉,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三、工程节水模式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在两种节水工程模式的使用过程中,节水效果都比较显著;同时农民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地上输水渠道水网型节水工程在节水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工程使用过程中仍存在几点不足,例如大多数工程设施建在地面以上,特别是斗、农渠等田间输水渠道及取水设施,对作物的耕作和收获会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工程的主要构筑物主要修建在地面,灌溉间歇期间容易出现人为破损的现象等。地下低压输水管道型水网节水工程不论是灌溉过程还是增产、增收效果都得到了农民的一致好评,同时节水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水资源利用系数可达到0.95。存在的问题是工程各部件的有效使用寿命不同,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损坏等,而这些问题是工程本身不可避免的。项目区建立了相对应的管理模式,基本解决了以上问题。

四、新型给水栓的应用

给水栓———俗称出水口,是低压管道灌溉工程向农田输水配水的重要设施。传统型的给水栓存在着止水不严、开启方式烦琐、不便于田间耕作等致命缺陷,为解决灌溉过程中灌溉水量无法测量到户和田间配水设施容易毁坏及水源配置无序等问题,开展了“多功能给水栓装配式混凝土保护井”成套产品开发与研究,目前已获得两项国家使用新型专利、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传

1.功能特点

①隐藏式安装:采用分体式结构,下栓体安装于地下,并以装配式混凝土管保护,实现了隐藏式安装,不影响农机耕作,收割作业时碰不到、碾不坏。②自动进排气:下栓体采用浮体式止水结构,相当于等同口径规格的排气阀,可有效防止水锤冲击、回水负压等因素破坏管网。③自动关闭:止水阀板为浮体结构,在水流浮力作用下可实现自动关闭,此功能省去了灌溉前管理人员逐一检查是否关紧的繁杂工作,防止无序开启、乱开盗水。④移动上体:上栓体为专用开启工具,一般一条支管上只配一个上体,由专职水管员保管和使用,彻底解决了系统中给水栓乱开启问题,确保按轮灌制度灌溉。⑤多向出水和用水量:上下栓体采用快速接头连接方便快捷,同时可实现4个方向出水;计量式移动上栓体安装了灌溉专用水表,实现了分户分田块用水计量。

2.农业灌溉使用流程

①打开混凝土盖板。②安装上栓体,顺时针旋转开关开启放水。③开启放水前先记录水表起码,每户灌溉结束后记录水表止码,并由用水户签字确认,作为水量计量到户、水费收缴的依据。④灌溉结束后逆时针摇动开关把手,至浮体上浮到位不漏水为止。再逆时针转动上栓体使上下栓体分离,盖好混凝土盖板,进行下一个出水口灌溉。

五、实施效果分析

1.地上输水渠系型水网节水工程效果分析

地上渠系型水网节水工程实施后,井渠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5,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65,项目区年增产粮食362.7万kg,年节水215万m3,年省工18万个,年增灌溉效益1830万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4%,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32元,受益人口达到1.44万人,有效促进了项目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地下低压输水管道型水网节水工程效果分析

灌溉技术主要特点范文5

【关键词】寒冷;防渗;渠道

1 概述

寒冷地区,以昼夜温差大,气候多变著称,与内地及沿海温热地带的气候有着显著的差别。作为地处新疆北部农九师一名多年从事建筑、水利施工管理人员,从多年渠道防渗运行情况看,目前防渗工作面临的问题是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才能既经济又抗冻,既保证防渗效果,又延长使用寿命,达到减小渠道输水损失,增加输水能力的目的。目前,本地采用的防渗结构形式有:砌石、混凝土预制板、现浇混凝土板、塑料薄膜及塑膜加保护层的复式结构等。但通过多年实践,现浇砼渠道防渗技术是目前利用非常成熟的防渗技术。

现浇砼防渗渠道就是用混凝土在施工现场浇筑渠道,结合防渗板、防渗膜等防渗材料,减少或防止水的渗漏损失,在节水灌溉综合治理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中起到了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自然环境的作用。

2 混凝土渠道防渗的主要特点

正如上文所述,现浇砼防渗渠道具有一次性投资比较大,防渗效果好,运行安全的特点。其主要优点如下:

2.1 防渗效果好,可减少渠道渗漏损失90%以上,提高渠水利用率。

2.2 使用时间长,便于管理,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渠道可运行50年以上。高强度的混凝土能够防止马、牛、羊及破坏力较强的植物和其它外力的破坏,便于养护和节约管理费用。

2.3 表面光滑,流速大,比土渠断面小,可减少工程量,节约土地,运行管理方便。

2.4 使用的砂、石、水、水泥等建筑材料取材方便。

2.5 与其它材料的防渗渠道相比抗冻融性强。

当然现浇砼防渗渠道也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缺点:在极度寒冷条件下有不规则局部表面冻融,对砂、石、水泥的质量及配合比有严格的要求,对成型时的坡差、表面光洁度、平整度要求较高,必须一次成型,否则将造成较大损失。

3 表面局部冻融的原因分析

现浇砼是由砂、石、水、水泥等材料组成的,这些材料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又长期处在水的环境中,因此材料内部总是含有一定的水分,这些水分在负温条件下,冻结成冰,体积会发生膨胀,而现浇砼防渗渠道多数都是在初春或秋冬交替时节施工,水分的蒸发和养护期有时不足,当第一个冬季来临,膨胀作用引起的应力超过混凝土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并增加吸水性,当混凝土在第二个负温周期中,结冰膨胀的作用更加强烈,经过多个冻胀,融化循环和应力的反复作用,最终导致混凝土的冻融破坏。这种破坏轻微的使混凝土表面的砂浆层剥蚀,严重的使混凝土冻酥。此外,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板),属于刚性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但抗拉强度较低,适应拉伸变形或不均匀变形的能力较差。在冻胀力或热应力的作用下,容易破坏。

4 防止表面局部冻融的措施

现浇砼防渗渠道是否产生冻胀破坏,其破坏程度如何,取决于基土冻结时水分迁移和冻胀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和当时当地的土质、土的含水量、负温度及工程结构等因素有关。若采取措施消除或改善其中一个因素,就有可能防止混凝土的冻胀破坏。但是,混凝土渠道多处于粘质土壤上,渠水易于补给基土,某些渠段无法避免自然和人为的不利条件,易于遭受冻害。所以实际上采取单一措施达不到防冻融的目的。实践证明,防治现浇砼防渗渠道冻融,要针对产生冻胀的因素,根据工程具体条件采取综合措施,从渠系规划布置、基土处理、排水、保温、衬砌的结构形式、材料、施工质量、管理维修等方面着手,全面考虑,采用适宜的防冻害措施。现将实践中一些较为有效的冻害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4.1 防治冻融的预防措施

新疆北部地区因冬季长,气侯寒冷,渠道发生冻胀是必然的自然现象。采取工程措施预防冻害,技术要求高,经济投入大,维护管理复杂。为经济合理地选定正确技术方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4.1.1 要根据负气温统计资料,渠床基土的冻胀敏感程度,地下水埋藏深度以及施工管理的技术水平选用防渗防冻工程结构类型。

4.1.2 正确确定允许残余变形量。当衬砌体不遭受严重破坏,不影响渠道正常运行的残余变量称为允许残余变量,可以不用防渗防冻工程措施。加强渠道日常维护管理即可。

4.1.3 要因地制宜的选用渠道衬砌形式。在条件许可时,尽量采用几种衬砌方式相互补充,提高防渗防冻效果。

4.1.4 要切实抓好施工质量管理,保证混凝土衬砌体全面达到设计标准,处理好伸缩缝和止水,杜绝渠水通过伸缩缝渗入基土。

4.1.5 尽量避免在渠道运行刚结束就进行防渗防冻工程施工,应保证土壤含水率和地下水位回落到理想范围内才施工。

4.1.6 加强渠道运行期的巡视管理,避免超出设计标准引水。春季冻融交替期,挖方渠道要及时维修衬砌边坡滑塌破坏,高填方渠道要关注伸缩缝是否发生撕裂,造成衬砌体失稳现象。

4.1.7 输水干渠应尽量远离灌溉地块、林带、灌水渠,减少灌水对干渠道基土补给水份。

4.1.8 尽量在平均气温小于摄氏零度前停水,稳定超过摄氏零度后才通水运行。

4.1.9 在春雪初融时,要加大渠道巡查,发现有冰雪堆积时必须及时清理冰雪,防止堆积过多对渠道局部产生过压、变形后冰雪水破坏止水浸入伸缩缝,造成局部冻融。

4.2 现浇砼防渗渠道局部冻融的修补措施

4.2.1 现浇混凝土防渗渠道的裂缝修补

当防渗渠道发生裂缝后,只要混凝土表面大致平整,无较大错位时,如缝宽小,可用过氯乙烯胶液涂料粘贴玻璃丝布的方法,进行修补。较大的渠道裂缝,可用填塞的方法修补。

(1)清除缝内、缝壁及缝口两边的泥土、杂物,使其清洁、干燥。

(2)将煤焦油沥青或塑料胶泥填入缝内,填压密实,使表面平整光滑。

4.2.2 混凝土板表层损坏的修理

现浇砼表层损坏,如剥蚀、孔洞等,可采用水泥浆修补。首先必须全部剔除掉己损坏的混凝土,并对修补部位进行凿毛处理,冲洗干净,然后在工作面保持湿润状态的情况下,先将砂浆用木抹子抹在修补的部位,反复压平,再用铁抹子抹光后,保湿养护不少于14天。当修补部位深度较大时,可在水泥砂浆中掺适量小石子,以减少砂浆干缩和增强砂浆强度。

4.2.3 防渗层的修补

防渗层损坏严重,如破碎、错位、滑动坍等,应拆除损坏部位,处理好基土,重新填筑。翻修中拆除松动的混凝土必须全部拆除干净,清出渠道,不可重新使用。破碎了的混凝土,能用的石子,不可作混凝土骨料。防渗层修补必须与原有层面结合平整,并做好防渗处理。浇筑现浇砼时要特别注意将新旧砼的接合面处理好。接合面凿毛冲洗后,需涂一层厚lmm的水泥净浆,才能开始现浇。浇筑好的现浇砼,要注意保湿养护。

4.2.4 防渗渠道运行中的抢修

渠道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局部决口、滑坡等情况时,应紧急停水或降低水位,同时用戈壁石子或土工编织袋装砂土堵塞等临时处理。待行水结束后,再进行正规修理。

灌溉技术主要特点范文6

1低温冷害的类型

水稻生育期间,由于受低于其生育最低临界温度的低温的影响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成熟,最终造成减产的现象,即为水稻低温冷害[1]。依据水稻受害时期、症状和低温冷害的特点,可以将水稻低温冷害分为3种类型,一是障碍型冷害。其是由短时间异常相对强低温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水稻颖花分化至抽穗开花期间,主要危害方式是破坏颖花的生理机能,导致颖花不育,形成大量空壳,从而造成严重减产[2]。主要特点是时间短、危害重、不可逆转。二是延迟型冷害。其是由较长时间低温造成的,在水稻生育期内包括生殖生长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方式是:削弱植株生理活性,延迟水稻生育期,使水稻不能正常成熟[3]。主要特点是发生频率高、范围大、减产损失较重。三是混合型冷害。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同时发生即称为混合型冷害。主要特点是:一般相伴发生,常与旱涝、日照时间多少、霜期早晚等因素相伴发生。可分为低温多雨型、低温干旱型、低温旱霜型、低温寡照型。

2低温冷害对水稻栽培的影响

2.1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一是播种至出苗期。粳稻种子发芽下限温度为10 ℃,低于此温度造成出苗冷害,使出苗期延后,出苗率明显下降,8 ℃低温持续5~10 d,出苗率减少3.4%~17.9%。二是苗期和分蘖期。苗期、分蘖期临界温度下限日平均温度分别为13、16~18 ℃,遇低温天气,出苗率和分蘖率均下降,而且生育进程迟缓。三是孕穗和抽穗开花期。孕穗期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同时进行,此时低温影响穗数和粒数,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均可发生,其中以障碍型冷害为主,温度敏感时期在抽穗前23~25 d,低温临界温度一般日平均气温为16~18 ℃。抽穗开花期对温度要求更严格,一般低于临界温度的日平均气温20 ℃,水稻不能正常开花授粉,从而出现空壳和畸粒。四是灌浆成熟期。此期出现低温,会降低水稻灌浆速率,延长其成熟时间,使其不能正常成熟而导致减产,一般临界温度日平均气温为18 ℃。

2.2对水稻生理的影响

一是低温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低温对光合作用具有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叶绿体蛋白质变形,各种酶活性降低,导致光合作用下降[3]。如水稻在24.4 ℃时光合作用强度为100%,在14.2 ℃时仅为74%~79%。二是低温对呼吸作用的影响。低温对呼吸作用、呼吸强度的影响较大,在水稻生育过程中,温度从适温开始每降低10 ℃,呼吸强度也相应的降低,降低幅度为1.6~2.0[4]。三是低温对矿物质的影响。根系利用呼吸作用提供的能量来吸收矿物质元素,低温会削弱根系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其中低温对氮、磷、钾的吸收影响最强,对钙、镁、氯的吸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5]。因此,最终还会破坏稻株养分平衡,从而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四是低温对电导的影响。低温可使细胞电解质渗出率明显升高,低温时间越长,电解质相对渗出率增加越明显。五是低温对细胞膜结构与抗寒性的影响。植物抗寒力的强弱与可溶性糖、膜磷质、游离氨基酸,特别是脯氨酸、脱落酸、膜酯肪酸不饱和度的多少有关。温度下降,膜酯发生变化,膜透性增大,电解质大量向膜外渗漏,酶反应失调,表现为呼吸作用下降,植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抗寒力下降。

3预防措施

一是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一方面,对现有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以保持和增强原有品种的抗性;另一方面,引进和培育抗寒性强的早熟优质品种,宜选用需有效积温较当地积温少100~200 ℃的水稻品种[6]。二是秋备土秋做床,开春后抢积温,育早苗,大棚育苗比小棚早7~10 d,当气温稳定通过5~6 ℃时开始育苗播种,当气温稳定通过13 ℃时开始移栽。三是控制氮肥施用量。遇冷害年份减少施用氮肥总量20%~30%,增施磷钾肥和微肥,以提高水稻抗寒能力和抗逆性,促早熟增产。四是提高水温和地温。设立晒水池,延长水路,增温入田,在障碍型冷害敏感期进行深水灌溉,水深17~20 cm。

4参考文献

[1] 田奉俊,朴燕,曹海珺,等.吉林省水稻低温冷害发生特征与防御措施[J].作物杂志,2008(5):77-80.

[2] 刘民.水稻低温冷害分析及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4):154-157.

[3] 王主玉,申双和.水稻低温冷害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22):11971-11973.

[4] 聂元元,蔡耀辉,颜满莲,等.水稻低温冷害分析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1(3):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