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体系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监督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监督体系建设

监督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科技项目;科技监督;评估体系

科技项目监督是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的核心问题,不仅会影响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政府的财政支出是否合理,为促进科技项目顺利有效的推进,必须建立一套严密的科技监督和评估体系,否则容易造成管理失当甚至是影响整个计划和专项的效率效果,导致整个专项失败、财政资金大量流失。因此,加强科技项目监督和管理,既是政府公信力和管理效率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科技项目经费的合理、高效使用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中要求“建立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和责任倒查”。面对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新形势,我省整合原有科技专项体系,全力推进科技阳光再造行动,构造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权力平衡模式,建立痕迹管理、责任到人、畅通公众、公开公示的透明业务流程。结合科技阳光再造行动部署,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文件,如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监督检查管理办法(试行)等。因此,现代科技管理从控制型管理向监督型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构法治科技的重要内容。尽管我省的科技监督评估体系在不断完善,但在目前的科技管理工作中仍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与国家重大专项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不足。本文围绕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和监督评估工作部署,分析我省科技专项监督评估工作的困境和挑战,提出加强和完善我省科技项目的监督评估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1 国内外科技计划和专项监督评估

1.1 国外科技专项的监督评估

科技项目监督管理是科技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各国政府都予以高度重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科技项目监督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我省在完善科技项目监督管理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1 美国科技经费的监督审计作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美国是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最多的国家,其对科技计划监督是全方位的,目的是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督促各方管好用好资金。监督评估不仅纳入立法机构以及联邦系统常规的监督评估体系,而且依法指定专门机构进行专业评估,有利于与各方沟通以获取监督评估所需信息,使得监督评估结果具有可靠性、权威性和效用性。在科技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管理层比较注重项目信息的获取和信息沟通的管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沟通,提高监管效率。

1.1.2 日本政府政策评价

日本政府的政策评价制度形成是以一系列法律体系建设为基础的,对政策评价的对象范畴、实施主体、评价的视角和评价方式作出具体规定。为提高政策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日本政府于2002年正式实施《政策评价法》。该法律的框架清晰,结构合理,系统而完整地规定了政府政策操作的规程,为日本政府的政策评价制度建构确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1.2 国内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管理现状

科技计划是政府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方式,目前国家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探索推进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以构建统一、高效、透明、规范的科技监督评估体系和工作机制为目标,一体化部署计划管理监督评估工作。制定了《科技监督和评估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启动了《科技监督工作通则》和《科技评估工作通则》的研究起草工作。实现“有决策、有选择就要有评估,有授权、有委托就要有监管”,“中央财政科研资金流动到哪里,监督评估就跟踪到哪里”,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现代科技治理体系。根据五类科技计划性质和特点,分类开展监督和评估,包括实施科技计划管理全过程监督、对关键节点和重要环节的重点监督评估、建立统一的监督评估信息平台、对科技计划的综合绩效评价及强化监督评估结果的应用。

2 我省科技项目监督评估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综合发达国家和我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我省在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与国家的科技监督评估体系制度相比,我省的科技监督管理机制尚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

2.1 完整的监督评估体系尚待形成

完整的科技监督评估体系应该是由内部和外部两个系统组合而成的,一个是政府系统内部的自我监督评估,另一个是政府系统外部的监督评估,所谓政府系统外部监督应是独立于政府外的第三方中介机构的监督评估,目前,我省科技项目监督评估主要依赖于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评估系统,而作为第三方中介机构往往依存于政府系统内部,无法发挥应有的影响力,独立第三方监督评估的虚位容易导致“监管失灵”,影响监督评估的公正性。

2.2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备影响监督评估的有效性

2013年底启动实施的“阳光政务平台”尽管解决了以往的制度建设不完善、财政科技专项配置不合理、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模式传统单一等问题,但在监督评估信息系统的跟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省的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还未能足够支撑科技评估的要求,信息报送存在不规范、不及时、不完备等问题,不能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使监督评估得不到有力的信息支撑,影响监督评估整体效果。

2.3 缺乏专业的监管机构及人才

现阶段我省的科技项目主要由项目牵头领导及部门负责,但存在管理人员编制紧张、管理经费不足,加上现有的管理人员缺乏大型科技项目的监督管理能力,一直沿用传统固化的科技管理模式,没有使用现代创新的项目管理手段来进行有效的监管,导致项目监管力度不足。

3 对我省科技项目监督评估的建议

我省的科技项目监督评估尽管已经开展多年,但目前的科技管理体制尚缺乏明确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无法充分发挥监督评估的作用,以监督评估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仍然是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做法,结合我省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科技项目的监督评估体系。

3.1 发展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评估组织体系

专项评估按评估主体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但目前的监督评估还仅限于内部评估,也就是政府部门“包打天下”的局面,各种监督评估的形式均依赖政府内部进行监督,既当运动员又作裁判员,往往导致监督评估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

3.2 构建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的管理体系

建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科技监督和评估体系,将监督和评估工作内容融入科技工作重点环节和计划管理全过程,明晰各主体职责,并注重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政府内部形成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相互制衡的监督运行机制,对外邀请特邀监察员、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参与,加强科技项目全过程的监督,使监督工作更加完善。

3.3 完善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

依托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结合科技计划项目监管全过程的痕迹管理,提高监督与评估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在项目实施初始阶段就建立信息系统追踪制度,动态全面的传递项目监督评估所需要的信息,实现项目进展与监管信息同步,进一步提升监督管理质量水平,促进监督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监督体系建设范文2

一、福建省卫生监督体系发展现状

为推进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福建省从2003年开始启动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卫生监督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卫生监督网络逐步建成

目前,福建省已建立省级、9个设区市和84个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在300多个乡镇、街道启动了农村卫生监督协管工 作,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网络。

2.卫生监督队伍初步建立

福建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共核编2000名,现有在岗人员1848名,通过实行统一着装与标识、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塑造了良好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形象。同时,严格准入标准和培训教育,目前全省卫生监督队伍中76%以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为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

3.监督执法范围不断扩大

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范围由单一的公共卫生监督逐步扩大。具体包括依法监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公共场所、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传染病防治、为医疗服务市场的正常运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对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各级别的卫生监督机构至上而下共同承担着全省30多万家监管对象的经常性或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较好地维护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秩序。

二、福建省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1.卫生立法不完善

目前,福建省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早期制定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时期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行政处罚的手段和效果也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不能有效的起到预防的目的。卫生立法是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基础,只有卫生立法不断完善,才能保证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有法可依。

2.业务用房短缺

据统计,福建省84个基层卫生监督机构中,有73个县没有业务用房(占86.90%),均为通过临时借用或租用场所办公,监督机构平均业务用房面积与标准相比缺口近80%。业务用房不足,造成功能分区缺失和混乱,给案件受理、证据保存、行政许可受理等业务带来了不便,制约了监督执法工作的开展。

3.基本设备、装备配置不足

福建省目前大部分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车辆、取证工具和现场快速检测设备等严重缺乏和落后。目前,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快速检测设备配备率约为5%-15%,执法取证工具和办公设备的配备率约在35%-50%之间,执法车辆配备率约35%。基层监督机构的基本设备、装备低于国家的装备标准,制约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4.卫生监督力量不足

5.卫生监督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卫生监督专业有着技术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在执行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时,都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作为支撑。卫生监督人员不但要具备相当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的相关技术。在社会发展迅速的新时期,基层卫生监督队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专业不够丰富,结构不够合理,整体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分析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基本包括计划免疫,妇幼保健,院前急救和采供血,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在2011年,卫生部又进一步扩大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对象将由0-3岁扩大到0-6岁,增加孕产妇和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项目。此外还将为农民工及其子女等特殊人群提供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服务,为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的流动人口提供建立健康档案、老年人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务。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

不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范围和内容也将不断的完善和扩大。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内涵分析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第一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人生健康的权利。这意味着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权利都是相同的;第二是明确合理、规范、有效的服务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是依据广大公民对健康的需要和政府的财力确定的,既有面向普遍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也有面向单独个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疫苗接种)。所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内容上是依据公民的健康需要提供,而不是每个个体都将得到完全无差别的公共卫生服务。

3.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系

(1)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目前,我国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一部分就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基层开展进程缓慢,实施起来有许多困难。所以要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就必须从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着手,打好现实基础。

(2)完善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具体体现。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导致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要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首先就必须从条件较为落后、卫生事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农村出发。而完善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正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基层的具体体现。

(3)提高基层卫生监督技术是有效率地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效率低下、重复浪费的情况。而提高基层卫生监督技术,保证了卫生监督工作的有效展开,无疑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特别是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从根本上为基层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了保障,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更好、更快地实现。

四、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1)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关键在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政府是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把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

(2)要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上的主要责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在政府保证了财政投入下,努力加强机构建设、设施设备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狠下功夫,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取得预期效果。

2.加快和完善卫生立法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只有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卫生法律法规的新需求,才能切实做到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卫生立法部门应当根据社会的现状,逐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使卫生法规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各项卫生工作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才能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执法的有效性。

3.加大基层地区财政投入

城市与基层地区县在基本公共卫生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基层地区的卫生监督队伍建设状况和医疗状况加大对基层地区的投入力度,为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1)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部门协调工作,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加大基层卫生监督资源的投入,解决卫生执法专项经费、人员和工作经费问题,积极做好基层卫生监督执法办公用房、执法车辆、取证、快速检验监督设备、通讯工具、防护装备、网络

建设经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层卫生监督综合执法提供物质保障。

(2)健全基层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促使政府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从而能加强政府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根据经济水平、医疗技术水平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的发展,建立稳步的筹资增长机制,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提供。

4.建立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

鉴于目前我国卫生人员在培养、配置与流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对我国现阶段卫生人员提出的种种挑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对卫生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利用开发,以促进基层卫生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尽快实现。

监督体系建设范文3

关键词:专业协同 物资质量技术监督 质量管理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216-02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物力集约化工作的深入推进,物资采购集约度进一步提高,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电网物资利润较高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物资采购价格日趋合理。但由于部分供应商充分的价格竞争,物资质量隐患也随之暴露出来,部分供应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不良行为不时发生。电网物资技术含量高,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影响面巨大,不仅会造成电网企业自身的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会造成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产生一系列的事故、带来一系列的灾害,甚至成为社会灾难。因此,促进供应商提供合格优质的产品既是维护企业自身乃至国家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

1 实施背景及分析

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运用SWOT理论对公司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刻分析。

Strengths:公司领导层高度重视物资质量监督工作,拥有丰富的各专业技术能力及人才储备,管理抓手可靠。

Weakness:物资质量技术监督体系专业协同能力欠缺,工作职责不明确,管理关系不顺,各专业部门参与度不高;内部检测能力和人员经验不足,部分检测项目无检测能力,检测方式单一等。

Opportunities:政府对质量监督关注度和社会监督氛围进一步加强;供应商优胜劣汰,部分生产能力差、质量差的供应商逐步退出市场竞争,供应商自身质量意识得到强化。

Threats:供应商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供应商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履约,低价中标现象时有发生,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给电网物资带来质量隐患。

2 影响物资质量的因素

电力物资采购过程中,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而导致产品的性能达不到质量标准,从而给电力企业的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并给用户造成经济乃至人身安全等方面可能性的损害,这就是物资采购质量风险。这风险源于供应商,但也可能与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有关。由于受利益的驱动,目前,社会上还存在不少的假冒伪劣商品不法商贩以次充好,提供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商品,如果电力企业本身不加强采购物资质量管理与控制,不按规章制度进行检查和验收。那么假冒伪劣商品很可能会蒙混过关,造成质量风险。

3 物资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物资管理是电力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项目建设前的重要而复杂的准备工作,物资消耗费在项目建设成本中占60%~70%的比例,因此,搞好物资管理对工程项目建设活动和增产节约,促进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物资管理的好坏更离不开对其的质量控制,科学而合理的组织好物资供应工作,是保证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加强物资质量控制,是改善工程项目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良好经济效果的重要环节。工程项目建设中物资管理是对物资流通过程中各要素及其运动过程中进行有计划的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以达到用最少劳动损耗及资金占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每个项目建设的物资管理都有自己的特定管理程序和管理步骤,项目建设中的物资品种多。物资规格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或升级换代产品面临着千变万化,这就使得物资的供应和管理变得复杂和困难,而物资管理正是针对提高物资的供、管、用三方面的工作,保障供应、降低库存、加速资金周转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物资管理有利于工程的开源节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程造价成本高的问题。

4 安徽公司质量监督管理主要做法

4.1 大力推动“六个协同”建设

(1)组织协同-组建跨专业质量监督协同网络。省电力公司层面发文成立以分管副总经理为组长的质量监督领导小组,安质、运检、建设、营销、物资等部门共同组建跨专业协同网络。同时要求市、县供电公司明确质量监督专(兼)职人员,成立质量监督工作小组,负责该单位质量监督的具体执行。

(2)机制协同-建立多渠道质量信息沟通机制。省电力公司物资部每月组织召开物资质量监督视频会议,通报月度质量信息。同时物资部门定期参加其他专业部门的月度、周例会,定期收集在合同履约、到货验收、安装调试和设备运行等环节质量信息。物资部门建立物资质量信息库,实现物资与专业部门信息共享。

(3)制度协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省电力公司物资部组织各专业部门编写物资质量监督各项管理制度以及监造抽检工作标准,用于指导质量监督过程管理。重点细化取样、封样、送样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实行取样、送样、检测人员三分离,所有样品实行盲检。

(4)人力协同-多部门优化质量监督专家库。省电力公司人资部门发文组建物资质量监督专家库,以运检部技术监督专家库为基础,分专业进行优化和组合。明确物资质量监督技术专家参加设备监造、关键点见证、质量抽检工作职责,为质量监督工作具体实施提供人力保障。

(5)业务协同-联合专业部门具体实施监造抽检。有效落实业主单位质量监督主体责任,由物资部门牵头,联合专业部门,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和物资质量监督专家的重要作用,扎实开展驻厂监造和质量抽检工作,不断深化物资质量监督过程管理。

(6)监督协同-实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物资部门进一步加强与监察部门的协同合作,主动邀请各级监察人员全过程参与监造飞检、抽检封样取样、厂内抽检、问题处理、整改验收工作,推行不同单位之间交叉监督,防范专业人员廉政风险,确保质量监督工作公平、公正开展。

4.2 全力构建质量技术监督体系

(1)加强省市两级质量检测中心建设。重点加强对省市两级质量检测中心的人员、设备的投入,积极争取资金用于购置检测设备仪器,检测能力明显提升。切合实际引导推行分层分级分区域差异化配置检测设备,集中优势技术力量有重点的提高检测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检测能力。

(2)推行分层分级分区域检测模式。组织实施分层分级分区域物资检测,根据检测能力实际情况,明确各级单位各类物资具体检测项目,按照皖南、皖中、皖北三个区域分别有重点实施,集中优势技术力量实施差异化检测,避免对同一批次、同一供应商、同一物资的重复检测,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3)丰富多样的质量监督形式。根据物资复杂程度和其在电网中的重要程度,合理运用送样检测、厂内专项抽检、现场检测、专项“飞检”等形式。同时配置移动检测车,对于开关柜、箱变等不便于运输的较大设备,开展施工现场移动检测,减轻项目单位送检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4)建设跨专业质量监督辅助信息平台。积极开展管理创新,组织开发和应用基于ERP系统的质量监督过程辅助信息平台,实现各专门部门对管辖项目的物资驻厂监造、抽检工作进度实时可查,送检单位与检测单位质量结果信息在线共享,动态评估供应商质量水平。

4.3 质量问题协同处理与应用

(1)加强质量问题闭环协同处理。在质量信息共享基础上,各专业部门加强问题处置协作,落实各类质量问题闭环处理,共同督促供应商落实现场整改、换货、退货等处置措施,专业部门负责评价供应商整改质量。

(2)强化质量监督成果协同应用。全寿命周期内物资质量信息作为供应商绩效评价依据,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供应商,协同各专业部门对照供应商绩效评价标准对其扣减分值,评价结果全部应用到物资集中招标、评标工作中。

5 安徽公司质量监督管理效果分析

5.1 检测能力提升

2014年以来,投入资金购置检测设备仪器,两级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能力提升明显,检测类别由23种增加到33种。

5.2 检测效率提升

2014年度,通过分层分级的总体控制,抽样检测总量同比减少21.5%,重复检测量同比减少75.1%,有效减轻了各基层单位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

5.3 物资质量提升

2014年度,监造抽检阶段发现问题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而在安装调试、运行阶段质量问题大幅度减少。大量的质量问题被前移消除在入网投运前,有效降低了物资“带病运行”和投运后发生质量事故的几率。

5.4 管理效益提升

2014年度,安徽公司质量监督管理成本投入较2013年增加10.2%,但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比降低了48.6%,管理成本投入的经济效益明显。

5.5 处罚力度提升

2014年度,安徽公司约谈产品质量问题供应商和处理不良行为供应商同比增加19.6%,处罚力度明显加大,有效震慑了部分不良行为供应商,促进了供应商对产品质量管控意识的提高。

5.6 对标指标提升

2014年度,安徽省电力公司物资质量管理完成率同业对标指标为100%,国网同业对标并列第1名。在国网公司物资质量监督检查中,得到国网检查组以及安徽省各级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6 物资质量控制的意义

物资管理工作是电网建设和生产的重要支撑,物资集约化管理就是从国网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统筹谋划,集约管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有赖于质量精良、优质的电力物资,加强整个电网使用的物资质量控制工作,是搞好物资管理和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和保障至关重要。物资供应质量的保障,无疑影响着整个电网安全持续的稳定,因此,这是新时期电力物资企业新的课题。

7 结语

2014年以来,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通过大力推动“六个协同”建设,全面开展物资部门与各专业部门之间的协同,提升机制运作能力,推动“三个到位”(即检测设备配置到位、检测人员职责到位、检测要求落实到位),构建了机构高效、标准一致、信息贯通、反应迅速、统一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协同体系,公司的质量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显著,圆满的完成了公司质量监督“六个提升”及同业对标争先进位的管理目标。

质量管理工作涉及到电网企业以及供应商全体物资质量相关人员,贯穿资产全寿命各环节,覆盖电网物资全范围。展望未来,电网企业质量监督管理必须运用了全方位管理和持续改进的方法,立足电网实际,深入分析电网企业的技术特点和市场特征,总结电网资产管理实践,以不断适应电网企业新的发展要求,并最终形成与物资供应商和外部质量管理服务商的平等发展、共生共赢的全面质量管理局面,为建设现代公司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物资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编.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集约化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2]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M].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文理,谢武,孙超平.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监督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企业 财务内控制度 问题

一、引言

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或在不同点上发挥作用,有的从整体层面上影响统计信息质量,有的从业务层面上影响统计信息质量。因此,研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也可以看到统计信息失真的真正的原因。以下我们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统计信息产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控制环境问题

控制环境是从整体层面来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控制环境一旦失效就会使得统计信息出现错报。现阶段我国企业在控制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管理者和员工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认识不足,较易篡改信息已达到一定目的;企业对统计部门的设置及人员的胜任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统计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运用的科学性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统计信息的质量。

(二)风险评估问题

统计信息能够为企业管理者以及国家提供相应的决策资料,而统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存在一定的信息失真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准确的识别信息失真风险,并客观的评价风险,会使得相关数据资料出现重大错报,影响统计信息质量。我国现阶段,大多数企业都缺乏一个具有系统性的风险评估系统,风险评估过程没有一个制度化的流程也没有建立一系列的风险指标,使得对风险的识别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会使得企业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控制活动问题

控制活动主要是从业务层面来影响统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控制活动要有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控制活动的设计的合理性,另一个是控制活动执行的有效性。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具体环节的设计上不完备、存在着许多控制“盲点”,导致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出现各种问题,从而为编制虚假统计信息提供可能。另外许多企业仅仅把内部控制视为束之高阁的金玉良言,而不在实践中加以实际应用,失去了内部控制应有的效应。

(四)对控制的监督问题

内部监督是企业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上,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的过程。现阶段,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有些企业没有设置相关的监督机构,或者有些企业虽有相关的机构但未能充分履行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督职能,检查监督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或重大风险。无数的实践证明,没有有效监督,企业就不可能有实质上完整、先进的内控制度,内部监督缺乏力度直接影响统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一)营造合理有效的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是所有控制方式与方法赖以存在与运行的环境,它的设计与运作,不仅对企业整体目标而且对整个内部控制其他组成要素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应从以下方面构建合理有效的内部环境:1、建立诚信与道德的价值观;2、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的统计组织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个管理层在统计工作中的作用,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在企业统计工作流程的中首先应开展工作岗位分析,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其次要通过有效的培训,培养、造就优秀的统计人才;再者建立实施科学考评基础之上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打造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统计团队。

(二)健全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并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企业应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企业根据工作需要需定期组织统计数据的质量检查。在检查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定性或定量的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统计目标、企业风险偏好和风险可接受程度、风险发生的原因和风险重要性水平,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的水平。

(三)严把关键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帮助管理人员确保其指令能被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它贯穿于企业所有阶层和职能部门。高质量的统计信息需要完善的控制活动来保证。1、职责分工控制。职责分工控制要求根据企业目标和职能任务,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2、授权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在企业统计工作流程中应要求在各级统计数据上报中,统计数据需经本单位统计负责人审核,并由单位盖章、单位负责人和制表人签字(盖章)。授权活动可以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严格执行内部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形成书面检查报告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的过程。监督可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能持续有效运行。在企业统计工作流程中,应要求定期组织统计工作检查,编写统计检查报告,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实施统计监督。这只是监督在企业生产中的一个小小的运用,监督活动应体现在方方面面,有效的监督活动也可以保证统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统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将会对统计管理水平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将有效的提升统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义惠.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探讨[J]. 现代商业,2009,(33)

[2]付艳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企业研究, 2010,(22)

监督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电网工程;惩防体系;监督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背景下,电网建设领域发生了一系列违法违纪问题。这些案件不仅影响到电力企业本身的稳定和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预防电网工程领域的腐败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紧靠单一的手段和举措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利用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构建惩防和监督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电网工程惩防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投资和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

电网工程建设领域的投资体制不合理,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作用。当前,电网工程多由大型国有电力公司承建,由于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不高,投资决策自并没有完全落实。此外,电网项目建设中的决策、运作和监督没有明晰的权责区分,导致在招投标和采购等环节存在诸多漏洞。

2.监督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

由于电网施工涉及范围广,施工的技术性强,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电网施工的法律文件,但是仅限于原则性的描述,缺乏必要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造成监督管理体系形同虚设。例如,电网项目的招投标机构多为建设企业的下属单位,负责人甚至就由建设单位的领导兼任。因此,监察机构并不能实质性介入招标环节,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3.工作人员法治意识淡薄

在电网工程建设领域,很多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甚至认为建设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很正常,因为大家都在这么做。甚至有些建设单位的领导基于手中的权力,对法律规定置若罔闻,将民主讨论和监督管理视为走形式、走过场,久而久之,违法违规行为就变得畅通无阻。

4.不正当竞争激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电网建设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由于施工单位在规模、技术、资质等方面水平不一,为了取得优势竞争地位,一些企业便以金钱铺路,通过不正当竞争获得工程的建设权。久而久之,造成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成为贿赂犯罪的高发区,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和政府的执政形象。

二、电网工程惩防体系模块化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监督体系中的各项指说纳杓埔科学、合理。要结合项目建设实际、遵循客观规律,实现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的结合以及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结合。

2.操作性原则

为了弥补法律规定的原则性强而操作性不足的问题,监督体系的设计要结合电网项目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简洁、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的指标体系。无论指标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还是要求本身,都要有可操作性。

3.全面性原则

监督体系的设计不仅要反应电力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还要能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指标体系中不仅要有财务方面的指标,也应该包括一些重要的非财务指标,以实现对电网工程项目建设进行全面考察,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电网工程惩防体系模块的关键控指标

1.施工准备阶段各主要模块的关键控制指标

(1)项目立项。在项目立项模块中,主要控制指标为监督项目的审批情况。例如,基建项目和重要控制项目是否经过相关部门的立项审批;自控项目是否经过预算委员会审批;项目是否进行了可信性研究;施工技术方案是否可行等。

(2)初步设计和概算。主要控制指标有:是否签订了规范的设计委托合同;设计单位的资质审查;初步设计方案和概算的技术论证以及编制和审核人员是否分离。

(3)施工图实际和预算。主要监督指标有:施工图的设计能否达到设计要求;预算是否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和建设单位审核;编审人员是否分离。

(4)招议标。主要监督指标有:招标制度是否健全;招标过程是否实行了岗位“三分离”;合同的签订是否规范,是否与招标结果相符。

2.施工实施阶段各模块的关键控制指标

(1)项目施工管理。主要监督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开始前是否下达开工报告;工程项目的“五制”是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是否编制有科学、完善的施工安全预案;管理部是否进行工程质量检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是否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

(2)工程变更。施工中是否制定有具体的工程变更管理办法;对于重大工程变更是否经过了会审;工程变更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

3.施工验收阶段各模块的关键控制指标

(1)验收管理。主要监督指标有:施工单位是否在规定时限内提交竣工验收报告和提供相关的竣工资料;组织实施的质量验收程序是否规范,验收单位是否具有相应的验收资质;在验收过程中是否有瞒报现象,对出现的问题是否能及时整改;工程有没有在验收之前先期投入运行的问题。

(2)工程造价控制:主要监督指标有:造价审核是否及时准确,是否由工程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执行这一工作;结算是否经过监督部门监督;项目决算是否有财务部门依据监督报告实施,是否实行编审人员分离制度;决算监督的实行情况如何,对于超概算部分是否由相关部门的审批手续,手续是否齐全;财务有没有根据项目的决算报告进行固定资产转结。

(3)档案管理。主要监督指标有: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得到了有效落实;档案材料是否由专人妥善保管,资料是否分类归档、是否齐全;工程档案的移交是否规范,有没有书面移交手续。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电力企业的发展和电网工程建设不仅关系到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还关系到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社会和谐。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电网工程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电网建设领域的违规和腐败问题也有所抬头。因此,实施电网工程建设领域惩防体系的模块化监督,可以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最终构建起电网建设领域的长效监督机制,达到有效预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童亮.深化国企效能监察工作全力推进惩防体系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240-242.

[2]张建升,向泽选,张远煌,刘仁文,时延安,常锋,刘传稿.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有效惩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J].人民检察,2016,07:41-48.

[3]庞华.浅谈建立电网工程建设领域效能监察长效机制[J].广西电业,2012,04:70-72.

[4]邓占锋,王轩,周飞,雷晰,于坤山,邱宇峰.超高压磁控式并联电抗器仿真建模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36)

[5]刘振亚,舒印彪,张文亮,张运洲.直流输电系统电压等级序列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10)

[6]刘隽,李兴源,汤广福.SVC电压控制与阻尼调节间的相互作用机理[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01)

[7]张文亮,周孝信,郭剑波,印永华,汤涌,郭强.±1000kV特高压直流在我国电网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8)

监督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经营管理

作者简介:尹蓉(1983-),女,北京人,华能资本服务有限公司业务主管,经济师。(北京 100031)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215-02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依靠制度管人、管事、管财、管物是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保障。秉承“有章可循、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的工作理念,建设协同贯通的规章制度体系,探索科学高效的规章制度管理方式是现代电力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而规章制度建设并没有特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笔者结合近年来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际,对如何通过加强规章制度过程管控,夯实企业经营管理基础,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与效益进行了分析与研讨。

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现行的公司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国家(政府)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上级单位及公司管理制度等,对公司各专业工作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但从公司制度建设及运行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需要逐步研究解决。

1.规章制度缺乏系统性

现行的管理制度基本上是以逐步增加和补充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导致部分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明确,管理制度体系结构、内容分类不合理。部分管理制度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现象。

2.规章制度缺乏全面性

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各职能部门只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订立制度,所以不可避免地导致规章制度表面上看面面俱到,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政,部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未能做到全覆盖,对部分工作、部分管理环节的管控存在缺位。

3.规章制度缺乏稳定性

稳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使人们养成近乎本能的遵循习惯。可以大大减少规章制度的执行成本。但伴随着各部门经营管理人员的交替,规章制度会随着个人的管理风格而不断改变,从而对制度的稳定性提出挑战。

4.规章制度缺乏适应性

规章制度必须随着多变的环境及时变化,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公司多项基础制度难以与公司目前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也无法与企业文化形成良性互动。

二、加强企业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立规章制度体系与管理机制,是公司适应外部市场化经营环境和建立现代企业规范化内控体系的需要,也是适应企业内部制度化依法运营的需要,在企业制度层面和执行层面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体系成为公司夯实管理基础、提高依法治企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

1.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是公司适应法律环境变化的客观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电力系统日益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市场交易主体,面临的法律环境日趋复杂,违法经营成本大幅度提高。而天然垄断的企业属性,也决定了来自政府监管和社会媒体的关注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同时,劳动、安全、环保等纠纷也因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管理的日趋规范而呈上升趋势。要规避潜在风险,首先要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细节管理,即通过完善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去扼制各种法律风险的发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法律法规环境,推动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是主动适应系统体制改革的先行要求

华能系统以电力为主,综合发展,这预示着公司在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等方面要做大量的工作。应结合公司实际,率先进行规章制度的排查与梳理工作,逐步探索尝试对公司规章制度进行顶层设计,为下一步管理体制改革的平稳过渡奠定基础。

3.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是公司提高基础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规章制度是企业实现业务流程规范化、制度化,稳健经营,不断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特别是近年来公司发展迅猛,迫切需要完善分层次的管理机制,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框架,通过不同管理层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使各级职能定位准确和管理模式规范、健全。正是由于没有完善的经营机制和扎实的管理基础作为支撑,公司难以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因此建立战略协同、资源配置有效、整体利益驱动的制度体系将成为公司夯实管理基础、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4.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是公司搭建一体化管理平台的有效手段

企业实施一体化管理能够实现市场反应实时、内部协作快速、信息交互及时准确,达到推进企业经营发展及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公司原有经营管理模式,存在各专业管理体系产生背景不同、控制对象不同、设立体系目标不同,暴露了多套体系各自为政致使职责权限交叉和混淆、应付审核等多种问题和矛盾。鉴于此,公司应建立统一规范制度体系,将各管理体系的管理活动纳入整体考虑,符合系统管理的观点,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且能真正达到最佳管理效果。

5.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是公司落实战略规划的主要抓手

规章制度体系是保障其将已有资源优势、能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实现战略“落地”的重要措施,是规范公司经营管理的行为准则,承载着公司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体现了公司经营理念、管理思想和价值取向。因此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是伴随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和根本性问题,对于保障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基础性和长远性作用。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建设管理模式

1.构建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管理模式的原则

(1)科学合法原则。公司规章制度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且要与华能集团规章和相关规定相衔接。要结合公司功能定位和管理实际,切实反映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简约易行,有利于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

(2)协调性原则。公司规章制度要以公司战略目标为核心,综合考虑内部各组织及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各环节、各层次的规章制度相互协调、整体优化的局面。规章制度要对各个层级的管理者的职能、权力、利益和责任给予合理的界定,实现责权利对应,真正体现激励制约作用。

(3)稳定与适应原则。公司规章制度既要把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予以延续,以保持稳定,又要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调整管理方式,以适应企业实际。

(4)精简原则。公司规章制度要防止内容交叉、冲突,结构多而细,前后制度效力不一致等影响管理效率的现象,要坚持有用、管用、能用的原则,力求项目少,质量精,简洁易行。

(5)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原则。企业作为一种以人与人的组合为基础的经营活动主体,其经营行为必然最终都要人格化。即企业是人格化的企业,企业的所有活动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正是因为如此,企业的制度建设管理模式,最终都必然会体现在人的价值理念中,即以企业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管理模式的构建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2.构建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

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础,它的建立必须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实现从“调研起草”“审核会签”“审议签发”“宣贯培训”“执行落实”“评估反馈”“修订完善”的闭环管理。

(1)建立规章制度的效力等级体系。目前公司规章制度没有依重要程度和效力等级划分的体系,难以保证公司确立的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要求在公司规章制度中得以正确体现,无法通过效力等级的约束保证不同层次之间制度的一致性。没有公司基本制度和一般制度的划分,更使公司制度缺少了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无法解决一旦在制度间出现矛盾和冲突给管理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由于缺乏体系划分,一些涉及公司重要制度没有经过有关部门和公司领导(总经理办公会)的审核,而以部门(专业)制度形式下发,在与之相关的制度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造成难以贯彻执行。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规章制度按效力等级依次排列为公司章程、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公司一般管理制度。结合上述规定并通过对国家立法制度的研究,符合公司目前管理实际的制度体系应由公司章程、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各部门(专业)管理制度三级组成,重要程度和效力等级由高到低,下一等级的制度在原则和内容要求上均不得违背上一等级制度的规定。通过规章制度效力等级的建立,改变公司目前重要管理事项制度的如法人治理规则、计划管理、财务管理、投资管理、风险控制等基本管理制度,与差旅费报销、办公用品管理等一些细小具体管理事项的规定混杂的问题。

(2)建立分专业的规章制度审核委员会制度。目前规章制度的管理不仅仅是起草部门的事情,也不单纯是经理部的事情,实际上涉及到很多部门,单纯依靠非专业部门很难从根本上提高规章制度的管理效能。公司各专业管理部门均不同程度承担着公司管理职能,而每一项管理职能的行使均应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实现,因此应以专业管理职能的划分为主要依据,再按照某项专业管理内在规律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制度的逻辑结构,验证制度建设的状况并指导制度的动态管理,减少制度制发的随意性。应建立分专业的规章制度审核委员会,并把委员会作为各专业规章制度审核的最高权力机构,研究制定各专业规章制度建设规划,梳理本专业制度体系逻辑结构,查找规章制度管理漏洞与空白,并就一些重要的专业制度进行定期会审。

(3)建立规章制度计划管理与清理汇编制度。公司目前制度建设的计划性较差,职能部门不了解本专业管理规章制度的情况,不清楚现有的规章制度哪些有待完善,哪些制度需要及时拟定,往往只重视制度的新订,忽略制度的修改和废止。久而久之,只立不修,造成同一管理事项有多项制度规范,相互交叉重复甚至矛盾;只立不废,造成制度效力混乱,这些都给制度的执行带来困难,执行人往往无所适从。因此应建立规章制度年度计划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建设列入部门年度计划工作,在统筹规划下一年重点工作的同时制定配套制度的立、改、废计划,使规章制度建设成为公司经营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应对规章制度进行定期清理,编制制度汇编,一方面解决“试行”制度转正的问题,将一些经过一定时间试行的制度变成正式制度,另一方面对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制度进行及时修订或废止,并在此基础上定期编制公司制度汇编,使广大干部职工及时知悉公司现存规章制度情况。